三农村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指南_第1页
三农村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指南_第2页
三农村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指南_第3页
三农村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指南_第4页
三农村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村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指南TOC\o"1-2"\h\u1976第1章引言 480531.1自然资源概述 4246231.2三农村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意义 4253151.3指南的目的与适用范围 413842第2章三农村自然资源现状与评价 5278602.1土地资源 5125592.2水资源 5323942.3森林与草地资源 632042.4生物多样性 628805第3章自然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与政策 618273.1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 6302373.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247413.1.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6191613.1.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6241343.1.4《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7326603.1.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7214663.1.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735013.1.7《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7242433.2地方性法规与政策 7186463.2.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条例 7104313.2.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条例 7195183.2.3各地农业、渔业、畜牧业等产业发展政策 7321273.3国际公约与协定 797723.3.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719923.3.2《生物多样性公约》 7238713.3.3《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816393.3.4《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相关协定 812693.3.5其他国际公约与协定 830504第4章土地资源保护与管理 88094.1土地利用规划 8293884.1.1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8303644.1.2土地利用规划原则 825454.1.3土地利用规划内容 8283714.1.4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与监管 8127964.2耕地保护 8265684.2.1耕地保护目标 826854.2.2耕地保护措施 8205464.2.3耕地保护政策与制度 9180994.2.4耕地保护监管与评价 9224824.3建设用地管理 992304.3.1建设用地管理目标 9270744.3.2建设用地管理措施 9240344.3.3建设用地政策与制度 993404.3.4建设用地监管与执法 9204014.4退化土地治理与修复 9228374.4.1退化土地类型与成因 9170704.4.2退化土地治理与修复目标 9158404.4.3退化土地治理与修复技术 921524.4.4退化土地治理与修复政策与制度 102988第5章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10214365.1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10221825.1.1调查内容与方法 1026955.1.2水资源评价 1038925.2水资源合理利用与节约 10239805.2.1合理利用 10257225.2.2节约用水 1087995.3防洪与抗旱 10140675.3.1防洪措施 10324835.3.2抗旱措施 1112135.4水环境污染防治 11199945.4.1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11177795.4.2生活污水治理 11308625.4.3工业废水治理 116523第6章森林与草地资源保护与管理 11140546.1森林资源保护 1144136.1.1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1143236.1.2森林资源保护措施 11129586.2森林经营与可持续利用 11177506.2.1森林经营原则 12224426.2.2森林经营措施 12273066.3草地资源保护 1259856.3.1草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12217646.3.2草地资源保护措施 12127906.4草地合理利用与改良 12302056.4.1草地合理利用 1210316.4.2草地改良 1219324第7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 12247267.1物种多样性保护 12241407.1.1物种多样性现状分析 12286207.1.2物种保护策略与措施 1357177.1.3物种恢复与重建 13247797.2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 1365647.2.1生态系统多样性现状分析 13284447.2.2生态系统保护策略与措施 13216657.2.3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131207.3遗传多样性保护 13320487.3.1遗传多样性现状分析 1315397.3.2遗传资源保护策略与措施 13121687.3.3遗传资源利用与监管 13256497.4生物安全管理 13314887.4.1生物入侵防控 14324857.4.2生物安全风险评价 1497757.4.3生物安全监管与执法 14132047.4.4公众参与与宣传教育 1427913第8章农村环境污染防治 1465118.1大气污染防治 14207038.1.1农村大气污染源识别与评估 14245408.1.2农村大气污染防控措施 1444618.1.3农村大气污染防治监管 1496778.2水污染防治 14244198.2.1农村水污染源识别与评估 14145158.2.2农村水污染防控措施 1471658.2.3农村水污染防治监管 15246058.3土壤污染防治 15221938.3.1农村土壤污染源识别与评估 15172248.3.2农村土壤污染防控措施 152528.3.3农村土壤污染防治监管 1582288.4农村生活垃圾与废弃物处理 15209418.4.1农村生活垃圾与废弃物分类与收集 1519548.4.2农村生活垃圾与废弃物处理技术 15238468.4.3农村生活垃圾与废弃物处理监管 1512608第9章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 15189239.1生态补偿概述 15184849.2生态补偿政策体系 1679219.2.1国家层面生态补偿政策 16262709.2.2地方层面生态补偿政策 16107089.2.3部门层面生态补偿政策 16224499.3生态补偿实施与监管 16217799.3.1生态补偿实施 16163019.3.2生态补偿监管 16124269.4生态补偿机制创新 162899.4.1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渠道 16179889.4.2摸索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16124999.4.3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 17264159.4.4创新生态补偿市场化手段 1713877第10章生态文明建设与宣传教育 171389310.1生态文明建设 172569410.1.1生态文明观念普及 171181110.1.2生态农业发展 173067910.1.3生态景观建设 173177710.1.4生态补偿机制 17198110.2自然资源保护宣传教育 17958110.2.1宣传教育内容 171152610.2.2宣传教育方式 171989110.2.3建立宣传教育长效机制 183096010.3社区参与与共管 182978810.3.1社区参与机制 182352110.3.2社区共管模式 182570410.3.3社区能力建设 182668510.4国内外经验借鉴与推广 181342110.4.1国外经验借鉴 183097710.4.2国内经验交流 182439110.4.3创新实践 18第1章引言1.1自然资源概述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以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土地、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等。农村地区,尤其是我国的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是维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在过去的快速发展中,这些资源面临着过度开发、污染和退化等问题,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挑战。1.2三农村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意义三农村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是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保护自然资源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合理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1.3指南的目的与适用范围本指南旨在为我国三农地区的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帮助部门、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农民群众提高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掌握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管理的方法,从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民福祉提升。本指南主要适用于以下方面:(1)各级及相关部门在制定和实施农村自然资源保护政策、规划和管理措施时的参考依据;(2)农业生产经营者,包括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在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合理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的指导;(3)农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然资源保护意识、参与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学习材料。本指南内容涵盖土地、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多个方面,旨在为三农地区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全面、系统的指导。第2章三农村自然资源现状与评价2.1土地资源我国三农村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多种类型。目前三农村土地资源现状如下:(1)耕地资源:耕地面积较大,但人均占有量较低,且分布不均。耕地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耕地面临水土流失、盐碱化等生态问题。(2)园地资源:园地面积逐年增加,以水果、蔬菜等为主,对提高农民收入具有积极作用。(3)林地资源:三农村地区森林覆盖率相对较低,但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政策,森林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4)草地资源:草地面积较大,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但草地退化、沙化现象严重,对草地资源保护与恢复提出了迫切需求。2.2水资源三农村地区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降水。水资源现状如下:(1)地表水资源:受地理环境及气候影响,地表水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区域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2)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资源丰富,但过度开采导致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等问题。(3)降水:三农村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冬春季降水较少,易造成干旱。2.3森林与草地资源三农村地区森林与草地资源现状如下:(1)森林资源:森林面积逐年增加,森林结构逐渐优化,但森林质量仍有待提高。(2)草地资源:草地面积较大,但草地退化、沙化等问题严重,影响草地生态功能和畜牧业发展。2.4生物多样性三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现状如下:(1)植物多样性:植物种类繁多,但受人类活动影响,部分植物资源面临减少、濒危等风险。(2)动物多样性:动物资源丰富,但部分野生动物面临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等问题。(3)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资源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对其保护与利用尚不足。三农村地区自然资源现状存在一定问题,亟待加强保护与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第3章自然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与政策3.1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我国对农村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理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以下为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法规:3.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明确了国家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职责,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3.1.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该法对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制度、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为自然资源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3.1.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该法规定了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管理等方面的措施,以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1.4《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该法明确了草原资源的保护、利用、管理等方面的原则和措施,以维护草原生态平衡。3.1.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该法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利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3.1.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该法规定了水资源的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措施,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3.1.7《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该法明确了渔业资源的保护、利用、管理等方面的原则和措施,以保障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2地方性法规与政策各地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与政策,以加强农村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理。3.2.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条例各地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条例。3.2.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条例各地针对土地、森林、草原、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制定的保护与管理条例。3.2.3各地农业、渔业、畜牧业等产业发展政策各地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引导农村自然资源合理利用。3.3国际公约与协定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自然资源保护与合作,签订了一系列国际公约与协定,以推动全球自然资源保护事业。3.3.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全球气候变暖,保护生态环境。3.3.2《生物多样性公约》该公约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生物资源,保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3.3.3《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该公约致力于防止荒漠化,恢复退化土地,保护自然资源。3.3.4《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相关协定我国加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参与制定和实施一系列自然资源保护协定,如《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3.3.5其他国际公约与协定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世界遗产公约》等,我国积极参与并履行国际义务,推动全球自然资源保护事业。第4章土地资源保护与管理4.1土地利用规划4.1.1土地利用规划目标本节主要阐述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包括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优化土地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4.1.2土地利用规划原则本节介绍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合规性、科学性、前瞻性、可持续性和实用性。4.1.3土地利用规划内容本节详细阐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需求预测、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土地利用分区与用途管制。4.1.4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与监管本节探讨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与监管措施,包括规划审批、政策支持、监管机制和评估调整。4.2耕地保护4.2.1耕地保护目标本节明确耕地保护的目标,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耕地数量与质量、提高耕地利用效益。4.2.2耕地保护措施本节阐述耕地保护的措施,包括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4.2.3耕地保护政策与制度本节介绍我国耕地保护的政策与制度,如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耕地保护责任制度等。4.2.4耕地保护监管与评价本节探讨耕地保护的监管与评价方法,包括动态监测、耕地质量评价、耕地保护考核和问责机制。4.3建设用地管理4.3.1建设用地管理目标本节阐述建设用地管理的目标,包括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4.3.2建设用地管理措施本节介绍建设用地管理的措施,如规划管控、用途管制、土地供应、土地市场调控等。4.3.3建设用地政策与制度本节详细解读建设用地管理的政策与制度,包括土地使用权出让、划拨、租赁、作价出资等。4.3.4建设用地监管与执法本节探讨建设用地监管与执法的方法,包括土地执法监察、违法用地查处、土地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等。4.4退化土地治理与修复4.4.1退化土地类型与成因本节分析我国退化土地的主要类型和成因,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工矿废弃地等。4.4.2退化土地治理与修复目标本节明确退化土地治理与修复的目标,即恢复土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4.4.3退化土地治理与修复技术本节介绍退化土地治理与修复的技术方法,如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和综合修复技术。4.4.4退化土地治理与修复政策与制度本节阐述退化土地治理与修复的政策与制度,如治理项目申报、资金支持、技术推广和效益评价等。第5章水资源保护与管理5.1水资源调查与评价5.1.1调查内容与方法(1)收集和分析农村地区的水文、气象、地质、地形等基础资料;(2)采用现场调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方法,开展水资源现状调查;(3)评价农村水资源数量、质量、时空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5.1.2水资源评价(1)分析农村水资源供需平衡,预测未来发展趋势;(2)评价农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潜力,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5.2水资源合理利用与节约5.2.1合理利用(1)根据水资源评价结果,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案;(2)优先保障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等用水需求;(3)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5.2.2节约用水(1)加强农村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农民节水意识;(2)推广节水设备和技术,降低农村用水消耗;(3)建立健全农村用水管理制度,实行定额管理。5.3防洪与抗旱5.3.1防洪措施(1)加强防洪设施建设,提高防洪能力;(2)制定防洪预案,明确防洪责任;(3)加强洪水预警和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5.3.2抗旱措施(1)制定抗旱预案,明确抗旱责任;(2)加强抗旱水源建设,提高抗旱能力;(3)推广抗旱保水技术,减轻干旱影响。5.4水环境污染防治5.4.1农业面源污染防治(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2)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3)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管,防止污染扩散。5.4.2生活污水治理(1)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2)采用生物处理、土壤处理等技术,实现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3)加强生活污水排放监管,防止污染水源。5.4.3工业废水治理(1)严格执行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加强监管;(2)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降低废水排放量;(3)鼓励企业开展废水处理技术研发,提高废水处理效果。第6章森林与草地资源保护与管理6.1森林资源保护6.1.1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森林是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自然资源。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对保障我国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1.2森林资源保护措施(1)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提高火灾防控能力;(2)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力度,减少病虫害损失;(3)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及时掌握资源动态变化;(4)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合理利用森林资源;(5)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典型森林生态系统。6.2森林经营与可持续利用6.2.1森林经营原则遵循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多功能利用、分类经营的原则,实现森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6.2.2森林经营措施(1)科学制定森林经营方案,明确经营目标、措施和期限;(2)实施森林抚育经营,提高森林生长质量和生态功能;(3)加大退化林修复力度,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4)推广森林碳汇项目,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6.3草地资源保护6.3.1草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草地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加强草地资源保护,对促进草原生态恢复和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3.2草地资源保护措施(1)实施草地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减轻草地压力;(2)加强草地鼠虫害防治,降低灾害损失;(3)加大草地沙化、退化治理力度,恢复草地生态功能;(4)保护草地生物多样性,维护草原生态平衡。6.4草地合理利用与改良6.4.1草地合理利用(1)根据草地资源状况,合理确定载畜量和放牧强度;(2)优化草地畜牧业结构,发展季节性畜牧业;(3)推广草地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6.4.2草地改良(1)采用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等手段,提高草地生产力;(2)实施草地植被恢复工程,增加草地植被覆盖度;(3)开展草地土壤改良,提高土壤肥力和水源涵养能力。第7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7.1物种多样性保护7.1.1物种多样性现状分析对农村地区现有物种资源进行调查、评估,掌握物种多样性现状,分析物种分布特点及变化趋势。7.1.2物种保护策略与措施根据物种多样性现状,制定针对性的保护策略与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设立自然保护区、实施生物多样性补偿、加强执法监管等。7.1.3物种恢复与重建针对受威胁和濒危物种,采取人工繁殖、野外放归、生境恢复等措施,促进物种恢复与重建。7.2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7.2.1生态系统多样性现状分析对农村地区各类生态系统进行调查、评估,了解其结构、功能及稳定性,揭示生态系统多样性现状及问题。7.2.2生态系统保护策略与措施制定针对不同生态系统的保护策略与措施,如:保护天然林、恢复湿地、治理荒漠等。7.2.3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针对受损生态系统,实施生态恢复与重建工程,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7.3遗传多样性保护7.3.1遗传多样性现状分析开展农村地区遗传资源调查,评估遗传多样性状况,揭示遗传资源分布、利用及流失情况。7.3.2遗传资源保护策略与措施制定遗传资源保护策略,加强遗传资源收集、保存、利用和管理,防止遗传资源流失和破坏。7.3.3遗传资源利用与监管合理利用遗传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对遗传资源利用的监管,保证合规利用。7.4生物安全管理7.4.1生物入侵防控加强生物入侵监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生物入侵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7.4.2生物安全风险评价对引入物种、转基因生物等进行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保证生物安全。7.4.3生物安全监管与执法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监管体系,加强执法力度,保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7.4.4公众参与与宣传教育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第8章农村环境污染防治8.1大气污染防治8.1.1农村大气污染源识别与评估分析农村地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污染、交通污染、农业活动污染等,对各类污染源进行评估,确定防治重点。8.1.2农村大气污染防控措施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加强农业源大气污染治理,提高农村绿化覆盖率,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8.1.3农村大气污染防治监管建立健全农村大气污染防治监管制度,加强大气污染监测,提高执法力度,保证防治措施落到实处。8.2水污染防治8.2.1农村水污染源识别与评估分析农村地区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对各类污染源进行评估,确定防治重点。8.2.2农村水污染防控措施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水资源保护政策,保障农村水环境安全。8.2.3农村水污染防治监管完善农村水污染防治法规体系,加强水环境监测和执法监管,提高污染源治理效果,保证农村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8.3土壤污染防治8.3.1农村土壤污染源识别与评估分析农村地区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活动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对各类污染源进行评估,确定防治重点。8.3.2农村土壤污染防控措施加强农业土壤保护,推进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实施土壤修复工程,防止土壤污染扩散。8.3.3农村土壤污染防治监管建立健全农村土壤污染防治法规体系,加强土壤污染监测,提高执法力度,保证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得到有效实施。8.4农村生活垃圾与废弃物处理8.4.1农村生活垃圾与废弃物分类与收集加强农村垃圾分类宣传与教育,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系统,提高垃圾分类收集效率。8.4.2农村生活垃圾与废弃物处理技术采用适宜的处理技术,如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8.4.3农村生活垃圾与废弃物处理监管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监管制度,提高执法力度,保证生活垃圾与废弃物得到规范处理。第9章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9.1生态补偿概述生态补偿是指为了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调整生态环境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关系,采取经济、技术、政策等措施,对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作出贡献或受损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补偿的一种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对于推动农村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9.2生态补偿政策体系9.2.1国家层面生态补偿政策国家层面生态补偿政策主要包括:《关于加快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生态补偿条例》等。这些政策明确了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补偿范围、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内容。9.2.2地方层面生态补偿政策地方层面生态补偿政策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特点,制定具体的生态补偿实施方案,包括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9.2.3部门层面生态补偿政策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制定相关领域的生态补偿政策,如林业、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的生态补偿政策。9.3生态补偿实施与监管9.3.1生态补偿实施生态补偿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补偿对象和范围,保证补偿资金的精准投放;(2)合理确定补偿标准,体现生态环境价值;(3)创新补偿方式,提高补偿效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