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1页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2页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3页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4页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2.

战役,德军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3.十月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从

的伟大飞跃。4.①德国

②意大利

③日本三国最终建立法西斯政权的时间排序:

。5.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署

,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2.

战役,德军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3.十月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从

的伟大飞跃。4.①德国

②意大利

③日本三国最终建立法西斯政权的时间排序:

。5.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署

,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147马恩河理想现实②①③《联合国家宣言》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给美国国务院发出了一封很长的电报,扬言:“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齐世荣、张宏毅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乔治·凯南的“长电报”诺维科夫的“长报告”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一封8000字“长电报”,提出了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的主张。这是遏制政策的前奏。1946年9月27日,苏联驻美国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向莫斯科发回“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长篇报告,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并正在把苏联作为战争的对象而准备未来的战争。乔治凯南冷战学习目标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1、了解冷战及其基本特征2、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国际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中期)1、冷战

(1)冷战含义及原因概念: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二战期间美苏士兵把酒言欢二战期间美苏士兵相互握手◎

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就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下……率先挑起冷战。

阅读p110第一自然段,概括冷战的概念。极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综合实力强大的国家或地区。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中期)1、冷战

(1)冷战含义及原因阅读p111,结合下列材料,梳理冷战发生的原因。

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识形态)以及战后美苏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兰问题、土耳其问题、伊朗问题等。这些矛盾加深了双方相互间的怀疑和不信任。——沈志华《冷战五书》①二战后战时同盟的基础瓦解共产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杜鲁门

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斯大林②美苏两国国家利益严重冲突,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罗斯福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中期)1、冷战苏维埃共产主义是自由的主要威胁,美国具有无可争辩的责任去同它斗争。——麦可尔·H·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③(美国):二战后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

曾经的盟友为何变成了对手?(1)冷战含义及原因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中期)1、冷战④(苏联):苏联为了加强国防安全,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尖锐矛盾。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波兰问题苏联:波兰相当于苏联西部边境的安全线,苏联企图在东南欧建立一条安全带美国:美国和英国则想在苏联边界建立“防苏”的前沿阵地。(1)冷战含义及原因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激烈碰撞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中期)1、冷战冷战发生的原因归纳①

二战后战时同盟的基础瓦解②

美苏两国国家利益严重冲突,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尖锐对立③二战后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④

苏联为了加强国防安全,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尖锐矛盾。(根本原因)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中期)1、冷战(2)冷战进程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拉开冷战序幕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苏联解体冷战结束194619471991“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丘吉尔铁幕指的是什么?演说的目的是什么?铁幕:欧洲被划分为两个不同政治影响区域的分界线目的:遏制苏联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扩张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中期)

1、冷战(3)冷战表现学习任务:阅读p112,梳理冷战的表现,完成表格。美国苏联政治经济军事1947.6“马歇尔计划”1949.4北约1949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5华约1947.3“杜鲁门主义”1947.9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标志冷战开始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宣读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此即“杜鲁门主义”。“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在违反其意愿的情况下,被迫接受极权政制。……全世界的自由人民期待我们支持他们维护自由。”——杜鲁门指苏联为代表的共产主义势力思考:“杜鲁门主义”的目的什么?目的:打着维护自由的旗帜,干涉别国内政,遏制共产主义,企图建立世界霸权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中期)

1、冷战(3)冷战表现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马歇尔计划◎

美国如此慷慨的目的是什么?“美国最新式战车”,1947年发表在苏联某杂志。财政贷款表面上帮助战后欧洲复兴经济实际上是要拉拢并控制欧洲壮大资本主义阵营对抗苏联,称霸世界

二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种状况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共产主义是在贫困和不满的土壤里蔓延和滋长的”,为了“遏制”苏联全球扩张主义,防止西欧“变质”,无论如何也要稳定欧洲、复兴欧洲。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中期)

1、冷战(3)冷战表现美国苏联政治经济军事地缘政治1947.6“马歇尔计划”1949.4北约1949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5华约1947.3“杜鲁门主义”1947.9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第一次柏林危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8年6月,柏林西占区(美、英、法占领区)单独实行币制改革,引发苏联不满。苏联封锁西柏林与外界的水、陆交通,切断了对西柏林的电、煤、食品等供应。美国通过“空中走廊”向西柏林的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这是美苏在冷战中的第一次严重对峙。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标志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中期)

两极格局的特点◎

结合下图和所学,思考两极格局的特点。不对称、不完全不对称: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强于苏联及其盟国不完全:有些国家并未同美苏结盟,处于两大阵营之外,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不结盟运动成员国)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70年代)1、美苏冷战进一步发展(1)特点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也有激烈的冷战对抗。(2)表现①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1961年)

1961年修建柏林墙

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

(P113)1958年11月,苏联要求美、英、法三国在6个月内从西柏林撤军,遭到坚决反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1961年8月,东德在西柏林周围拉起一道全长约154千米的路障和铁丝网,后来改建成水泥墙。这就是“柏林墙”。结果?美苏坦克在柏林墙下对峙,但双方避免发生直接军事冲突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70年代)1、美苏冷战进一步发展②古巴导弹危机(1962)

1962年10月,美国指责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苏联否认,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苏军队都进入战备状态,并且都摆出不惜动用核武器的姿态。这是冷战期间苏美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2)表现结果?美苏双方对危机的处理十分谨慎,双方领导人多次通信,通过秘密谈判结束了危机。导弹隐蔽性发射装置1962年10月,美国U-2侦察机在古巴的一块空地上发现了许多发射弹道导弹的建筑物,甚至还发现了一枚中程弹道导弹。

据分析,每枚导弹携带的核弹头威力比广岛原子弹大30倍。217公里短程导弹仅2分钟可毁灭佛罗里达中程导弹仅5分钟可毁灭1/3国土人类历史上离核战争最近的一刻,核战争下没有赢家问题探究通过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方式,结合材料,分析冷战的特点?

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

在处理危机时,双方都给对方留有余地,并努力寻求解决危机的途径,避免冲突无限制升级乃至爆发战争,被认为是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这是冷战的重要特点。相比于热战,是历史的进步。1950-1953朝鲜战争1955-1975越南战争1979-1991苏联入侵阿富汗注意:冷战≠没有战争

在冷战的国际环境下也出现了局部热战。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70年代)2、多极化力量的成长(1)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西方阵营逐渐分化①欧洲走向联合,逐步摆脱美苏控制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共同体(1952年)(1958年)(1958年)(1967年)◎

欧洲为何要联合?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绝对是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德国总理阿登纳二战后欧洲实力大损,急需通过联合实现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摆脱美苏对欧洲的控制及冷战带来的安全威胁。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70年代)2、多极化力量的成长(1)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西方阵营逐渐分化②战后日本经济腾飞,谋求成为政治大国日本要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日本的经济恢复工作到40年代末已基本结束,……从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战后持续高速増长时期,1960年国家经济实力上升到世界第五位,1968年以后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并在企业经营规模、劳动生产率和资本装备率方面日渐逼近美国的水平。日本从一个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成为经济大国后,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70年代)2、多极化力量的成长(2)东欧反对苏联控制、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从1958年起,苏联为了谋求与美国合作主宰世界的超级大国地位,加强了对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干预和控制。——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布拉格之春1968东欧国家捷克的民主改革,试图突破苏联模式,探索符合捷克的发展道路捷克改革遭到苏联的反对并出动军队和坦克镇压捷克人民进行绝望的反抗最终布拉格之春改革失败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70年代)2、多极化力量的成长(3)中国崛起——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两弹一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尼克松1971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70年代)2、多极化力量的成长(4)第三世界的兴起——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万隆会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不结盟运动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国际会议,也称为亚非会议。第三世界国家组成的一个国际组织,反对美苏霸权主义政策,主张独立自主与世界和平。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开幕美、日、西欧三足鼎立苏东关系破裂中苏关系破裂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④第三世界的兴起③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

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②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①西方阵营分化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2.多极力量的成长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70年代)①两极格局形成时,一些国家就没有处于两极格局之中,它们后来发展为不结盟运动;②西欧、日本、中国等国的经济都在发展,国际地位都在提升,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中心。

二、时急时缓——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到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国际格局多极化的趋势逐渐显现。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20世纪70年代末-1991年)

两极格局指的是二战后美苏因实力相当,绝对领先于其他地区和国家,而构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一旦力量的平衡被打破,两极格局必将瓦解。◎

美苏之间力量的平衡如何逐步被打破?二战后初期-60年代,美苏实力均势,其他地区势力尚未崛起两极格局较为稳定美苏激烈冷战,关系紧张

两极格局指的是二战后美苏因实力相当,绝对领先于其他地区和国家,而构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一旦力量的平衡被打破,两极格局必将瓦解。◎

美苏之间力量的平衡如何逐步被打破?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缓慢苏联和美国大搞军备竞赛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其他多极力量的成长,冲击两极格局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20世纪70年代末-1991年)

两极格局指的是二战后美苏因实力相当,绝对领先于其他地区和国家,而构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一旦力量的平衡被打破,两极格局必将瓦解。◎

美苏之间力量的平衡如何逐步被打破?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缓和苏联退让妥协,美苏两极格局中苏联处于守势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20世纪70年代末-1991年)时间事件1958年1962年1979年1985年1987年1991年第二次柏林危机与“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大搞军备竞赛,提出“战略防御计划”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美苏签署《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激烈缓和

二、时急时缓——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国防开支占国家预算的比重为45%-50%(美国为25%-27%)。不计代价地发展国防实力,不仅耗尽了自己的力量,同时对苏联经济结构的畸形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王新华《美苏冷战与苏联经济的崩溃》2.苏联与中国的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

1989,戈尔巴乔夫访华1.美苏关系的演变

紧张→缓和3.两极格局瓦解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历史解释】东欧剧变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它是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