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原始社会: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起源

奴隶社会:夏商周(早期国家)——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奴隶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春秋战国——华夏认同逐渐形成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秦汉——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

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第1课第2课第3、4课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文明与野蛮相对应,用来指社会的一种进步的过程。——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王巍《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有关概念的理解》

追溯文明起源的实质是探寻什么?

现在国际上的判断标准是,一个文化能不能被称为文明,关键在于是否已经进入国家社会的形态,是否具有一套礼仪系统和统治管理的制度。在这点上国际社会已经达成了共识。——《申遗成功的良渚古城遗址,因何而特别?》《新京报》2019年7月7日学习目标:1.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2.了解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发展演变,认识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3.掌握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认识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①用时间轴形式梳理演进历程及特点(结合地图)(时空观念)②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勾勒出中国原始社会演进的基本结构(线索),并分析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原因。(唯物史观)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学习任务:请结合教材,梳理中国原始社会人类生产生活的演进历程及特点。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分布广泛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代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前的北京人生产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学会用火2.新石器时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1)概况(距今约一万年前进入)生产与生活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遗址分布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2)代表时期代表分布特征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龙山文化黄河下游红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良渚文化长江下游距今约7千至5千年前距今约5千年前a.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被称为“蛋壳陶”b.玉器精美,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姜寨聚落遗址是由5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也差别不大,反映了尚未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姜寨聚落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知识链接3.中国原始社会概貌(1)原始人群(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a.特征: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b.趋向: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二.从部落到国家原始社会(石器时代)历史发展进程(约200万年)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社会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距今约1万年前父系氏族社会原始人群【拓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按生产力水平原始社会一般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按生产关系中国原始社会组织可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必将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什么影响?探究变化影响贫富分化私有制阶级战争部落联盟生产力提高原始社会必将走向尽头,人类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父权制元谋人约170万年前约70--20万年前

北京人(生产、生活?)约1万年前(山顶洞人)约7000-5000年前仰韶文化大汶口河姆渡

(生产、生活?)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约5000年前公元前2070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新石器时代(晚)时空观念唯物史观①用时间轴形式梳理演进历程及特点(结合地图)②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勾勒出中国原始社会演进的基本结构(线索),

并分析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原因。(唯物史观)生产力(生产工具)生产关系(社会组织)原因?原始人群(群居)母系氏族(旧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阶级分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拓展】请结合教材,梳理中国原始社会人类生产生活的演进历程及特点。打制石器,狩猎、采集,群居,学会用火磨制石器,社会分工、私有制、阶级分化元谋人砍砸器北京人复原像仰韶人面鱼纹彩陶盆龙山蛋壳黑陶河姆渡炭化稻谷良渚玉琮红山玉龙大汶口陶猪距今170万年距今70-20万年距今7000-5000年距今5000年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原始人群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新石器时代晚期自我检测生活方式变化(迁徙到定居)社会关系变化(母系到父系)思维升华从“旧”入“新”的变化、启示:中国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工具改进(打制到磨制)生产方式变化(原始农业产生并发展)国家氏族公社上层:掌握公共权力下层:被统治部落、部落联盟生产力进步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阶级出现思考:1、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国家是如何产生的?政府、军队(内部阶级分化与外部战争)、祭坛(神权)唯物史观华夏文明的形成—青铜时代——孕育雏形阶级矛盾不可调和思考:2、你认为哪些要素对于国家的产生最重要?家族、聚落

思考:3、结合示意图分析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3)私有制导致贫富分化,贫富分化促使是阶级产生;私有制是阶级产生的经济根源;阶级分化和阶级矛盾推动国家出现;一般认为,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还有学者认为阶级、国家、城市、文字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标志。3.中国原始社会概貌(1)原始人群(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a.特征: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b.趋向: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二.从部落到国家部落与部落联盟---三皇五帝概况(1)三皇时代神话色彩浓重(2)五帝时代,尧实行禅让制,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建立(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2)建立者:禹统治(1)制度:王位世袭制;(2)夏王:最高统治者,称为“后”(3)机构: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和职官(4)方式:对夏部族生活区直接统治,对其它地方通过控制一些部族间接统治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灭夏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材料:《竹书纪年》有“舜囚尧,复偃塞(sai)丹朱,使不与父相见”;禹花十年工夫,取得治水成功,以虞舜代唐尧的手段逼迫舜放弃了传位于其子商均的做法,夺取统治地位。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长江黄河辽河多个起源地、相互影响、战争方式逐渐融合。三.商和西周1.政治:(1)商朝--信史时代时间建立制度与史实灭亡影响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管理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约公元前1600至前1046年汤推翻夏朝而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2)西周:a.建立与灭亡时间公元前1046--前771年建立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衰落公元前841年,发生“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b.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宗法制与分封制互相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矛盾。史称“共和行政”

甲骨文的发现与解读;“二重证据法”就是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考古发掘)与“纸上之材料”(传世文献)二者互相释证,使某部分证明为信史。“二重证据法”被公认为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为历史研究者提供了如何运用史料的成功示范,丰富了古史研究的可信资料。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商政治制度中央:地方: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王位世袭制;设立相、卿士、卜、通过占卜决策封侯、伯;臣服于商的方国首领;定期纳贡、奉命征伐作用:内容:目的:含义:特点:作用: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属来分配政治权利、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家国同构”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缺陷:诸侯在自己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危及中央政权。礼乐制度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的秩序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社会稳定目的:含义:作用: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目的:文化上: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统一文化的形成,即逐渐形成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和文化心理认同,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特点: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姬姓亲族为主体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③层次分封;④等级森严;⑤权利与义务结合;⑥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夏朝建立以“传贤”变为“传子”,由“公天下”变为“家天下”是历史的倒退吗?理解商周时期的“内外服”制度材料:《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吏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分封制宗法制(1)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3)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与分配上的矛盾。(2)运行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传位无法,国家必乱!【拓展】西周—宗法制其余嫡子及庶子等降一级

大宗嫡长子余嫡子及庶子大宗(宗主)卿大夫大宗士大宗天子庶小宗嫡长子(嫡长孙……)嫡长子(嫡长孙

)嫡长子…嫡长子(嫡长孙……)诸侯▲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关系?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宗法制保证了分封制的推行和顺利实施)。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分封制是权力分配的形式相辅相成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血缘纽带(里)维护工具维护工具政治表现(表)

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宗法制形成的等级秩序、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内涵:权力分配: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权利继承:宗法制----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权利认同:礼乐制度--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封建”的不同含义:封邦建国分封诸侯封建社会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主要特征西周的“封建”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封建,它是相对于郡县制而言的,意指分封人民、土地给诸侯,建立国家;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封建制度”是以生产方式划分的,是一种社会形态国家结构社会形态2.经济与文化特征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土地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农业生产工具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手工业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文化文字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经济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孟子》【拓展】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分封制是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分封制以井田制为基础,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两者都适应了西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01生产工具:木石工具为主,青铜农具极少02土地制度井田制:1、奴隶制土地国有制2、奴隶集体劳动3、分封制经济基础03手工业: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称青铜时代。

这两则材料反映了西周统治者从重神观念向重人观念的转变,统治者逐渐认识到民的重要性,这一转变对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产生有重大影响。孔子、孟子的"仁"与"仁政"思想,以及历代以民为本的思想,在治国理政上发挥出积极作用。中国历史上国家治理比较好的时期,也是民本思想受到重视的时期。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问题探究

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有什么历史意义?学习拓展我国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说:“相对于世界其它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

阅读这段话,查阅相关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考察其分布特点,就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与统一性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的分布▲中国新石器时文化遗存分布图

解析:①中华文明的多源性

从如上两幅图中可以看出,大量的考古研究表明,我国丰富的文化遗存说明自古以来中华先民就土生土长、繁衍生息在中华大地的许多地区,绝非“外来”,亦非局限于黄河流域,也说明中国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和民族起源是多地点的、多元的,似繁星点点,广布在远古的中华大地上。中华文明从其起源看,明显带有多元性或多源性的特点。②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

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

考古发现,在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表明中华文明的多元性走向一体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

综上可知,千百年来,中华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和睦相处,相互融合,共同生活形成了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一体化观念与意识,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和特色,成为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中华文化成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文化代表:甲骨文和青铜文化;礼乐文化,开始形成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华夏子孙)①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甲骨文、祭祀)②血缘纽带、家国一体(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从内外服到分封制)早期国家的特征政治特点文化代表经济基础

【小结】商和西周华夏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发展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井田制、集体劳作;使用石、木、骨器等;青铜铸造发达(青铜器)1、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指出,商代继统制度以弟及为主、子继为辅,兄弟之间常有争位影响王朝稳定。涂白奎对卜辞等资料分析后,认为商朝继统制度以“父死子继”为主,“兄终弟及”也是被王室内部认可的合法形式。据此可知,商朝“兄终弟及”的方式()A.获得了王室内部一致认可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弱化了血缘纽带关系 D.加强了王族对权力的掌控D?2、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既有青铜尊、青铜罍以及玉璋、玉琮、玉璧、玉戈等与黄河流域一致的文物,又有青铜立人、青铜神树、青铜纵目面具等造型奇特、大气恢弘的文物。这些文物说明了中华文化的A.连续性和稳定性B.先进性和丰富性C.多元性和一体性D.地域性和独特性C?3.(2020·江苏高考·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解析】”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迹",”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表明这时期江西出土的成套农具并非用于耕地,更多的是发挥礼器的作用,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故选C项;材料内容说明江西新干出青铜农具,没有体现青铜农具最早出现的地区,无法得出青铜农具最早出土于江西新干的结论,排除A项;"更无使用之痕迹"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因此无法得出成套青铜农具是否有利于精耕细作的结论,排除B项;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C??4、楚国是活跃在汉水和长江流域的一个国家。楚国君主的心病是,在周朝的政治体系中,他们的封号太低,与其强大的国力并不相称。第六代楚君熊渠曾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由此可知A.楚国在军事上已经具备问鼎中原的实力B.周楚两国征战给双方都带来深刻的影响C.楚国“不服周”的态度纯属夜郎自大D.商周沿袭而来的“天下观”在传播中受阻D?5、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D?6.下图是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小陶猪。此陶猪体态肥胖,腹部下垂,四脚较短,前躯和后躯的比例介于野猪和现代家猪之间。此外,在河姆渡遗址内,破碎的猪骨和牙齿随处可见,有些陶器上也绘有猪纹。据此可知()A.中国南方率先开始驯化和饲养猪B.河姆渡先民可能已产生审美意识C.长江中下游开始出现原始畜牧业D.制陶是新石器时代主要的手工业B?【解析】由题干中的“此陶猪体态肥胖,腹部下垂,四脚较短”可得,陶诸的体态应该是膘肥体壮,是河姆渡人追求生活富足的象征,可见河姆渡先民可能已经产生审美意识,故选B项;由题干中的“前躯和后躯的比例介于野猪和现代家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