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犯非刑罚处置措施适用问题探究(论文)7300字】_第1页
【未成年犯非刑罚处置措施适用问题探究(论文)7300字】_第2页
【未成年犯非刑罚处置措施适用问题探究(论文)7300字】_第3页
【未成年犯非刑罚处置措施适用问题探究(论文)7300字】_第4页
【未成年犯非刑罚处置措施适用问题探究(论文)73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未成年犯非刑罚处置措施适用问题研究—以专门矫治教育制度之构建为视角目录TOC\o"1-3"\h\u944第1章未成年犯刑罚处置措施与专门矫治教育概述 在当今社会转型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大议题。面对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传统的惩罚性司法手段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尤其是在未成年犯群体中,单一的刑事处罚往往忽略了青少年成长的特殊性与可塑性,未能从根本上实现犯罪预防与个体再社会化的目标。因此探索并实施一套既能体现法律威严又能兼顾教育挽救的非刑罚处置措施,成为当前少年司法改革的重要方向。第1章未成年犯刑罚处置措施与专门矫治教育概述1.1相关概念的界定1.1.1未成年犯非刑罚处置措施的概念非刑罚处置措施是指相对于刑罚措施而言,其内涵为根据法律规定,对于违法犯罪者采用非刑罚性质的制裁措施的总称。广义的未成年犯,应包括实施不良行为、实施严重不良行为以及实施犯罪的未成年人。本文需要采用一种非惩罚性的方式来处理他们的问题。这种方式旨在教育并矫正他们的行为,以便他们能够重新融入社会。相较于传统刑罚理念,这种非刑罚化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新的价值观,它强调的是对青少年的教育、感化和矫正,而不是仅仅惩罚他们的罪行。这种非刑罚化的处理方式不仅有助于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同时也能对他们的犯罪行为做出正确的评价。通过对这些青少年的矫正,本文可以帮助他们重返社会,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减少青少年犯罪和复犯的可能性。1.1.2专门矫治教育的概念对专门矫治教育制度的研究,首先要明确其概念。中国的《刑法》明确了专门矫治教育的相关法律责任,其中规定"对于未满16周岁的罪犯,若无法进行刑事处罚,则需强制其家长对其进行监管,并视情况需要,依法执行专门的矫正教育"。此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第四十五条也对此类教育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这表明,专门矫治教育主要包含三个核心元素:专门性、矫正性和教育性。我将这种教育模式视为专门学校,它是一种针对违法未成年人的特殊处理手段,通过专门的学校环境来实施矫正和教育郭开元.法治视野下专门学校的功能及其实现[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3,42(3):127-133.。矫正性的部分,通常是由公安部门、司法行政部门以及其他社会机构共同参与完成。而教育性部分,则是通过教育部门来实施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因此,综合来看,专门矫治教育可以被定义为一种针对违法行为未成年人的非刑事惩罚措施,这些措施在专门学校内进行,同时涵盖矫正和教育两个方面。郭开元.法治视野下专门学校的功能及其实现[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3,42(3):127-133.1.2专门矫治教育的法律性质在“收容教养”还未被“专门矫治教育”所取代时,关于收容教养的性质就争议颇多,主要存在行政处罚说、刑事处罚说、强制措施说、保安处分说等学说。而在《刑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将“收容教育”改为“专门矫治教育”后,其以立法的形式将“专门矫治教育”的性质确定为由公安机关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作出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而本文认为,将专门矫治教育定义为一种具有保护处分性质的非刑罚处置措施更为妥当张世华.从普通预防教育到专门矫治教育: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J].中国社会工作,2021(1):2.。保护处分是指属于帮助受处分人的受益性强制措施,是一种对于少年有利的外遇,其主要功能在于避免和替代传统刑罚。在性质上,保护处分既超越刑罚又超越保安处分,成为犯罪之后的第三种法律后果。专门针对矫正教育的法律属性可以从这几个关键点来理解:首先,矫正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青少年罪犯提供矫正和教育服务,同时强调福利的重要性。尽管青少年易受外部负面影响导致犯罪,但由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他们有更大的机会改过自新。因此,对于每个青少年罪犯,本文必须坚持矫正教育优先的原则,并根据他们的个性和成长背景以及主观恶性的不同,采用与他们的行为相匹配的个性化非刑事惩罚策略。例如,本文可以提供心理治疗、法律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等,帮助他们重返社会。此外,矫正教育还应具备一定的强制性杨子明.未成年犯罪人专门矫治教育制度研究[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1(20):25-27.。即使没有刑事处罚,也不意味着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为防止青少年犯罪者误入"被保护就无需承担任何后果"的思维陷阱,他们应承担与其行为造成的伤害程度相对应的责任。矫正教育机构在提供保护和教育的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强制性,例如要求其反思、签署悔过书、参与社区服务以及接受社区监护等。这些强制性的措施不仅不会削弱青少年的权利,反而与福利保护的目标一致;此外,比起惩罚青少年罪犯,本文更需要修复他们与受害者、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经过深入探讨矫正教育法律属性的特质,本文发现它并不能归类为行政处罚或行政强制的一种类型。本文主张,这种旨在维护权益的非刑事惩戒手段应与行政机构实施的具体行政行动有所区别。张世华.从普通预防教育到专门矫治教育: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J].中国社会工作,2021(1):2.杨子明.未成年犯罪人专门矫治教育制度研究[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1(20):25-27.1.3专门矫治教育的本质特征本文认为,专门矫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应是一种国家监护。首先,本文必须认识到,国家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他们被视为国家的未来和重要的人力资源。这些未成年人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因此,国家有义务承担起这个重要的监护角色。此外,国家监护的作用主要在于补充和兜底。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石,然而,如果家庭或社会无法提供足够的监管和教育,那么国家就必须介入,通过公共权力的手段来替代家庭的教育和惩罚功能。最后,国家监护的目标应该是尽可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例如,中国已经签署了《儿童权利公约》,该公约明确指出,无论是在法院、行政部门还是立法机关,所有涉及儿童的行为都应优先考虑他们的最大利益。第2章专门矫治教育适用存在的问题2.1专门矫治教育实体层面的问题“专门矫治教育”条款出现在《刑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其主要目的是为刑事责任主体设定标准。其核心目标在于为那些触犯法律的未成年人提供一种不同于传统刑罚的处理方式,旨在通过系统的教育、心理辅导和社会技能训练,促使他们深刻反省自身行为,学习法律法规,培养社会责任感,最终顺利回归社会。然而,这一理念在实体层面的实施却遭遇了若干挑战与困境。《刑法》虽然提出了在特定条件下可以采用专门矫治教育替代刑罚,但对于何为“必要情况”并未给予清晰界定。这种不确定性导致司法实践中裁量空间过大,不同地区、不同法官对“必要情况”的理解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影响了法律适用的一致性和公正性。例如,一些地方可能仅将严重犯罪或多次犯罪的未成年犯纳入考虑范围,而忽视了初次犯罪且具有明显悔过表现的个体。专门矫治教育的适用对象界定亦显得较为宽泛,缺乏精细化的分类与针对性的方案设计。尽管《刑法》中对于专门矫正教育的应用场景设定了"在必要的情况下"的条件,然而,这个模糊的定义并未明确指出什么情况被视为"必要的情况"。因此,本文需要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以确定其具体含义。2.2专门矫治教育执行层面的问题一方面,关于专门矫治教育的执行场所缺乏明确而具体的立法规定。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地方政府应根据其所在地区的实际状况,至少设立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该机构可以采用分校区或分班级的方式来设立专门的教育场所,以对符合此条款的未成年人群体提供特定的矫正教育。同时,这些专门的教育场所需要实施封闭式管理。然而,问题在于如何确立专门学校的位置以及如何设定分校区和分班级的标准。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刑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提到了专门矫治教育的执行时间,但是具体的执行期限也并未明确说明。2.3专门矫治教育程序层面的问题程序正义是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的基石,但在专门矫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程序层面的缺失令人忧虑。例如律师辩护作用的缺失是一个严重问题,未成年人因其年龄和认知限制,更需要专业法律人士的协助以确保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但在许多情况下律师的介入不够及时或充分,难以有效发挥辩护和保护作用,而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其在矫治教育过程中的监督职责并未得到有效履行,难以保证矫治措施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法院的缺席也意味着专门矫治教育的决定往往绕过了正式的司法审判程序,这不仅可能削弱了司法判决的权威性,也减少了未成年人获得公正审判的机会。参照《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国际公约》的精神,任何涉及人身自由限制的措施都应当遵循严格的司法审查程序。专门矫治教育虽然旨在教育与挽救,但其限制自由的特性要求必须有严格的司法程序保障,包括但不限于公开听证、证据呈现、律师辩护等环节,以确保决定的公正性与透明性。

第3章专门矫治教育制度之构建3.1专门矫治教育实体层面的构建3.1.1明确专门矫治教育的适用对象首先,根据法律规定,当一个人在行为时不满16岁,但在被执法机构察觉时已经年满18岁,他们并不符合接受专门矫正教育的条件。专门矫正教育的目标是针对那些具有社会威胁和人身风险,同时需要特别保护的青少年罪犯进行矫正。这种矫正方式已经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明确列出,这进一步证实了它作为青少年特定的矫正手段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还未满16岁,但在被执法机构发现时已经超过这个年龄,那么他们就不应被视为需要接受专门矫正教育的人群。对于那些在实施犯罪活动时不满16岁,但在被执法机构发现时已经达到16岁的青少年,他们可以接受专门的矫正教育。正如本文之前讨论过的,"16周岁"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指行为发生的年龄,而不是专门矫正教育适用的年龄。考虑到专门矫正教育是一种非刑事化的处理方式,旨在帮助未成年罪犯,因此,本文不应该将那些在16至18岁之间的人排除在外。最后,本文必须明确,专门针对矫正教育的实施对象应有一定的年龄限制,这个年龄界限是12岁。根据《刑法(修正案十一)》的规定,刑事责任年龄有所降低,其中新增了"对于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应承担刑事责任"这一条款。通过分析近年来频发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本文可以发现,大部分涉及低龄未成年人的犯罪事件主要发生在12岁至14岁之间,而低于12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恶性事件相对较少。因此,考虑到法律执行效率和司法资源的利用情况,为那些不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设立专门的矫正教育机构并不必要,这可能会导致司法资源的过度消耗。然而,另一方面,12周岁的未成年人已经顺利完成了基础教育的第一个阶段。这一年龄的少年随着学校教育的开展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其认识能力有了重大进步,适用专门矫治教育能够起到矫正其人格的功效[12]。在身心发育尚未完全的阶段,年幼的儿童与父母完全分离并在特殊学校接受矫正教育并非理想的选择。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矫正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家庭环境上,要求家长或监护人严格监督并管理他们的行为。总结来看,针对那些未能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而未被判定有罪的青少年,专门的矫正教育是适用的。这些青少年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即他们已经年满十二岁且尚未满十八岁。3.1.2明确专门矫治教育的适用情形本文认为,针对那些由于未达到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而无法接受刑事惩罚的青少年,如果他们的家庭环境良好并且父母具备足够的监管能力,本文应该优先考虑让他们接受父母的指导和监督,而不是立即采用特定的矫正教育策略。一方面,“责令加以管教”和“专门矫治教育”之间可以理解为转折关系,即虽然一般情况下应要求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进行严格的管教,但在例外的情况下也可以由专门机关进行专门矫治教育,另一方面,未成年人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接受矫治教育更有利于再社会化。为了司法实践中出现适用争议,立法应当对“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加以界定或列举适用情形。对涉案未成年人的人身危险性、社会危害性,以及其监护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等情况进行审查,对于涉案未成年人是否符合必要性作出最终的肯定或否定的决定。[14]针对那些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情况,应考虑采用特定的矫正教育策略:首先,当孩子的父母双亡或失去监管能力时,他们需要得到特殊照顾;其次,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而他们的监护人又没有足够的财力或时间来监督他们,那么这些孩子可能会面临严重的挑战;此外,如果一个未成年人拒绝服从管理或表现出强烈的反抗倾向,也应该被视为需要矫正教育的对象;第四,如果一个未成年人因为犯罪行为而失去了学习的机会,那么他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第五,如果一个未成年人有很深的恶意倾向,也需要接受矫正教育;最后,如果一个未成年人反复实施严重的违法行为,也需要矫正教育。3.2专门矫治教育执行方面制度的构建3.2.1明确专门矫治教育的执行场所在决定专门学校的设立时,各地方政府需要全面权衡多种因素。例如,经济条件优越的区域可以考虑重新设计一个特定区域来创建专门的教育矫正中心。相反,那些经济状况一般或较差的地区则可以选择将现有的工读学校或其他社区服务机构转变为专门教育机构。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率较高的地区,设立至少一所或多所专门学校是必要的。而犯罪率较低的地区,只需设立一所专门学校即可满足需求。3.2.2明确专门矫治教育的执行期限从现行的法律法规来看,针对未成年人的特殊矫正教育必须持续至少一个学年,否则,如果时间过短,可能会无法实现矫正的目标,同时也会给专门的教育指导机构带来缺乏衡量未成年矫正状况的参考标准的问题。但是,关于矫正教育的实施期限的最大限制,我个人持反对意见。刑事处罚的主要目的是惩戒罪行并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本文应该采取轻罪轻罚,重罪重罚的原则,确保罪行与刑罚之间的平衡,这与矫正教育的目标并不一致。矫正教育的核心在于矫正、教育以及感化这些未成年的罪犯,所以,矫正教育的时长应由未成年人的矫正教育成果来决定。如果未成年人在接受矫正的过程中明显地取得了进步和改善,并且实现了有效的矫正效果,那么,解除矫正教育就是适当的时候。3.3专门矫治教育程序方面制度的构建通过司法程序的运作,是保护处分的重要特征。针对未成年人的特殊矫正教育,本文必须执行特定的司法流程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公正性。这种方式旨在为违法的青少年提供适当的矫正服务,同时也保障他们的权益不受侵害。如果缺乏公正的司法流程,那么不仅无法充分保护青少年的利益,而且可能会损害到他们的基本权利。因此,本文主张,当前的矫正教育行政决策应被法院接管,这样既能保证矫正教育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又能遵守正义的原则。首先,公安机关在处理未成年人的案件时,根据后果严重性,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社会调查报告等初步决定是否需要采取法律监督的问题,对于满足特定矫正教育要求的案例,需经过警方主管的核准,并提供相应的矫正教育建议书。这些文件应与相关案件资料一起递交给同一层级的检察官。此外,在法庭做出矫正教育决策前,可以实施非拘禁性质的临时保护限制措施。然而,若该案并不符合矫正教育的相关标准,则家长有责任加强监管,并视具体情况对未成年者采取适当的矫正策略。公安机关在办案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不得将有关案件办案经过对外宣传、公开,而在矫治教育的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确保其个人信息、犯罪记录等隐私不被泄露。公安机关、检察官办公室以及法院均应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防止任何信息的非授权披露。此外,应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确保其在司法程序中的各项权利得到充分行使,包括辩护权、知情权等,同时,保障其在矫治教育期间的学习、生活条件,促进其身心健康与社会功能的恢复。矫治教育不应止步于司法程序的结束,而是应延续至社会层面,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四位一体的后续支持与追踪机制。通过建立专门的社区矫治中心、提供职业培训、心理辅导、家庭咨询等多元化服务,帮助未成年人平稳过渡到社会生活中,减少再犯率,真正实现教育与改造的目的。通过对中国未成年犯非刑罚处置措施及专门矫治教育的全面审视,本研究揭示了当前制度在理论、实践及程序层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成功经验的考察,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与策略。未成年犯非刑罚处置措施与专门矫治教育的未来发展,需在坚持教育和改造司法理念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细化操作规范,同时强化跨部门协作,形成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通过这些努力,不仅可以提高矫治教育的质量与效果,促进未成年人的顺利回归与健康成长,还能为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现代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1]张宁.中国未成年犯非刑罚处置措施的检视与完善[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17.

[2]钱晓峰.中国少年司法制度非刑罚处置的前瞻性思考[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02):38-40

[3]王小光,李琴.美国未成年犯刑罚替代措施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4,(04):98-105.

[4]杨娟.未成年人非刑观护制度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8.

[5]林琳.中国少年观护制度体系构建探讨——以日本为借鉴[J/OL].河北法学,2021,(03):77-90.

[6]刘仁海,周舟.日本少年检察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6,(03):76-82.

[7]苏琨.中国少年保护处分制度的构建[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1.

[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