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人教版(2019)教学设计合集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人教版(2019)教学设计合集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人教版(2019)教学设计合集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人教版(2019)教学设计合集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人教版(2019)教学设计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人教版(2019)教学设计合集目录一、第一章地球的运动 1.1第一节自转和公转 1.2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3问题研究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 1.4本章复习与测试二、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2.1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2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 2.3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2.4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2.5本章复习与测试三、第三章大气的运动 3.1第一节常见天气系统 3.2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3.3第三节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4问题研究阿联酋”造山引雨“是否可行 3.5本章复习与测试四、第四章水的运动 4.1第一节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4.2第二节洋流 4.3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 4.4问题研究能否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4.5本章复习与测试五、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5.1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5.2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5.3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 5.4本章复习与测试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一节自转和公转授课内容授课时数授课班级授课人数授课地点授课时间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人教版(2019)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一节自转和公转。本节课将详细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对地球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系统的认识。

b.本节课涉及到的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地球五带划分、季节变化等知识密切相关。

c.本节课的内容为后续学习地球上的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和变化奠定基础。核心素养目标1.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地理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地理观念。

3.地理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研究,探索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从地球运动的角度看待人地关系,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球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重点

a.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明确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公转的轨道、周期等核心知识。

b.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时区差异、季节变化等,以及这些现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c.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理解地球运动对地球上的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和变化的作用。

举例:通过展示地球仪和模拟地球运动,让学生直观理解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产生季节变化。

2.教学难点

a.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空间关系: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地球自转轴倾斜角度与季节变化之间的关系。

举例:通过制作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自转轴倾斜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b.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的变化:学生可能难以掌握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自转和公转速度。

举例:通过图表和数据展示地球在近日点和远日点时自转和公转速度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速度变化对地球地理现象的影响。

c.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关联:学生可能难以将地球运动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理解其具体影响。

举例:通过讨论时区差异对国际航班安排的影响,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实际影响。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

-确保每位学生都配备了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人教版(2019)教材。

-提前复印或分发本节课相关的教材章节,以便学生预习和复习。

2.辅助材料

-图片资源: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

-地球自转轴倾斜角度示意图。

-昼夜更替和时区差异的实例图片。

-季节变化对植被、气候影响的图片。

-图表资源:

-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变化的图表。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太阳直射点位置图。

-时区分布图。

-视频资源: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视频。

-时区差异对国际航班影响的案例分析视频。

-地球运动对农业、旅游等产业影响的实例视频。

3.实验器材

-地球仪:每个小组一台,用于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

-三角板和量角器:用于测量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角度。

-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用于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计时器:用于记录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

4.教室布置

-分组讨论区:将教室分为几个小组,每组配备一张大桌子和若干椅子,方便学生进行讨论和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台:在教室的一侧设置实验操作台,摆放地球仪、三角板、量角器等实验器材。

-投影仪和屏幕:用于展示图片、图表和视频资源,方便学生观看和讨论。

-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重点内容和解答学生问题。

5.教学工具

-白板和标记笔:用于记录学生的讨论内容和实验结果。

-问答器:用于进行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

-小组评估表:用于记录学生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表现。

6.教学辅助人员

-实验助手:协助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操作。

-教学管理员:负责维持课堂秩序,协助教师管理教学资源。

7.预习和复习资料

-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科普文章、练习题库等,方便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自转和公转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地理现象。

-简短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地球自转和公转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包括其主要运动特点和周期。

-详细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实例或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地球自转和公转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地球自转和公转案例进行分析,如昼夜更替、时区差异、季节变化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应用前景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地球运动的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拓展与延伸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

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包括气候、农业、旅游等方面。

-《探索地球的秘密》

深入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科学原理,以及相关地理现象的形成机制。

-《时区的故事》

讲述时区的划分及其对国际交流、航空、航海等领域的影响。

-《季节与节气》

详细介绍季节变化的原因,以及不同地区的节气特点和文化习俗。

-《地球自转与地球物理学》

探讨地球自转对地球物理学领域的研究,如地震、地磁场等。

-《公转与气候变化》

分析地球公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季节变化等,思考它们与地球运动的关系。

-收集不同地区的时区信息,制作时区分布图,了解时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通过网络资源或图书馆资料,研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历史记载,了解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历程。

-探索地球运动与天文学的关系,了解天文学家如何通过观测地球运动来研究宇宙。

-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与地理学科竞赛或研究项目,深入研究地球运动相关的科学问题。

-阅读地球科学相关的书籍和期刊,扩大知识面,提升科学素养。

-结合所学知识,撰写关于地球运动的小论文或研究报告,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参观天文馆、地质博物馆等科普场所,亲身体验地球运动的奥秘。

-与同学组织科学讨论会,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探究成果,互相学习进步。课堂小结,当堂检测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运动规律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讨论、实验操作和问题解答等方面。

3.强调地球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导航、气象预报、农业布局等。

4.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地球运动相关的现象,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当堂检测:

1.选择题

a.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A.自西向东B.自东向西C.自南向北D.自北向南

b.地球公转的周期是()

A.24小时B.1年C.12个月D.365天

c.下列哪个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

A.昼夜更替B.时区差异C.季节变化D.地球五带划分

d.地球公转轨道上,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时间段是()

A.3月21日至9月23日B.6月22日至12月22日

C.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D.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

2.填空题

a.地球自转的周期是________,方向是________。

b.地球公转的周期是________,产生的地理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c.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方面。

3.判断题

a.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b.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时区差异。()

c.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更替。()

d.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相同。()

4.简答题

a.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及运动规律。

b.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

c.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地球运动在导航、气象预报等方面的应用。

5.综合题

a.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农业布局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农业发展策略。

b.探讨地球运动对旅游业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地球运动知识提升旅游体验。

当堂检测答案:

1.选择题

a.Ab.Bc.Ad.A

2.填空题

a.24小时自西向东b.1年昼夜更替时区差异季节变化c.气候、水文、植被

3.判断题

a.√b.√c.×d.×

4.简答题

a.(略)b.(略)c.(略)

5.综合题

a.(略)b.(略)教学反思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关于地球运动的自转和公转。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理解地球自转轴倾斜角度与季节变化之间的关系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点,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图片展示、动画演示和实验操作等。通过这些方法,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观察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其运动规律和地理意义。

在课堂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非常感兴趣,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问题和观点。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同时也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发现一些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相关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或者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重点题型整理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题型:简答题

-问题:请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答案: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旋转的运动,而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

2.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题型:论述题

-问题: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现象有哪些影响?

-答案: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包括昼夜更替、时区差异、季节变化、地球五带划分等。

3.地球自转轴倾斜角度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题型:分析题

-问题:解释地球自转轴倾斜角度与季节变化之间的关系。

-答案:地球自转轴倾斜角度的变化导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进而影响季节的变化。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南半球为夏季,北半球为冬季。

4.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题型:论述题

-问题: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

-答案: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包括气候、农业、旅游、交通等方面。例如,地球自转导致昼夜更替,影响人们的作息时间;地球公转导致季节变化,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时区差异影响国际交流、航空、航海等。

5.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变化

-题型:计算题

-问题:地球在近日点和远日点时,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有何变化?

-答案:地球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地球在远日点时,公转速度较慢。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学内容

教材章节: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人教版(2019)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学内容:

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时间差异:地方时、区时和世界时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昼夜更替: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变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昼夜长短情况及其地理意义。

-五带划分:热带、温带、寒带的概念及其划分依据。

3.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候形成:地球运动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以及季风的形成。

-地理分布:地球运动对植被、动物分布的影响。

4.综合应用:通过分析实例,探讨地球运动与人类生产、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关系。二、核心素养目标

1.地理实践能力:通过观察、分析地球运动的现象,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将地球运动与生活中的时间、季节变化等联系起来。

2.地理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效应,如时间差异、昼夜更替、季节变化等,形成地理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3.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关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地关系,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4.地理综合素养:通过探讨地球运动与气候、生物、人文等方面的关系,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形成对地理学科的整体认识。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了解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和地理现象,如地方时、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2.学习兴趣:学生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对生活中的时间差异、季节变化等地理现象有探究欲望。学习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能够通过实例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习风格:学生倾向于通过实例、图表、实验等方式直观地学习地理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背后的原理,如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变化的计算;将地球运动与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环境、人类活动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地理认识。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选择

-讲授法:用于讲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地理意义,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

-讨论法:鼓励学生就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展开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内化。

-案例研究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项目导向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项目研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活动设计

-角色扮演: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学生分组扮演地球、太阳、观察者等角色,体验地球运动带来的地理现象。

-实验活动:利用地球仪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案例研究:分析现实中的时间差异、季节变化等案例,探讨地球运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何影响当地的气候、生物多样性等。

-项目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地球运动与当地气候、生态环境关系的项目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具体教学活动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讲授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原理。

-利用PPT展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地方时、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地球运动,体验地理现象的产生。

第二课时

-讲解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学生利用地球仪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课时

-案例研究:分析现实中的时间差异、季节变化等案例。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运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第四课时

-讲解地球运动对气候、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学生进行项目研究,探讨地球运动与当地气候、生态环境的关系。

第五课时

-学生展示项目研究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运动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3.教学媒体和资源使用

-PPT:展示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地理现象。

-视频资源:播放地球运动相关的科普视频,帮助学生形象理解知识。

-地球仪:用于实验,观察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线工具: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地球运动相关的数据查询和分析。

-实物模型:制作地球运动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知识。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那么地球运动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呢?今天我们将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讲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师:首先,我们来探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呢?

-生:地方时、昼夜更替。

-师:很好。我们先来学习地方时。请大家看教材P5页,了解地方时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师:接下来,我们讨论昼夜更替现象。请大家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点,讨论该地点的昼夜变化情况。

-生:(分组讨论,分享成果)

3.地球自转实验

-师: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地球自转实验。请大家拿出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观察昼夜更替现象。

-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

4.总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师: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现象。请大家总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生:(总结)

**第二课时**

1.讲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师:接下来,我们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请大家看教材P7页,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变化的概念。

-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2.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

-师:现在,我们来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请大家看教材P8页,跟随示例进行计算。

-生:(跟随示例,进行计算)

3.昼夜长短变化讨论

-师:接下来,我们讨论昼夜长短变化。请大家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点,讨论该地点的昼夜变化情况。

-生:(分组讨论,分享成果)

4.地球公转实验

-师: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地球公转实验。请大家拿出地球仪,模拟地球公转,观察昼夜长短变化现象。

-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

5.总结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师: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现象。请大家总结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生:(总结)

**第三课时**

1.地球运动与气候关系

-师:接下来,我们探讨地球运动与气候的关系。请大家看教材P10页,了解地球运动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2.案例分析

-师:现在,我们分析一个案例。请大家看教材P11页,了解季风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3.小组讨论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小组讨论。请大家分组,讨论地球运动对当地气候、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生:(分组讨论,分享成果)

4.案例研究

-师:现在,我们进行一个案例研究。请大家选择一个地点,研究地球运动对该地区气候、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进行案例研究,撰写报告)

5.总结地球运动与气候关系

-师:通过案例分析,我们了解了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请大家总结地球运动与气候的关系。

-生:(总结)

**第四课时**

1.地球运动与人类活动

-师:接下来,我们探讨地球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请大家看教材P13页,了解地球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2.角色扮演

-师:现在,我们进行角色扮演。请大家扮演不同角色,讨论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生:(进行角色扮演,分享成果)

3.小组讨论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小组讨论。请大家分组,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地球运动规律,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生:(分组讨论,分享成果)

4.项目研究

-师:现在,我们进行项目研究。请大家选择一个主题,研究地球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生:(进行项目研究,撰写报告)

5.总结地球运动与人类活动关系

-师:通过项目研究,我们了解了地球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请大家总结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生:(总结)

**第五课时**

1.课堂回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回顾)

2.学生展示

-师:接下来,请大家展示自己的项目研究成果。

-生:(展示研究成果,分享心得)

3.教师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气候、人类活动的影响。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

4.课后作业布置

-师:最后,请大家完成课后作业。教材P15页的练习题,下节课我们讨论答案。

5.结束语

-师: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复习,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下课!

-生:(回应,下课)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地理现象案例分析:收集不同地区的地理现象案例,如极昼极夜、太阳直射点移动、季风气候等,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地球运动相关的历史事件:介绍历史上与地球运动相关的重大事件,如古代的日食观测、农业生产与季节变化的关系等。

-地球运动与现代科技:探讨现代科技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规律,如卫星导航系统、天气预报等。

-国际时间标准:介绍国际时间标准(如格林威治标准时间)的制定和地球运动的关系。

-地球运动与生态保护:分析地球运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如何根据地球运动规律进行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拓展建议

-阅读拓展:鼓励学生阅读与地球运动相关的科普书籍、杂志文章,如《地理知识》、《科学美国人》等,以拓宽知识面。

-观看科普视频:推荐学生观看国家地理频道、BBC等制作的地球运动科普视频,如《地球的脉动》、《太阳的旅程》等,以直观感受地球运动的现象。

-参观天文馆或自然博物馆:建议学生参观当地的天文馆或自然博物馆,通过实地观察和互动体验,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开展户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测活动,如观测日出日落、星空变化等,体验地球运动带来的直观感受。

-制作地球运动模型:引导学生制作地球运动模型,如地球仪,通过动手操作,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规律。

-参与社区环保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水资源保护等,将地球运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撰写关于地球运动的小论文或日记,记录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高写作能力。

-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将地理知识与物理、生物等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进行跨学科学习,如探讨地球运动对生物迁徙的影响。

-交流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拓展成果,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思想的碰撞。七、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我们首先探讨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了解了地方时和昼夜更替的概念及其对生活的影响。接着,我们研究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包括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五带的划分。我们还讨论了地球运动对气候形成、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这些学习,我们应该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和环境。

**当堂检测**

为了检验大家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下面我们将进行一些当堂检测练习。请大家仔细阅读每个问题,并在纸上写下你的答案。完成后,我们将一起讨论答案。

**一、选择题**

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不包括以下哪项?

A.地方时差异

B.昼夜更替

C.季节变化

D.潮汐现象

2.以下哪个因素不会影响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

A.纬度

B.地方时

C.太阳直射点

D.地球公转速度

3.在北半球,夏至时下列哪个城市的白昼时间最长?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哈尔滨***

**二、填空题**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周期是______。

2.地球公转的周期是______,它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3.地球上的五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三、简答题**

1.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区别。

2.解释为什么在地球的不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会有变化。

3.分析地球运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题**

阅读以下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某地区位于北纬40度,当地居民发现,夏至时白昼时间比冬至时长很多。

问题:

1.解释该地区夏至时白昼时间长的原因。

2.如果该地区居民想要种植某种需要在特定日照条件下生长的作物,他们应该在哪个季节种植?

**五、综合应用题**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地球运动对昼夜长短的影响。

要求:

1.描述实验的目的和原理。

2.列出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3.详细描述实验步骤。

4.预测实验结果,并说明如何分析结果。

**检测结束**

同学们,检测时间到。请大家停下手中的笔,我们将一起讨论这些问题的答案。如果你有任何疑问或者不确定的地方,请在讨论时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通过这次检测,希望大家能够更好地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八、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一:地方时计算**

问题:假设北京(东八区)的当地时间为下午3点,求纽约(西五区)的当地时间。

答案:纽约比北京晚13个小时,所以纽约的当地时间为北京时间的13小时前,即前一天的下午2点。

**例题二: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

问题:某地位于北纬30度,求夏至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答案:夏至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即北纬23.5度。该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30-23.5=6.5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为90度减去该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即90-6.5=83.5度。

**例题三:昼夜长短变化分析**

问题:为什么在北半球,夏至时白昼时间比冬至时更长?

答案:夏至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白天的时间更长,夜晚的时间更短。而冬至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白天的时间更短,夜晚的时间更长。

**例题四:地球运动对气候影响**

问题:地球运动如何影响气候形成?

答案:地球公转产生的气压带、风带以及季风气候等,都是地球运动对气候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赤道附近地区因为接受太阳辐射较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高纬度地区则因为接受太阳辐射较少,形成寒带气候。

**例题五:地球运动与生物多样性**

问题:地球运动如何影响生物多样性?

答案:地球运动对气候、植被、动物迁徙等都有影响,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例如,季节变化导致植物的生长周期和动物迁徙行为的变化,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九、板书设计

**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方时

-昼夜更替

-时间差异

**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

-五带划分

**③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候形成

-地理分布

-人地关系

**板书设计说明:**

-采用简洁明了的标题式板书,突出本节课的三个主要知识点。

-使用不同的颜色或字体来区分不同的知识点,使板书更具艺术性和趣味性。

-每个知识点下面列出相关的关键词,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在板书下方留出空白区域,供学生进行笔记和思考。

-板书整体设计应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问题研究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主备人备课成员教学内容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人教版(2019)

章节:第一章地球的运动问题研究

内容:

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念、周期和方向。

2.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区差异、季节变化等。

3.人造月亮的设想背景及目的。

4.人造月亮的运行原理、可能产生的地理影响及其利弊分析。

5.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的探讨,包括生态环境、能源利用、科技发展等方面的考虑。

6.结合现实案例,分析我国在人造月亮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核心素养目标1.地理实践素养: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地球运动现象,理解人造月亮的运行原理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地理思维素养: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这一问题。

3.地理探究素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通过调查、研究、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人造月亮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

4.地理价值观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观念,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5.地理审美素养: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通过观察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提升对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

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念和地理现象。

2.人造月亮的运行原理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决办法:

1.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动画,直观地呈现地理现象。

2.结合实际案例,讲解人造月亮的运行原理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

1.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的深入探讨。

突破策略:

1.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2.采用辩论赛、主题报告等形式,组织学生探讨人造月亮的必要性,培养批判性思维。学具准备Xxx课型新授课教法学法讲授法课时第一课时师生互动设计二次备课教学资源1.软硬件资源:

-多媒体教学设备

-地球仪

-投影仪

-电脑

2.课程平台:

-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校内网络资源库

3.信息化资源:

-地球运动相关的教育软件

-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

-网络地理教育资源

4.教学手段:

-动画演示

-图表分析

-案例研究

-小组讨论

-辩论赛教学实施过程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发布预习资料,包括地球运动的基础知识PPT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科普视频,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设计问题如“地球自转与公转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和“人造月亮的设想是否会改变现有的地理环境?”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和参与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要求,阅读资料并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提交至教学管理系统。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教学管理系统,实现资源的共享和进度的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人造月亮对地球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解答疑问: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提问与讨论:学生对不懂的问题进行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详细讲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

-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与地球运动相关的作业,如绘制地球运动示意图。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关于人造月亮研究的论文和新闻报道,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拓展资源进行深入学习。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促进学习效果的内化。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学习效果显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方面:

学生能够清晰地描述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念、周期和方向,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区差异和季节变化等。通过对人造月亮的运行原理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学习,学生能够分析人造月亮的利弊,并结合我国在人造月亮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思考。

2.地理实践素养方面: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分析人造月亮对生态环境、能源利用和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地理实践素养。

3.地理思维素养方面:

学生在分析地球运动现象和人造月亮问题时,能够运用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在小组讨论和课堂活动中,学生能够提出有见地的观点,展示出良好的地理思维素养。

4.地理探究素养方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通过调查、研究、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人造月亮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提高地理探究素养。

5.地理价值观素养方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正确的地理观念,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在讨论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问题时,学生能够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权衡,表现出较高的地理价值观素养。

6.地理审美素养方面:

学生通过观察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提升了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在课堂活动中,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之美,表现出较高的地理审美素养。

7.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方面:

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后拓展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在课堂讨论和作业完成过程中,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

8.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方面:

在小组讨论和课堂活动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分享自己的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得到锻炼。教学反思这节课结束后,我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反思,以下是我的思考:

课堂上,我发现学生们对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了较好的理解,但部分学生在理解人造月亮的运行原理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我需要更多地运用实例和动画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

在教学方法上,我尝试了小组讨论和课堂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思考能力。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教学方法受到了他们的欢迎,他们在讨论中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有见地的问题。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存在依赖心理,不够积极主动。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个体责任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

在学生学习效果方面,我觉得整体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们能够掌握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知识,对人造月亮的运行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深入探讨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这一问题时,部分学生的思考深度还不够,对相关领域的了解也不够全面。这让我意识到,在课后拓展学习中,我需要提供更多相关的资料和案例,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此外,我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语言。在讲解复杂概念时,我可能没有做到足够简洁明了,导致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接下来,我会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语言,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知识点。

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上,我觉得多媒体教学设备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通过动画和图片的展示,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观看动画时容易分心。因此,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调整动画播放的时长和频率,以确保学生能够专注于学习。

最后,我想谈谈对学生的关注。在课堂上,我努力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但在课后,我意识到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课后作业1.绘制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图,并标注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公转的周期。

2.写一篇短文,分析人造月亮对地球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你的观点。

3.设计一个实验,模拟地球自转与公转,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针对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这一问题,进行一次小组辩论,并撰写辩论报告。

补充说明与举例:

1.图表分析题:学生需绘制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图,并在图中标注出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周期(24小时)以及公转的周期(365天)。答案:示意图中地球自转方向箭头清晰,标注的周期准确。

2.短文写作题:学生需分析人造月亮对地球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如影响生物作息、改变地球反射率等,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答案:短文中分析了人造月亮可能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提出了合理观点。

3.实验设计题:学生需设计一个模拟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实验,描述实验步骤、使用的材料以及观察的要点。答案:实验设计中包括了使用地球仪、灯光模拟太阳、记录昼夜变化等步骤。

4.辩论报告题:学生需针对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进行辩论,撰写报告,包括正反双方的观点、论据以及最终结论。答案:报告中详细记录了辩论双方的观点和论据,最终结论明确表达了学生的立场。板书设计【板书标题】

地球的运动问题研究——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

【板书内容】

一、地球自转与公转

1.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24小时)

2.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365天)

二、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1.昼夜交替

2.时区差异

3.季节变化

三、人造月亮

1.设想背景及目的

2.运行原理

3.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

1.生态环境影响

2.能源利用

3.科技发展

【板书设计说明】

-板书设计目的明确,紧扣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结构清晰,条理分明,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文字简洁明了,概括性强,避免冗余。

-通过不同颜色和符号的运用,增加板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小结,当堂检测【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共同探讨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了解了这两个基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人造月亮的设想及其可能对地球环境带来的影响。大家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展现了良好的地理思维和探究能力。

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已经清晰掌握,能够解释昼夜交替、时区差异和季节变化等地理现象。

2.对人造月亮的运行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分析其可能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3.通过课堂讨论,大家对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当堂检测】

为了检验大家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下面进行当堂检测,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以下任务: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周期是______。

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______,周期是______。

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4.人造月亮的设想目的是______,其运行原理是______。

5.请简述人造月亮可能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自西向东;24小时

2.自西向东;365天

3.昼夜交替;时区差异;季节变化

4.解决能源短缺;利用月球反射太阳光照明地球

5.人造月亮可能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包括:改变生物作息规律、影响地球反射率、可能引发气候变化等。

【检测说明】

本次当堂检测旨在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包括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现象以及人造月亮的相关知识。通过检测,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盲点,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同时,检测题目设计具有实践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第一章地球的运动本章复习与测试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人教版(2019)第一章地球的运动本章复习与测试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一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5月15日上午第3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复习地球的运动,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理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地球运动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对地理空间关系的认知。

3.增强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从地图和地理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地球运动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地球运动的传统观点进行质疑,勇于探索和创新,形成科学的地理观念。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形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2.学生对地理学科具有浓厚兴趣,尤其是对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感兴趣;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喜欢通过图形和地图来学习,有的学生则偏好通过实验和实际观测来理解地理现象。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对地球运动复杂性的理解,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叠加效应;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季节变化、时区差异的深入理解;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将地理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此外,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也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障碍。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的选择

-讲授法:用于讲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运动规律。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案例研究:分析具体案例,如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等。

-项目导向学习:学生分组完成一个关于地球运动对当地气候影响的研究项目。

2.教学活动设计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地球、太阳的角色,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直观感受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实验活动:利用地球仪和光源,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观察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地图分析:提供不同地区的地图,让学生分析地球运动对当地气候、植被、农业等的影响。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运动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的联系,如为什么有的地方夏天热冬天冷。

具体教学活动安排:

-开场:利用5分钟时间,通过PPT展示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图像,引发学生的兴趣。

-讲授:用15分钟时间,详细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以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

-角色扮演与实验:分配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和地球仪实验,体验地球运动。

-小组讨论:安排10分钟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并尝试解释原因。

-案例研究:提供5个不同纬度地区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地球运动对当地气候的影响,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讨论,时间安排为30分钟。

-项目导向学习:在接下来的几周内,学生分组研究地球运动对本地气候的影响,最终提交研究报告。

3.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PPT:制作包含地球运动图像、原理和案例的PPT,用于课堂讲授和讨论。

-视频:播放地球运动相关的科普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地球仪:用于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运动。

-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地图工具,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与地球运动的关系。

-研究材料:提供相关书籍、文章和研究报告,供学生在项目导向学习中使用。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复习地球运动这一章节。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那么谁能告诉我地球自转和公转分别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呢?

2.讲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

-首先,我们来看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旋转,这个轴叫做地轴。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日出和日落。那么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

-接下来,我们来看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周期为一年。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的现象,这也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讨论的内容。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互动实验

-现在,请大家分成小组,每组都会得到一个地球仪和一盏光源。请大家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观察并记录产生的地理现象。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以及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那么地球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

-为什么有的地方夏天热冬天冷?

-为什么有的地方昼夜长短不同?

-地球运动对农业、交通、旅游等方面有哪些影响?

-(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总结并给出答案)

5.案例研究

-下面,我们来分析几个具体的案例,看看地球运动是如何影响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的。

-案例一:北极地区的昼夜变化

-案例二:热带地区的四季变化

-案例三:温带地区的昼夜和四季变化

-(老师讲解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地球运动对当地气候、植被、农业等的影响)

6.小组讨论

-现在,请大家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讨论。讨论内容包括:地球运动是如何影响该地区的气候、植被、农业等方面的,以及这种影响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有哪些具体表现。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老师巡回指导)

7.总结与反思

-经过一番讨论,相信大家对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请各组代表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老师总结并给出评价)

8.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复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了解了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更好地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

9.布置作业

-作为课后作业,请大家结合今天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地球运动对本地气候影响的短文,字数不少于300字。

10.结束语

-好的,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复习,深入理解地球运动的知识。下课!六、知识点梳理

1.地球自转

-自转定义:地球围绕自己的轴旋转。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周期:约24小时,即一天。

-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地方时差。

2.地球公转

-公转定义:地球围绕太阳运动。

-公转周期:约365天,即一年。

-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

3.地轴倾斜

-地轴与地球公转平面的夹角:约23.5度。

-地轴倾斜的影响:导致不同纬度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进而产生四季变化。

4.四季变化

-春季:3月20日或21日,太阳直射赤道。

-夏季:6月21日或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秋季:9月22日或23日,太阳直射赤道。

-冬季:12月21日或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5.昼夜长短变化

-春分和秋分:全球昼夜平分,各地昼夜时间相等。

-夏至: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相反。

-冬至: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南半球相反。

6.地方时差

-定义:不同经度地区的时间差异。

-计算方法:东加西减,即越往东时间越早,越往西时间越晚。

7.时区划分

-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一个小时。

-时区划分依据:经度差15度为一个时区。

8.地理现象与地球运动的关系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地方时差。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

9.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气候:地球运动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如热带、温带、寒带等。

-农业:地球运动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分布。

-交通:地球运动影响交通运输的时间安排,如航班、火车等。

-旅游:地球运动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0.地球运动的研究方法

-观测法:通过观测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了解地球运动规律。

-实验法:利用地球仪等工具,模拟地球运动,验证相关理论。

-计算法:通过计算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角度等,推导地球运动规律。七、板书设计

1.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简洁明了

-①地球自转:自西向东、昼夜交替、地方时差

-②地球公转: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地轴倾斜

-③地球运动影响:气候、农业、交通、旅游

板书布局示例:

```

--------------------------------------

|地球运动复习与测试|

--------------------------------------

|1.地球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

|-现象:昼夜交替、地方时差|

--------------------------------------

|2.地球公转|

|-现象: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

|-原因:地轴倾斜|

--------------------------------------

|3.地球运动影响|

|-气候|

|-农业|

|-交通|

|-旅游|

--------------------------------------

```

2.艺术性和趣味性

-利用彩色粉笔或不同颜色的板贴,将重点知识点突出显示,如使用蓝色表示“自转”,绿色表示“公转”,红色表示“影响”。

-绘制简单的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以及四季变化的卡通图案,增加板书的趣味性。

-设计一个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到板书的创作中,如在讲解四季变化时,邀请学生上台指出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的位置。

板书设计示例(艺术性和趣味性):

```

--------------------------------------

|地球运动小剧场|

--------------------------------------

|🌍自转秀:自西向东转啊转|

|🌞昼夜交替:白天黑夜换不停|

|⏰地方时差:东快西慢|

--------------------------------------

|🌍公转舞:绕着太阳转圈圈|

|🌸四季轮回:春夏秋冬换新衣|

|🌎地轴倾斜:23.5°的奇妙角度|

--------------------------------------

|🌱影响大放送:|

|🌤️气候:热带、温带、寒带|

|🌾农业:作物生长的节奏|

|🚦交通:航班火车的时刻表|

|🏞️旅游:世界各地的美景|

--------------------------------------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

今天的课堂复习与测试,我总体感觉学生们对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有了较为扎实的掌握。但是,通过课后反思和学生的反馈,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时,对于不同纬度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的概念还不够清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个互动环节,让学生自己通过计算和模拟来感受不同纬度地区的太阳辐射差异。

其次,我在课堂上讲解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时,感觉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设计一个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地球运动对他们所在地区的具体影响,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我在板书设计上,虽然力求简洁明了,但可能过于简洁,导致一些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点的记忆不够深刻。我计划在下次教学时,使用更多的视觉元素,比如绘制更详细的地球运动示意图,以及使用不同颜色的板贴来强调重点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1.设计一个“太阳辐射量计算”的互动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地球公转对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的影响。

2.在讲解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增加课堂互动性。

3.改进板书设计,增加视觉元素,使用彩色板贴和详细的示意图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重点知识点。

4.在课程结束时,安排一次小测验,以评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测验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5.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难,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九、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对地球运动这一章节进行了深入的复习。我们一起回顾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探讨了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以及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内化于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首先,我们明确了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旋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地球公转则是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导致了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我们还分析了地轴倾斜对地球运动的影响,以及这一倾斜如何使得不同纬度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进而影响气候和季节。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地球运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需要我们用动态的眼光去观察和理解。希望大家能够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不断深化对地球运动的认识。

当堂检测:

为了检验大家对今天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下面我们将进行一次当堂检测。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以下题目,并尽可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2.下列现象中,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A.四季变化

B.昼夜交替

C.地方时差

D.日食月食

3.地球公转的周期是()。

A.一天

B.一周

C.一月

D.一年

4.下列哪个因素导致了不同纬度地区的季节变化不同?()

A.地球自转速度

B.地球公转速度

C.地轴倾斜角度

D.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5.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不包括以下哪项?()

A.气候变化

B.农业生产

C.交通安排

D.娱乐活动

6.请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7.请分析地球运动对你们所在地区气候的影响。

8.请设计一个实验,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并观察产生的地理现象。

检测结束后,请同学们相互交换答案,互相批改。我会在旁边提供帮助,如果有任何疑问,随时可以向我提问。通过这次检测,我们可以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检测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十、课后作业

1.结合今天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地球运动对本地气候影响的短文,字数不少于300字。

2.观察并记录一周内你所在地区的昼夜长短变化,并尝试解释这一现象。

3.选择你所在地区的一个季节,分析地球运动是如何影响这个季节的气候特征的。

4.设计一个实验,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并观察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5.收集你所在地区不同季节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分析地球运动对这些气象要素的影响。

举例题型:

1.短文题目:地球运动与本地气候

答案:地球运动对本地气候有着显著的影响。以我所在的地区为例,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我们能够观察到四季变化和昼夜交替。在夏季,地球公转使得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导致我地区气温较高,降水较多。而在冬季,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气温较低,降水较少。这些气候变化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观察记录题目:昼夜长短变化观察记录

答案:本周观察记录显示,我所在地区的昼夜长短变化明显。在春分和秋分时,昼夜长度基本相等,而在夏至和冬至时,昼夜长度差异较大。具体数据显示,夏至时白天较长,夜晚较短;而冬至时白天较短,夜晚较长。

3.季节气候分析题目:地球运动与季节气候特征

答案:以夏季为例,地球公转使得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导致我地区气温较高,降水较多。这一时期,白天较长,太阳辐射较强,使得气温升高;同时,夏季风的影响也带来了较多的降水。这些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都产生了影响,如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居民的生活习惯等。

4.实验设计题目: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

答案:为了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我们可以使用地球仪和光源进行实验。首先,将地球仪放置在光源附近,模拟太阳的位置。然后,让地球仪围绕自己的轴旋转,模拟地球自转,观察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接着,让地球仪围绕光源旋转,模拟地球公转,观察产生的四季变化现象。

5.气象要素影响分析题目:地球运动与气温降水

答案:通过收集我所在地区不同季节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可以发现地球运动对这些气象要素的影响。例如,在夏季,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导致气温较高,降水较多;而在冬季,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气温较低,降水较少。这些气象要素的变化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主备人备课成员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人教版2019)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年级某班

3.授课时间:2023年XX月XX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课程内容: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核心素养目标1.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和分析构造地貌的实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地理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释构造地貌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3.地理观念:帮助学生树立地球表层形态多样性的观念,理解构造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地理情感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

-构造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

-构造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解决办法:

-通过实物模型、图片资料和视频案例,直观展示不同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构造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难点:

-地壳运动与构造地貌的关系。

-构造地貌的形成机理。

解决方法:

-利用动画或图解,展示地壳运动的原理和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

-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构造地貌的成因。

-教师提供结构化的问题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知识框架。学具准备Xxx课型新授课教法学法讲授法课时第一课时师生互动设计二次备课教学方法与策略1.教学方法选择:

-讲授法:用于介绍构造地貌的基本概念、类型及成因。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加深对构造地貌的理解。

-实物观察法:通过实物模型和图片资料,直观展示构造地貌的特征。

2.教学活动设计:

-开场引导:教师以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构造地貌的兴趣,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的山脉和裂谷是如何形成的吗?”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地质学家、城市规划师等角色,讨论构造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案例研究:分析课本中的构造地貌案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让学生结合地图和资料,探讨其成因和影响。

-实验活动:利用模型模拟地壳运动,观察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小组讨论:在分析案例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对构造地貌的认识。

-总结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并进行反馈,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教学媒体和资源使用:

-PPT演示:制作包含构造地貌类型、成因、案例等内容的PPT,用于课堂讲解和展示。

-视频:播放相关视频,如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的纪录片,帮助学生理解地壳运动和构造地貌的关系。

-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地理信息系统(GIS)工具,让学生实时观察不同地区的构造地貌分布。

-实物模型:准备构造地貌的实物模型,如断层模型、火山模型等,供学生观察和操作。

-地图和资料:提供世界和中国地图,以及相关地质资料,供学生分析案例时使用。

教学过程安排:

-第一阶段:讲授构造地貌的基本概念、类型及成因(15分钟)。

-第二阶段:案例分析,让学生结合地图和资料,分析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0分钟)。

-第三阶段: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心得(15分钟)。

-第四阶段:实验活动,利用模型模拟地壳运动,观察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15分钟)。

-第五阶段:总结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进行反馈(10分钟)。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5分钟)

-创设情境:展示地球表面的不同构造地貌图片,如山脉、裂谷、火山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提出问题: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构造地貌的初步认识,并提问:“你们认为构造地貌与人类活动有什么关系?”

-设定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构造地貌的类型、成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讲授新课(20分钟)

-讲解构造地貌的基本概念:介绍构造地貌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展示案例:通过PPT展示不同构造地貌的案例,如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等,并讲解其形成原因。

-互动讨论:在讲解每个案例后,邀请学生提问或发表看法,教师进行解答和补充。

-强调重点:特别强调构造地貌的形成机理和地壳运动的关系,以及构造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巩固练习(10分钟)

-练习题: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判断不同地貌类型,并解释其成因。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练习题的答案,互相交流思路和看法。

-展示答案:教师邀请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给出正确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