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国名)不足征(通“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反映出孔子()A.肯定历史传统的重要作用 B.强调礼是维护等级的工具C.具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D.认为礼随时代变迁而变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大意是: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这说明孔子具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孔子具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孔子具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并未强调礼是维护等级的工具,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孔子具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材料并未体现礼随时代变迁而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2.秦地既定,汉朝统治者“乃遣还巴中,复其渠帅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不输租赋”,“诛羌灭两粤,番禺以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无赋税”。这些举措旨在()A.加强边地治理 B.减轻民众负担 C.尊重当地习俗 D.推动地方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乃遣还巴中,复其渠帅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不输租赋”“诛羌灭两粤,番禺以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无赋税”和所学可知,汉朝时期,对巴中、两粤地区减免赋税,主要是为了收拢人心,加强边地治理,A项正确;减轻民众负担是产生的影响,非目的,排除B项;材料与尊重当地习俗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推动当地发展是影响之一,非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3.1032年,有臣僚在奏章中提出:“比诏淮南民饥,有以男女雇人者,官为赎还之。今民间不敢雇佣人,而贫者或无以自存,望听其便。”宋仁宗采纳了这一建议。这反映出宋代社会治理注重以政策调整()A.化解社会发展衍生的问题 B.追求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C.强化政府的经济管控职能 D.遏制贫富分化带来的阶级对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臣僚向仁宗皇帝提议允许民间雇人行为以缓解灾民问题,体现了宋代社会治理注重以政策调整化解社会发展衍生的问题,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宋代社会治理注重以政策调整化解社会发展衍生的问题,并不是追求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宋代社会治理注重以政策调整化解社会发展衍生的问题,与政府的经济管控职能无关,排除C项;“遏制贫富分化带来的阶级对立”说法不符合史实,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始终存在,并未得到遏制,排除D项。故选A项。4.如图是唐朝后期两京地区和河北—河东地区出土的墓志数量(每十年)变动示意图。改变其趋向的主要因素是()A.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落 B.科举选官的进一步完善C.黄巢等农民起义的冲击 D.藩镇割据对民俗的破坏〖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两京地区的墓志数量在870年之后下降,河北—河东地区的墓志在890年之后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晚期,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破坏,许多地主之家与官僚之家瓦解,从而使得墓志数量有所下降,C项正确;安史之乱开始于755年,但是在755年之后,墓志数量变化不大,排除A项;科举制度的确立与完善,使得士人阶层逐渐上升为社会主流,但是无法解释墓志数量在870年之后,迅速下降的原因,排除B项;藩镇割据主要影响国家的政治与社会,对于民俗的影响有限,排除D项。故选C项。5.严复在《原强》中指出,西洋“其鸷悍长大既胜我矣,而德慧术智又我民所远不及……苟求其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能使其民皆若有深私至爱于其国与主,而赴公战如私仇者”。这一思想()A.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提供了反清斗争的理论依据C.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藩篱 D.揭示了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其鸷悍长大既胜我矣,而德慧术智又为我民所远不及……苟求其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可知严复认为西方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们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说明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藩篱,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严复思想产生的结果,排除A项;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不主张推翻清政府,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甲午战败的论述,排除D项。故选C项。6.19世纪90年代初,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至1897年已有求学者数百人。在课堂上,康有为纵论天下大事,每讲一学,必然上下古今,究其沿革得失,并举出欧洲的例子以资证明。康有为此举力图()A.培养近代新式变法人才 B.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C.开启经世致用治学路径 D.增强国人民族民主意识〖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90年代初至1897年。(中国)。据材料可知,题干涉及时间是19世纪90年代初至1897年,据所学可知,时间段涉及甲午中日战争及以后,此时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康有为在广州创办新式学堂万木草堂,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强调欧洲,说明他想以欧洲国家的政治制度为模板,来进行变法,所以,创办新式学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近代新式变法人才,A项正确;B项表述错误,据所学可知,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公车上书,排除B项;材料中虽涉及经世致用,但是开启经世致用治学的是明清之交的思想家,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康有为的做法是为了增强国人民族民主意识,材料主要体现了康有为想培养近代新式变法人才,排除D项。故选A项。7.近代开埠之前,上海周边农村最著名的农家手工业当推手工棉纺织。但20世纪以后,无以为生的农民逐渐放弃手工棉纺织,改行从事收益更高的以毛巾、织袜、花边、轧花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兴农家手工业。这一变化表明()A.农村经济获得新生长点 B.个体经济促进城市化进程C.农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手工业被动卷入世界市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开埠后,上海周边农民放弃手工棉纺织,改行从事收益更高的新兴农家手工业,表明农村经济获得新生长点,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演变,是在农村,无法促进城市化,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经济结构是指农业经济中诸要素、诸方面的构成情况与数量比例,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关系结构与农业生产力结构,材料说的是农民从事收益更高的新兴农家手工业,与经济结构无关,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手工业就被卷入世界市场了,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8.19世纪末20世纪初,女诗人吕碧城在《大公报》发表一系列诗文,“待看廿纪争存日,便是娥眉独立时”“流俗待看除旧弊,深闺有愿做新民”的诗句引起巨大反响,一时间,“坊间皆传吕碧城”。这一现象()A.维护了妇女权利 B.促进了社会转型C.助推了清末新政 D.加快了文化普及〖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从材料内容看,诗句反映了作者对二十世纪女性独立的倡导与憧憬,这有利于女性的觉醒,促进社会转型,B项正确;仅是发表文章并不能维护妇女权利,排除A项;妇女解放并非清末新政的主张,排除C项;材料与文化普及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9.如图是“两弹一星”工程(包括相关任务)组织机构的设立及撤并情况(方框的长度表示其存在时间)。这说明()A.三线建设提升国防能力 B.科技现代化受到广泛关注C.国家制度推动科技发展 D.“科教兴国”战略付诸实施〖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对于“两弹一星”工程的领导,国家先是设立了三人小组,后又设立国防部五部、国防工委、国防工办、中央专委等机构,但整体上以国家科委、国防科委为主,并在其领导下取得最终成功,这说明国家制度有力地保障了科技的发展,C项正确;三线建设是从1964年开始的,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组织机构对于科技工作的领导,并不是广泛关注,排除B项;“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C项。10.下表所述体现了()1980—1990年中国小水电国际交流与经济技术合作简况表时间内容1980年中国境内第一次举办国际小水电会议1983年中国及联合国系统第一次举办国际小水电培训班1985年中国第一部全面介绍中国小水电建设经验的英文专著向全球出版发行1986年中国第一次主办国际小水电学术会议1990年中国首次在境外主办国际中小水电会议A.中国水电事业引领世界发展 B.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推进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D.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80—1990年(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1980—1990年中国小水电国际交流与经济技术合作较为频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而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D项正确;虽然在中国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但是此时中国水电事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不能说引领世界发展,排除A项;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推进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是在21世纪初,排除C项。故选D项。11.如表为欧洲不同地区史学界对西欧封建社会起源认识。这反映出()地区当地史学界认识欧洲南部的意大利、法兰克(原罗马帝国中心区)更多坚持西欧封建制度“罗马起源论”欧洲北部的德意志、尼德兰和英格兰等地区(原罗马文明的边缘区或外缘区)更多强调西欧封建社会起源“综合论”,甚至是“日耳曼起源论”。A.历史解释取决于研究角度 B.生活环境影响历史认知C.历史研究无法形成统一认识 D.观察对象不同导致结论差异〖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洲)。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对于西欧封建社会起源的认识,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观察对象不同作出了不同的评价,这反映出观察对象不同导致结论差异,D项正确。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有时代背景、立场不同(阶级、民族、政治)、掌握史料多寡的差异、研究的方法、角度和史观的不同和研究的深入程度、认识水平等,“历史解释取决于研究角度”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西欧封建社会起源的认识,是对当地史料的研究,并非受史学研究者的生活环境影响其历史认知,排除B项;“无法形成统一结论”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2.西欧某一画家提出:“美,是一种聆听,来自内心,来自人对现实世界的切身感受。美,是一种自觉信仰,不屈服于任何居坐高大教堂中的红衣主教”“绘画实际上是科学与大自然的合法女儿”。这一言论凸显了()A.人性的解放 B.科学的运用 C.信仰的自由 D.理性的觉醒〖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材料“来自人对现实世界的切身感受”“是一种自觉信仰,不屈服于任何居坐高大教堂中的红衣主教”强调的是人的价值和尊严,凸显的是人文主义,即人性的解放,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科学的运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人文精神,非信仰自由,排除C项;理性主义与启蒙运动有关,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国大党领袖甘地尽管不认同英国诽谤其同胞的行为,但他制止了任何印度人对英国规则的言语攻击,甚至帮助英国招募士兵。其做法体现出()A.非暴力斗争方式的缺陷 B.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C.国大党与英国联系密切 D.甘地独特的斗争哲学理念〖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印度。根据材料,非暴力抵抗是甘地政治哲学的核心,即便他不认同英国的某些行为,但他也不主张通过暴力来反抗,他相信通过和平的方式可以达成社会变革和正义,这种理念影响了全世界,包括印度独立运动和其他国家的民权运动,D项正确;非暴力斗争存在一定的缺陷与局限性,但材料仅涉及到甘地面对英国的态度,而没有明确具体的不足,相对片面,排除A项;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通常是指在面对民族民主革命时的妥协性和动摇性,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展现了一种坚定的抵抗精神和对自由与正义的追求,没有体现软弱性,排除B项;大党主张印度脱离英国独立,排除C项。故选D项。14.下图是1941—1942年间在苏联流行的一幅宣传画。与该宣传画的政治寓意吻合的是()《开着联合收割机的妇女》A.号召妇女保卫生产战线 B.动员农民参加集体农庄C.倡议妇女提高生产技能 D.呼吁农业应为工业服务〖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根据材料信息“1941—1942年间在苏联流行的一幅宣传画”与“开着联合收割机的妇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1—1942年间,这一时期苏联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称为伟大卫国战争)的关键阶段,由于青年男子大部分走上前线,农村劳动力紧缺,于是苏联政府通过宣传号召妇女保卫生产战线,让妇女承担农业生产的重任为战争胜利提供物质条件,A项正确;“动员农民参加集体农庄”是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农庄集体化的口号,排除B项;材料主旨“号召妇女保卫生产战线”,而“妇女提高生产技能”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农业应为工业服务”是苏联在“一五”与“二五”计划的宣传政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5.下表为1961-1986年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量及非洲成员国数量变化,该变化()时间数量1961年1964年1970年1973年1976年1979年1983年1986年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量254753758695100101非洲成员国数量1128324147515151A.瓦解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B.利于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C.反映了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D.加强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61-1986年(非洲)。根据材料可知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量在1961-1986年中数量增加,其中非洲国家的比重较大,这表明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增强,有利于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B项正确;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彻底瓦解,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本身是一个政治组织,其成员国的增加可能更多地反映了政治上的共同目标和立场,而不是国际形势的缓和,排除C项;“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在冷战结束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计55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汉高祖时期任命的刘姓诸侯国相基本都是最早加入刘邦集团的将领,地位普遍很高。在刘邦制定“非刘氏不得王”的封王原则时,这类军功阶层极力维护建立于郡国并行制基础上的汉政权。此时所封刘氏诸王大多年幼不能执政,故由诸侯国相、傅代理掌治其国,帮助王国稳定。中央政权与王国间相互协作,为汉初中央政府制定的政令、举措顺利推行奠定了基础。文、景时期,中央政权与王国间的冲突、诸侯王骄奢不法之事逐渐增加。诸侯国相在中央命令下,从王国内部取得对王国兵权的控制。“七国之乱”后,汉武帝为进一步削弱诸侯王而设立“左官”“附益”“阿党”,“诸侯有罪,傅相不举奏,为阿党”。汉武帝晚年至昭宣时期,诸侯国相的职能与汉郡太守职能渐趋一致。宣帝继位后,“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即重用“通经”“明理”并熟悉政事的大臣为郡国守相,来循吏拊民。此时期诸侯国相在职责上除了监督、辅助诸侯王外,还有着提高地方治理政绩的责任。元帝好儒学,即位后为包括太守、诸侯国相在内的地方官员附加“宣明教化”地方人民的职责。成帝时期,正式提出将相、内史与郡太守、都尉对等接轨,制度上规定相承担王国行政职责。——摘编自陈昆、李禹阶《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及其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答案〗评析:郡国相是西汉初年分封的产物,自文景到元帝,郡国相的郡守化趋势,是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细化国家治理的必然结果。诸侯国相在西汉“郡国并行”制中具有特殊作用,其权力、职责的变化反映了西汉中央政权和地方诸侯国的博弈、分合趋势。随着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西汉国力逐渐上升,但王国问题亦愈发严重。汉文帝、景帝时期,诸侯国相从王国内部取得对王国兵权的控制;汉武帝时期,进一步限制诸侯国相忠于诸侯的行为;汉宣帝时期,诸侯国相承担更多地方治理的责任;汉元帝时期,明确诸侯国相“宣明教化”地方人民的职责;汉成帝时期,明确规定诸侯国相承担王国行政职责。由此可见,西汉诸侯国相的职责与郡守职责趋同。综上所述,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与大一统局面下君主专制强化和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的趋势相一致。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从内部牵制、分化诸侯王的势力,使得诸侯国的权力逐渐集中到中央,实现了中央对王国的全面管理,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诸侯国相“郡守化”过程,实际上是西汉中央政府对诸侯国的逐步控制过程,它对于西汉前、中期中央对诸侯国王的权力调控具有重要意义。〖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西汉(中国)。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把握题干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其次,结合具体史实论证西汉诸侯国相逐步郡守化。据材料可知,汉高祖时期诸侯国相基本都是最早加入刘邦集团的将领,地位普遍很高。甚至当刘氏诸王年幼不能执政时,由诸侯国相、傅代理掌治其国,帮助王国稳定。到文、景时期,中央政权与王国间的冲突加剧,此时诸侯国相在中央命令下,从王国内部取得对王国兵权的控制权。汉武帝时期,为进一步削弱诸侯王而设立“左官”,如果诸侯有罪,国相不举报会受到惩罚。汉武帝晚年至昭宣时期,诸侯国相的职能与汉郡太守职能渐趋一致。最后,强调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是在汉代中央大一统背景下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诸侯国相“郡守化”过程,实际上是西汉中央政府对诸侯国的逐步控制过程,它对于西汉前、中期中央对诸侯国王的权力调控具有重要意义。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郑观应生平材料1842年,生于广东香山。1858年,进入上海宝顺洋行任职。工作之余学习英文,对西方政治、经济产生了浓厚兴趣。一年后被提升为宝顺洋行买办。1868年,始与人合伙经营茶栈、轮船公司等,并大量阅读中外书报及有关兴邦治国、议论时务得失的文章。60年代写成《救时揭要》一书,反对外国的侵略奴役,鼓励商民投资兴办民族工商业1873年,参与创办英商太古轮船公司并成为总买办,先后投资入股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造纸公司等企业,得到洋务派赏识。1882年,辞去太古公司买办到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当帮办,次年升任总办。期间写成《易言》一书,提出一系列以“国富”为中心的内政改革措施,倡导改革变法、学习西方。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后立即上书提出军事建议并自荐到广东军营,不避艰险完成使命,为清军陆战打败法军创造了条件。郑观应对清廷“不败而败”十分愤慨、失望,退隐澳门修订《易言》。1893年,再度被委任为招商局帮办,后又兼任汉阳铁厂总办、粤汉铁路总董。1894年,成书《盛世危言》,对社会诸方面改革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他认为,“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他批评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病,首次提出“立宪法”“开议会";他提倡“商战”,抵制列强经济侵略,维护民族经济。他的变革设想被时人盛赞为“良药之方”。民国以后,倾主要精力办教育,长期担任招商局公学的住校董事兼主任、上海商务中学的名誉董事。1922年,病逝于上海提篮桥招商公学宿舍。学者指出,郑观应“一只眼睛看中国,一只眼睛看西方;一只眼睛看历史,一只眼睛看现实,是一位对时代具有敏锐感悟的人。”从“时代与个人关系”的角度,解读郑观应的人生历程。〖答案〗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郑观应生活的时代,正值列强加紧侵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时代,也是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不懈探索和抗争的时代。郑观应顺应和时代潮流,为推进社会变革和进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面对世界的变化和列强的侵略,他积极学习研究西方文化,探索救国救民之路;面对中国的落后和严重的民族危机,他积极投身近代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事业,倡导反对列强侵略,发展民族经济,批判封建专制统治;他积极投身洋务事业,并反思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局限,提出制度变革的思想。郑观应的思想和实践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具有进步意义。时代需要郑观应这样的人物,郑观应顺应了时代需要。他的人生经历表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842年至1922年(中国)。首先需要解读“一只眼睛看中国,一只眼睛看西方;一只眼睛看历史,一只眼睛看现实,是一位对时代具有敏锐感悟的人。”这段话,结合郑观应所处的时代,近代中国,在结合他的阶级立场,他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学者所讲的“一只眼睛看中国,一只眼睛看西方”是指郑观应一方面看到中国的民族危机的加深,另一方面又意识到西方的先进,必须要学习西方;“一只眼睛看历史,一只眼睛看现实,是一位对时代具有敏锐感悟的人。”是指,郑观应意识到必须向先进的西方学习,中国才能早日摆脱民族危机。其次,题干要求从“时代与个人关系”的角度,解读郑观应的人生历程,我们知道,人是时代中的人,个人命运与时代息息相关,同时,个别杰出的人物是能对时代产生一定的影响的,因此,我们知道,郑观应所处的时代,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国破山河,这种背景下个人利益很难得到保障,据此我们应该认识到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郑观应生活的时代,正值列强加紧侵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时代,也是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不懈探索和抗争的时代。另一方面,郑观应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他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民族危亡、国家独立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我们看到郑观应顺应和时代潮流,为推进社会变革和进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面对世界的变化和列强的侵略,他积极学习研究西方文化,探索救国救民之路;面对中国的落后和严重的民族危机,他积极投身近代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事业,倡导反对列强侵略,发展民族经济,批判封建专制统治;他积极投身洋务事业,并反思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局限,提出制度变革的思想。郑观应的思想和实践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具有进步意义。最后,整体上强调时代与个人的关系,时代需要郑观应这样的人物,郑观应顺应了时代需要。他的人生经历表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这种家族本位的法律伦理并非完全是穷途末路的罗网与糟粕。“礼法合一”的律法结构形式,以“礼”与“法”的相互勾连,将“人”“家”“国”三者天衣无缝地统合起来。显然,家族本位伦理如果能够剔除专制主义与身份等级的控制色彩,不过分扬尊抑卑,不颂扬等级差序,不轻视个体人格价值,那么,其内在所蕴含的仁爱孝悌的亲情法则、谦和好礼的交往法则、诚实信用的经济法则、克己奉公的社会法则,都不失合理性及有效性。——摘编自吴留戈《清末民初律法中的新旧伦理冲突》材料二:在清末民初律法的演进中,中国传统伦理坚守着“经世之学”的信念,西方近代伦理也同步进行着大举侵入。律法的方向从“变法不变道”转换为“变法也变道”,律法的主体从“臣民”转化为“国民”,律法的主旨从“家族本位”转化为“个人本位”更进一步发展为“国家本位”,律法的标尺从完全的“重义轻利”转化为部分条款的“重利轻义”。清末民初的律法不停更改着自己的伦理内涵及具体条款,然而,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传统伦理的现实价值并没有被定格在历史的尘烟中,而是再度如浪潮般回卷、复归。——摘编自吴留戈《清末民初律法中的新旧伦理冲突》材料三:在近代社会转型和法制转型的过程中,中国法制确实在向西方标准转型,表现为西方形态化移植、引进、吸收西方的制度文明。这就是中国的外倾运动方向,这是一个从被迫到主动、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除此之外,中国法律的近代化转型还有一个内倾的运动方向,或者说是“中国化”的运动要求。这与法律西方形态化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法律近代化转型。——摘编自张晋藩《“变”与“不变”:20世纪上半期中国法律近代化转型的趋向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法律伦理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其对当今依法治国的启示。〖答案〗(1)原因:传统宗法制度的影响;儒家吸收了法家思想,长期占主导地位;以小农经济为特色的自然经济基础。(2)特点:传统礼制与西方现代法律相结合;体现政治民主化趋向;法律主体扩大;既注重个人权利也体现国家利益;法律标尺向“利”倾斜;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答出三点即可)(3)启示:立足现实,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法治国家;交流互鉴,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法律体系。(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传统法律伦理的形成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作答,政治上受传统宗法制的影响,经济上受自然经济的影响,文化上受儒法思想的影响。【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二“中国传统伦理坚守着‘经世之学’的信念,西方近代伦理也同步进行着大举入侵”可以得出传统礼制与西方现代法律相结合;根据材料“律法的主体从‘臣民’转化为‘国民’”可以得出体现政治民主化趋向、法律主体扩大;根据材料“律法的主旨……重利轻义”可以得出既注重个人权利也体现国家利益、法律标尺向利倾斜;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法律体系受社会现实影响,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小问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三则材料讲述了从古至今中国法律的特色及变化,即中国法律发展到今天既有自身的生长因素,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这对于当今依法治国的启示就是要立足自身,交流互鉴。从这两个方面作答即可。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社会的经济进步一旦把摆脱封建桎梏和通过消除封建不平等来确立权利平等的要求提上日程,这种要求就必定迅速地扩大其范围。大工业发展到更高阶段时,就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用以限制它的狭隘范围发生冲突了。从直接生产者身上榨取无酬剩余劳动的独特经济形式,决定了统治和从属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直接从生产本身中生长出来的,并且又对生产产生决定性的反作用。但是,这种从生产关系本身中生长出来的经济共同体的全部结构,以及这种共同体的独特的政治结构,都是建立在上述的经济形式.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材料二身处快速工业化进程的马克思深刻洞悉了工业文明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一方面,工业化创造的生产力,极大提高了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马克思也看到,在工业化主导下的自然遭到了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高度紧张,人成为一种独特的“物”。马克思对这些现象给予了深刻的批判,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既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又是对工业化的批判与超越。——摘编自冯凯《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的理论阐释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产生的背景。(2)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史料价值。〖答案〗(1)观点: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如答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可)历史背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扩展;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弊端的暴露;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材料一出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史料,但在使用过程中应关注版本和译文的差别;材料二属于学者观点,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间接史料,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意图,并与其他学者观点及原始文献资料相互印证。〖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社会的经济进步一旦把摆脱封建桎梏和通过消除封建不平等来确立权利平等的要求提上日程,……限制它的狭隘范围发生冲突了”可得出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第二小问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大工业发展到更高阶段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扩展;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从直接生产者身上榨取无酬剩余劳动的独特经济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弊端的暴露;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根据材料一的出处可知材料一出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史料,但在使用过程中应关注版本和译文的差别;根据材料二的出处和材料的主旨可知这属于学者观点,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间接史料,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意图,并与其他学者观点及原始文献资料相互印证。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国名)不足征(通“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反映出孔子()A.肯定历史传统的重要作用 B.强调礼是维护等级的工具C.具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D.认为礼随时代变迁而变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大意是: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这说明孔子具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孔子具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孔子具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并未强调礼是维护等级的工具,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孔子具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材料并未体现礼随时代变迁而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2.秦地既定,汉朝统治者“乃遣还巴中,复其渠帅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不输租赋”,“诛羌灭两粤,番禺以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无赋税”。这些举措旨在()A.加强边地治理 B.减轻民众负担 C.尊重当地习俗 D.推动地方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乃遣还巴中,复其渠帅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不输租赋”“诛羌灭两粤,番禺以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无赋税”和所学可知,汉朝时期,对巴中、两粤地区减免赋税,主要是为了收拢人心,加强边地治理,A项正确;减轻民众负担是产生的影响,非目的,排除B项;材料与尊重当地习俗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推动当地发展是影响之一,非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3.1032年,有臣僚在奏章中提出:“比诏淮南民饥,有以男女雇人者,官为赎还之。今民间不敢雇佣人,而贫者或无以自存,望听其便。”宋仁宗采纳了这一建议。这反映出宋代社会治理注重以政策调整()A.化解社会发展衍生的问题 B.追求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C.强化政府的经济管控职能 D.遏制贫富分化带来的阶级对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臣僚向仁宗皇帝提议允许民间雇人行为以缓解灾民问题,体现了宋代社会治理注重以政策调整化解社会发展衍生的问题,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宋代社会治理注重以政策调整化解社会发展衍生的问题,并不是追求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宋代社会治理注重以政策调整化解社会发展衍生的问题,与政府的经济管控职能无关,排除C项;“遏制贫富分化带来的阶级对立”说法不符合史实,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始终存在,并未得到遏制,排除D项。故选A项。4.如图是唐朝后期两京地区和河北—河东地区出土的墓志数量(每十年)变动示意图。改变其趋向的主要因素是()A.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落 B.科举选官的进一步完善C.黄巢等农民起义的冲击 D.藩镇割据对民俗的破坏〖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两京地区的墓志数量在870年之后下降,河北—河东地区的墓志在890年之后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晚期,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破坏,许多地主之家与官僚之家瓦解,从而使得墓志数量有所下降,C项正确;安史之乱开始于755年,但是在755年之后,墓志数量变化不大,排除A项;科举制度的确立与完善,使得士人阶层逐渐上升为社会主流,但是无法解释墓志数量在870年之后,迅速下降的原因,排除B项;藩镇割据主要影响国家的政治与社会,对于民俗的影响有限,排除D项。故选C项。5.严复在《原强》中指出,西洋“其鸷悍长大既胜我矣,而德慧术智又我民所远不及……苟求其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能使其民皆若有深私至爱于其国与主,而赴公战如私仇者”。这一思想()A.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提供了反清斗争的理论依据C.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藩篱 D.揭示了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其鸷悍长大既胜我矣,而德慧术智又为我民所远不及……苟求其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可知严复认为西方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们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说明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藩篱,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严复思想产生的结果,排除A项;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不主张推翻清政府,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甲午战败的论述,排除D项。故选C项。6.19世纪90年代初,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至1897年已有求学者数百人。在课堂上,康有为纵论天下大事,每讲一学,必然上下古今,究其沿革得失,并举出欧洲的例子以资证明。康有为此举力图()A.培养近代新式变法人才 B.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C.开启经世致用治学路径 D.增强国人民族民主意识〖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90年代初至1897年。(中国)。据材料可知,题干涉及时间是19世纪90年代初至1897年,据所学可知,时间段涉及甲午中日战争及以后,此时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康有为在广州创办新式学堂万木草堂,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强调欧洲,说明他想以欧洲国家的政治制度为模板,来进行变法,所以,创办新式学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近代新式变法人才,A项正确;B项表述错误,据所学可知,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公车上书,排除B项;材料中虽涉及经世致用,但是开启经世致用治学的是明清之交的思想家,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康有为的做法是为了增强国人民族民主意识,材料主要体现了康有为想培养近代新式变法人才,排除D项。故选A项。7.近代开埠之前,上海周边农村最著名的农家手工业当推手工棉纺织。但20世纪以后,无以为生的农民逐渐放弃手工棉纺织,改行从事收益更高的以毛巾、织袜、花边、轧花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兴农家手工业。这一变化表明()A.农村经济获得新生长点 B.个体经济促进城市化进程C.农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手工业被动卷入世界市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开埠后,上海周边农民放弃手工棉纺织,改行从事收益更高的新兴农家手工业,表明农村经济获得新生长点,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演变,是在农村,无法促进城市化,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经济结构是指农业经济中诸要素、诸方面的构成情况与数量比例,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关系结构与农业生产力结构,材料说的是农民从事收益更高的新兴农家手工业,与经济结构无关,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手工业就被卷入世界市场了,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8.19世纪末20世纪初,女诗人吕碧城在《大公报》发表一系列诗文,“待看廿纪争存日,便是娥眉独立时”“流俗待看除旧弊,深闺有愿做新民”的诗句引起巨大反响,一时间,“坊间皆传吕碧城”。这一现象()A.维护了妇女权利 B.促进了社会转型C.助推了清末新政 D.加快了文化普及〖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从材料内容看,诗句反映了作者对二十世纪女性独立的倡导与憧憬,这有利于女性的觉醒,促进社会转型,B项正确;仅是发表文章并不能维护妇女权利,排除A项;妇女解放并非清末新政的主张,排除C项;材料与文化普及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9.如图是“两弹一星”工程(包括相关任务)组织机构的设立及撤并情况(方框的长度表示其存在时间)。这说明()A.三线建设提升国防能力 B.科技现代化受到广泛关注C.国家制度推动科技发展 D.“科教兴国”战略付诸实施〖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对于“两弹一星”工程的领导,国家先是设立了三人小组,后又设立国防部五部、国防工委、国防工办、中央专委等机构,但整体上以国家科委、国防科委为主,并在其领导下取得最终成功,这说明国家制度有力地保障了科技的发展,C项正确;三线建设是从1964年开始的,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组织机构对于科技工作的领导,并不是广泛关注,排除B项;“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C项。10.下表所述体现了()1980—1990年中国小水电国际交流与经济技术合作简况表时间内容1980年中国境内第一次举办国际小水电会议1983年中国及联合国系统第一次举办国际小水电培训班1985年中国第一部全面介绍中国小水电建设经验的英文专著向全球出版发行1986年中国第一次主办国际小水电学术会议1990年中国首次在境外主办国际中小水电会议A.中国水电事业引领世界发展 B.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推进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D.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80—1990年(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1980—1990年中国小水电国际交流与经济技术合作较为频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而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D项正确;虽然在中国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但是此时中国水电事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不能说引领世界发展,排除A项;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推进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是在21世纪初,排除C项。故选D项。11.如表为欧洲不同地区史学界对西欧封建社会起源认识。这反映出()地区当地史学界认识欧洲南部的意大利、法兰克(原罗马帝国中心区)更多坚持西欧封建制度“罗马起源论”欧洲北部的德意志、尼德兰和英格兰等地区(原罗马文明的边缘区或外缘区)更多强调西欧封建社会起源“综合论”,甚至是“日耳曼起源论”。A.历史解释取决于研究角度 B.生活环境影响历史认知C.历史研究无法形成统一认识 D.观察对象不同导致结论差异〖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洲)。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对于西欧封建社会起源的认识,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观察对象不同作出了不同的评价,这反映出观察对象不同导致结论差异,D项正确。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有时代背景、立场不同(阶级、民族、政治)、掌握史料多寡的差异、研究的方法、角度和史观的不同和研究的深入程度、认识水平等,“历史解释取决于研究角度”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西欧封建社会起源的认识,是对当地史料的研究,并非受史学研究者的生活环境影响其历史认知,排除B项;“无法形成统一结论”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2.西欧某一画家提出:“美,是一种聆听,来自内心,来自人对现实世界的切身感受。美,是一种自觉信仰,不屈服于任何居坐高大教堂中的红衣主教”“绘画实际上是科学与大自然的合法女儿”。这一言论凸显了()A.人性的解放 B.科学的运用 C.信仰的自由 D.理性的觉醒〖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材料“来自人对现实世界的切身感受”“是一种自觉信仰,不屈服于任何居坐高大教堂中的红衣主教”强调的是人的价值和尊严,凸显的是人文主义,即人性的解放,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科学的运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人文精神,非信仰自由,排除C项;理性主义与启蒙运动有关,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国大党领袖甘地尽管不认同英国诽谤其同胞的行为,但他制止了任何印度人对英国规则的言语攻击,甚至帮助英国招募士兵。其做法体现出()A.非暴力斗争方式的缺陷 B.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C.国大党与英国联系密切 D.甘地独特的斗争哲学理念〖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印度。根据材料,非暴力抵抗是甘地政治哲学的核心,即便他不认同英国的某些行为,但他也不主张通过暴力来反抗,他相信通过和平的方式可以达成社会变革和正义,这种理念影响了全世界,包括印度独立运动和其他国家的民权运动,D项正确;非暴力斗争存在一定的缺陷与局限性,但材料仅涉及到甘地面对英国的态度,而没有明确具体的不足,相对片面,排除A项;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通常是指在面对民族民主革命时的妥协性和动摇性,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展现了一种坚定的抵抗精神和对自由与正义的追求,没有体现软弱性,排除B项;大党主张印度脱离英国独立,排除C项。故选D项。14.下图是1941—1942年间在苏联流行的一幅宣传画。与该宣传画的政治寓意吻合的是()《开着联合收割机的妇女》A.号召妇女保卫生产战线 B.动员农民参加集体农庄C.倡议妇女提高生产技能 D.呼吁农业应为工业服务〖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根据材料信息“1941—1942年间在苏联流行的一幅宣传画”与“开着联合收割机的妇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1—1942年间,这一时期苏联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称为伟大卫国战争)的关键阶段,由于青年男子大部分走上前线,农村劳动力紧缺,于是苏联政府通过宣传号召妇女保卫生产战线,让妇女承担农业生产的重任为战争胜利提供物质条件,A项正确;“动员农民参加集体农庄”是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农庄集体化的口号,排除B项;材料主旨“号召妇女保卫生产战线”,而“妇女提高生产技能”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农业应为工业服务”是苏联在“一五”与“二五”计划的宣传政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5.下表为1961-1986年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量及非洲成员国数量变化,该变化()时间数量1961年1964年1970年1973年1976年1979年1983年1986年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量254753758695100101非洲成员国数量1128324147515151A.瓦解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B.利于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C.反映了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D.加强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61-1986年(非洲)。根据材料可知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量在1961-1986年中数量增加,其中非洲国家的比重较大,这表明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增强,有利于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B项正确;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彻底瓦解,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本身是一个政治组织,其成员国的增加可能更多地反映了政治上的共同目标和立场,而不是国际形势的缓和,排除C项;“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在冷战结束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计55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汉高祖时期任命的刘姓诸侯国相基本都是最早加入刘邦集团的将领,地位普遍很高。在刘邦制定“非刘氏不得王”的封王原则时,这类军功阶层极力维护建立于郡国并行制基础上的汉政权。此时所封刘氏诸王大多年幼不能执政,故由诸侯国相、傅代理掌治其国,帮助王国稳定。中央政权与王国间相互协作,为汉初中央政府制定的政令、举措顺利推行奠定了基础。文、景时期,中央政权与王国间的冲突、诸侯王骄奢不法之事逐渐增加。诸侯国相在中央命令下,从王国内部取得对王国兵权的控制。“七国之乱”后,汉武帝为进一步削弱诸侯王而设立“左官”“附益”“阿党”,“诸侯有罪,傅相不举奏,为阿党”。汉武帝晚年至昭宣时期,诸侯国相的职能与汉郡太守职能渐趋一致。宣帝继位后,“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即重用“通经”“明理”并熟悉政事的大臣为郡国守相,来循吏拊民。此时期诸侯国相在职责上除了监督、辅助诸侯王外,还有着提高地方治理政绩的责任。元帝好儒学,即位后为包括太守、诸侯国相在内的地方官员附加“宣明教化”地方人民的职责。成帝时期,正式提出将相、内史与郡太守、都尉对等接轨,制度上规定相承担王国行政职责。——摘编自陈昆、李禹阶《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及其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答案〗评析:郡国相是西汉初年分封的产物,自文景到元帝,郡国相的郡守化趋势,是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细化国家治理的必然结果。诸侯国相在西汉“郡国并行”制中具有特殊作用,其权力、职责的变化反映了西汉中央政权和地方诸侯国的博弈、分合趋势。随着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西汉国力逐渐上升,但王国问题亦愈发严重。汉文帝、景帝时期,诸侯国相从王国内部取得对王国兵权的控制;汉武帝时期,进一步限制诸侯国相忠于诸侯的行为;汉宣帝时期,诸侯国相承担更多地方治理的责任;汉元帝时期,明确诸侯国相“宣明教化”地方人民的职责;汉成帝时期,明确规定诸侯国相承担王国行政职责。由此可见,西汉诸侯国相的职责与郡守职责趋同。综上所述,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与大一统局面下君主专制强化和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的趋势相一致。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从内部牵制、分化诸侯王的势力,使得诸侯国的权力逐渐集中到中央,实现了中央对王国的全面管理,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诸侯国相“郡守化”过程,实际上是西汉中央政府对诸侯国的逐步控制过程,它对于西汉前、中期中央对诸侯国王的权力调控具有重要意义。〖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西汉(中国)。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把握题干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其次,结合具体史实论证西汉诸侯国相逐步郡守化。据材料可知,汉高祖时期诸侯国相基本都是最早加入刘邦集团的将领,地位普遍很高。甚至当刘氏诸王年幼不能执政时,由诸侯国相、傅代理掌治其国,帮助王国稳定。到文、景时期,中央政权与王国间的冲突加剧,此时诸侯国相在中央命令下,从王国内部取得对王国兵权的控制权。汉武帝时期,为进一步削弱诸侯王而设立“左官”,如果诸侯有罪,国相不举报会受到惩罚。汉武帝晚年至昭宣时期,诸侯国相的职能与汉郡太守职能渐趋一致。最后,强调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是在汉代中央大一统背景下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诸侯国相“郡守化”过程,实际上是西汉中央政府对诸侯国的逐步控制过程,它对于西汉前、中期中央对诸侯国王的权力调控具有重要意义。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郑观应生平材料1842年,生于广东香山。1858年,进入上海宝顺洋行任职。工作之余学习英文,对西方政治、经济产生了浓厚兴趣。一年后被提升为宝顺洋行买办。1868年,始与人合伙经营茶栈、轮船公司等,并大量阅读中外书报及有关兴邦治国、议论时务得失的文章。60年代写成《救时揭要》一书,反对外国的侵略奴役,鼓励商民投资兴办民族工商业1873年,参与创办英商太古轮船公司并成为总买办,先后投资入股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造纸公司等企业,得到洋务派赏识。1882年,辞去太古公司买办到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当帮办,次年升任总办。期间写成《易言》一书,提出一系列以“国富”为中心的内政改革措施,倡导改革变法、学习西方。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后立即上书提出军事建议并自荐到广东军营,不避艰险完成使命,为清军陆战打败法军创造了条件。郑观应对清廷“不败而败”十分愤慨、失望,退隐澳门修订《易言》。1893年,再度被委任为招商局帮办,后又兼任汉阳铁厂总办、粤汉铁路总董。1894年,成书《盛世危言》,对社会诸方面改革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他认为,“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他批评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病,首次提出“立宪法”“开议会";他提倡“商战”,抵制列强经济侵略,维护民族经济。他的变革设想被时人盛赞为“良药之方”。民国以后,倾主要精力办教育,长期担任招商局公学的住校董事兼主任、上海商务中学的名誉董事。1922年,病逝于上海提篮桥招商公学宿舍。学者指出,郑观应“一只眼睛看中国,一只眼睛看西方;一只眼睛看历史,一只眼睛看现实,是一位对时代具有敏锐感悟的人。”从“时代与个人关系”的角度,解读郑观应的人生历程。〖答案〗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郑观应生活的时代,正值列强加紧侵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时代,也是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不懈探索和抗争的时代。郑观应顺应和时代潮流,为推进社会变革和进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面对世界的变化和列强的侵略,他积极学习研究西方文化,探索救国救民之路;面对中国的落后和严重的民族危机,他积极投身近代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事业,倡导反对列强侵略,发展民族经济,批判封建专制统治;他积极投身洋务事业,并反思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局限,提出制度变革的思想。郑观应的思想和实践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具有进步意义。时代需要郑观应这样的人物,郑观应顺应了时代需要。他的人生经历表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842年至1922年(中国)。首先需要解读“一只眼睛看中国,一只眼睛看西方;一只眼睛看历史,一只眼睛看现实,是一位对时代具有敏锐感悟的人。”这段话,结合郑观应所处的时代,近代中国,在结合他的阶级立场,他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学者所讲的“一只眼睛看中国,一只眼睛看西方”是指郑观应一方面看到中国的民族危机的加深,另一方面又意识到西方的先进,必须要学习西方;“一只眼睛看历史,一只眼睛看现实,是一位对时代具有敏锐感悟的人。”是指,郑观应意识到必须向先进的西方学习,中国才能早日摆脱民族危机。其次,题干要求从“时代与个人关系”的角度,解读郑观应的人生历程,我们知道,人是时代中的人,个人命运与时代息息相关,同时,个别杰出的人物是能对时代产生一定的影响的,因此,我们知道,郑观应所处的时代,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国破山河,这种背景下个人利益很难得到保障,据此我们应该认识到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郑观应生活的时代,正值列强加紧侵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时代,也是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不懈探索和抗争的时代。另一方面,郑观应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他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民族危亡、国家独立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我们看到郑观应顺应和时代潮流,为推进社会变革和进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面对世界的变化和列强的侵略,他积极学习研究西方文化,探索救国救民之路;面对中国的落后和严重的民族危机,他积极投身近代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事业,倡导反对列强侵略,发展民族经济,批判封建专制统治;他积极投身洋务事业,并反思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局限,提出制度变革的思想。郑观应的思想和实践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具有进步意义。最后,整体上强调时代与个人的关系,时代需要郑观应这样的人物,郑观应顺应了时代需要。他的人生经历表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这种家族本位的法律伦理并非完全是穷途末路的罗网与糟粕。“礼法合一”的律法结构形式,以“礼”与“法”的相互勾连,将“人”“家”“国”三者天衣无缝地统合起来。显然,家族本位伦理如果能够剔除专制主义与身份等级的控制色彩,不过分扬尊抑卑,不颂扬等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旅游景区商铺租赁及景区旅游商品物流配送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民办学校教职工劳动保障及绩效激励合同
- 2025年度餐厨废弃物潲水处置与城市垃圾分类处理合同
- 2025年度农业项目融资居间服务专项协议
- 2025年度高级安全工程师专业聘请合同
- 2025年度房屋租赁与租赁保证金管理合同
- 2025年高速加工中心项目建议书
- 大学生自我损耗对无聊感的影响
- 2025年配气机构:进排气门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度安全生产检查与隐患排查责任协议书
- 2024-2025学年北京市丰台某中学九年级(上)开学数学试卷(含答案)
- 环保仪器培训
- 餐饮服务电子教案 学习任务4 摆台技能(2)-中餐宴会摆台
- 2024湖南省水利厅直属事业单位招聘拟聘用人员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财务岗位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国企)2025年
-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案(完整版)
- 追觅在线测评题
- 洋车夫课件教学课件
- 车间锯木材承包合同协议书
- 公司与个人的技术服务合同书范本
- 数字出版概论 课件 第八章 数字出版产品开发与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