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译注一本通》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译注一本通》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译注一本通》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译注一本通》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译注一本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译注一本通》

《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①【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jiǎ)(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

②【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③【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④【文义】文章的义理。

⑤【俄而】不久,一会儿。

⑥【骤】急。

⑦【何所似】像什么。

⑧【胡儿】即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

⑨【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

⑩【未若】不如,不及。

【因风】乘风。因,趁、乘。

【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字叔平,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

1.文章主旨

这则小故事通过谢家儿女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同时也透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传承。

2.写作手法

叙事平实,语言精练。

《咏雪》一文只将谢家儿女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来,未加任何评价,但作者的目的一看便知,这是本文叙事的特点。除了叙事平实的特点外,本文的语言也非常精练。如本文首句短短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人物、事件、环境全都说到了。

3.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今义:

子女)

陈太丘与友期行

①【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曾任太丘长。太丘,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北。

②【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③【日中】正午时分。

④【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

⑤【乃】才。

⑥【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⑦【尊君在不(fǒu)】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

⑧【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⑨【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⑩【引】拉,牵拉。

【顾】回头看。

1.文章主旨

这篇志人小说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懂理识义、聪颖机智、落落大方;同时从侧面告诫人们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2.写作手法

(1)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文中描写陈元方的形象是从“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开始的。首先叙述了元方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话:“待君久不至,已去。"接着叙述了元方对客人骂其父的回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据理驳斥。最后写“元方入门不顾"。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品性正直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2)剪裁合理,详略得当

本文在情节安排上剪裁合理,详略得当。文章有意省略了陈太丘等待友人的经过,重点记叙了元方与友人的对话,刻画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有力地表现了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文章的主旨。

3.文言现象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同“否")

(2)古今异义

①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②相委而去(古义:舍弃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任)

③期日中(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3)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敬辞类

令——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惠——惠顾、惠存、惠赠

垂——垂问、垂询、垂念、垂爱

赐——赐教、赐复

高——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就、高朋、高邻

贤——贤弟、贤侄

奉——奉送、奉还、奉劝、奉陪

其他——久仰、劳驾、赏光、赏脸、贵姓、贵庚、大作、大驾

谦辞类

家——家父、家严、家君、家母、家慈

舍——舍弟、舍妹

小——小弟、小女、小儿、小店

愚——愚兄、愚见

拙——拙作、拙著、拙见

敝——敝人、敝姓、敝校

鄙——鄙人、鄙见

其他——寒舍、见教、见谅

《论语》十二章

1.

(《学而⑥》)(此章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②【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习,一种理解为“实习、演习"。“习礼乐”“习射"(《礼记·射义》)、“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史记·孔子世家》)句中的“习"即为“演习”。孔子所讲内容,多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等,都须演习、实习方可。

③【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

④【愠(yùn)】生气,恼怒。

⑤【君子】指有才德的人。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二义:一指身份,即出身贵族;二指修养,即有德行学问。

⑥【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第一章第一句中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理解:孔子提倡的学习,不只是纯知识的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为人"的学习。“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识的学习、道德的修炼都需要自觉学习,不断实践。学习又是互相切磋、互相鼓励、互相交流的事情,“有朋自远方来"就是志同道合之人,从远方而来,交流求学的心得,探索为人的道理。在孔子眼中,修身与别人的知不知没有关系。别人不了解,并不影响一个有修养的人的心境。“人不知而不愠”,已经进入了消解名利的自在境界,这只有君子才能做到啊。

2.

(《学而》)(此章讲学习方法,强调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

①【吾】人称代词,我。

②【日】每天。

③【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下文所说的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④【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⑤【忠】竭尽自己的心力。这是与他人相处的道理,不仅是臣对君而言,也包括对其他人。

⑥【信】诚信。

⑦【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理解:此章强调的是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自我反省就是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化为内在的自觉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具体讲到了他自我反省的三个方面的内容,说明自省是儒家弟子自我教育、自我修德的方法和途径。

3.

(《为政》)(此章讲个人修养,要循序渐进,进德修业)

①【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

命令。

⑤【耳顺】通常认为是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⑥【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⑦【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理解:本章是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业的过程。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随着年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而这个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一个

过程。

4.

(《为政》)(此章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关键要思考,要

“知新”)

理解:孔子认为,古代典籍礼仪习俗等都为“故"。“故”本身不会产生“新",温故而知新,强调“悟”,即思考。《礼记·学记》中记录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5.

(《为政》)(此章讲学习态度,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①【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②【殆】疑惑。

理解:本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甚至会陷入迷茫。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实实在在地学习,则终究会疑惑而一无所得。

6.

(《雍也》)(此章讲个人修养,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表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①【回】即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也有用芦苇制成的。

③【堪】能忍受。

理解:众多的弟子中,孔子最赞赏颜回。这一章,孔子赞赏颜回吃着简单的饭食,住在简陋的小巷,却能忍住贫困,不改变自己的乐趣。几句话,就表现出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7.

(《雍也》)(此章讲学习方法,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①【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②【者】代词,……的人。

③【好】喜爱,爱好。

④【乐】以……为快乐。

理解:这一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和兴趣成正比的。“知之”只是一般了解,“好之"则会有更大的热情投入,“乐之”才能全身心投入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可见兴趣的培养多么重要。

8.

(《述而》)(此章讲个人修养,是孔子的自我表白,讲他在“富贵"和“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苦而坚守“义")

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②【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③【义】合乎正义的行为和事情。

④【于】介词,对,对于。

⑤【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理解:这一章是孔子的自我表白,讲他在“富贵”和“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苦而坚守“义”。孔子并不绝对排斥富贵,并且他还认为富贵是人们正常的欲求,但如果追求富贵要以损害道德(仁、义)为代价,那就不可取了,仁者、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人们在培植仁德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富贵的诱惑,而富贵不仅意味着优裕的物质生活,更和名声、地位相关,让人难以舍弃。孔子谆谆告诫弟子们不可以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同时也含有自警的意味。

9.

(《述而》)(此章讲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理解: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优点的人,往往是善于向他人学习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无常师,从每一个人身上学习他们的优点。可见只要抱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学习态度,无论什么环境,无论什么人,都可以从中得到提高。

10.

(《子罕》)(此章讲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对生命短暂的叹息)

①【川上】河边。川,河流。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理解:这里的“逝者"可以是消逝的时光,这一章也可理解为世间万物的变迁如流水一样昼夜不停。孔子的感喟,自然也包括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时间流逝,生命短暂,万物变迁,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然而如何对待这种变迁,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态度。

11.

(《子罕》)(此章讲个人修养,强调坚守志向)

①【三军】指军队。

②【夺】改变。

③【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12.

(《子张》)(此章讲个人修养,强调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即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①【子夏】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③【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

恳切。

④【仁】仁德。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的本体。仁义相连,仁是发端,义是体现。

理解:本章讲求仁的途径,子夏认为: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是修养的重要方法。人们知道,要进步就要博学、笃志,而对切问、近思往往忽视。切问就是恳切地提出问题,如此解释疑惑,才能有真正的收益。近思就是联系现实思考自我,才能循序渐进有所收获。

文言现象

(1)通假字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一词多义

①为

②而

③其

④知

⑤志

(3)词类活用

①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

②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4)古今异义

①饭疏食,饮水(古义: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今义:指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②三军可夺帅也(古义:改变今义:强取;抢)

③饭疏食(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

(5)《论语》中常见的成语

①不耻下问:比喻谦虚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②后生可畏: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的前辈,令人

敬畏。

③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④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⑤诲人不倦:指教导别人极有耐心,从不厌倦。

⑥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⑦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⑧三十而立:原意是指人在三十岁前后建立自己人生稳定的价值观,做事做人的原则。现多指有所成就。

⑨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含褒义。

⑩三人行,必有我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克己复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是可忍,孰不可忍:形容不可容忍到了极点。

有教无类:指对各类人平等看待,都施以教育。

因材施教: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

教育。

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心里想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诫子书

[三国蜀汉]诸葛亮

①【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②【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③【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④【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⑤【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⑥【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⑦【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⑧【广】增长。

⑨【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⑩【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

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1.文章主旨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2.写作手法

思路明晰,逻辑严谨。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一观点,接下来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静”的价值的阐发,指出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到远大目标;第三句,先正后反,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核心是实现志向的途径——学。具体来说,就是有“志"才可成学,而为学亦须“静”,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而成才务须学习;第四句,从反面说明不“静",即“淫慢”和“险躁"的害处,实际上还是彰显“静”的价值;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这样,先立论,再阐发,又正反论证,逻辑严密,前后相承,言语虽短却意蕴

悠长。

3.文言现象

(1)古今异义

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

(2)一词多义

①夫

②志

③学

(3)词类活用

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清]蒲松龄

1.

①【止】仅,只。

②【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

2.

①【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②【从】跟从。

③【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

3.

①【窘】处境困迫,为难。

②【受其敌】遭受它们的攻击。

③【顾】看,视。

④【积薪】堆积柴草。

⑤【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苫蔽,覆盖、遮盖。

⑥【弛】解除,卸下。

⑦【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⑧【眈眈相向】瞪眼朝着屠户。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

4.

①【少时】一会儿。

②【径去】径直离开。径,径直。

③【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④【久之】时间长了。

⑤【瞑】闭上眼睛。

⑥【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从容、悠闲。

⑦【暴】突然。

⑧【洞其中】在积薪中打洞。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⑨【隧入】从通道进入。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⑩【尻】屁股。

【假寐】假装睡觉。寐,睡觉。

【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5.

①【黠(xiá)】狡猾。

②【顷刻】一会儿。

③【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④【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1.文章主旨

这篇文言小说讲述了一个屠户回家途中遇狼、惧狼、御狼,最后杀狼的故事,说明了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2.写作手法

文章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

“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顾”“奔倚"弛”“持"等,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暴起”“转视"断”等,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3.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①之

②其

③以

④止

⑤敌

⑥意

(2)词类活用

①其一犬坐于前(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似的)

②一狼洞其中(名词用作动词,挖洞)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通道)

④狼不敢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⑤止增笑耳(动词用作名词,笑料)

寓言二则

穿井得一人

①【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②【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③【及】待,等到。

④【有闻而传之者】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闻,知道,听说。

⑤【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⑥【道】讲述。

⑦【闻之于宋君】向宋国的国君报告这件事。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⑧【对】应答,回答。

⑨【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文章主旨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

杞人忧天

1.

①【亡(wú)】无,没有。

2.

①【晓】告知,开导。

②【积气】聚积的气体。

③【亡处亡气】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气的。亡,同“无”,没有。

④【若】你。

⑤【行止】行动,活动。

⑥【奈何】为何,为什么。

3.

4.

①【只使】纵使,即使。

②【中(zhòng)伤】伤害。

5.

6.

①【积块】聚积的土块。

②【四虚】四方。

③【躇(chú)步跐(c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7.

①【舍(shì)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1.文章主旨

这则寓言通过写杞人担忧天崩地陷而另外一个人对他进行开导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

2.写作手法

对话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

这则寓言对人物对话中的语气把握得非常准确,较好地传达出了人物当时的心理。如杞人的问话“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写出了杞人的怀疑。而“晓之者"的话“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则消除了杞人的怀疑。杞人由“忧"到“喜”的心理变化过程都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的。

3.文言现象

(1)通假字

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

(2)一词多义

①之

②于

③其

④闻

⑤日

⑥若

(3)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4.古今异义

(1)及其家穿井(古义:开凿,挖掘今义: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上)

(2)国人道之(古义:国都,京城今义:国家)

(3)若屈伸呼吸(古义:你今义:如,好像;如果)

(4)亦不能有所中伤(古义:伤害,受伤今义:污蔑别人使受损害)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东汉]曹操

原文译文鉴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策马东来,登上碣石山,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作用:交代观海地点。“观”字统领全诗,是诗歌的线索,由“观"字展开,引出下面登山所见大海之壮观、雄伟。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海面浩渺,水波荡漾,突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入眼帘。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百草丰茂繁密。大海在萧瑟的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表现手法:动静结合。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地运转,都是大海吐纳的;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它们好像也都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表现手法:虚实结合。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大海的浩荡无际,写出了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两个“若"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让人体会到作者的志向之高、气魄之大、胸襟之博。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啊!今日我观赏大海,幸运得很,好极了,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诗歌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本诗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诗人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且把高潮放在诗的末尾,通过虚写表达诗人的主观感受,即对大海的感悟,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诗人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创造了一种极其开阔的意境;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勾画出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和波澜壮阔的气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原文译文鉴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柳絮已经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遥远的地方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流。[杨花]柳絮。[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龙标]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意象:“杨花”“子规"两个意象,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用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柳絮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友人前途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此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希望他早日归来。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赏析:这两句紧扣诗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想象奇特,将明月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和牵挂带到夜郎。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以形象思维的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写景,独取飘忽不定的柳絮、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境,融情于景,因此句子于景中见情,虽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丰富的想象,化抽象为形象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跟随明月到达夜郎西边。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之中,也就是使之人格化,这是形象思维所具有的特点和优点。当诗人需要表达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原文译文鉴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的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客路]旅人前行的路。作用: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诗人此刻正在船上,“客路"即是驿道,在青山之外,使人无法望见,可见这是诗人的想象。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炼字:“阔”字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动,江水与两岸齐平,显得广阔浩渺,营造了一种恢宏阔大的境界。“悬"字表现了船帆笔直高挂的样子,以这样的小景侧面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画面描绘:潮水涨起来了,江面宽广,两岸更远了;挂起帆,乘船顺风疾行。这两句有更深远的象征意义:人生旅途顺风顺水,一路扬帆,志得意满。表现手法:此联对仗工整,意境开阔,情绪饱满,是千古名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表现手法:借景寓理。残夜未尽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未过而江上已是春天。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暗示新的事物诞生于旧的事物之中,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既写景又点明时令,令人感慨时间过得如此之快。自然联想到借归雁传递家书,抒发思乡之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情感表达:诗人离家已久,看到江上春天悄然到来,不禁生发思乡念亲之情,自然而然想到要借归雁来替他传递家书了。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时序交替,这怎能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诗中“生”“入"两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无意说理,却在描写的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的“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原文译文鉴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干枯的藤、衰老的树,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一个人牵着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独自缓缓进行在古道。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所经之地,“西风”正吹在他身上,“瘦马"是他所骑的,这些意象共同渲染出一个凄凉、寂寥的意境,烘托出一个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浓浓的乡愁,为后文揭示诗歌主旨做铺垫。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之人还远在天涯。表现手法:通过描写落日西沉、暮色苍茫之景,渲染出悲愁之境。直抒胸臆,“断肠”二字直接抒发思念家乡、亲人的凄切心情。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深秋暮色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1.对比映衬手法

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辅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无处归宿,“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形成鲜明的对照。

2.巧用白描,言简义丰

通篇只有二十八字,却描绘出一幅诗情浓郁的画面,营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表现出一个羁旅天涯、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哀愁。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暮色图。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原文译文鉴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作用:首句的“秋”字既点出了远游的时令,又形容月色之美。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炼字:“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美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情感: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五个地名连用,空间迅速转换,“峨眉山月”贯串整个诗境,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色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既传达出船行之快及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原文译文鉴赏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当年我经常在岐王与崔九的府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崔九]指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臣。“九”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作用:“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都是当年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这些地点勾起诗人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虽然是在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盛世的怀念。语气似乎很轻,蕴含的情感却很重。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时节再次遇见了你。赏析:“落花时节"既写自然景色,又暗指国运衰微,还暗寓作者与李龟年的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悲,表达了作者对国运衰微的无限感慨以及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深切伤感。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原文译文鉴赏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送酒]此处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用典:处于军旅之中,诗人“强欲登高”,感叹“无人送酒",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其中蕴含着难以言表的惆怅、凄凉的自我感伤之情。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意象:诗人联想到故园的菊花,虽然没有主人欣赏,孤寂而凄凉,但也一定不负秋阳,在断壁残垣间竞相绽放。“故园菊”突破单纯的惜花和思乡,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原文译文鉴赏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画面描绘:夜晚登城远望,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夜色,凄神寒骨。写作手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的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寒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表现了边地的辽阔和苦寒。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笛声,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情感:在万籁寂静中,夜风中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的迷惘心情,衬托出夜的空寥寂静。“一夜”和“尽望"道出了“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原文译文鉴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表现手法:一、二句运用对比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对自古以来的悲秋论调进行了有力的否定。抒发了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表现了作者乐观的情怀和昂扬的斗志。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把我的诗情也带到了蓝天。赏析:这一别致景观的描绘,展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