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考前复习-修辞篇学案(含答案)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考前复习-修辞篇学案(含答案)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考前复习-修辞篇学案(含答案)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考前复习-修辞篇学案(含答案)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考前复习-修辞篇学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考前复习---修辞篇学案(含答案)2024届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考前复习---修辞篇

【考情分析】

修辞不但在“语言文字运用"中显性考查,而且在阅读和写作中隐性考查。在语言文字运用中可以是判断修辞手法的选择题,也可以是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等相结合的主观题。在阅读中,可以是鉴赏现代文或者古诗词的主观题。句式变换一般是单独考查,2020年新高考卷把修辞、句式变换放在一个语段中考查,体现了命题的综合性和情景化。2021年八省市联考“三道题”的组合方式是“衔接+修辞+语病修改”,2021年新高考Ⅰ卷采用“词语+病句+修辞”的组合方式。题型则是两道选择题加一道主观题。

【方法指导】

修辞手法——区分细微差别,鉴赏表达效果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包含两点重要的信息:一是命题的范围——明确了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为“常见的修辞手法”;二是考查规律——表明不直接考查名词术语(各修辞手法的概念),而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考查,即要求对修辞手法进行判断、理解和正确运用。

易错点一概念不清,修辞手法判断失误——区分修辞

修辞手法种类繁多,对概念的理解和判断不准,容易造成推断失误,特别是一些易混修辞手法如比喻和比拟、借代和借喻等。

【知识回扣】

【典题试做】

(2021·潍坊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艾草又叫家艾、艾蒿,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草的植株有奇香,这香气纯正、浓烈、持久,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艾草叶子的形状,像是钢叉,不是三叉而是五叉与七叉,如同兵器,可见艾草生来就具有了战斗的精神。艾草叶子的颜色正反不同:正面是碧绿色,背面是灰白色。清风过处,叶片舞动,如旗飘扬,变幻多姿,令人赞叹。

艾草矮者齐腰,高可及人。一株株的艾草,笔直修长,颇有一派玉树临风的美感。艾草的茎呈方形,细者如箸,粗者如指。仔细端详,茎的外表有着一条条上下贯穿的纵棱,突出而明显。

眼观手摸,有棱有角,极具执着的个性。其实,一条棱就是一条藤,用于承载体重,支撑信念。这像人的筋骨,更像混凝土中的钢筋。是故,艾草们坚韧挺拔,不屈不挠,堪当重任。艾草最宜群植。成丛成片,才有气势,方成气候。若想领略艾草的风姿,最好到蔓延的河滩,广袤的野地。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艾草们自由自在地生长,强壮蓬勃,野性张扬。大片大片的艾草,一样的高度,一样的装束,一样的风貌。它们列队整齐,精神振奋,充满了勇往直前的必胜气概,只需一声召唤,便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疫战斗。

读明白才能答准确——读题审题训练

文段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___()(3分)

A.比喻、夸张、比拟B.比拟、比喻、排比

C.借代、对偶、排比D.借代、比喻、夸张

【答案】B

【解析】

高考中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不考概念,而是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手法进行判定、评价以及运用的能力。

A项没有夸张修辞手法;B项“具有了战斗的精神"极具执着的个性”等为比拟;“像是钢叉"如旗飘扬”等为比喻;“一样的高度,一样的装束,一样的风貌"为排比;C项没有借代修辞手法;D项没有借代和夸张修辞手法。

【重点梳理】

易混淆的几种常见修辞方法

1.比喻和比拟的辨析

(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3)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2.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2)不同点:

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3.对偶和对比的辨析

(1)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例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

(2)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格现象。

[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4.排比和对偶的辨析

(1)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例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例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例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3)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则无此要求。

5.反问和设问的辨析

(1)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

[例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例2]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例1是反问,能明确肯定“美"的意思,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例2是设问,问句本身不能明确什么意思,句末只能用问号。

易错点二思维单一,不会鉴赏修辞效果-鉴赏效果

对于不同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分辨不清,角度混乱,在回答这类题目时,就会概念不清,乱贴标签,造成分析逻辑混乱,条理不清,运用修辞真正的表达效果分析鉴赏不到位。

【知识回扣】

【典题试做】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我喜欢雨,从小。“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的小雨便是大自然的温柔与谦逊,大自然的慷慨与恩宠,却也是大自然的顽皮。它存在着,它抚摸着,它滋润着,却不留下痕迹。用眼睛是很难找到它的,要用手心,用脸颊,用你的等待着春的滋润的心。也有“凄风苦雨”“秋风秋雨愁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其实那倒不一定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秋天。即使这样的天气也给繁忙的人们带来休息,带来希望,带来遐思。正因为有雨中的忧伤的甜蜜,人们才伸出双臂歌唱雨后初阳的万道金光。于是有了那波里的名歌《我的太阳》。而暴雨和雷雨又是多么欢实,它们驱走暑热,它们解除干渴,它们弥合龟裂,它们叮叮咚咚地敲响沉闷的大地,它们咋咋呼呼地嬉闹着对人们说:“别怕,我们折腾一会儿就走。”

读明白才能答准确——读题审题训练

画线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5分)

【精准审题】

画线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有何作用(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题规范】

答题思路:分析表达效果和作用,要注意从语言自身、语意表现和情感等角度综合分析。

答题规范:“暴雨和雷雨"属于景物,句中却说其“欢实”“咋咋呼呼地嬉闹"说”,把人物的动作、情态赋予物,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它们驱走暑热,它们解除干渴,它们弥合龟裂”,三个连续的句子,结构相似,语气一致,内容关联,这是使用了排比的修辞。

【重点梳理】

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一、比喻

1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以具体、浅湿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不熟悉的事理,达到说得形象、生动、明白的目的。

3对事物进行比喻:

用比喻来对事物某某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4对道理进行比喻:

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二、比拟

(1)拟人

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用拟人化手法,使抽象事物具体化,使具体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某某感情,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2)拟物(借物喻人)

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三、借代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四、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种类:

(1)向上夸张(故意往大处、高处、多处、远处等方面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故意往多处说)

(2)向下夸张(故意往小处、少处、短处、弱处等方面说)“一眨眼的工夫麦子就由青变黄了,收割的日子到了。"(故意往时间短处说)

(3)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者跟前者同时出现的)“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五、对偶

由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词组组成。作用:使文章整齐匀称,有高度的概括性,节奏感强,有音乐美,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

六、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

(1)排比说理:使文章条理清晰,论述详尽、透彻、严密,语气强烈,无可辩驳。

(2)排比抒情:使文章将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并使文章音节铿锵,语势得到增强

(3)叙事排比:使文章深刻细致,层次清楚,表述全面,有一气呵成之感。

七、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八、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在说理文中能强调论点。

九、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类题举隅】

比喻:生动形象,描摹刻画。

1.(模拟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写脱贫的文章,我走进山东管理学院的图书馆。一排排书橱是一块块田地,书橱里的书是无数朵盛开的鲜花,学子则是一只只蜜蜂,在田地间穿梭。图书馆里,人人捧读心爱的书籍,那翻动书页的声音似数以万计的蜜蜂在匆忙地采花蜜时发出的吟唱,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收获季节特有的气息。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1.【答案】①句子将一排排书橱比作一块块田地,把书比作鲜花,把学子比作蜜蜂,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书橱和田地的排列方式相似,书和鲜花都是美好而吸引人的事物,学子汲取知识养料与蜜蜂采蜜相似,学子在书橱间走动与蜜蜂在田地间穿梭相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能力。

解答本题,审题很关键。考生需明白,题目不是要求分析比喻的表达效果,而是分析比喻的相似性,即分析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考生通过阅读文本,准确把握本体和喻体,不要遗漏,并分析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答题时,考生要先答出画横线句子涉及的本体和喻体,然后具体分析这些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画线句子“一排排书橱是一块块田地,书橱里的书是无数朵盛开的鲜花,学子则是一只只蜜蜂,在田地间穿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书橱"比作“田地”,书橱和田地的排列方式相似,都具有整齐划一的特点;把“书"比作“鲜花”,书和鲜花的相似点是它们都是美好而吸引人的事物;把“学子"比作“蜜蜂”,学子汲取知识养料与蜜蜂采蜜相似,学子在书橱间走动与蜜蜂在田地间穿梭相似。

【思路】比喻+比喻解读(本体和喻体)+相似性解读

比拟:使表现的内容更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

2.(模拟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镇这棵名叫“龙爪"的大榕树,已有八百多年的寿数,其高、其宽、其粗、其壮、其繁茂、其绵绵瓜瓞之状……简直不再是一棵树,而已经是一座城堡。此时此刻,大群大群的镇民被搂抱在它的浓荫里,妇女、老人、孩子,闲坐着聊天、打牌、择菜、嬉戏……龙爪榕对他们而言,也已不是一棵树,而是乡村,是家园,是父母双亲,是丈夫妻子,是儿子闺女,是厨房的灶火,是锅里的食物,是阳光雨露,是水和空气,还是远祖的气息……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的修辞格。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①树和人本来不会搂抱,使用拟人既赋予树以动感,又使人感到亲切;②“镇民被搂抱在它的浓荫里”形象写出了树荫范围之大、浓密和人们对树与树荫的喜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的鉴赏能力。“此时此刻,大群大群的镇民被搂抱在它的浓荫里,妇女、老人、孩子,闲坐着聊天、打牌、择菜、嬉戏……"中赋予大榕树以人的姿态,树是不会“搂抱”的,用“搂抱"来形容树的“浓荫”遮盖着人,赋予静态事物以动感,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人们对树与树荫的喜爱,以及树荫范围之大、浓密。

排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增强语势,突出强调。

3.(模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战争是炉火,淬炼出的躯骨,比钢还硬。这样的战士,为了劳苦同胞的翻身,为了灿如朝花的明天,为了创造崭新的世界,迎向枪弹尖厉的啸声。鲜血和死亡,无法阻止战火中的前进。年轻的生命,那么绚烂地放射着光辉,驱散现实的黑暗。和大山站在一起,他们是最高的峰;②和大江流在一处,他们是最急的浪。高峰在天空昂屹,姿态奇伟;急浪在大地激涌,志向宏远。③天空和大地之间,飞扬着红色的战旗。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①意义承转递进。“翻身"明天”“世界”,由小到大,由近及远,逐一扩展开去;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兼有反复,朗朗上口,有助于表达战士驱散黑暗的决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内容上看,画横线的句子“为了……为了……为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劳苦同胞的翻身"灿如朝花的明天”“为了创造崭新的世界"意义一层层递进,由小到大,由近及远,逐一扩展开去。从句式上看,采用排比的句式,形式整齐划一,且富有节奏感,三个“为了”构成反复,读起来琅琅上口,表意强烈,有助于表达战士驱散黑暗的决心。

设问: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人注意、思考

4.(2022·新高考1卷)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

【答案】这几句话重在阐发“失败"对航天研发的影响和意义。首先运用设问句,引发人们对失败内涵的提示与追问,产生一种阅读期待,强化了表达意味,并使前后衔接紧密自然。后面的三句话构成的排比句,依次从付出辛劳,工作更艰巨,在航天世界中的位置变化,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论述了“失败”的内涵。内容丰富,情感加浓,富有气势,程度加深,强调各种失败虽然给航天领域的研发带来的危害损失巨大,但是都无法摧毁奕恩杰百折不挠的科研决心,反而使他更充满了斗志,反衬出奕恩杰科研决心之坚定。

【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了解修辞手法具有的特点及其表达的效果。然后根据语言环境体会这种这种修辞手法在此处表达所起的作用,比如内容情感方面,结构上下文方面,语气语调转换方面,最后一一整理出来。

反问:加强语气,使表达的情感更强烈

5.(模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小时候,我喜欢站在雪地里,仰面等待雪花滑落唇间,品尝它的滋味。舌尖有点凉,有点麻,萦绕淡淡的清香。那种清香,与人间所有的草木花香都不同。怎么会相同呢地上的草木都沾了尘世气息,而它没有。它是天外之花,那么新颖,那么清冽,不染凡尘。

喜鹊依然欢呼雀跃,喳喳叫着,掠过我十七楼高的窗口。我不知道,喜鹊为什么要费力地穿越风雪,觅食,还是只为展示一种力量生命的力量。

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都使用了问句,请结合材料分别简析其表达效果。

①第一处是反问句,强调雪的气质与“尘世气息"的不同,增强语气。

②第二处是设问句(选择疑问句),表现了作者对喜鹊穿越风雪的原因的思考,发人深思。

借代: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6.(模拟考试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村里有一幢老屋,门楣上四个大字:“旭日东升”——村里的老屋,家家都会在门楣上写几个字:旭日东升、奔向四化、抬头见喜、鸟语花香……一幢一幢看过去,好看极了。有的房子,虽半边坍塌,里头的木结构仍然完整,要废弃掉,多可惜。

“旭日东升"是村里最老的建筑,十年前,房子里的两位百岁老人去世,此后无人居住,房子就破败下来。为了重修这栋房子,工人保留了房屋外观原貌,把原来石墙的每块石头都编了号,一块块拆下,做完加固和修补后,再按编号一块块垒回去。

借代具有相关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借代进行简要分析。(4分)

【答案】句中用“旭日东升”指称老屋,体现了借代的相关性;(2分)“旭日东升"是老屋门楣上特有的字,是老屋的象征,能代表老屋,它和老屋相关。(2分)

【评分标准】一点2分;句意相近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思路】借代+借代解读(拿什么代指什么)+表达效果(相关性分析)

【文本理解重点】①理解“旭日东升”借代的内容,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上文应有所交代,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②相关性分析,“旭日东升"是老屋门楣上特有的字,是老屋的象征,属以部代整体。

拓展:本题要求只就借代的相关性进行专分项。这一借代的艺术效果还有:引人联想,使老屋的形象突出、特点鲜明。

对偶:形式上整齐对称,节奏鲜明,语言凝练概括,内容上表意集中含蓄

7.(模拟考试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临江有一家旅馆,两面临水。一位朋友曾经在那里投宿,据说入夜倚窗,看山间明月,江上渔灯,有不可描摹的情趣。可惜我们没有这个运气。

数年来梦想的富春江,总算看过了。虽然连七里泷和钓台的面也没有见,可是到底连了桐庐。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答案】①“山间明月,江上渔灯”上下句字数相同,句式相同,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短词。②“山间明月,江上渔灯"词性相同,上下句相同位置的词语都是名词。③“山间明月,江上渔灯”平仄相对,上下联尾字符合“仄起平收"规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题干提示“对偶具有对称性”,要从对称性的角度对文中句子进行分析,对偶的对称性体现在上下句字数相等,上下句同一位置上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平仄相对。“山间明月,江上渔灯"两句字数相等,上下句“山间”对“江上”,均为名词,均为地点;“明月”对“渔灯”,均为名词;在平仄上,遵循了仄起平收,“月”为仄声,“灯"为平声。由此可以总结出答案。

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

8.(模拟考试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毛笔之妙,固不待言,我们中国的字画之所以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赖有毛笔为工具。不过毛笔实在不方便,用完了要洗,笔洗是不可少的,至少要有笔套,笔架、笔筒也是少不了的。而且毛笔用不了多久必败,要换新的。僧怀素号称草圣,他用过的笔堆积如山,埋在地下,人称笔冢。那是何等的豪奢。欧阳修家贫,其母以荻画地教之学书。那又是何等的困苦。自从科举废除,毛笔之普遍的重要性一落千丈,益以连年丧乱,士大夫流离颠沛,较简便的自来水笔、铅笔,以至于较近的球端笔(俗谓原子笔)、毡头笔(俗谓签字笔)乃代之而兴。制毛笔的技术也因之衰落。

夸张是用夸大或缩小的词句来形容事物,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给人以启示。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夸张进行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文句用“堆积如山”形容怀素用坏的笔很多,体现了夸张的特征。②怀素号称草圣,与他勤学苦练、用坏无数支笔有必然联系,揭示了“业精于勤"的道理,富于启发意义。

反复:突出语意,强调情感,形式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有韵律美。

9.(模拟考试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已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答案:作者连用几个相同的短语,如“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通过这样加强语气,使文章的语言更富有感染力,能够更加鲜明地表达出参加阅兵式群众激动的心情

引用:或简洁凝练,或文采优美,或引出下文,或有力论证。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又到一年端午时。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承袭了中华民族的农耕基因,浸染了儒家文化的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端午节形成了吃粽子、划龙舟、插艾草、挂香囊等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与大众活动。端午囊括了中华民族最为传统的节日物语,赓续着祖祖辈辈薪火相传的文化方式,却能和当今的生活新风尚产生密切的关联:天然绿色的粽叶可以被反复使用,利于降解的特性使它不会成为大自然的负担;赛龙舟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休闲方式,正是全民健身的良好载体;撒雄黃、采菖蒲、挂艾叶等习俗的本质是灭虫消毒,符合“环保无残留”的健康生活理念。端午节有着中国人流传千年的衣食风俗、生活方式和文化记忆,依然能在今天“活起来”,并和人民群众达成了共建“美好生活”的默契。这种“美美与共"的文化遗产,不妨多多益善。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画横线句引用了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中的词句,诗意地呈现了端午节浴兰汤、饮菖蒲酒的风俗,渲染了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自然地引出文段的叙写对象,为后文的解读作铺垫。

【解析】画线句“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出自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属于引用诗句,从内容看,描写的是端午节的风俗,人们用兰汤沐浴,去秽洁身,以除不祥;共饮菖蒲酒,祛邪健体,以佑天年。诗句的引用使这一风俗充满了诗意,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氛围。

从结构看,下文写端午节的节日风俗、文化习俗,开篇引用诗句自然地引出文段的叙写对象,为后文的解读作铺垫。

【针对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又充满温情,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迹,让一座老屋逐渐驼了背。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

(选自《迟子建散文》,有改动)

1.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平顺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是,她贫困得异常富有。

平顺富有的恰是从前造成贫困的那些奇绝之山。从前,美是不能当饭吃的,也不能换钱。当年湖南张家界就曾是个美得绝伦却穷得吃不上饭的例证。那时,张家界的穷和美也都是因为山。那山是太奇绝了,但缺路,少矿,又不能种粮食,那奇绝之美就只有藏在深闺人未识了。

到了平顺才明白,八百里太行山从中原大地拔地而起,就是起自山西的平顺。乘汽车一进平顺的大山,车在弯弯转转的山路上逐渐上升,但见计程器数字不断增加,却不见前进的距离怎么长。当车顺山路拐了几个山谷,奇异的景象便接连出现了:那连绵的几乎发乌的山,渐渐地变成了鱼鳞状,遍体均匀地长出无数白色鱼鳞似的——那是秃山上等距离凿出的石坑垒成了石堰,再从很远处担来泥土填进坑里,栽上小树苗。

平顺许多山都是这样绿起来的。与南方的山比,那绿看上去简直微不足道,但那可是挥铁锤钢钎,一下下凿山石注血汗,把一座一座石头山染绿的啊!

在石头上植满树,可不光是为了好看养眼,更是为了省出土地来种谷子听听民间艺人演唱的《谷子好》吧,词儿是去世多年的大作家赵树理写的,他在平顺三里湾村深入生活十多年,用的全是农民话:“…谷子好,谷子好,又有糠,又有草,喂猪喂驴喂骡马,好多社里离不了……谷子好,谷子好,可惜近来种得少,不说咱们不重视,还说谷子产量小……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5岁那年,我很迷恋打针,找到母亲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作老师,向她学会了注射术。

每日的下午,我放学归来便给病人打针。一连数日,事情进行得都很顺利,我的手艺也明显地娴熟起来。这天我又开始做着注射前的准备:把针管、针头用纱布包好放进针锅,再把针锅放在煤气灶上煮。煮着针,我就和病人聊起天来。不知过了多久,我才突然想起煤气灶上的事。那针无疑是大大超过了要煮的时间。我飞奔到灶前关掉煤气,打开针锅观看,见里面的水已烧干,裹着针管的纱布已微煳,幸亏针管、针头还算完好。我不想叫我的病人发现,装作没事人似的,又开始了我的工作。我把药抽进针管,用碘酒和酒精为病人的皮肤消过毒,便迅速向眼前那块雪亮的皮肤猛刺。谁知这针头却不帮我的忙了,它忽然变得绵软无比。我一次次往下扎,针头一一次次变作弯钩。针进不去,我那邻居的皮肤上,却是血迹斑斑。我半掖半藏地收起我那难堪的针头,眼泪已噼里啪啦地掉下来。

我的病人显然已知道背后发生了什么事,穿好衣服站在我眼前说:“这不是技术问题,是针头退了火,隔一天吧,这药隔一天没关系。"

病人走了,我哭得更加凶猛,耳边只剩下“隔一天吧,隔一天吧…….难道真的只隔一天吗我断定今生今世她是再也不会来打针了。3.文段画横线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制陶人老李头总是忙碌的,从不停下手中的活和客人说话。四爷是小镇唯一有文人气度的人,着青衫,留长鬓,度方步。他总是在制陶人面前冲最好的珍藏,让制陶人艳羡不已,多了对壶的留念和感知,有了不舍和爱惜。

往往此时,两个人是不谈茶的,茶,都用来品了,他们说的更多的是儿时的记忆,那些美好和他们嘴边的胡须一样,都发白了,谈起来,还津津有味,笑声找不到一丝掩盖。

老,盖不住浓浓的茶味。两个人的茶世界除了两把木椅和一张桌子外别无他物,他们的唇边世界比天还大,春天的恩赐,都装在这小小的陶壶里,不知倒出了他们多少心事。

两位老人都是懂壶的:四爷是沏茶高手,铁观音到了他手里,就被他赋子了更多的诗意;老李头自不必说,那壶出自他手,每一个气孔都是熟悉的。

两个人,一壶茶,①陶,在茶水外细数春秋。②茶,是陶壶里最大的隐士。

我喜欢他们喝茶的样子,陶壶是他们中立的智者,茶碗成了游走的侠。人老了,茶是新鲜的,回忆是新鲜的,甚至,还有童年的趣事,几十年的事都就着茶,灌进肚子里。

陶醉,人怎能不醉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村里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