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百合花》《哦香雪》群文阅读 学案_第1页
3 《百合花》《哦香雪》群文阅读 学案_第2页
3 《百合花》《哦香雪》群文阅读 学案_第3页
3 《百合花》《哦香雪》群文阅读 学案_第4页
3 《百合花》《哦香雪》群文阅读 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百合花》《哦,香雪》群文阅读学案小说里的岁月芳华

——《百合花》《哦,香雪》导学案

1.梳理核心情节,写小说梗概,理解诗化小说的描写艺术。

2.赏析耐人寻味的“细节”,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刻画。

3.分析小说中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人性美、人情美以及对文明的追求。

4.通过品味小说清新细腻的语言表达,获得审美体验,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重点:赏析细节描写,鉴赏人物形象;分析意象,把握象征手法。

2.难点:欣赏诗化小说的描写艺术,品味诗化小说的语言。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学习任务一:

认真阅读《百合花》《哦,香雪》,并从下面任务中选一个完成。

1.梳理《百合花》的主要情节,为其写300字以内的小说梗概。

2.梳理《哦,香雪》的主要情节,将其压缩成500字以内的小小说。

课中学习任务一提纲挈领,把握核心情节

1.在小组内互相传阅你为《百合花》写的小说梗概,填写表格空白部分,并讨论:由于字数有限,你要删去哪些内容,保留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删改。

《百合花》

段落情节内容概括保留/删除

第1-3段解放战争期间,通讯员护送文工团女兵“我”前往包扎所。

4-23段护送过程中的环境描写、场景描写、“我"的心理描写、“我”与通讯员的对话等。

24-25段到达包扎所后,关于包扎所和乡干部的描写。

26-41段保留

26-41段通讯员借棉被受挫;对新媳妇的神态描写;通讯员肩头撕破;“我"与通讯员关于“要不要送还新媳妇的婚被”的讨论。

42-43段删除

44-52段后来因为战争需要,新媳妇也来到包扎所,和文工团女兵一起照顾伤员。

53-57段保留

58-59段新媳妇为去世的通讯员盖上百合花被。

2.在小组内互相传阅你删减后的小小说《哦,香雪》,讨论:哪些情节保留下来了,删去了哪些内容,为什么?

《哦,香雪》

段落情节内容概括保留/删除

第1-3段开篇对台儿沟、铁轨和火车的描写

第4段火车开进了藏在大山里的台儿沟,每晚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5-23段保留

24-47段与“北京话"相关的情节,同伴们回家路上为小事争论不休的情节

48-56段香雪与同伴们不同,关注的是书包,打听自动铅笔盒,售卖特产最顺利

57-63段删除

64-71段香雪用鸡蛋换回铅笔盒,误上了火车,走了三十多里的夜路回来

72-83段

3.思考:删改时保留的是什么?删掉的是哪些内容?

课中学习任务二细读感知,体会诗意描写

1.删改后的小说梗概、小小说和原文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这些被删去的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好在哪里?请从下面三处选一处进行分析,或从文中另举一例加以分析。

(1)“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百合花》)

(2)“……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百合花》)

(3)“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黝黝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窸窸窣窣的可怕声音"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哦,香雪》)

3.思考:这些在梳理情节时可以适当删减,而在原文中占有较大篇幅的描写到底有何作用?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任务二:

在你的印象中,有关战争的作品有何特征?速读《亮剑》节选部分,再读《百合花》,思考:同为战争题材小说,《百合花》与《亮剑》有哪些不同?

提示:可从选材或情节、人物及刻画人物的手法、语言风格等角度对比分析。

《亮剑》节选

西北风钻进了晋西北的群山,在山峰和沟谷间尖利地呼啸着,似乎把裸露的岩石都冻裂了。路边几棵孤零零的槐树在严寒的侵袭下,时而传来树枝的折裂声,偶尔一截粗大的树枝被寒风刮落到地上,砸在潜伏的战士们的背上。

战士们一动不动地趴在公路两侧的土沟里,他们身上盖着枯草,既能御寒又能隐蔽。李云龙看见路边的草都在微微颤动,他知道这是身穿单衣的战士们在寒风中被冻得发抖。部队已经进入潜伏位置三个小时了,李云龙也冻得两排牙在不停地撞击,他隔着单衣摸摸肚皮,手感有些不对,肚皮怎么硬邦邦的?好像五脏六腑全冻站在一起了,他自嘲地想:穿上铠甲啦,鬼子的刺刀也捅不进去。

日军的汽车队出现了,头车的驾驶棚顶上架着两挺歪把子机枪。车厢里满载着荷枪实弹穿着黄色粗呢大衣戴着皮帽的日本鬼子,而卡车竟有十几辆。这时,随风传来了日军士兵的歌声。

懂些日语的政委赵刚脸色倏变,轻声道:这是关东军军歌,老李,情况有变,这不是日本驻山西的部队,是刚调进关的关东军。兵力得有两个中队,和咱们的兵力对比差不多是一比一,干不干?李云龙注视着开近的车队,牙一咬发狠道:狭路相逢勇者胜,干!敌人把胸脯送到咱们的刺刀尖前,咋能把刺刀缩回来?李云龙一挥手,警卫员拉响了预先埋好的地雷。轰的一声,第一辆车被炸得粉碎,汽车的碎片、日军士兵破碎的肢体纷纷扬扬从天上落下。

路边的枯草在一瞬间被掀开,一排排雪亮的刺刀出现了。部队潮水般冲上公路,顷刻间,刺刀相交的铿锵声,抢托击中肉体发出的闷响声,濒死者的惨叫声,杀得性起的吼声响成一片……

按照战前团党委的决定:团长、政委应坚守指挥位置,绝不允许参加白刃战。可战斗一打响,李云龙三两下就把单军装脱下来,抄起鬼头刀赤膊冲上去。赵刚制止不及,一时也按捺不住,拎着驳壳枪冲出去。

李云龙的第一个对手是个日本军曹,两人对视着兜了几个圈子。李云龙双手握刀,刀身下垂到左腿前,刀背对着敌人,而刀锋却向着自己,几乎贴近了左腿。鬼子怎么也想象不出以这种姿势迎敌有什么奥妙,他不耐烦了,呀的一声倾其全力向李云龙左肋来个突刺,李云龙身形未动,手中的刀迅速上扬咔嚓一声,沉重的刀背磕开了敌人手中的步枪,刀锋从右至左,从上而下斜着抡出了一个180度的杀伤半径,军曹的身子飞出了两米开外。

赵刚虽然参加过不少次战斗,但这种硬碰硬的白刃战还是第一次碰上,眼前这种血淋淋的场面使他感到震惊。在他看来,日军士兵的身高虽普遍矮小,但每个士兵都长得粗壮敦实,肌肉发达,脸上都泛着营养良好的油光。相比之下,八路军战士身材单薄,脸上也呈现出营养不良的菜色,两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悬殊,体现在单兵素质上,使赵刚感到痛心。但赵刚也同时发现,独立团的战士身上有一种共同的气质,就是出手凶狠果断,有种敢和敌人拼命的劲头,一出刺刀就痛下杀手,很少使用格挡等以求自保的方式,招招都要和对手同归于尽。搏斗中,有的战士腹部已被刺刀豁开,肠子已挂在体外,但仍然发着狠地将刺刀向敌人桶去。一个身中十几刀、浑身血肉模糊的战士,已经站不起来了,他双手握着攻刀卧在地上,只要见到穿翻毛皮鞋的脚就狠命地砍,有两个正在对刺的日本兵都在猝不及防中被他砍断脚腕,一头栽倒,看得赵刚眼眶发热、血脉贲张。

赵刚拎着驳壳枪,望见二连长张大彪正和日军中尉对峙,举枪就要打,被李云龙拦住了:老赵,千万别开枪,咱们今天玩儿的是冷兵器,我李云龙不能让鬼子笑话咱不讲规矩。起刚不屑地说:和鬼子讲什么规矩?我看你脑子有病,时间紧迫,快开枪打死这个鬼子,赶快打扫战场……

李云龙固执地说:不行,白刃战有白刃战的规矩,我李云龙往后还要在这一带混呢,不能让鬼子笑话我的部队没拼刺刀的本事,这有损我的名誉。现在是单打独斗,大彪要不行我再上。

张大彪和日军中尉转眼间已过了五六招,两人身上的军装都被刀锋划得稀烂,鲜血把军装都浸透了,李云龙两腿叉开,双手拄着鬼头刀在旁边若无其事地观战,嘴里还啧啧评论着:我说大彪,你还行吗?不行就换人,别他娘的占着茅坑不屙屎。张大彪把砍刀抡出一片白光,嘴里说着:团长,你先歇着,不劳你大驾了,我先逗这小子玩会儿,总得让人家临死前露几手嘛。只见他一侧身躲开了对方的突刺,身子扑倒在地,欧刀贴着地皮呈扇面掠过,日军中尉突然惨叫一声,他呈弓箭步的左脚被锋利的砍刀齐脚腕砍断,顿时失去支撑点,一头栽倒在地上。张大彪闪电般翻腕就是一刀,日军中尉的脑袋和身子分了家。

白刃战用了十几分钟就结束了。是役,独立团一营阵亡358人,仅存30多人。日军阵亡371人,两个中队全军覆没。日军驻山西第一军司令官莜家义男得到消息时正下围棋,他先是震惊得说不出话来,随后又暴怒地抽出军刀将围棋盘砍成碎片,他愤怒的是,穷得像叫花子一样的八路军竟敢率先攻击一流的关东军部队……

(选自都梁《亮剑》第三章,有删改)

课中学习任务三比较差异,感知诗化特质

1.分享交流:同为战争题材小说,《百合花》与《亮剑》有哪些不同?

2.《百合花》这一类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能不能根据你的理解简单说说诗化小说的特点?

课中学习任务四聚焦细节,赏析诗性形象

茹志鹃曾说“我喜欢的短篇小说往往是故事情节非常单纯,但刻画人物的细节很多"。白烨在《评铁凝的小说创作》中也说“短篇小说的细节是短篇小说的价值所在,小说的欣赏就是对一个又一个细节的解读过程。”这两篇小说是如何用细节刻画人物的呢?

1.《百合花》《哦,香雪》分别写了哪些人物?重点写了谁?核心人物是谁?

2.从《百合花》《哦,香雪》选择一个人物,选取最令你印象深刻的细节,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利用细节刻画人物的。

3.讨论:《百合花》《哦,香雪》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又具有怎样的共同特质呢?

(1)人物形象:

(2)共同特质:

第三课时

课前预习任务三:

阅读茹志鹃《我写的经过》,理解作者创作该作品的人生寄寓与价值追求,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我写《百合花》的经过

茹志鹃

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百合花》便是这样,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然而产物和我的忧虑并没有直接关系。

《百合花》里的人物、事件,都不是真人真事,也不是依据真人真事来加工的。但是小说里所写的战斗,以及战斗的时间地点都是真的。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之一——总攻海岸战斗的时间,正是一九四六年的八月中秋。那时候,我确实是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里做战勤工作。我在包扎所的第一个工作,也正是去借被子。入夜以后,月亮越升越高,也越来越亮,战斗打响了。最初下来的,都是新战士,挂的也是“轻花”。越到战斗激烈,伤员下来得越少,来的却都是重伤员。有时担架刚抬到,伤员就不行了。

担架就摆在院子里,皓月当灯,我给他们拭去满脸的硝烟尘土,让他们干干净净地去。我不敢揭开他们身上的被子。光从脸上看去,除了颜色有些灰黄以外,一个个都是熟睡中的小伙子。我要“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这种感情确乎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就有的。我就着那天上大个儿的圆月,翻看他们的符号,记录他们的姓名、单位。心里不可遏止地设想着他们的家庭,亲人,朋友,他们生前的种种愿望,在他们尚有些许暖意的胸膛里,可能还藏有秘密的、未了的心事。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实在用不着小本本,即便有,也是无从落笔。它们就这样刻在我的心里了,直到现在,清晰度仍然很好,毫不受岁月的干扰。

在那三年风风雨雨,没有白昼没有夜晚的解放战争中,像这样值得追述的事迹太多了。在一九五八年春寒料峭的夜里,我把它们都翻了个遍。这里再讲两件和《百合花》不无关系的经历。

记得大概是在莱芜战役吧!不知为了什么事,在一个夜晚,我跟一个通讯员要去最前沿。走之前,那位带路的通讯员告诉我,我们要通过相当长的一段开阔地带,敌人经常向那里打冷炮,要我注意有时要弯腰前进,但不要慌。他不讲倒还好,这一番交代,倒使我有点紧张起来,就打定主意紧跟住他,他猫腰,我猫腰,他走多快我走多快。反正决不在一位战士面前,丢女同志的脸。可是一上了路,他却不愿我傍着他走,要我拉开距离,拉开距离的意思我懂,是为了减少伤亡,这也是军人的常识。但是走在这一片一无庄稼,二无树木,无遮无掩的开阔地里,敌人的炮弹又不时地、呼啸着飞来,我不能自制地要往他旁边靠,在他旁边,就好像有一种安全感。可是他一见我走近,就加紧步子往前跑,他一跑,我就在后紧追。于是在星光之下,在一片不毛之地上,在怪叫的炮弹声当中,我和他两个人,默默无声地展开了一场紧张的竞走比赛,走得两个人都气喘吁吁,不过一旦当我实在喘不过气来,掉了队,落在他的视野之外了,他就会走回头来寻找。这位通讯员的面貌我已记不得了,我为什么要去前沿也不记得了。记忆的筛子啊!把大东西漏了,小东西却剩下了,这本身注定我成不了写史诗的大作家。奈何!但是这样一次古怪的同行,无声的追逐,却永远是这么色泽鲜明,甚至那野草的摇动,通讯员的喘息,都仿佛还在眼前,响在耳旁。一九五八年时如此,现在也如此。

另一次情况也是如此:也不知是什么战斗以后,什么战役之前了。记忆中出现的,已是我和汪岁寒同志来到班里,坐在战士们的地铺上,倾听他们的开会发言(可能是总结吧)。这个班里有一位刚提升的排长,是一位战斗英雄。这位英雄的英勇事迹被时光抹淡了,只记得他很年轻,很怕羞,说说话就脸红。有一次,我不知跟他说了一句什么笑话,他红了脸笑着,竟像个苏州小姑娘那样扬起手来,说:“我打你!”当然没有打下来,但他这种略带女孩儿的姿态,和他英雄的称号连在一起,摄入了我的记忆。晚上,在一间小小的堂屋里,有一张门板搭起的高铺,这原是排长的床,因为优待女同志,就让给了我。英雄则和汪岁寒同志在地上打了个通铺。夜里,他们头靠头地在轻轻谈话。我居高临下,可以听得很清楚。于是一边装作睡着的样子,一边就竖起了耳朵。抱着极大的好奇心,小心翼翼地想探入英雄的内心世界,可是听听他们谈的也只不过是些家常话。英雄在谈他的家庭,其中也说到了他还没有结婚,也没有对象之类的内容。他谈得很平常,一点也不神秘。于是我略感失望,就慢慢睡着了。当时虽然有点失望,但后来想想,这倒有好处,起码脑子里印进了一个真实的印象:英雄不也和平常的人一样嘛。

一九五八年初,那时虽在“反右",不过文学上的许多条条框框,还正在制作和诞生中,可能有一些已经降临人间,不过还没有套到我的头上,还没有成为紧箍咒。所以,我在翻箱倒柜一番之后,在过去那些质感的怂恿催逼之下,决定要写一个普通的战士,一个年轻的通讯员。我觉得我认识这个人很久了,然而我却一直把他搁在一边,冷落了他。他年轻,质朴,羞涩。差涩的原因是他的年轻。他还只刚刚开始生活,还没有涉足过爱情的幸福。他在什么情况下会怎么做,我都能推测想象。我当时主要想的就是这些,至于主题是什么,副主题又是什么,主要事件又是什么,我都没有考虑过。

我在确定小通讯员的性格、特点的同时,就出现了一个女性的“我”,来串起整个故事。在写的过程中,又生出与小通讯员同乡一节,来补充写出他在家乡做老百姓时期的可爱形象,用中秋的一轮明月,来暗写他儿时的生活情景。当时,我就想得这么简单,干得也很利索,很快就写了出来,连抄带写大概用了一个星期。

现在回想起来,可庆幸的一点,是没有按着那一段真实生活来加以描红,而是在原来的生活感受基础上,重新捏出了一个人物,又根据这个人物的需要,再回头来看过去的生活素材,并改造、综合它们。

我拿来了原生活中与通讯员夜间竞走的一节,但我舍弃了夜间的景色,舍去了炮声的呼啸的紧张气氛;我拿来原生活中通讯员和我拉开距离的情节,但去掉了原因是出于军事行动的需要,代替以性格。这一段路程的同行,对于刻画通讯员的性格来说,是一段重要的过程。“我"需要走得从容,紧张的战斗还在后面呢。而且有些内容,即使在一个紧张的军事行动中,也无法表现。因此,我把它处理在总攻的前夕,一段平静的间隙时间里,使得“我”与通讯员是在完全正常的环境中同行,致使他和“我"拉开距离,更显得突出,也更能显出性格的矛盾,显出他怕女性的那种特定年龄。同时在这段路程中,要让“我”对通讯员建立起一种比同志、比同乡更为亲切的感情,但它又不是一见钟情的男女间的爱情。“我"带着类似手足之情,带着一种女同志特有的母性,来看待他,牵挂他。这个感情建立得越有说服力,那么,小通讯员这一人物在读者心目中也越具感染力。

总之,没有受原有生活素材的诱惑,而且不客气地把它们打碎,重新加以糅合、综合,创造出另一个似有似无,似生活中又非生活中的形象来,然后再根据这个人物形象的需要,再来选择改造原有素材,而未按真实生活去描红。这是我感到可庆幸的一点。

第二个感到可庆幸的,是当初把这个小通讯员,作为一个小战士,作为一个普通人来写的,一个年轻人,一个刚刚开始生活的人。我写的时候十分放松,毫无负担。写新娘子笑他,给他碰钉子;“我”又如何为难他,他又如何出了一头大汗,等等。我写得很自如,一点也不怕会亵渎了英雄形象,会降低了英雄身份。反过来说,如果我当时要把通讯员作为一个英雄来写,或者是把那位英雄排长作为模特儿来写通讯员,那么,尽管英雄在生活中显得如何温和湛和得如何像个姑娘,也无法消除我心头的紧张,笔头的沉重。首先,我当然要考虑写他的英雄事迹,突出他在战场上,如何像个猛虎的一面。而他腼腆的一面,很可能成为一种谦逊的品德。新娘子也许不敢出现,出现了也不敢笑话他。英雄可以有暂时的失敗(借不到被子),但是受到嘲笑却是有损形象的。“我"和英雄同行,则可能要不断发现他的优秀品质,成为唱颂歌、受教育的机会。这样写来,结果,这个人能否站立得起来还是一个问题,别说是英雄了。

说一句不该我来说的话,现在《百合花》里的通讯员,够不上英雄的高度,但如细细推敲一下他的为人和救了民工这一点,似乎评个二等功臣还是可以的。不过这一点我很没把握。比较有把握的是:文学上的感染力,是不大受人物功绩大小约束的。就如作品的伟大与渺小,不受作品里人物地位高低的影响一样。这话大致是不会错的。

第三个感到庆幸的是,在当时那种向“左”转,向“左"转,再向“左”转的形势下,我站在原地没有及时动,(后来也动,怎敢不动)原因绝对不是自己认识高明,而是出于年轻无知的一种麻木。在那种情况下,我麻里木足地爱上了要有一个新娘子的构思。为什么要新娘子,不要姑娘也不要大嫂子现在我可以坦白交代,原因是我要写一个正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旋滿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的、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当然,我还要那一条象征爱情与纯洁的新被子,这可不是姑娘家或大嫂子可以拿得出来的。

这位小通讯员的性格,能向纵深发展,还是在碰到新娘子以后。而且他碰到的,不是一个抽象的新娘子,是一位特殊情况下特殊性格的新娘子。如果换一个觉悟不高,或者脾气急躁的,干脆不借,或者换一个觉悟很高,性情爽朗者,就一口答应。这样一来,一切问题都没有了,性格上的矛盾也没有了,于是两个人物也就没有了。而他碰到的偏偏是这样一位新娘子,又偏偏只有一条新被子。这位新娘子在借不借被子问题上,不露声色地进行了一场内心斗争。当她悄悄改正自己的行为,把被子借出来的时候,又带出了一股顽皮相。假设不是在这么一个严酷的战争环境里,又不是要动用她唯一的嫁妆,那她很可能会叫上一声同志弟,然后开一些使人难堪的玩笑。她会到处搜寻同志弟的脏衣服去洗,但又不影响她当众奚落同志弟的衣裳如何脏,补丁又打得如何笨拙等。但是现在这样的环境,又向她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她着实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以后,肯了。当“我"和通讯员二次去她家时,她就有咬着嘴唇笑的心情了。她想到刚才这位同志弟给她说了多少好话,做了多少工作,自己却给他碰了个钉子。现在自己又借了,少不得又要累他受委屈。她感到自己捉弄了人。如果这时要她出来直白地道歉,一则无味,二则她也不是这样性格的人。她表现得比较含蓄,骨子里倒是更加亲切。她是真的觉得好笑。她忍了一肚子的笑料,不是不好意思的讪笑,而是一种顽皮的笑,亲切的笑。她笑这位同志弟倒霉,正碰上自己没一点思想准备,想不通的时候。但是倒霉就倒霉吧!也是活该他晦气,谁让他来走这第一道,开这第一炮的呢……

从这个思想脉络推下去,到最后她把新婚被子劈手夺来,盖上通讯员的遗体,这一动作就有了内心依据。在这一严重的、肃穆的时刻,才显露出她对这位同志弟的歉疚,表现了她对子弟兵的真认识,真水平,真感情。就在这个时候,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作品的意念,人物的命运,合拢了,完成了,能够打上一个句号了。一位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当他献出一切的时候,他也得到了一切。洁白无瑕的爱,晶莹的泪。

作品写完以后就寄出去了,但不久就退了回来。在那个时候,难怪有些编辑部不敢用它,它实实在在是一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当然,这些都是我现在的认识,当时要想得简单得多。也许想得太复杂了,就没有《百合花》了,说不定。作品一旦写出,便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主要还是要听评论家的,我自己只是零零碎碎记述一下当时的情况罢了。

课中学习任务五抓住意象,把握诗化主旨

1.分享交流:读罢《我写的经过》,你对《百合花》的主题有怎样的理解呢?

2.《百合花》以那条撒满百合花的被子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道具,但是为什么小说的题目不叫《百合花被》,却叫《百合花》呢?

3.假如让你在“中秋月”“两个干硬的馒头"衣肩上的破洞”“枪筒里的野菊花"这些意象中任选一个作为标题,改写《百合花》这篇小说,你会选择哪一个?在你改写的小说里,这个意象的象征意义会是什么呢?

①“中秋月”:

②“两个干馒头"

③“衣肩上的破洞”

④“枪筒里的野菊花"

4.思考:《哦,香雪》中“铅笔盒”这个意象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文中还出现了哪些意象?

课中学习任务六品味语言,改写诗化小说

理性的意蕴浸润在语言之中,让我们品读小说“诗化小说"的语言,运用作品中的文字改写成属于你的小诗。

1.《百合花》的语言不论叙述、描写还是对话,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特别是其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动传神。请从下面三处中选一处或从文中另选一处赏析品味。

(1)“我”与小通讯员对话:“你多大了?"十九。”“参加革命几年了?"一年。”“你怎么参加革命的?"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2)“他(乡干部)一边放东西,一边对我们又道歉又诉苦,一边还喘息地喝着水,同时还从怀里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

(3)“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

2.《哦,香雪!》用奇妙的构想,精辟的言语,用诗意的笔触,抒怀的表达体式,向读者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山村人的精神面貌,这篇小说的语言特别值得玩味,请从下面选一处或从文中另选一处赏析品味。

(1)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梁,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

(2)它走得那样急忙,连车轮碾轧钢铁时发出的声音好像都在说:不停不停,不停不停!

(3)她有点儿害怕它那巨大的车头,车头那么雄壮地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它那撼天动地的轰鸣也叫她感到恐惧。在它跟前,她简直像一叶没跟的小草。

(4)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在冰冷的铁轨旁边。很久,她们还能感觉到它那越来越轻的震颤。

(5)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

(6)小说结尾“哦,香雪!香雪!”

3.结合本课所学,从《百合花》《哦,香雪》两篇小说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人物,为他撰写小传,再改编成诗歌;或者将小说的某个部分改编成诗歌,如将《哦,香雪》的结尾通过分行、适当增减字数的方式改编成诗。

提示:1.①贴合作品,依托小说的片段、意象、情感,再现“诗境";②语言表达追求创新,意蕴丰富,富有“诗意”;③情感自然真挚,突出青春品质,抒写“诗情"。

2.在改编过程中,可利用下表评估和推进写作。

评估项目水平等级备注

优秀较好一般

意象数量

组合方式

形象特质

细节

语言凝练

跳跃性

个性化

主题显隐程度

多元化理解

推荐学习资源

有关改革开放的小说作品:《乔厂长上任记》《平凡的世界》《人生》《大江东去》

铁凝的《让生命有所附丽——关于》

董兴杰《铁凝与“香雪”》

学后反思

自我测评

答案

第一课时

课前学习任务一:

1.解放战争期间,一名通讯员护送文工团女兵前往包扎所。到达包扎所后,文工团女兵和通讯员因为包扎所棉被短缺,一起来到老百姓家,向一户人家的新媳妇借棉被。后来因为战争需要,新媳妇也来到包扎所,和文工团女兵一起照顾伤员。通讯员为救战友身受重伤,牺牲在包扎所。新媳妇为去世的通讯员盖上百合花被。

课中学习任务一提纲挈领,把握核心情节

1.《百合花》

段落情节内容概括保留/删除

1-3段解放战争期间,通讯员护送文工团女兵“我"前往包扎所。保留

4-23段护送过程中的环境描写、场景描写、“我”的心理描写、“我"与通讯员的对话等。删除

24-25段到达包扎所后,关于包扎所和乡干部的描写。删除

26-41段“我”和通讯员因为包扎所棉被短缺,一起来到老百姓家,向一户人家的新媳妇借棉被。保留

26-41段通讯员借棉被受挫;对新媳妇的神态描写;通讯员肩头撕破;“我"与通讯员关于“要不要送还新媳妇的婚被”的讨论。删除

42-43段通讯员给“我"开饭,“我”后悔没有缝上“破洞"。删除

44-52段后来因为战争需要,新媳妇也来到包扎所,和文工团女兵一起照顾伤员。保留

53-57段通讯员为救战友身受重伤,牺牲在包扎所。保留

58-59段新媳妇为去世的通讯员盖上百合花被。保留

2.

《哦,香雪》

段落情节内容概括保留/删除

1-3段开篇对台儿沟、铁轨和火车的描写删除

第4段火车开进了藏在大山里的台儿沟,每晚在这里停留一分钟保留

5-23段这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的宁静,姑娘们对火车充满好奇,在火车经停时售卖特产。保留

24-47段与“北京话”相关的情节,同伴们回家路上为小事争论不休的情节删除

48-56段香雪与同伴们不同,关注的是书包,打听自动铅笔盒,售卖特产最顺利保留

57-63段香雪在学校受到同学的奚落的情节删除

64-71段香雪用鸡蛋换回铅笔盒,误上了火车,走了三十多里的夜路回来保留

72-83段香雪换回铅笔盒后,夜归途中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删除

3.无论是写小说梗概,缩写成小小说,小说中与主题紧密相连的主要情节、典型事件,以及主要人物是必须保留的;而与小说主题关系没那么紧密的次要情节、次要人物,以及相关的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起辅助作用和修饰作用的内容都可以从略或直接删掉。

课中学习任务二细读感知,体会诗意描写

1.原文。原文更有吸引力,读来觉得回味无穷,也更感人。

2.(1)这个回忆“故乡中秋"的片段,将战争空间拉向富有生活意味的乡村空间,表达了“我”对小通讯员的亲近感,在虚实结合的描摹中扩大了人物的活动空间,唤起了熟悉的历史想象,实现了情感的无限延伸,更增加了叙述的抒情意味。小说中“雨后赶集"天目山拖毛竹”的片段也有类似效果。

(2)通讯员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这一细节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表现出通讯员对战友的关心;第二次引发“我”和读者对通讯员品格的怀想和对其牺牲的痛惜。两次出现,相互照应,不仅渲染烘托出情境气氛,而且极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小说极富感染力。

(3)《哦,香雪》中的心理描写将香雪走三十里路回家的故事情节巧妙地推向了高潮。作者运用物与人随,境随情迁,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描写手法,衬托出少女复杂微妙、跌宕起伏、忧喜交集的心理活动,使得情感波动过程在自然景物变化的衬托下更加强烈分明,情感表达更加生动与鲜活,情景相生,诗意盎然。

3.《百合花》中的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细节描写体现出了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和人性美,展示了残酷的战争也没有泯灭人们追求真善美的主题。

《哦,香雪》大量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使得小说结构紧凑,将少女敏感多变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情感真挚,使得读者跟随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真正地感受到一个闭塞村庄的青春少女对文明的追求。

这两篇小说主题的营造,绝不仅仅依靠故事情节,更依赖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这些充满着浓郁抒情意味的描写文字,也是小说的“诗化"特点的重要表现。

第二课时

课中学习任务三比较差异,感知诗化特质

1.①选材不同。《亮剑》写发生在寒意透骨的群山中的战争,详写战斗过程,场面惨烈悲壮;《百合花》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设为背景,详写略写通讯员牺牲情景,充满诗情画意。②人物形象。《亮剑》注重动作、场面描写,人物是有着勇敢坚毅大无畏精神的英雄;《百合花》通过细节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人物是战争年代的普通战士和百姓。③语言风格不同。《亮剑》语言通俗质朴,令人感到粗犷而豪迈;《百合花》语言清新俊逸,令人感到纯净而唯美。

2.选材较小,情节起伏不明显;人物是普通人,写普通人的普通人生;主题比较正能量,都是表现人性美好;语言清新,富有诗意美。

课中学习任务四聚焦细节,赏析诗性形象

1.《百合花》中一共写到7个人物,团长、担架员、医生、卫生员是次要人物,重点描写了“我”、小通讯员、新媳妇,其中小通讯员、新媳妇都是核心人物;《哦,香雪》主要写了香雪、凤娇、同学们、乘务员等,重点描写香雪、凤娇,香雪是核心人物。

2.示例:(1)小通讯员肩头的破洞。

①“破洞"是小通讯员向新媳妇借被子时,慌慌张张地转身,被门钩挂破衣服留下的,既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也写出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

②“破洞”第二次出现写出了“我"因没有及时缝上破洞而感到后悔,表现了“我”对这“小同乡"的关切与记挂。

③“破洞”被一改羞涩忸怩的新媳妇“一针一针地"缝上,表达了真挚、纯真的情感。这是对永远没有机会向“小通讯员”解释借被子所产生的误会的歉疚和弥补,是对这样一位可敬可爱的“同志弟"永远不再复生的痛惜,也是对“战士”的崇敬和献礼。

(2)新媳妇的“笑"

①听了“我”的道歉,新媳妇“尽咬着嘴唇笑"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因为百合花被子是她惟一的嫁妆,百合花象征百年好合,所以她不肯把被子借出去,但又不好意思说出口,于是就咬着嘴唇笑。写出了新媳妇此时内心的纠结,同意借出婚被又体现出她深明大义。

②新媳妇到包扎所后,东张西望寻人,问同志弟哪去了,笑着解说“借被"事件,打听同志弟是关心,叙说“借被”是歉疚。

(3)三次“百合花被子"

①羞涩、腼腆的新媳妇是有着传统文化烙印的乡村妇女,但在“掂量话的斤两”后将被子献出足见其深明大义。

②面对小通讯员的窘迫不堪,“一送"表明新媳妇的小愠怒和小顽皮。

③用百合花被子包裹小通讯员的遗体,从中我们见证了一个后悔自责、悲痛难抑、重情重义的新媳妇。

(4)香雪的“矛盾”

①每晚总第一个出门但又胆小躲在后面;

②面对同伴开凤娇玩笑,没呼应凤娇捏手是纯洁羞怯,又把手递给凤娇是温厚善良;

③想问但又未问及铅笔盒的懊恼是单纯天真;

④想用鸡蛋换铅笔盒而又自责是渴望外面世界又孝顺;

⑤红着脸与大学生换铅笔盒是害羞,硬塞鸡蛋给人家是自尊。

(5)香雪与“铅笔盒"

①“询问铅笔盒的价格”揭示了香雪是“台儿沟唯一的学生"的身份,她成为了文化的化身。

②面对同学的取笑和自己陈旧的小木盒,香雪展现了其单纯、善良却又自卑的一面。

③交换铅笔盒的行为,体现了香雪对自尊的维护和试图改变命运的努力。

④“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铅笔盒"在香雪心中有改变命运、实现梦想的作用,香雪也从自卑、封闭走向自信、开放。

(6)凤娇的爱情

①当被同伴问及和意中人搭话,坦荡外向的凤娇变得羞怯、做作,嘴里硬不承认,“眼睛却不由自主”望向意中人;

②当姐妹们谈论贬低意中人,她深感不平,凤娇“捏了一下香雪的手"叫香雪帮腔”,没得到回应后“松开了香雪的手";

③“一定抽出一斤挂面还给他”“愿意这种交往和一般的做买卖有所区别”,甚至不关心意中人是否有爱人,她只是单纯的“愿意对他好”,这份感情羞怯、真挚、朦胧又纯洁。

3.(1)人物形象:

①小通讯员:与“我"保持距离的腼腆保守,谈及娶媳妇时的忸怩不安,给“我”留下两个馒头的温暖体贴,与新媳妇之间的羞涩嗔怪,奋力扑向手榴弹时的英勇无畏。他经历了从一个年轻稚气、心地单纯、可爱腼腆的小战士到战斗英雄的蜕变。

②新媳妇:从“惜被"时的笑而不语、腼腆羞涩,到“借被”时的含蓄俏皮、深明大义,再到“献被"时的隐忍克制、疼惜痛苦,新媳妇的复杂心理由隐而显、由淡而浓、由弱到强,立体动态。

③少女群像:以香雪为代表的台儿沟少女有着如诗的外表——“洁如水晶的眼睛”“宛若红缎子的嘴唇";有着如诗的性格——凤娇对交换之外情义的珍视,香雪对单纯世界的坚守,少女们迎回香雪的情谊,都体现了人性之美;也有着如诗的追求——少女们向火车的积极靠拢,香雪实现自我超越后的动情抒发,从平静到波澜再到骄傲的心路历程——少女的成长本身就是一首绝美的诗歌。

(2)共同特质:

①诠释青春激情。小通讯员、新媳妇、香雪、凤娇、“北京话”,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年轻。青春的形象、青春的选择、青春的梦想、青春的成长……都在诠释着青春的激情。

②有意淡化人物。《百合花》中的人物均没有姓名,而以“我"小通讯员”“新媳妇"代称;《哦,香雪》中的乘务员也仅以“北京话”代称,有意淡化人物,体现了特定时代中普通人的典型形象。

③凸显人性之美。小通讯员形象的华丽蜕变,新媳妇情感的立体升华;香雪至真至美的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