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中考语文复习“决胜古诗文”专题讲义(教师版)_第1页
1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中考语文复习“决胜古诗文”专题讲义(教师版)_第2页
1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中考语文复习“决胜古诗文”专题讲义(教师版)_第3页
1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中考语文复习“决胜古诗文”专题讲义(教师版)_第4页
1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中考语文复习“决胜古诗文”专题讲义(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文呈现】(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诵读点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译文】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深夜里,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的情景,进入我的梦乡。【句析】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这两句中“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不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让人肃然起敬。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前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主题】这首诗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常见考题】一、理解性默写:1.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2.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感情等是:,。答: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二、阅读理解1.陆游,诗人,号。从他的诗句“位卑未敢忘忧国”可以看出,他一生最大抱负就是。2.诗的前两句写自己虽,,但仍不自悲自伤,期待着江山一统。后两句诗写,表达自己为、而献身的强烈愿望,抒发了炽热的。3.这首诗的后两句,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自然地联系起来,借此抒发之情。4.理解“风吹雨”在文中的作用。5.对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风雨大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B.颔联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地感染力。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哀叹连连。B.“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C.诗中两次写到了北疆战事,但都是诗人的意想,并非身临疆场。D.全诗奔放雄沉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人肺腑。答:1.南宋爱国放翁收复失地2.年老体衰,闲居僻野梦中报国杀敌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爱国情怀3.梦境爱国4.通过“风吹雨”把现实和梦境结合起来,自然而又巧妙。“风吹雨”照应了诗题,同时窗外的风雨声与战场上的马蹄声很相似,引出了下一句。5.D【解析】这首诗不是表达诗人的怀才不遇,是抒写诗人的“为国戍轮台”的豪情。6.A【解析】“哀叹连连”错误。“不自哀”三字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三、中考试题集萃(一)古诗词阅读(5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2分)答:1.“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2.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二)古诗词赏析。(4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3.下列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本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向读者展现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C.“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此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D.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4.此诗中的“尚”字与辛弃疾“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中的“尚”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赏析本诗“尚”字的妙处。(2分)答:3.C(2分)4.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2分)(三)古诗词赏析。(4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5.诗中“僵”、“尚”二字用得好,请你说出一点理由。(2分)6.请赏析“夜阑卧听风吹雨”的妙处。(2分)答:5.“僵”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凄凉,”尚”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6.这句话运用了双关的表现手法,“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点明时间及环境;描绘出眼前的现实情景;又象征着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表达了作者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四)古诗词赏析。(4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7.“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2分)8.根据你对全诗的理解,说说诗中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2分)答:7.一方面是眼前实景的描绘,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了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命运。8.诗中塑造了一个虽年老多病,却仍旧渴望为国戍边,勇杀敌,收复失地的爱国诗人形象。【原文呈现】(二)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诵读点拨】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作者】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谭嗣同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公元1898年,谭嗣同参加并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译文】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句析】1.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2.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两句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主题】这是一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诗歌,诗人通过对潼关雄伟壮丽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强烈愿望。【常见考题】一、理解性默写:1.《潼关》谭嗣同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2.这首诗描写奔腾壮阔山势不逊的诗句是:,。答:1.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2.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二、阅读理解1.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豪情?请结合谭嗣同的经历简要分析。2.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第二句诗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请你展开想象进行描写。4.对谭嗣同的《潼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B.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C.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D.全诗清新秀丽,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5.对谭嗣同的《潼关》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B.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给全诗增添了一种静态美。C.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D.诗人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6.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1.表现了诗人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2.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3.示例:诗人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4.D【解析】全诗豪迈奔放。5.B【解析】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6.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三、中考试题集萃(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1.这首诗用了和的修辞手法。2.请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答:1.拟人对偶2.对王朝更替兴亡的感慨,对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同情。(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3.请赏析“簇”字的妙处。4.用自己的话描写一二两句描写的景象。答:3.簇,簇拥,写出了巍峨的雄关就被自云团团簇拥着,表现了潼关城高耸入云,巍峨壮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4.天空中翻卷着一团团云雾,异峰突起,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那景象壮阔极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古城又显出了它的寂寞。(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5.“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句诗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5.黄河在广阔的原野_上奔流仍嫌受约束,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平坦。写河、山雄伟的气势,寄托了作者远大的抱负。6.表现出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7.下列对谭嗣同《潼关》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B.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C.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D.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