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6.17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时素养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6.17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时素养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6.17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时素养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6.17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时素养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课时素养评价十七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1.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限制人口流淌,古人出行必需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A.防止人口流淌造成社会动荡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D.保证为抵挡外族入侵供应足够兵源【解析】选B。中国古代重视户籍管理,严格限制人口流淌,综合分析这种做法的目的,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较全面反映我国古代户籍管理的目的,故本题答案选B;A、C、D说法不够全面。2.宋朝的户籍制度依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分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缘由是()A.等级观念的影响B.城市经济的发展C.征收赋税的须要D.社会管理的需求【解析】选B。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于是有了“坊郭户”与“乡村户”划分,A、C、D不是主要缘由,故B符合题意。3.宋太祖时编订的《宋刑统·户婚律》规定,祖父母、父母在世,子孙不许“别籍异财”,否则徒三年,开宝二年,甚至对川峡地区的“别籍异财”诏以死罪的重刑。经太宗、真宗、仁宗至光宗时期的修订,不仅量刑大为减轻,还渐渐确立了子孙的财产权。对这一改变分析正确的是 ()A.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亲密相关B.反映出理学统治地位的巩固C.反映出统治者法制意识的增加D.导致宋代地方秩序严峻失衡【解析】选A。依据材料可知宋朝对“别籍异财”从重罪惩罚到量刑减轻、确立子孙的财产权,体现了立法应当立足于社会现实。社会现实的改变,要求法律也要与之相应地改变,可知这一改变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亲密相关,A正确。材料没有提到理学的相关信息,解除B。材料考查的是对“别籍异财”的看法改变所折射出的社会现实,而非统治者法制意识的增加,解除C。宋太祖加强中心集权,地方秩序相对稳定,解除D。4.南宋起先盛行以职业划分户种的做法,到元代发展为“诸色户计”,各色职业户均要向官府供应不同的劳役。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诏:“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人户,许以原报抄籍为定,不得妄行变乱。违者治罪。”这反映出()A.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日益松弛B.政府重视对户籍的限制C.户籍政策的变动具有开放性D.私营手工业已占据主导地位【解析】选B。材料反映明朝的人口普查短暂以元朝的户籍为准,并且由户部在普查的基础上制订户籍,由户部保存,“不得妄行变乱”“违者治罪”,可见政府重视对户籍的限制,B正确;材料中国家对“诸色户计”严加限制,可见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没有松弛,解除A;由材料“不得妄行变乱”“违者治罪”,可见户籍政策的变动没有开放性,解除C;材料没有比较私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信息,解除D。5.元朝时期将工匠编入特地的“匠籍”,称做“匠户”,规定其身份世袭,不得脱籍改业;明代将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允许班匠以银代役;清顺治年间宣布废除“匠籍”。上述改变 ()①体现出古代官营手工业管理体制的调整②使统治者能够更便利快捷地征调各类工匠③反映了官营手工业者人身依附关系的日趋松弛④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A.①② B.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选C。材料中管理体制的改变体现了生产力发展,时代进步,也体现了统治者对劳动工匠人身限制的松弛,这样对统治者征调工匠带来了肯定的困难,而不是便利,故②不正确;其他组合项符合史实,故选C。6.春秋时期,“坐列贩卖”的商贾起先编入市籍并缴纳租税;秦朝将市籍与一般户籍相分别,对有市籍者及其亲属“勿予田宇”、甚至发遣戍边。这一改变说明 ()A.户籍制度源远流长B.抑商政策始于春秋C.工商食官制度形成D.商人社会地位下降【解析】选D。从材料中的“秦朝将市籍与一般户籍相分别,对有市籍者及其亲属′勿予田宇′、甚至发遣戍边”来看,秦朝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下降。故答案为D。材料没有反映户籍制度的发展过程,解除A;商鞅变法首次提出重农抑商政策,解除B;“工商食官”是一种官营手工业制度,材料不能反映,解除C。7.清代福建农村家族在遗产继承中既有保障嫡长子特权的“抽长制”,又有照看老年人、妇女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种继承制度 ()A.旨在维护农村家族的和谐稳定B.造成家族地权不断集中C.说明清代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D.导致宗法制愈来愈巩固【解析】选A。A依据材料可知,清代福建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中兼顾了宗法制和社会保障,这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家族关系。B材料没有体现家族地权不断集中,而是强调维护农村家族的和谐稳定,解除。C不能通过材料中继承制度推断出清代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解除。D农村家族在遗产继承中有保障嫡长子特权的“抽长制”,不能体现宗法制愈来愈巩固,解除。二、非选择题(15分)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担当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始终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干脆限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别。从今,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4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化的缘由。(11分)【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中“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担当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始终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可知其功能有征发民力;限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第(2)题第一问特点,依据材料中“从今,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可知其特点为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渐渐被废除;其次问缘由,结合古代中国的政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