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边城》学案(含答案)_第1页
2-《边城》学案(含答案)_第2页
2-《边城》学案(含答案)_第3页
2-《边城》学案(含答案)_第4页
2-《边城》学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边城》学案(含答案)第5.2课《边城》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素养目标重点难点

1.掌握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2.品味语言,把握人物的心理与性格,提升文本鉴赏能力。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主动提升个人审美情趣。1.选择喜欢的文学体裁,练习创作短篇作品。2.保证独立自主阅读,设计促进学生个性化体验的阅读活动,体悟不同作品的情感特点和语言风格。3.开展研讨活动,交流阅读写作的体会和感悟。1.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点,提升文本鉴赏能力。2.领会作者创作目的,主动提升个人审美情趣。

知人论世筑牢基础

【作者简介】

沈从文,原名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92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_____________,1926年出版第一个创作文集《鸭子》。沈从文20年代起蜚声文坛,与诗人_____________、散文家_____________、杂文家齐名。代表作《边城》《长河》《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写作背景】

1933年夏,沈从文偕夫人游崂山,在一条名叫“九水"的溪边,看到对岸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穿一身孝服,先在岸上烧了一堆纸钱,后又从溪里拎起一桶水向来时的方向走去。看着她孤单怜弱的身影,沈从文想到了家乡小辈用河里或井里的水为去世的长辈抹洗尘垢的风俗,想到湘西一些小溪渡口人家常有的家庭格局,以及自己从湘西走出来艰苦奋斗的经历,不禁产生了写作《边城》的冲动。

【生字注音】

泅水()茶峒()傩送()

氽着()饱蘸()蚱蜢()

鞶鼓()碧溪岨()悖时()

喧阗()棕榈()糍粑()

【重点字词】

1.平淡无奇:

2.插科打诨:

3.不假思索:

4.张冠李戴:

【思维拓展】

《边城》所描写的湘西地区,是一个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的地方。可以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分析湘西地区的地域文化特点、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以及这些文化因素对小说创作的影响。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与大家分享。

【相关链接】《边城》故事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70,仍很健壮;孙女翠翠15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生活恬淡平静,与世无争。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了美丽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只想娶翠翠为妻,做个摆渡人。

本来翠翠也只喜欢二老傩送,但天保先提出求婚,于是兄弟俩夜晚上山为翠翠唱歌,谁得到回答谁就得到翠翠。次日,天保知道没有唱过弟弟,也知道翠翠喜欢弟弟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决定驾船离家,外出闯滩,结果意外失事淹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他在两难之间也驾船远行,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忧伤去世。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在惆怅和期待中生活,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题目讲解】

“边城”,从地理上说,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明确文章基本结构

1.文本结构

本文共有四节内容,每节内容如下: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二)文本内容探究

1.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是爱与美的化身,请结合课文,分析翠翠这一人物形象。

如何认识祖父(老船夫)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3.小说所描写的社会环境有何特点?

4.沈从文描绘这个“已经几乎不存在”的“边城"有何目的?

5.我们现在读这篇小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6.课堂小结

文章主要叙述了翠翠在第一、二个端午节遇到傩送和天保的故事,初步显露了翠翠与傩送、天保感情纠葛的端倪,写出了翠翠傩送、天保、祖父等人物的人性美,展现了湘西特有的秀美别致的风俗人情。作者以大量的篇幅对湘西的人性美进行了热情的讴歌,从而体现出对理想的“人生的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

《边城》体系建构图

题组A基础过关练

1.(2021上·新疆阿克苏·高二校考阶段练习)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在沈从文的《边城》里,湘西是一个________的地方。

(2)凤凰的建筑别具一格,________。这也是人们热爱它的原因之一。

(3)这里虽不是华庭丽都,但在翠翠的眼中,乡野并不缺少________的少年。

A.美如冠玉美不胜收美轮美奂B.美不胜收美轮美奂美如冠玉

C.美轮美奂美不胜收美如冠玉D.美轮美奂美如冠玉美不胜收

2.(2020上·甘肃平凉·高二校考期中)下面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B.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C.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地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的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

D.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3.(2021上·新疆阿克苏·高二校考阶段练习)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翠翠是作者乡恋情感与怀旧思想孕育起来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也通过翠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出了对“现代文明"的无情批判。

B.一方面《边城》在有意识地歌颂边地人民原始的人性美,另一方面又似乎不自觉地流露出这种人性美被封建文明、“近代文明”污染、破坏的忧虑。

C.在《边城》中,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起伏的故事,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人物。

D.虽历经世界历史格局的动荡与变迁,古老的丝路几近被遗忘,但丝路文化却深深地渗透在历史遗存、民族风情、文艺创作、美术作品之中。

(2020·高二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繁忙的事务中偶得片刻闲暇,于是寻一方静隅,再次捧起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循着沈老先生优美文笔的指引,不知不觉便走进了湘西那片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瓦蓝的云天下,翠翠在不断地成长,她多舛的命运也已到了最为重要的__________________。可她最终选择了固执地等待,等着那个年轻人回来,同他一起去采她最喜欢的虎耳草。翠翠对爱情的渴望,是何等的平凡,她只想嫁个心爱的人,_地过一辈子。那个年轻人究竟回来没有呢?《边城》里没有说,只是留下一片空白让读者去猜想,去补充,去久久地_。

读《边城》是一种享受,(),久久不能散去。我们如果把《边城》比作一杯白开水透明、纯粹,不含任何杂质,那么各种书籍就是各式饮品,入口的感觉虽然总是淡淡的,但你不会厌倦,反而会在一次次品饮中体会到它_的风味。《边城》里的文字正如茶峒小镇的民风,淳朴、单纯、明了,像清风一般吹拂着都市人那颗不安分的心,从平凡中看出伟大,在琐碎中透露深刻,这就是《边城》的风格。这座边城,是翠翠心灵的归宿,她一直留在溪边无尽地等待。我们每个人心里也有一座边城,它既是我们的枷锁,也是我们的归宿。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转折点踏实品味与众不同

B.出发点踏实品味不同凡响

C.出发点结实品位与众不同

D.转折点结实品位不同凡响

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山歌悠长,旋律朴素,但嘹亮的音调足以在听者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B.悠长的山歌,旋律朴素,音调嘹亮,足以在听者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C.一首旋律朴素而音调嘹亮的悠长山歌,足以在听者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D.如听悠长的山歌,虽旋律朴素,但嘹亮的音调足以在听者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把《边城》比作一杯不含任何杂质的白开水,透明、纯粹,那么各种书籍就是各式饮品

B.如果我们把《边城》比作一杯白开水,透明、纯粹,不含任何杂质,那么各种书籍就如同各式饮品

C.如果我们把各种书籍比作各式饮品,那么《边城》就是一杯内开水,透明、纯粹,不含任何杂质

D.我们如果把各种书籍比作各式饮品,那么《边城》就是一杯不含任何杂质的白开水,透明、纯粹

题组B能力提升练

(2023下·江苏扬州·高二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和沈从文都出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们都怀着爱国之心和救国之愿,将自己的全副心灵投向了广袤的乡村大地。

知识者的理性让鲁迅自觉肩负起改造传统文化,使之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重任,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成了他从事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在《阿Q正传》《故乡》《祝福》《风波》《孔乙己》《药》等小说中,鲁迅选择了乡土农民的生活为描写对象,他把对民族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焦虑,落实在对鲁镇、未庄等社会的剖析描写中,一方面忠实记录了生活在贫困凋敝的乡村中的农民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乡土中国沉重的封建意识。对于乡村世界,他既有清醒的认识又有冷静的批判,他更关心的是农民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表现出他冷峻的思想革命意识和启蒙精神。

而沈从文乡土抒情小说的出现,则在描绘乡土人物与场景上带给人们耳目一新之感。这些作品所展示的中国遥远边地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与人物剪影显得别具一格。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极为温柔的眷恋和对于地方风俗充满温馨的欣赏与陶醉,本色质朴,读起来津津有味。他总是以全副笔力赞颂美好的自然、生命的力量和纯洁朴实的人性。《边城》中渡船老人的勤劳、善良、敦厚,凡一切传统美德都不缺少;有头有脸有身份的船总顺顺,大气豪迈,正直公平,扶贫救困,很受茶峒人的敬重;顺顺的两个儿子,皆结实如虎、豪勇爽直,与人搏斗敢挺身而出,吃苦出力也不畏缩;翠翠更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隽秀的山水和古朴的民风,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她美丽、热情、纯真,心怀美好的憧憬与期待,她那循乎自然的生活方式与在爱情中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中国式思恋与坚贞,都是作家讴歌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生与人性。这种自然的人生与善良的人性,在沈从文特异的“湘西世界"里比比皆是。他们热情、勇敢、诚实、勤劳、朴素的人性超乎自然,这是“乡下人”的道德状态与人格气质。沈从文把民族出路的探索和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上。

因此,我们可以说,沈从文的重塑民族品德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有着大体一致的目标,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其终极目标都是如何使我们的民族强盛起来。

(节选自《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比较研究》,有删改)

材料二:

虽然鲁迅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都与民俗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但因为各自民俗文化的差异,他们乡土小说的创作又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作家创作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安排。鲁迅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是以启蒙为目的,并且一直坚持到最后,因此,自决意弃医从文,以文艺来改造国民精神后,鲁迅的注意力更多地从世界的科学物质文明的介绍,转入对人类精神文明的推崇。这一创作目的在其乡土小说中尤其集中反映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刻画上,他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借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中国专制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和愚民手段。因此,我们随处可见鲁迅笔下的人物普遍主体性缺乏、生命意识盲目、高度压抑和病态,甚至奴性十足。相对而言,在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我们看到的则是另外一副情景。“湘西世界”中的人们与现实世界抗衡,不断地坚守着人的情怀、价值、理想和灵魂,他构建了另外一个区别于鲁迅所构建的乡村世界的“湘西世界”,无论是自然景致、生活景观,还是传统习俗,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人们没有奢华的物质享受,没有高深的知识学问,甚至没有高雅的举措,但正是这种自然状态里生存的没有被异化的“自然人”,充满了“野性”,如翠翠、萧萧、老船夫等人。他们虽然也各有人生困境,却不为物累。他们热情乐观、自由单纯而自然健康,与周围的山水景致和谐地融为一体。

同时,鲁迅和沈从文分别代表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史上的两种不同倾向。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上承五四初期作家对农村疾苦的反映,下启三四十年代的作家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力图再现二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面貌,写出“乡间的死生”和“泥土的气息”,力图表现中国农村的凋敝,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中国农村的景象。而沈从文则是相反,属于乡土小说中的浪漫派,表现的是中国农村的田园式的景象和理想化的生活。所以,沈从文的小说是把美和爱推向极至,浸透在每篇小说中,这是他审美观念的核心。

(节选自《民俗视角下鲁迅、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比较》,有删改)

7.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对《阿Q正传》和《边城》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Q正传》以乡土农民的生活为描写对象,批判审视,表现出作者冷峻的思想革命意识和启蒙精神。

B.作为乡土抒情小说,《边城》展示了中国遥远边地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与人物剪影,体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眷恋。

C.阿Q愚昧麻木,奴性十足,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目的就在于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

D.把美和爱推向极至是沈从文审美观念的核心,《边城》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8.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者的理性使得鲁迅把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作为他从事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

B.鲁迅对乡土农民生活的描写,对鲁镇、未庄等社会的剖析,解决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问题。

C.与鲁迅不同,沈从文的作品构建的世界,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在这种自然状态里生存的没有被异化的“自然人”,都充满了“野性”。

D.《边城》中的各色人物,或者体现纯洁美好的人性,或者充满生命的力量,正因如此,小说显得本色质朴,让人读来津津有味。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能体现沈从文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

A.翠翠对纯粹爱情的向往

B.人们对二老可能会得到一座陪嫁碾坊的羡慕

C.老船夫死后,杨马兵代替他陪着翠翠守着渡船

D.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10.鲁迅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创作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分析。

“湘西世界”里的许多人物,“虽然也各有人生困境,却不为物累”,请以《边城》中的两个人物为例,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题组C培优拔尖练

(2022·四川绵阳·绵阳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城①(节选)

沈从文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事,她且想象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全无结果,到后如何躺在渡船上。

人家喊,“过渡,过渡,老伯伯,你怎么的,不管事!"怎么的!翠翠走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办?"怎么办吗?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

翠翠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一面锐声喊着她的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喁喁说着话,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

……

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东西挪开。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祖父夜来兴致很好,为翠翠把故事说下去,就提到了本城人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驰名于川黔边地。翠翠的父亲,便是唱歌的第一手,能用各种比喻解释爱与憎的结子,这些事也说到了。翠翠母亲如何爱唱歌,且如何同父亲在未认识以前在白日里对歌,一个在半山上竹篁里砍竹子,一个在溪面渡船上拉船,这些事也说到了。

翠翠问:“后来怎么样?”

祖父说:“后来的事当然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祖父于是沉默了,不曾说“唱出了你后也就死去了你的父亲和母亲”。

【注】①《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节选部分发生在翠翠对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心生爱慕,而傩送与天保兄弟俩知晓了各自都喜欢翠翠这一心意,并约定当夜开始以唱歌的方式争取自己心爱的姑娘之后。

12.下列对节选部分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的景物描写,视、听、触、嗅相结合,写出了黄昏的温柔、美丽与平静,隐含着静谧迷人的情调。

B.“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就是指有所爱的人来填补自己的空虚和寂寞,实际上,翠翠此时所缺的就是亲情。

C.作者描写翠翠时,将语言、行动与心理结合,静观、揣摩其在青春发育期所表现的各种情态,展示出其独特的个性。

D.祖父回答翠翠“后来怎么样”时,没有告诉翠翠“唱出了你后也就死去了你的父亲和母亲”,表现出祖父对翠翠的疼爱。

13.请分析第(8)段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14.祖父说:“后来的事当然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作者为什么不把这很长的故事写出来?

教考衔接考查分析表第5.2课《边城》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素养目标重点难点

1.掌握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2.品味语言,把握人物的心理与性格,提升文本鉴赏能力。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主动提升个人审美情趣。1.选择喜欢的文学体裁,练习创作短篇作品。2.保证独立自主阅读,设计促进学生个性化体验的阅读活动,体悟不同作品的情感特点和语言风格。3.开展研讨活动,交流阅读写作的体会和感悟。1.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点,提升文本鉴赏能力。2.领会作者创作目的,主动提升个人审美情趣。

知人论世筑牢基础

【作者简介】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字崇文,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92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福生》,1926年出版第一个创作文集《鸭子》。沈从文20年代起蜚声文坛,与诗人徐志摩、散文家周作人、杂文家鲁迅齐名。代表作《边城》《长河》《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写作背景】

1933年夏,沈从文偕夫人游崂山,在一条名叫“九水"的溪边,看到对岸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穿一身孝服,先在岸上烧了一堆纸钱,后又从溪里拎起一桶水向来时的方向走去。看着她孤单怜弱的身影,沈从文想到了家乡小辈用河里或井里的水为去世的长辈抹洗尘垢的风俗,想到湘西一些小溪渡口人家常有的家庭格局,以及自己从湘西走出来艰苦奋斗的经历,不禁产生了写作《边城》的冲动。

【生字注音】

泅水(qiú)茶峒(dònɡ)傩送(nuó)

氽着(tǔn)饱蘸(zhàn)蚱蜢(zhàměnɡ)

鞶鼓(pán)碧溪岨(jū)悖时(bèi)

喧阗(tián)棕榈(lǘ)糍粑(cíbā)

【重点字词】

1.平淡无奇:比喻平平常常,没有什么出色的地方。

2.插科打诨:指戏曲演员在演出中穿插些滑稽的谈话和动作来引人发笑。也指现实生活中引人发笑的一些戏谑的动作和语言。

3.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4.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事实。

【思维拓展】

《边城》所描写的湘西地区,是一个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的地方。可以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分析湘西地区的地域文化特点、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以及这些文化因素对小说创作的影响。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与大家分享。

【相关链接】《边城》故事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70,仍很健壮;孙女翠翠15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生活恬淡平静,与世无争。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了美丽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只想娶翠翠为妻,做个摆渡人。

本来翠翠也只喜欢二老傩送,但天保先提出求婚,于是兄弟俩夜晚上山为翠翠唱歌,谁得到回答谁就得到翠翠。次日,天保知道没有唱过弟弟,也知道翠翠喜欢弟弟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决定驾船离家,外出闯滩,结果意外失事淹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他在两难之间也驾船远行,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忧伤去世。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在惆怅和期待中生活,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题目讲解】

“边城”,从地理上说,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明确文章基本结构

1.文本结构

本文共有四节内容,每节内容如下:

第三节:湘西过端午的风俗

第四节:翠翠与傩送的相遇

第五节:翠翠与天保的见面

第六节:老船夫对翠翠的试探

(二)文本内容探究

1.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是爱与美的化身,请结合课文,分析翠翠这一人物形象。

翠翠是一个善良纯真、聪慧多情、将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炽热多情融为一体的少女。

1.纯真、可爱。比如回答傩送“我是翠翠”时那种内心着急、急于有人认定、希望有人能认识她的心理,后来回家回答爷爷“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既有祖孙情深,又有少女的纯真可爱。

2.聪慧、矜持。比如课文第五部分中顺顺和老船夫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的神态。

3.对爱执着、纯粹。翠翠爱得自然,爱得朦胧,爱得执着,爱得纤尘不染,爱得水晶般纯洁透明。翠翠爱的方式和爱情来临时的表现,脱胎于湘西古风犹存的风土人情,典型地体现了人情美、人性美。

如何认识祖父(老船夫)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1.对翠翠亲情无限,疼爱有加。翠翠觉得一个人进城看划船不好玩,祖父便连夜赶到城里请熟人替自己看一天渡船,自己陪翠翠进城。还给卖皮纸的过渡人铜钱时留下一枚,“闭上一只眼睛,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那枚铜子送给翠翠。

2.为孙女的亲事操心担忧。顺顺夸翠翠长得很美时,祖父“很快乐地夸奖了翠翠不少”,他虽“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其实自己内心十分操心;“不加检点笑着”问翠翠假如大老要娶她,她是否愿意,以及翠翠回绝后他虽不再说了,“心中却很显然地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后来又试探翠翠的意思:“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

3.善良、纯朴,工作尽职。祖父虽然陪翠翠进城了,到路上时,又“想起什么似的”,回去替那位帮他看船的朋友,让他去看看城里的热闹;老朋友醉倒后,祖父心里虽着急回去找翠翠,但为了责任,他没有离开渡船;卖皮纸的过渡人送他一把铜钱,老船夫执意要把钱还给人家。

3.小说所描写的社会环境有何特点?

1.山城充满风景美:天朗,风轻,水清,是个健康、自然、优美的世界。

2.山城具有风俗美:中秋夜,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外出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笔,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地方色彩。

3.《边城》的社会中还洋溢着人性美:民风古朴而淳厚,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物质条件不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

4.沈从文描绘这个“已经几乎不存在”的“边城"有何目的?

创作《边城》的用意在于要跟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种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惟利的人生观”相对照。在这两种对照中,使人们能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

5.我们现在读这篇小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审视现实,我们也不由得感到,在今天这个物质化的时代,商品经济的大潮越来越把人也商品化、庸俗化,冷漠、自私、惟利渐渐充满了我们生活的空间。小说激起了人们心底对“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美好人性和宁静和谐的生活渴望;让我们思考:怎样才能构建和谐的、一如“边城"的美好社会。

6.课堂小结

文章主要叙述了翠翠在第一、二个端午节遇到傩送和天保的故事,初步显露了翠翠与傩送、天保感情纠葛的端倪,写出了翠翠傩送、天保、祖父等人物的人性美,展现了湘西特有的秀美别致的风俗人情。作者以大量的篇幅对湘西的人性美进行了热情的讴歌,从而体现出对理想的“人生的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

《边城》体系建构图

题组A基础过关练

1.(2021上·新疆阿克苏·高二校考阶段练习)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在沈从文的《边城》里,湘西是一个________的地方。

(2)凤凰的建筑别具一格,________。这也是人们热爱它的原因之一。

(3)这里虽不是华庭丽都,但在翠翠的眼中,乡野并不缺少________的少年。

A.美如冠玉美不胜收美轮美奂B.美不胜收美轮美奂美如冠玉

C.美轮美奂美不胜收美如冠玉D.美轮美奂美如冠玉美不胜收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这三个成语都有“美"的含义,但意思和适用对象不同。

“美不胜收”指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美如冠玉”形容男子貌美。

第一句语境指湘西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选“美不胜收"。

第二句指凤凰的建筑别具一格,选“美轮美奂”。

第三句语境中修饰的是“少年”,选“美如冠玉”。

故选B。

2.(2020上·甘肃平凉·高二校考期中)下面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B.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C.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地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的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

D.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将弯曲的溪流比作弓背,将蜿蜒的山路比作弓弦,形象地描写出溪流和山路的位置和地势,使用了比喻。

B.将眸子比作水晶,写出了眸子的清亮澄澈,使用了比喻手法。

C.“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这句话中没有本体和喻体,只有一个比喻词“仿佛”,这句话说说爷爷的声音和竹管声振荡起来,让人感觉溪水中都变得热闹了,没有使用比喻。

D.将翠翠比作山头黄麂,写出了翠翠的天真纯洁、善良乖巧,使用了比喻。

故选C。

3.(2021上·新疆阿克苏·高二校考阶段练习)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翠翠是作者乡恋情感与怀旧思想孕育起来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也通过翠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出了对“现代文明"的无情批判。

B.一方面《边城》在有意识地歌颂边地人民原始的人性美,另一方面又似乎不自觉地流露出这种人性美被封建文明、“近代文明”污染、破坏的忧虑。

C.在《边城》中,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起伏的故事,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人物。

D.虽历经世界历史格局的动荡与变迁,古老的丝路几近被遗忘,但丝路文化却深深地渗透在历史遗存、民族风情、文艺创作、美术作品之中。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偷换主语,应在“也通过"前加“作者”。

B.关联词语位置错,前后分句主语一致,故应将“《边城》"移至“一方面”前。

D.不合逻辑,“文艺创作"与“美术作品”不能并列,“美术作品"包含在“文艺创作”之中。

故选C。

(2020·高二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繁忙的事务中偶得片刻闲暇,于是寻一方静隅,再次捧起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循着沈老先生优美文笔的指引,不知不觉便走进了湘西那片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瓦蓝的云天下,翠翠在不断地成长,她多舛的命运也已到了最为重要的__________________。可她最终选择了固执地等待,等着那个年轻人回来,同他一起去采她最喜欢的虎耳草。翠翠对爱情的渴望,是何等的平凡,她只想嫁个心爱的人,_地过一辈子。那个年轻人究竟回来没有呢?《边城》里没有说,只是留下一片空白让读者去猜想,去补充,去久久地_。

读《边城》是一种享受,(),久久不能散去。我们如果把《边城》比作一杯白开水透明、纯粹,不含任何杂质,那么各种书籍就是各式饮品,入口的感觉虽然总是淡淡的,但你不会厌倦,反而会在一次次品饮中体会到它_的风味。《边城》里的文字正如茶峒小镇的民风,淳朴、单纯、明了,像清风一般吹拂着都市人那颗不安分的心,从平凡中看出伟大,在琐碎中透露深刻,这就是《边城》的风格。这座边城,是翠翠心灵的归宿,她一直留在溪边无尽地等待。我们每个人心里也有一座边城,它既是我们的枷锁,也是我们的归宿。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转折点踏实品味与众不同

B.出发点踏实品味不同凡响

C.出发点结实品位与众不同

D.转折点结实品位不同凡响

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山歌悠长,旋律朴素,但嘹亮的音调足以在听者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B.悠长的山歌,旋律朴素,音调嘹亮,足以在听者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C.一首旋律朴素而音调嘹亮的悠长山歌,足以在听者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D.如听悠长的山歌,虽旋律朴素,但嘹亮的音调足以在听者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把《边城》比作一杯不含任何杂质的白开水,透明、纯粹,那么各种书籍就是各式饮品

B.如果我们把《边城》比作一杯白开水,透明、纯粹,不含任何杂质,那么各种书籍就如同各式饮品

C.如果我们把各种书籍比作各式饮品,那么《边城》就是一杯内开水,透明、纯粹,不含任何杂质

D.我们如果把各种书籍比作各式饮品,那么《边城》就是一杯不含任何杂质的白开水,透明、纯粹

【答案】4.A5.D6.C

【解析】4.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转折点:事物发展过程中对改变原来方向起决定作用的事情;事物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方向的时间。出发点:①旅程的起点。②最根本的着眼的地方;语境强调的是随着翠翠的成长,她的命运将要发生改变,应用“转折点"。

踏实:①(工作或学习的态度)切实;不浮躁。②(情绪)安定;安稳。结实:①坚固;牢固。②健壮。形容“过一辈子”,应用“踏实"。

品味:①尝试滋味;品尝。②仔细体会;玩味。③(物品的)品质和风味。④格调和趣味。品位:泛指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语境强调《边城》留下空白留待读者去仔细体会,应用“品味”。

与众不同:指人或事物比较特殊,与一般的不一样。不同凡响:形容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语境强调《边城》与别的作品风格不同,应用“与众不同"。

故选A。

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具体考查情境补写能力。

前句主语是“读《边城》”,是人的行为,A、B、C三项突然转到以“山歌"为主语,表达突兀,故排除。

故选D。

6.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应先说“把各种书籍比作各式饮品”,再说“《边城》就是一杯白开水……";二是语序不当,分句前后主语不一致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前面,故应把“如果”调至“我们"前面。A、B两项没有改正第一处语病,D项没有改正第二处语病,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

故选C。

题组B能力提升练

(2023下·江苏扬州·高二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和沈从文都出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们都怀着爱国之心和救国之愿,将自己的全副心灵投向了广袤的乡村大地。

知识者的理性让鲁迅自觉肩负起改造传统文化,使之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重任,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成了他从事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在《阿Q正传》《故乡》《祝福》《风波》《孔乙己》《药》等小说中,鲁迅选择了乡土农民的生活为描写对象,他把对民族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焦虑,落实在对鲁镇、未庄等社会的剖析描写中,一方面忠实记录了生活在贫困凋敝的乡村中的农民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乡土中国沉重的封建意识。对于乡村世界,他既有清醒的认识又有冷静的批判,他更关心的是农民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表现出他冷峻的思想革命意识和启蒙精神。

而沈从文乡土抒情小说的出现,则在描绘乡土人物与场景上带给人们耳目一新之感。这些作品所展示的中国遥远边地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与人物剪影显得别具一格。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极为温柔的眷恋和对于地方风俗充满温馨的欣赏与陶醉,本色质朴,读起来津津有味。他总是以全副笔力赞颂美好的自然、生命的力量和纯洁朴实的人性。《边城》中渡船老人的勤劳、善良、敦厚,凡一切传统美德都不缺少;有头有脸有身份的船总顺顺,大气豪迈,正直公平,扶贫救困,很受茶峒人的敬重;顺顺的两个儿子,皆结实如虎、豪勇爽直,与人搏斗敢挺身而出,吃苦出力也不畏缩;翠翠更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隽秀的山水和古朴的民风,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她美丽、热情、纯真,心怀美好的憧憬与期待,她那循乎自然的生活方式与在爱情中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中国式思恋与坚贞,都是作家讴歌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生与人性。这种自然的人生与善良的人性,在沈从文特异的“湘西世界”里比比皆是。他们热情、勇敢、诚实、勤劳、朴素的人性超乎自然,这是“乡下人"的道德状态与人格气质。沈从文把民族出路的探索和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上。

因此,我们可以说,沈从文的重塑民族品德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有着大体一致的目标,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其终极目标都是如何使我们的民族强盛起来。

(节选自《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比较研究》,有删改)

材料二:

虽然鲁迅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都与民俗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但因为各自民俗文化的差异,他们乡土小说的创作又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作家创作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安排。鲁迅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是以启蒙为目的,并且一直坚持到最后,因此,自决意弃医从文,以文艺来改造国民精神后,鲁迅的注意力更多地从世界的科学物质文明的介绍,转入对人类精神文明的推崇。这一创作目的在其乡土小说中尤其集中反映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刻画上,他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借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中国专制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和愚民手段。因此,我们随处可见鲁迅笔下的人物普遍主体性缺乏、生命意识盲目、高度压抑和病态,甚至奴性十足。相对而言,在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我们看到的则是另外一副情景。“湘西世界"中的人们与现实世界抗衡,不断地坚守着人的情怀、价值、理想和灵魂,他构建了另外一个区别于鲁迅所构建的乡村世界的“湘西世界”,无论是自然景致、生活景观,还是传统习俗,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人们没有奢华的物质享受,没有高深的知识学问,甚至没有高雅的举措,但正是这种自然状态里生存的没有被异化的“自然人”,充满了“野性”,如翠翠、萧萧、老船夫等人。他们虽然也各有人生困境,却不为物累。他们热情乐观、自由单纯而自然健康,与周围的山水景致和谐地融为一体。

同时,鲁迅和沈从文分别代表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史上的两种不同倾向。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上承五四初期作家对农村疾苦的反映,下启三四十年代的作家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力图再现二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面貌,写出“乡间的死生"和“泥土的气息”,力图表现中国农村的凋敝,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中国农村的景象。而沈从文则是相反,属于乡土小说中的浪漫派,表现的是中国农村的田园式的景象和理想化的生活。所以,沈从文的小说是把美和爱推向极至,浸透在每篇小说中,这是他审美观念的核心。

(节选自《民俗视角下鲁迅、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比较》,有删改)

7.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对《阿Q正传》和《边城》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Q正传》以乡土农民的生活为描写对象,批判审视,表现出作者冷峻的思想革命意识和启蒙精神。

B.作为乡土抒情小说,《边城》展示了中国遥远边地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与人物剪影,体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眷恋。

C.阿Q愚昧麻木,奴性十足,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目的就在于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

D.把美和爱推向极至是沈从文审美观念的核心,《边城》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8.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者的理性使得鲁迅把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作为他从事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

B.鲁迅对乡土农民生活的描写,对鲁镇、未庄等社会的剖析,解决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问题。

C.与鲁迅不同,沈从文的作品构建的世界,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在这种自然状态里生存的没有被异化的“自然人”,都充满了“野性"。

D.《边城》中的各色人物,或者体现纯洁美好的人性,或者充满生命的力量,正因如此,小说显得本色质朴,让人读来津津有味。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能体现沈从文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

A.翠翠对纯粹爱情的向往

B.人们对二老可能会得到一座陪嫁碾坊的羡慕

C.老船夫死后,杨马兵代替他陪着翠翠守着渡船

D.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10.鲁迅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创作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分析。

11.“湘西世界"里的许多人物,“虽然也各有人生困境,却不为物累”,请以《边城》中的两个人物为例,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答案】7.C8.A9.B10.①鲁迅笔下的人物普遍主体性缺乏、生命意识盲目、高度压抑和病态,甚至奴性十足;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则大多热情乐观、自由单纯而自然健康;②鲁迅是现实主义,通过对现实人生的批判来达到改造国民性(革命和启蒙)的目的,沈从文则属于浪漫派,是以对理想世界的构建来寄托变革现实的希望。11.①老船夫虽然生活清贫,却重义轻利、热心好客,不肯随意接受别人的馈赠;②二老傩送面对碾坊的诱惑,却甘愿为爱情放弃碾坊选择渡船,不计较任何物质得失。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C.目的表述不全。材料二原文是说“他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借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中国专制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和愚民手段"。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解决了”错误,原文为“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

C.“作品构建的世界,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偷换概念,原文“他构建了另外一个区别于鲁迅所构建的乡村世界的‘湘西世界’,无论是自然景致、生活景观,还是传统习俗,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选项将“湘西世界”替换为“作品构建的世界";

D.“正因如此,小说显得本色质朴,让人读来津津有味”强加因果,材料一原文“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极为温柔的眷恋和对于地方风俗充满温馨的欣赏与陶醉,本色质朴,读起来津津有味。他总是以全副笔力赞颂美好的自然、生命的力量和纯洁朴实的人性”,可见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碾坊代表一种实用、功利、以金钱为标准的婚恋观,反映了现代价值观对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不能体现沈从文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结合材料二“我们随处可见鲁迅笔下的人物普遍主体性缺乏、生命意识盲目、高度压抑和病态,甚至奴性十足"可知,鲁迅笔下的人物普遍主体性缺乏、生命意识盲目、高度压抑和病态,甚至奴性十足;结合材料二“他们虽然也各有人生困境,却不为物累。他们热情乐观、自由单纯而自然健康,与周围的山水景致和谐地融为一体”可知,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则大多热情乐观、自由单纯而自然健康;

②结合材料二“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上承五四初期作家对农村疾苦的反映,下启三四十年代的作家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力图再现二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面貌,写出‘乡间的死生’和‘泥土的气息’,力图表现中国农村的凋敝,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中国农村的景象"可知,鲁迅是现实主义,通过对现实人生的批判来达到改造国民性(革命和启蒙)的目的;结合“沈从文则是相反,属于乡土小说中的浪漫派,表现的是中国农村的田园式的景象和理想化的生活”可知,沈从文则属于浪漫派,是以对理想世界的构建来寄托变革现实的希望。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首先理解“虽然也各有人生困境,却不为物累”,结合材料二“他们虽然也各有人生困境,却不为物累。他们热情乐观、自由单纯而自然健康,与周围的山水景致和谐地融为一体”可知,“湘西世界"中的人们与现实世界抗衡,他们重义轻利,不计较任何物质得失,不断地坚守着人的情怀、价值、理想和灵魂。

以《边城》中的老船夫和二老傩送为例,讲述他们重义轻利,不为物质所累,坚守纯情世界的美好的事件。

如老船夫:当地规矩是过渡不收过渡人的钱,卖皮纸的坚持要给,老船夫收下一枚铜子,却搭上一把烟叶。

如二老傩送: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题组C培优拔尖练

(2022·四川绵阳·绵阳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城①(节选)

沈从文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事,她且想象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全无结果,到后如何躺在渡船上。

人家喊,“过渡,过渡,老伯伯,你怎么的,不管事!"怎么的!翠翠走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办?"怎么办吗?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

翠翠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一面锐声喊着她的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喁喁说着话,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

……

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