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学案(含答案)_第1页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学案(含答案)_第2页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学案(含答案)_第3页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学案(含答案)_第4页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学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学案(含答案)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素养目标重点难点

1.了解高适的生平及其边塞诗,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2.剖析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描绘的画面。3.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剖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其现实批判意义。鉴赏并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了解其现实批判意义。

(一)基础知识

作家作品

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高适的边塞诗,笔力浑厚,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热情。

解题

①“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钟一支曲调的名称,其词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

②“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可能就是那一带的民歌曲调。

③“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也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比较长。

生字注音

摐(chuāng)腓(féi)旌旆(jīngpèi)

逶迤(wēiyí)玉箸(zhù)蓟北(jì)

了解“边塞诗"

盛唐国力强大,于是开疆拓土,雄心勃勃。不少人(包括军人和文人)因此搏击沙场,建功立业。当时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一些边塞诗,而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等人。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诗派。

内容:建功立业;战争艰苦,征人思妇离愁别绪;边塞风光。

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二)了解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功夫研究。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开元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陁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歌结构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烘托气氛)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揭示原因)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刻画两地相思之苦)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歌战士贬将帅,提出心愿)。

五.诗歌赏析

并序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注释】从:跟随。元戎:军事统帅。者:定语后置标志。示:给……看。和:应和,唱和。焉:代词,他。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注释】

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烟尘:代指战争。汉将:指张守珪将领。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明褒实贬。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

摐((chuāng)):撞击。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伐:敲击。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旌(jing)旆(pèi):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逶(wēi)迤(yí):蜿蜒曲折。碣石;山名。

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瀚海;大沙漠。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译文】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男子本来就看重横刀骑马天下行,天子赏识非常时赫赫英雄显本色。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1.“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①明写战士们纵横驰骋,所向无敌,实则对战士们的骄横的心态表示担忧,明褒实贬。②天子对将士们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但诗人又为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注释】

极:到……尽头。凭陵:仗势侵凌。半生死: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杂风雨:喻敌骑进攻如狂风挟雨而至。腓:指枯萎。隋虞世基《陇头吟》:“穷求塞草腓,塞外胡尘飞”。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

【译文】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探究】

1.请概括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并简析其作用。

【答案】不利之处: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

作用: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在描写战士和将帅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手法)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②(体现)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③(作用或意义)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作者怀着极大的愤慨唱出了军中的不平,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答案】①营造了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②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原因: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主要原因: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注释】

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喻思妇的眼泪。城南: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边庭飘飖: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庭,一作“风”。飘摇,一作“飘飘”,随风飘荡的样子。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绝域:更遥远的边陲。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夜(历时很久。三,不表确数)。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一夜:即整夜,彻夜。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

【译文】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①“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涕别离后”句中哪个字最为关键?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久"字最为关键。②“久”字说明了穿着铁衣的戍边战士,驻守边疆之久,辛苦劳累之痛,思念亲人之悲。③相思之怨并不在于出征,而在于久戍不归,强烈讽刺了边将的无能、边策者失当。

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苦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注释】

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译文】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对比:“相看白刃血纷纷"与“汉将辞家破残贼”形成鲜明对比。

对比: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汉将轻开边衅,纵情声色,冒进贪功,不恤士卒。

2.“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赞美高适、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切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价此诗“沉痛语不堪多读"

题组A基础过关练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了军中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

(2)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3)高适《燕歌行》中,描写前线军情紧急,敌军侵略的战火已经点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适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合称“高岑”,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其诗歌具有雄壮而浑厚古朴的特点,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代的许多诗人,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使他的诗歌有一种慷慨悲壮之美。()。在50岁之前,他穷困潦倒,甚至沦落到乞食度日的地步;后来他毅然投笔从戎,十余年间就从舞文弄墨的诗人一跃而成纵马疆场的将军。《旧唐书》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广德二年,高适被封为渤海县侯,唐代历史上唯一一个因军功而被封侯的诗人之一。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高岑"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

B.校园里不时传来“我们毕业啦!"的兴奋欢呼声。

C.这里所说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D.钱学森是中国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用现在的话来说,他的人生就是一场华丽的“逆袭”

B.而他的人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场华丽的逆袭"

C.华丽的“逆袭”完美地概括了他的人生经历

D.他的诗歌包含着诗人的主观意念,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A.广德二年,高适被封为渤海县侯,唐代历史上唯一一个因军功而被封侯的诗人。

B.广德二年,高适被封为渤海县侯,成为唐代历史上唯一一个因军功而被封侯的诗人之一。

C.广德二年,高适被封为渤海县侯,成为唐代历史上唯一一个因军功而被封侯的诗人。

D.广德二年,高适被封为渤海县侯,是唐代历史上唯一一个因军功而被封侯的诗人之一。

题组B能力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燕歌行并序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诗人把“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起来,有何表达作用?

2.简要分析“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的修辞效果。

3.有人认为“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高适的《蓟中作》,完成后面的题。

蓟中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4.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二)

高适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

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

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

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注释)①青夷军,唐戍边军队。此诗歌是四十七岁的高适送兵往青夷军,归途入居庸关时所作,他曾到边塞寻求避身之路,但未成功。②东晋谢安在时局混乱时退居东山,相机而作。

5.(1)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2)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使青夷军①入居庸(其一)

高适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注)①青夷军:唐代戍边军队名称。天宝九载春,四十七岁的高适以封丘尉的身份送兵往青夷军。此诗是当年冬天返回途中入居庸关时所作。

6.结合诗句,理解首联中“难"字含义。

7.本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颈联和尾联做赏析。

题组C培优拔尖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适者,渤海蓨人也。……天宝中,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颂。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西。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节上前。

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奔赴行在,及河池郡,谒见玄宗,因陈潼关败亡之势。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至成都,八月,制曰:“侍御史高适,立节贞峻,植躬高朗,感激怀经济之略,纷纶赡文雅之才。长策远图,可云大体;谠言义色,实谓忠臣。宜回纠逖之任,俾超讽谕之职。可谏议大夫,赐绯鱼袋。”适负气敢言,权幸惮之。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诏与江东节度来瑱率本部兵平江淮之乱,会于安州。师将渡而永王败,乃招季广琛于历阳。兵罢,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迁彭州。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百姓劳敝,适因出西山三城置戍。代宗即位,吐蕃陷陇右,渐逼京畿。适练兵于蜀,临吐蕃南境以牵制之,师出无功,而松、维等州寻为蕃兵所陷。代宗以黄门侍郎严武代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艰,以安危为己任,然言过其术,为大臣所轻。累为藩牧,政存宽简,吏民便之,有文集二十卷。而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干:要求

B.适负气敢言,权幸惮之幸:侥幸

C.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寻:不久

D.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短:诋毁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高适“负气敢言”的一项是()

①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②因陈潼关败亡之势

③谠言义色,实谓忠臣④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

⑤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⑥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⑤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适擅长写诗,又有过人的才识,因而受到赏识,做了刑部侍郎等官,是自唐以来在政治上发迹高升的唯一一位诗人。

B.高适忠心耿耿,直言敢谏,招致李辅国等权贵的忌恨,故由谏议大夫一职降为太子少詹事职务。

C.高适有政治远见,曾判断永王叛乱必定失败,肃宗下诏命高适和江东节度使来瑱率本部兵一起平定江淮的叛乱,结果轻而易举地打败了永王。

D.高适为人喜欢谈王霸之道的大方略,把国家安危作为己任,又讲究节义,但是他的言谈超过了他的实际本领,所以为大臣所轻视。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右。

(2)适练兵于蜀,临吐蕃南境以牵制之,师出无功,而松、维等州寻为蕃兵所陷。

拓展阅读:

论唐代边塞诗

我国的边塞诗经历了由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在边塞诗创作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在如此丰富的土壤上,唐代的边塞诗迅速发展,最终以独特的精神面貌和艺术魅力,屹立于我国古代边塞诗歌的最高峰。

唐代边塞诗首先体现出来的是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古今往来,战争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它的影响范围相当广泛,它不仅涉及到边疆战场和从边作战的将士,而且会触动社会组织的每一个细胞,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为此社会上出现了重武轻文的、以从军为荣的风气。而且军威四震、国威远扬的边塞战争,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尚武精神,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感遇》三十五),"文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杨炯《出塞》),投身边塞、立功异域也就成为了文人士子追求功业的一条途径。唐代边塞诗中,颂扬战争中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诗歌,以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鼓励、激励着后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边塞诗同时还显现出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知识分子也不例外。“一朝抚长剑,万里入荒陬。岂不服艰难,只思清国仇。""(张宣明《使至三姓咽面》)这种英勇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开启了唐代边塞诗的进步传统,成为一代边塞诗的主题之一。唐代边塞诗中的献身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赋子了边塞诗壮美的风格。身处塞外荒漠,将士们面对的不仅是凶悍强大的敌人,还有来自恶劣气候艰苦环境的考验,唐军将士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强敌和大自然面前,他们都显示出无比的坚强与勇敢。陈羽的《从军行》与岑参的《碛中作》都反映出边地将士蔑视艰苦自然条件的英雄主义气概。唐代边塞诗是唐代民族关系的一面镜子,它不仅反映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和战争,也反映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与和睦相处。初唐时期,那些具有远见卓识的诗人,对当时的和亲政策进行了热情的歌颂,赞许朝廷所奉行的安抚边疆少数民族的边防政策。杜审言在《送和西蕃使》中写道:“圣朝上边策,诏谕兵戈偃,拜手明光殿,摇心上林苑……宁独锡和戎,更当封定远。”这些向往边疆和平、渴望民族团结,反映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边塞诗,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意义。

唐代的边塞诗是大西北的歌,它不仅反映西北的战争风云,展现戍边战士的丰富生活,还描绘出大西北壮伟奇丽的风光景色,描写西北多民族聚居区的民情风俗。初唐的边塞诗人已经开始以特殊的审美眼光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描摹塞外的风光和景物,唐代第一次大量地把西北山川景物,风习人情介绍给中原地区读者的,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岑参。其开阔的视野,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在他的边塞诗中得到了尽情的展现。“轮台风物异,地是古单于。三月无青草,千家尽白榆。蕃书文字别,胡俗语音殊。"一《轮台记事》诗歌虽然铸语平常,但寥寥几笔,却勾画出一幅西北边疆风俗画。

(摘编自陈娜《论唐诗之美》)

素材积累—高适名句

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3.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4.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高适《封丘作》

5.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闻吹笛》

6.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7.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高适《金城北楼》

8.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高适《听张立本女吟》

9.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塞下曲》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素养目标重点难点

1.了解高适的生平及其边塞诗,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2.剖析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描绘的画面。3.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剖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其现实批判意义。鉴赏并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了解其现实批判意义。

(一)基础知识

作家作品

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高适的边塞诗,笔力浑厚,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热情。

解题

①“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钟一支曲调的名称,其词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

②“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可能就是那一带的民歌曲调。

③“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也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比较长。

生字注音

摐(chuāng)腓(féi)旌旆(jīngpèi)

逶迤(wēiyí)玉箸(zhù)蓟北(jì)

了解“边塞诗”

盛唐国力强大,于是开疆拓土,雄心勃勃。不少人(包括军人和文人)因此搏击沙场,建功立业。当时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一些边塞诗,而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等人。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诗派。

内容:建功立业;战争艰苦,征人思妇离愁别绪;边塞风光。

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二)了解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功夫研究。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开元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陁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歌结构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烘托气氛)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揭示原因)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刻画两地相思之苦)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歌战士贬将帅,提出心愿)。

五.诗歌赏析

并序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注释】从:跟随。元戎:军事统帅。者:定语后置标志。示:给……看。和:应和,唱和。焉:代词,他。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注释】

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烟尘:代指战争。汉将:指张守珪将领。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明褒实贬。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

摐((chuāng)):撞击。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伐:敲击。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旌(jing)旆(pèi):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逶(wēi)迤(yí):蜿蜒曲折。碣石;山名。

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瀚海;大沙漠。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译文】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男子本来就看重横刀骑马天下行,天子赏识非常时赫赫英雄显本色。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1.“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①明写战士们纵横驰骋,所向无敌,实则对战士们的骄横的心态表示担忧,明褒实贬。②天子对将士们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但诗人又为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注释】

极:到……尽头。凭陵:仗势侵凌。半生死: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杂风雨:喻敌骑进攻如狂风挟雨而至。腓:指枯萎。隋虞世基《陇头吟》:“穷求塞草腓,塞外胡尘飞"。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

【译文】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探究】

1.请概括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并简析其作用。

【答案】不利之处: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

作用: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在描写战士和将帅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手法)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②(体现)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③(作用或意义)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作者怀着极大的愤慨唱出了军中的不平,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答案】①营造了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②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原因: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主要原因: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注释】

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喻思妇的眼泪。城南: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边庭飘飖: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庭,一作“风"。飘摇,一作“飘飘”,随风飘荡的样子。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绝域:更遥远的边陲。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夜(历时很久。三,不表确数)。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一夜:即整夜,彻夜。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

【译文】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①“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涕别离后"句中哪个字最为关键?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久”字最为关键。②“久"字说明了穿着铁衣的戍边战士,驻守边疆之久,辛苦劳累之痛,思念亲人之悲。③相思之怨并不在于出征,而在于久戍不归,强烈讽刺了边将的无能、边策者失当。

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苦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注释】

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译文】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对比:“相看白刃血纷纷”与“汉将辞家破残贼"形成鲜明对比。

对比: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汉将轻开边衅,纵情声色,冒进贪功,不恤士卒。

2.“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赞美高适、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切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价此诗“沉痛语不堪多读”

题组A基础过关练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了军中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

(2)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3)高适《燕歌行》中,描写前线军情紧急,敌军侵略的战火已经点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答案】(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3)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平时强化记忆,反复巩固;考试时审清题干要求,正确书写字形。本题需要重点把握这些字词的正确书写:半、帐、犹、蓟、校尉、瀚海、单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适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合称“高岑”,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其诗歌具有雄壮而浑厚古朴的特点,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代的许多诗人,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使他的诗歌有一种慷慨悲壮之美。()。在50岁之前,他穷困潦倒,甚至沦落到乞食度日的地步;后来他毅然投笔从戎,十余年间就从舞文弄墨的诗人一跃而成纵马疆场的将军。《旧唐书》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广德二年,高适被封为渤海县侯,唐代历史上唯一一个因军功而被封侯的诗人之一。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高岑”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

B.校园里不时传来“我们毕业啦!”的兴奋欢呼声。

C.这里所说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D.钱学森是中国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用现在的话来说,他的人生就是一场华丽的“逆袭"

B.而他的人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场华丽的逆袭”

C.华丽的“逆袭"完美地概括了他的人生经历

D.他的诗歌包含着诗人的主观意念,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A.广德二年,高适被封为渤海县侯,唐代历史上唯一一个因军功而被封侯的诗人。

B.广德二年,高适被封为渤海县侯,成为唐代历史上唯一一个因军功而被封侯的诗人之一。

C.广德二年,高适被封为渤海县侯,成为唐代历史上唯一一个因军功而被封侯的诗人。

D.广德二年,高适被封为渤海县侯,是唐代历史上唯一一个因军功而被封侯的诗人之一。

【答案】

2.D

3.B

4.C

【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A项,引号表示直接引用古诗句;

B项,引号表示直接引用话语;

C项,引号表示强调;

D项,和文中的引号一样,都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D。

3.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括号前写的是高适诗歌的特点,后面写的是高适的人生经历,所以括号里需要填的是一个过渡句。D项无法引出下文,排除。比较A、B、C三项会发现,“而他的人生”一句将文段从写高适的诗歌过渡到了写高适的人生,衔接更恰当。

故选B。

4.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应在“唐代历史"前加“是”或“成为"等;二是不合逻辑,“唯一一个”与“之一"不能同时使用,应删去“之一”。A项没有改正前一处语病,B、D两项没有改正后一处语病。故选C。

题组B能力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燕歌行并序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诗人把“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起来,有何表达作用?

2.简要分析“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的修辞效果。

3.有人认为“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1.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四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2.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也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3.不同意。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飘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无所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唯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不得不使人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不可缺少的一段描写。

【分析】

1.此题考核鉴赏诗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军队擂鼓出征,开出山海关,浩浩荡荡前进,旌旗飘扬碣石山间,此时校尉紧急传书,飞奔浩瀚之沙海,紧接着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将“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点连缀起来,概括了出征的历程,距离战场越来越近,气氛也随之变得紧张。

2.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依据诗歌内容解释,分析表达效果。两句诗的意思是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拼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可见运用了对比衬托法,突出了作者的情感,对战士的同情关爱,对不作为骄奢淫逸统治者的愤恨和讽刺,暗含了战争失败的原因,耐人寻味。

3.此题考核鉴赏诗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首先回答同不同意,然后说明理由。显然回答不同意更易于解答。征夫守卫边疆多年未归,思妇悲痛啼哭。思妇独守故乡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边塞战场动荡无归期,绝远之地尽是苍茫荒凉。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而造成这一悲剧的不仅是战争本身,更是寻欢作乐的将领,进一步讽刺了不恤战士的将领,深化主题。这些内容并未游离战争进程。

(二)阅读高适的《蓟中作》,完成后面的题。

蓟中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4.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诗人壮烈的情怀;议论抒情,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语言质朴富有真情实感,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抓住题干要求从“表达方式"上谈艺术特色。也就是从这首诗的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语言特色三个方面解答。诗一开篇,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开始四句叙事写景,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境界阔大,人物虽尚未出场,但通过“策马"长驱”的壮烈之举,落日黄云的苍茫之色,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这两句既是由前面的叙事写景到下文议论抒情的转折,又具体揭示前文“边城何萧条”的原因:征战不息,原来是“胡虏"的反叛造成的,同时也暗示对安禄山以“边功市宠”,引起战端。

“诸将已承恩"一句回答,包含着诗人多少深沉的愤慨。这一起一伏之中,诗人的感情又由激越转向沉痛。这样自然引出末尾两句,“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这两句各用一典,孙、吴指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吴起,此二句含蕴的情感十分深厚强烈,有言少意多之妙。本诗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议论抒情,出言深睿精警,意绪起伏捭阖,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全诗语言看似平淡质朴。

(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二)

高适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

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

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

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注释)①青夷军,唐戍边军队。此诗歌是四十七岁的高适送兵往青夷军,归途入居庸关时所作,他曾到边塞寻求避身之路,但未成功。②东晋谢安在时局混乱时退居东山,相机而作。

5.(1)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2)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描绘了冬日傍晚的居庸关寒风呼啸、峰峦高耸、冰雪凄迷、路途艰险的景象。交代了时间、地点,渲染了荒寂、凄冷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前途渺茫的悲凉心境。

(2)①对此次出塞找不到安边之策的失望。(不能施展抱负的无奈)②归家有望的喜悦。③暂且归隐,等待时机报效朝廷的愿望。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景象及作用。立足文本前两联,首联既点明了诗人观察的时间和地点,也是对环境大背景的刻意渲染。颔联写诗人看到的景象,峰峦高耸、冰雪凄迷、路途艰险的景象,一副冰雪凄迷,前途艰难之状,暗示了诗人对自己的仕途丝毫看不懂前景,感到无可奈何。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颈联总结此次出塞的收获,诗人看到时局混乱、阴暗,良臣进阶无路,因此失分失望、愤懑,想到了暂居家中以修身养性。尾联追述先贤在时局混乱时退居草莽,相机而作的故事。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使青夷军①入居庸(其一)

高适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注)①青夷军:唐代戍边军队名称。天宝九载春,四十七岁的高适以封丘尉的身份送兵往青夷军。此诗是当年冬天返回途中入居庸关时所作。

6.结合诗句,理解首联中“难"字含义。

7.本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颈联和尾联做赏析。

【答案】

6.①孤独之难(或“孤独”)。诗人去、回边塞,匹马独行了很长时间,孤单寂寞,前路漫漫,孤单寂寞。②行路之难(或“旅途艰难")。景象荒寒,关塞高险,大雪纷飞,行路艰难,一路行来艰苦困乏。

7.颈联运用拟人(或:烘托、衬托、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渲染等)手法,从听觉和视觉(视听结合)两方面写了寒泉水声冷涩、悲苦,山间树叶凋零、干枯的景象,生动形象地描摹出边塞的寒冷、空旷,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苦和心境的冷寂。

尾联照应首联,“莫言关塞极”直写观点态度,“云雪尚漫漫"是对过关以后的景象和寒冷的描写,以景作结,蕴涵着征路漫长之意,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分析】

6.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理解能力,从题干形式看,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含义角度考虑。

首联,写自己独自行走了很久,在漫长的征途中去时十分艰难,此时回来也十分艰难。这一联先从行役写起,以“难”作结,“匹马"表明孤独,“行将久”,表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暗示了诗人孤单寂寞的心境。“去”,指前往青夷军送兵;“转”,即回,返入居庸关,因此“难”,不仅指“去”“转"时山路的坎坷崎岖,也包含边地冰雪严寒之苦。

综上所述,“难”一方面写出了内心孤独之难,另一方面写出了行路之难。

7.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以及概括作者情感的能力。要求考生理解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题干要求“本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需要考生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结合表达技巧体会诗句所表达的具体情感。

颔联,是说自己原来不知道边塞和内地的气候差别如此之大,此时只惊讶客子衣服的单薄。这一联妙在写“寒”字而不说穿。诗人送兵去时是秋天,边塞还不太寒冷,还显不出与内地在气候上的明显区别,而冬日回还,北风凛冽,积雪满地,才发觉到寒不可挡。通过心理和神态刻画,写人对气候的感觉。

颈联,泉水流动的声音也显得悲苦,山上的树叶已经干落,十分空旷。“冷"字,并非诗人直接感受,而是通过泉声的悲苦间接感觉的。这两句作者抬首瞻望前路,描写行役,发出征路遥遥的慨叹;泉水也因寒冷而悲咽,人的寒苦也就不言而喻了;山上的树木,也抵挡不住寒威,叶子全部干落了,通过树木的感觉,曲折地传达出人的感觉。这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将瘆人的酷寒,通过水和树,表现得十分曲折深入。

尾联,不要认为进入了居庸关,就走完了艰险、高寒的关塞,那前面云雾弥漫、冰雪覆盖,路途还遥遥无际。这一联与首联“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相呼应,“莫言关塞极”,作者直接表明了对行路的态度,“云雪尚漫漫”一句,是对过关以后的景象和寒冷的描写,蕴涵着征路漫长的意思。

综上所述,结合题干要求“请结合颈联和尾联做赏析”,颈联运用了拟人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了寒泉水声冷涩、悲苦,山间树叶凋零、干枯的景象,生动形象地描摹出边塞的寒冷、空旷,隐含地表现了诗人旅途艰辛、内心悲苦。

尾联照应首联,“莫言关塞极”直写观点态度,“云雪尚漫漫”,以景作结,蕴涵着征路漫长之意,引发读者的联想。

题组C培优拔尖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适者,渤海蓨人也。……天宝中,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颂。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西。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节上前。

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奔赴行在,及河池郡,谒见玄宗,因陈潼关败亡之势。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至成都,八月,制曰:“侍御史高适,立节贞峻,植躬高朗,感激怀经济之略,纷纶赡文雅之才。长策远图,可云大体;谠言义色,实谓忠臣。宜回纠逖之任,俾超讽谕之职。可谏议大夫,赐绯鱼袋。”适负气敢言,权幸惮之。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诏与江东节度来瑱率本部兵平江淮之乱,会于安州。师将渡而永王败,乃招季广琛于历阳。兵罢,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迁彭州。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百姓劳敝,适因出西山三城置戍。代宗即位,吐蕃陷陇右,渐逼京畿。适练兵于蜀,临吐蕃南境以牵制之,师出无功,而松、维等州寻为蕃兵所陷。代宗以黄门侍郎严武代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艰,以安危为己任,然言过其术,为大臣所轻。累为藩牧,政存宽简,吏民便之,有文集二十卷。而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干:要求

B.适负气敢言,权幸惮之幸:侥幸

C.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寻:不久

D.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短:诋毁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高适“负气敢言”的一项是()

①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②因陈潼关败亡之势

③谠言义色,实谓忠臣④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

⑤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⑥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⑤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适擅长写诗,又有过人的才识,因而受到赏识,做了刑部侍郎等官,是自唐以来在政治上发迹高升的唯一一位诗人。

B.高适忠心耿耿,直言敢谏,招致李辅国等权贵的忌恨,故由谏议大夫一职降为太子少詹事职务。

C.高适有政治远见,曾判断永王叛乱必定失败,肃宗下诏命高适和江东节度使来瑱率本部兵一起平定江淮的叛乱,结果轻而易举地打败了永王。

D.高适为人喜欢谈王霸之道的大方略,把国家安危作为己任,又讲究节义,但是他的言谈超过了他的实际本领,所以为大臣所轻视。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右。

(2)适练兵于蜀,临吐蕃南境以牵制之,师出无功,而松、维等州寻为蕃兵所陷。

【答案】

1.B

2.B

3.C

4.(1)他脱去平民衣服开始做官,做的是汴州封丘县尉,这个官不是他乐于做的,于是辞去职位,客游于河西地区。

(2)高适就在蜀中练兵,军临吐蕃南境,来牵制其进逼京郊的兵力,但师出无功,而松州、维州等地不久被吐蕃所攻陷。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项,“幸”,结合“权"分析,译为受宠幸的人。句意:高适正气凛然,敢于直言,权贵佞臣,都很害怕。故选B。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此题是人物是“高适”,品质是“负气敢言”,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①高适受到张九皋的赏识;⑤高适有谋略,善看问题;⑥从政方面的事迹。排除这三项即可。排除这三项,自然得到答案。故选B。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结果轻而易举地打败了永王"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上奇其对,诏与江东节度来瑱率本部兵平江淮之乱,会于安州。师将渡而永王败,乃招季广琛于历阳”分析可知,永王不是他率兵打败的。故选C。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