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八下)学案(含答案)-【2024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_第1页
诗歌鉴赏专题(八下)学案(含答案)-【2024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_第2页
诗歌鉴赏专题(八下)学案(含答案)-【2024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_第3页
诗歌鉴赏专题(八下)学案(含答案)-【2024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_第4页
诗歌鉴赏专题(八下)学案(含答案)-【2024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专题(八下)学案(含答案)-【2024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一诗歌鉴赏(八年级下册)学案-【2024名师导航】(原卷版)

《诗经》二首

一、关雎___【参考大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那美丽贤淑的女子,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jūjiūyǎotiǎohǎoqiúxìngwùmèimào

雎鸠窈窕好逑荇寤寐芼

原文赏析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现手法、结构作用:采用“兴"的手法,以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引出一个男子对文静美好的女子的爱慕之情,渲染和谐悠扬的气氛。第三、四句统领全篇,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本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的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诗中所表达的感情质朴、率真,以清新动人的笔墨表现了青年追求爱情的纯洁愿望,风格健康明朗。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内容理解:写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修辞:“悠哉悠哉”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体现出音律美,突出表现了男子长夜不寐的相思之苦。炼字:“求"字表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追求。“悠”字以感叹的语气道出,加重了感彩,表现出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致难耐的相思之苦。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内容理解、表现手法:虚写,写男子想象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琴瑟友之"是男子设想女子已经答应了自己的请求,自己在弹琴鼓瑟来表现二人相处时的和谐愉快。“钟鼓乐之”写结婚时的热闹场面。这是饱受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也是他寤寐企盼实现的愿望。“采之"芼之”“乐之"等一系列描写,写出了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情感:重章叠句,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渲染出男子急切求之的心情。

【考点梳理】

1.下列对《关雎》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用“窈窕”“淑"来形容女子,赞扬她文静美好的样子。

B.“左右流之”“寤寐求之"两句中的“之”指代的内容不一样,前者指“荇菜”,后者指“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两句描写的是现实中男子与心爱的女子嬉戏的场景。

D.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形式,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古诗反复写摘“荇菜”,情节委婉含蓄地点明淑女虽是君子佳偶,却可望不可即。

C.“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D.“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了女子没有达到目的时苦闷、焦灼的心情。

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4.诗中的女子,为何会让君子“寤寐思服”?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5.孔子对《关雎》这首诗评价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什么意思?

二、蒹葭___【参考大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jiānjiāsùhuíqīqīxīméijīchísìzhǐ

蒹葭溯洄萋萋晞湄跻坻涘沚

原文赏析主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内容理解:前两句交代了时令、环境,描绘了一幅萧瑟冷落、露凝霜结的晚秋图,为全诗渲染了凄清、惆怅的气氛。第三、四句点明主题——追寻“在水一方”的伊人。第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既烘托环境凄清的气氛,又流露出主人公思念心切、望眼欲穿、幻想顺流追随却不得的凄婉感情。这使诗歌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还起到了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表现手法:以蒹葭起兴,引出“所咏之辞"。本诗通过叙写男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而决心冲破阻隔,追求伊人。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抒发了主人公欲见伊人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内容理解:①“苍苍"萋萋”“采采"写出芦苇颜色的变化,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主人公所处环境的清冷和自己内心的寂寞。②“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成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③“方"湄”“涘"三字的变换,把伊人在彼岸等待主人公和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情景与心理真切地描绘出来,拓宽了诗的意境。④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到彼岸,地点的变换,写出了主人公不畏艰险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清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诗歌直接抒情,叙述了主人公对心上人如何思念。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是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选文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表现内心的情感。

3.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4.诗歌运用了重章叠句表达方式,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5.举例说明本诗的感情基调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唐诗三首

一、石壕吏

杜甫___【参考大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yúyèshùyùchuīyōuyè

逾邺戍妪炊幽咽

原文赏析主题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内容理解:“暮投石壕村”寥寥五字,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炼字:“夜"字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也表明官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内容理解:“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炼字:两个“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官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渲染悲愤的气氛。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内容理解:“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官吏的多次“怒呼”和逼问。写作手法:侧面烘托。作者通过对老妇苦难的深刻刻画来侧面烘托出官吏的冷酷无情,体现了作者对官吏的批判。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结构作用: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炼字:“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翁早已超过服兵役的年龄,但仍然要被“抓丁”,由此可见世道的混乱及横征暴敛的祸害。

B.一“呼”、一“啼"、一“怒”、一“苦”,把矛盾的尖锐性揭示出来,表现了差吏如狼似虎的狰狞,以及老妇悲苦痛哭的凄惨。

C.诗中“更无人”与母、孙的存在,在逻辑上存在矛盾,表现了老妇的机智,不想让官吏把人都抓走。

D.“夜久语声绝"中一个“久”字,不仅说明这件事持续了很久,也表露出诗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酸、悲哀、无奈、同情、激愤。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B.诗中正面描写老妇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安史之乱”,揭示主题。

C.“有吏夜捉人”中一个“夜"字含义丰富,既表明官吏“捉人”之事很少发生,又表明官吏“捉人"的手段狠毒。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

3.诗中老翁夜间“逾墙走"表明了什么?

4.诗中有几个主要人物?分析他们各自的人物形象。

5.老妇致词的内容,可分为哪几层意思?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___【参考大意】

八月秋高风怒号,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飞渡江洒江郊,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高者挂罥长林梢,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

下者飘转沉塘坳。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

公然抱茅入竹去。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唇焦口燥呼不得,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

归来倚杖自叹息。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

秋天漠漠向昏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衾多年冷似铁,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床头屋漏无干处,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

雨脚如麻未断绝。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经丧乱少睡眠,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

长夜沾湿何由彻!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安得广厦千万间,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

风雨不动安如山。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juànàozàoqīnlièbìwù

罥坳燥衾裂庇兀

原文赏析主题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内容理解: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炼字、修辞、表现手法:“怒"字把秋风拟人化,写出了秋风猛烈无情,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态性和感彩。“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细致形象地写出风吹茅草的情景,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风怒号图,渲染了凄苦的氛围,衬托出诗人痛苦、焦灼的心情,为下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悲惨遭遇和困苦凄凉的生活,反映了安史之乱带给老百姓的苦难生活,展现了其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以及博大宽广的胸襟。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内容理解、表现手法:村童抱茅而去,表现出诗人焦灼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绪。“老无力"呼不得”“叹息"等词语写出诗人的年迈、愤懑和无奈,反映了诗人年迈穷困的现实状况,为下文的悲惨遭遇埋下伏笔。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运用景物描写,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渲染了一种阴沉黑暗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阔大胸襟蓄势。修辞:“布衾多年冷似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布被又硬又冷的情形;“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秋雨的细密连绵,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的生活十分凄苦。炼字:“铁"字说明被子很破、很凉、很硬,可见诗人生活之困窘。内容理解:写秋雨漏屋,生活简陋,表现出自我反思、自我哀怜的情感。由“无干处”“未断绝"可见诗人一家当时的困苦情形,为下文抒情做铺垫。“长夜沾湿何由彻”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内容理解:前三句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美好理想。后两句表明诗人急切地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并非只是消除自己的痛苦,谋求自己的私利。写作手法: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和急切希望实现理想的强烈愿望,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怒"字把秋风拟人化,写出秋风声势之盛,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态,而且富有浓烈的感彩。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预示大雨将至,烘托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

C.第三节运用景物描写,渲染了特定的气氛,侧面表现了诗人生活的窘迫和他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D.“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3.诗中有不少精彩的描写,如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4.请对“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进行简要赏析。

5.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三、卖炭翁

白居易___【参考大意】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满面尘灰烟火色,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

身上衣裳口中食。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身上衣正单,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

心忧炭贱愿天寒。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来城外—尺雪,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困人饥日已高,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

市南门外泥中歇。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翩翩两骑来是谁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

黄衣使者白衫儿。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手把文书口称敕,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

回车叱牛牵向北。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炭,千余斤,一车的炭,一千多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半匹红绡一丈绫,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bìnjiànniǎnzhépiānpiānchìchìxiāolíngzhí

鬓贱辗辙翩翩敕叱绡绫直

原文赏析主题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内容理解:这三句写卖炭翁劳苦悲惨的生活。“南山中"点明劳动场所的荒凉偏僻,为下文写雪天运炭、山路遥远难行埋下伏笔。人物形象:后两句形象地表现出卖炭翁的年迈和常年艰辛劳作的生活状态。表现手法:诗人运用衬托的表现手法,以“两鬓苍苍”突出卖炭翁的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这首诗通过写卖炭翁由“伐薪烧炭"到进城卖炭再到炭被抢走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制度对劳动人民掠夺的本质,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现出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修辞: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前两句一问一答,通过愿望的卑微表现卖炭翁生活的贫困,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恶行做铺垫。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属于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老人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车炭上。身上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理的鲜明对比,真实地写出了卖炭翁的悲惨境遇。炼字:后两句诗人先用“可怜"二字表达了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接着用一“忧”一“愿"来写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矛盾的心理活动。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内容理解:写卖炭翁赶车卖炭的情景,写出了卖炭翁精疲力竭的情态。炼字:“辗”字既写出了雪天路难行,又写出了炭车的重量,从侧面表现了卖炭翁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内容理解:描绘“宫使"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炼字、表现手法:“翩翩”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制度的罪恶。“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蛮横掠夺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宫市”制度的抨击。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表现手法、炼字:写炭被掠夺的结果。“一车炭,千余斤"极言其多和“半匹红纱一丈绫”极言其少,构成强烈的反差,反衬出“宫使"掠夺的残酷。“惜不得”写出了老人在炭被夺走后,心中不舍、可惜但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做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卖炭翁生活的贫困。

C.“衣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理的鲜明对比,真实地反映了卖炭翁的悲惨境遇。

D.“把"叱”“牵"几个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蛮横掠夺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宫市”制度的抨击。

3.“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4.“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5.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式微

《诗经·邺风》___【参考大意】

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wēijūnhūgōng

微君乎躬

原文赏析主题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内容理解: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紧接着交代原因。寥寥几句,写出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修辞:开头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是故意设问,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写出了服劳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表现手法、情感:重章叠句,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表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短促,情调急迫。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形式,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有力地表达出服劳役者的痛苦心情,也反映出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式微式微,胡不归”是有疑而问。

B.“微君之故"中的“故”是缘故的意思。

C.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

D.该诗体现了《诗经》中常见的风格:内容极其单纯,以重章叠句营造特别的氛围,抒发质朴率真的情感。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式微,式微"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天气不好,不宜劳动。

B.全诗刻画了两个场景,表现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C.“胡为乎中露”中的“中露"就是“露中”,是为了押韵而颠倒使用。

D.诗中上下章只变换“故"躬”二字,却使诗歌语义饱满、押韵和谐。

3.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请具体说明。

4.“式微式微"和“微君之故”中的“微"意思一样吗?请简要说明。

5.这首诗描写了主人公当时怎样的心情?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子衿

《诗经·郑风》【参考大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jīnnìngsìtāoxītàquè

衿宁嗣挑兮达阙

原文赏析主题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写作手法、修辞、内容理解:全诗运用倒叙的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恋人的衣饰给女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以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表达方式、内容理解:心理描写。对恋人既杳无音信,又不见踪影的埋怨。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渴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象。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内容理解:点明地点,写女子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修辞、内容理解:诗中仅用“挑"达”二字表现女子的动作行为,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刻画出一个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恋人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的女子形象。末尾的内心独白,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女子强烈期盼的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B.“纵我”与“子宁"一句,刻画出女子渴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表现了女子的娇嗔之态。

C.诗中表现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和“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

D.全诗三章,运用的是顺叙的手法,将女子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描写出来。

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运用的是倒叙的手法。

B.两句“纵我不往”以假设的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反问,自此爱意全无。

C.末句的内心独白,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表现其强烈的期盼心理。

D.全诗跌宕起伏,缠绵悱恻,婉转动人。

3.诗歌的最后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女子形象?

5.这首诗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参考大意】

城阙辅三秦,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

风烟望五津。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与君离别意,和您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

同是宦游人。因为我们都是在官海中浮沉的人。

海内存知己,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天涯若比邻。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无为在歧路,(我们)不要在岔路口上,

儿女共沾巾。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悲伤流泪沾湿手巾。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huànyálínqízhān

宦涯邻歧沾

原文赏析主题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画面描述:三秦大地环绕辅卫着都城长安,举目远望江面上的五大渡口,只见烟雾弥漫,什么都看不清楚。炼字:“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雄伟气象,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奠定了全诗豪壮的情感基调。表现手法:写景起兴,点出送别的地点和友人的去向。这首送别诗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洋溢着对友人的深厚感情,展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情感:写离情别意。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劝勉友人,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豁达的胸襟。写作手法:以实转虚,由景入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手法:这两句诗既有惜别之意,也是宽慰的话,道出彼此情意之深,为下句做铺垫。哲理:真挚的友谊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修辞: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只要友情深厚,即使相隔千里也像是在眼前一样亲近,彰显了友谊的超时空性。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情感:直抒胸臆,以“歧路”照应送别,劝慰友人坦然面对离别,抒发了诗人面对离别的豁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考点梳理】

1.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离情别绪,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情感,被人们千古传诵。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同为宦游,虽别而如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2.下列对该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一幅雄浑壮阔的景象,突出了宏伟阔大的气势。

B.颔联诗人以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惜别之中显现朋友胸襟的豁达。

C.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海内"与“天涯”相对,对仗工整自然,写出只要友情深厚,即使是相隔千里也像是邻居一样亲近。

D.诗人以全新的视角劝勉好友乐观面对离别,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4.这首诗首联是写景句,其中“辅”和“望"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这两个字好在哪里。

5.简要谈谈诗中“风烟望五津”中的“望"字使人产生的联想。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参考大意】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hánzhēnghànjìjídiàoxiàn

涵蒸撼济楫钓羡

原文赏析主题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内容理解:首句点明时令,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阔大。炼字:“平”写湖面之阔,“混"写水势之大。写出秋天的洞庭湖水面上涨,湖水浩瀚,水天相接的宏大气象。本诗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通过抒发面临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希望张九龄给予援引之意,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修辞、内容理解: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洞庭湖宏阔壮观的景象。又由远及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雾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炼字:“蒸”字写出湖面水气弥漫的状态;“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之态。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内容理解:从眼前景物转入抒情,写诗人面对浩渺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引荐,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表现、内容理解:“欲济无舟楫”,触景兴怀,就近设喻。诗人面对浩渺的湖水,想到自己满怀壮志,却无人知赏,不禁悲从中来。“端居耻圣明”,写出在这个伟大光明的太平盛世,自己却是闲居无聊。说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却找不到门路。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修辞、内容理解: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典故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抒发了自己对政治的热情和希望,“垂钓”与“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要求援引的心情不难体味。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水面的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颔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云梦泽水气蒸腾、洞庭湖波涛汹涌的境况,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

D.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四句中可以得出作者想做官却没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抒发了自己对政治的热情和希望。

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平"字写湖面之阔,“混”字写水势之大,表现秋天洞庭湖水面上涨、水天相接的宏大气象。

B.颔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瀚,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颈联写诗人面对浩瀚的湖水,生发感想,抒写想出来做官却无人引荐的心情。

D.尾联巧用典故,隐喻诗人想做官又没有途径,直接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张丞相引荐的情感。

3.“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请简要赏析。

5.品味诗句“气蒸云梦泽"中的“蒸”与“撼"表达效果。(2分)

五、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___【参考大意】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chányuètánlàiqìng

禅悦潭籁磬

原文赏析主题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内容理解:首联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近景刻画打下基础。炼字:“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照"字将旭日东升时勃勃生机的景象刻画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这首诗通过写清晨游破山寺后禅院的感受,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表现手法: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以静衬静,形象地描绘出古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渲染出古寺特有的幽深静谧的环境。炼字:“幽”字着重突出此景的寂静,而这种静不是一般的静,是一种具有诗意的静;“深"字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祥和的氛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情感:上句表面上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表现手法:以动衬静,以鸟儿衬托山谷的幽静。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表现手法:写钟磬声轻轻回荡,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映衬古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静境”。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借题咏佛寺禅院,抒发了诗人仕途失意后的愤懑抑郁之情。

B.首联点明时间和地点。诗人在“清晨"和“初日”之时“入古寺”,可见他对佛教圣地的向往。

C.颔联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古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D.颈联描写了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诗人借写鸟欢悦的情形和空灵的潭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淡泊的情怀。

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近景刻画打下基础。

B.颔联描写了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肃穆的禅房,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祥和的氛围。

C.颈联中诗人想借鸟儿之乐来排遣自己的苦闷。

D.尾联以动衬静,仿佛万籁俱寂,只有古寺的钟磬声,回应着大自然的静默无语。

3.请描绘“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所展现的画面。

4.品读诗歌,请说说诗人是怎样巧妙地将景、情、理融为一体的。

5.“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分)

六、送友人

李白___【参考大意】

青山横北郭,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

白水绕东城。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此地一为别,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

孤蓬万里征。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游子意,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

落日故人情。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手自兹去,挥挥手从此分离,

萧萧班马鸣。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gūpéngzīxiāoxiāobān

孤蓬兹萧萧班

原文赏析主题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内容理解:首联交代了告别的地点、环境、透露出轻快明丽的气息。画面描述: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修辞、炼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青”“白"相间,色彩明丽。这是一首意味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营造出深情美好的送别气氛,抒发了作者对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依依惜别之情。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内容理解:写离别的深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令人留恋而难舍难分,情景交融,扣人心弦。修辞、情感:诗人借孤蓬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漂泊天涯的深切关心,感情真挚。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修辞、内容理解: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诗人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修辞:化用“萧萧马鸣”的典故,借马鸣之声作为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挥手"是分离时的动作,运用了细节描写,对于分离时的心理,用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美好生动的景色,点出送别地点,衬托了朋友间的惜别之情。

B.颈联借“游子意"故人情”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C.“挥手自兹去"体现诗人的洒脱豪迈。

D.该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情感,哀而不伤。

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动静结合,“横”字写出了青山的静,“绕"字写出了白水的动。

B.颔联“孤蓬万里征”中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友人的漂泊生涯,表达了对朋友深切的不舍之情。

C.颈联写分别时的寥廓背景,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对仗工整。

D.尾联运用典故,烘托出缱绻情谊。

3.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首联展现的画面。

4.请简要分析尾联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5.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马"这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

七、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___【参考大意】

缺月挂疏桐,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

漏断人初静。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谁见幽人独往来,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

缥缈孤鸿影。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惊起却回头,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

有恨无人省。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

拣尽寒枝不肯栖,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

寂寞沙洲冷。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shūtóngpiāomiǎohóngxǐngjiǎnjìnqī

疏桐缥缈鸿省拣尽栖

原文赏析主题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内容理解:上片写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做铺垫。“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两句,先是描写了一位独来独往、心事迷茫的“幽人"形象,随即由“幽人”到“孤鸿”,使这两个意象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表现手法:虚实结合、象征。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这首词借月夜孤鸿的形象,借物抒怀,反映了词人因政治失意而自伤,同时也表现了词人孤高自许、藐视世俗的生活态度。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内容理解:下片把“孤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作者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在寂寞凄冷的沙洲,度过寒冷的夜晚。表现手法、修辞、情感:词人运用了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孤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心怀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词人贬谪黄州时的孤寂处境和孤高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词人与“孤鸿”惺惺相惜,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两句交代了季节、时令,渲染了孤寂的环境气氛,暗示作者的心情。

B.“幽人”指佳人,上片第三、四句的意思是“有谁见到有佳人独自往来?仿佛那孤鸿的缥缈身影"。

C.“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一句,通过写孤鸿,抒发了作者知音难觅的孤独和伤感。

D.这首词属旷达之作,同时也不失词传统的审美婉约的特点。

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幽人"孤鸿”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弱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B.上片在写环境、氛围、时间的基础上引出孤雁之事,下片集中写“孤鸿”。

C.“孤鸿"最后栖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现出“孤鸿"的高洁孤傲。

D.这首词选景叙事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

3.结合全诗,请赏析“孤鸿”这一意象。

4.本词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同为苏轼谪居黄州时的作品,试分析两首词中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5.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词中“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

八、卜算子·咏梅

陆游【参考大意】

驿外断桥边,驿站之外的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

已是黄昏独自愁,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

更着风和雨。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无意苦争春,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

一任群芳妒。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

零落成泥碾作尘,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

只有香如故。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yìzhuófāngdùniǎn

驿着芳妒碾

原文赏析主题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内容理解:上片写梅花的生存状况,从生长环境的恶劣到无人欣赏的寂寞,再到暮雨黄昏的愁苦,写出梅花处境的悲凉,隐喻词人的不幸遭遇和不得志的心情。修辞:“已是黄昏独自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梅花的精神状态,表现了梅花顽强的生命力。词人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高洁人格的自许。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内容理解:下片写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表现手法、情感:托物言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承接上片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加等凄惨境遇,表现了梅花即使凋落于地,香气仍然不改、精神犹在的品质。词人以梅自喻,在对梅的赞咏中,表现了词人不愿同流合污,在黑暗的环境里坚持战斗,虽粉身碎骨但此志不移的精神。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以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咏梅,表现了词人孤高傲世的情怀。

B.“独自愁"与前句“寂寞”相呼应,“更着"二字力重千钧。

C.“一任群芳妒”是写梅花的嫉妒心理。

D.本词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

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驿外断桥边"交代了梅花生长的环境荒僻,人迹罕至。

B.“寂寞开无主”中“无主"既指梅花无人照管,也指梅花无人赏识,只能孤芳自赏。

C.“无意苦争春”写梅花没办法和春花争奇斗艳,难以获得别人的欣赏。

D.词中的梅花寂寞凄凉但高洁的品格不变,正是词人自身的写照。

3.词的上片主要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落寞的意境?

4.分析“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碾”字的表达效果。

5.这首词虽在咏梅,但意在言外,试作简要分析。

专题一诗歌鉴赏(八年级下册)学案-【2024名师导航】(解析版)

《诗经》二首

一、关雎___【参考大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那美丽贤淑的女子,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jūjiūyǎotiǎohǎoqiúxìngwùmèimào

雎鸠窈窕好逑荇寤寐芼

原文赏析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现手法、结构作用:采用“兴"的手法,以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引出一个男子对文静美好的女子的爱慕之情,渲染和谐悠扬的气氛。第三、四句统领全篇,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本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的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诗中所表达的感情质朴、率真,以清新动人的笔墨表现了青年追求爱情的纯洁愿望,风格健康明朗。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内容理解:写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修辞:“悠哉悠哉”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体现出音律美,突出表现了男子长夜不寐的相思之苦。炼字:“求"字表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追求。“悠”字以感叹的语气道出,加重了感彩,表现出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致难耐的相思之苦。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内容理解、表现手法:虚写,写男子想象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琴瑟友之"是男子设想女子已经答应了自己的请求,自己在弹琴鼓瑟来表现二人相处时的和谐愉快。“钟鼓乐之”写结婚时的热闹场面。这是饱受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也是他寤寐企盼实现的愿望。“采之"芼之”“乐之"等一系列描写,写出了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情感:重章叠句,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渲染出男子急切求之的心情。

【考点梳理】

1.下列对《关雎》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用“窈窕”“淑"来形容女子,赞扬她文静美好的样子。

B.“左右流之”“寤寐求之"两句中的“之”指代的内容不一样,前者指“荇菜”,后者指“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两句描写的是现实中男子与心爱的女子嬉戏的场景。

D.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形式,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答:C【解析】“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描写的是想象的情景。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古诗反复写摘“荇菜”,情节委婉含蓄地点明淑女虽是君子佳偶,却可望不可即。

C.“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D.“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了女子没有达到目的时苦闷、焦灼的心情。

答:D【解析】“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男子追求女子没有达到目的时苦闷、焦灼的心情。

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手法:运用了“兴”的手法,以雎鸠鸟相互应和的叫声起兴,渲染和谐美好的气氛。作用: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点出恋爱主题。

4.诗中的女子,为何会让君子“寤寐思服”?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她文静、美好、善良;劳作姿态优美。

5.孔子对《关雎》这首诗评价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什么意思?

答:此诗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心上人的渴慕、思念之情,是庄重而亲切的,虽有焦灼,但并不哀伤。

二、蒹葭___【参考大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jiānjiāsùhuíqīqīxīméijīchísìzhǐ

蒹葭溯洄萋萋晞湄跻坻涘沚

原文赏析主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内容理解:前两句交代了时令、环境,描绘了一幅萧瑟冷落、露凝霜结的晚秋图,为全诗渲染了凄清、惆怅的气氛。第三、四句点明主题——追寻“在水一方”的伊人。第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既烘托环境凄清的气氛,又流露出主人公思念心切、望眼欲穿、幻想顺流追随却不得的凄婉感情。这使诗歌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还起到了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表现手法:以蒹葭起兴,引出“所咏之辞"。本诗通过叙写男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而决心冲破阻隔,追求伊人。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抒发了主人公欲见伊人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内容理解:①“苍苍"萋萋”“采采"写出芦苇颜色的变化,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主人公所处环境的清冷和自己内心的寂寞。②“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成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③“方"湄”“涘"三字的变换,把伊人在彼岸等待主人公和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情景与心理真切地描绘出来,拓宽了诗的意境。④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到彼岸,地点的变换,写出了主人公不畏艰险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清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诗歌直接抒情,叙述了主人公对心上人如何思念。

答:D【解析】诗歌不是直接抒情,而是通过行动含蓄地表现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情感。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是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选文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表现内心的情感。

答:B【解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比"的手法。

3.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答:这首诗营造了缥缈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协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4.诗歌运用了重章叠句表达方式,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答:回环往复,一咏三叹,使诗歌具有音乐的韵律美,使结构更加整齐,表达的感情一步比一步的强烈。

5.举例说明本诗的感情基调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凄清迷离,通过写一痴情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可望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的怅惘忧伤之情和对伊人的深切思念,执着敬慕。

唐诗三首

一、石壕吏

杜甫___【参考大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yúyèshùyùchuīyōuyè

逾邺戍妪炊幽咽

原文赏析主题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内容理解:“暮投石壕村”寥寥五字,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炼字:“夜"字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也表明官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内容理解:“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炼字:两个“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官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渲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