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化学-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化学-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化学-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化学-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必修1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3节氧化剂和还原剂

--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

还原性

第二章第三节氧化剂和还原剂

——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即氧化性或还原性。

2、进一步从化合价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及化合价与氧化性、还原性的关

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实验探究活动,建立用氧化还原

反应原理预测和验证未知物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思路和方法。

2、通过对具体三种物质的性质研究,进一步了解一般物质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铁及其化合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知道铁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知识重点:不同价态铁的氧化性或还原性;

方法重点:探究物质性质的科学方法;

难点:预测不同价态铁的氧化性、还原性并进行探究实验的设计。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用品】

(一)实验用品

1、试剂:铁粉、稀硫酸、FeCL溶液、FeCk溶液(加铁钉)、氯水、稀硝酸、

KSCN溶液、锌粉、铜片

2、仪器:小试管、药匙、滴管、小烧杯、纸槽、镶子

(二)多媒体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导入】茶道是中国人的艺术创造,东方文化的瑰宝!世界已有公认,中国

是茶之故乡。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4000年到10000年的历史。茶道茶道,

茶以载道,“道”寓于饮茶之中。所以茶道的形成有两个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

茶的广为种植,二是茶的普遍饮用。现在我就以一杯红茶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

术,大家仔细观察茶水颜色变化。神奇吗?还想不想看?我再给大家表演一个白

纸显红字的魔术,大家不要眨眼睛仔细观察。大家想知道这两个魔术的奥秘吗?

学习了本节课我们就可以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三、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提问】你都知道哪些含铁的化合物?

【展示图片】铁及其化合物的图片

【探究活动】1、请为下列含铁元素物质进行分类(从化合价的角度)

2、根据化合价我们能判断元素的什么性质啊?

Fe、FeO、FeCl2>Fe2O3>Fe(0H)3>Fe(0H)2>FeCl3>Fe304

【演示实验】Fe3(X的磁性

【学生活动】0:Fe还原性

+2:FeO、FeCk、Fe(0H)2氧化性还原性

+3:Fe2O3,Fe(0H)3FeCl3氧化性

【过渡】铁及其化合物种类如此之多我们不能一一研究,下面我们就从化合价的

角度来研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下面以Fe、FeC12、FeC13为代表

进行探究。

【环节二】明确探究任务

【活动探究】以Fe、FeCL、FeCL为代表进行探究

【环节三】预测假设,建构基础

【预测】]Fe、FeCLFeCL的氧化性或还原性

只有有氧化性的物质只有还原性的物质

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的物质

【方法导引】

如果你预测某物质具有氧化性,就应该寻找另一具有还原性的物质,通过实验

证实两者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来检测你的预测。相应地,如果你预测某物质具有

还原性,就应该寻找另一具有氧化性的物质,通过实验来检测你的预测。

【环节四】自主实验探究

【实验用品】

试剂:Fe粉、FeCLFeCl3>HC1溶液、HNOs溶液、、Zn片、Cu片、KSCN溶液

仪器:试管、试管架、镜子、药匙、

【实验】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探究:

预测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原理

Fe的还原性

Fj的氧化性

Fe"的还原性

Fe"的氧化性

实验结论:依据以上实验完成:

单质Fe具有性,用方程式表示:

F/具有性,用方程式表示:

Fe2+具有和性,用方程式表

zj\:、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学生板演】上述实验所发生的离子方程式

【演示实验】1、Fe演叽的制备

2、Fe*和Vc的反应

3、Fj和Fe"的检验(魔术2揭秘)

【环节五】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各小组交流实验探究结果,学生在探究铁、二价铁离子、三价铁性质的过程中建

立起了三者

的转化关系。即建立了铁三角。

Fe

F「e2+F「e3+

Fe"和Fe”之间的转化(魔术1揭秘)

【环节六】学以致用,练习反馈

【过渡】人们利用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运用已有知识来解决下列问题:

【学以致用】

1、为什么可利用FeCL溶液来腐蚀用铜箔制成的线路板?请分析所发生的化

学反应。

2、为什么在FeCL的试剂瓶底铺一层铁粉?请分析所发生的化学反应。

3、为什么补铁药剂要与Vc同服?(人体只能吸收Fe「Vc具有什么性?

【小结】

化•千造•天■白勺骇7辰7

4-3-3+

Fe2O3Fe(OH)3Fe

Fe3O4

+2-

FeOFe(OH)2Fe2+

0-Fe

单质氧化物减盐物质的类别

【当堂检测】见问学案

【布置作业】

A层次完成非常学案P37-39习题。

B学业分层测评(十三)1—10题。

【板书设计】

三、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1、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2、FeFe2+Fe”之间的转化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让学生根据氧化还原原理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很好的激发了学生

的兴趣和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和动手实验探究的兴趣。同时要相信学生,

敢于放手给学生。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讲得少,学生讲得多,练得多,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表现能力等多

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通过学生预测物质的性质,再通过实验探究验证物质

的性质,最后得出结论。实验课和理论课最大的不同在于,实际的实验操作中,

有很多难以预料的情况,很多理论上很好的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就是无法得到预

期效果,就需要努力分析原因甚至真的找不到原因,不过这也培养了学生观察、

分析、思考、再改进的能力。还有就是学生操作能力比教师的操作能力差了许多,

操作错误比比皆是,教师精力所限,无法逐一指正。

【课堂评价】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以学习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本

节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加

以评价。

(1)用课堂活动评价记录表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个人)和互评(组长、课代表

负责)。

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量规

评价细则评价结果

评价维度

优(9—10)良(8—9)中(6—8)自评互评

1、能主动积极与他人1、能与他人合1、能在教师和小组

合作,积极参与小组作,参与小组讨内同学的督促下与

讨论;论;他人合作,参与小

实验探究

组讨论;

(10分)

2、在实验操作中善于2、在实验操作中2、在实验操作中需

思考,并能积极地表能听取别人的意要教师和小组内同

达自己不同的看法;见;学的督促;

3、能按实验步骤非常3、在实验操作中能

熟练完成实验操作。3、能按实验步骤基本按实验步骤完

完成实验操作。成实验操作。

4、实验安全、高效、4、实验安全意识不

现象明显。4、实验基本安强、速度慢、现象

全、速度适中、不太明显。

现象比较明显。

1、能主动积极与他人1、能与他人合]、在教师和小组内

合作,积极参与小组作,参与小组讨组长的督促下小组

讨论;论;参与度较好。讨论;参与度不高。

参与度高。2、在讨论中能表2、在讨论中多数人

2、在讨论中善于思达自己不同的看能表达自己不同的

小组讨论考,并能积极地表达法;看法;

(10分)自己不同的看法;3、有组织、能及3、能基本完成讨论

3、组织有序、分工明盹完成讨论任任务。

确、积极分享、非常务。4、最后意见不太统

高效完成讨论任务。4、讨论最终达成O

4、讨论激烈辩论,最较一致的意见。

终达成一致的意见。

1、主动积极回答老师1、能回答老师的1、回答老师的提问

的提问,且每个组员提问,且多数组不够积极。

都很主动。员能主动。2、回答的准确度

2、回答的准确度高,2、回答基本正差,思路混乱,语

回答问题思路清晰,语言简练确,有思路,语言组织差,词不达

(10分)达意。言有些啰嗦。局、O

3、他人回答后,能及3、他人回答后,3、他人回答后,只

时补充回答和提出质能补充回答。作听众。

疑问题,能碰撞思维4、需要书写或板4、需要书写或板演

火花。演的问题能写的问题写错或字体

4、需要书写或板演的出。潦草。

问题能工整、准确、

快速的写出。

自评评语

互评评语

(2)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性的口头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是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否能主动地参与

学习,是否能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课本内容,是否能认真听讲,在课堂中是否

能积极发言”等方面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表扬或鼓励,可以起到激励与促进的

作用,让学生能在教师的评价中获得自信,体验到成功。

学情分析

《必修1》第二章第3节氧化剂和还原剂

——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课型:新授课

一、【学生特点分析】

在学习上有如下特点:(一)学习目的性强;(二)思维的独立性

强;(三)学习的自觉性高;(四)学习的波动性大。

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

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

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

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都有了一定的

锻炼和基础。

二、【学生认知分析】

在学习《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之前,在知识层

面,学生已经掌握单质铁的化学性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这为

探究铁的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质提供了基础。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

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提取与加工能力,也在以往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

定的实验设计经验,但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的能力有待加强。由于

他们刚接触高中课程,加上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状态

各有差异,对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学习是学生思维上的

一个新挑战。在思维习惯上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本节课从学生原有的

知识和能力出发,教师将带领学生创设疑问,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

合作交流,共同探索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选择】

1、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以143有效问学教学为主线;采用师生,

生生合作交流,自主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2、教学手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里采用的现场演示

实验和媒体辅助教学。

3、有这么一句话说的是一一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学

活动不仅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因此教师通过

学生对问题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促使学生对《铁及其化合

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进行探索。教师从而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

融为一体,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效果分析

《必修1》第二章第3节氧化剂和还原剂

——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课型:新授课

一、教师方面

1、教学准备到位精细,素材丰富,可操作性较强。素材分问学

案和教材。

2、教学目标的确立。不是照搬教参目标,而是有机整合,适合学

情。努力达成了化学核心素养。

3、教学内容的处理。从学生基础,最近发展区,挖掘各栏目的使

用价值,创造性的利用教材。

4、教学的实施。创设教学情境,有图片、音乐、演示实验等等,

引起学生的视觉冲击力。而且注重学科特点,实验动手、动脑、

动口。让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

5、教学模式进一步得到了锤炼。

6、注重评价。评价目标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充分鼓励激励学生,

致力于挖掘学生潜能

斗志。

二、学生方面

1、教学目标达成。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情感价值观也得

到了培养。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即氧化性

或还原性。

进一步从化合价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及化合价与氧化性、

还原性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认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

老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平等交流。整节课以学生探究为主,突

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锻炼了学

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两个魔术引入新课,在优美的音乐中茶水由红变黑再变红,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的奇妙作用,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新的问题很好奇,很想探

究,本节课的总体思路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实际生

活中发现问题,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探究过程中,达

至映口、情、意的动态生成。在结束的时候提出了绿色化学理论。

给学生了价值观教育。

2、问学案使用结果分析

问学案的设计以问题为中心(“问”为中心。知识问题化、问

题知识化,让课堂充满问题很容易、让问题充满思考不容易);以

“自学、互学、展学、点学”为主线;(“学”为主线)以效率(知

识立意)、效果(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效益(综合目标的集合、学

科育人功能的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追求有文化的课堂)

为目标,追求效率最大化、效果最佳化、效益最优化。从学生当堂

检测结果来看,可以说大部分同学掌握了本节课主干知识,真正实

现了效果最佳化。

总之,本课时的教学最大限度的完成了教学目标,真正实现了

教学相长。

教材分析

《必修1》第二章第3节氧化剂和还原剂

——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课型:新授课

一、【教材编写意图】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从学生已

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

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以此思想为指导,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利用铁及其化合物为载体,引

导学生利用所学分析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质,利用铁及其化合

物的性质设计并动手完成各种价态的铁之间的转化实验,加深对氧化

还原反应的认识,关注铁及其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所学知识

的应用价值,从而进一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材结构与内容】

本节课选自《化学必修I》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中的第三

节一一《氧化剂和还原剂》,本节课是这一节的第三课时。这节课内

容的设计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学生

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自主设计实验和有关的活动方案,探究铁及

其化合物的性质。在探究的过程中,注重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

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本节课从介绍自然界中常见的含铁元素的

物质,并根据铁元素的化合价对物质进行分类导入,预测含有不同价

态铁元素的各种物质哪些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或既具有氧化性又具

有还原性。然后提出问题,怎么验证推测是否正确,并引导学生根据

氧化还原反应理论设计验证方案来验证推测。实施实验后,对实验结

果进行分析、整理,确定含有不同价态铁元素物质具有的性质和相互

转化关系。最后根据结论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中,过去的演示和证明科学知识的活动转变为探究

和分析科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学会研究和分析科学问题的方法,提

倡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

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从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做出猜想

或假设,自主设计实验和有关的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或证

据,定性或定量的处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在探究中学会表达和交流,

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养成学生科学

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新课标《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氧化剂和还

原剂》第三课时的内容。氧化还原这一部分在中学基本概念、基础理

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这节课既有助于对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等理论知识的理解、运用和

巩固,而且还帮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学习化学知识,为以后研究物质

的性质提供方法指导,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碰到的

实际问题。

四、【教学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在探究的过程中,注重发展学生学习

化学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本节课从介绍自然界中常见

的含铁元素的物质,并根据铁元素的化合价对物质进行分类导入,预

测含有不同价态铁元素的各种物质哪些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利用铁

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设计并动手完成各种价态的铁之间的转化实验,加

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

2、教学评价

本节课主要采用过程性活动评价量规开展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

口头评价;课堂检测(纸笔测验)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第二章第三节:氧化剂和还原剂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三课时

【课标要求】

了解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考纲要求】

1.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进一步复习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

识。

2.通过“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探究活动,学会用氧化还原

反应的相关理论预测和验证未知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科学方法。

【学习目标】

1.知道铁及其常见铁的化合物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了解Fe3;Fe?+的检验

方法。

2.掌握金属铁、Fe3\Fe?+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通过金属铁、氯化铁、氯化亚铁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探究实验,学会“运用已

知物质的性质验证未知物质的性质”的科学方法。

情境导入

中国茶道一一化学小魔术

自学、互学

内容:了解铁元素的几个知识点要求:阅读教材53—54页,填写下列内容。

l.Fe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价态:、、,

纯净的铁颜色为,具有良好的、。

2.Fe的化合物。

(1)铁的氧化物常见的有色的FeO,色的FezOs和具有磁性的黑色的

(2)铁的氢氧化物有色的Fe(OH)2,色的Fe(OH)3,Fe(OH)2转化为

Fe(OH)3发生化学方程式为现象

为o

(3)铁的盐类有亚铁盐(溶液常显色)和铁盐(溶液常显色)

互学、点学

【小组活动】阅读“活动探究”后,设计“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实验方案。

实验试剂和仪器:

试剂:Fe粉、FeCL溶液、FeCk溶液、HC1溶液、HNOs溶液、氯水、Zn粉、KSCN溶液

仪器:试管、试管架、药匙、纸槽

[预测]Fe、FeCL、FeCL的氧化性或还原性

只有有氧化性的物质只有还原性的物质

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的物质

【实验】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探究:

预测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原理

Fe的还原性

Fe?+的氧化性

Fl+的还原性

Fe"的氧化性

实验结论:依据以上实验完成:

单质Fe具有性,用方程式表示:

Fe/具有性,用方程式表示:

Fe"具有和性,用方程式表示:

【迁移应用】

1、为什么可利用FeCL溶液来腐蚀用铜箔制成的线路板?

2、为什么在FeCL的试剂瓶底铺一层铁粉?

3、为什么补铁药剂要与Vc同服?(人体只能吸收Fe")

课堂小结

若预测某物质具有氧化性,就应该寻找具有还原性的另一种物质,通过实验实两者能发

生氧化还原反应,证明预

测正确。

(在箭头附近标上相应的物质,实现转化)

课堂检测

1.为了检验某FeCl溶液是否变质,可向溶液试样中加入()

2

A.石蕊溶液C.KSCN溶液

B.铁片D.NaOH试液

2.现榨的苹果汁在空气中会由浅绿色变为棕黄色,其原因可能是()

A、苹果汁中的Fe?+变为Fe3+

B、苹果汁含有CiP+

C、苹果汁含有OH-

D、苹果汁含有Na+

3.在氯化铁、氯化铜和盐酸的混合液中加入铁粉,反应结束后,剩余的固体过滤后能被磁

铁吸引,则反应后溶液中存在较多的阳离子是()

2+2+3++

A.CuB.FeC.FeD.H

4、要证明某溶液中不含Fe3+而可能含有Fe2+,进行实验操作的顺序有:①加入足量氯水,

②加入足量高钛酸钾溶液,③加入少量KSCN溶液,其中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B、③②C、③①D、①②③

布置作业

A层次完成非常学案P37—39习题。

B学业分层测评(十三)1—10题。

学后反思

收获

不足

改进措施

课后反思

《必修1》第二章第3节氧化剂和还原剂

——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课型:新授课

新学期伊始,平阴一中校领导重点强调了课改143模式在本学期

要大力推进,恰逢“同课异构”活动,可谓来得正是时候。

本次活动组织有序,老师们也给与了我很多帮助。录完课下来,

感觉腰酸背痛,但有很多收获。

一、值得坚持的方面

准备环节:着装大方、精神饱满、节奏很快、时常向别人请教。

早早到达录制现场,如何合理安排学生分组、分发学案、多媒体准备

等。从精心准备、着装到精神面貌均展示了自己的最高水准。

引入环节:这是很重要的一环。对于学生而言,引入要使学生产

生巨大的求知欲而且引入不能啰嗦,而是要借势层层推进。我通过“红

茶变黑”魔术引入,配有茶道图片和优美音乐,简练不失活泼。能极

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生共同感知互动,迅速引入了本节课主

题。

主题环节:这节课让学生根据氧化还原原理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假

设,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和动手实

验探究的兴趣。同时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给学生。教学过程中我打

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得少,学生

讲得多,练得多,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表现能力等多种能力

得到了很好的训练。通过学生预测物质的性质,再通过实验探究验证

物质的性质,最后得出结论。我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寻找突破口,以

问题为中心,通过(问学案)自主学习提出疑难交流研讨、问题(组)

探究预测等形式,以达到强化知识、辩证升华或应用出新等目的。以

“自学、互学、展学、点学”为主线;在知识的处理上多采用问题引

导式、概念生成式、方法导引式、层层递进式等。注重规律总结(抓

住本质)、思想渗透、鼓励评价且及时,积极构建知识体系、学生质

疑学生解答。以效率(知识立意)、效果(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效益

(综合目标的集合、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

追求有文化的课堂)为目标,追求效率最大化、效果最佳化、效益最

优化。

结束环节:我知道,没有一个好的收尾不算完整的一节课,更谈

不上完美。时间上要保证,不要前松后紧,显得仓促。我进行了较为

科学的收尾:教师小结理论成体系、渗透方法思想、学科意义体现(绿

色化学)、当堂检测、作业布置(必做和选做)。

评价机制:我主要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对学生的学习加以评价。

(1)用课堂活动评价记录表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个人)和互评(组

长、课代表负责)。

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量规

评价细则评价结果

评价

优(9—10)良(8—9)中(6—8)自互

维度

评评

]、能主动积极1、能与他1、能在教师

与他人合作,积人合作,参与和小组内同学

极参与小组讨小组讨论;的督促下与他

论;人合作,参与

2、在实验小组讨论;

2、在实验操作操作中能近2、在实验操

中善于思考,并取别人的意作中需要教师

能积极地表达自见;和小组内同学

实验

己不同的看法;的督促;

探究

3、能按实验步3、能按实

(10

骤非常熟练完成验步骤完成3、在实验操

分)

实验操作。实验操作。作中能基本按

4、实验安全、实验步骤完成

高效、现象明显。4、实验基实验操作。

本安全、速度4、实验安全

适中、现象比意识不强、速

较明显。度慢、现象不

太明显。

能主动积极1、能与他在教师和

与他人合作,积人合作,参与小组内组长的

极参与小组讨小组讨论;参督促下小组讨

论;参与度高。与度较好。论;参与度丕

高。

小组2、在讨论中查2、在讨论2、在讨论中

讨论于思考,并能积中能表达自多数人能表达

(10极地表达自己不己不同的看自己不同的看

分)同的看法;法;法;

3、组织有序、3、有组织、3、能基本完

分工明确、积极能及时完成成讨论任务。

分享、非常高效讨论任务。

完成讨论任务。

4、讨论激烈辩4、讨论最4、最后意见

论,最终达成二终达成较一不太统一。

致的意见。致的意见。

1、主动积极回1、能回答1、回答老师

答老师的提问,老师的提问,的提问不够积

且每个组员都很且多数组员极。

主动。能主动。

回答2、回答的准确2、回答基2、回答的准

问题度高,思路清晰,本正确,有思确度差,思路

(10语言简练达意。路,语言有些混乱,语言组

分)3、他人回答啰嗦。织差,词不达

后,能及时补充3、他人回后、o

回答和提出质疑答后,能补充3、他人回答

问题,能碰撞思回答。后,只作听众。

维火花。

4、需要书写或

板演的问题能工4、需要书4、需要书写

整、准确、快速写或板演的或板演的问题

的写出。问题能写出。写错或字体潦

草。

自评评语

互评评语

(2)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性的口头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是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否能

主动地参与学习,是否能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课本内容,是否能认

真听讲,在课堂中是否能积极发言”等方面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表

扬或鼓励,可以起到激励与促进的作用,让学生能在教师的评价中获

得自信,体验到成功。

(3)纸笔测验即随堂检测

设置针对性强的题目,已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本节课核心知

识的理解和应用。

课件设计:科学、美观、大气、协调、清楚、条理、简洁、有特色。

二、需要改进的方面

1、学生操作能力较差,操作错误比比皆是,教师精力所限,无

法逐一指正。

2、部分语言不够简练。

3、有些问题提出或解决后不能给学生充分时间反应或消化。有

些流于形式。

4、简单问题重复解释。学生回答很好时不必重复。

5、不能察觉到举手的学生,不能及时关注他们,可能抹杀了学

生的积极性。

6、板书设计。教师板书字体欠缺美观工整清楚、内容不详。

7、内容与形式。是不是每节课或每一个点都需要探究?不能为了

探究而探究,不能出现都已经知道了还要去探究。实验时先实

践,要优化方案,要预设到各种情况,尽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

喜悦。

8、教师和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还不够好。

三、改进措施

1、学生自己能领悟的坚决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做好点拨升华。

学生能讨论解决或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的,应充分给他们活动的时间。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做的是升华而不是重复一遍。

2、通过问题(组)驱动教学,问题要小、具体、达意,引导学生

思考、表达、感悟。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就要做好重点和非

重点的区别教学。

3、在学生做典型例题的过程中不仅是在下面走动走动,还应及时

发现学生在做试题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他们交流,为下一次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