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平台安全防护指南_第1页
互联网金融平台安全防护指南_第2页
互联网金融平台安全防护指南_第3页
互联网金融平台安全防护指南_第4页
互联网金融平台安全防护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互联网金融平台安全防护指南TOC\o"1-2"\h\u28731第1章互联网金融平台安全概述 4221301.1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 4111241.2安全风险与挑战 4109881.3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512478第2章网络安全技术基础 5213822.1加密技术 5193662.1.1对称加密 526392.1.2非对称加密 6163602.1.3混合加密 6221022.2认证技术 624472.2.1密码认证 6306632.2.2数字签名 649012.2.3生物识别 6219942.3安全协议 6148892.3.1SSL/TLS 615902.3.2IPSec 7318432.3.3无线网络安全协议 731951第3章系统安全防护 7155823.1系统安全架构设计 7148923.1.1架构设计原则 7177923.1.2架构设计方案 799143.2系统安全策略制定 747653.2.1安全策略概述 752943.2.2安全策略制定流程 781903.3操作系统安全防护 8249433.3.1系统基线安全 8274363.3.2安全防护措施 8151593.3.3安全运维 815614第4章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8299214.1数据安全策略 873604.1.1数据分类与分级 8248294.1.2数据访问控制 885564.1.3数据备份与恢复 9139794.2数据加密存储 9147954.2.1加密算法选择 9218774.2.2加密密钥管理 926794.2.3加密存储实现 9113584.3数据隐私保护 9146134.3.1用户隐私保护策略 9235774.3.2用户信息最小化收集 9302764.3.3用户隐私数据保护 9169084.3.4用户隐私权保障 925614第5章应用安全防护 10126495.1应用程序安全设计 1094435.1.1安全原则 1058285.1.2安全措施 10326115.2应用程序安全测试 10248805.2.1静态代码分析 1096025.2.2动态漏洞扫描 1095515.2.3渗透测试 10250395.2.4安全评估 10210005.3应用程序安全防护技术 10173765.3.1Web应用防火墙(WAF) 10193875.3.2入侵检测系统(IDS) 10279565.3.3入侵防御系统(IPS) 10107845.3.4安全配置管理 11271415.3.5安全更新与补丁管理 11302775.3.6安全日志管理 117658第6章互联网金融服务安全 11289896.1用户身份认证与授权 11189936.1.1强身份认证 11290536.1.2用户授权管理 1193026.1.3用户行为分析与监控 1151196.2交易安全防护 11258746.2.1交易数据加密 11101486.2.2交易风险控制 11155516.2.3交易限额与频次控制 11113666.3网络支付安全 11164416.3.1支付通道安全 12198016.3.2支付密码保护 12146866.3.3防范钓鱼网站和恶意软件 12132046.3.4异常交易监测与处置 1224783第7章网络安全监测与预警 12167577.1网络安全监测技术 12293647.1.1常用监测技术 122137.1.2流量监测 12241967.1.3协议分析 1292677.1.4行为分析 1246417.2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 12148127.2.1入侵检测系统(IDS) 1289057.2.2入侵防御系统(IPS) 13270287.2.3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的部署 13273137.3安全事件预警与应急响应 1362247.3.1安全事件预警 13103037.3.2应急响应 13273937.3.3预警与应急响应体系建设 1321561第8章安全运维管理 13103758.1安全运维流程制定 13200798.1.1制定运维计划:根据平台业务需求,明确运维目标,制定详细的运维计划,包括运维周期、任务分配、风险评估等。 13154108.1.2运维变更管理:对运维过程中的变更进行严格管理,保证变更的可控性和安全性。包括变更申请、审批、实施、验证等环节。 13155238.1.3运维监控:建立健全的运维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平台运行状态,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13260018.1.4应急响应: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保证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 1355638.1.5运维审计:对运维操作进行审计,保证运维行为的合规性,防止内部违规操作。 14182568.2安全运维团队建设 14254788.2.1团队组织结构:根据业务需求,设立合理的团队组织结构,明确岗位职责,保证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协作高效。 14221368.2.2人员选拔与培训:选拔具备专业素质和良好职业素养的人员,定期开展安全运维培训,提升团队整体实力。 14224208.2.3岗位职责: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制定详细的岗位职责,保证团队成员在各自岗位上发挥最大作用。 14297828.2.4激励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团队成员积极提高自身能力,提升团队整体绩效。 14296908.3安全运维工具与平台 1442948.3.1运维管理平台:部署运维管理平台,实现自动化运维,降低人工操作风险,提高运维效率。 14202068.3.2安全防护系统: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病毒防护系统等,形成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 14245098.3.3监控预警系统:建立监控预警系统,实时收集平台运行数据,发觉异常情况及时进行预警。 14288428.3.4数据备份与恢复:制定数据备份策略,保证重要数据的安全,同时建立数据恢复流程,提高数据安全性。 14174808.3.5安全评估与合规检查:定期开展安全评估和合规检查,保证平台安全运维工作符合国家法规要求。 141265第9章法律法规与合规性 14256889.1法律法规概述 1497709.1.1法律法规背景 15133309.1.2法律法规体系 15301949.2互联网金融合规性要求 15318699.2.1备案管理 1560279.2.2信息安全 15165799.2.3风险管理 156739.2.4资金存管 15159739.2.5合规经营 1564459.3合规性检查与评估 15266349.3.1自律检查 153889.3.2监管检查 15306779.3.3合规性评估 1635419.3.4合规性培训 1623913第10章安全防护案例与趋势分析 16118810.1安全防护案例分析 161151810.1.1案例一:某知名P2P平台遭受DDoS攻击防护 163123110.1.2案例二:某金融APP数据泄露防护 16824910.2互联网金融安全趋势 161011810.2.1跨境网络攻击增多 163241910.2.2智能化攻击手段涌现 172495010.2.3安全合规要求不断提高 171303910.3面向未来的安全防护策略展望 173106810.3.1建立完善的防御体系 171522510.3.2强化安全技术研究 17899310.3.3加强安全人才培养与培训 172242910.3.4强化安全合规意识 172239710.3.5加强安全合作与信息共享 17第1章互联网金融平台安全概述1.1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成为金融行业的重要创新领域。互联网金融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如支付、融资、投资、理财等。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广泛认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是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不断拓展,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1.2安全风险与挑战互联网金融平台在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安全风险与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安全风险:互联网金融平台在互联网环境下运行,容易受到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网络安全威胁。(2)数据安全风险:互联网金融平台涉及大量用户敏感信息,如身份信息、银行卡信息等,一旦泄露,可能导致严重后果。(3)业务安全风险:互联网金融业务涉及资金往来,若业务流程存在漏洞,可能导致资金损失。(4)合规性风险:互联网金融行业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平台可能面临合规性风险。(5)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平台需评估借款人信用,信用评估不准确可能导致贷款违约。1.3安全防护体系建设针对上述安全风险与挑战,互联网金融平台应建立全面的安全防护体系,保证平台安全稳定运行。以下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1)网络安全防护: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系统抗攻击能力,防范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网络安全风险。(2)数据安全防护:采用加密、脱敏等技术手段,保护用户数据安全,防止数据泄露。(3)业务安全防护:优化业务流程,加强对关键环节的监控与审计,防范业务风险。(4)合规性管理:密切关注行业法律法规变化,保证平台合规经营。(5)信用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降低贷款违约风险。(6)安全运维:加强安全运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响应能力,保证平台安全运行。通过以上措施,互联网金融平台可建立健全安全防护体系,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第2章网络安全技术基础2.1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保障互联网金融平台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主要通过算法对数据进行转换,保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保密性和完整性。常用的加密技术包括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混合加密。2.1.1对称加密对称加密指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密钥的加密方法。其优点是加密和解密速度快,适用于大量数据的加密。但是密钥的分发和管理问题是对称加密的一大挑战。常见的对称加密算法有DES、AES等。2.1.2非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使用一对密钥,即公钥和私钥。公钥用于加密数据,私钥用于解密数据。非对称加密解决了对称加密中密钥分发和管理的问题,但加密和解密速度较慢。常见的非对称加密算法有RSA、ECC等。2.1.3混合加密混合加密结合了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的优点,通常在加密过程中使用对称加密,而在密钥交换过程中使用非对称加密。这种方案既保证了加密速度,又解决了密钥分发和管理的问题。2.2认证技术认证技术是保证互联网金融平台用户身份和数据完整性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密码认证、数字签名和生物识别等。2.2.1密码认证密码认证是用户通过输入预定义的密码来证明自己身份的方法。为了提高安全性,应采用强密码策略,如密码复杂度要求、定期更换密码等。2.2.2数字签名数字签名是一种基于非对称加密的认证技术,用于验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用户使用私钥对数据进行签名,接收方使用公钥进行验证。常见的数字签名算法有RSA签名、ECDSA等。2.2.3生物识别生物识别技术通过验证用户的生理或行为特征来确认身份,如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适用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身份认证。2.3安全协议安全协议是保障互联网金融平台安全通信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SSL/TLS、IPSec和无线网络安全协议等。2.3.1SSL/TLSSSL(SecureSocketsLayer)和TLS(TransportLayerSecurity)是一种在传输层为网络连接提供加密和认证的安全协议。它们广泛应用于Web浏览器与服务器之间的安全通信。2.3.2IPSecIPSec(InternetProtocolSecurity)是一种在网络层为IP通信提供安全保护的协议。它可以为整个IP数据包或部分数据包提供加密和认证,保证数据传输的机密性和完整性。2.3.3无线网络安全协议无线网络安全协议主要包括WEP、WPA和WPA2等,用于保护无线网络通信的安全。无线网络的广泛应用,保障无线网络安全变得尤为重要。通过本章对网络安全技术基础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互联网金融平台在保障数据安全和用户身份认证方面所需的关键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平台特点和业务需求,合理选择和部署相应的安全措施。第3章系统安全防护3.1系统安全架构设计3.1.1架构设计原则在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系统安全架构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性:保证系统在各种威胁下具备较强的安全性;(2)可靠性:保障系统稳定运行,降低故障风险;(3)可扩展性:满足业务发展需求,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4)易维护性:简化系统运维工作,提高运维效率。3.1.2架构设计方案(1)分层架构:将系统划分为多个层次,实现功能模块化,降低系统复杂性;(2)冗余设计:关键组件采用冗余设计,提高系统可靠性;(3)安全隔离:通过物理隔离、网络隔离等技术手段,保障系统安全;(4)安全审计:对系统操作进行审计,实现对安全事件的快速发觉和定位。3.2系统安全策略制定3.2.1安全策略概述系统安全策略是指为实现系统安全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主要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安全审计等。3.2.2安全策略制定流程(1)需求分析:分析系统安全需求,明确安全目标;(2)策略制定:根据需求分析,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3)策略实施:将安全策略应用于系统设计、开发和运维过程中;(4)策略评估:定期评估安全策略的有效性,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3.3操作系统安全防护3.3.1系统基线安全(1)操作系统版本:使用官方推荐的稳定版本,及时更新补丁;(2)系统配置:关闭不必要的服务,优化系统参数,提高系统安全性;(3)账户管理:加强账户权限管理,避免使用弱口令,定期修改密码。3.3.2安全防护措施(1)防火墙:配置合理的防火墙规则,防止非法访问;(2)入侵检测系统(IDS):实时监控网络流量,发觉并阻止恶意行为;(3)病毒防护:部署病毒防护软件,定期更新病毒库,防范病毒感染;(4)安全加固:对操作系统进行安全加固,降低安全漏洞风险。3.3.3安全运维(1)日志管理:收集、分析系统日志,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2)备份与恢复:定期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提高数据安全性;(3)安全培训: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安全防护能力;(4)应急响应: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快速应对安全事件。第4章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4.1数据安全策略本节主要阐述互联网金融平台在数据安全方面的策略制定与实施。数据安全策略是保障平台用户信息与交易数据的核心,其目的在于防止数据泄露、篡改和非法访问。4.1.1数据分类与分级对平台内所有数据进行分类和分级,根据数据的重要性、敏感性及影响范围,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4.1.2数据访问控制建立严格的数据访问控制机制,对内部员工和第三方合作伙伴的访问权限进行限制,保证授权人员才能访问相关数据。4.1.3数据备份与恢复定期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并建立有效的数据恢复机制,以应对可能的数据丢失、损坏等紧急情况。4.2数据加密存储为了保证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互联网金融平台应采用先进的数据加密技术,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4.2.1加密算法选择根据数据类型和安全性需求,选择合适的加密算法,如AES、RSA等国际标准加密算法。4.2.2加密密钥管理建立完善的加密密钥管理体系,保证密钥的安全存储、分发和更新。4.2.3加密存储实现在数据存储过程中,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数据在存储设备上以加密形式保存。4.3数据隐私保护互联网金融平台需重视用户隐私保护,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用户个人信息不被泄露。4.3.1用户隐私保护策略制定明确的用户隐私保护策略,公开透明地告知用户其个人信息的使用范围、目的和方式。4.3.2用户信息最小化收集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只收集与业务相关的用户信息,避免过度收集。4.3.3用户隐私数据保护对用户隐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泄露。同时建立用户隐私数据泄露应急处理机制,一旦发生泄露事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减轻损失。4.3.4用户隐私权保障尊重用户隐私权,为用户提供查询、更正、删除个人信息的功能,保证用户能够有效行使隐私权。第5章应用安全防护5.1应用程序安全设计5.1.1安全原则在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应用程序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安全原则:(1)最小权限原则:保证应用程序仅具备完成业务所需的最小权限;(2)安全编码规范:遵循安全编码规范,防止常见的安全漏洞;(3)安全架构设计:构建安全的应用程序架构,提高系统的安全性。5.1.2安全措施(1)身份认证:采用强认证方式,如双因素认证、短信验证码等;(2)访问控制:实现对用户权限的细粒度控制,防止未授权访问;(3)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保障数据安全;(4)安全审计:记录并分析系统操作行为,发觉并防范潜在风险;(5)错误处理:合理处理异常情况,防止信息泄露和系统崩溃。5.2应用程序安全测试5.2.1静态代码分析通过静态代码分析工具,检查中的安全漏洞,提前发觉潜在风险。5.2.2动态漏洞扫描利用动态漏洞扫描工具,对应用程序进行实时扫描,发觉安全漏洞。5.2.3渗透测试模拟黑客攻击,对应用程序进行渗透测试,评估系统的安全性。5.2.4安全评估定期进行安全评估,了解应用程序的安全现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5.3应用程序安全防护技术5.3.1Web应用防火墙(WAF)部署WAF,对Web应用程序进行防护,防止SQL注入、跨站脚本攻击等常见Web攻击。5.3.2入侵检测系统(IDS)利用IDS,实时监控网络流量,发觉并阻止恶意攻击行为。5.3.3入侵防御系统(IPS)部署IPS,对攻击行为进行实时防御,降低系统风险。5.3.4安全配置管理保证应用程序的配置符合安全要求,避免因配置不当引发的安全问题。5.3.5安全更新与补丁管理及时更新应用程序及第三方库,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5.3.6安全日志管理收集、分析安全日志,发觉异常行为,为安全事件响应提供依据。第6章互联网金融服务安全6.1用户身份认证与授权6.1.1强身份认证互联网金融服务需采用强身份认证机制,保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可采取多种认证方式相结合,如短信验证码、生物识别技术、数字证书等,提高用户身份认证的可靠性。6.1.2用户授权管理明确用户授权范围,合理设置权限,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对于敏感操作,应采用二次确认机制,避免用户误操作导致的风险。6.1.3用户行为分析与监控建立用户行为分析模型,对用户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异常行为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恶意操作。6.2交易安全防护6.2.1交易数据加密采用国际通用的加密算法,对交易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6.2.2交易风险控制建立完善的交易风险控制体系,包括风险评估、预警及处置机制。对高风险交易进行实时监控,防范洗钱、欺诈等风险。6.2.3交易限额与频次控制合理设置交易限额及频次,防范用户因操作失误或恶意行为导致的损失。6.3网络支付安全6.3.1支付通道安全与合法、安全的支付机构合作,保证支付通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6.3.2支付密码保护加强对用户支付密码的保护,采用加密存储和传输,防止密码泄露。6.3.3防范钓鱼网站和恶意软件提高用户网络安全意识,通过技术手段防范钓鱼网站和恶意软件,保障用户支付过程的安全。6.3.4异常交易监测与处置建立异常交易监测机制,对可疑交易进行实时监控,及时采取冻结、止付等措施,降低用户损失风险。第7章网络安全监测与预警7.1网络安全监测技术7.1.1常用监测技术网络安全监测技术主要包括流量监测、协议分析、行为分析等。通过对网络流量、数据包及用户行为的实时监控,及时发觉并识别潜在的安全威胁。7.1.2流量监测流量监测是对网络传输数据进行实时捕获和分析,以识别异常流量和潜在攻击行为。主要技术包括:流量统计、流量建模、流量异常检测等。7.1.3协议分析协议分析是对网络协议进行深度解析,检测协议是否符合标准以及是否存在潜在安全风险。主要技术包括:协议合规性检查、协议漏洞检测、恶意代码识别等。7.1.4行为分析行为分析是对用户及设备在网络中的行为模式进行监控,发觉异常行为。主要技术包括:用户行为画像、行为异常检测、异常行为跟踪等。7.2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7.2.1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检测系统通过分析网络流量、系统日志等信息,实时检测并报警潜在的入侵行为。主要包括:基于特征的入侵检测、基于异常的入侵检测和基于状态的入侵检测。7.2.2入侵防御系统(IPS)入侵防御系统在入侵检测的基础上,对检测到的恶意行为进行实时阻断,保护网络和系统安全。主要技术包括:签名匹配、异常检测、动态防御等。7.2.3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的部署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应根据网络架构和业务需求进行合理部署。可采取以下部署方式:边界部署、内部部署、分布式部署和混合部署。7.3安全事件预警与应急响应7.3.1安全事件预警安全事件预警是对潜在或已发生的安全威胁进行及时预警,以便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主要包括:威胁情报收集、预警信息发布、预警级别划分等。7.3.2应急响应应急响应是对已发生的安全事件进行快速处置,以减小损失。主要包括:事件分类与评估、应急处理流程、资源协调与调度、事后分析等。7.3.3预警与应急响应体系建设为提高网络安全监测与预警能力,应建立健全预警与应急响应体系,包括:组织架构、管理制度、技术手段、人员培训等。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形成联动机制,共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第8章安全运维管理8.1安全运维流程制定为了保证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需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运维流程。以下是安全运维流程制定的关键环节:8.1.1制定运维计划:根据平台业务需求,明确运维目标,制定详细的运维计划,包括运维周期、任务分配、风险评估等。8.1.2运维变更管理:对运维过程中的变更进行严格管理,保证变更的可控性和安全性。包括变更申请、审批、实施、验证等环节。8.1.3运维监控:建立健全的运维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平台运行状态,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8.1.4应急响应: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保证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8.1.5运维审计:对运维操作进行审计,保证运维行为的合规性,防止内部违规操作。8.2安全运维团队建设安全运维团队是保障互联网金融平台安全的关键力量,以下是安全运维团队建设的关键要点:8.2.1团队组织结构:根据业务需求,设立合理的团队组织结构,明确岗位职责,保证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协作高效。8.2.2人员选拔与培训:选拔具备专业素质和良好职业素养的人员,定期开展安全运维培训,提升团队整体实力。8.2.3岗位职责: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制定详细的岗位职责,保证团队成员在各自岗位上发挥最大作用。8.2.4激励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团队成员积极提高自身能力,提升团队整体绩效。8.3安全运维工具与平台安全运维工具与平台是提高互联网金融平台安全运维效率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安全运维工具与平台的关键内容:8.3.1运维管理平台:部署运维管理平台,实现自动化运维,降低人工操作风险,提高运维效率。8.3.2安全防护系统: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病毒防护系统等,形成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8.3.3监控预警系统:建立监控预警系统,实时收集平台运行数据,发觉异常情况及时进行预警。8.3.4数据备份与恢复:制定数据备份策略,保证重要数据的安全,同时建立数据恢复流程,提高数据安全性。8.3.5安全评估与合规检查:定期开展安全评估和合规检查,保证平台安全运维工作符合国家法规要求。第9章法律法规与合规性9.1法律法规概述9.1.1法律法规背景在互联网金融平台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规范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保证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安全防护相关的法律法规。9.1.2法律法规体系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等多个层次。这些法律法规为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安全防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9.2互联网金融合规性要求9.2.1备案管理互联网金融平台需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向金融监管部门进行备案,获得相应的备案证明。9.2.2信息安全互联网金融平台应遵守《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平台的信息安全防护,保证用户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9.2.3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平台需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9.2.4资金存管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互联网金融平台应将用户资金与平台自身资金进行隔离,选择具备资质的银行进行资金存管。9.2.5合规经营互联网金融平台要遵循法律法规,不得开展非法集资、洗钱等违法活动,保证合规经营。9.3合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