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田水利建设技术方案_第1页
三农田水利建设技术方案_第2页
三农田水利建设技术方案_第3页
三农田水利建设技术方案_第4页
三农田水利建设技术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田水利建设技术方案TOC\o"1-2"\h\u29388第1章项目概述 4285041.1项目背景 415931.2项目目标 452421.3项目范围 418359第2章地理概况与水资源分析 4204702.1地理概况 4239432.2水资源条件分析 5238922.2.1降水条件 5210222.2.2地表水资源 536132.2.3地下水资源 5261692.3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266362.3.1供水分析 5309312.3.2需水分析 596452.3.3供需平衡分析 523485第3章总体布局与工程规模 5136053.1总体布局 6250483.1.1设计原则 6281443.1.2布局方案 672383.2工程规模 6158323.2.1灌溉排水系统 697483.2.2水源工程 6200923.2.3农田水利工程 666873.2.4水土保持工程 7286913.3工程等级 727978第4章水源工程设计 7151944.1水源工程规划 7305284.1.1水源工程规划原则 7112034.1.2水源工程规划目标 716124.1.3水源工程规划内容 7154634.2水源工程布局 7325434.2.1水源工程类型选择 795514.2.2水源工程布局原则 7203324.2.3水源工程布局方案 810194.3水源工程设计方案 8293844.3.1地表水水源工程设计 8208364.3.2地下水水源工程设计 88204.3.3雨洪水利用工程设计 8227294.3.4水源涵养工程设计 823344第5章输水工程设计 8158645.1输水工程规划 8157035.1.1规划原则 8222785.1.2规划目标 8219585.1.3规划范围 9318815.2输水工程布局 9194305.2.1布局原则 9196625.2.2布局方案 939165.2.3布局优化 94225.3输水工程设计方案 983915.3.1输水线路设计 9137635.3.2输水建筑物设计 9248055.3.3配套设施设计 976015.3.4环境保护与生态补偿措施 1030564第6章灌溉工程设计 1066476.1灌溉制度设计 10172636.1.1灌溉水源 10294116.1.2灌溉制度 106726.1.3灌溉技术 10215166.2灌溉系统规划 1033466.2.1灌溉区域划分 1032166.2.2灌溉网络布局 10140956.2.3灌溉设施配置 106656.3灌溉工程设计方案 10115456.3.1渠道工程设计 10316616.3.2管道工程设计 1113826.3.3泵站工程设计 11104486.3.4灌溉设备选型 11230416.3.5水源工程设计 1173116.3.6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 116448第7章防洪排涝工程设计 11169907.1防洪排涝规划 11260647.1.1规划依据 11271257.1.2规划目标 11286117.1.3规划范围 11201157.1.4规划内容 11114337.2防洪排涝工程布局 123297.2.1工程布局原则 12234117.2.2工程布局方案 1258277.3防洪排涝工程设计方案 12208927.3.1堤防工程设计 12153957.3.2河道整治工程设计 12181817.3.3排涝泵站工程设计 12132927.3.4防洪排涝配套设施设计 1315810第8章水土保持工程设计 137838.1水土保持规划 13198158.1.1规划目标 1360408.1.2规划原则 1355148.1.3规划范围 13157608.1.4规划内容 13311348.2水土保持工程布局 1371738.2.1工程布局原则 1362228.2.2工程布局方案 138698.3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方案 14171518.3.1坡改梯工程 14244528.3.2植被恢复工程 1477228.3.3河道整治工程 14294508.3.4水土保持建筑物 1465628.3.5农田水利建设 1428447第9章水环境与生态保护设计 14102539.1水环境保护规划 14208669.1.1水环境保护目标 1459089.1.2水环境现状分析 1511509.1.3水环境保护措施 15138409.2生态保护工程布局 15223569.2.1生态保护目标 15100609.2.2生态保护措施 15233089.2.3生态保护工程布局 15225359.3生态保护工程设计方案 15201809.3.1水源涵养林工程设计 15158409.3.2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设计 16246619.3.3生态缓冲带工程设计 16113509.3.4生态护坡工程设计 1626531第10章工程施工与管理 162751310.1施工组织设计 161733010.1.1施工总体布局 161664710.1.2施工进度计划 162546510.1.3施工资源配置 162650110.1.4施工工艺及方法 171053710.2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 17284110.2.1工程质量控制 173410.2.2安全生产管理 172513110.2.3环境保护与职业健康 1791110.3工程运行与管理策略 172665010.3.1工程运行监测 171709510.3.2工程维护管理 171293210.3.3应急预案与处理 172302310.3.4工程信息化管理 17第1章项目概述1.1项目背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项目所在区域,农田水利设施尚不完善,存在灌溉效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排涝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本项目应运而生。1.2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完善区域农田水利设施,提高灌溉排水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目标如下:(1)改善灌溉条件,提高灌溉保证率,保证作物生长水分需求。(2)提高排水能力,降低内涝风险,保障农业生产安全。(3)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水减排。(4)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1.3项目范围本项目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内容:(1)灌溉系统建设:包括渠道整治、管道铺设、泵站建设等,以提高灌溉效率、降低灌溉成本。(2)排水系统建设:包括排水沟渠整治、泵站改造、防洪堤建设等,以提高排涝能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3)水源工程建设:包括水源地保护、水源调配、水库加固等,以保证灌溉水源的稳定供应。(4)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农田水利信息化、自动化控制系统建设,以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运行管理水平。本项目范围涵盖上述建设内容,旨在全面改善区域农田水利条件,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第2章地理概况与水资源分析2.1地理概况本章节主要对项目所在区域的地理概况进行阐述。该区域位于我国某省份,地处东经度至度,北纬度至度之间。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其中平原面积占%,丘陵和山地面积占%。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2.2水资源条件分析2.2.1降水条件项目区年降水量在mm至mm之间,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2.2.2地表水资源项目区地表水资源丰富,主要由河、河等河流组成,河流总长约公里。地表水资源量受季节性降水影响,年内变化较大。2.2.3地下水资源项目区地下水资源主要包括孔隙水和裂隙水。孔隙水主要分布在平原区,裂隙水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山区。地下水资源量受地质条件、降水补给等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的开采潜力。2.3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2.3.1供水分析项目区供水来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外调水。其中,地表水资源可供水量为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供水量为万立方米,外调水资源可供水量为万立方米。2.3.2需水分析项目区需水量主要包括农田灌溉、农村生活、工业和生态环境需水。根据规划,农田灌溉需水量为万立方米,农村生活需水量为万立方米,工业需水量为万立方米,生态环境需水量为万立方米。2.3.3供需平衡分析综合考虑项目区供水和需水情况,对水资源进行供需平衡分析。在现状条件下,项目区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但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水资源需求将逐渐增加。为保证水资源供需平衡,需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合理调配水资源。第3章总体布局与工程规模3.1总体布局本章主要阐述三农田水利建设的总体布局。在遵循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相关规范和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三农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水资源状况、农业发展需求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进行总体布局设计。3.1.1设计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安全用水。(2)遵循水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充分考虑地区特点,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4)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1.2布局方案三农田水利建设总体布局分为灌溉排水系统、水源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四个部分。具体布局如下:(1)灌溉排水系统:以河流、渠道为骨干,构建完善的灌溉排水网络,保证农田灌溉和排涝需求。(2)水源工程:新建、改扩建水源工程,提高水源保障能力,满足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需求。(3)农田水利工程:包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造和配套,提高农田水利设施覆盖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4)水土保持工程:针对水土流失严重区域,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水土保持治理。3.2工程规模3.2.1灌溉排水系统设计灌溉面积万亩,其中新增灌溉面积万亩,改善灌溉面积万亩。设计排涝面积万亩,其中新增排涝面积万亩,改善排涝面积万亩。3.2.2水源工程新建水库X座,总库容万立方米;改扩建水库X座,新增库容万立方米。新建泵站X座,设计提水能力立方米/秒。3.2.3农田水利工程新建渠道公里,改造渠道公里;新建农田水利设施处,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处。3.2.4水土保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其中生物措施治理面积平方公里,工程措施治理面积平方公里。3.3工程等级根据农田水利建设的规模、重要性、使用年限等因素,三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等级划分为:(1)灌溉排水系统:一级工程处,二级工程处,三级工程处。(2)水源工程:一级工程处,二级工程处。(3)农田水利工程:一级工程处,二级工程处。(4)水土保持工程:一级工程处,二级工程处。第4章水源工程设计4.1水源工程规划4.1.1水源工程规划原则本着科学、合理、高效利用水资源的原则,结合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水源工程规划。4.1.2水源工程规划目标保证农田灌溉用水需求,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4.1.3水源工程规划内容(1)分析区域水资源状况,评估水资源可利用量;(2)确定水源工程规模和布局;(3)制定水源工程实施方案;(4)制定水源工程运行管理措施。4.2水源工程布局4.2.1水源工程类型选择根据项目区地形地貌、水资源条件、农业用水需求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水源工程类型。4.2.2水源工程布局原则(1)符合区域水资源规划;(2)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避免重复建设;(3)考虑灌溉水源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经济性;(4)符合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要求。4.2.3水源工程布局方案(1)地表水水源工程:包括水库、渠道、泵站等;(2)地下水水源工程:包括井灌、地下水源地保护等;(3)雨洪水利用工程:包括雨水收集、调蓄、利用等;(4)水源涵养工程:包括水源地保护、水土保持等。4.3水源工程设计方案4.3.1地表水水源工程设计(1)水库设计:包括库容、水位、泄洪设施等;(2)渠道设计:包括渠道断面、渠系建筑物、防渗措施等;(3)泵站设计:包括泵站规模、水泵选型、电气设备等。4.3.2地下水水源工程设计(1)井灌设计:包括井深、井距、井壁材料等;(2)地下水源地保护设计:包括保护区划分、开采量控制等。4.3.3雨洪水利用工程设计(1)雨水收集设计:包括集雨面积、收集设施、输送设施等;(2)调蓄设计:包括调蓄池规模、布局、溢流设施等。4.3.4水源涵养工程设计(1)水源地保护设计: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污染防治等;(2)生态补水设计:包括补水水源、补水方式、补水设施等。第5章输水工程设计5.1输水工程规划5.1.1规划原则遵循水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原则,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实际需求,进行输水工程规划。5.1.2规划目标保证输水工程满足农田灌溉、排水、供水等需求,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5.1.3规划范围根据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规模、地形地貌、水资源分布等条件,合理确定输水工程的规划范围。5.2输水工程布局5.2.1布局原则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水资源分布、农田分布、现有水利设施等因素,实现输水工程布局的科学合理。5.2.2布局方案根据规划范围和原则,制定输水工程布局方案,包括输水线路、输水建筑物、配套设施等。5.2.3布局优化结合实地调查和模拟分析,对输水工程布局进行优化调整,保证工程的高效运行和降低成本。5.3输水工程设计方案5.3.1输水线路设计根据地形地貌、农田分布等因素,合理选择输水线路,保证输水线路短、投资省、运行成本低。5.3.2输水建筑物设计(1)水源工程:包括水库、提水泵站、引水渠等,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水源可靠性、水质、供水量等因素。(2)输水渠道:根据地形地貌、土壤条件、输水量等,设计合理的渠道断面、坡度和衬砌材料。(3)跨河建筑物:包括桥梁、涵洞、渡槽等,设计时要满足输水要求,同时兼顾河道行洪和生态需求。5.3.3配套设施设计(1)控制设施:设计合理的水闸、节制闸、分水闸等,实现输水工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2)量测设施:包括流量计、水位计等,为输水工程的运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3)维护设施:配置必要的维护设备、材料,保证输水工程的正常运行。5.3.4环境保护与生态补偿措施(1)采取水土保持、绿化等措施,减少输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合理安排施工期和运行期,降低对周边农田和居民生活的影响。(3)采取生态补偿措施,恢复和改善受影响区域的生态环境。第6章灌溉工程设计6.1灌溉制度设计6.1.1灌溉水源本章节对灌溉水源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及再生水等水源的选取与配置,保证灌溉水源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6.1.2灌溉制度根据作物生长周期、需水量及当地气候条件,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包括灌溉次数、灌溉周期、灌溉定额等,以满足作物生长需求。6.1.3灌溉技术选择适宜的灌溉技术,如地面灌溉、喷灌、滴灌等,并根据作物特性和地形条件优化灌溉技术参数。6.2灌溉系统规划6.2.1灌溉区域划分按照地形、土壤、作物种类及灌溉水源等因素,合理划分灌溉区域,保证灌溉系统的有效性和经济性。6.2.2灌溉网络布局规划灌溉渠道、管道、泵站等设施布局,保证灌溉系统运行高效、安全、便捷。6.2.3灌溉设施配置根据灌溉制度和技术要求,配置相应的灌溉设施,包括水源工程、输配水工程、灌溉设备等。6.3灌溉工程设计方案6.3.1渠道工程设计设计灌溉渠道的断面尺寸、纵坡、衬砌材料等,保证输水效率及工程稳定性。6.3.2管道工程设计设计灌溉管道的管径、管材、敷设方式等,以满足输水要求和降低能耗。6.3.3泵站工程设计根据灌溉系统需求,设计泵站规模、水泵选型、电气设备等,保证泵站运行安全、可靠。6.3.4灌溉设备选型选择适宜的灌溉设备,如喷头、滴灌带等,并优化设备布置,以提高灌溉均匀性和水利用效率。6.3.5水源工程设计对水源工程进行设计,包括水库、蓄水池、提水泵站等,保证水源供应稳定。6.3.6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设计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对灌溉过程的实时监控与自动控制,提高灌溉管理水平和灌溉效率。本章对灌溉工程设计进行了全面阐述,从灌溉制度、系统规划到具体设计方案,旨在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灌溉技术支持。第7章防洪排涝工程设计7.1防洪排涝规划7.1.1规划依据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以及农田水利建设实际需求,制定本规划。主要依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等。7.1.2规划目标保证项目区防洪排涝安全,降低洪涝灾害风险,保障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7.1.3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包括项目区内的主要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等水域,以及周边受洪涝影响较大的农田和村庄。7.1.4规划内容(1)分析项目区洪涝灾害风险,确定防洪排涝标准;(2)制定防洪排涝工程总体布局;(3)明确防洪排涝工程措施;(4)提出防洪排涝工程实施计划。7.2防洪排涝工程布局7.2.1工程布局原则遵循“安全、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结合项目区地理、水文、气象等条件,合理布局防洪排涝工程。7.2.2工程布局方案(1)构建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包括堤防、河道整治、排涝泵站等;(2)优化防洪排涝工程布局,保证项目区防洪排涝安全;(3)加强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提高项目区抗灾能力。7.3防洪排涝工程设计方案7.3.1堤防工程设计(1)堤防工程等级:根据项目区防洪标准,确定堤防工程等级;(2)堤防工程结构:采用土堤、石堤、混凝土堤等结构形式;(3)堤防工程规模:根据防洪标准、地形地貌等因素,确定堤防工程规模;(4)堤防工程布置: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合理布置堤防工程。7.3.2河道整治工程设计(1)河道整治工程等级:根据项目区防洪标准,确定河道整治工程等级;(2)河道整治工程措施:采用疏浚、拓宽、护岸等工程措施;(3)河道整治工程规模:根据防洪标准、地形地貌等因素,确定河道整治工程规模;(4)河道整治工程布置: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合理布置河道整治工程。7.3.3排涝泵站工程设计(1)排涝泵站工程等级:根据项目区排涝标准,确定排涝泵站工程等级;(2)排涝泵站工程规模:根据排涝标准、地形地貌等因素,确定排涝泵站工程规模;(3)排涝泵站工程布置: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合理布置排涝泵站工程;(4)排涝泵站设备选型:根据排涝泵站工程规模和排涝要求,选择合适的泵站设备。7.3.4防洪排涝配套设施设计(1)防洪排涝监测系统:建立防洪排涝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项目区防洪排涝情况;(2)防洪排涝预警系统:构建防洪排涝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3)防洪排涝指挥调度系统:建立防洪排涝指挥调度系统,提高防洪排涝工作的组织协调能力;(4)防洪排涝应急预案:制定防洪排涝应急预案,保证在突发洪涝灾害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抗灾救援工作。第8章水土保持工程设计8.1水土保持规划8.1.1规划目标根据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农业生产条件及生态环境需求,制定合理的水土保持规划目标,保证项目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8.1.2规划原则遵循生态优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保证水土保持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8.1.3规划范围水土保持规划范围包括项目区内的农田、荒地、河道、沟壑等水土流失重点区域。8.1.4规划内容主要包括:水土保持措施、植被建设、水资源合理利用、土地整理、农业技术改进等。8.2水土保持工程布局8.2.1工程布局原则根据水土流失特点、地形地貌、水资源分布等因素,合理确定水土保持工程的布局,实现治理效益最大化。8.2.2工程布局方案(1)上游地区:采取坡改梯、坡面防护、植被恢复等措施,降低坡面径流速度,减少水土流失。(2)中游地区:加强河道整治、修建水土保持建筑物,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减少泥沙淤积。(3)下游地区:开展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改善土壤质量。8.3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方案8.3.1坡改梯工程(1)设计标准:根据地形地貌、土壤性质等因素,合理确定梯田的梯面宽度、梯高、梯长等参数。(2)施工方法:采用机械化施工,保证工程质量。8.3.2植被恢复工程(1)植物选择:根据项目区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2)配置模式:采用乔、灌、草结合的配置模式,提高植被覆盖度。8.3.3河道整治工程(1)设计标准:根据设计洪水标准,确定河道整治工程的规模及参数。(2)工程措施:采用疏浚、护岸、植被等措施,提高河道行洪能力。8.3.4水土保持建筑物(1)设计标准:根据建筑物功能、使用年限等要求,确定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材料等。(2)建筑规模:根据水土保持需求,合理确定建筑物规模。8.3.5农田水利建设(1)设计标准:根据农田灌溉需求,确定灌溉系统规模及参数。(2)工程措施:采用渠道衬砌、喷灌、滴灌等技术,提高农田灌溉效率。通过以上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方案的实施,可有效降低项目区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9章水环境与生态保护设计9.1水环境保护规划9.1.1水环境保护目标根据三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特点,制定水环境保护目标,保证水利工程在建设及运行过程中不对水环境造成负面影响。9.1.2水环境现状分析对项目区域的水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包括水质、水量、水生态等方面,为水环境保护规划提供依据。9.1.3水环境保护措施针对水环境现状及保护目标,制定以下措施:(1)加强水质监测,保证水质达标;(2)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降低农业面源污染;(4)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提升水环境自净能力。9.2生态保护工程布局9.2.1生态保护目标根据三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特点,制定生态保护目标,保证项目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发展。9.2.2生态保护措施结合项目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制定以下生态保护措施:(1)水源涵养林建设,提高水源地保护能力;(2)湿地保护与恢复,保障生物多样性;(3)生态缓冲带建设,降低农业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