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6篇_第1页
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6篇_第2页
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6篇_第3页
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6篇_第4页
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6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篇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3.了

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4.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两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

充沛,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采薇》和《氓》前两章。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朗读古诗的能力。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诗经两首》中所表现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的爱情婚姻的向往以及为捍卫祖国的

统一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诗经》距今约三千年,语言、内容都有着极大的陌生感,加之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更

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所以疏通诗句,带着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和三千年前的古人同喜同悲,同

爱同恨,势必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疏通诗句。2.借助诗的形象,体悟情感及主旨。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让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诗句,熟悉四言诗的节奏及重章叠句的形式。

2.试译其中一二首诗,诗句可长可短,押韵可严可宽。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

通过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及外国诗歌的学习鉴赏,学生们有了一些初步鉴赏诗歌的

能力,为本单元学习鉴赏《诗经》奠定了基础。

1.介绍《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2.赋、比、兴的艺术

手法。3.学习鉴赏《卫风•氓》。

二、皿蝴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

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

学派把它当成经典,故称《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

"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

《诗经》中的精华。

2.《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

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

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

定的情境中来。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

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卫风•氓》

《氓》是一首叙事诗,全篇都采用第一人称"我"(即女主人公)的口气来叙述,采用

回忆追述和对比的手法。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章节):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部分(3、4、5章节):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部分(6章节):"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

作者顺着“恋爱一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

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

婚姻自主的强烈愿望和抗争精神。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理解诗句:借助详细注释,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1)愆qian一拖延。(愆伏)

(2)垣yuWn一矮墙,也泛指墙。(断壁颓垣)

(3)载……载……zai——一边……一边。(载歌载舞)

(4)咎则——灾祸。(咎由自取)

(5)贿hui——财物。(行*受*)

(6)耽龙n——沉溺。(耽于幻想)

(7)限ytin——落。(陨石、陨落)

(8)汤汤shang——水势很大的样子。(浩浩汤汤)

(9)爽——过失,差错。(毫厘不爽,屡试不爽)

(10)罔w3ng——没有。(置若罔闻)

(11)靡mi一无,没有。(靡日不思)

(12)夙兴夜寐一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13)遂—顺心,满足。(遂心如意)

(14)躬——自身。(事必躬亲)

(15)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旦旦:诚恳的样子。

(16)老使我怨。老——同你白头到老。

2.朗读课文,把握诗的节奏与情感基调

(1)把握诗的节奏。课文三首诗都是四言诗。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在

音群和意群发生杆格不合的情形时,还是要按音群读,如"来/即我谋"要读成"来即/我

谋"。通俗地说,就是两字一拍。

(2)体悟诗的基调

朗读时,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当时的女主人公充满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一个热情温柔

的姑娘呼之欲出。因此,这两章要表现热烈欢乐的情感,语调应明快、活泼。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女主人公"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

暴矣"。在此已沦为夫权社会的一位弃妇。前后的形象形成极大的反差。因此,这三章要表

现怨恨、沉痛及对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强烈控诉,语调必须低沉、哀婉、幽怨。

第六章,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感受和决心。这一章情感I:匕较复杂,有怨情也有

怀旧之情,但更多的是清醒和刚烈,一反古代女子柔弱无奈的特性,严酷的现实使她坚强起

来了,反抗不公平的命运。至此,主人公形象丰满典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心目中最完美

的形象。因而,此章的情感应随内容变化又以严正的控诉为主。

3.领悟主旨。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

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4.理解本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氓》是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

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

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土耽!","女

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爰、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

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

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

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

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5.赋、比、兴手法在《氓》中的运用

本诗赋的手法被广泛运用,第一、二、五章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至被遗弃的经

过。

比、兴集中在第三章前四句与第四章前两句。第三章前四句,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

贪吃桑甚。这与后六句劝说形成对照,沉溺在爰情中的女子就像贪吃桑意的斑鸠那样,以至

不能自拔。第五章前二句,桑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

对照,含有隐喻。这样,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

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

认为,用桑叶嫩绿而至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来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美貌而

至衰老憔悴,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总结、扩展。《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

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特别是其中民歌部

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世文

学影响最大。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冲刷更显出它夺目的光彩。希望同学们课后能阅读《邺风•谷

风》、《君子于役》、《七月》等,并尝试着把《谷风》与《氓》进行比较阅读,体味《诗

经》的艺术魅力。

布置作业。1.《氓》在对比中怎样描写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

中认识到什么?

2.从《诗经》的其他诗中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品味这些比兴诗句的艺术效果。

附:板书设计

情节章节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热情、幸福手法

氓赋比兴

婚变(第三、四、五章)怨恨、沉痛对比

决绝(第六章)清醒、刚烈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习鉴赏《采薇》。2.学习重章复唱的手法。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长期戌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关于这首诗创作的时代,《毛

诗传》(西汉毛亨著)认为是周文王时候的作品,宋代程颐同意这种看法,并发挥道:"此

皆极道其劳苦忧伤之情也。上能察其情,则虽劳而不怨,虽忧而能励矣。""上能察其情"

明显是附会之辞,因为从诗中很难体会到对在位者的感戴之心,所以难以断定它是周文王时

候的作品。《汉书匈奴传》则认为是周懿王时候的作品,然而也没有确切的证据。

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

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并对己方的装备大加赞美,

表现出一种自豪感。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甸甸

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分不出孰轻孰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一直备受人们的赞

赏?

【明确】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

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

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

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

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

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王夫之

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

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

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

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

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2.了解重章复唱手法的运用。

【明确】"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许慎《说丈解字》),即乐曲奏一遍为一

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

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先

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

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

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

中关键词语"作""柔""刚"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莫(暮)""阳"

的变化,都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抒情主人公的焦虑、痛苦的心情则随着服役期

的无限延长越来越重,从"心亦忧止"到"忧心烈烈,载渴载饥",再到"忧心孔疚",他

的痛苦似乎到了承受的极限。

总结、扩展。课文节选了《诗经》两首,有描写爱情、婚姻的《氓》,有描写戌卒生活

的《采薇》。但只是略窥一斑,我们应以它为契机,扩大阅读面,更多地汲取《诗经》中的

精华,丰富我们文化底蕴。

《诗经》中重章复唱的手法非常普遍,希望同学们课外阅读《伐檀》、《硕鼠》、《无

衣》、《关睢》、《兼葭》,体味重章复唱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并尝试着把《无衣》与《采

薇》,把《关睢》、《兼葭》与《氓》比较阅读,这样对相近题材的了解会更全面辩证。

布置作业。1.把《采薇》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可以发挥想象,有所创新。2.背

诵《采薇》全诗和《氓》前两章。

|第6篇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

和可操作性。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诗经采薇的实用教案,

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诗经“六义";理解《采薇》的写作背景,从而体

会戍边将士的感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理解薇菜的生长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并逐

步领会戍边将士思念故乡及热爱祖国的感情。

2.通过赏析课文第六章,掌握诗歌鉴赏中的情景交融和反衬的表现手法,并能够结合全

文分析其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戌边将士的思归之情与保卫国家英勇顽强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戌边将士浓烈的思归之情。

【教学难点】

课文是怎样通过描写薇菜来体现将士们情感的变化。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

四课时

【教学设想】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一篇描写将士出征思念故乡的诗歌。本文重点在于体

会将士的思归之情。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诗经》中的《关雎》、《兼葭》等篇目,对

《诗经》已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必修1第1单元的诗歌模块的学习,学生也初步接触鉴赏

诗歌的方法,相信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同学们能够较好地理解《采薇》所传达的情感和掌

握鉴赏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在《世说新语》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谢玄

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优美的诗选自《诗经?小雅》

中的《采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

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并沿用至今。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

种表现手法。

三、《采薇》的写作背景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

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

代北方的3佥犹(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

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3佥猊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

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初读全文,读准字音,大体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重点字词读音

脸(口n)猊(yUn)之故不遑(hu台ng)启居载亿讪饥载渴靡使归聘(pin)

王事靡^(gU)不遑(hu台ng)四牡(m。)业业四牡骐(kui)骐

小人所腓(的)象弭(mi)鱼服3佥犹孔棘⑰雨(y。)雪霏(f的霏

(二)听示范性朗读录音,把握文章主旨。

明确:这是一首写西周时期T立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诗

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G筠》的文学常识,理解《采薇》的写作背景,并从整体上把握戌边

将士的家国之思,那么课文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的呢?这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齐声朗读课文前三章,思考这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第1-3章:戍边将士的思归之情

(-)赏析第一章:

(1)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

(2)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3)止:句未助词,无实意。

(4)曰:句首、句中助词,无实意。

(5)莫:通"暮",也读作"暮"。本文指年末。

(6)靡(mi)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无。室,与“家"义同。

(7)不遑(huang):不暇。遑,闲暇。

(8)启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启,跪、跪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

两膝着席,危坐时腰部伸直,臀部与足离开;安坐时臀部贴在足跟上。

(9)脸()猊(yUn):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第一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脸猊去厮杀。

没有空闲来休息,为跟3佥犹来厮杀。

思考:第一章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兴的手法。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

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

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

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

写的。

(二)赏析第二章

(10)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指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

(11)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

(12)载(z3i)饥载渴:则饥则渴、又饥又渴。载??载??,即又??又??。

(13)戍(shCi):防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

(14)聘(pin):问候的音信。

★第二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

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

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三)赏析第三章

(15)刚:坚硬。

(16)阳:农历十月,小阳春季节。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17)靡:无。

(18)^(gu):止息,了结。

(19)启处:休整,休息。

(20)孔:甚,很。

(21)疚:病,苦痛。

(22)我行不来:意思是:我不能回家。来,回家。(一说,我从军出发后,还没有

人来慰问过。)

★第三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榜。

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

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小结: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诗歌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

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思

考问题:第1-3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第1-3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

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1)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

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2)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

歌特有的音乐美。

第3课时

一、导入(复习式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前三章内容,主要通过薇菜的生长变化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了戌

边将士思念故乡、热爰祖国的情感。这节课我们继续感受戍边将士的战争生活,进一步体会

他们的浓烈的家国之思。

二、请同学齐声朗读课文第四、第五章,思考课文是如何描绘将士们的戍边的战争生活

的?

(-)赏析第四章

(23)常:常棣(棠棣),既米改,(fUyi)植物名。

(24)路:高大的战车。斯何,犹言维何。斯,语气助词,无实义。

(25)君子:指将帅。

(26)小人:指士兵。

(27)戎车:兵车。

(28)ft(mu):雄马。

(29)业业:高大的样子。

(30)定居:犹言安居。

(31)捷:胜利。

★第四章译文: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

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二)赏析第五章

(33)腓(fei):庇护,掩护。

(34)翼翼:整齐的样子。谓马训练有素。

(35)弭(mi):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一说弓两头的弯曲处。象弭,以象牙

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鲨鱼鱼皮制的箭袋。

(36)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37)棘(.):急。孔棘,很紧急。

★第五章译文: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

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

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小结:第4-5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体现

出了将士们的自豪感和保卫国家的责任感。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

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三)赏析第六章

(38)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

(39)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40)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雨:音同玉,为"下"的意思。

(41)霏(伯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42)迟迟:迟缓的样子。

(43)往:当初从军。

★第六章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小结:第6章写戍边将士还乡途中的所思所感。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

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

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

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第4课时

一、导入

通过前三节课的学习,我们整体上把握了《采薇》的主要内容,也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

情感。《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著名篇章,谢玄认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

思,雨雪霏霏"是《诗经》中最优美的句子之一。那么《采薇》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呢?本

节课我们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二、讨论探究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这四句

诗是怎样抒发主人翁的感情的?

(1)本诗借景抒情。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

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含在这两个画面之中而没有明说出来。

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有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

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2)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明媚的

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

(3)本诗借助"杨柳"意象来抒情的。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

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

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

三、讨论分析《采薇》写作特色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

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

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姜

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倍增其哀乐。”

再次,重章叠唱。它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

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

音乐之美。

四、做相关习题,深入理解反衬这一修辞手法。

1、对比及其作用:

把两种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使之相反相成

,使双方都更加鲜明突出,这就叫对比,又名对照。

对比的作用,主要是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

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不同类型的对比,作用又各有特点。两体对比,揭示好与坏,

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使人们在I;匕较中得到鉴别。一体两面的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

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的看清问题。

2、衬托及其作用: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

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衬托又分为两种形式:

正衬:利用与主要形象相类似的次要形象从正面衬托主要形象。毛宗岗所说"写周瑜乖

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即是。

桃花潭水深千石,不及汪伦送我倩。《赠汪伦》李白;

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主要事物(本

体)

[第7篇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1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难点]

1.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设想]

首先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悉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点,以

便让同学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用具]

教师备课系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痴情女子负心郎,是诗人创作的母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诗人对之进行过阐释,我们

今天阅读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感受作品的震没和恒久的生命力。体会、品味古代诗歌的音

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

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风""雅""颂"

"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

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

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

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

颂扬为主。

2、"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

麻xtXi。

三、触把握

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字词梳理

匪:fei汤:shang

愆:qian徂:cu

将:qiang裳:chang

载:z前靡:mi

于:xCi隰:xi

说:tub角:jiao

五、具体分析

《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一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写女子的定情。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我们可以从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

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

春美丽;以"鸠""无食桑其"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

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

"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

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

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

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这一

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

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

六、主题

作者顺着"恋爰一婚变一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

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

愿望。

七、布置作业

1、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o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氓》这首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文中的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以及诗的写作手法等。

二、字词归类

1、通假字(叫学生在听同学读时找出通假字)

"说"通"脱",摆脱,脱身。例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泮"通"畔",边岸。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于"通"吁",叹息。"无"通"毋",不要。例如:于嗟鸠兮,无食桑鼠

2、古今异义词:

氓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e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涕古义:眼泪,例如:泣涕涟涟;

mango

今义:鼻涕宴古义:欢聚,例如:总角之宴;

今义:宴会三岁古义:多年,例如:三岁食贫;

今义:三岁的年龄

三、写作特点

1.G耀》开创比、兴手法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

术效果。

在《诗经》中开创了比兴的手法,如: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

吃桑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

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

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

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

艺术魅力。

2、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

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

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

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

"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

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

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

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

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四、体验拓展:

《氓》一诗中这位如此温柔、多情、勤劳、淳朴的女子为何遭弃?同学各自发言后师评: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勤劳、淳朴,具有多种美德,最后被丈夫虐待以至抛弃。这个弃

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

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谈谈对男女主人公爰情观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爰情观。

五、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的另一样生活。

3.预习下节课。

|第8篇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3.了

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4.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两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

充沛,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采薇》和《氓》前两章。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朗读古诗的能力。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诗经两首》中所表现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的爱情婚姻的向往以及为捍卫祖国的

统一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诗经》距今约三千年,语言、内容都有着极大的陌生感,加之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更

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所以疏通诗句,带着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和三千年前的古人同喜同悲,同

爱同恨,势必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疏通诗句。2.借助诗的形象,体悟情感及主旨。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让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诗句,熟悉四言诗的节奏及重章叠句的形式。

2.试译其中一二首诗,诗句可长可短,押韵可严可宽。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

通过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及外国诗歌的学习鉴赏,学生们有了一些初步鉴赏诗歌的

能力,为本单元学习鉴赏《诗经》奠定了基础。

1.介绍《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2.赋、比、兴的艺术

手法。3.学习鉴赏《卫风•氓》。

二、整体感知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

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

学派把它当成经典,故称《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

"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

《诗经》中的精华.

2.《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

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

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

定的情境中来。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

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卫风•氓》

《氓》是一首叙事诗,全篇都采用第一人称"我"(即女主人公)的口气来叙述,采用

回忆追述和对比的手法。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章节):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部分(3、4、5章节):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部分(6章节):"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

作者顺着“恋爰—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

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

婚姻自主的强烈愿望和抗争精神。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理解诗句:借助详细注释,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1)愆qian一拖延。(愆伏)

(2)垣yu台n一矮墙,也泛指墙。(断壁颓垣)

(3)载……载......zai——一边......一边。(载歌载舞)

(4)咎则——灾祸。(咎由自取)

(5)贿hui——财物。(行*受*)

(6)耽d&n——沉溺。(耽于幻想)

(7)陨y而——落。(陨石、陨落)

(8)汤汤shang——水势很大的样子。(浩浩汤汤)

(9)爽——过失,差错。(毫厘不爽,屡试不爽)

(10)罔w如g——没有。(置若罔闻)

(11)靡mi一无,没有。(靡日不思)

(12)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13)遂—顺心,满足。(遂心如意)

(14)躬——自身。(事必躬亲)

(15)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旦旦:诚恳的样子。

(16)老使我怨。老——同你白头到老。

2.朗读课文,把握诗的节奏与情感基调

(1)把握诗的节奏。课文三首诗都是四言诗。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在

音群和意群发生杆格不合的情形时,还是要按音群读,如"来/即我谋"要读成"来即/我

谋"。通俗地说,就是两字一拍。

(2)体悟诗的基调

朗读时,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当时的女主人公充满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一个热情温柔

的姑娘呼之欲出。因此,这两章要表现热烈欢乐的情感,语调应明快、活泼。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女主人公"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

暴矣"。在此已沦为夫权社会的一位弃妇。前后的形象形成极大的反差。因此,这三章要表

现怨恨、沉痛及对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强烈控诉,语调必须低沉、哀婉、幽怨。

第六章,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感受和决心。这一章情感比较复杂,有怨清也有

怀旧之情,但更多的是清醒和刚烈,一反古代女子柔弱无奈的特性,严酷的现实使她坚强起

来了,反抗不公平的命运。至此,主人公形象丰满典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心目中最完美

的形象。因而,此章的情感应随内容变化又以严正的控诉为主。

3.领悟主旨。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

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4.理解本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氓》是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

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

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土耽!","女

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

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

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

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土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

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5.赋、比、兴手法在《氓》中的运用

本诗赋的手法被广泛运用,第一、二、五章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至被遗弃的经

过。

比、兴集中在第三章前四句与第四章前两句。第三章前四句,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

贪吃桑甚。这与后六句劝说形成对照,沉溺在爱情中的女子就像贪吃桑慕的斑鸠那样,以至

不能自拔。第五章前二句,桑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

对照,含有隐喻。这样,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

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

认为,用桑叶嫩绿而至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来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美貌而

至衰老憔悴,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总结、扩展。《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

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特别是其中民歌部

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世文

学影响最大。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冲刷更显出它夺目的光彩。希望同学们课后能阅读《邺风•谷

风》、《君子于役》、《七月》等,并尝试着把《谷风》与《氓》进行比较阅读,体味《诗

经》的艺术魅力。

布置作业。1.《氓》在对比中怎样描写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

中认识到什么?

2.从《诗经》的其他诗中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品味这些比兴诗句的艺术效果。

附:板书设计

情节章节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热情、幸福手法

氓赋比兴

婚变(第三、四、五章)怨恨、沉痛对比

决绝(第六章)清醒、刚烈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习鉴赏《采薇》。2.学习重章复唱的手法。

二、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长期戌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关于这首诗创作的时代,《毛

诗传》(西汉毛亨著)认为是周文王时候的作品,宋代程颐同意这种看法,并发挥道:"此

皆极道其劳苦忧伤之情也。上能察其情,则虽劳而不怨,虽忧而能励矣。""上能察其情"

明显是附会之辞,因为从诗中很难体会到对在位者的感戴之心,所以难以断定它是周文王时

候的作品。《汉书・匈奴传》则认为是周懿王时候的作品,然而也没有确切的证据。

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

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