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05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0/19/15/wKhkGWcT-XaAGOWBAAJo4FIzvPo996.jpg)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05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0/19/15/wKhkGWcT-XaAGOWBAAJo4FIzvPo9962.jpg)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05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0/19/15/wKhkGWcT-XaAGOWBAAJo4FIzvPo9963.jpg)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05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0/19/15/wKhkGWcT-XaAGOWBAAJo4FIzvPo9964.jpg)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05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0/19/15/wKhkGWcT-XaAGOWBAAJo4FIzvPo996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类文本阅读考点五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突破高考第5题✬题组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题。(湖南省2022届高三10月联考)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社会和文化社会的变化,构筑文学理论的核心“文学性”概念已悄然发生变化。从单纯的文学文本到广泛的社会文本,从审美性、文学性到政治性、文化性,“文学性的扩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它和当代媒体文化、视觉文化的发达不无关系,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90年代以来社会结构同时也是社会话语系统的转型。这就要求我们突破过去文学观念的种种局限。局限之一是精英文学观。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反思。实际上,所谓“精英文学观”,并不是认为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有绝对的分野——在延安时代的赵树理文学也是一种精英文学——而更多是一种要扶持某种文学类型、文学势力以及文学创作成为正统主流的姿态。这种“扶正”会扼杀多样性,因为它会使文学陷入一种单一标准统摄的、忽视个体独特性的模式中。局限之二是文学文本化。传统的文学研究要么把“文学”理解为“思想”,要么理解为“语言”,要么是合二为一,但都是悬空建立在文本基础上。这种虚化的文本,一方面忽视了文学的“物质性”。传统的文学研究从来不关注文学的物质载体,比如说书籍报刊,比如说图书的装帧、印刷、出版、发行等等。以鲁迅的小说为例,小说集《呐喊》中多篇作品是先刊印在《新青年》杂志上的,那么从杂志刊行到最后辑成单本出版其间是否有变化?《呐喊》的装帧设计、装订形式、书籍用纸等又是如何?现代文学的研究者认为这些问题是“小道”,往往不予关注,但事实上,洋装本还是线装本,往往暗藏着思想文化的交锋。另一方面忽视了文学的“活动性”。现代文学之不同于古典文学,除了众所周知的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还与其生产过程以及发表形式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在文学创作中,报章等大众传媒不仅仅是工具,已深深嵌入写作者的思维与表达。所谓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显然是就文本而言的,但这个文本不是凭空产生的,作为文化产品它是有生产过程的,不仅有生产,同时还有消费过程,以及这之间的传播过程。但是在传统的文学研究中,这些是最被忽略的。相反在新文史中,阅读史、图书史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门类。美国著名新文化史学者罗佰特·达恩顿就以研究阅读史而闻名,他曾经谈到自己的研究主要是“我感兴趣的是从更加广阔的视野来考察书籍的历史,讨论印刷品是如何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这一核心问题”。显然,在文学作品如何被阅读、如何进入普通读者生活这方面,文学研究做得还远远不够。对活动的关注,也就是对“过程”的关注。学者周武就认为,以往的文化史基本上是结果(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新文化史更专注于过程的研究。所谓结果的研究,指的是对最终事实的研究,即对已成为事实的唯一可能性的研究,对思想家或学人而言,这个最终事实就是思考的文本化成果。所谓过程的研究,则是对文本化成果的探索与思考过程的研究。我们往往把目光集中到文本本身,因此对文本的处理,对文本的梳理与解说,就成了以往文化史研究的中心环节。这种状况现在正在发生变化,开始慢慢走出单纯的文本研究的方式,开始关注这些观念、态度、学术、思潮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出现的,在特定的语境里面又是怎么变化的,它的传播渠道是什么,它的读者又是哪些人,哪些人出于怎样的理由接受或者反对……简单来说,这一类型的文学研究关注的是一种充满了细节的过程。显然,如果“文学”不作为这样一种文化活动的过程来理解,它始终是无法获得一种超越纸面的立体感的。(摘编自邓金明《“新文化史”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材料二:以往学界对现代文学传统的梳理主要聚焦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传统,或写实、批判、抒情、大众化传统等。这种研究范式有待完善,因为上述对文学传统的概括只包含了创作方法、文本特征、教化宗旨的传统,而没有包括社会学意义上的“写作传统”和“文类功能传统”。中外文学史上,文学参与历史言说是常有的现象。文学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深度融会,因而积淀成一种前后相继、堪称传统的写作现象,并演化为具有本质意义的写作传统。现代文学对历史的认知作用是不可否认的,文学研究理应重视这种作用。在历史学研究中,鲁迅、茅盾、老舍、丁玲、闻一多等人的事迹和作品经常被当作佐证史料而引用。现代文学能够被用作历史研究之辅助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它固有的“以文见史”传统的存在。站在文学的立场上,完全有必要以文学为本体来考察这一传统的诸多方面,这对把握作为特殊历史的百年中国文学史是必不可少的。“以文见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写作传统。梳理这一传统有助于理解新文学重视历史表意功能的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现代文学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机制。文学参与历史建构的传统在五四文学之前的进步人士那里就已经开启。中国现代文学是一种善于到历史中寻求资源的文学,现代作家在“人”的建构过程中,首选的是历史批判的路径,而不是将世俗生活合法化的路径,梁启超、鲁迅等人都选择了前者。(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的写作传统》)1.对于文学研究,请依据文本谈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答案】①材料一侧重在文学研究的内容和对象,认为文学研究不能忽视文学的物质载体,并应转向更为细致的文化活动的过程研究。②材料二侧重在文学的研究的意义,认为文学研究对历史的认知起到重要作用。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题。(广东省普师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材料一弹幕最早出现在弹幕视频网站,又陆续现身于各类视频网站,形成一种新的互动评论样态。如今,弹幕已成为“互联网+社交”的新样式。网友们观看视频时,发出的评论以飞行形式横穿屏幕,当出现很多评论时,就会产生如同无数子弹横飞的效果,这种现象被称作“弹幕”。事实上,不仅仅是“二次元”(动漫和游戏文化圈)领域,在剧集、综艺、电影等领域,弹幕也已成为年轻人交流中不可或缺的方式。作为一种强开放性、强包容性的动态交流媒介,弹幕备受年轻人青睐,弹幕中的热词也时常成为流行语。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中,哔哩哔哩视频网站(B站)的用户总共发送超14亿次弹幕,其中“AWSL”(表示激动)、“泪目”“名场面”“妙啊”等弹幕被评为年度弹幕热词。弹幕文化让网友找到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伙伴,他们的语言、行为会在这个群体中得到认同,他们进而获得社交满足。弹幕爱好者“山居客”告诉记者:“当影视剧有槽点的时候,弹幕会特别多,有时甚至占满整个屏幕。看剧有了弹幕,就感觉不只是自己一个人在看,通过弹幕与大家一起吐槽或分享观点,特别开心。”(摘编自《弹幕参差不齐先审后播很有必要》)材料二弹幕,即观众发表在视频画面上的即时评论,是观众对视频内容表达各自态度看法、实现即时互动的重要方式。增强互动性是弹幕最重要的功能。弹幕是视频网站适应社交媒介发展趋势,为增强互动性、提高网站用户活跃度而设计开发出来的。传统的影视评论在评论区进行,观众多在看完视频后发表评论,无法实现即时互动。相比之下,弹幕能够让观众边看视频边把即时感受、情绪和看法用文字直接在视频上发表出来,不仅能与相关视频细节构成图文对话关系,还能够与其他观看者进行实时讨论与交流。以视频网站上线的1994年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为例。当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响起、行军征战画面出现时,弹幕就已经铺满屏幕。有的观众赞赏经典、抒发情怀、回忆观剧童年,有的观众点赞高清画质和经典场面。随着刘备、曹操、诸葛亮等人物从镜头中掠过,观众或援引经典,如引用“千载谁堪伯仲间”来抒发对历史和英雄的感慨,或以亲切称呼表达对某一人物的喜爱,或向其他观众普及文史知识,助其理解剧情。在视频播放某一节点,观众讨论剧情、品评人物、聚焦细节,形成热烈讨论的氛围,营造出虚拟会客厅的效果。这种互动方式使弹幕不同于一般针对剧情和表演进行评价的文艺评论,而显示出参与式文化的特征。视频内容成为引发话题、触发感受、产生共鸣的媒介。观众借助对视频内容的参与式对话,或展示知识储备、或寻求文化认同、或制造相互陪伴的氛围。可以说,弹幕是对过去客厅式集体观剧、闲聊式社交文化的虚拟化转换,是一种新型网络社交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弹幕实时互动有其真实率性的一面,也易成为情绪宣泄之地和不文明、不理性言论的滋生场所,因而需要每一个参与者自觉维护健康的弹幕文化,共同涵养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监管,督促各视频平台切实履行责任,进一步加强弹幕审核力度,及时屏蔽有违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的内容,坚决戒除弹幕的“低俗之风”;同时,应当倡导和帮助弹幕用户养成良好使用习惯,提高弹幕内容的质量,共同创造积极健康的收视环境。具有参与性特征的新型社交文化,有助于推动当代文化创新和融合。弹幕以其独特的方式,促进文化经典的意义再生产和价值再传播。得益于参与式的社交评论文化,弹幕既向年轻世代普及历史文化,又把年轻观众熟悉的流行文化和文化经典、主流价值相对接,打开网生代通向经典作品的新入口,推动文化和价值的代际传承。对影视生产和制作者而言,不仅弹幕评论具有大数据价值,而且他们能够即时看到观众反应。观众对人物设置、角色表演、服化道具细节以及剧情合理性的即时性讨论,可以督促创作者不断提高创作质量。此外,弹幕还经常以集体智慧的创造力,对影视内容进行二次阐释,使影视内容与当代流行文化、当下现实生活产生连接,从而孕育影视创新契机。随着5G技术、移动设备和网络视听艺术发展,弹幕作为一种以视频为触媒的参与式社交文化,正积极介入当代文化建设。我们要正视弹幕凝聚的集体智慧在当代文化融合和创新中的作用,加强监管和引导,提高弹幕内容的质量,发挥其在沟通文化、促进创作中的积极作用。(摘编自《用好弹幕优化内容》)2.想要用好弹幕我们该怎样做?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加以概括。【答案】①每一个参与者自觉维护弹幕文化的健康,保持文明和理性;②依法加强监管,督促各视频平台切实履行责任,加强弹幕审核力度,及时屏蔽有违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的内容;③倡导和帮助弹幕用户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提高弹幕内容的质量,共同创造积极健康的收视环境。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题。(山东省“山东学情”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材料一:文艺精品是一个时代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成果,它滋润人们的心灵世界。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推动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重新塑造着文艺的创意创作、生产消费、传播接受和鉴赏评论,为文艺精品的诞生创造了全新的环境和条件。数字时代的来临,赋予传统文艺精品新的呈现形式,让我们在数字化情景下与之再次相逢,并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比如,前段时间,央视老版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以弹幕版形式亮相视频网站,在年轻观众中引发了观剧热潮。视频网站、弹幕观剧的加入为数字时代文艺精品传播提供了范例。再如近年来持续开展的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让荣获“文华大奖”“梅花奖”等重要奖项的优秀之作以及各剧种的保留剧目,借助网络平台赢得更加广泛的受众。更不用说,“数字敦煌”“云端国博”等项目为民族艺术瑰宝插上数字化的翅膀;各地美术馆举办的网络美术展书法展,无不展示着传统文艺精品在数字化时代的持久生命力。一言以蔽之,真正的精品不会过时,数字技术赋予文艺精品更多样的打开方式,为大众走近文艺精品搭建新的桥梁。数字时代特有的技术和艺术手段、传播和欣赏方式、审美和接受心理,更孕育和催生着新的文艺精品。文艺精品之精,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艺创作者的重要使命在于以时代的方式捕捉、表现和丰富属于自己时代的美。数字时代的文艺精品应符合这个时代的技术特性,更应契合这个时代的美学要求,从形式到内容全方位反映和呈现社会生活,遵循当代语言语法,彰显时代精神气质,让人领略到人类文明行进到数字时代的新风景。新媒介属性成为这个时代文艺精品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网络文学是新媒介推动下产生并迅速崛起的文艺新类型。最新资料显示,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67亿,形成了20余个大类型,200余种小分类。文学之外,短视频、竖屏剧、互动剧等视频新品类层出不穷,沉浸式新媒体艺术展屡成“网红”,“数字舞台剧”等时有新作。而全息影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为数字时代文艺创作提供无限可能。虚拟歌手、虚拟演员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人机共演的银幕、人机共舞的舞台正在出现,这些文艺现象虽然还有些稚嫩,但充满生气和新机,必将成为孕育文艺精品的沃土。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美学变革。数字技术在带给人新奇审美感受的同时,也给数字时代文艺精品的产生准备着美学基础。央视春晚节目《蜀绣》,把全息投影技术运用于舞美,令人耳目一新。数字技术赋能舞台美术,使之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为舞台美学提供了新经验。同样,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影视作品画面更加清晰精致,音响效果更加立体震撼,视觉特效更加逼真华丽;相比于演员表演、实景拍摄等而言,影视后期制作的地位也得到大幅提升,极大丰富了影视艺术的内容和手法,拓展了美学空间。而依托数字平台观看造型艺术作品时,我们可以自由放大某个局部,也可以任意缩小整幅作品,同样推动着欣赏趣味和审美诉求的变化。总而言之,在“逼真感”“即时感”“互动感”“沉浸感”等数字时代耳熟能详、亲身体验的新感受背后,是一种喷薄欲出的新美学。数字时代的文艺创作应该跟上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前进的步伐。在充分发挥新媒介新技术优势的同时,把数字技术所给予人们的独特感受,变成艺术灵感和创意,融入作品内部,体现到叙事逻辑、情节冲突、人物塑造、场景营构等各个方面,将奉献出受众喜闻乐见、又具有长久价值的精品力作。(摘编自胡一峰《新技术与新美学造就新精品》)材料二:文艺精品的评判标准是什么?那就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经得起历史检验。思想精深,不是简单的、图解式地表述政治倾向和标语口号,它是艺术作品中自然流露的深刻哲理和文化价值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千古传诵,电视剧《士兵突击》中“不抛弃、不放弃”的台词被人牢记,就是因为它们能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情操,给人健康向上的力量。放眼世界,任何国家的文艺作品,都弥漫着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精神”。在美国的文艺作品中,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美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如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就深刻折射了美国的价值观——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关爱生命、恐惧与厌恶战争等。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艺精品创作的最强音,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艺术精湛一般要看三个要素:人物、故事和细节。充满独特个性的人物是文艺创作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决定作品的得失成败。电视剧《亮剑》深受老百姓喜爱是因为李云龙式的“无论遇到多么强大的敌人都敢于亮剑”的形象刻画得有血有肉。故事是决定文艺创作成败的关键因素。细节比故事更难找,而它又是更能反映真实生活的。制作精良,要精益求精,绝不能胡编乱造:要“讲究”,绝不能“将就”。一部好的电视剧不仅演员表演要到位,场景、服饰、道具、灯光、音乐等也要用心制作,精美耐看。精品还必须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否则,那只能是昙花一现。真正好的文艺作品,应该是多少年后还能反复播放,才能称得上经典。(摘编自朱虹《文艺精品十论》)3.数字时代,某些流量明星人气旺盛,粉丝众多,号召力强,但往往因没有与之匹配的实力,乱象频发。请结合材料简析流量明星该如何打造文艺精品来增强自己的实力。【答案】①思想:坚守思想阵地,弘扬核心价值观。②内容:关心社会生活,契合时代美学要求。③形式:利用数字技术优势,丰富作品表达。④制作:精益求精,经得起时间检验。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题。(山东省青岛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初学习质量调研检测)材料一: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文如其人”命题,往往具有“实然”“应然”双重意义,既在于儒家思想及文人普遍观念对“文”之反映、认识功能的信赖,也在于儒道两家共同标举的“贵真”理想。在中国古代“文如其人”说的支持者中,在“实然”认定外,还赋予该命题“应然”意义者,比比皆是。叶燮所说的“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如此,“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心声心画,吾辈正赖有此留天地间互相参验者”亦如此。在这里,笔者更为关心的是,上述“实然”“应然”的判断是如何产生的?回答此问题,我们需要对两者的思想基础分别进行追寻。尽管在具体表达时,“文如其人”命题往往也包含对“文”的审美形态的描述,但它主要的阐释目的,终归在于肯定“文”承载创作者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信息的有效性。而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中,恰有一种与此息息相关,那就是承认并重视“文”尤其是自作之文的反映、认识功能。儒家诗学经典文献中的相关表述,可谓该观念的典型体现。《诗大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至少是在认定,诗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除此之外,孟子的被众多后学奉为圭臬的认识方法——“以意逆志”,实际上也包含着上述事实判断。孟子认为,解读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要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一观点无疑有对正确发挥解读者主观能动性的肯定与期待;此外,还有一点比较隐蔽,那就是对语言文字反映、认识功能的认可。因为在对该方法的表述中,孟子否定的仅仅是认知主体不恰当的理解方式,而绝不是作品承载“志”的真实性——“以意逆志”成立的前提之一,正是“志在文中”;若非如此,即便解读者“知人”能力再强,也是无处应用的。当然,除了上述儒家经典文献,在古人其他常见表达中,文的这类功能也一再被确认。众所周知,所谓“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被古人多次重复的心愿,这其中潜藏的,是对作品能够承载作者情志、个性的肯定。而《汉书•司马迁传》所载《报任安书》中的“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则不单关注着“文”对德性或声名的传播,还表达出对“文”之展示自我情感、个性的信赖。在这类观念中,具备上述功能的“文”已不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有所感而相通的桥梁、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显而易见,将“文”等同于反映、认识创作者个人信息的可靠媒介,乃是被经典著作及文人反复确认的真理性认识。既然如此,“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长久的拥护,绝非偶然。除“客观事实认定”一端外,在“人”与“文”的“应然”层面,“文如其人”命题同样存在深厚的思想基础。在这个层面,“文如其人”表达的是“贵真”的一种理念,即文、人一致是理应追求的境界,而“真”正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文艺观中的“真”,一方面要求作家真诚地表达真实的思想情感,一方面要求作品具备完满呈现作者真情实感的水平。如果说后者是对作品客观效果的考虑,其实现程度尚不完全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愿望,那么前者就是对创作者主观动机的要求,即要求作家无论创作水准怎样,至少理应保证内容的真实、表达态度的真诚。这两点原则上人人皆可实现,若不能做到,为人为文就均不足取。就文论史事实来看,《易传•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礼记•表记》中的“情欲信,辞欲巧”,就已包含了对“真”原则的自觉确认。而后世即便是格外重视形式风格的文人,也是绝不背弃该原则的。不难看出,当“真”成为古代文人立身、为文的普遍追求时,在他们心中,同样标举该理想的“文如其人”也就必具有“应然”意义了。综上所述,即便存在“言不尽意”说这类对立观念,“文如其人”命题仍具备坚实的思想基础。(摘编自徐楠《“文如其人”命题探微》)材料二: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既从先秦时期孟子开创的“知人论世”“知言养气”的批评传统导出,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西方的“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歌德曾指出:“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耐人寻味的是,“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这两个十分相近的风格论命题产生于东西方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和原创性诗学体系,又在比较视域中成为中西诗学风格论汇通性的鲜明表征。两个命题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运用不同的例证和表述方式,却共同揭示着文学风格的内在特性,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共同的文学规律”。当然,这两个命题只是相近而非相同,钱锺书曾经做过辨析,认为文如其人“乃读者由文以知人”,而风格即人“乃作者取诸己以成文”。这种内在差异的存在恰恰显示出其间互识和互补的可能性,也体现着不同民族诗学并非趋同的独特性。(摘编自“中国作家网”《文学风格论与当下文学实践》)4.《尚书•尧典》说“诗言志”,《礼记•表记》说“情欲信”。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诗言志”指诗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感情,侧重反映“文如其人”说“实然”的意义;“情欲信”指文章的内容应该真实,侧重反映“文如其人”说“应然”的意义:二者共同证明了“文如其人”命题的双重意义。信息类文本阅读考点五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突破高考第5题✬题组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题。(湖南省2022届高三10月联考)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社会和文化社会的变化,构筑文学理论的核心“文学性”概念已悄然发生变化。从单纯的文学文本到广泛的社会文本,从审美性、文学性到政治性、文化性,“文学性的扩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它和当代媒体文化、视觉文化的发达不无关系,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90年代以来社会结构同时也是社会话语系统的转型。这就要求我们突破过去文学观念的种种局限。局限之一是精英文学观。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反思。实际上,所谓“精英文学观”,并不是认为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有绝对的分野——在延安时代的赵树理文学也是一种精英文学——而更多是一种要扶持某种文学类型、文学势力以及文学创作成为正统主流的姿态。这种“扶正”会扼杀多样性,因为它会使文学陷入一种单一标准统摄的、忽视个体独特性的模式中。局限之二是文学文本化。传统的文学研究要么把“文学”理解为“思想”,要么理解为“语言”,要么是合二为一,但都是悬空建立在文本基础上。这种虚化的文本,一方面忽视了文学的“物质性”。传统的文学研究从来不关注文学的物质载体,比如说书籍报刊,比如说图书的装帧、印刷、出版、发行等等。以鲁迅的小说为例,小说集《呐喊》中多篇作品是先刊印在《新青年》杂志上的,那么从杂志刊行到最后辑成单本出版其间是否有变化?《呐喊》的装帧设计、装订形式、书籍用纸等又是如何?现代文学的研究者认为这些问题是“小道”,往往不予关注,但事实上,洋装本还是线装本,往往暗藏着思想文化的交锋。另一方面忽视了文学的“活动性”。现代文学之不同于古典文学,除了众所周知的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还与其生产过程以及发表形式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在文学创作中,报章等大众传媒不仅仅是工具,已深深嵌入写作者的思维与表达。所谓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显然是就文本而言的,但这个文本不是凭空产生的,作为文化产品它是有生产过程的,不仅有生产,同时还有消费过程,以及这之间的传播过程。但是在传统的文学研究中,这些是最被忽略的。相反在新文史中,阅读史、图书史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门类。美国著名新文化史学者罗佰特·达恩顿就以研究阅读史而闻名,他曾经谈到自己的研究主要是“我感兴趣的是从更加广阔的视野来考察书籍的历史,讨论印刷品是如何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这一核心问题”。显然,在文学作品如何被阅读、如何进入普通读者生活这方面,文学研究做得还远远不够。对活动的关注,也就是对“过程”的关注。学者周武就认为,以往的文化史基本上是结果(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新文化史更专注于过程的研究。所谓结果的研究,指的是对最终事实的研究,即对已成为事实的唯一可能性的研究,对思想家或学人而言,这个最终事实就是思考的文本化成果。所谓过程的研究,则是对文本化成果的探索与思考过程的研究。我们往往把目光集中到文本本身,因此对文本的处理,对文本的梳理与解说,就成了以往文化史研究的中心环节。这种状况现在正在发生变化,开始慢慢走出单纯的文本研究的方式,开始关注这些观念、态度、学术、思潮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出现的,在特定的语境里面又是怎么变化的,它的传播渠道是什么,它的读者又是哪些人,哪些人出于怎样的理由接受或者反对……简单来说,这一类型的文学研究关注的是一种充满了细节的过程。显然,如果“文学”不作为这样一种文化活动的过程来理解,它始终是无法获得一种超越纸面的立体感的。(摘编自邓金明《“新文化史”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材料二:以往学界对现代文学传统的梳理主要聚焦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传统,或写实、批判、抒情、大众化传统等。这种研究范式有待完善,因为上述对文学传统的概括只包含了创作方法、文本特征、教化宗旨的传统,而没有包括社会学意义上的“写作传统”和“文类功能传统”。中外文学史上,文学参与历史言说是常有的现象。文学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深度融会,因而积淀成一种前后相继、堪称传统的写作现象,并演化为具有本质意义的写作传统。现代文学对历史的认知作用是不可否认的,文学研究理应重视这种作用。在历史学研究中,鲁迅、茅盾、老舍、丁玲、闻一多等人的事迹和作品经常被当作佐证史料而引用。现代文学能够被用作历史研究之辅助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它固有的“以文见史”传统的存在。站在文学的立场上,完全有必要以文学为本体来考察这一传统的诸多方面,这对把握作为特殊历史的百年中国文学史是必不可少的。“以文见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写作传统。梳理这一传统有助于理解新文学重视历史表意功能的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现代文学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机制。文学参与历史建构的传统在五四文学之前的进步人士那里就已经开启。中国现代文学是一种善于到历史中寻求资源的文学,现代作家在“人”的建构过程中,首选的是历史批判的路径,而不是将世俗生活合法化的路径,梁启超、鲁迅等人都选择了前者。(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的写作传统》)1.对于文学研究,请依据文本谈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答案】①材料一侧重在文学研究的内容和对象,认为文学研究不能忽视文学的物质载体,并应转向更为细致的文化活动的过程研究。②材料二侧重在文学的研究的意义,认为文学研究对历史的认知起到重要作用。【解析】首先在梳理层次、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把握每一则材料的观点态度。材料一中,前三段提出“要求我们突破过去文学观念的种种局限”,局限包括精英文学观与文学文本化;第四、五段批驳这种虚化的文本一方面忽视了文学的“物质性”(物质载体),另一方面忽视了文学的“活动性”(生产过程、消费过程、传播过程);第六、七段进而指出文学研究应更关注文学充满细节的过程。综上可知,材料一侧重论述文学研究的内容和对象,认为文学研究不能忽视文学的物质载体,并应转向更为细致的文化活动的过程研究。材料二中,第一段中提出“文学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深度融会”,第二段强调“现代文学对历史的认知作用是不可否认的,文学研究理应重视这种作用”,第三段指出“梳理这一传统有助于理解新文学重视历史表意功能的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现代文学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机制”,都是围绕文学研究对历史认知所起的重要作用,故知材料二的侧重点是论述文学研究的意义。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题。(广东省普师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材料一弹幕最早出现在弹幕视频网站,又陆续现身于各类视频网站,形成一种新的互动评论样态。如今,弹幕已成为“互联网+社交”的新样式。网友们观看视频时,发出的评论以飞行形式横穿屏幕,当出现很多评论时,就会产生如同无数子弹横飞的效果,这种现象被称作“弹幕”。事实上,不仅仅是“二次元”(动漫和游戏文化圈)领域,在剧集、综艺、电影等领域,弹幕也已成为年轻人交流中不可或缺的方式。作为一种强开放性、强包容性的动态交流媒介,弹幕备受年轻人青睐,弹幕中的热词也时常成为流行语。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中,哔哩哔哩视频网站(B站)的用户总共发送超14亿次弹幕,其中“AWSL”(表示激动)、“泪目”“名场面”“妙啊”等弹幕被评为年度弹幕热词。弹幕文化让网友找到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伙伴,他们的语言、行为会在这个群体中得到认同,他们进而获得社交满足。弹幕爱好者“山居客”告诉记者:“当影视剧有槽点的时候,弹幕会特别多,有时甚至占满整个屏幕。看剧有了弹幕,就感觉不只是自己一个人在看,通过弹幕与大家一起吐槽或分享观点,特别开心。”(摘编自《弹幕参差不齐先审后播很有必要》)材料二弹幕,即观众发表在视频画面上的即时评论,是观众对视频内容表达各自态度看法、实现即时互动的重要方式。增强互动性是弹幕最重要的功能。弹幕是视频网站适应社交媒介发展趋势,为增强互动性、提高网站用户活跃度而设计开发出来的。传统的影视评论在评论区进行,观众多在看完视频后发表评论,无法实现即时互动。相比之下,弹幕能够让观众边看视频边把即时感受、情绪和看法用文字直接在视频上发表出来,不仅能与相关视频细节构成图文对话关系,还能够与其他观看者进行实时讨论与交流。以视频网站上线的1994年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为例。当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响起、行军征战画面出现时,弹幕就已经铺满屏幕。有的观众赞赏经典、抒发情怀、回忆观剧童年,有的观众点赞高清画质和经典场面。随着刘备、曹操、诸葛亮等人物从镜头中掠过,观众或援引经典,如引用“千载谁堪伯仲间”来抒发对历史和英雄的感慨,或以亲切称呼表达对某一人物的喜爱,或向其他观众普及文史知识,助其理解剧情。在视频播放某一节点,观众讨论剧情、品评人物、聚焦细节,形成热烈讨论的氛围,营造出虚拟会客厅的效果。这种互动方式使弹幕不同于一般针对剧情和表演进行评价的文艺评论,而显示出参与式文化的特征。视频内容成为引发话题、触发感受、产生共鸣的媒介。观众借助对视频内容的参与式对话,或展示知识储备、或寻求文化认同、或制造相互陪伴的氛围。可以说,弹幕是对过去客厅式集体观剧、闲聊式社交文化的虚拟化转换,是一种新型网络社交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弹幕实时互动有其真实率性的一面,也易成为情绪宣泄之地和不文明、不理性言论的滋生场所,因而需要每一个参与者自觉维护健康的弹幕文化,共同涵养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监管,督促各视频平台切实履行责任,进一步加强弹幕审核力度,及时屏蔽有违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的内容,坚决戒除弹幕的“低俗之风”;同时,应当倡导和帮助弹幕用户养成良好使用习惯,提高弹幕内容的质量,共同创造积极健康的收视环境。具有参与性特征的新型社交文化,有助于推动当代文化创新和融合。弹幕以其独特的方式,促进文化经典的意义再生产和价值再传播。得益于参与式的社交评论文化,弹幕既向年轻世代普及历史文化,又把年轻观众熟悉的流行文化和文化经典、主流价值相对接,打开网生代通向经典作品的新入口,推动文化和价值的代际传承。对影视生产和制作者而言,不仅弹幕评论具有大数据价值,而且他们能够即时看到观众反应。观众对人物设置、角色表演、服化道具细节以及剧情合理性的即时性讨论,可以督促创作者不断提高创作质量。此外,弹幕还经常以集体智慧的创造力,对影视内容进行二次阐释,使影视内容与当代流行文化、当下现实生活产生连接,从而孕育影视创新契机。随着5G技术、移动设备和网络视听艺术发展,弹幕作为一种以视频为触媒的参与式社交文化,正积极介入当代文化建设。我们要正视弹幕凝聚的集体智慧在当代文化融合和创新中的作用,加强监管和引导,提高弹幕内容的质量,发挥其在沟通文化、促进创作中的积极作用。(摘编自《用好弹幕优化内容》)2.想要用好弹幕我们该怎样做?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加以概括。【答案】①每一个参与者自觉维护弹幕文化的健康,保持文明和理性;②依法加强监管,督促各视频平台切实履行责任,加强弹幕审核力度,及时屏蔽有违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的内容;③倡导和帮助弹幕用户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提高弹幕内容的质量,共同创造积极健康的收视环境。【解析】首先从材料二中筛选出当前运用弹幕存在的问题,然后给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可从个人和监管部门两个角度思考。对个人而言,弹幕容易成为发泄情绪的滋生之地,因此“需要每一个参与者自觉维护健康的弹幕文化,共同涵养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可以概括为“每一个参与者自觉维护弹幕文化的健康,保持文明和理性”;对监管部门而言,应该“督促各视频平台切实履行责任,进一步加强弹幕审核力度,及时屏蔽有违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的内容,坚决戒除弹幕的‘低俗之风’”,可以概括为“依法加强监管,督促各视频平台切实履行责任,加强弹幕审核力度,及时屏蔽有违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的内容”;对监管者而言,他们还“应当倡导和帮助弹幕用户养成良好使用习惯,提高弹幕内容的质量,共同创造积极健康的收视环境”,可以概括为“倡导和帮助弹幕用户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提高弹幕内容的质量,共同创造积极健康的收视环境”。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题。(山东省“山东学情”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材料一:文艺精品是一个时代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成果,它滋润人们的心灵世界。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推动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重新塑造着文艺的创意创作、生产消费、传播接受和鉴赏评论,为文艺精品的诞生创造了全新的环境和条件。数字时代的来临,赋予传统文艺精品新的呈现形式,让我们在数字化情景下与之再次相逢,并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比如,前段时间,央视老版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以弹幕版形式亮相视频网站,在年轻观众中引发了观剧热潮。视频网站、弹幕观剧的加入为数字时代文艺精品传播提供了范例。再如近年来持续开展的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让荣获“文华大奖”“梅花奖”等重要奖项的优秀之作以及各剧种的保留剧目,借助网络平台赢得更加广泛的受众。更不用说,“数字敦煌”“云端国博”等项目为民族艺术瑰宝插上数字化的翅膀;各地美术馆举办的网络美术展书法展,无不展示着传统文艺精品在数字化时代的持久生命力。一言以蔽之,真正的精品不会过时,数字技术赋予文艺精品更多样的打开方式,为大众走近文艺精品搭建新的桥梁。数字时代特有的技术和艺术手段、传播和欣赏方式、审美和接受心理,更孕育和催生着新的文艺精品。文艺精品之精,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艺创作者的重要使命在于以时代的方式捕捉、表现和丰富属于自己时代的美。数字时代的文艺精品应符合这个时代的技术特性,更应契合这个时代的美学要求,从形式到内容全方位反映和呈现社会生活,遵循当代语言语法,彰显时代精神气质,让人领略到人类文明行进到数字时代的新风景。新媒介属性成为这个时代文艺精品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网络文学是新媒介推动下产生并迅速崛起的文艺新类型。最新资料显示,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67亿,形成了20余个大类型,200余种小分类。文学之外,短视频、竖屏剧、互动剧等视频新品类层出不穷,沉浸式新媒体艺术展屡成“网红”,“数字舞台剧”等时有新作。而全息影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为数字时代文艺创作提供无限可能。虚拟歌手、虚拟演员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人机共演的银幕、人机共舞的舞台正在出现,这些文艺现象虽然还有些稚嫩,但充满生气和新机,必将成为孕育文艺精品的沃土。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美学变革。数字技术在带给人新奇审美感受的同时,也给数字时代文艺精品的产生准备着美学基础。央视春晚节目《蜀绣》,把全息投影技术运用于舞美,令人耳目一新。数字技术赋能舞台美术,使之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为舞台美学提供了新经验。同样,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影视作品画面更加清晰精致,音响效果更加立体震撼,视觉特效更加逼真华丽;相比于演员表演、实景拍摄等而言,影视后期制作的地位也得到大幅提升,极大丰富了影视艺术的内容和手法,拓展了美学空间。而依托数字平台观看造型艺术作品时,我们可以自由放大某个局部,也可以任意缩小整幅作品,同样推动着欣赏趣味和审美诉求的变化。总而言之,在“逼真感”“即时感”“互动感”“沉浸感”等数字时代耳熟能详、亲身体验的新感受背后,是一种喷薄欲出的新美学。数字时代的文艺创作应该跟上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前进的步伐。在充分发挥新媒介新技术优势的同时,把数字技术所给予人们的独特感受,变成艺术灵感和创意,融入作品内部,体现到叙事逻辑、情节冲突、人物塑造、场景营构等各个方面,将奉献出受众喜闻乐见、又具有长久价值的精品力作。(摘编自胡一峰《新技术与新美学造就新精品》)材料二:文艺精品的评判标准是什么?那就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经得起历史检验。思想精深,不是简单的、图解式地表述政治倾向和标语口号,它是艺术作品中自然流露的深刻哲理和文化价值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千古传诵,电视剧《士兵突击》中“不抛弃、不放弃”的台词被人牢记,就是因为它们能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情操,给人健康向上的力量。放眼世界,任何国家的文艺作品,都弥漫着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精神”。在美国的文艺作品中,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美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如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就深刻折射了美国的价值观——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关爱生命、恐惧与厌恶战争等。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艺精品创作的最强音,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艺术精湛一般要看三个要素:人物、故事和细节。充满独特个性的人物是文艺创作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决定作品的得失成败。电视剧《亮剑》深受老百姓喜爱是因为李云龙式的“无论遇到多么强大的敌人都敢于亮剑”的形象刻画得有血有肉。故事是决定文艺创作成败的关键因素。细节比故事更难找,而它又是更能反映真实生活的。制作精良,要精益求精,绝不能胡编乱造:要“讲究”,绝不能“将就”。一部好的电视剧不仅演员表演要到位,场景、服饰、道具、灯光、音乐等也要用心制作,精美耐看。精品还必须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否则,那只能是昙花一现。真正好的文艺作品,应该是多少年后还能反复播放,才能称得上经典。(摘编自朱虹《文艺精品十论》)3.数字时代,某些流量明星人气旺盛,粉丝众多,号召力强,但往往因没有与之匹配的实力,乱象频发。请结合材料简析流量明星该如何打造文艺精品来增强自己的实力。【答案】①思想内容:弘扬核心价值观,关心社会生活,契合时代美学要求。②艺术形式:利用数字技术优势,丰富作品表达。③制作效果:精益求精,经得起时间检验。【解析】解答此题需要返回文本找到与“明星该如何打造文艺精品”相关的语句,分析作者提出的观点,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材料一第三段提出“文艺精品之精,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侧重论述新技术与新美学如何作用于造就新精品;材料二第一段指出“文艺精品的评判标准是什么?那就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经得起历史检验”,与材料一观点一致,然后三个方面作具体论述。据此,解答此题的角度可确定为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制作效果。综合两则材料内容,思想内容角度可以提取“全方位反映和呈现社会生活”“彰显时代精神气质”“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艺精品创作的最强音”等信息;艺术形式角度可以提取“极大丰富了影视艺术的内容和手法,拓展了美学空间”等信息;制作效果角度可以提取“制作精良,要精益求精,绝不能胡编乱造”“还必须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等信息。最后运用简明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来。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题。(山东省青岛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初学习质量调研检测)材料一: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文如其人”命题,往往具有“实然”“应然”双重意义,既在于儒家思想及文人普遍观念对“文”之反映、认识功能的信赖,也在于儒道两家共同标举的“贵真”理想。在中国古代“文如其人”说的支持者中,在“实然”认定外,还赋予该命题“应然”意义者,比比皆是。叶燮所说的“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如此,“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心声心画,吾辈正赖有此留天地间互相参验者”亦如此。在这里,笔者更为关心的是,上述“实然”“应然”的判断是如何产生的?回答此问题,我们需要对两者的思想基础分别进行追寻。尽管在具体表达时,“文如其人”命题往往也包含对“文”的审美形态的描述,但它主要的阐释目的,终归在于肯定“文”承载创作者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信息的有效性。而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中,恰有一种与此息息相关,那就是承认并重视“文”尤其是自作之文的反映、认识功能。儒家诗学经典文献中的相关表述,可谓该观念的典型体现。《诗大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至少是在认定,诗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除此之外,孟子的被众多后学奉为圭臬的认识方法——“以意逆志”,实际上也包含着上述事实判断。孟子认为,解读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要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一观点无疑有对正确发挥解读者主观能动性的肯定与期待;此外,还有一点比较隐蔽,那就是对语言文字反映、认识功能的认可。因为在对该方法的表述中,孟子否定的仅仅是认知主体不恰当的理解方式,而绝不是作品承载“志”的真实性——“以意逆志”成立的前提之一,正是“志在文中”;若非如此,即便解读者“知人”能力再强,也是无处应用的。当然,除了上述儒家经典文献,在古人其他常见表达中,文的这类功能也一再被确认。众所周知,所谓“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被古人多次重复的心愿,这其中潜藏的,是对作品能够承载作者情志、个性的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Fmoc-Phe-bis-Boc-4-guanidino-OH-生命科学试剂-MCE-3788
- Cannabidiphorol-CBDP-生命科学试剂-MCE-5981
- 2025年度区块链技术股份投资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股权质押合同样本:适用于体育产业股权质押
- 2025年度民宿窗帘墙布温馨家居布置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股东致行动协议书:文化产业股权合作与数字版权保护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垃圾处理与简易房屋拆除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产学研合作聘用及录用合同
- 施工现场施工防化学毒品泄漏制度
- 施工日志填写样本建筑物屋面防水工程
-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全册课时练习讲解课件
-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服务流程图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手抄报
- 防火墙漏洞扫描基础知识
- 供应链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 NPI管理流程文档
- 运动技能学习PPT
- 岭南版三年级美术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 应急装备、应急物资台账(较详细)
-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
- 大学物理光学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