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追踪与预测解密08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综合探究分析(分层训练)(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追踪与预测解密08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综合探究分析(分层训练)(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追踪与预测解密08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综合探究分析(分层训练)(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追踪与预测解密08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综合探究分析(分层训练)(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追踪与预测解密08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综合探究分析(分层训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料整理【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资料整理【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专题分层训练(解析版)08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综合探究分析内容概览A·常考题不丢分一、探究标题二、叙述特色三、文本特征B·拓展培优拿高分C·挑战真题争满分一、探究标题(2023上·山东·高三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鹰丁迎新不到十一点,兵就起了床,把穿衣服的声音压到几乎没有。①已经看了十几回班长交给的手表,没有一毫睡意,脑子乱糟糟的,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走出宿舍门,连队哨兵诧异地看了兵一眼,抬腕看看手表,比正常接岗时间早了半小时。夜太静了,静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再轻也能听见。走出营区才按开手电筒,一束光直射出去,把黑暗刺出个窟窿,揭开了伪装。有了光亮,兵踏实了许多,光亮似乎是枪,可以随时消灭一切威胁。羊年的新兵生活结束,工兵哨正好轮到本连队,交到新兵排,每班一个月。昨晚第一次是班长带的,细枝末节交代了个清。八小时一班,提前十分钟接岗,从连队到哨位是半个小时路程,不得睡岗坐岗和做任何事,子弹袋和枪不离身,没有危及生命安全的情况绝不许开枪,等等。还暗示,那是挖在山体中的工兵仓库;须保证绝对安全。兵能背出来。营区在山脚,哨位在另一座山的半山腰,走出营房的地界就是荒草掩映的山坡,曲曲弯弯的小路越走越细,细到看不出是路。没有星光,黑暗如慢慢收紧的网,压迫着兵,②冲锋在前的光亮也渐渐无力抵抗,兵的肌体在收缩,而且寒意渐浓,总感觉路边会有什么扑过来。兵从小就胆小,不和大人一道,不敢出门。屋里灯不开,不敢进家。晚上睡觉用被子蒙着头,尿急了也憋着,不到天亮不下床。兵是爸爸逼着他当的,不把胆量锻炼好了别回来,这是爸的原话。兵很委屈,不是自己想胆小,是不由自主地就怕,究竟怕什么,自己也说不清。比如现在就是。总算接近了哨位,冷汗遍布全身,内衣沾在了皮肤上。这才感觉到握电筒的手有些麻木,另一只紧握成拳的手像是攥着一团火,松不开了。站住!口令?我是雄鹰。回令?鹰击长空。敬礼,交接,兵站到了哨位上,随着下哨战友手中的光亮隐入黑暗,世界只剩下了黑暗,紧紧围裹着兵,黑暗里什么都会有,什么都会出现,兵透不过气来。兵闭上眼睛,一层眼皮果然隔开了世界,不行,危险一旦出现,会措手不及。兵睁开眼睛,还睁得大大的,向周边的黑暗里搜索。习惯了黑暗的缘故,能看到近前模糊的影像,是树,是草,也可能是其他,兵握枪的手更紧,像弹簧,一触即发。不行,我是兵,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兵,我都怕,还怎么担负保家卫国的职责?兵的脸开始发烫,一直紧绷着的心也烫,烫得周身发热。今晚的口令不知道是谁编的,男人应该是鹰,军人更应该是鹰。兵决定就现在的机会锻炼胆量,大好的机会。哨位方圆五步开外,是低矮的灌木草丛,再远些是成林的杂树,兵端枪在手,身体微躬前倾,开始迈进。右手食指贴紧扳机,大拇指紧贴保险,这是班长教的,开保险和击发可以在瞬间完成。走过灌木草丛了,走进杂树林了,黑暗成团成堆汹涌而来,③兵不再是兵,目光也成了枪,不顾一切地挺进。大不了以死相拼!这是最坏的结果。如此一想,反而豁然了突然,“啊”的一声长叫在上空划过,紧接着是翅膀振动的气流和枝叶碰撞。兵一个激灵,枪口迅速抬起,直指向天,差一点就打开了保险。不知什么鸟,被兵惊动了,一场虚惊。回到哨位;兵有了变化,④心在心的位置,跳动有序,身体和肩背的枪一样正直,目光坦然扫视,黑暗尽在眼底。兵想笑,像打了一场仗,赢了,不累,反而精神抖擞。谁在用力地擦洗天空吧,天微微地泛白了,泛蓝,泛青,主要是白。听见营区的起床号响了,兵一下子振奋起来,这才感觉到双腿麻木僵硬,感觉到深秋的寒,赶紧原地跺脚,伸展臂膀。天边泛红了,山巅不改初衷,厚重坚挺。仰头间,兵发现一只鹰,在天空优雅盘旋,一圈又一圈。昨晚惊飞的,会不会是它?鹰越来越低了,能看清它的翅膀和爪,兵目不转睛,脖子都仰酸了。突然,鹰化为一粒子弹,直射下来,兵的反应快,视线猛地下滑,一只野兔的身影一闪而过。鹰一个拉升动作,第一次突袭失败了,又开始画圈。兵看出鹰的凶狠来,本能地从地上捡拾石块,向天上扔。石块是无能的,还在远远够不着的高度就掉下来,兵还扔。鹰飞走了,是认了输还是另寻目标,兵不知道。扔的用力过猛了,胳膊跟训练投手榴弹(之)后一样的酸痛。厉害呀,把鹰都打败了!随着说话声,班长从灌木丛中笑盈盈地钻出来,衣服上湿迹斑斑,是霜的痕迹。。班长什么时候来的?兵不解,欲张的嘴又抿紧了,脸上不好意思地笑,心里已溢起一股暖意;向周身弥漫。1.下列对文本中画线句子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看了几十回”手表,可见兵对本次值班任务的重视,同时说明他时间观念强。B.句子②“光亮”也渐渐“无力抵抗”;表面写灯光变微弱,实则写兵面对黑暗害怕的心理。C.句子③“兵不再是兵”,目光像枪一样挺进,写兵决心战胜内心的胆怯,勇敢地直面黑暗。D.句子④“心在心的位置,跳动有序”写兵经过一番历练后,心态平稳,坦然放松的状态。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按时间顺序,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了一个士兵夜间值岗战胜内心恐惧的故事。B.第五自然段通过补叙讲述了兵参军的原因,父亲的话让他感到委屈并一直持续到现在。C.小说多次对哨所周边的自然环境展开描写,既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也烘托人物心理。。D.小说以“兵”称呼主要人物,侧重展示内心世界,刻意模糊人物形象,淡化人物性格。3.小说的标题“鹰”,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文末两段对于班长的出现,有人觉得独具匠心,有人觉得画蛇添足。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A2.C3.①“鹰”在文中指现实生活中在天空盘旋的鹰。②“鹰”是口令的内容。兵以此鼓励自己,军人像雄鹰一样搏击长空,不怕任何困难。③兵战胜鹰的过程,就是成为鹰的过程,象征兵的成长蜕变。4.觉得好:①班长出场,使故事情节出现变化,产生波澜。②班长暗中陪护新兵值班,与上文中日常训练班长对新兵的指导相呼应,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③借班长的话,表达了对新兵克服自身胆怯心理,战胜自己、获得成长的赞许。同时体现了战友之间关爱、互助的美好品质。

觉得不好:①小说的主要内容是表现“兵”战胜个人胆怯心理,获得成长的经历。班长的出现分散了读者对主要人物的关注度。②班长的出场太突兀,班长埋伏在灌木从中,兵晚上走过灌木丛却没有发现班长,情节设计不合情理。③班长的出场,让文章主题过于直白,缺少含蓄蕴藏之美。【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A.“同时说明他时间观念强”错误,结合“没有一毫睡意,脑子乱糟糟的,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可知,兵多次看表,是对值班任务的重视让他毫无睡意,并不是时间观念强的体现。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小说按时间顺序”错误,结合“兵从小就胆小,不和大人一道,不敢出门……”可知,中间有插叙。B.“补叙”错误,兵参军的原因是插叙。D.“刻意模糊人物形象,淡化人物性格”错误,是强调整体形象。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结合“仰头间,兵发现一只鹰,在天空优雅盘旋,一圈又一圈。昨晚惊飞的,会不会是它?”可知,“鹰”在文中指现实生活中在天空盘旋的鹰。结合“不行,我是兵,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兵,我都怕,还怎么担负保家卫国的职责?兵的脸开始发烫,一直紧绷着的心也烫,烫得周身发热。今晚的口令不知道是谁编的,男人应该是鹰,军人更应该是鹰”可知,“鹰”是口令的内容。兵以此鼓励自己,军人像雄鹰一样搏击长空,不怕任何困难。结合“鹰飞走了,是认了输还是另寻目标,兵不知道。扔的用力过猛了,胳膊跟训练投手榴弹之后一样的酸痛”可知,兵战胜鹰的过程,就是成为鹰的过程,象征兵的成长蜕变。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觉得好:结合“随着说话声,班长从灌木丛中笑盈盈地钻出来,衣服上湿迹斑斑,是霜的痕迹”可知,班长出场,使故事情节出现变化,产生波澜。结合“班长什么时候来的?兵不解,欲张的嘴又抿紧了,脸上不好意思地笑,心里已溢起一股暖意,向周身弥漫”可知,班长暗中陪护新兵值班,与上文中日常训练班长对新兵的指导相呼应,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结合“厉害呀,把鹰都打败了!”可知,借班长的话,表达了对新兵克服自身胆怯心理,战胜自己、获得成长的赞许。同时体现了战友之间关爱、互助的美好品质。觉得不好:结合“厉害呀,把鹰都打败了!”可知,小说的主要内容是表现“兵”战胜个人胆怯心理,获得成长的经历。班长的出现分散了读者对主要人物的关注度。结合“随着说话声,班长从灌木丛中笑盈盈地钻出来,衣服上湿迹斑斑,是霜的痕迹”可知,班长的出场太突,班长埋伏在灌木从中,兵晚上走过灌木丛却没有发现班长,情节设计不合情理。结合“班长什么时候来的?兵不解,欲张的嘴又抿紧了,脸上不好意思地笑,心里已溢起一股暖意,向周身弥漫”可知,班长的出场,让文章主题过于直白,缺少含蓄蕴藏之美。(2023上·辽宁大连·高三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路

标茹志鹃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肯定,快到铁路了。”“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跺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这如豆的一小点光。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他的耳朵听不见。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人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他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的耳朵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这个人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聋,还不能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掀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他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完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哑巴挣脱了出来,匆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灰蒙蒙的环境为后文情节发展提供了背景,又烘托出伍原此刻迷茫无助的心情。B.伍原爬进窝棚想伸手拉住聋人老乡,老乡却“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这使小说的情节有了波澜。C.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支持革命。当他知道了伍原的身份,最终为伍原指引了部队前进的方向。D.为了把战友的档案和受伤战友的消息及时送给部队,八路军战士伍原虽然在行进途中迷路了,但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聋哑“老乡”为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指路的故事,小说用简单朴实的笔调,刻画了小人物平凡而伟大的形象。B.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这与标题形成反差,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C.小说多用短句,且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如“不飘忽,不闪烁”出现了两次,强调灯光给伍原带来的激动和欣喜。D.本文与《百合花》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均以复杂故事情节取胜,笔调清新,体现茹志鹃小说散文化的写作风格。7.试分析小说以“路标”为题有什么作用。8.小说中多次写伍原流泪,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流泪的原因和心理。【答案】5.D6.D7.①情节方面,“路标”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小说开篇就在写伍原对“路标”的寻找,他最初找到的路标就是黑暗中如豆的灯光,它指引伍原找到聋哑“老乡”;而后聋哑“老乡”也成为伍原的路标,帮助他找到部队的方向。②人物方面,聋哑“老乡”指引伍原找到正确的道路,表现了聋哑“老乡”的善良友好,也表现了伍原革命意志的坚定,不动摇。③主题方面,以聋哑“老乡”为代表的善良友好的人民群众正是中国革命的“路标”,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让战士们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定,让中国革命道路更加坚定。④读者感受方面,“路标”是指引人前进道路的标识,具有指引和启示的作用。以“路标”为题,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深入思考。8.①开端部分,伍原因为迷路,流下了近乎绝望的泪;②等发现了灯火,他流下了激动的泪;③但是因为聋哑“老乡”的误解,他又流下了委屈而无奈的泪。好在最后“老乡”认出他是八路军战士,才止住了他的泪。【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但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错误。在行军路上落单的他,曾经有过多次恐惧和绝望,最终他战胜了恐惧。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均以复杂故事情节取胜”错误。本文伍原是个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送给部队,毫不畏惧地前行,聋哑“老乡”为八路军战士伍原指路。《百合花》叙述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并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只是通过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写人与人的相处,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小说开篇“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就写主人公对路标的寻找,在他绝望时,暗夜里微弱的灯光、荒野中遇见的老乡都成为他的路标,最后在老乡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部队的方向,“路标”贯穿始终,是小说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分析“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可知,聋哑“老乡”指引伍原找到正确的道路,表现了聋哑“老乡”的善良友好,也表现了伍原革命意志的坚定,不动摇。从揭示主题角度看,“路标”象征迷路的八路军战士找到部队的希望,荒野中伍原遇见的老乡都成为他的“路标”,最后伍原在老乡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部队行进的方向,小说揭示了以聋哑“老乡”为代表的善良友好的人民群众正是中国革命的“路标”,正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让战士们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定,让中国革命道路更加坚定。从读者感受角度看,“路标”本指部队行进时沿路留下的痕迹,在文中它既用来指引主人公伍原前进的方向,又象征着这个迷路的八路军战士找到部队的希望,对主人公伍原具有指引和启示的作用。小说以“路标”为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深入思考,引起读者更强烈的共鸣。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第一次流泪:是小说开端部分,“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伍原狠狠地跺了跺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伍原因为迷路,处于绝望无助甚至窒息的状态,他流下了近乎绝望的泪,是人物绝望无助的心境的直接表露。第二次流泪:等发现了灯火,他流下了激动的泪,“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这次的眼泪是他绝处逢生的激动心情的表露,他发现了灯光,就有了希望和方向。第三次流泪:是因为聋哑“老乡”的误解,“却不知怎么,他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完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写出了人物刚看到希望却遭到误解,因委屈而无奈而着急的心境。二、叙述特色(2023下·安徽·高二安徽省当涂第一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暴风雨狄更斯现在我接近了我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它是那么的难以忘却,那么可怕,以致从我开始叙述的时候起,我就看到它一步步地在扩大起来,好像平原上的一座高塔似的,甚至把它那预示的阴影投射在我儿童时代的一些事情上。在它发生之后多年,我常梦见它。我惊醒过来时,它给我的印象还是那样的新鲜活泼:在那静寂的夜里,它的狂暴似乎仍在我的幽静的房内猖獗着。直到现在,我有时仍会梦见它。我会由暴风雨——或偶一提及的海滨,联想到它。我要照着我清楚地看到它发生的情形,照样把它记录下来。我并不是在回忆它,而是看到它在发生;因为它又在我面前重演了。移民出国的船起航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为了把即将移民澳洲的艾米莉的信交给她曾经的恋人汉姆,我乘邮车一路顶风冒雨,历尽艰险,从伦敦来到亚茅斯。到达终点时,我因为太疲倦了,上了客栈的床便坠入——如同从高塔上坠下悬崖——深沉的梦乡。我梦见,在隆隆的炮声中,我和两个好友正在围攻一座城镇,不过那两人是谁,我可说不上来。隆隆的炮声如此响亮,而且不绝于耳,因而我很想听到的东西,怎么也听不到了,直到我大力挣扎,醒了过来。天色已经大亮——八九点钟了;现在,代替隆隆炮声的,已是暴风雨的怒吼了。有人在敲我的门,边敲边叫。“什么事?”我大声问道。“有条船出事了,就在附近!”我从床上一跃而起,问:什么船出事了?“一条纵帆船,从西班牙或葡萄牙来的,船上装的是水果和酒。你要是想去看看,先生,那就赶快!海滩上的人都认为,它随时都会给打得粉碎的。”这紧张的声音沿着楼梯叫喊着走了,我尽可能快地迅速穿上衣服,奔上大街。在我前面已经有许多人朝海滩方向奔去,我也朝那儿跑去,超过了不少人,很快就来到汹涌澎湃的大海面前。就在我们前面不远,那只船的一支桅杆已在离甲板六七英尺高处折断,倒在船舷一侧,跟乱七八糟的船帆和索具纠缠在一起。随着船的起伏翻腾——它一刻不停地在起伏翻腾,猛烈得难以想象——所有这堆乱糟糟的东西,都使劲地往船舷上敲打,像要把它打瘪进去似的。即便到了这种时候,船上的人还是努力想把这部分损坏的砍掉。由于船的这一侧朝向我们,因而当它向我们这面倾侧时,我清楚地看到船上的人都在挥动斧子砍着,其中有一个留着长鬈发的人,最为活跃,格外引人注目。可是就在这一刹那间,岸上发出一片喊叫,声音盖过风吼浪啸。原来海上掀起一个巨浪,打在颠簸起伏的破船上,把甲板上的人、桅杆、酒桶、木板、舷墙,全都像堆玩具似的,统统扫进了汹涌的波涛,只剩下留着长鬈发的人紧抱着残存的桅杆。岸上的男人们呻吟着紧扣双手,女人们尖叫着转过脸去。另有一些人,发疯似的在沙滩上奔来奔去,求人救人,但谁也无能为力。我发现我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发疯似的央求我认识的一群水手,别让那遭难的人在我们眼前丧命。就在这时,我发现沙滩的人群中有了新的骚动,看见人们往两旁分开——汉姆拨开众人,来到前面。尽管我被眼前这新的可怕景象弄得惊慌失措,可他脸上的决心和望着大海的神情——跟我记得的艾米莉出走后那天早上的神情完全一样——依然唤醒了我,使我意识到他面临的危险。我朝他奔去,用双臂搂住他,把他往回拖,央求刚才跟我说话的那些人,不要听他,不要存心让人去送命,不要让他离开沙滩!面对这个从容地视死如归的人的这种决心——在场的人一半都听惯他指挥——求他别去,倒不如求风留情更有希望。“大卫少爷,”他意气风发地双手握住我的手说,“要是我的时辰到了,那就来吧;要是还没到,那就再等等。上帝保佑你,保佑所有的人!伙计们,帮我做好准备!我这就去!”失事的船正在破裂之中,我看到它正在拦腰裂成两段,桅杆上那个唯一剩存的人的生命,已经处于一发千钧。但他仍紧抱住桅杆不放。他头戴一顶式样特别的红色便帽——不像水手的那样,而有较鲜艳的颜色;为他暂时把死亡挡住的那几块木板,在翻动,在滑出;预示他即将死亡的钟声在丁当作响,我们大家都看到他挥动着那顶帽子。当时,我看到了他这个动作,觉得自己简直快要疯了,因为这一动作,使我回想起一个一度是我的亲密朋友的人。汉姆独自站在那儿,注视着大海,身后是屏声敛气的寂静,眼前是暴风巨浪的怒吼;待到一个巨大的回头浪退去时,他朝身后拉住拴在他身上的绳索的那几个人瞥了一眼,便跟在那个回头浪后面,一头扎进大海,跟凶浪搏斗起来。一会儿抛上浪尖,一会儿沉入浪谷,一会儿又埋进浪沫中间,一会儿被冲回海岸,一会儿被冲向破船,一直勇敢地拼命搏斗着。这段距离,本来不算什么,可是暴风和海浪的威力,使得这场搏斗成了生死之争。后来,他终于靠近破船了,近到他只要再使劲划一下,就能抓住破船了——可是就在这时,一个绿色巨浪,像高大的山坡似的,从船的外侧,朝海岸的方向卷了过来,汉姆仿佛猛地一跃,卷进了巨浪之中,而那条船也不见了……当我奔向他们把他拖回来的地点时,只看到海里有一些碎片在打着漩涡,好像打碎的只不过是只木桶。人人脸上都露出一片惊慌之色——他已毫无知觉——死了。被海浪冲到岸边的还有一具尸体——我看见对艾米莉始乱终弃的史蒂福斯头枕着胳臂躺在那儿,就像我以前在学校里经常看到的他躺着时的那种样子。(节选自《大卫·科波菲尔》第55章,有删改)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我接近了我一生中的一件大事”的“我”和结尾“当我奔向他们把他拖回来的地点时”中的“我”都是同一年代的大卫。B.从“我”顶风冒雨、历尽艰险到亚茅斯给艾米莉送信,可以看出“我”的热情、正直、善良以及“我”对艾米莉、汉姆深挚的爱。C.“我”央求在场的人劝汉姆不要下海救人,他们却都听汉姆指挥,去祈祷海上的狂风变得小一些,好给船上的人留一点生还的希望。D.虽然在史蒂福斯遇难之前,“我”已经知道和艾米莉私奔的他受母亲影响早就抛弃了艾米莉,但“我”现在还把他当亲密朋友看待。1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55章题目“暴风雨”既指自然界的令人惊心动魄的狂风暴雨,又暗示在这场暴风雨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对“我”的影响巨大而深远。B.“我”梦中听到的隆隆的炮声,实际是暴风雨的怒吼,“我和两个好友正在围攻一座城镇”有隐喻的色彩,“我可说不上来”欲说还休,耐人寻味。C.开始“我”“发疯似的央求我认识的一群水手”救人,后来当汉姆挺身而出时,“我”却“把他往回拖”,表现了“我”对两个朋友的深情厚谊。D.小说结尾写“我”看到另一具尸体是史蒂福斯时并没有让读者感到意外,是因为作者在前文使用了“留着长鬈发”、挥动“红色便帽”等伏笔。11.汉姆是这部小说中的一个经典形象,请结合文本概括其形象特点,并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12.本文在叙述方面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答案】9.B10.C11.汉姆是一个豪爽勇敢、有威望、有爱心的人。正面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环境烘托,岸上人物的衬托。12.①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述,增强故事真实性,并且有利于抒发情感。②叙述语言灵活多变,夸张、比喻、排比等修辞的运用丰富多彩。③用回忆方式叙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都是同一年代的大卫”错误,开头的“我”和结尾的“我”不是一个年代的“我”,这是一部回忆录形式的自传体小说,使用的是重叠式视角。C.“他们却都听汉姆指挥,去祈祷海上的狂风变得小一些,好给船上的人留一点生还的希望”错误。“求他别去,倒不如求风留情更有希望”是说在场的人知道汉姆的性格,很难劝动他。D.“‘我”’现在还把他当亲密朋友看待”原文说“一度是我的亲密朋友”,可见现在没有把他当作好朋友。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表现了‘我’对两个朋友的深情厚谊”错误。央求水手救人时,“我”并不确定落难的长卷发是朋友史蒂福斯,“我”央求水手救人,就像岸上其他的人央求人救人一样,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是一种人道主义,是不想“让那遭难的人在我们眼前丧命”。而且后文说“因为这一动作,使我回想起一个一度是我的亲密朋友的人。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以及塑造人物的方法的把握能力。由原文“待到一个巨大的回头浪退去时,他朝身后拉住拴在他身上的绳索的那几个人瞥了一眼,便跟在那个回头浪后面,一头扎进大海,跟凶浪搏斗起来”可知,汉姆来到大海前,不顾危险去救人,体现处汉姆是一个豪爽勇敢的人。由原文“面对这个从容地视死如归的人的这种决心——在场的人一半都听惯他指挥——求他别去,倒不如求风留情更有希望”可知,汉姆是一位有威望的人,在场的一半人都听惯他的指挥。由原文“汉姆拨开众人,来到前面”可知,当汉姆知道有船出事之后,拨开众人来到前面,体现出他是一位有爱心的人。正面描写:由原文“要是我的时辰到了,那就来吧;要是还没到,那就再等等。上帝保佑你,保佑所有的人!伙计们,帮我做好准备!我这就去!”这是对汉姆的语言描写。由原文“他意气风发地”可知,这是对汉姆的神态描写。由原文“他朝身后拉住拴在他身上的绳索的那几个人瞥了一眼,便跟在那个回头浪后面,一头扎进大海,跟凶浪搏斗起来”可知,这是对汉姆的动作描写。侧面描写:由原文“可是就在这时,一个绿色巨浪,像高大的山坡似的,从船的外侧,朝海岸的方向卷了过来,汉姆仿佛猛地一跃,卷进了巨浪之中,而那条船也不见了”可知,这是对当时恶劣环境的描写,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汉姆。由原文“在场的人一半都听惯他指挥”“身后是屏声敛气的寂静”可知,用岸上人物来衬托汉姆。1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文是一部回忆录形式的自传体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并且有利于抒发情感。由原文“我就看到它一步步地在扩大起来,好像平原上的一座高塔似的”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由原文“一会儿抛上浪尖,一会儿沉入浪谷,一会儿又埋进浪沫中间,一会儿被冲回海岸,一会儿被冲向破船”运用了排比的手法;由原文“可是就在这一刹那间,岸上发出一片喊叫,声音盖过风吼浪啸”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所以本文的叙述语言灵活多变,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本文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所以作者采用了回忆的方式叙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2023·江西景德镇·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黄油烙饼汪曾祺萧胜跟着爸爸到“口外”去。萧胜满七岁了。他这些年一直跟着奶奶过。爸爸的工作一直不固定,一会儿修水库,一会儿大炼钢铁;他妈也是调来调去。奶奶一个人在家乡,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了。奶奶老是给他做鞋。自己打袼褙,剪样子,纳底子,自己绡。奶奶老是说:“你的脚上有牙,有嘴?”“你的脚是铁打的!”再就是给他做吃的。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他整天在外面玩。奶奶把饭做得了,就在门口喊:“胜儿!回来吃饭咧——”后来办了食堂。奶奶把家里的两口锅交上去,从食堂里打饭回来吃。真不赖!白面馒头、大烙饼、卤虾酱炒豆腐、焖茄子、猪头肉!食堂的大师傅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在蒸笼散发的白蒙蒙的热气中晃来晃去。人也胖了,猪也肥了,真不赖!后来就不行了。小米面饼子里有糠,掺糠的饼子不好吃,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奶奶吃得不香。奶奶的身体不好,有气喘的毛病,每年冬天都犯。爸爸去年冬天回来看过奶奶。他每年回来,都在冬天。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爸爸说,黄油很有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土豆,奶奶借锅来蒸了,煮了,给萧胜吃了;口蘑,过年时打了一次卤;黄油,奶奶叫爸爸拿回去,说:“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一定要给奶奶留下。奶奶把黄油留下了,奶奶说,这是能吃的。萧胜不想吃。他没有吃过,不馋。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求人写信叫儿子回来。爸爸赶回来时,奶奶已经咽气了。他没有奶奶了,枕头上还有奶奶头发的气味。他哭了。奶奶给他做了两双鞋。做得了,说:“来试试!”“等会儿!”吱溜,他跑了。萧胜醒来,光着脚把两双鞋都试了试。一双正合脚,一双大一些。他的赤脚接触了搪底布,感觉到奶奶纳的底线,他叫了一声“奶奶”,又哭了一气。爸爸拜望了村里的长辈,把家里的东西收拾收拾。锁了门,爸爸就带着萧胜上路了。萧胜跟爸爸不熟,他起先不说话。他想家,想奶奶。后来爸爸告诉他许多“口外”的事。他问爸爸啥叫“口外”。爸爸说“口外”就是张家口以外,又叫“坝上”。“为啥叫坝上?”他以为“坝”是一个水坝。爸爸说到了就知道了。敢情“坝”是一溜大山。山顶齐齐的,倒像个坝。可是坝真大!汽车一个劲地往上爬。汽车爬得很累,好像气都喘不过来,不停地哼哼。上了大山,嘿,一大片平地!真是平呀!又平又大,像是被擀过的一样。汽车一上坝,就撒开欢了。它不哼哼了,“唰——”一直往前开。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一辆牛车来接他们。这地方的庄稼跟“口里”的也不一样。没有高粱,也没有老玉米,种莜麦、胡麻。莜麦干净得很,好像用水洗过、梳过。胡麻打着把小蓝伞,秀秀气气,不像是庄稼,倒像是种着看的花。嗬,这一大片马兰!开着巴掌大的蓝蝴蝶一样的花,一眼望不到边。牛车走着走着,爸爸说:“到了!”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花雪随风摇摆着,他有点晕。不远处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这就是爸爸工作的“马铃薯研究站”。从房子里跑出来一个人。“妈妈——”他一眼就认出来了!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萧胜的爸爸是学农业的。奶奶问他:“为什么总是把你调来调去的?”爸爸说:“我好欺负。”马铃薯研究站别人都不愿意来,嫌远,爸爸愿意。妈是学画画的,她也愿意跟爸爸一起来,画“马铃薯图谱”。妈妈给他们端来饭。真正的玉米面饼子,两大碗粥。妈说这粥是用草籽熬的。草籽有点像小米,比小米小,绿莹莹的,挺稠,挺香。爸爸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干活,锄山药。有时查资料,看书。萧胜每天跟妈妈一同下地去,回来鞋和裤脚沾得都是露水。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他们家不起伙,在大队食堂找饭,食堂里的饭越来越不好。草籽粥没有了,玉米面饼子也没有了。萧胜有点饿怕了。他学会了采蘑菇。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粱饼子!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这是要干啥呢?爸爸说,要开三级干部会。三级干部会开了三天,吃了三天饭。头一天中午,羊肉口蘑臊子蘸莜面;第二天,炖肉大米饭;第三天,黄油烙饼。萧胜每天去打饭,闻到香味。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黄油烙饼他连闻都没闻过,确实香,闻着这种香味,真想吃一口。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开会干吗吃黄油烙饼?”“他们是干部。”“干部为啥吃黄油烙饼?”“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粱饼子吧!”正咽着红高粱饼子的萧胜的妈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又从柜子里取出一瓶奶奶没有动过的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兑点起子,擀了两张黄油发面饼。她抓了一把莜麦秸塞进灶火,把饼烙熟了。黄油烙饼发出的香味,和食堂里的一样。妈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别问了。”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一九八0年三月(有删减)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反映了小主人公在特定年代的经历,“炼钢铁”“大队食堂”“三级干部会议”等暗示了时代背景,使小说内容有历史年代感。B.小说采用倒叙,现实与回忆穿插,开头交代“萧胜跟着爸爸到‘口外’去”,紧接着回忆与奶奶在一起的生活,然后再回到现实。C.小说采用小孩的视角叙述,虽然萧胜不理解爸妈的工作为什么会调来调去,却歌颂了对以萧胜爸妈为代表的建设者们的奉献精神。D.“真是平呀!又平又大,像是被擀过的一样”一句中的“擀”字用得传神,生动写出大山平地的平和大,又符合萧胜的认知特点。14.汪曾祺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能否把文中的画线句子改成下面的句子?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食堂有白面馒头、大烙饼、卤虾酱炒豆腐、焖茄子和猪头肉供应。白蒙蒙的热气从食堂里的蒸笼散发着,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的大师傅在其中晃来晃去。15.有评论认为,小说呈现散文化特点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第一,情节结构比较松散;第二,不注重环境描写;第三,主人公形象比较单一。本文是否也有这三方面的表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3.C14.不能。理由:①句式上,原句运用短句,节奏轻快,突出了食物之多与大师傅之“白”,更有利于表达萧胜的欣喜和惊奇之情。(或答:语体色彩上:原句显得口语化,符合萧胜作为一个小孩的语言特点)。②改句运用长句,显得冗长,强调的是“食堂”与“热气”,与前后文“真不赖!”的语境不符。15.①本文的情节结构并不松散。小说以“黄油烙饼”(食物)为线索,按时间顺序,串起萧胜与乡下奶奶和与父母生活的两个片断,脉络清晰,情节集中。②本文注重环境描写。作者用较多笔墨描写“坝上”、沽源的庄稼、马铃薯研究站的风景,既是主人公萧胜所见,又烘托了他的欣喜之情。③本文主人公萧胜的性格比较单一。文章没有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主人公萧胜形象特点,而是单纯地叙述了他对食物的态度,和与奶奶的关系,萧胜的性格特点比较单一。(或答“主人公萧胜形象不丰满、不鲜明。本文只是真实地呈现萧胜这个孩子的生活与心理状态,人物扁平化、不丰满”)【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萧胜不理解爸妈的工作为什么会调来调去”错,文章没有内容讲“萧胜不理解爸妈的工作”一事,只讲了奶奶不理解儿子为什么被调来调去。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语言特色的能力。首先明确回答“不能”,然后分析不能改的理由。(1)原句“白面馒头、大烙饼、卤虾酱炒豆腐、焖茄子、猪头肉”运用短句,口语化,节奏轻快,突出了食物之多;改句是“食堂有白面馒头、大烙饼、卤虾酱炒豆腐、焖茄子和猪头肉供应”,运用长句,显得拖沓冗长,不符合萧胜作为一个小孩的语言特点;(2)原句“食堂的大师傅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运用短句,突出了大师傅之“白”,更有利于表达萧胜的欣喜和惊奇之情,符合萧胜作为一个小孩的语言特点;而改句“白蒙蒙的热气从食堂里的蒸笼散发着,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的大师傅在其中晃来晃去”强调的是“食堂”与“热气”,与前后文“真不赖”的语境不符。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的能力。(1)本文的情节结构并不松散。根据“萧胜满七岁了。他这些年一直跟着奶奶过。爸爸的工作一直不固定,一会儿修水库,一会儿大炼钢铁;他妈也是调来调去。奶奶一个人在家乡,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了”“后来就不行了。小米面饼子里有糠,掺糠的饼子不好吃,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他整天在外面玩。奶奶把饭做得了,就在门口喊”“后来办了食堂。奶奶把家里的两口锅交上去,从食堂里打饭回来吃”“爸爸说,黄油很有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奶奶把黄油留下了”“妈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三级干部会开了三天,吃了三天饭……第三天,黄油烙饼”“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正咽着红高粱饼子的萧胜的妈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又从柜子里取出一瓶奶奶没有动过的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兑点起子,擀了两张黄油发面饼。她抓了一把莜麦秸塞进灶火,把饼烙熟了。黄油烙饼发出的香味,和食堂里的一样。妈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分析,小说以“黄油烙饼”(食物)为线索,按时间顺序,串起萧胜与乡下奶奶和与父母生活的两个片断,脉络清晰,情节集中。(2)本文注重环境描写。根据“‘坝’是一溜大山。山顶齐齐的,倒像个坝。可是坝真大……上了大山,嘿,一大片平地!真是平呀!又平又大,像是被擀过的一样”“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一辆牛车来接他们。这地方的庄稼跟‘口里’的也不一样。没有高粱,也没有老玉米,种莜麦、胡麻。莜麦干净得很,好像用水洗过、梳过。胡麻打着把小蓝伞,秀秀气气,不像是庄稼,倒像是种着看的花。嗬,这一大片马兰!开着巴掌大的蓝蝴蝶一样的花,一眼望不到边”“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花雪随风摇摆着”分析,作者用较多笔墨描写“坝上”、沽源的庄稼、马铃薯研究站的风景,既是主人公萧胜所见,又烘托了他的欣喜之情。(3)本文主人公萧胜的性格比较单一。根据“奶奶一个人在家乡,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了。奶奶老是给他做鞋。自己打袼褙,剪样子,纳底子,自己绡。奶奶老是说:‘你的脚上有牙,有嘴?’‘你的脚是铁打的!’再就是给他做吃的。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他整天在外面玩。奶奶把饭做得了,就在门口喊”“奶奶把家里的两口锅交上去,从食堂里打饭回来吃。真不赖”“小米面饼子里有糠,掺糠的饼子不好吃,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真正的玉米面饼子,两大碗粥。妈说这粥是用草籽熬的。草籽有点像小米,比小米小,绿莹莹的,挺稠,挺香”“食堂里的饭越来越不好。草籽粥没有了,玉米面饼子也没有了。萧胜有点饿怕了”“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粱饼子”“黄油烙饼他连闻都没闻过,确实香,闻着这种香味,真想吃一口”“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分析,文章没有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主人公萧胜形象特点,而是单纯地叙述了他对食物的态度,和与奶奶的关系,萧胜的性格特点比较单一。人物形象不丰满、不鲜明。三、文本特征(2023上·新疆喀什·高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第二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致某科学院的报告[奥地利]卡夫卡尊贵的科学院的先生们:承蒙诸位盛情厚爱,邀请我向贵院写一份我所经历过的猿猴生活的报告,我深感荣幸。然而,遗憾的是我恐怕难于满足先生们的要求。我告别猿猴生涯已近五个年头。这一段经历在时间的长河中仿佛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我仍感到,时光真的流逝起来却是极其漫长。诚然,我生活中不乏好人、忠告、喝彩和音乐的伴随,但是总的说来我还是孤独的,因为所有的伴随者们为了保持自己的形象都远远地停留在铁栅前。虽然如此我还是能大致说明,一只昔日的猿猴需要经过什么途径才能步入人类世界并取得安身立命之道。我的祖籍在黄金海岸。那是一天傍晚,我们一群猿猴到河边饮水,当时哈根贝克公司的一个狩猎队恰好埋伏在岸边的丛林里——顺便说一句,后来我和公司的头儿一起喝过许多瓶红葡萄酒——他们开枪了,我是唯一被击中的猿猴,身中两弹。第一枪打在我的面颊上,伤虽不重,但留下了一大块不生毛发的红疤。从此我得到了一个令我恶心、与我毫不相称、而且也只有猿猴才想得出的“红彼得”的外号,好像我与那只被驯服了的猿猴彼得唯一的区别就仅在这块红疤上似的。捎带提一下,猿猴彼得在远近还有点小名气,他不久前才死去。第二枪打在臀部下方,这伤可不轻,时至今日,我走路仍有点瘸。我中弹醒来后,才发现自己被关在哈根贝克公司轮船中舱的一只笼子里。笼子又低又窄,我既难站立又难坐卧,只有弯着不住颤抖的双膝半蹲在那里,笼子的铁栅都戳进了我后背的皮肉里。人们认为在捉到野兽的初期用这种方法囚禁它们是可取的。我通过体会也无法否认,这一囚禁方法以人类之见确实卓有成效。可当时我不这么想。我生平第一次没有了出路。我担心人们不理解我所说的出路是什么意思,其实我用的是它最基本最完整的含义。我有意不用“自由”这个词,我指的并非是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的感觉,作为猿猴我领略过此种感觉。不,我需要的不是自由,而是出路,左边或右边,随便什么方向都成。我别无他求,哪怕这出路只是自我蒙骗,我的要求极低,蒙骗不至于太惨。向前,继续向前!决不能抬着胳膊贴在笼子的铁栅前一动不动!我虽然没有精打细算,但却把一切都观察得清清楚楚。我眼看着这些人走来走去,老是那些面孔,动作千篇一律,我经常感到,他们不是一个群体,而是同一个人。这个人或者说是这群人不受约束、不受干扰地来回走动。一个宏伟的目标朦朦胧胧地在我脑海里升起,没有人向我许诺过,只要我变得和他们一样,笼子的栅栏就能拆掉。我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这些人模仿得惟妙惟肖,没几天我就学会了握手、吐唾沫。但最恼火的当属学喝烧酒,那玩意儿的气味真叫我难受,我强迫自己使出浑身解数,用了好几个星期才总算过了这一关。有一位不分白天晚上老是到我这儿来,他总是带着一瓶烧酒在我面前摆好架势开导我。打开瓶塞后,他把酒瓶举到嘴边,我紧盯着他的喉咙,他点点头,表示对我满意,把瓶口放到唇边。我为自己逐渐开窍而欣喜若狂,一边狂呼乱叫,一边浑身上下乱挠一通。他高兴了,举起酒瓶喝了一口。随后,实践开始了。我举起酒瓶,和老师的动作几乎没有什么两样,把它放到嘴边,然后厌恶地、极其厌恶地把它扔到地上,尽管酒瓶是空的,只有一股酒气往上翻。这使我老师伤心,更使我自己难过之极。我的训练课往往就是这样宣告结束。我尊敬老师,他并不生我的气,只是有时他把点着了的烟斗塞进我够不着的皮毛某处,以致于那儿都起了烟火,随后他又用慈爱的大手把火压灭。他的确没有生气,因为他晓得,我们共同在为根除我的猿猴本性而不懈斗争,特别对我,更是任重道远。我再重复一遍,模仿人类对我来说并无吸引力,我模仿他们的目的只是寻找一条出路而已。先生们,我在拼命地学啊!人只有在被迫的情况下,在想寻找出路的时候才玩命地学习。学习要不惜代价,要用鞭子督促自己,即使有些小的不到之处也要撕心裂肺。猿猴的天性滚动着离我而去,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教我喝酒的那个老师自己却险些变成了猿猴,他不得不放下教鞭被送进一家精神病院,好在不久他就出院了。我累垮了很多老师,有几个甚至是同时被撂倒的。我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越来越强,公众目睹着我的进步,我的前途一片光明。这时我就自己聘请老师,把他们安排在五间相通的房间里,我穿梭于各个房间同时听他们讲课。我的进步一发不可收!知识的光芒从四面八方照进我开化的大脑。我不否认我感到了幸福,我也敢说,我并没有把自己看得太高,当时没有,现在更不会有,我付出了世人所没有过的努力才使我获得了欧洲人具有的一般文化水平。这件事本身似乎不足挂齿,但又有些不同寻常,因为正是它帮助我走出铁笼,为我开辟了人生之路。回眸我走过的道路和迄今达到的目标时,我既无抱怨又无得意。双手插进裤子口袋里,桌子上放着葡萄酒,我半躺半坐在摇椅中目视窗外。来访者光临,我照章接待。我的代理人守在外屋的接待室里,我一按铃,他便进来听候吩咐。几乎每天晚上都是演出,我的成就简直可以说是达到了顶点。当我深更半夜从宴会、学术团体或是愉快的聚会回到家里时,总有一只半驯化的小母猩猩在等着我,我又如猿猴一般在她身边获得舒心的快乐。白天我可不愿见她,因为从她眼睛里流露出一种半驯化野兽特有的不知所措的凶光,这只有我才看得出来,对此我无法忍受。总的说来,我达到了我想要达到的目标。我所付出的努力不能说是不值得。此外,我不想叫人去作某种评判,我只想传播知识,我仅仅是作了个报告,对你们,尊贵的科学院的先生们。(有删改)1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告”首先讲述“我”告别猿猴生涯后的心态,接着回顾过去的经历以及向人类学习的过程,最后分享当下的生活状态和心得体会。B.“弯着不住颤抖的双膝半蹲在那里”“铁栅都戳进了我后背的皮肉里”等语句描述了“我”刚被捕时内心的恐惧和绝望的处境。C.从“我和公司的头儿一起喝过许多瓶红葡萄酒”、“我”有自己的代理人、参加宴会等情节,可以看出“我”已经完全被人类视为同类了。D.小说采用动物作报告的形式叙述故事,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细致的环境描写,但故事背后有着深刻的内涵。17.关于文中描写“我”学喝酒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并不是真的喜欢喝烧酒,烧酒的气味让“我”感到厌恶,但“我”为了找到“出路”又不得不模仿这个行为。B.有一个驯兽师专门来教“我”学喝烧酒,他很慈爱,不会生气,会帮“我”熄灭身上起的烟火,对“我”寄予厚望。C.由下文交代这位驯兽师进了精神病院的情节,可以想象为了教会“我”喝酒他费尽了心思,甚至因此发了疯。D.小说详细描述“我”学喝烧酒的过程,让读者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貌,想象推测“我”学习其他人类技能的过程。18.根据“我”的叙述,文中的那只叫“彼得”的猿猴可能有着怎样的经历?请简要概括。19.有评论说:“这篇小说明显是虚构的,但卡夫卡的写作却让人感到真实合理,并给人以启发。”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6.C17.B18.①起初和“我”一样曾经生活在远离人类的大自然的自由世界;②被人类狩猎队捕获,囚在笼子里,想逃却又无法逃脱;③被人类用各种方法驯服,其中不乏被嘲笑、折磨;④被驯服后为人类表演,成为人类的玩偶,不久前不知因何死去。19.①小说写一只猿猴摒弃猿的野性趋向人性意识的痛苦历程,内容明显虚构,但采用第--人称,用“我”的自述使小说具有一种真实感。②卡夫卡从非人类的角度来叙事,表面看起来是荒诞不经的,但这是作者再现人类社会深层真实图景的一种较为隐晦的手段,是对生活的变形和夸张的描写,从而超越了生活的真实而达到了艺术的真实,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③小说写的是猿猴的孤独、忧愤、痛苦,但折射的却是现代社会中千千万万小人物的生存处境,启发人们体会并反思现代人找不到出路的尴尬、孤独、陌生和恐惧。④通过猿猴的自述表达对人性的讽刺,人类为满足私欲破坏自然、伤害动物,扭曲动物的本性,启示当今人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可以看出‘我’已经完全被人类视为同类了”错误。从小说最后所说“几乎每天晚上都是演出”可以看出,在人类眼里,“我”不过是人类的玩偶。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他很慈爱,不会生气,会帮‘我’熄灭身上起的烟火”错误。“我”身上起的烟火正是这位驯兽师拿点着了的烟斗点燃“我”的皮毛所致,是对“我”学不好的惩罚,并非真的慈爱。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我的祖籍在黄金海岸。那是一天傍晚,我们一群猿猴到河边饮水”,祖籍在黄金海岸,一群猿猴到河边饮水,起初和“我”一样曾经生活在远离人类的大自然的自由世界。“当时哈根贝克公司的一个狩猎队恰好埋伏在岸边的丛林里……他们开枪了,我是唯一被击中的猿猴,身中两弹”“我中弹醒来后,才发现自己被关在哈根贝克公司轮船中舱的一只笼子里。……人们认为在捉到野兽的初期用这种方法囚禁它们是可取的。我通过体会也无法否认,这一囚禁方法以人类之见确实卓有成效”,哈根贝克公司的一个狩猎队向“我”开枪,“我”身中两弹,醒来后自己被关在一只笼子里。被人类狩猎队捕获,囚在笼子里,想逃却又无法逃脱。“我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这些人模仿得惟妙惟肖,没几天我就学会了握手、吐唾沫。但最恼火的当属学喝烧酒,那玩意儿的气味真叫我难受,我强迫自己使出浑身解数,用了好几个星期才总算过了这一关”“只是有时他把点着了的烟斗塞进我够不着的皮毛某处,以致于那儿都起了烟火,随后他又用慈爱的大手把火压灭”,“我”学会了握手、吐唾沫、喝烧酒,被人类用各种方法驯服,其中不乏被嘲笑、折磨;“来访者光临,我照章接待。我的代理人守在外屋的接待室里,我一按铃,他便进来听候吩咐。几乎每天晚上都是演出,我的成就简直可以说是达到了顶点”“捎带提一下,猿猴彼得在远近还有点小名气,他不久前才死去”,几乎每天晚上都是演出,我的成就简直可以说是达到了顶点,不久前才死去。被驯服后为人类表演,成为人类的玩偶,不久前不知因何死去。1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我的进步一发不可收!知识的光芒从四面八方照进我开化的大脑。……这件事本身似乎不足挂齿,但又有些不同寻常,因为正是它帮助我走出铁笼,为我开辟了人生之路”“回眸我走过的道路和迄今达到的目标时,我既无抱怨又无得意”“总的说来,我达到了我想要达到的目标。我所付出的努力不能说是不值得”,小说写一只猿猴摒弃猿的野性趋向人性意识的痛苦历程,讲述“我”告别猿猴生涯后的心态,回眸“我”走过的道路和迄今达到的目标时,“我”既无抱怨又无得意。内容明显虚构,但采用第--人称,用“我”的自述使小说具有一种真实感。“报告”首先讲述“我”告别猿猴生涯后的心态,接着回顾过去的经历以及向人类学习的过程,最后分享当下的生活状态和心得体会。卡夫卡从非人类的角度来叙事,表面看起来是荒诞不经的,但这是作者再现人类社会深层真实图景的一种较为隐晦的手段;驯兽师为了教会“我”喝酒费尽了心思,甚至因此发了疯,进了精神病院,这是对生活的变形和夸张的描写,从而超越了生活的真实而达到了艺术的真实,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我生活中不乏好人、忠告、喝彩和音乐的伴随,但是总的说来我还是孤独的,因为所有的伴随者们为了保持自己的形象都远远地停留在铁栅前”“我举起酒瓶,和老师的动作几乎没有什么两样,把它放到嘴边,然后厌恶地、极其厌恶地把它扔到地上,尽管酒瓶是空的,只有一股酒气往上翻。这使我老师伤心,更使我自己难过之极”,厌恶地、极其厌恶地把它扔到地上,“我”自己难过之极,总的说来“我”还是孤独的,体现了“我”的孤独、忧愤、痛苦;“我眼看着这些人走来走去,老是那些面孔,动作千篇一律,我经常感到,他们不是一个群体,而是同一个人。这个人或者说是这群人不受约束、不受干扰地来回走动”,我感到他们不是一个群体,而是同一个人,折射的是现代社会中千千万万小人物的生存处境,启发人们体会并反思现代人找不到出路的尴尬、孤独、陌生和恐惧。“承蒙诸位盛情厚爱,邀请我向贵院写一份我所经历过的猿猴生活的报告,我深感荣幸”,通过猿猴的自述表达对人性的讽刺,“然而,遗憾的是我恐怕难于满足先生们的要求”,“我”并不是真的喜欢喝烧酒,烧酒的气味让“我”感到厌恶,但“我”为了找到“出路”又不得不模仿这个行为。人类为满足私欲破坏自然、伤害动物,扭曲动物的本性,启示当今人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2021上·广东深圳·高三深圳外国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湖蒋冬梅鱼把头站在冰面上,一千年前这样站,一百年前也这样站。他是查干湖的一只鱼鹰,心里装着整个大湖。传说查干湖有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人人都在期盼着大鱼,可今年冬捕的重头戏,师傅决意不来了。刚入冬,师傅就带着另一队人马,跑内蒙了。他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鱼把头说:“查干,就交给你啦!”这让把头想起,大鸟把小鸟喂养大,就离开了那片树林。寒冷把天地和大湖冻在了一起,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车马从切口里闯了进去,马的影子跑在冰里。马匹背对着光亮,把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窜出的火苗。赶在太阳升起之前,人马齐备,大战在即。马嘶,狗吠,号角声里,把头像一个将,统领着一切。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他看不见鱼,但鱼的呼吸会暴露自己。“鱼知水性,人知鱼性!你喘气儿鱼也喘气儿!”鱼把头想起了很多年前,师傅趴在冰面上,寻找大鱼吐出的气泡。寒冷冻不僵男人的血性,师傅的脸冻得皴裂流血了,他让把头朝他脸上喷一口烧酒,再使劲朝大湖喊一嗓子,就又朝冰面趴下了。今年的冰层从未有过的奇异,鱼呼吸的气泡都被冰层深深地锁住了,透过冰面看到的尽是形状怪异的花纹。这些异象让人们对大鱼的出现,更加想入非非。供桌,敖包,鼓声,铃音,口口相传的经文在叩问,一千年前这样叩问,一百年前也这样叩问。风吹得非常烈,把头的心有些乱了,可他不能让人看出他的乱!师傅带着把头上冰很多年了,每当冬捕遇到情况时,有师傅在,把头的心就落了底。“公家把这个事儿交给咱,咱就得担得起!”年年冬捕,师傅都说这句话。冬捕前的那些天,师傅天天带着把头到冰面上探冰。查干湖渔场多少口子人呢,一半的日子要指靠着冬捕。一场冬捕在哪儿凿开冰洞,就像打井找水眼一样重要。他记得冬捕前的很多天,嗜酒的师傅从来滴酒不沾,直等到选定冰眼,凿出湖水的那一刻,师傅才拿出酒壶,狠狠地灌起来,他抓着酒壶的手,都在剧烈地抖动。这一刻,把头的手也在抖动着。冰面上是有山丘和低谷的。把头辨识着那些矮小的山丘,一脉水波拱起一座山丘,山丘下将喷发鱼的讯息。从前他拿不准水眼的位置时,师傅总是说:“你一定得信自己,一半经验,一半信,才能找到鱼!”把头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坚定地砸下鱼铲,在冰花的绽放里,叩问大湖的安静,钻木取火般凿开一眼泉,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凿出的冰洞一字排开,四匹马拉着铰盘,拖动大网向湖中布阵。水冻成透明的玉,数尺之下能看见网在游。把头跟着网,像追着一只大鸟,大鸟张开翅膀,自由舒放,仿佛要揽过整个大湖。网入大湖纵横成田,鱼像秧苗布立其间,每个网眼四寸大,拦住大湖也放过大湖。人,马匹,狗在冰上踢踏,纷乱着破晓的早晨。几十号人在冰封的大湖上耕耘,索取在夏秋肥美起来的大鱼。太阳照在人头顶的时候,该起网了,鱼儿带着热气,被网裹挟着出水。把头抱着第一条出水的鱼,在镜头面前笑着。人们欢呼雀跃,将把头抬起,抛向空中。但把头知道,更多的人在翘首等待传说中的大鱼。把头拎着一瓶烧锅酒钻进帐篷,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刚才在镜头前的笑容,渐渐褪去,他没有把握捕到那条大鱼。他想起有一次,同样没有像人们盼望的那样,捕到更多的大鱼。那时把头还年轻,有些垂头丧气的,师傅递过来的酒他也没心思喝。师傅独自喝了几口,突然给他讲起了从前的事:“十六岁那年,听人说黑龙江有大鱼,我们就从白洋淀往那奔。没想到半道上,火车让洪水拦下了,我们就在查干湖下了车。谁曾想,一下车就在这停了一辈子!人都说一场洪水把我拦下了,其实是大湖把我拦下了。”把头叹了口气:“人人都稀罕大鱼,你捕了一辈子鱼,可谁知道大鱼在哪呢!”“你记着,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那一刻,两人站立在查干湖的湖心,像大鱼游曳在无边的湖水。(选自《山西文学》2020年第4期,有删改)【注】查干湖,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其大部分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自辽金以来,千百年间,历代帝王都到查干湖“巡幸”和“渔猎”。这里是中国最后的渔猎部落。查干湖冬捕,以其带有浓郁蒙古族风情的渔猎文化,成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了鱼把头的历史传承,今年鱼把头独当一面,在冬捕的过程中自然写到往年和师傅一起冬捕的场景。B.文中写冰层被砸破后,“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作者用黑色来形容湖水,暗示人对大湖生态环境的破坏。C.鱼把头冬捕时选定冰眼、凿出湖水以及灌酒等习惯,凸显了渔猎文化的集体个性,古朴而可贵,使人产生敬意。D.查干渔场的人们依赖于大湖而生,作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渔猎文化依托于自然而传承,人应当对自然谦卑和敬畏。2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写冬捕的过程时,不时穿插鱼把头对师傅的回忆,两条线有序推进,不枝不蔓,反映了渔猎文化的民族传承由来已久。B.小说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把冬捕队伍出发赶往湖面的场景描绘得充满气势。尽管天气寒冷,捕鱼队伍却紧张、兴奋。C.小说中既有对鱼把头捕鱼的一系列娴熟动作的细致描写,同时也有对大伙整体协作的描写,点面结合,详略分明。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如文中两次写到鱼把头手的颤抖,能看出他在捕鱼前心中的担忧、紧张。2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23.小说中现实与回忆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分析。【答案】20.B21.D22.①使用比喻。如“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生动形象地写出冬捕队伍凌厉的气势。②“割”“闯”“跑”等一系列动词的使用,刻画出查干湖冬捕恢弘壮阔的场面。③以短句为主,简洁明快,渲染出查干湖冬捕紧张的气氛。23.①在主题上,这种叙述方式既能表现渔猎文化在当下的意义,又能看出文化传承的脉络,使主题内蕴更加深刻。②在人物形象上,这种叙述方式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鱼把头的形象,师傅是鱼把头形象的有机补充,鱼把头的形象因此更加立体。③在情节上,这种叙述方式使行文富于变化,避免情节单调,叙事平淡。④在读者阅读感受上。现实与回忆交织,产生时空转换的效果,能够吸引读者阅读。【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暗示人对大湖生态环境的破坏”错误。“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液”是写水流之大,水中鱼之多,场面之热烈壮观,并非“暗示人对大湖生态环境的破坏”。故选B。2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两次写到鱼把头手的颤抖,能看出他在捕鱼前心中的担忧、紧张”错误。第二次手抖是在捕鱼开始之后。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段文字写的是查干湖冬捕的场面,使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细节描写、巧用动词等手法,同时句式上以短句为主。“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兼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写出冬捕队伍凌厉的气势。“马的影子跑在冰里”“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窜出的火苗”是细节描写,由上而下,形象生动,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作者巧用“割”“闯”“跑”等一系列富有气势的动词,形象逼真地刻画出了查干湖冬捕恢弘壮阔的场面。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分析小说叙述方式的作用的能力。从主题上看,鱼把头是师傅一手教导出来的,小说穿插着回忆,在回忆里读者很容易地就能感受到师傅对鱼把头的影响。师傅带鱼把头上冰,寻找冰洞,确定开凿的位置;师傅离开后,鱼把头也像师傅那样,“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师傅凿开冰洞后才会双手颤抖地喝酒,师傅离开后,鱼把头也会在成功后“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师傅的言行与现任把头的形象处处照应,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方式,清晰地呈现出师傅对鱼把头的影响,从这种影响里,能够看出文化传承的脉络,体现出渔猎文化在当下的意义。从人物上来看,小说叙述现实时,说鱼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终于“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坚定地砸下鱼铲”,最后“拎着一瓶烧锅酒钻进帐篷,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这些内容写出了现任鱼把头的勇敢、坚毅、吃苦耐劳。小说叙述回忆中有关师傅的情节,是对鱼把头形象的有机补充:师傅“带着把头上冰很多年了……师傅天天带着把头到冰面上探冰”,这说明鱼把头在正式承担职责之前,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经验;“从前他拿不准水眼的位置”,师傅鼓励他要自信,“一定得信自己”,这写出了鱼把头自信、勇于承担的由来;师傅安慰开解年轻时遇到失败的鱼把头,“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使鱼把头拥有智慧和朴实、勤劳的个性。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方式可以拉开时间距离,使人更加全面地认识鱼把头的形象,了解鱼把头的成长过程,鱼把头的形象因此更加立体。从结构和情节上来看,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方式融合了师傅与现任鱼把头两个人物的故事情节,呈现出更丰富的内容。如果只对鱼把头进行单线叙述,只是记叙现任鱼把头在师傅离开后独自一人进行冬捕的故事,交代捕前捕后的心理、动作,情节难免有些单调,叙事的效果则较为平淡。因此,这种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方式更加灵活、富于变化。在表达效果上,这种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手法,使小说更显得真实可信。小说将过去师傅带领大家捕鱼和现在鱼把头带领人们捕鱼的过程联系起来,在师傅身上,能看到现任鱼把头所拥有的品质的来由;在现任鱼把头身上,也能看到师傅的影子。这样叙述产生了时空转换的效果,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2023上·安徽六安·高三六安一中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死场(节选)萧红冬天女人们预备夏季的衣裳,男人们计虑着怎样开始明年的耕种。那天赵三进城,他披着两张羊皮回家。王婆问他:“哪里来的羊皮?——你买的吗?……哪来的钱呢?……”赵三像有什么事在心中似的,他什么也没言语,摇闪的经过炉灶,通红的火光立刻鲜明着,他走出去了。夜深的时候他还没有回来,于是王婆就到打鱼村去了。赵三阔大的喉咙从李青山家的窗纸透出,王婆知道他又是喝过了酒。当推门的时候,她就说:“什么时候了?还不回家去睡?”这样立刻全屋别的男人们也把嘴角合起来。王婆感到不能意料了。青山的女人没在家,孩子也不见。赵三说:“你来干么?回家睡吧!我就去……去……”王婆看了看赵三的神色,她转身出来,她的心徘徊着:青山的媳妇怎么不在家呢?这些人是在做什么?又是一个晚间。赵三穿好新制成的羊皮小袄出去,夜半才回来,披着月亮敲门。王婆只道他又是喝过了酒,但他睡的时候,王婆一点酒味也没嗅到:那么出去做了什么呢?总是愤怒地归来。李二婶子拖了她的孩子来了,她问:“是地租加了价吗?”王婆说:“我还没听说。”李二婶子做出一个确定的表情:“是的呀!你还不知道吗?三哥天天到我家去和他爹商量这事。我看这种情形非出事不可,他们天天夜晚计算着,就连我,他们也躲着。昨夜我站在窗外才听到他们说哩!‘打死他吧!那个恶祸。’你想他们是要打死谁呢?这不是要出人命吗?”李二婶子抚着孩子的头顶,有一点哀怜的样子:“你要劝说三哥,他们若是出了事,像我们怎样活?孩子还都小着哩!”五姑姑和别的村妇们带着她们的小包袱,约会着来的。踏进来的时候,她们满脸盈笑,但听了这件事,也立刻忧郁起来,一点闲情也没有了。每个人呆呆地想了想,惊恐地探问了几句。五姑姑的姐姐,她第一个扭着大圆的肚子走出去,就这样一个连着一个寂寞地走去。她们好像群聚的鱼似的,忽然有钓竿投下来,她们就四下分行去了!李二婶子仍没有走,她为的是嘱告王婆怎样破坏这件险事。赵三这几天常常不在家吃饭;李二婶子一天来过三四次:“三哥还没回来?他爹爹也没回来。”一直到第二天下午赵三回来了。他坐在炕沿上燃着小烟袋,王婆把饭从锅里摆出来。他说:“我吃过了!”“你们的事情预备得怎样了?能下手便下手。”他惊疑,怎么会走漏消息呢?王婆又说:“我知道的,我还能弄只枪来。”他无从想象自己的老婆有这样的胆量。王婆真的找来一支老洋炮。可是赵三还从没用过枪。晚上平儿睡了以后,王婆教他怎样装火药,怎样上炮子。赵三对于他的女人慢慢感到可以敬重!但是更秘密一点的事情总不向她说。忽然从牛棚里发现五个新镰刀,王婆意度这事情是不远了!李二婶子和别的村妇们挤上门来打听消息的时候,王婆的头沉埋一下,她说:“没有这回事,他们想到一百里路外去打围,弄得几张兽皮大家分用。”在过年的前夜,事情终于发生了,但事情做错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