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部湾中国段沿海城市工业发展研究战略_第1页
论北部湾中国段沿海城市工业发展研究战略_第2页
论北部湾中国段沿海城市工业发展研究战略_第3页
论北部湾中国段沿海城市工业发展研究战略_第4页
论北部湾中国段沿海城市工业发展研究战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北部湾中国段沿海城市工业发展研究战略论北部湾中国段沿海城市工业发展研究战略论北部湾中国段沿海城市工业发展研究战略论北部湾中国段沿海城市工业发展策略朱坚真(湛江海洋大学WTO研究中心,广东湛江524025)[摘要]在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核心是建立区域性产业协作系统,并逐步形成国际服务业主导型的产业协作模式,高新科技、教育文化导向型的产业协作模式,分工导向型的产业协作模式,信息导向型的产业协作模式,资本主导型产业协作模式。[关键词]北部湾;沿海城市;工业;策略制定开发区的工业发展策略,必须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行动方案,必须有相应的理论作为基础。笔者认为,开发区作为我国现有的特殊经济区域,在制定工业发展策略时应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探索与创新。一、增长极模式理论增长极模式理论的代表性人物弗朗索瓦·佩鲁认为:区域由若干极点、节点组成,各种向心力或离心力则分别指向或背离区域中心,每个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存在一定的场,它们与其他中心的场互相交汇,任何区域都是一个由中心及传输各种力的场所组成的,这样的区域中心称作增长极。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核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对整个区域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随着增长极的逐步增加,其吸引力和扩散力不断扩大自身规模,并对周围区域经济产生影响。该理论认为,区域开发仅考虑经济总量指标是不够的,还必须把国民经济按地理单元分解为产业、行业和工程项目。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区域内的各个产业、行业并不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在不同时期增长的势力往往相对集中在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上,然后波及到其他产业和企业。从空间上看,这类产业、企业也不是同时向外围扩散,而主要集中于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在区域开发与经济运行中,区域增长极具有极化和扩散两种效应。这两种效应在理论上讲,是相辅相成的,两者都可从不同的侧面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但在不同发展阶段上两种效应的强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在增长极的初期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极化效应消弱,扩散效应加强,再进一步发展,扩散效应逐渐占主导地位。点轴开发模式理论点轴开发模式理论是在增长极理论和生产轴理论的基础上,吸取各理论中某些有益的思想后,提出的一种非均衡区域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随着连结点中心地的铁路、公路等重要交通干线的建设,形成新的有利区位,方便了人口的流动,降低了运输费用,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新的交通线对产业和劳动力具有新的吸引力,形成有利的投资环境,使产业和人口向交通线聚集并产生新的居民点,这种对区域开发具有促进作用的交通线被称为“生产轴”。点轴开发,就是在较大的区域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加速发展条件的大区间及城市间线状基础设施轴线,对轴线地带的若干个点进行开发与带动。一般说来,点轴开发模式适用于具有一定基础,已经形成了实力强弱不等的增长极,而周边开发程度较低的地区,这些地区可通过建设增长轴而形成当地的中心,成为对其他地区生产要素的吸引中心。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确定若干生产、位置、资源较好且具有开发潜力和远景的重要干线经过地带,作为重点轴予以重点开发。在各个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市,规定各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服务、吸引区域;确定中心城镇和发展轴的等级体系。在点和轴的关系中,点处于主导地位,轴线首先是为点服务的。与此同时,轴线又对新点的形成以及老工业点的兴衰产生深刻影响。点轴融合,形成点轴系统。由于轴线是以不同等级的点为基础的,相应地就会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在总体布局中,经济的空间布局如何展开,就是要根据点轴层次的不同,安排点轴开发的顺序,确定重点开发轴线;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从而保证经济部门围绕着条件好的增长轴而布局,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区域相互依赖理论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随着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必然发生相互联系。20世纪初期列宁、斯大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展了这一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许多发展经济学家在继承比较优势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等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外贸易乘数原理、两缺口分析理论、三缺口分析理论及四缺口分析理论等新的区域相互依赖理论。从本质上说,区域联系是区域之间的相互依存,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这种相互依存日益扩大到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扩展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后,尽管它同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和经济制度是完全对立的,但并不能因此就割断两大经济体系之间的联系;经济上的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将各个不相同的民族联结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体系,促进了某些民族隔阂与民族利益对立性的消灭,有利于在科技进步条件下实现物质生产和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而那些处于封闭状态的国家和民族只能是停滞不前。笔者认为,世界区域之间的相互依存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必然产物和客观要求,区域经济增长实际上就是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这种相互依存不是单方面、单向的,而是多方面、双向循环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愈来愈明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经济制度的矛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两者完全对立的局面已不可能,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更不可能。因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超出原有的地域范围向新的地域转移扩展,形成新的生产要素,组合成新的生产力。当今世界,以交通、通讯手段现代化为引擎的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缩短了各国各地区的空间距离,便利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加深了相互依赖的程度。与此同时,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各自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只有加强相互联系、合作交流,才能扬长避短,各显神通。随着经济科技全球化加快,市场经济必然冲破封闭、狭隘、分散的计划经济和小农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发生更加密切的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在科技、人才等要素流动加速率规律作用下,技术、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空间转移规模愈来愈大,速度愈来愈快,形成了愈来愈相互依赖的国际环境,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抢占经济制高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群和高新技术产业群,在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无力单独进行研制开发生产,必须在更大空间和范围内进行分工协作。区域市场理论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参见张敦富主编《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第160-168页。区域经济合作是指各区域生产要素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主要表现为产业协作、劳动力协作、人才协作、技术协作、资金协作、信息协作、物资协作等。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包括企业之间的合作、政府之间的合作及其他合作。区域经济合作的核心是企业合作,产业合作是企业合作的紧密形式,是一种更持久更稳定的经济合作形式。企业、企业集团尤其是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与基本形式,主要包括生产、营销及研究开发等3个环节的合作。生产过程中的合作包括技术、设备、人才、资金、原材料能源等方面的协作,以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为主要目标;销售过程中的合作包括联销、代销、信息交流、设置窗口等方面的协作,以在市场上销售产品为主要目标;研究开发过程中的合作包括联合研制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的产品包装等方面的协作,以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为主要目标。区域经济合作往往首先表现为政府之间的经济往来和地域关系的正常化。特别是国际性区域经济合作必须以国家之间关系的正常化为前提,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国际性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形式和内容也是存在差异的。2、区域生产要素流动理论参见刘再兴主编《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第321-325页。区域要素流动理论认为,外界环境、内部机制和中介条件是决定区域生产要素流动的因素。其中,外界环境,包括经济体制、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及社会心理等。内部机制,是指包括企业和个人等微观经济单位,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必须考虑自己的生产要素流动成本、障碍及风险而采取的决策机制。中介条件,是指连结区域之间生产要素流动的一些中间环节,包括两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供需差异、两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交通运输设施的保证程度及信息设施的完备程度等。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动的方向大体受以下3个规律支配:第一,向收益最大化方向流动规律。生产要素在流动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增值倾向,追求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是要素流动决策的主要原则;第二,向最近区域移动或就近流动规律。区域距离愈近信息传递愈迅速愈完备,要素流动愈便利,成本愈低;第三,向需求引力最大的方向流动规律。当需求引力越大时说明生产要素的稀缺性越大,要素的供需矛盾严重,吸收其他区域要素进入的引力就越大。与此同时,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动的形式大体有以下4种:第一,辐合流动。即生产要素跨越区域边界向另一中心集合的现象;第二,辐散流动。即生产要素从一个中心向周围区域扩散和渗透;第三,轴线汇集。即生产要素跨越区域向一线状地带聚集,如向沿海、沿江河、沿铁路公路主干线以及基础条件、生产要素禀赋 较好的地段流动和集中;第四,区际国际流动。当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生产要素就会超出地区和国家界限,向其他地区和国家流动,以实现生产要素跨地域跨国界的最优配置。区域空间发展理论区域空间投资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生产要素在空间分布不平衡,经济发展在各个区域总是不平衡,该规律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就是在同区域同一时期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一国、一省、一个经济区往往同时存在不发展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不同类型。在区域总投资的分配上,必须根据各类地区的特点、条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投资策略,保证各类地区的不同发展要求。效益与均衡这两大布局政策矛盾,主要靠合理的空间投资来解决。工业化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的中轴线,工业布局必须符合市场指向、原料指向、原料与市场双重指向、港口及交通枢纽指向、科技指向、劳动力指向、人才指向、集聚经济指向等原则。区域一体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扩大市场并带来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多数国家都有优先发展现代工业的偏好,这些国家组成关税同盟就可以扩大市场,提高成员国整体的能力,从而使各成员国获得以工业生产利益为代表的公共福利。其次,由于利益驱动,各国积极向自由贸易和自由对外投资方向发展,各国在贸易和投资的利益分配及共同政策上产生了一些矛盾,愈来愈需要一种共同制度和规范加以约束与协调。要实现各国的经济规模,必须在一定的一体化组织内部进行协议性产业分工,成员国通过协议以放弃一些利益为代价换取更多的利益,但有关国家只有在满足资本、劳动力禀赋相似、工业化水平接近等条件下才有达成有关协议。国际相互依存理论该理论以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为主要代表。20世纪50-60年代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理查德·库珀在综合国际相互依赖理论的各种观点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国际相互依赖理论,认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相互依赖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是政治军事力量的制衡。战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发展经济成为各国共同的核心任务,加速本国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利用他国资源,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合作势所必然。与此同时,战后各超级大国大规模扩充军备,核竞赛愈演愈烈,当前世界各国的核武器足以将地球毁灭若干次,在核威慑下谁也不敢轻易发动核战争,于是形成了一种相互制衡的格局;其次是经济技术的互补性。由于各国具备各自的经济技术发展的长处与短处,这种经济技术的不均衡格局,使各国必须与其它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协作,才能完成本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此外,随着世界范围的工业化不断加深,出现了一系列影响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如人口、粮食、环境等问题,各国必须相互协作才能最终解决这些问题。经济全球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体化以消除经济交流障碍为核心,而经济交流障碍的消除必须依靠一定路径来解决。一体化具有功能性和制度性两个性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前者是有实质性的一体化,是在实现各国经济融合和消除各种壁垒基础上的一体化;后者则是在一定的国际协议下,以明确的制度为目标、由组织管理机构进行操作的一体化进程。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来看,一体化是以贸易为先导,向金融国际化发展进而向生产一体化推进,解决国与国之间经济社会制度的摩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际性多边组织协调。功能性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要求用制度一体化来加以保证,世界贸易组织就是解决这种协议机制的产物。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空间结构要素理论区域空间结构要素理论认为,区域空间结构包括节点与节点体系、线与网络、域面等3个基本要素。节点主要为城镇居民点,是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地,是由经济活动的内聚力极化而成的中心,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节点之间存在着规模上的差异,不同节点之间在数量和规模上组成的相互关系,构成节点的规模等级体系。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节点以特定的职能服务于周围区域,节点的职能体系是各个节点在地域社会经济分工中的具体表现,分工不同、职能不同的众多节点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协会服从于整个区域。线路及由线路所组成的网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发展水平与发达程度是区域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区域经济学上的线路主要是指交通系统、通讯系统、能源供给系统、供排水系统等,其中以交通线路为主;区域经济学上的网络,是节点和线路的结合体,线路是构成节点之间、节点与域面、域面与域面之间功能联系的通道,区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都是通过相应网络进行传递的,其中交通通讯网络的影响最大。域面是区域空间结构的基础,同时又是节点和线路及网络影响在地表上的扩展,域面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规模越大,其节点就越多,网络就越密,空间结构就越合理,功能也就越完善。新要素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将国际贸易、区际贸易的领域由产品拓展到生产要素,认为地区之间的贸易格局主要是由各地区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决定的,而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能够改变地区要素禀赋的不足,并提高地区生产效率。该理论为区域经济协作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新要素理论新要素理论是在俄林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基础上丰富与发展起来的。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局限于研究自然要素和一般的经济要素,对现代经济发展的许多新的要素很少涉及。新要素理论修正和补充了要素禀赋理论,扩展了生产要素范围,将劳动者的智力投资、科技进步与创新、获取信息的便利程度都列入生产要素范畴,从而深化了生产要素的内涵。新要素理论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理论、研究与开发理论及创新理论。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劳动力实质上是一种不同质的生产要素,当人们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一定量的资本与劳动力结合就会产生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实质上是指高素质的劳动力,其形成主要取决于对劳动力投资的强度,这种投资包括教育投资和卫生保健投资。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格鲁伯、弗农等人提出了研究与开发理论,该理论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无形的生产要素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研究与开发就是最重要的一种无形的生产要素。如果一个国家研究与开发力量雄厚,则在研究与开领域中的投资能够获得更高的效率,从而促使本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区域比较优势,提高本国在国际劳动分工中的地位。如果一个国家和地区要提高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在先进的技术领域保持一定的领先,为此就必须加强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创新就是“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它包括以下5种情况:第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第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第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第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第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必须将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并带来利润,因此技术发明者往往不是创新者,只有那些敢冒风险,把新发明引入经济活动中的企业家才是“创新者”。这些企业家是创新的灵魂,企业家与普通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不一样,只有那些倡导和实施创新活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才是企业家。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存在的企业家群体,是一种独立的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区域空间结构机制理论区位势能机制理论在特定区域内因自然条件、资源分布、交通方式、人口状况、技术经济水平、政策等在不同地点的组合所形成的差异程度,就构成了区位势能,它包括自然条件势能、自然资源势能、人口分布势能、交通运输势能、行政势能、技术经济势能、政策势能等,这些势能按一定方式起来就形成综合势能,从而影响区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区位势能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聚集、增值、辐射和自强等4个方面,这4种作用通过不同区位势能的地区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来实现,交通通讯是这些流量的载体,政策法规是这些流量的调节器。一般情况下,不同区位势能的区域之间,资源通常是由综合势能较低的区域流向综合势能较高的区域,产品则相反。区域空间结构是区位势能不断演变的结果,区位势能在形态上一般表现为点状、线状和面状等,点状的区位势能表现为城镇、交通枢纽、大型矿产地等,其变化导致节点的形成与发展;线状的区位势能表现为交通线、海岸线、河流和大型矿脉等线型体,它通常发展成为城镇、人口、经济、技术的相对密集带,形成区域经济带;面状的区位势能一般表现为大面积的矿产、农产品基地、工业密集区等,形成城市带、经济重心区和经济密集区等。区位势能变化常常导致节点城镇、产业带和经济密集区域的兴衰变化,从而导致区域空间结构的不断变化。极化与扩散机制理论该理论是从增长极理论中“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原理。在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过程中,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向某个具有区位势能的地点聚集,逐步成为整个区域发展极核的过程与作用,就是极化效应,这是一种向心运动,它使各种经济活动聚集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节省了各种各样的费用;使各种产业活动之间的协作加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张,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日益明显,增强了极核的综合竞争力;使极核成为高新技术和相应产业发展的最优区位,使极核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处于一个较高的层次;促使极核上的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并进一步抖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从而拉大产业链条,使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优化;使人财、物集中于极核,政策和权力也集中于极核,从而使区域或国家在权利分配、政策导向等方面作出有利于极核地区发展的决策。在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与极化效应相反的扩散效应,即经济活动从极核向外围扩散的作用和过程,这是一种离心运动。由扩散效应形成的机制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作用:通过政府必要的干预,以波状扩散、辐射扩散、等级扩散和跳跃式扩散等方式,扩大极核地区对外围地区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产品转移与交流,扩大对外围地区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需求,从而拉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极核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原来的主导产业和其他产业向周围地区转移,形成产业外溢。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两者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其相互作用构成了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轴线。前者使区域经济从分散、孤立的均质无序状态,走向局部集聚不平衡发展的低级有序状态;后者则使区域经济发展由少数极核中心逐步向整个区域推进,最终使区域经济走向相对均衡的高级有序状态。3、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理论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总是在均衡——不均衡——均衡的螺旋式循环中进行,极化效应使区域从均衡走向不均衡,扩散效应使区域从不均衡走向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总是处在一个均衡与不均衡相互交替转化的过程之中;区域空间结构演变总是由“点”到“轴”、由“轴”到“面”的进化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节点的极化和扩散是最根本的力量,“点”、“轴”、“面”的融合是这个过程中在现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最佳状态。环海洋开发理论滨海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海洋区域开发的重要一环,笔者在归纳已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环海洋区域开发理论。该理论主张,依据海洋沿岸及海域内自然状况、资源条件、社会经济等因素,按照自然规律、技术规律、生态规律及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制定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开发整治为中心的海洋经济发展总体策略。其主要任务是:对海洋沿岸及海域内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及海洋经济发展进行综合研究,协调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产业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等关系。海洋资源及其沿岸产业开发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从内容上讲,既包括海域内港湾、港口、岛屿、岸线、湿地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包括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第一、二、三产业技术发展;也包括沿海城市人口、产业、环境、基础设施布局与协调等。从范围上讲,既包括海洋及沿海陆地整个区域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又包括重要海域、海滨、海湾、海岛、海疆以及海峡、海岸线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这些不同内容、不同范围,构成了海洋开发的不同重点与特点,构成一个海洋综合开发体系。这个体系可分为横向的地域开发系统和纵向的产业开发系统。从横向地域开发角度看,可以分为海洋总体开发、主要海域开发和海洋产业开发。海洋总体开发是海洋开发中的宏观部分,它主要通过在海洋上布置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尤其是关键性海洋工程建设来实现的,这些大型海洋工程,对海洋沿岸区域兴利除害、发展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具有决定性意义。从纵向的海洋开发看,可以分为海洋产业发展、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等子系统。海洋产业发展必须与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相协调,必须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如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与耗能产业发展相适应;适应海洋运输的发展,需要相应发展沿海工业,建设物资集散中心等。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包括:根治海洋自然灾害,以海洋工程为基本控制措施,建设海堤海防工程;为了调节海洋资源量分配不均,协调海洋产业发展,以海洋运输、海岸线为重点而进行的海洋公共设施建设;为了发展远洋运输,以海洋工程中的过船建筑物、航道整治及港口建设为重点而进行的海洋运输体系建设;为了开发利用海洋潮汐和核能资源,发展海洋能源,以大型电站为骨干,与输电线路、变压设备及发电机组配合的能源系统建设;为了发展海洋养殖,开发利用海域资源,以大陆架、浅海、滩涂以及内海相结合的海洋水产养殖体系建设等。海洋环境保护系统建设的重点,主要从海洋环境的综合治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结合海洋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海洋资源利用的具体要求,制定海洋开发的总体战略。本课题的研究是在亚太经合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华南经济圈等逐步形成与发展,中国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展开的,它以中国与东盟的国际合作为背景,制定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方略,不仅可以从实践上为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经验,而且可以从理论上不断丰富区域开发研究的内容。从区域开发理论、区域联系理论、区域空间发展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环海洋开发理论等角度,论述了开发区确立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策略的理论基础。结合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行动方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策略的部署、目标、步骤、措施,对滨海重化工业园尤其是麻章农牧产品深加工和坡头海洋资源加工工业园进行了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本文认为,工业化是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中轴线。目前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结构基本上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工业项目空间投资布局受到限制,整体投资环境欠佳。与其他首批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相比,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相对滞后,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工业落后,关键是工业搞不上去,整个工业化水平低。必须抓紧时间上大工业项目,积极推进工业化,努力提高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才能实现经济赶超发展。推进工业化,必须下大力气改变目前的投资环境,尤其是投资的软环境,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办事效率,克服干部职工中存在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诸侯经济、狭隘的本位主义和等、靠、要思想,树立与时俱进的新思想、新观念。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工业有许多有利条件。入世后,湛江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海洋资源、市场体制、基础设施优势将进一步体现。它位于粤、桂、琼三省区的交汇处,是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和大洋洲海上航程最短的口岸之一,在亚洲太平洋经济圈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面临中国最富饶的南海,海岸线长达1556公里,约占全省海岸线的2/5和全国的1/10,有148.7万亩海洋滩涂,有97公里长的深水岸线,是目前世界第一港鹿特丹港的3倍;有目前全国最深的深水航道,略加改造可进出特大轮船;半岛三面环海,人均海岸线与号称海洋大国的日本相当;有适宜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的南亚热带气候;是我国西南经济区最重要的出海通道,是国际市场与中国西南市场之间流通的一座桥梁。这些特色组合优势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湛江是我国首批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有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个省级开发试验区。改革开放20多年形成的体制优势,有利于国内企业与国际经济接轨。础设施完善,交通发达,有利于国际资本与国内企业利用海洋通道进出湛江。湛江港口、机场、铁路、高速公路与全国及世界相通,交通运输业发达。湛江港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供水、供电情况良好,各种服务配套设施日臻完善。湛江市被评为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之一,列入全国42个大城市行列。开发区有一定的工业技术基础,已建立起石油、化工、家电、机电、建材、食品、医药、饲料等20多个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重点发展了办公自动化、生物医药和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海洋水产品深加工产业快速发展。推进工业化,必须确立以工业为主导的战略思想。工业经济是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湛江及其周围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和异常丰富的农牧、海洋资源,为开发区发展农牧产品深加工、海洋生物加工、海滨重化工业等提供了条件。应以已形成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作为突破口,扩大规模,提高集中度,形成新的优势。培植和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主导产业群,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集中力量壮大支柱产业,围绕工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及重要产业发展来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促进资源向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及重要产业产品转移集中,形成积聚效益和规模经营。要确定出口导向型发展目标,工业发展规划应体现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与国际经济接轨,通过扩大开放开发,建立和完善新的区域经济关系,调整经济秩序和经济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根据国际经济形势发展和国际市场需求变动趋势,制定相应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提高产业产品的外向度。坚持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区际分工的良好机遇,加快面向符合国内外市场需求结构的出口产业发展,多接受一些国际国内产业结构中转移过来的适用产业,提高参与国际分工和区际分工的程度。把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引导外资投向。按现代市场经济法则和国际经济贸易法规办事,调整不相适应的体制和做法,将体制转换过程中的矛盾和磨擦减少到最低限度。继续改善管理设施,做好开发规划。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迎接国际科技竞争的挑战,充分利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快开发区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步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充分认识信息化、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发展对湛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积极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跳跃式赶超战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推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计算机化及网络化,带动一批相关新兴服务产业,以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提高开发区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在传统产业领域大力推广现代化企业管理思想、方法、手段、决策、体制、体制、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努力实现管理思想市场化、管理方法数字化、管理手段电子化、决策科学化、管理人才知识化、管理基础设施现代化。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积极组建大企业集团,逐步改变本开发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企业组织结构,重点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框架和运行机制。集中解决一批促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坚持科技先导和产业创新的发展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有效地应用新技术成果,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产品转化。从政府、企业、社会三方面系统地推进技术和产业的创新工作,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及有效运行机制,依靠科技进步不断研制开发高科技含量产品。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对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资金投入,使其尽快形成规模生产能力。积极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政府通过财政政策,重点扶持对开发区经济增长起重要作用的新产品开发、新产品的中间试验及科技成果推广。引进外资及民间集资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建立新兴产业中试基地,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坚持科学的生产力布局战略。重点建设好滨海工业、农牧产品深加工和海洋水产深加工3个延伸工业园区建设和项目布局,带动湛江的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辐射整个周边欠发达区域,促进更大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搞好重点产业布局,鼓励发展那些具有动态比较优势而目前尚幼小的产业产品,限制那些处于劣势的产业产品尤其是初级产品和粗加工制品的超量生产与出口,进行合理的产业产品地区布局,发挥有绝对或相对优势的产业产品,克服区域内部和区域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同化现象,实现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双优化,使各种资源在地区分工协作中得到有效配置和最佳效益。在巩固现区域第二、三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城郊地带;重点发展范围广、行业多的第三产业,尤其是交通、通讯、商贸、保险、信息咨询、科技服务、教育培训等行业;重点发展农牧产品深加工基地,能源、建材及高新技术开发基地。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不断改进良种,提高质量,建立名牌农产品海产品。重视渔业科技的研究与开发,促进渔业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工作,不断培育出新的名牌海产品。依靠科技加强对传统名牌海产品的二次开发,不断增强其科技含量。重视解决农产品海产品深加工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资金尤其是市场问题。成立行业协会,统一协调农产品海产品深加工中的具体问题,运用行业协会力量建立农产品海产品销售网络。实施旨在促进护农产品海产品深加工的各项政策,特别在财税上给予优惠。在安排生产、科技项目时,对农产品海产品深加工实行重点倾斜。走市场化、产业化道路,围绕农产品海产品深加工来组建地方农业企业集团。在重视与加强商标注册工作的同时,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或途径来加强对湛江市农产品海产品的对外宣传工作。全面提高农产品海产品的质量档次,改进农产品海产品的外包装,不断增强农产品海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产业。充分利用海洋大学等高校资源,大力发展在未来竞争中起主导作用的知识经济产业。加大农牧产品加工力度,相应发展水果保鲜、贮藏、运输和加工技术服务体系。利用湛江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工业基础,引进珠三角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形成更大规模的现实生产力。利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存在的差异,主动接受珠三角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以及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产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推进湛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在资金、技术、商品、信息、资源等方面,逐步形成资源结构和生产要素的互补关系。建立区域间的市场体系和出口商品生产基地,组建跨区域、跨部门、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共同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引进技术与出口创汇的良性循环。着重择优引进,以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形成合理的技术层次和技术结构。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组织力量进行科技攻关,不断创新发展,形成自主开发能力。以外贸为先导,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发展从事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生产经营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与产业结合,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双重目标。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改革开放意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办事效率,完善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政策、法规及条例。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要致力于营造一个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诚信的良好环境,营造依法行政、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建设互惠互利、规范透明的政策环境,提供安全保障、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树立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市场竞争、人才竞争等思想,树立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等观念,充分认识发展现代大工业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手段,联合和开放可以产生一种新的更大的生产力,必须利用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后发”性利益。在大力发展现代工业中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环境保护等的关系,求得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大致协调,在追求现代工业文明的同时,将环境保护工作做好,将环境污染减低到最小程度。重点建设好网络信息中心,提供网上交易场所,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包括交通运输、加工代理、仓储配送、信息网络等多环节组成的现代物流大循环系统。将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北部湾区域性工业生产基地。目前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邻近的粤西、广西、海南,无论从工业企业规模、数量,还是从技术、工艺、产出水平,工业经济发展尚不充分,工业技术基础仍很薄弱。要通过联合开放开发,推进工业化,消除所有制结构、投资结构、信贷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及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的各种障碍,增强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形成北部湾区域性工业生产基地。按照市场一体化的要求和区域经济特点,根据产业发展方向、交通网络分布及综合辐射能力,形成职能明确、功能互补、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在中国西南、中南及华南结合部区域具有较强的吸纳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支撑粤西和北部湾开放开发与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区域。克服结构性和体制性的障碍,寻求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工业化途径,逐步壮大包括外资、私人资本、股份资本等在内的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在市场机制推动下塑造新的产业结构和工业经济结构。通过深化工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横向联合,稳妥地推进农村工业化。明确工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发挥地处中国西南、中南、华南之“三南”结合部的区域优势,在区内培育壮大若干个区域资源配置好、市场容量大、产业关联度高、技术扩散带动性强、动态比较优势明显、创新功能显著的区域性支柱产业或特色产业,从总体上形成南亚热带农林资源、海洋资源开发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突出运用高新技术改造食品、建材、机械等传统支柱产业,重点发展石化、制药、林化、生物、环保、海洋等新兴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海洋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机电一体化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后劲较大的出口主导产业群。积极发展临海大工业项目,大力发展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环保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及现代办公设备项目。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搞好附加值较高的南亚热带水果、蔬菜及经济作物深加工,建设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和外向型农业出口创汇基地。力争用8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优势互补、相互协调、富于竞争、不断创新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以及具有自主开发能力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夯实工农业经济技术发展基础的同时,积极发展以发达的交通运输、旅游、商贸、信息、金融、房地产为主的第三产业服务体系。第三产业在新的产业结构格局下,成为开发区经济结构的重要主体,从而奠定本开发区在中国西南、中南及华南结合部乃至全国区域经济中特有的一、二、三次产业可持续发展,开放度高,竞争力强,充满生机活力的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一)所在城市与其他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不小1、从1946年建市至改革开放初期,湛江一直是广东省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知名度较高的城市之一,发展海滨工业和物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珠三角地区和大部分沿海城市经济发展高速推进的同时,湛江经济在全省和全国沿海城市经济实力排名表上不断下跌。现实向人们显示:湛江经济起飞面临着许多的难点问题,必须付出多倍的努力。2、目前湛江市的经济总量、结构、效益等,与其作为我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很不相称。如2002年全市人均GDP不到全国平均数的75%,市区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约35%,所辖县(市)平均不到30%,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3-8个百分点;整个湛江市的工业结构初级化,制造业比重低,高附加价值的精加工业比重小,与工业化过程中“高加工度化”及“知识技术密集化”阶段不一致。发展较快的石油开采业产品大多作为原料输出,未能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产业关联度较小。3、改革开放20多年来湛江形成了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工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增长和其它产业部门发展的基础。但相当部分区域尚处在工业化的前期阶段,许多偏远地区,无论从工业企业规模、数量,还是从技术、工艺、产出水平看,工业经济发展尚不充分,工业技术基础仍很薄弱。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还受到所有制结构、投资结构、信贷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及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的各种障碍,致使相当部分工业产品对国内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较弱,竞争力不强。在出口创汇产品中,大部分是材料消耗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高附加值的产品很少。特别是近几年来,某些行业和产品由热变冷,产品库存量大幅度增加,结构性矛盾突出。而且因资金困难,低水平的长线产品生产能力难以转化为高水平的短线产品生产能力。4、入世后国际资本进入中国的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增多,客观上要求作为进出口海洋通道的湛江港承担枢纽和桥头堡作用,但目前湛江港的信息化、现代化和专业化水平与全国“八大港口之一”或“十大港口之一”的地位名不副其实。(二)开发区本身的局限1、入世后,中国必须兑现对世界贸易的承诺,实行国民待遇、无差别歧视和最惠国待遇等原则,国内开发区原来享受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将不断缩小。必须早作准备,争取主动,按照国际经济运行惯例和法则,加快对现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建设与国际经济接轨的现代工业园区,以迎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2、缺乏现代化的工业与物流信息平台,尤其是没有批发市场网络交易信息中心、网上交易场所,没有形成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的现代信息管理技术水平很低;缺乏一批具有大型的现代工业和物流企业;没有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现代工业与物流服务网络体系,没有建立起现代工业与物流大循环系统;工业产品的市场信息、产品配送、现代仓储、多式联运和大宗商品交易等还很落后。3、与整个湛江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结构基本上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现代大工业还不够成熟和稳定。工业主要有食品、建材、机械、家用电器、日用制品等。从工业结构内部看,低附加值的工业比重大而高附加值的工业比重小,工业结构还处于初级层次。在整个工业中,代表技术密集型的新型产业比重较低,如代表海洋高新技术、具有资源优势的海洋生物加工业、海洋药物等几乎空白。4、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业项目空间投资布局受到限制。根据湛江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要求,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区域与霞山区、赤坎区连成一片后,将成为湛江市的市区中心。市区中心应以发展国际商贸、现代金融、保险、信息、房地产、远洋国际运输业、科技、教育文化、培训咨询、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领域行业为主,而不适宜在开发区现有区域内发展工业项目,不能把市区中心搞成大工业区。开发区近年来对外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其主要制约因素是土地价格高昂和整体投资环境欠佳。如土地价格方面,本开发区每亩土地成本价在22万元左右,已超过我国大多数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甚至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土地使用价格。且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土地使用价格日益上涨。高昂的土地使用价格对发展以工业为主的招商引资而言极为不利。近期有许多大型的工业项目,因原规划区土地使用价格高,且没有成片的工业用地可以开发,不得不推迟建设或者考虑其它方案。5、从历史和现实经验来看,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我国第一批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工业落后,关键是整个工业化水平低。必须抓紧时间上大工业项目,积极推进工业化,努力提高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才能实现经济赶超战略。发展工业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要职能,如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原有新阳工业区、电子工业区及综合工业区的基础上,积极延伸工业区面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原有工业A区和工业B区的基础上积极扩展工业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原有1号工业区和2号工业区的基础上,积极延伸工业区范围。2002年,32个1995年前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有17个,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全国首批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工业产值没有超过50亿元,与其他首批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差距大,其中最本质的就在现代工业发展的水平和档次不同。6、投资环境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软环境更差,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办事效率低。少数干部群众存在传统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诸侯经济、狭隘的本位主义和等、靠、要思想,存在小生产者意识和“老死不相往来”等旧观念。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一)入世后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海洋资源优势1、湛江市地处粤、桂、琼三省区的交汇处,是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和大洋洲海上航程最短的口岸之一,在亚洲太平洋经济圈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2、面临中国最富饶的南海,海岸线长达1556公里,约占全省海岸线的2/5和全国的1/10,有148.7万亩海洋滩涂,有97公里长的深水岸线,是目前世界第一港鹿特丹港的3倍;有目前全国最深的深水航道,略加改造可进出特大轮船;半岛三面环海,人均海岸线与号称海洋大国的日本相当;有适宜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的南亚热带气候;是我国西南经济区最重要的出海通道,是国际市场与中国西南市场之间流通的一座桥梁。这些特色组合优势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二)入世后的市场体制、基础设施优势1、湛江是我国南方著名的港口城市,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有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个省级开发试验区(东海岛、麻章、海安、九洲江和吴川经济开发试验区)。改革开放20多年形成的体制优势,有利于国内企业与国际经济接轨。2、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几年来,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高度重视投资软环境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经济加速发展。3、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发达,有利于国际资本与国内企业利用海洋通道进出湛江。湛江港口、机场、铁路、高速公路与全国及世界相通,交通运输业发达。湛江港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与香港、海南有快速、豪华直达客轮往返。湛江民航机场可供波音757大型客机日夜起降,开通了8条航线,每周班机110班次。湛江是全国铁路的重要枢纽,以湛江为起点,向西经黎湛复线与京广线、南昆线、湘桂线、成昆线、宝成线相连,通往北京和西部10个省区;向东经三茂线通往广州;往南“粤海铁路大通道”湛江至徐闻海安已经开通运营,实现跨越琼州海峡直通海南。还有洛阳至湛江铁路即将修建,湛江到广州、武汉、长沙、南宁、贵阳、昆明及北京均有直达客运列车。公路四通八达,全市公路总里程达7000公里,是全国45个公路交通枢纽之一,通往海南、西南的207和325国道已全部改造成一级公路,广湛高速公路广州至开平、湛江至茂名已经通车,余下开平至茂名段正在加紧建设,2004年将全线开通。湛江至重庆的高速公路正在分段建设。城乡邮电通信已实现一体化、程控化。市区面积达60多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海滨大城市框架。市区环境优雅,供水、供电情况良好,各种服务配套设施日臻完善,湛江市被评为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之一,列入全国42个大城市行列。4、有一定的工业技术基础。已建立起石油、化工、家电、机电、建材、食品、医药、饲料等20多个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重点发展了办公自动化、生物医药和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海洋水产品深加工产业快速发展。发展的路径坚持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一)工业化是开发区经济技术发展的基础南亚热带气候和异常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农牧产品深加工、海洋生物加工、海滨工业等提供了基础。要以已形成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作为突破口,扩大规模,提高集中度,形成新的优势;培植和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主导产业群,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集中力量壮大支柱产业,围绕工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及重要产业发展来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促进资源向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及重要产业产品转移集中,形成积聚效益和规模经营。(二)坚持以开放为先导的经济发展战略1、确定出口导向型发展目标。工业及其它产业发展规划必须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尽快实现与国际经济接轨。必须善于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开发,建立和完善新的区域经济关系,调整经济秩序和经济结构,才能争取一个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把出口导向型发展目标作为工业及其它行业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业化任务远末完成,工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并不突出,区域内部的“二元结构”明显。湛江要在多重挑战中不至于落伍,必须用高新技术来武装国民经济各部门,加速工业化和国民经济信息化。要实现这“两化”的过程,就是生产力和经济实力增长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投资,完全依靠区域内部是不可能的,必须尽可能多地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以享用后发性利益。但是,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设备都要外汇,没有充足的外汇就不能完全享用后发性利益,“两化”也将受阻。为此必须明确提出出口导向型发展目标,根据国际经济形势发展和国际市场需求变动趋势,制定相应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深度和广度上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外贸规模,提高产业产品的外向度。2、坚持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在对外开放的内容上,由有形贸易(商品贸易)为主转为有形贸易和劳务贸易并举,重点劳务贸易中的国际旅游业、国际运输业、国际工程承包及劳务合作等业务;在开放的环境上,必须改革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国际经贸的条条框框,参照国际惯例和市场法则,加快制定和完善对外开放的政策法规。湛江应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区际分工的良好机遇,加快面向符合国内外市场需求结构的出口产业发展,多接受一些国际国内产业结构中转移过来的适用产业,提高参与国际分工和区际分工的程度。3、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改革开放意识,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各级部门要大力提高办事效率,为外商投资创造一个宽松环境。要把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引导外资投向。切实抓好外资项目的建设管理,加强对原有“三资”企业的服务,协调和管理,以增强外商投资的信心。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政策、法规及条例,坚持按现代市场经济法则和国际经济贸易法规办事,调整不相适应的体制和做法,将体制转换过程中的矛盾和磨擦减少到最低限度。继续改善管理设施,做好开发规划。(三)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1、根据国务院有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与要求,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迎接国际科技竞争的挑战,充分利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快开发区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步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作为工业化水平较低、信息化水平更低的不发达地区,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面临着相当艰巨的双重任务:既要完成沉重的工业化使命,又要承担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重任。21世纪经济、科技、信息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当代科技革命正在全球兴起,信息技术正对全球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国民经济信息化,已成为各国和地区增强综合竞争力、实现后发优势及赶超战略的关键,对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及发展新兴产业具有重要作用,对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充分认识信息化、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发展对湛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积极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跳跃式赶超战略。2、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通过推广普及信息产品和服务全面改造传统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行信息技术的生产与应用。重点开发柔性制造、金融交易系统、信息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等。推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计算机化及网络化,带动一批相关新兴服务产业,促使计算机产业、通信产业、消费电子产业等日趋融合,以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提高湛江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3、目前湛江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际,开发区必须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和责任心,千方百计在某些领域、某些发展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应创造条件,积极推广应用各类信息技术,突出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先进适用技术装备传统产业,逐步实现湛江产业信息化。重点开展信息技术在生产自动化、办公智能化及经营管理上的应用,进一步完善湛江工交企业的信息网络技术。创造条件建立电子商务,普及综合自动化、数控等信息技术,切实解决传统产业的工艺技术装备问题。应用现代遥感、遥测技术,通信、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盘、磁盘、半导体存储技术,以及各种显示终端、显示屏技术等,建设各种企业行业的信息系统集成技术和信息技术体系,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行各业,加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类文明。4、在大力提高企业的信息汇集、处理及信息产品生产的能力的基础上,找准由国内外信息技术势差所形成的产业转移方向,把握自己的后发优势,发展具有湛江特色的信息技术产业,以此作为调整和优化湛江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切入点。加快电信设备、微电子、计算机软硬件等行业发展,并带动相关产品与服务的发展,形成新兴的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企业。大力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先进制造技术,大力发展电子数据交换、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等商贸自动化技术,逐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消费电子技术,拓展消费市场的时间与空间。大力发展面向个人、家庭的多样化的信息技术产品、多媒体技术、各种新的智能化应用系统和服务软件以及现代信息服务,创造大量新的产业发展机会。由此改变传统产业和产品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5、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积极组建大企业集团,逐步改变本市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企业组织结构。以资本为纽带,突破条块分割,做到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跨省区甚至跨国经营,逐步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逐步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占有量。促使优势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企业上规模,增强实力,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体。以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挤占国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东南亚市场为突破口,逐步向欧洲、美洲发展,占据国际高新技术市场一定份额。6、重点发展海洋生物技术、石化技术及环保技术产品。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广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计算机整机及相关硬件产品,形成综合规模经济。大力开展海洋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开发海洋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提高海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利用海洋动植物、矿物、菌类资源开发海洋药物新品种、新剂型。开发环境污染防治和自然资源保护技术与产品,发展制糖、水泥、造纸等重污染行业整治技术及有限资源的替代保护产品。7、集中解决一批促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根据不同行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研究和解决对传统产业升级有重大影响的行业的高新技术化问题。(四)坚持科技先导和产业创新的发展战略1、科技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乘数效应日益显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愈来愈大的驱动作用。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尽快改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及时有效地应用新技术成果,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产品转化。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充分利用后发效应,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目标。2、从政府、企业、社会三方面系统地推进技术和产业的创新工作,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及有效运行机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其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不断研制开发高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不断研制开发高科技含量产品。积极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在大中型企业建立国家和省区级的技术开发中心和技术开发机构,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政府通过财政政策,重点扶持对开发区经济增长起重要作用的新产品开发、新产品的中间试验及科技成果推广。3、引进外资及民间集资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建立新兴产业中试基地,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五)坚持科学的生产力布局战略1、重点建设好滨海工业、农牧产品深加工和海洋水产深加工3个延伸工业园区建设和项目布局,带动湛江的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辐射整个周边欠发达区域,促进更大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2、搞好重点产业布局。鼓励发展那些具有动态比较优势而目前尚幼小的产业产品,限制那些处于劣势的产业产品尤其是初级产品和粗加工制品的超量生产与出口,实现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双优化。进行合理的产业产品地区布局,善于把区域政策与产业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有绝对或相对优势的产业产品,克服区域内部和区域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同化现象,使各种资源在地区分工协作中得到有效配置和最佳效益。在巩固现区域第二、三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城郊地带;重点发展范围广、行业多的第三产业,尤其是交通、通讯、商贸、保险、信息咨询、科技服务、教育培训等行业;重点发展农牧产品深加工基地,能源、建材及高新技术开发基地。(六)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名牌产品发展1、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改进良种,提高质量,建立名牌农产品海产品,逐步为消费者所接受。重视渔业科技的研究与开发,促进渔业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工作,不断培育出新的名牌海产品。另方面要依靠科技来加强对传统名牌海产品的二次开发,不断增强其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其内在的品质与营养价值,以满足现代人的消费需求。2、重视解决农产品海产品深加工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资金尤其是市场问题。近期我们成立了海产品深加工行业协会,还将成立优质农牧产品加工行业协会,以统一协调农产品海产品深加工中的具体问题,包括资金联合、技术入股、原料供应以及市场拓展等。特别在联合拓宽流通渠道方面,必须学用行业协会力量,建立农产品海产品销售网络。3、实施旨在促进护农产品海产品深加工的各项政策,特别在财税上给予优惠。在安排生产、科技项目时,对农产品海产品深加工实行重点倾斜,在资金上给予适当的支持,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改变目前地方特色产品和优势产品各家各户零星、盲目生产,分散经营的局面。坚持市场导向,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走市场化、产业化道路,围绕农产品海产品深加工来组建地方农业企业集团,以此为龙头来带动千家万户闯市场。在重视与加强商标注册工作的同时,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或途径来加强对湛江市农产品海产品的对外宣传工作。努力培育农产品海产品优质名牌,全面提高农产品海产品的质量档次,不断增强农产品海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改进农产品海产品的外包装,促进农产品海产品进入国内与国际的超级市场。(七)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产业1、充分利用海洋大学等高校资源,大力发展在未来竞争中起主导作用的知识经济产业。加大农牧产品加工力度,相应发展水果保鲜、贮藏、运输和加工技术服务体系。2、主动推进与珠三角地区的高新技术联合。利用湛江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工业基础,引进珠三角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形成更大规模的现实生产力。利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存在的差异,主动接受珠三角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以及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产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推进湛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在资金、技术、商品、信息、资源等方面,逐步形成资源结构和生产要素的互补关系。在科技人才和劳动力资源方面进行合作交流,重点向珠三角地区输出劳务,吸收珠三角地区的科技人才和管理。建立区域间的市场体系和出口商品生产基地,组建跨区域、跨部门、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共同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八)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1、提高改革开放意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办事效率,为外商投资创造一个宽松环境。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政策、法规及条例,继续改善城市管理设施和开发区的建设,使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试验区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基地。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要致力于营造一个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诚信的良好环境;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提高城乡文明程度。营造依法行政、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建设互惠互利、规范透明的政策环境;建设安全保障、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提高。2、必须实施开放、联合战略,发展现代大工业,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微观经济运行的方向,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市场竞争、人才竞争等将愈来愈深入社会生产生活,成为不以人们意志转移的铁的规律。树立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发展现代大工业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手段,联合和开放可以产生一种新的更大的生产力,任何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后进的工业化地区要想提高自身的综合经济实力,充分利用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后发”性利益。在大力发展现代工业中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环境保护等的关系,求得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大致协调,在追求现代工业文明的同时,将环境保护工作做好,将环境污染减低到最小程度。3、重点建设好网络信息中心,提供网上交易场所,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在物流企业和广大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培育一批具有大型的现代物流企业,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物流服务市场,发展特色物流服务,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包括交通运输、加工代理、仓储配送、信息网络等多环节组成的现代物流大循环系统。以市场信息为基础,以产品配送为主业,以现代仓储为配套,以多式联运为手段,以商品交易为依托,建设一批大型综合物流基地。如以湛江港为依托的国际性原油、奥里油、液化氨、液化气等油气类储罐转运中心和进出口物资交易储运中心,以湛江粮油糖仓库和批发市场为依托的区域性大型粮油糖储运交易中心,以海洋渔业基地和大型水产品批发市场、水产品加工厂为依托的大型水产品交易储运中心,以广东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为依托的区域性热带、南亚热带农副产品交易转运中心,以湛江国际会展中心为依托的大型生产要素和生活资料集散中心。4、拓展作为现代物流重要载体的湛江港的功能,大大提高港口的信息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在建设10万吨级深水航道、30万吨级油码头和20万吨级矿石码头等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完成30万吨级深水航道工程,搞好码头和服务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利用临海和交通运输便捷,大力发展流通加工产业,建设以开发区为中心,多类型、多功能的市场网络,形成产、加、供、销一条龙物流体系,建成海南与大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利用西部大开发与西南出海大通道建设的机遇,构建大西南走向世界的物流平台。大西南人口占全国的20%,是中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湛江是大西南走向世界最主要的出海口。要进一步发挥国际深水大港的优势,争取尽快在开发区设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以区域共享型建设模式与西南经济区联合发展物流基础设施,通过出让码头岸线、土地,设立自由贸易基地、商品进出口基地以及出口产品加工小区等办法,吸引西南各省区来湛江建码头、仓储设施,办商业、搞运输贸易,按照“前港后厂”的模式,建设港口物流园区,形成集进出口货物仓储、分拨、配送为一体,海、陆、铁运输于一身,与信息网络有机结合的现代国际物流运作平台。二、建立区域性工业生产基地目前,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邻近的粤西、广西、海南,无论从工业企业规模、数量,还是从技术、工艺、产出水平,工业经济发展尚不充分,工业技术基础仍很薄弱。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还受到所有制结构、投资结构、信贷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及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的各种障碍,致使相当部分工业产品对国内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较弱,竞争力不强。在出口创汇产品中,大部分是材料消耗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高附加值的产品很少。特别是近几年来,某些行业和产品由热变冷,产品库存量大幅度增加,结构性矛盾突出。而且因资金困难,低水平的长线产品生产能力难以转化为高水平的短线产品生产能力。这就给本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潜力和条件。(一)明确主要功能1、21世纪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按照市场一体化的要求和区域经济特点,根据产业发展方向、交通网络分布及综合辐射能力,科学规划与布局滨海工业区、农牧产品深加工工业区、海洋产品深加工工业区及文化生活区等。促进开发区与赤坎、霞山两个老城区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和配套发展,形成职能明确、功能互补、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在中国西南、中南及华南结合部区域具有较强的吸纳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支撑粤西和北部湾开放开发与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区域。加快开发区内道路、供水、供气、排水、排污和垃圾处理,以及与各城区之间的快速联系通道,市内公共文化娱乐设施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2、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速工业化进程,克服结构性和体制性的障碍,寻求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工业化途径,改变由政府充当工业化投资主要主体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步壮大包括外资、私人资本、股份资本等在内的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在市场机制推动下塑造新的产业结构和工业经济结构。通过深化工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横向联合,稳妥地推进农村工业化。(二)明确产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1、尽快形成和发挥地处中国西南、中南、华南之“三南”结合部的区域优势,在区内培育壮大若干个区域资源配置好、市场容量大、产业关联度高、技术扩散带动性强、动态比较优势明显、创新功能显著的区域性支柱产业或特色产业。2、根据开发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不断提高创新的要求,遵循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把握经济成长新阶段和知识经济的客观需要,分析加入WTO后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从总体上形成南亚热带农林资源、海洋资源开发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突出运用高新技术改造食品、建材、机械等传统支柱产业,重点发展石化、制药、林化、生物、环保、海洋等新兴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海洋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机电一体化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后劲较大的出口主导产业群。力争用8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优势互补、相互协调、富于竞争、不断创新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以及具有自主开发能力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夯实工农业经济技术发展基础的同时,积极发展以发达的交通运输、旅游、商贸、信息、金融、房地产为主的第三产业服务体系。第三产业在新的产业结构格局下,成为开发区经济结构的重要主体,从而奠定本开发区在中国西南、中南及华南结合部乃至全国区域经济中特有的一、二、三次产业可持续发展,开放度高,竞争力强,充满生机活力的产业发展格局。(三)重点产业布局在沿海地段,利用得天独厚的港泊资源和海岸线,发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在用足用活保税区政策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关系争取中央批准兴建自由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在条件具备时,积极发展临海大工业项目;在毗接沿海地带的南北向地段,大力发展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环保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及现代办公设备项目;在城乡结合部的麻章地段,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搞好附加值较高的南亚热带水果、蔬菜及经济作物深加工,建设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和外向型农业出口创汇基地。发展的机制整体联动、协调行动(一)树立系统发展观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是一个因素众多、关系复杂、多目标、多功能的动态系统。在这个动态系统中,对外开放、工业项目建设、城区建设和环境保护是最基本的子系统,各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和功能。同时,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对外开放是开发区发展的前提,工业项目建设是开发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基础,环境保护是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开发区管理就是进行上述各因素、各环节的综合与协调,把握其聚集性、整体性、复杂性与综合性的特点,实现协调性发展。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工业项目建设同城区建设、环境保护的关系。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在开发区进一步发展中应处理好以下四组关系:1、发展工业与城区规划的关系。要根据湛江市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相邻区域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完善工业结构体系,合理确定区内工业投资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区土地,综合部署城区经济、文化、公共事业及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城区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2、工业项目建设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应该摆正工业建设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3、工业项目建设与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