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写作配套 课件5.2 通讯_第1页
应用文写作配套 课件5.2 通讯_第2页
应用文写作配套 课件5.2 通讯_第3页
应用文写作配套 课件5.2 通讯_第4页
应用文写作配套 课件5.2 通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文化传播领域应用文第二节

讯了解通讯的特点及种类,掌握通讯的写法和要求。能够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通讯的撰写。【写作要求】一、通讯的概念

通讯在广义上,被视为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通讯是应用文的一种,为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其内容通常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报道内容必须完全真实,且要求迅速及时。【写作指导】二、通讯的特点1.新闻性:通讯所报道的事件必须是真实的,并且具有时效性,通常是最近才发生或出现的。新闻的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原因,必须贯穿在通讯的行文之中。2.评论性:通讯不仅仅局限于叙述事实和描写形象,作者还可以根据需要借助议论乃至抒情等手法,直接表达观点和看法,流露倾向和情感,使主题更加突出。3.形象性:通讯在写作时可以采用多种文学表现手法,如描写、抒情、对话等,要求有故事、有情节、有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以及典型场景的画面。这使得通讯比消息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4.完整性:通讯对新闻事物的报道必须详尽深入,过程清晰。它不仅要报道事件的基本情况,还要用具体形象的事实,介绍事件发生的详细经过和过程及其原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写作指导】三、通讯的作用

1.通讯作为新闻体裁,具有传播信息的作用。它及时而细致地报道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和工作经验,确保读者能够获取到最新、最真实的信息。2.通讯还承载着舆论宣传的功能。通过对事件的深入报道和解析,通讯能够引导社会舆论,影响公众的观点和态度,进一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3.通讯还具备传播知识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报道具体的事件和人物,还可以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专业知识等,帮助读者扩展视野,增加知识储备。4.通讯能弥补和深化新闻报道。与消息相比,通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弥补消息未曾报道的新闻,充实和深化消息已报道过的新闻,从而扩大新闻传播面。通讯比消息更为详尽生动,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地再现新闻事实的现场和人物,使读者如临其境、如经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写作指导】【写作指导】四、通讯的种类1.从内容角度看,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和工作通讯。(1)人物通讯主要报道一个或几个人物的事迹,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旨在通过人的思想、精神面貌去教育人、感染人。(2)事件通讯则是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它具体完整地记叙事件发生发展的情况和过程、原因和结果、意义和影响。(3)概貌通讯和工作通讯则分别侧重于对某个地方、单位、行业或某项工作的基本面貌和状况的描写,以及对工作经验、问题、成就的报道。2.从形式角度看,通讯可以包括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如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等多种类型。这些形式各具特色,使得通讯在报道新闻事件和人物时能够灵活多变,满足不同报道需求。3.特定类型的通讯,如文艺通讯、主题通讯、旅游通讯等,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报道内容和形式特点,丰富了通讯的种类和内涵。五、通讯的格式与写法1.通讯的标题应简明扼要地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标题通常采用黑体加粗,字号适中,突出重要信息。2.通讯的开头部分,即导语,应简要介绍新闻的主要事实或背景,引导读者进入正文。导语要求语言简练、准确,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兴趣点。3.正文部分是通讯的主体,需要详细叙述新闻事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在叙述过程中,要注重客观性和真实性,避免夸张或虚构。同时,可以根据需要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写作指导】五、通讯的格式与写法4.结尾部分通常总结新闻的意义或影响,也可以提出建议或展望。结尾要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5.在写法上,通讯的结构可以灵活多变,根据报道内容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一般可以按照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或时空交叉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同时,通讯的语言要求简练、准确、生动,避免使用过于晦涩或复杂的词汇。6.根据需要采用专访、特写、小故事等多种写作形式,以突出新闻事件的个性化和生动性。专访可以通过深入采访特定人物,揭示其思想、观点或经历;特写则可以集中笔墨描写某一场景、细节或片段,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视觉效果。【写作指导】【例文展示】宏大的主题,艰难的采访,这个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很“厚重”

中国记者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因此,关于耕地的报道,我们从未停止过。

相比之下,以前的报道只能算“小打小闹”,这次的《耕地问题调查》产业(行业)深度调研报道就显得十分“厚重”。一方面,“耕地”这个话题分量很重,也很敏感。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郑庆东同志布置这个选题时,我们心里都犯嘀咕,这么敏感的选题部委会接受采访吗?地方愿意站出来发声吗?

艰难的采访过程说明我们的疑虑并不多余。然而,耕地是中央最关注的问题,更是关系到14亿人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这就是中央党报、经济大报的职责使命,也是经济日报调研报道最该做的内容。

经济日报的深度调研报道都是万字长文,稿件最终呈现的框架结构如何做到客观、全面,又有可读性,始终是我们要直面的问题。特别是耕地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更要严谨慎重。

这么宏大的选题,我们要客观理性地揭示当前耕地问题的现状,以及耕地保护存在的痛点难点,还要提出开展耕地保护的思路、措施和建议,这既考验我们记者在相关领域的专业性,对写作也是一次很大的磨炼。【例文展示】

深度调研报道是经济日报社着力打造的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深度报道品牌。关键在于其“深”,有参考价值。不专业不足以支撑宏观经济领域有一定深度的调研题目。能把问题说清楚说透彻,让外行看得懂、内行有启发,彰显的是专业水平。而调研报道要做出专业水平,首先,要发挥好行业记者的作用,厚积薄发;其次,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包括利用好外部的智力资源,整合起来解决专业、深度问题。

万事开头难,再难也得做。经济日报社产经部主任带队,组成了4人调研小组,分别从农业、国土、水利等各自熟悉的领域开始收集资料、翻阅文件档案、学习中央领导关于耕地的讲话。多次深入讨论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在一次小组讨论中,我们将焦点聚焦到了自然资源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2021年8月26日,自然资源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数据显示,我国耕地19.18亿亩,园地3.03亿亩,林地42.62亿亩,草地39.68亿亩,湿地3.52亿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5.30亿亩,交通运输用地1.43亿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44亿亩。数据还显示,10年间,生态功能较强的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地类合计净增加了2.6亿亩。

我们发现,公布的数据都是我国在生态建设上取得的积极成效,对耕地出现的问题却很少谈及。这不仅更加坚定了我们调研的意义,也印证了我们此前了解到的我国耕地的现实情况:数量在减少,局部质量在变差。【例文展示】

对于耕地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说、该说,但该怎么说,还要深探究、细思量。尽管我们调研小组成员有着多年相关领域的采访经验,对耕地问题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和积累,但要做好这次耕地问题深度调研,还需要从更权威、更全面的角度去剖析。我们多次开会讨论,头绪太多,困难也很多。

当时,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我们想去外地实地采访,根本实现不了。也想摸到一些地方是否存在占用耕地的情况,但这个问题太难认定,一旦认定就是违法,如果不是有关部门认定,我们也没法说。想采访一些相关负责人、行业专家,也屡次碰壁。有的专家认为这个问题不好说、说不好,还是不说好。但我们认为,还是要说我们能说的、该说的,这是经济日报记者的责任,也是写调研报道的意义。于是,调研小组开始分头行动,找农业、国土、水利等方面专家,力求从各个角度,全面、客观、深入剖析耕地这个问题。

印象最深的就是去农业农村部农田管理司座谈。他们对我们的调研十分欢迎,组织了司里八九位相关负责人与我们调研小组面对面座谈、交流,从上午9点谈到近中午1点,仍然意犹未尽。有一位负责人坦言,从未与记者如此直言不讳地探讨过耕地问题。也正是有了这次座谈,让我们了解了最全面的情况,对要写的内容大致有了底。【例文展示】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在我们的调研报道里,一共出现了10位采访对象。其实,这只是我们众多采访对象里的部分代表,还有很多采访过的人并没有把名字写进去,可能得有几十个。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们把能在北京当地做的采访,几乎都实现了与采访对象面对面深入交流。当然,归根到底,还要感谢现代化通讯手段。根据内容需要,对一些地方、基层的采访对象,我们通过视频、语音等多种形式,力求“面对面”沟通,最大限度进行多角度、全方位采访。

一篇好的深度调研,选题是前提。按照经济日报报社编委会的要求,我们的深度调研要选择对宏观经济有显著影响、对人民生活有重大影响的选题。光有“经济”还不够,还要是“热点”问题。同时,还要上下关注,中央关注,老百姓也关注;业内关注,业外也关注。还要具有可操作性,在确定选题时,不能求大求全,要做能够做成的,而且在一定时间内就能做成的选题。

一篇高质量发展的调研,应是全景式的深度调研。这就要求我们,一要“走出去”,深入基层、科研院所和相关主管部门,深入上下游企业,体现报道针对性,不能夸夸其谈、坐而论道;二要“走进去”,从外行变成内行,了解产业、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体现报道的专业性;三要“走上去”,始终紧扣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这个主题,胸怀全局高站位,立足前沿善建言,努力做到“高人一筹”。在采访中,重点是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与途径。从《耕地问题调查》的标题就可以看出,我们这篇报道就是问题调查,自然要有问题意识。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我们最终决定围绕数量和质量这两个关键词,但如何设置抓人的问题并不容易。【例文展示】

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近万字的报道,要能够让读者耐心读下去,既要打磨逻辑架构,也要精心遣词造句,这也倒逼我们不得不在问题设置上下功夫,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比如,“耕地究竟怎么了”“耕地保护难在哪”“18亿亩红线是怎么来的”等,这些问题的设置就足够有吸引力、知识性和可读性,能一下子抓住受众的探究心理。

好稿子都是磨出来的。在成稿后,小组成员先后互相交换写作意见,对稿件再次进行完善。确定初稿提交后,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对稿件亲自把关,反复指导、提升,这才有了最后的精彩呈现。2022年2月14日,《耕地问题调查》对如何守住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进行了深入报道,在《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报道刊发后,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新华文摘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