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专项攻克训练01第一单元学而篇(学生版+解析)_第1页
高中语文《论语》专项攻克训练01第一单元学而篇(学生版+解析)_第2页
高中语文《论语》专项攻克训练01第一单元学而篇(学生版+解析)_第3页
高中语文《论语》专项攻克训练01第一单元学而篇(学生版+解析)_第4页
高中语文《论语》专项攻克训练01第一单元学而篇(学生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学习篇第一课时一、《论语》是什么?讲了什么?赵普年轻时熟悉吏事,但因为早年读书不多,没有很多学问,对历史典故也不熟悉。等他做了宰相以后,太祖经常劝他读书。因此,赵普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家,就关起门来打开箱子,拿出一部书,仔细阅读。等第二天处理政务,便得心应手。家人习以为常,却不知道他读的是什么。”

后来,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足以使天下太平了。”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EQ\*jc2\*hps10\o\ad(\s\up9(qiè),箧),里面果真就是一部《论语》。《论语》作为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最为权威的一部著作,也成为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著名学者朱熹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将其列为“四书”之首。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对我们的理想、志向、人生目标以及为人处世等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其儒家思想广大而精微,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维的精华结晶。以仁为核心,以和为贵的思想构筑了中华民族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待人处世。那么进入21世纪,面对经济危机及纷繁芜杂的社会问题,在如何解决人类未来健康、科学发展的问题上,许多科学家主张向以孔子及《论语》为代表的儒文化寻求答案。因此,《论语》被国际社会普遍誉为能在21世纪拯救人类的思想之一,人类思想皇冠上的璀璨宝石。更有甚者称其为“中国圣经”。二、学习《论语》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解读《论语》,来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学习做人做事,领悟《论语》极高明的为人之道,为同学修身处世开启智慧。更为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念中的仁、义、礼、智、信提供范本;为打造和谐企业、筛选杰出人才提供方向。掌握为政以德的管理精神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成之道。给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以启发、以指导,以便创新性地解决企业经营中的问题。故事导入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四、为什么学学习与仕途的关系原文: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注释:(1)优:有余力。语译:解读: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释:(1)罔:迷惑、糊涂。(2)殆:疑惑、危险。语译:解读:古今学者学习目的的区别原文: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注释:学者:学习的人。语译:解读:五、附加题1、原文:子曰:“奢则不孙①,俭则固②。与其不孙也,宁固。”

语译:2、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1),不易得也。”

语译:第二课时故事导入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怎么学(学习的方法)孔子认为如何启发学生,可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注释:(1)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2)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3)隅:音yú,角落。语译:解读:复习的重要性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注释:(1)故:旧的(2)而:就(承接)(3)可:可以(4)以:凭借(5)为:成为语译:解读:面对“三人行”的态度?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注释:(1)择:选择。(2)三:虚数,可指多数,也可指少数(士别三日)。此句中泛指多个人。(3)焉:是兼词“于之”的意思,翻译为“在其中”。语译:解读:附加题1、原文: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语译:2、原文: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语译:第三课时故事导入捕鱼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于是个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学习的最高境界学习的三重境界是什么?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注释:(1)知:懂得,知道。(2)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3)乐:以……为乐趣。(4)好:喜欢,爱好。(5)者:代词,……的人。语译:解读:学“道”的极致状态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注释:(1)道指的是儒家的“仁义之道”。(2)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语译:解读:“对学习的迫切心情原文: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注释:(1)学:学习。(2)及:赶得上。语译:解读:附加题1、原文: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语译:原文: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注释:(世”,三十年为一世;)语译:第四课时故事导入头悬梁,锥刺股苏秦,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乘轩里人,字季子。苏秦是洛阳人,虽然出身寒门,却怀有一番大志。他跟随鬼谷子学习游说术多年后,看到自己的同窗庞涓、孙膑等都相继下山求取功名,于是也和张仪告别老师下山。张仪去了魏国,而苏秦在列国游历了好几年,但一事无成,只得狼狈地回到家里。苏秦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讥笑他不务正业,只知道搬弄口舌。苏秦听了这些嘲笑他的话,心里感到十分惭愧,但他一直想游说天下,谋取功名,于是请求母亲变卖家产,然后再去周游列国。苏秦的母亲劝阻说:“你不像咱当地人种庄稼去养家口,怎么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贵呢?那不是把实实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没有希望的东西吗?如果到头来你生计没有着落,不后悔么?”苏秦的哥哥、嫂嫂们更是嘲笑他死心不改。苏秦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很对不起家人,既惭愧,又伤心,不觉泪如雨下。但苏秦扬名天下的雄心壮志仍然不改,于是闭门不出,取出师父临下山时赠送给他的礼物——姜子牙的《阴符》,昼夜伏案攻读起来。苏秦经常自勉说:“读书人已经决定走读书求取功名这条路,如果不能凭所学知识获取高贵荣耀的地位,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想到这些,苏秦更加忘我地学习起来。为了抓紧时间学习,苏秦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读书时,把头发用绳子扎起来,悬在梁上,如果自己一打盹,头发就把自己揪醒。夜深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困了,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样就能保持清醒。这就是成语“头悬梁,锥刺股”的由来。孔子的自我学习孔子对于知识、学习、教诲应该是什么态度?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注释:(1)识(zhì):记住。(2)诲:教诲。(3)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语译:解读:孔子以自身为例,认为一个人的学识从哪里来?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注释:(1)好古:喜好古圣贤之道。(2)敏:勤勉。语译:解读:君子对于物质、精神方面的追求有什么不同?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注释:(1)就:靠近。(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3)正:匡正、端正。语译:解读:附加题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语译:2、原文: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语译:心得孔子的学习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注重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强调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孔子自身比较好学,以学习为乐,强调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兴趣。孔子身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除自身好学乐学外,还强调要“诲人不倦”,其流传下来的一系列学习方法比如“勤于思考”“不愤不启”等都对后世影响深远。古文常识宾语前置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句式讲解:“何……?”译文:“何……”:“有……吗”例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何陋之有?(《陋室铭》)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练习:用“何……”造句例如:宋何罪之有?第一单元——学习篇第一课时一、《论语》是什么?讲了什么?赵普年轻时熟悉吏事,但因为早年读书不多,没有很多学问,对历史典故也不熟悉。等他做了宰相以后,太祖经常劝他读书。因此,赵普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家,就关起门来打开箱子,拿出一部书,仔细阅读。等第二天处理政务,便得心应手。家人习以为常,却不知道他读的是什么。”

后来,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足以使天下太平了。”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EQ\*jc2\*hps10\o\ad(\s\up9(qiè),箧),里面果真就是一部《论语》。《论语》作为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最为权威的一部著作,也成为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著名学者朱熹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将其列为“四书”之首。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对我们的理想、志向、人生目标以及为人处世等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其儒家思想广大而精微,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维的精华结晶。以仁为核心,以和为贵的思想构筑了中华民族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待人处世。那么进入21世纪,面对经济危机及纷繁芜杂的社会问题,在如何解决人类未来健康、科学发展的问题上,许多科学家主张向以孔子及《论语》为代表的儒文化寻求答案。因此,《论语》被国际社会普遍誉为能在21世纪拯救人类的思想之一,人类思想皇冠上的璀璨宝石。更有甚者称其为“中国圣经”。二、学习《论语》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解读《论语》,来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学习做人做事,领悟《论语》极高明的为人之道,为同学修身处世开启智慧。更为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念中的仁、义、礼、智、信提供范本;为打造和谐企业、筛选杰出人才提供方向。掌握为政以德的管理精神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成之道。给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以启发、以指导,以便创新性地解决企业经营中的问题。故事导入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四、为什么学学习与仕途的关系原文: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注释:(1)优:有余力。语译:子夏说:“官做好了,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好了,就可以去做官以便给更好地推行仁道。”解读:孔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一个无道的社会,孤独却坚定地宣扬自己的主义,试图拯救政治、拯救黎民、拯救人的灵魂,这是孔子的伟大处。孔子的使命感使他致力于规劝国君变无道为有道,对于听劝的国君,孔子就尽力辅助之,孔子事鲁,齐人惧之。对于不改无道本性的国君,即便对孔子许以高官厚禄,孔子也不会助纣为虐。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释:(1)罔:迷惑、糊涂。(2)殆:疑惑、危险。语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解读: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古今学者学习目的的区别原文: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注释:学者:学习的人。语译:孔子说:“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解读:孔子是主张学以为人的,但是必须要以为己之本——以提高自己的德行修养作为学以为人的根本,这样学习的“言语、政事、文学”等才干才能产生正能量,服务社会。也就是学习要以德为先。五、附加题1、原文:子曰:“奢则不孙①,俭则固②。与其不孙也,宁固。”

语译: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2、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1),不易得也。”

语译:孔子说:“学了三年,还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第二课时故事导入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怎么学(学习的方法)孔子认为如何启发学生,可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注释:(1)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2)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3)隅:音yú,角落。语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解读: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复习的重要性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注释:(1)故:旧的(2)而:就(承接)(3)可:可以(4)以:凭借(5)为:成为语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解读:“温故而知新”有四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学的知识,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三为,温故,知新。随着自己阅历的丰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回头再看以前看过的知识,总能从中体会到更多的东西。第四,也是我认为正确的解释,是指通过回味历史,而可以预见,以及解决未来的问题。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师应该具有的能力。合并这四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汇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面对“三人行”的态度?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注释:(1)择:选择。(2)三:虚数,可指多数,也可指少数(士别三日)。此句中泛指多个人。(3)焉:是兼词“于之”的意思,翻译为“在其中”。语译: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解读: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附加题1、原文: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语译:孔子说:“蛮荒的少数民族有国君,不如中原的诸侯国没有国君。”2、原文: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语译:子贡说:“老天本来就要他成为圣人,又要他多才多艺。”第三课时故事导入捕鱼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于是个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学习的最高境界学习的三重境界是什么?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注释:(1)知:懂得,知道。(2)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3)乐:以……为乐趣。(4)好:喜欢,爱好。(5)者:代词,……的人。语译: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解读: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用心学习,从而会学得比别人好。学“道”的极致状态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注释:(1)道指的是儒家的“仁义之道”。(2)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语译:孔子说:“早晨明白了道理,那怕晚上就死去,也没有遗憾的。”解读:“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的道德理想,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朝闻道,夕死可矣”之“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这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的内涵。这一内涵从孔子的一生、从《论语》一书的思想精髓中可以得到印证。对学习的迫切心情原文: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注释:(1)学:学习。(2)及:赶得上。语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解读:这里用来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注脚。附加题1、原文: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语译: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不问马的情况。原文: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注释:(世”,三十年为一世;)语译: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第四课时故事导入头悬梁,锥刺股苏秦,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乘轩里人,字季子。苏秦是洛阳人,虽然出身寒门,却怀有一番大志。他跟随鬼谷子学习游说术多年后,看到自己的同窗庞涓、孙膑等都相继下山求取功名,于是也和张仪告别老师下山。张仪去了魏国,而苏秦在列国游历了好几年,但一事无成,只得狼狈地回到家里。苏秦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讥笑他不务正业,只知道搬弄口舌。苏秦听了这些嘲笑他的话,心里感到十分惭愧,但他一直想游说天下,谋取功名,于是请求母亲变卖家产,然后再去周游列国。苏秦的母亲劝阻说:“你不像咱当地人种庄稼去养家口,怎么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贵呢?那不是把实实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没有希望的东西吗?如果到头来你生计没有着落,不后悔么?”苏秦的哥哥、嫂嫂们更是嘲笑他死心不改。苏秦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很对不起家人,既惭愧,又伤心,不觉泪如雨下。但苏秦扬名天下的雄心壮志仍然不改,于是闭门不出,取出师父临下山时赠送给他的礼物——姜子牙的《阴符》,昼夜伏案攻读起来。苏秦经常自勉说:“读书人已经决定走读书求取功名这条路,如果不能凭所学知识获取高贵荣耀的地位,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想到这些,苏秦更加忘我地学习起来。为了抓紧时间学习,苏秦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读书时,把头发用绳子扎起来,悬在梁上,如果自己一打盹,头发就把自己揪醒。夜深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困了,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样就能保持清醒。这就是成语“头悬梁,锥刺股”的由来。孔子的自我学习孔子对于知识、学习、教诲应该是什么态度?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注释:(1)识(zhì):记住。(2)诲:教诲。(3)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语译: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有什么难呢?”解读:孔子这三句话,表面上看是很容易的,做起来就非常难。后世为人师表者,可以将这几句话作成格言,在碰到厌倦的时候,提起孔子这几句话,在肚子里脸红一下,马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