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检测二-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时练_第1页
全书检测二-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时练_第2页
全书检测二-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时练_第3页
全书检测二-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时练_第4页
全书检测二-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时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初三化学上学期课时同步练(鲁教版)全书检测卷二(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检验硬水软水B.探究铁钉锈蚀条件C.二氧化碳灭火D.用洗涤剂去除餐具上的油污【答案】A【解析】肥皂的主要成分是硬脂酸钠,当肥皂水遇到含Ca2+、Mg2+离子时,会生成硬脂酸钙、硬脂酸钙镁,则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A项正确;铁只和水接触时,不能生锈,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项错误;喷洒液体二氧化碳灭火,隔绝空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项错误;洗洁精去除餐具上的油污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项错误。答案选A。2.下表列举了法拉第《蜡烛的故事》中涉及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选项问题对问题的回答A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B火焰为什么向上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C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与火焰中的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D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张的变色情况【答案】D【解析】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是对问题进行解释,不是设计实验方案,A项不符合题意;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是对问题解释原因,不是设计实验方案,B项不符合题意;与火焰中的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是对原因进行解释,不是设计实验方案,C项不符合题意;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张的变色情况属于设计实验方案,D项符合题意。答案选D。3.某化学兴趣小组收集一塑料瓶氧气进行以下三步实验:①打开瓶盖敞口放置;②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③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并运用如图1实验装置,借助氧气传感器探头采集数据,再经数据处理软件实时绘出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来探究微粒的运动。三步实验中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依次为图中的MN段、NP段和PQ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打开充满氧气的塑料瓶瓶盖,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塑料瓶瓶口,木条复燃B.NP段和MN段相比,说明温度升高,氧分子运动加快C.PQ段变化是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氧分子更快更多地从瓶口向下逸出D.Q点氧气浓度最低,说明氧分子静止不动【答案】D【解析】NP段,打开瓶盖,由于氧分子不断运动,部分氧分子运动到瓶外,导致氧气的体积分数不断减小,因此能看到瓶口处,带火星的木条复燃,A项正确;MN段,双手贴在瓶外壁,瓶内气体温度升高,一方面氧分子的间隔变大,使氧气体积膨胀,部分氧气逸出,导致氧气体积分数减小;另一方面,氧分子因温度升高而加快了运动速率。和NP段比较,不同之处就是温度不同,所以NP段和MN段相比,能说明温度升高,氧分子运动加快,B项正确;将塑料瓶口朝下,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像倒水一样,大量的氧气会排出,导致氧气体积分数不断减小,C项正确;因为无论什么情况,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D项错误。答案选D。4.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铝具有导电性 B.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反应C.氮气难溶于水 D.常温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答案】B【解析】铝的导电性是铝的物理性质,A项错误;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反应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来体现,故是化学性质,B项正确;氮气难溶于水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来体现,故是物理性质,C项错误;常温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是氧气的物理性质,D项错误。答案选B。5.思维导图有助于建构知识,如图是小金建立的有关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思维导图,其中“▲”应填入的是A.原子 B.中子 C.电子 D.质子【答案】A【解析】原子构成分子;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其中“▲”应填入的是原子。答案选A。6.如图为溴(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溴原子核外共有5个电子层B.钠元素是人体所需的常量元素C.钠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11D.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7Br【答案】B【解析】由溴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溴原子核外共有4个电子层,A项不符合题意;常量元素:C、H、O、N、P、K、S、K、Ca、Na、Cl、Mg,故钠元素是人体所需的常量元素,B项符合题意;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11,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2311=12,C项不符合题意;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一个电子,从而带上一个单位的负电荷,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一个电子,从而带上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故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Br,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选B。7.向如图装置的试管中加入下列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是

A.氢氧化钠 B.硝酸铵C.浓硫酸 D.蔗糖【答案】B【解析】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说明装置内气体压强减小,由于热胀冷缩的原理,可知物质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压强减少,常见的溶于水放热的有:浓硫酸、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常见的溶于水吸热的有:硝酸铵。蔗糖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答案选B。8.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A.与乳化作用相比,溶解能使物质混合得更均匀B.20℃时,50g水中溶解了15g的硝酸钾,则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0gC.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不随水的质量改变而改变D.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部分水后,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答案】B【解析】与乳化作用相比,溶解能使物质混合得更均匀,A项不符合题意;未指明溶液的状态,不符合溶解度的定义,B项符合题意;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不随水的质量改变而改变,C项不符合题意;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部分水后,剩余溶液仍为饱和状态,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选B。9.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下列现象或结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能够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其中一个因素是氮气难溶于水B.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C.实验过程中集气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至刻度线1处D.该实验可将红磷替换成木炭【答案】D【解析】红磷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详解】氮气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则实验能够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其中一个因素是氮气难溶于水,A项正确;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项正确;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热,瓶中压强变大,液面下降,温度降低,瓶中压强减小,瓶内气体体积减小,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则实验过程中集气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至刻度线1处,C项正确;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瓶中压强基本不变,实验不能将红磷替换成木炭,D项错误。答案选D。【点睛】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欲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该实验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装置的气密性好;②所用药品必须是足量;③读数时一定要冷却到原温度;④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10.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用于去除装修残留的甲醛(化学式为CH2O),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醛分子由碳原子和水分子构成B.甲醛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C.该反应中的甲、丙和丁都属于氧化物D.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答案】D【解析】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2O+O2eq\o(════,\s\up8(催化剂))CO2+H2O。【详解】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甲醛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与氧原子构成的,A项错误;甲醛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2):16=6:1:8,可见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B项错误;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甲是甲醛,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C项错误;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甲(CH2O)与乙(O2)的分子个数比为1:1,D项正确。答案选D。【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表示,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1.归纳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图示错误的是A物质分类B空气中各成分含量关系C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关系D化学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关系【答案】D【解析】物质按组成成分种类多少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A项正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94%、二氧化碳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B项正确;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是指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特点是“一变多”,二者关系是并列关系,C项正确;只要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反应,都属于化学反应,因此氧化反应属于化学反应,即化学反应包含氧化反应,D项错误。答案选D。1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100.34.82.8反应后质量/g3.2待测86.4A.待测值为0.6B.此反应可表示为:丙+丁→甲C.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1:2D.甲一定是化合物【答案】D【解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详解】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在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10g﹣3.2g=6.8g,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6.8g;同理可以确定丙是生成物,生成的丙的质量为8g﹣4.8g=3.2g;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质量为6.4g﹣2.8g=3.6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待测的数值为0.3g。【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待测值为0.3,A项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是丙和丁,此反应可表示为:甲→丙+丁,B项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6.8g:3.4g=2:1,C项错误;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是丙和丁,属于分解反应,甲是分解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化合物,D项正确。答案选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13.在“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防控过程中,场室常用“84消毒液”进行消毒。但如果将洁厕灵和“84消毒液”同时使用,则会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化学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属于氧化物的有2种C.生成的有毒气体是Cl2 D.生成的有毒气体是ClO【答案】C【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反应前钠、氯、氧、氢原子个数分别为2、3、1、2,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钠、氯、氧、氢原子个数分别为1、1、1、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有毒气体的分子由2个氯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l2。【详解】盐酸和次氯酸钠反应生成氯气、氯化钠和水,反应物都是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A项错误;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属于氧化物的只有水,B项错误;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反应前钠、氯、氧、氢原子个数分别为2、3、1、2,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钠、氯、氧、氢原子个数分别为1、1、1、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有毒气体的分子由2个氯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l2,C项正确;由C可知,生成的有毒气体是Cl2,D项错误。答案选C。14.某有机物6.0g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共得到17.6g二氧化碳和10.8g水,则该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是A.一定只含有碳元素 B.一定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C.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答案】B【解析】该化合物中碳的质量为:8.8g×eq\f(12,44)=2.4g;该化合物中氢的质量为:5.4g×eq\f(2,18)=0.6g;该化合物中氧的质量为:4.6g2.4g0.6g=1.6g;由此可以判断,该化合物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答案选C。15.观察右图,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废气,其中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A.SO2、NO2 B.CO2、COC.SO2、CO2 D.NO2、CO【答案】A【解析】有图示可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引起酸雨的主要气体;二氧化碳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答案选A。【点睛】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跟空气中的水蒸气作用,最终会形成酸雨;而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则导致了温室效应。16.碳和碳的化合物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碳酸转化成X一定要在加热条件下进行B.由碳转化为X一定发生的是化合反应C.物质X一定是二氧化碳D.若使一氧化碳转化成X,只能通过一氧化碳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获得【答案】C【解析】由转化关系图可知,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X是二氧化碳。碳酸在常温下就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A项错误;在高温的条件下,碳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属置换反应,B项错误;X是二氧化碳,C项正确;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的方法有:燃烧法、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或还原氧化铜,D项错误。答案选C。【点睛】有关物质转化的推断题可从转化关系较少的物质出发,如该题中的突破口就是碳酸。我们所学的有关碳酸的化学反应只有两个:碳酸分解、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由此可推断出X是二氧化碳。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17.(10分)下列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A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要_____,细口瓶的塞子要_____在桌面上.(2)如图B所示,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对其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填序号).A.平衡气压,方便取下灯帽B.挥发水分,利于点燃酒精灯C.减少挥发,利于节约酒精(3)如图C所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①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②先对试管进行_____,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4)如图D所示,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清洗试管一般先用试管刷蘸去污粉_____,再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然后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答案】(1)向着手心倒放(2)C(3)①1/3②预热(4)洗涤【解析】(1)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细口瓶的塞子要倒放在桌面上。(2)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盖灭时轻提一下灯帽的原因防止温度降低压强变小,下次使用不易打开,同时也使生成水分蒸发掉,不是为了节约酒精,故选B。(3)①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其体积的1/3,②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必须先预热;(4)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清洗试管一般先用试管刷蘸去污粉刷洗,再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然后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18.(8分)t℃时,将一定质量的甲、乙两种溶液进行恒温蒸发,蒸发溶剂的质量与析出晶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蒸发溶剂前,____________(填“甲”或“乙”)是饱和溶液;(2)b点对应的乙溶液是____________(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3)t℃时,____________(填“甲”或“乙”)的溶解度更大;(4)甲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用含m、n的代数式表示)。【答案】(1)甲(2)饱和溶液(3)乙(4)eq\f(n,m+n)×100%【解析】(1)由图可知,随着蒸发溶剂的质量增加,甲析出晶体的质量一直增加,说明蒸发溶剂前,甲是饱和溶液,蒸发一段时间后,乙才析出晶体,说明乙是不饱和溶液,故填:甲;(2)b点对应的乙溶液有晶体析出,说明是饱和溶液;(3)由图可知,乙析出晶体的质量随蒸发溶剂的质量变化幅度更大,说明蒸发相同质量的溶剂,乙析出的晶体质量大,故乙的溶解度大;(4)由图可知,蒸发溶剂的质量是mg时,析出甲晶体的质量是ng,说明该温度下,mg水中最多能溶解ng甲物质,故甲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是:eq\f(n,m+n)×100%。19.(10分)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如下图所示:(1)写出图中标号a仪器的名称:_____。(2)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分别为:氯化钠_____g,水_____g。(3)称量氯化钠时,氯化钠应放在托盘天平的_____盘。(填“左”或“右”)(4)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5)对配制的溶液进行检测发现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_____。(填序号)A.称量时,药品与砝码放反了B.量取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C.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6)把50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成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水的质量是_____g。【答案】(1)量筒(2)7.542.5(3)左(4)搅拌,加快溶解的速率(5)AB(6)100【解析】(1)由图示可知,标号a仪器的名称是量筒。(2)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50g×15%=7.5g,水:50g7.5g=42.5g。(3)称量氯化纳时,氯化纳应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4)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溶解的速率。(5)A.称量时,药品与砝码放反了称取食盐的质量偏少,会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B.量取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量取的水偏多,会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C.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不会影响溶质的质量分数。(6)设需要水的质量是x,50g×15%=(50g+x)×5%解得:x=100g。【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明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所需的仪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0.(11分)实验创新是中学生最为重要的科学素养,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图两套装置进行实验:(1)为了加深对一氧化碳还原性的理解,婷婷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一所示的实验:①将图B中灼烧后的薄铜片迅速插入到图A的装置中(如图C所示)。观察到图C装置中的薄铜片由黑色变成亮红色,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实验室一般将剩余的一氧化碳气体导出点燃,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二的装置可用于多次连续进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其中水泥负载二氧化锰小球是指在水泥球表面粘附着一层二氧化锰粉末,便于实施固液分离。①锥形瓶中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实验二中收集氧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__。②做氧气的性质实验时,实验不同,Z的作用不同:若Z为水,做细铁丝在瓶中燃烧时,水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为了验证蜡烛中含有碳元素,则Z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答案】(1)①CO+CuOeq\o(═══,\s\up8(加热),\s\do4())Cu+CO2②CO有毒,防止污染空气(2)①2H2O2eq\o(═════,\s\up8(MnO2),\s\do4())2H2O+O2↑向上排空气法②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澄清的石灰水【解析】(1)①铜片灼烧后,生成氧化铜,将灼烧后的铜插入B瓶中,氧化铜在灼烧的高温条件下与一氧化碳反映生成铜和二氧化碳;②一氧化碳属于有毒气体,点燃后生成二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2)①该制取氧气方式为二氧化锰做催化剂,使双氧水分解产生氧气,即2H2O2eq\o(═════,\s\up8(MnO2),\s\do4())2H2O+O2↑;由于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由图二可知,采用的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②由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比较剧烈,Z中水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瓶底炸裂,故填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为了验证蜡烛中的碳元素,首先想到验证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21.(13分)小清同学将氯化钠水溶液加入到稀硫酸(H2SO4的水溶液)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而将混合溶液加热一段时间后,意外地闻到刺激性气味。(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