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讲与练 09 炼句_第1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讲与练 09 炼句_第2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讲与练 09 炼句_第3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讲与练 09 炼句_第4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讲与练 09 炼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鉴赏诗歌的语言(二)——炼句(赏析关键句)鉴赏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品味关键词(炼字)、赏析诗眼、赏析关键句(炼句)和赏析语言风格。其中品味关键词(炼字)和赏析关键句(炼句)是热考题型。【考点概念了解】古代诗歌的语句具有表达凝练、内蕴丰富的特点,往往一句诗就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技巧,因而,鉴赏诗歌的语言,常常赏析诗人炼句之妙。所考语句往往是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和在结构上起特殊作用的句子。赏析之要,赏句为妙。因此“赏句”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鉴赏。赏析诗句题型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答题步骤图解】【题型考查】:(一)诗句含义题:(手法+内容+情感)【例题】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重阳日荆州作【注】吴融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注】吴融,晚唐诗人。此诗作于诗人被贬荆州的第二年。(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万里投荒”从空间的角度,写出了贬谪之地的遥远;“哀”字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诗沉郁哀伤的感情基调。B.第二句“徘徊”为动作描写,透露了诗人沉重愁苦的情绪;“更”与首句的“已”呼应,将这种情绪表达得更为浓重。C.颈联妙用意象,“戎马”写出了国家战乱不息的时局,“塞鸿”则寄托了身处异乡的诗人对朋友的思念。D.尾句中的“下楚台”,与杜甫《登高》中的“独登台”,都呈现了饶有意味的场景,蕴含着相同的情感。1、D(“下楚台”蕴含着诗人落寞失意的情感,“独登台”蕴含的情感除了落寞失意,还有老弱多病的愁苦、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2)诗歌颔联“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诗歌颌联写诗人欲饮酒以自宽,但冷酒入愁肠难辞一醉;想佳节登高赏菊,但天气温暖菊花未开不得观赏。(3分,答出一句意思给1分,答出两句意思给3分,意思对即可)②表现诗人遭逢人生失意,漂泊异乡,遇佳节难以接遣的凄凉悲哀之情。(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①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②。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注】①此诗为杜甫避乱蜀中时所作。②传说月宫中,有个叫吴刚的仙人被罚砍桂花树。(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点题,将八月十五夜的满月比作“明镜”;“飞”写出了月亮升起的动态感。B.次句是诗人的想象:月宫中吴刚也思归情切,无心砍树,以致折断砍树的大刀。C.颈联描写中秋夜色,运用侧面衬托手法,虽无一字写月而处处可见月光的皎洁。D.就在诗人眺望时,林中跳出一只白兔,简直能数得清它的毫毛,足见月色明亮。解析D项,“就在诗人眺望时,林中跳出一只白兔”错,据诗意,诗中的“白兔”指的是月宫中的玉兔,诗人借此形容月色明亮。答案D(2)诗歌的颔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含意:我身如飞蓬,辗转飘零在遥远的异地;想要攀折月中桂枝,无奈天空如此高远。②表达了诗人饱受战乱、漂泊无依的悲伤,以及远离朝廷、怀才不遇的苦闷。解析颔联意为“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其中,“蓬”,指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诗人借“转蓬”比喻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含蓄表达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同时,诗人由景入情,转蓬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作者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行地远”“仰天高”表达了诗人远离朝廷、怀才不遇的苦闷。(二)赏析语句题(1)语言特点:句子倒装,错位之美;句子对仗,整饬之美;句子互文,开合之美;用字准确,凝练之美。【例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正常的语序是什么?作者如此处理的表达效果如何?答案:“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这样倒装,突出了词人对英雄的景仰之情。【例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温庭筠《商山早行》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它在句式上有何特点?如此表达有何效果?答案:纯名词组合成句,省略动词(意象叠加)。这两句选取了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组合在一起,勾勒出旅人早行的图画;意象具足,所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具有极大的包蕴性,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2015·全国卷Ⅱ)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答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颔联承接“忆咸京”三个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2)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例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何表达效果?答案:(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鸟的惊心表现出来。(2)运用了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3)这两句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2017·全国卷Ⅰ)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宋·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答案】(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考生下笔答卷的声音,就好像春蚕吃桑叶的声音一样,生动贴切。(2)作者以动写静,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地表现出考场的庄严寂静的气氛,(3)也表现了作者面对此情此情时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解析】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的能力,即“炼句”题型。答题时,要先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然后从内容、手法、情感等角度重点分析指定句子,根据答题规范的要求,有条理地组织答案作答。第一步:理解意蕴。试题下发后,举子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第二步:多角度赏析。本题主要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首先,点出修辞,诗句“下笔春蚕食叶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其次,具体分析,将考生们写字的声音比作春蚕嚼桑叶的声音,生动地写出考生们应考的情形,以声音衬托考场的寂静、庄严;最后,点出这样写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看到才华横溢的考生们内心流露出的喜悦之情。(3)句子位置:首句(开篇点题,统领全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首句设问,引起下文;呼应标题,起句自然);中间句(承前启后;借景抒情);尾句(总结全诗,深化主旨;卒章显志,表现情感;以景结情,含蓄隽永)【例1】请赏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表达效果。答案:(1)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2)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例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除夜齐己夜久谁同坐?炉寒鼎亦澄。乱松飘雨雪,一室掩香灯。白发添新岁,清吟减旧朋。明朝待晴旭,池上看春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除夜”点明写作时间,除夕之夜,世人大都热闹团圆,而作者的境遇不同。B.诗人除夜独坐,窗外飞雪,风吹松乱;一室之内,幸有香灯相伴,心中顿添暖意。C.“白发添新岁,清吟旧期”,一“添”一“减”,相反用字,均表现感伤之情。D.本诗虚实相生,实写当下雨雪之景,虚写次日待晴天看春冰,诗境由此得以拓展。【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幸有香灯相伴,心中顿添暖意”赏析有误。“乱松飘雨雪,一室掩香灯”,窗外飞雪,风吹松乱,房间内只有香灯陪伴,凸显人物的孤独。故选B。(2)本诗首联颇为精巧,请简要赏析。【答案】①以设问开篇,用只有炉寒鼎澄暗示无人相伴;②呼应标题,以“夜”破题,起句自然;③“寒”“澄”二字一反节日氛围,凸显孤寂清寒。【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夜久谁同坐?炉寒鼎亦澄”,“谁同坐”,以设问开篇,只有炉寒鼎澄陪伴自己。其实是无人同坐,无人陪伴自己,标题《除夜》,点明写作时间,除夕之夜,世人大都热闹团圆,而作者的境遇不同。呼应标题。“寒”,跟“暑”相对,冷清;“澄”,澄清,一反节日的热闹氛围,写出了环境的清寒,凸显人物的孤独、失落。【例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湖南客中春望顾况①鸣雁嘹嘹北向频,渌波何处是通津。风尘海内怜双鬓,涕泪天涯惨一身。故里音书应望绝,异乡景物又更新。便抛印缓从归隐,吴渚香蒓②漫吐春。【注】①顾况:中唐著名诗人,苏州(古属吴地)人。②香蒓:蒓菜。《世说新语》记载,晋人张翰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蒓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归乡。(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起兴,以声声鸣叫、频繁北返的大雁反衬宦游难归、充满苦闷的自己。B.颔联第一句“风尘”喻指战乱,因天下处处动荡不安,诗人两鬓斑白,顾影生怜。C.颔联第二句直抒胸臆,诗人涕泪交流,为沦落天涯、孤孑一身而深感凄楚、哀痛。D.颈联上句写对“故里音书”已绝望,下句白描春日他乡之景,以哀景衬哀情。【答案】D【解析】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以哀景衬哀情”错误,“故里音书应望绝,异乡景物又更新”,“异乡景物又更新”是乐景,而“故里音书应望绝”是哀情,故应为乐景哀情。故选D。(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尾联。【答案】①用典。诗人以张翰因思念家乡蒓菜美、鲈鱼脍,从而弃官归隐的故事,表达作者也要效法前贤,弃官不做,归隐于故乡。②虚写(想象)。诗人想象故乡小洲边蒓菜茁壮生长,散发出阵阵清香的情景,从而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③以景结情。以想象之景结束抒情,表达了强烈的思乡归隐之念。【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析设题句子所写的内容,接着分析使用的手法和达到的效果。本题要求“简要赏析本诗的尾联”。“便抛印缓从归隐,吴渚香蒓漫吐春”,尾联是说从此之后弃官归隐,故乡小洲边的莼菜生长茂盛,散发阵阵清香;结合注释二“香蒓:蒓菜。《世说新语》记载,晋人张翰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蒓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归乡”可知,尾联后一句使用典故,借典故表达归隐之思;结合标题“湖南客中春望”可知,此时诗人身在旅途,由此可知尾联所写故乡情形属于想象,是虚写,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最后一句“吴渚香蒓漫吐春”描写的对象是故乡的莼菜,是写景,这是以景结情。【强化训练】1、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寄黄几复黄庭坚①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注】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②蕲:求。三折肱:古语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说法,这里是说黄几复政治经验丰富,可做大事。诗的颔联是干古流传的名句,请赏析其语言精炒之处。【答案】①运用名词意象组合(列锦)(白描),匠心独运,营造出富有感染力的意境,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②鲜明对比。“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清新、明丽,“江湖”“夜雨”“十年灯”的阴冷、凄苦,曾经相聚的美好和今天涯飘零的凄苦对举,凸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③巧妙用典。“一杯酒”、“江湖”和“夜雨”均为用典,且都扣住“思念”以故为新。王维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有“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李商隐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④寓情于景,桃李春风、江湖夜雨等平常之景寄离诗人的浓浓深情。【解析】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审清题干,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确定所用的手法,最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手法的作用或效果。本题是一道很规范的手法题,答案也很规范:内容+手法+作用+情感。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其实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都是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其中的每一个词或词组,都能使人想象出特定的景象、特定的情境,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天地。同时这两句诗,还是相互对照的。两句诗除各自表现的情景之外,还从相互对照中显示出许多东西。第一、下句所写,分明是别后十年来的情景,包括眼前的情景;那么,上句所写,自然是十年前的情景。因此,上句无须说“我们当年相会”,而这层意思,已从与下句的对照中表现出来。第二、“江湖”除了前面所讲的意义之外,还有与京城相对的意义,所谓“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就是明显的例证。“春风”一词,也另有含意。“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照;“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一”与“多”的对照。“桃李春风”而共饮“一杯酒”,欢会极其短促。“江湖夜雨”而各对“十年灯”,飘泊极其漫长。快意与失望,暂聚与久别,往日的交情与当前的思念,都从时、地、景、事、情的强烈对照中表现出来,令人寻味无穷。张耒评为“奇语”,并非偶然。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伊川独游欧阳修绿树绕伊川,人行乱石间。寒云依晚日,白鸟向青山。路转香林出,僧归野渡闲。岩阿谁可访,兴尽复空还。【注】香林:即禅林,初指僧人的陵地,后一般指佛家修行的寺院。(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绿树绕伊川,写伊水被重重绿树所环绕,诗人正是在如此美景中于河岸乱石间信步而前。B.颔联寓情于明丽之景,无一情字却处处见情,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异曲同工。C.“复空还”意味悠长,诗人出游观景,兴尽后又将回归到世俗生活,内心不免失落。D.本诗不事雕饰,用语平实,诗人在伊川独游途中心情虽起伏变化,但情感流露自然。B(“明丽之景”错。)(2)诗歌的颈联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内容上:本联写了山路蜿蜒曲折,一路延伸,寺院赫然出现。僧人缓步归来,野渡宁静悠闲,描绘了一幅自然清新的画面。(对诗句的解释1分,将基本意象写出,大意正确即可,对画面总结“自然清新”1分)②结构上:本联由颔联写高远的自然之景转向写山林有人之景,由景渐次向情过渡,为下联抒发情感及主旨表达做了铺垫。(“由写景转向诗人情思”为得分点,大意相同相近均可得1分,为下联相关内容做铺垫得1分)③情感上:“转”“出”巧妙表现突然见到禅林山寺的惊喜之情,写野渡之“闲”表达出了诗人对闲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喜爱)之情。(能够答出情感关键词就可以的分,两种情感各1分)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春晚范成大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①。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注】①各自私:这里是说燕子、黄莺不管人的心情而只顾自家欢乐。(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选择了两个意象“舞燕”“啼莺”,描绘了晚春时期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B.颔联点出暮春时令,暗示诗人心绪。诗人昏昏醉眠,日长难遣,樽前花老,诗情难觅,止不住把满怀愁绪抒写出来。C.颈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眼前“花老”而联想到人老,慨叹当时南宋朝廷不能振作,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术。D.这首诗描写景物,不作精雕细刻,意会即止;描写心境,也只略现迹象,巧妙用典,使得情意表达委婉含蓄。A(“充满生机”不对,“荒园萧瑟”说明景物并无生机;诗人也没有游赏的兴致,反倒是“懒追随”。)(2)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联的妙处。(6分)【答案】①虚写(想象)。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②用典。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写归隐之情,含蓄蕴藉,言近旨远。③以景结情。借暮春田园美景抒发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若答“对比,想象的美景与前文荒园的现实萧瑟之景形成对比”也可)(每点2分)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杜工部蜀中离席【唐】李商隐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注】①诗题本是“蜀中离席”,因为诗的风格模仿杜甫,所以加“杜工部"三字。②天外使:唐朝往来吐蕃的使者。③殿前军:本指禁卫军,此借指戍守西南边陲的唐朝军队。(1)诗歌第二联不仅简洁醒目地勾勒出西南边境局势的_______,更饱含着诗人______的情感。(2分)紧张,动荡不安忧国伤时【解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可以从题材入手、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从题目入手、从景物形象入手、从用典入手等多角度分析情感。诗歌第二联“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这两句紧承上文的“世路干戈”,写出了当前的动荡局势:使者久久未得回归,可见矛盾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局势非常不稳定;而边境处有大军驻扎,也足以想象局势的一触即发。这两句诗气象阔大,感慨深沉,不仅简洁醒目地勾勒出西北边境历年战乱的紧张局面,更饱含着诗人无限忧国伤时之情。(2)诗歌第三联写得相当出彩,请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作简要赏析。(6分)【答案】(1)“晴云”、“雨云”一语双关,不仅仅是指天气的变幻不定,更是比喻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透露出诗人的无限忧虑。(2)化用诗句。诗人化用《楚辞·渔父》屈原的诗句:“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此时此刻,有谁能够理解自己忧国伤乱的心情呢?这些忧虑只能自己一个人慢慢地咀嚼了。(3)对仗工整。该句中“醉客”对“醒客”,“晴云”对“雨云”,不仅造句工整巧妙,富有音韵之美,更是运用了一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因此显得意义丰厚。【解析】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审清题干,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确定所用的手法,最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手法的作用或效果。诗歌第三联“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这两句从时事转入眼前:宴席上,醉客不断地向醒客敬酒;远处的江面上,晴云夹杂着雨云,也不知道天气会如何。看着人们只顾互相劝酒,诗人不免感慨万端。诗人用“醉客"来指饯行席上的醉者,同时暗喻其为浑浑噩噩、不关心国事的庸碌之辈。此处是暗用了《楚辞·渔父》屈原的诗句:“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此时此刻,有谁能够理解自己忧国伤乱的心情呢,这些忧虑只能自己慢慢地咀嚼了。“晴云”、“雨云”也不仅仅是指天气的变幻不定,更是比喻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透露出诗人的无限忧虑。该句中“醉客”对“醒客”,“晴云”对“雨云”,不仅造句工整巧妙,富有音韵之美,更是运用了一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因此显得意义丰厚。【背景】此诗乃诗人于宣宗大中六年时所写,当时李商隐要离开成都,返回梓州,于是在饯别宴席上写下此诗。诗歌描绘了战乱时候与朋友惜别的感伤,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势的思想感情。【释义】离群:分别。天外使:唐朝往来吐蕃的使者。殿前军:本指禁卫军,此借指戍守西南边陲的唐朝军队。延:请,劝。醒客:指作者自己。晴云杂雨云:明亮的晴云夹杂着雨云,这里是比喻边境军事的形势变幻不定。送老:度过晚年。当垆:面对酒垆,指卖酒者。卓文君:汉代女子,因与司马相如相爱而被逐出家门,而后卓文君在临邛(qióng)亲自当垆卖酒。此处用卓文君喻指卖酒的女子。【译文】人生在世,哪里没有与朋友的离别?在战乱年代,短暂的分离也让人依依惜别。远处雪岭那边朝廷的使臣还稽留天外未归,近处松州一带也还驻扎着朝廷的军队。座中的醉客们邀请我这清醒的人喝酒,而江水上空明亮的云夹杂着浓黑的雨云,变幻不定,就像现今的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已经老大无成了,在这成都里面的美酒还真可以用来度过晚年,更何况有像卓文君这样的美女当垆卖酒。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早发剡中石城寺赵嘏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D.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答案:B项,“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错误,“烟霞”,泛指山水、山林;“去”,离开;该句意为诗人辞别宿处的山水胜景离去。故选B。(2)这首诗的颈联尤为精妙,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答案】①写景上视听结合。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描绘竹门半掩、寺院晨钟隐隐回荡、雨后松林苍翠宁静、白鹤刚刚飞回的清幽静谧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③反衬(或“对比”“衬托”)。“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与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自己形成对比,呼应尾联末句,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④巧妙扣题。“竹户半开”,可见更有早起之人;“钟未绝”,表明时间尚早,都照应了题目“早发”二字,用笔绵密严谨。⑤前后呼应(或“与尾句呼应”“结构缜密”)。颈联描写了山中优美宁静的景象,与末句在尘世中回首遥望“此山”相呼应,表达了对山中闲适生活的喜爱和留恋。⑥用词精当(或“精于炼字”)。“静”字表现了松间的宁静,“霁”字写出了雨后的清新,渲染出了静谧、出尘的氛围。【解析】此题“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句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从写景的角度看是“视听结合”从抒情方式的角度是“借景抒情”;从意象选取看,“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从结构看,前后呼应,紧扣标题,还可从炼字的角度分析。6、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9分)榆河①晓发谢榛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忽忆弃繻者②,空惭旅鬓斑。注①榆河:在今北京之北,地形险要,为明朝京城的北方锁钥。②弃繻者:《汉书·终军传》载,“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繻,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朝阳驱散晨雾,不仅众山可见,还可以远眺居庸关雄姿。B.第五句以“征尘”借喻战争,表达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C.末句感慨自己长年漂泊,双鬓已斑而一事无成,思之令人惭愧。D.前两联写晓发所见,后两联写晓发所感,章法谨严,层次分明。解析B项“借喻战争”错误,此处为借代。答案B★(2)诗歌的颔联历来受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答案①写景远近结合,层次分明:上句描写云从天边升起,为远景;下句写大草原上万马奔腾如同刮风,为近景。②善于炼字:“出”“生”二字运用生动传神,使整个画面充满动感。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暗含诗人对边患的隐忧。③描绘出居庸关一带辽远空阔的地形,气势雄浑,格调高远。解析内容上:颔联描绘出居庸关一带辽远空阔的地形,气势雄浑,格调高远;语言则分析动词“出”“生”两个字的运用生动传神,使整个画面充满动感;艺术手法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暗含了诗人对边患的隐忧;手法答远近结合也可。分析要结合诗句进行。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商妇吟①林景熙②良人沧海上,孤帆渺何之?十年音信隔,安否不得知。长忆相送处,缺月随我归。月缺有圆夜,人去无回期。回期倘终有,白首宁怨迟。寒蛩苦相吊,青灯鉴孤帏。妾身不出帏,妾梦万里驰。【注】①以夫妇喻君臣,是中国传统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②林景熙在南宋时官礼部架阁。宋亡不仕,以义行著称。在杨琏真伽发掘宋陵时,他化装成乞丐,收高、孝二陵的遗骨于竹箩中,移葬东嘉,受到世人敬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之”二字道尽南宋恭帝去后的黯淡前程,诗中又用“孤帆”“渺”加以渲染,使“思君之意”一开始就来得格外强烈。B.“长忆”两句写送人,不说君去,单言我归;从不忍说“良人”离去的情态和送行人掩泣而归的形象中反映了思念者的痴情。C.“良人”一去十年,音信渺邈,然而这位思妇还以“回期倘终有,白首宁怨迟”自誓,表现作者的“思君之意”,透入纸背。D.本诗采用民歌中常用的借代和顶针修辞手法,形成诗歌回肠荡气的独特风格,对表达难以割舍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积极作用。解析D项,“本诗采用民歌中常用的借代……”错误,本诗并未采用借代手法。答案D★(2)结合全诗内容,对最后两句“妾身不出帏,妾梦万里驰”进行赏析。(6分)答案①尾句中的“身”“梦”,是从形体说到精神,由实到虚,虚实相生;②“不出帏”寄托了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怀抱;③“万里驰”则表达了对宋君的耿耿忠心;④用这样两句结尾,深沉凝重,余味无穷,大大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含量,产生较强的感染力。解析将该句放到全诗的语境中,结合整首诗的内容、主旨进行鉴赏。句意:我虽身不出帷,但梦却追随万里之外的夫君。这是从形体说到精神,由实到虚,虚实相生。结合注解可知,“不出帏”寄托了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怀抱,“万里驰”则表达了对宋君的耿耿忠心。表达效果方面,用这样两句结尾,深沉凝重,余味无穷,大大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含量,产生较强的感染力。【易错点】概念不清,炼字炼句角度单一赏析诗歌中的字(词),一是不能望文生义,即不联系字(词)的具体语境,只是孤立地分析这个字(词)的意思;二是要关注不同的角度,即从字(词)的含义、描述的画面、营造的意境、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情感等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个字(词)表达的意思和具体作用(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始安秋日[注]宋之问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沦。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注】公元710年,唐睿宗即位,因为宋之问曾依附张易之、武三思,故将他贬至钦州(今广西钦州)。这是他第二次被贬岭南,这首诗就是他前往钦州途经桂林时所写的。请结合诗歌赏析“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的精妙之处。(6分)【答案】①这两句写傍晚时分,雨过天晴,落日斜照在江面上的美丽江天晚景,但景色虽美,终非故土,只能使离人更加愁肠欲断。②诗人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赞美江天美景,实乃抒发浓浓的愁情。③诗句用词新颖活泼,“分明”二字使得江天人格化,江天的美丽晚景似乎有意恼人。【解析】答题思路:赏析诗句的精妙之处,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①诗句的内容,即诗句描写的对象具有的特征;②诗句使用的手法;③诗句表达的情感;④诗句在诗歌中的具体作用或表达效果等。答题角度:在内容描写上:上句主要描写了雨过天晴后桂林的景色,夕阳斜照、江水与天空一色;下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此时此地的愁苦,结合诗歌写作的背景可以看出,诗人悲凉于自己的被贬和客居他乡。在情景关系上:描写的景色美好、亮丽,体现的却是悲凉和孤寂的情感,是“以乐景写哀情”。在写作手法上:写愁情却先描写美好景物,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在词语的使用上,“分明”二字使江天人格化,江天好像是有意恼人的。【增分策略】类型答题角度内容分析炼字(词)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