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考点23诗歌鉴赏之赏析形象(原卷版+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考点23诗歌鉴赏之赏析形象(原卷版+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考点23诗歌鉴赏之赏析形象(原卷版+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考点23诗歌鉴赏之赏析形象(原卷版+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考点23诗歌鉴赏之赏析形象(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点微专题考点23诗歌鉴赏之赏析形象【命题趋势】赏析诗歌形象是诗歌鉴赏考核的重点内容,主要考核人物形象、物象特征及其作用、诗歌的画面、意境等内容。【真题再现】【2020新高考全国1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考点详解】一、诗歌意象鉴赏的分析方法:意象,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作者内在抽象心意的外在寄托,理解了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内涵,诗词的寓意也就迎刃而解。在高中语文所选的诸多古诗文中,对意象进行解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1.关注意象所在的季节。意象,是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其中融入作者自己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作为作者精心挑选设计的外在投射,它出现的时节,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落木”“飞鸟”诸多意象围绕一个“悲秋”展开。此时的作者经历了国家战乱,爱子夭折的生活折磨,已经从壮年“会当凌绝顶”的豪情壮志中苍老,历经人世起伏,悲欢离合,进入到生命的暮年之中,此时的季节“秋”,即时应景登高时的季节,也是李唐王朝由盛入衰的时代之“秋”,更是作者生命走过白日放歌纵酒的壮年,进入潦倒落寞的暮年的岁月之“秋”,一个季节三重意蕴,故清人评其“气象高浑,有如巫峡千寻,走云连风,诚为七律中稀有之作。”而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当中,出现的季节则为春季,词中开篇即“春花秋月何时了”,词尾再次点题,“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季本是最美好的时节,万物复苏,花红柳绿,处处充满生机,但对于作者而言,如此美好的春天却给人以度日如年之感,扣问这样的日子何时结束。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亡国被囚的耻辱,饱受宋帝的折磨,不难理解,词中的春,有对昔日风华正茂时的春的怀念,更多的是而今沦为阶下之囚的春的生无可恋。景物之春与生命之秋形成鲜明对比,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娓娓道出。关注意象所在的季节,帮助我们读懂诗词的内蕴。2.认识意象所蕴含的颜色。列宾说:“色彩,就是思想。”在诗词鉴赏中,抓住意象的颜色,就可以体会浓郁的诗味。杜甫的《春夜喜雨》,全诗32字无一处写喜,但一黑一红,两处颜色的对比,让春雨为锦官城带来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跃然纸上,“‘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李清照的名篇《如梦令·昨日雨疏风骤》,同样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个娇俏少女的好奇问题,几千年来拨动人们的心弦,而词句中的色彩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作者用“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本是雨后花园的寻常之景,却因作者别出心裁,以颜色代替寻常事物,使得诗句色彩鲜明、雨后的生机扑面而来,“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语言的创新,色彩的应用使得词句“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3.留心意象的排列组合。除了意象的季节和颜色,关注意象的排列顺序,对学生理解诗词意义,也具有极大的帮助。在高适的《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两组反差强烈的意象场面浓缩在一句14个字之中,战士战死沙场的悲壮与将军醉生梦死的场景形成强烈对比,作者对统治者昏庸及批判力透纸背。在孟浩然《宿建德江》中:“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描写了舟、烟渚、日暮、客、旷野、天、树、清江、月等9个意象,但却打破其常规的时间、空间排列组合顺序,以近似倒叙的组合方式描写诗篇,荒诞之中,却蕴含着诗人漂泊在外的愁绪,在途中江清月明,停泊桥边,但作者的思绪移舟孤独落寂,独特的排列顺序,让这首诗如一帧帧蒙太奇式的画面,种种场景纷至沓来,而作者的思绪却巧妙的藏在景物的出现顺序之中。从“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到“我以我血荐轩辕”,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五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五千年的诗词史。关注诗词中的意象,就是聆听古人诗词歌赋背后的声音,让诗词中的文字开口说话,让诗词中的故事打动人心。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走进诗词,体会诗词中的文化,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二、鉴赏人物形象的“四法”1.审读标题,挖掘信息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以传神。诗歌题目常常能传出很多重要的信息。如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交代了季节、时间和送别的主题,对于把握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知人论世,关注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同一作者,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遭遇不同,处境不同,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例如李清照前期生活幸福美满,夫妻志同道合,伉俪相得,其词轻快、爽朗,充满生活情趣;后期遭受战乱,夫妻分离,自然就比较悲伤、哀怨、凄婉。3.整体感知,确定身份分析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区分人物形象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位。如杨炯的《从军行》,通过整体阅读,可大体给“书生”定位:一个充满血性、志在驰骋沙场、渴望建功立业的书生形象。4.抓关键词,分析特征塑造人物形象,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词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完成,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抓住“宦游人”“偏惊”“归思”“沾巾”等词可以分析出诗人宦游异乡、伤感思归的形象特征。三、诗词中意境的分类有:(1)热烈崇高、慷慨悲壮典型代表曹操的《观沧海》(2)悲凉凄清、苍凉悲壮典型代表——李白的《关山月》(3)和平静穆、淡泊静谧典型代表——王维的《山居秋暝》(4)宏伟壮丽、豪迈飘逸典型代表——王维《使至塞上》(5)深邃沉郁、慷慨悲壮典型代表——杜甫的《秋兴八首》(6)清新素雅、自然淳朴典型代表——《古诗十九首》(7)纤秣婉丽、秣艳瑰丽典型代表——温庭筠的《菩萨蛮》(8)凄冷寒凉、哀伤惨淡典型代表——李清照的《一剪梅》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对点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古剑篇郭震君不见昆吾①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②。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注)①昆吾:传说中的山名。相传山有积石,冶炼成铁,铸出的宝剑削玉如泥。“零落”句:《晋书·张华传》载,华见天上有紫气,使雷焕察释。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华使焕寻剑,焕掘丰城县狱屋基,得一石函,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六句化用典故写龙泉剑的来历,据传是良匠用昆吾所产的精矿,锻炼多年精工铸造而成。它锃亮如雪,寒光凛然,连剑工自己也惊叹奇绝。B.本诗赞美古剑器形优雅,质地精良:古剑像琉璃玉匣里的白莲,剑柄上失误雕镂的金环却也辉映明月;剑芒耀眼像青蛇游动,剑身上花纹如绿色龟鳞。C.本诗通过写古剑幸运的际遇,侧面凸显其卓越风采:正逢天下太平无战争,庆幸被君子佩带以防身;不只游侠们十分珍爱,英雄豪杰亦格外钟情。D.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歌咏龙泉宝剑抒发人生不遇的感慨,吐露愤懑不平之气,表达渴望能有所用的理想和抱负,暗含讽劝当权者惜才用才之意。2.全诗句句写剑,实则以剑喻人,请赏析诗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闲坐白居易婆娑放鸡犬,嬉戏任儿童。闲坐槐阴下,开襟向晚风。沤麻池水里,晒枣日阳中。人物何相称,居然田舍翁。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农家田园生活场景是这首诗的主要元素,诗歌彰显出浓郁的农家风味。B.颔联对仗工整,用词精当,语言通俗易懂,清新流畅,堪称格律诗的典范。C.颈联通过视觉描写,表现了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也蕴含了作者的主观感受。D.诗歌前六句描写场景,后两句抒发感受,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4.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5-6题。昌谷北园新笋四首李贺其一箨落①长竿②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其四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③归卧叹清贫。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注]①箨落:笋壳落掉。②长竿:新竹。③茂陵:地名。《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看母笋是龙材”属于侧面描写。B.“鸟重一枝入酒尊”句,言鸟栖竹枝之景映人酒樽,表现出清冷孤寂的心境。C.两首诗中都运用比喻,一状新竹之形,一摹老竹之声,生动形象,耐人寻味。D.相较于第二首中“惹碧云”的古竹,作者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6.竹是诗歌常见意象,寄托诗人情志。两首诗都写到了竹子,请分别分析“新竹”与“古竹”这两个意象,并简要概括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成长启示。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咏槿李白园花笑芳年,池草艳春色。犹不如槿花,婵娟玉阶侧。芬荣①何夭促,零落在瞬息。岂若琼树枝②,终岁长翕赩③。

(注)①芬荣:花芬芳,草繁茂。②琼树枝:此指槿花的树枝。③翕赩xì:光色盛貌。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铺叙手法描绘景致,“笑”“艳”两字写出园花和池草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特点。B.颔联写在诗人的眼中,满园争奇斗艳的花草都比不上木槿,可见诗人对槿花是情有独钟的。C.颈联中“夭促”“零落”写出美丽总是太仓促,常在瞬间零落,流露诗人对青春消逝的感伤。D.从诗意看,诗人思绪奔涌跳荡,情感炽烈动人,这一切都深深根植于诗人李白的浪漫气息。8.诗歌是如何描写“槿花”形象的?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秋日山寺怀友人刘沧萧寺①楼台对夕阴,淡烟疏磬散空林。风生寒渚白蘋②动,霜落秋山黄叶深。云尽独看晴塞雁,月明遥听远村砧。相思不见又经岁,坐向松窗弹玉琴。(注)①萧寺,今陕西省凤县境内的消灾寺,原名萧台寺。②白蘋,即白萍,水中浮草。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题目概括了全诗的主要内容,“怀”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B.诗人独坐楼台,夕阳西下,缕缕轻烟与时有时无的磬声在林间渐渐消散。C.颔联极富画面感和感染力,动静结合,色彩凄寒,非常符合秋日的特征。D.尾联情感含蓄,作者与友人一别经年,以知音典故表达二人深厚的情谊。10.请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颔联和颈联。【模拟提升】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韩翃①长簟②迎风早,空城澹月华。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节候看应晚,心期③卧亦赊④向来吟秀句⑤,不觉已鸣鸦。[注]①韩翃: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擅长写送行赠别或者唱和吟咏的诗歌。本诗是为酬答程延所赠《秋夜即事》所作。②簟:竹席。③心期:心所向往。④赊:落空。⑤秀句:诗的美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酬赠诗,首联写景清远疏淡,“长簟迎风”“空城月华”紧扣诗题中的“秋夜”,写出了空城寂寂,月色凄迷的夜景。B.颈联转人叙事,上句的“应”是揣测之辞,与下句的“卧”字相关照,道出了诗人身处闲散,故对节候不能作出定论。C.尾联写诗人以扶病之身,吟诗不倦,不知不觉就深夜了,这既赞美了友人诗句之美妙,也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的真挚情谊。D.全诗前半写景,景中寓情;后半叙事,事中现意;写景与叙事,笔墨虽二,情意实一;诗歌情景事相交融,构成一个完美整体。2.诗歌颔联“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和杜甫的诗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中都写张到了“砧声”,请分析两首诗中“砧声”所表达情感的异同。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3-4题。秋日赴阙①题潼关驿楼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②。树色随关③迥,河声入海④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注]①阙,指长安。此诗作于诗人奔赴长安应试途中。②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③关,一作“山”。④海,一作“塞”。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题目中的“秋日”点明了时间,“赴阙”写出了事件,“题潼关驿楼”交代了题诗的地点。B.颔联两句写景,景色雄浑苍茫,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C.颈联写诗人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场景描写绘声绘色,使读者有耳闻目睹之真实感。D.尾联传达出诗人即将抵达长安的兴奋,以及科考后要放松心情,过一段闲适逍遥生活的梦想。4.这首诗勾勒出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野老①杜甫野老②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③?王师未报收东郡④,城阙秋生画角哀。注:①此诗作于杜甫刚在成都西郊草堂定居下来时。②野老:杜甫自称。③琴台:成都名胜,相传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地方,这里代指成都。④东郡:指洛阳。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从草堂前的江边返回,柴门虽方位不正,却正好迎江而开,清江一曲的美景尽收眼底。B.颔联写野望之景,出语纯真自然,渔民们欢快地下网捕鱼,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C.颈联“长路”承“贾客船”而来,承接自然;“片云”用以自喻,这一句借云抒情,深婉含蓄。D.尾联想到洛阳至今尚未光复,听到萧瑟秋风中传来的画角声,心生哀愁,以此作结,余味无穷。6.有人评价,诗的前四句所写之景,恰如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诗的后四句仍未脱离写景,但这时又进入了“有我之境”。请对这首诗的“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做具体赏析。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寄东鲁二稚子①李白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②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注释:①这首诗作于金陵。②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7.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抒发了青春不再的痛苦之情。B.诗人先感慨“谁种龟阴田”,最后又说“因之汶阳川”,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志向。C.“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这两句由金陵酒楼引发东鲁家园之思,过渡巧妙。D.“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意思是想到孩子们缺失父爱,诗人心中纷乱焦虑。8.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五、阅读下面诗歌,完成9-10题。鹧鸪天(注)黄庭坚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替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注)宋哲宗绍圣年间,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后又改移戎州安置。此词即写于戎州贬所。9.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贯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黄菊”二字点明时节是菊花盛开的秋季,“寒”字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B.全词笔暴简洁,风格疏宕豪迈,表达了词人和友人相聚的轻松快乐、无拘无束。C.尾句“付与时人冷眼看”表明词人知道自己的行为和“时人”相比,是格格不入的。D.“人生莫放酒杯干”和李白的“莫使金樽空对月”有异曲同工之妙,含意相仿。10.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作答。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点微专题考点23诗歌鉴赏之赏析形象【命题趋势】赏析诗歌形象是诗歌鉴赏考核的重点内容,主要考核人物形象、物象特征及其作用、诗歌的画面、意境等内容。【真题再现】【2020新高考全国1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B2.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解析】1.B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故选B。2.“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考点详解】一、诗歌意象鉴赏的分析方法:意象,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作者内在抽象心意的外在寄托,理解了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内涵,诗词的寓意也就迎刃而解。在高中语文所选的诸多古诗文中,对意象进行解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1.关注意象所在的季节。意象,是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其中融入作者自己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作为作者精心挑选设计的外在投射,它出现的时节,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落木”“飞鸟”诸多意象围绕一个“悲秋”展开。此时的作者经历了国家战乱,爱子夭折的生活折磨,已经从壮年“会当凌绝顶”的豪情壮志中苍老,历经人世起伏,悲欢离合,进入到生命的暮年之中,此时的季节“秋”,即时应景登高时的季节,也是李唐王朝由盛入衰的时代之“秋”,更是作者生命走过白日放歌纵酒的壮年,进入潦倒落寞的暮年的岁月之“秋”,一个季节三重意蕴,故清人评其“气象高浑,有如巫峡千寻,走云连风,诚为七律中稀有之作。”而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当中,出现的季节则为春季,词中开篇即“春花秋月何时了”,词尾再次点题,“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季本是最美好的时节,万物复苏,花红柳绿,处处充满生机,但对于作者而言,如此美好的春天却给人以度日如年之感,扣问这样的日子何时结束。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亡国被囚的耻辱,饱受宋帝的折磨,不难理解,词中的春,有对昔日风华正茂时的春的怀念,更多的是而今沦为阶下之囚的春的生无可恋。景物之春与生命之秋形成鲜明对比,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娓娓道出。关注意象所在的季节,帮助我们读懂诗词的内蕴。2.认识意象所蕴含的颜色。列宾说:“色彩,就是思想。”在诗词鉴赏中,抓住意象的颜色,就可以体会浓郁的诗味。杜甫的《春夜喜雨》,全诗32字无一处写喜,但一黑一红,两处颜色的对比,让春雨为锦官城带来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跃然纸上,“‘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李清照的名篇《如梦令·昨日雨疏风骤》,同样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个娇俏少女的好奇问题,几千年来拨动人们的心弦,而词句中的色彩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作者用“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本是雨后花园的寻常之景,却因作者别出心裁,以颜色代替寻常事物,使得诗句色彩鲜明、雨后的生机扑面而来,“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语言的创新,色彩的应用使得词句“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3.留心意象的排列组合。除了意象的季节和颜色,关注意象的排列顺序,对学生理解诗词意义,也具有极大的帮助。在高适的《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两组反差强烈的意象场面浓缩在一句14个字之中,战士战死沙场的悲壮与将军醉生梦死的场景形成强烈对比,作者对统治者昏庸及批判力透纸背。在孟浩然《宿建德江》中:“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描写了舟、烟渚、日暮、客、旷野、天、树、清江、月等9个意象,但却打破其常规的时间、空间排列组合顺序,以近似倒叙的组合方式描写诗篇,荒诞之中,却蕴含着诗人漂泊在外的愁绪,在途中江清月明,停泊桥边,但作者的思绪移舟孤独落寂,独特的排列顺序,让这首诗如一帧帧蒙太奇式的画面,种种场景纷至沓来,而作者的思绪却巧妙的藏在景物的出现顺序之中。从“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到“我以我血荐轩辕”,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五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五千年的诗词史。关注诗词中的意象,就是聆听古人诗词歌赋背后的声音,让诗词中的文字开口说话,让诗词中的故事打动人心。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走进诗词,体会诗词中的文化,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二、鉴赏人物形象的“四法”1.审读标题,挖掘信息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以传神。诗歌题目常常能传出很多重要的信息。如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交代了季节、时间和送别的主题,对于把握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知人论世,关注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同一作者,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遭遇不同,处境不同,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例如李清照前期生活幸福美满,夫妻志同道合,伉俪相得,其词轻快、爽朗,充满生活情趣;后期遭受战乱,夫妻分离,自然就比较悲伤、哀怨、凄婉。3.整体感知,确定身份分析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区分人物形象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位。如杨炯的《从军行》,通过整体阅读,可大体给“书生”定位:一个充满血性、志在驰骋沙场、渴望建功立业的书生形象。4.抓关键词,分析特征塑造人物形象,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词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完成,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抓住“宦游人”“偏惊”“归思”“沾巾”等词可以分析出诗人宦游异乡、伤感思归的形象特征。三、诗词中意境的分类有:(1)热烈崇高、慷慨悲壮典型代表曹操的《观沧海》(2)悲凉凄清、苍凉悲壮典型代表——李白的《关山月》(3)和平静穆、淡泊静谧典型代表——王维的《山居秋暝》(4)宏伟壮丽、豪迈飘逸典型代表——王维《使至塞上》(5)深邃沉郁、慷慨悲壮典型代表——杜甫的《秋兴八首》(6)清新素雅、自然淳朴典型代表——《古诗十九首》(7)纤秣婉丽、秣艳瑰丽典型代表——温庭筠的《菩萨蛮》(8)凄冷寒凉、哀伤惨淡典型代表——李清照的《一剪梅》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对点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古剑篇郭震君不见昆吾①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②。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注)①昆吾:传说中的山名。相传山有积石,冶炼成铁,铸出的宝剑削玉如泥。“零落”句:《晋书·张华传》载,华见天上有紫气,使雷焕察释。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华使焕寻剑,焕掘丰城县狱屋基,得一石函,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六句化用典故写龙泉剑的来历,据传是良匠用昆吾所产的精矿,锻炼多年精工铸造而成。它锃亮如雪,寒光凛然,连剑工自己也惊叹奇绝。B.本诗赞美古剑器形优雅,质地精良:古剑像琉璃玉匣里的白莲,剑柄上失误雕镂的金环却也辉映明月;剑芒耀眼像青蛇游动,剑身上花纹如绿色龟鳞。C.本诗通过写古剑幸运的际遇,侧面凸显其卓越风采:正逢天下太平无战争,庆幸被君子佩带以防身;不只游侠们十分珍爱,英雄豪杰亦格外钟情。D.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歌咏龙泉宝剑抒发人生不遇的感慨,吐露愤懑不平之气,表达渴望能有所用的理想和抱负,暗含讽劝当权者惜才用才之意。2.全诗句句写剑,实则以剑喻人,请赏析诗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答案】1.B2.①经受磨砺,素质优异:以出自名山、良工铸造比喻自己历经磨砺,具备优良素质。②风采卓越,品格优良:以优雅的形质比喻自己风华正茂,以为君子所配、助英雄行侠显示自己侠义的品格。③遭逢不幸,怀才不遇:以宝剑遭弃、尘埋比喻自己不被人用的不幸遭遇。④怀抱理想,自信坚定:以宝剑虽被尘埋、依然剑气冲天比喻自己的坚定和自信。【解析】1.B.“失误雕镂的金环却也辉映明月”错误。“错彩镂金”是一种工艺。故选B。2.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全诗句句写剑,实则以剑喻人,请赏析诗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这是一道考查人物形象的题目,首先概括特征,然后用诗歌中的人物的言行等作解释,注意根据宝剑的“出自名山、良工铸造”“优雅的形质”“君子所佩、助英雄行侠”“遭弃、尘埋”“虽被尘埋、依然剑气冲天”的特点概括其经历、风采、遭遇和品格。“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意思是:你难道没有看到昆吾的宝石被炼成宝剑,通红的炉火,剑锋上射出紫色的光焰?良工巧匠们不知经过多少年的锻造冶炼,才铸出这把无双的宝剑名曰龙泉。诗人以出自名山、良工铸造比喻自己历经磨砺,具备优良素质。“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意思是:剑工自己也得意非凡地惊叹,锃亮得如雪如霜寒芒四闪。像琉璃玉匣里吐出一朵白莲,剑柄上的金环是日月的光辉镀染。“如霜雪”“吐莲花”“映明月”赞美宝剑的形制和品格,以自显其一表人材,风华并茂。“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意思是:此剑出世,正逢天下没有战争,好庆幸被君子佩带防身。再次称道宝剑在太平年代虽乏用武之地,也曾为君子佩用,助英雄行侠,以显示自己操守端正,行为侠义。“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意思是:为什么要一个劲儿地说它曾中途遭到抛弃,飘零沦落在荒凉的古狱旁边呢?以宝剑遭弃、尘埋比喻自己不被人用的不幸遭遇。“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意思是:虽然被泥土掩埋不能发挥作用,但其赫赫剑气形成的不凡光焰仍然夜夜照亮了夜空。最后用宝剑沦落的故事,以自信终究不会埋没,吐露不平。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闲坐白居易婆娑放鸡犬,嬉戏任儿童。闲坐槐阴下,开襟向晚风。沤麻池水里,晒枣日阳中。人物何相称,居然田舍翁。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农家田园生活场景是这首诗的主要元素,诗歌彰显出浓郁的农家风味。B.颔联对仗工整,用词精当,语言通俗易懂,清新流畅,堪称格律诗的典范。C.颈联通过视觉描写,表现了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也蕴含了作者的主观感受。D.诗歌前六句描写场景,后两句抒发感受,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4.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答案】3.B4.描绘了一幅祥和美好的田园生活画面。鸡犬懒散地散步,儿童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要,人们悠闲地坐在槐树下吹着晚风,生活一派祥和。【分析】3.B.“颔联对仗工整……堪称格律诗的典范”错误,颔联“闲坐槐阴下,开襟向晚风”不符合对偶或对仗规则,并非格律诗的典范,比如“闲坐”是偏正结构,而“开襟”是动宾结构,“槐阴下”是偏正结构,名词性质,而“向晚风”属于动宾结构,动词性质。故选B。4.诗歌前四句“婆娑放鸡犬,嬉戏任儿童。闲坐槐阴下,开襟向晚风”描写农家田园生活场景,是这首诗的主要元素,诗歌彰显出浓郁的农家风味。首联“婆娑”写枝叶扶疏盘旋舞动的样子,鸡犬自在觅食或闲逛,悠游自在,孩子们也恣意玩乐。颔联写忙完农事的人们坐在枝叶繁盛槐树荫下纳凉,无所顾忌地敞开衣襟,一任凉爽的晚风吹拂满身的惬意。前四句描绘了一幅田园风光祥和安宁美好的生活图景,自然是美好的,人们是幸福的。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风光,关心百姓向往田园生活的美好愿望。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5-6题。昌谷北园新笋四首李贺其一箨落①长竿②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其四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③归卧叹清贫。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注]①箨落:笋壳落掉。②长竿:新竹。③茂陵:地名。《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看母笋是龙材”属于侧面描写。B.“鸟重一枝入酒尊”句,言鸟栖竹枝之景映人酒樽,表现出清冷孤寂的心境。C.两首诗中都运用比喻,一状新竹之形,一摹老竹之声,生动形象,耐人寻味。D.相较于第二首中“惹碧云”的古竹,作者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6.竹是诗歌常见意象,寄托诗人情志。两首诗都写到了竹子,请分别分析“新竹”与“古竹”这两个意象,并简要概括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成长启示。【答案】5.D6.①新竹拔节千尺、脱却尘泥,寄托了作者的凌云之志;②古竹梢可拂云、挺拔坚韧,表现出作者对自身处境的感叹;③启示我们即使遭遇坎坷,也不能泯灭凌云之志。【分析】5.D.“更喜欢”错误,两首诗歌展现的竹子各有特点,第一首中是新竹,第二首是古竹,二者之间并不存在高低之别,所以也不存在作者更喜欢哪一个的说法。故选D。6.从题干的要求来看,题干问的是两首诗歌借助“竹”这一意象寄托的情志有什么不同。所以考生应该到两首诗歌中找到描写竹子的内容,把握两首诗歌中竹子的特点,再结合具体的情境来分析其中的不同情感。第一首诗中描写的是新竹,“箨落长竿削玉开”“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都是写新竹的内容,“箨落长竿削玉开”是说竹壳一片片剥落下来,竹笋抽节上长了,它晶莹透碧,像是刚刚经过刻刀雕琢出来的碧玉一般,这里的笋的形象,是经过诗人理想化、诗化了的形象,它晶洁如玉,生机勃勃,茁壮挺拔,它要挣脱壳箨的束缚,要向上生长;“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这两句承接上面写笋的生长愿望,这两句的意思是,假如容许它尽情生长,一夜之间拔节挺长千尺,它自然会脱却尘泥而直插青云之上,这里就表达了新笋冲上九霄的豪情壮志,它不甘心于埋没园泥之中的现状,作者借助新竹的形象寄托了自己心怀凌云之志,不愿一直埋没,渴望早日实现的情志。第二首诗中描写的是老竹。“古竹老梢惹碧云”“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都是写老竹的内容,第一句“古竹老梢惹碧云”,意为老竹虽老,仍矫天挺拔,梢可拂云,以此说明自己虽然失意家居却甘守清贫;最后两句“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樽”写的是另外两种形态下的竹枝形象,其一是风吹雨啸之中,老竹叶坚硬而挺,相互碰撞,声音清脆。,其二是风和景明之日,一小鸟栖息枝头,其景却可映入酒樽之中,这又是何等静谧安闲。这情景于竹本身而言,道出其一个特点:坚韧,不管怎么弯曲也不易折断,它是既坚又韧,而且无畏于寒冬的风刀霜剑”。作者以此表达对自己虽失意家居,贫困潦倒仍甘守清贫,应对困境,葆有雅趣的精神追求。考生根据这些来比较二者情感不同即可。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咏槿李白园花笑芳年,池草艳春色。犹不如槿花,婵娟玉阶侧。芬荣①何夭促,零落在瞬息。岂若琼树枝②,终岁长翕赩③。

(注)①芬荣:花芬芳,草繁茂。②琼树枝:此指槿花的树枝。③翕赩xì:光色盛貌。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铺叙手法描绘景致,“笑”“艳”两字写出园花和池草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特点。B.颔联写在诗人的眼中,满园争奇斗艳的花草都比不上木槿,可见诗人对槿花是情有独钟的。C.颈联中“夭促”“零落”写出美丽总是太仓促,常在瞬间零落,流露诗人对青春消逝的感伤。D.从诗意看,诗人思绪奔涌跳荡,情感炽烈动人,这一切都深深根植于诗人李白的浪漫气息。8.诗歌是如何描写“槿花”形象的?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答案】7.C8.①衬托,用“笑芳年”的园花与“艳春色”的池草,衬托出槿花的美好艳丽;

②比喻,把槿花喻为蝉娟,写出其形态、情态美好;

③对比(反衬),以园花池草生命短促、瞬息零落与槿花常开不败、光色盛貌对比,反衬槿花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屈的品格。【解析】7.C.“青春消逝的感伤”过度解读,诗句流露出因美好事物消逝而产生的感伤情绪。不能把“美好事物消逝”局限于“青春消逝”。故选C。8.衬托手法的运用。“园花笑芳年,池草艳春色”意思是:园花笑在美好的年岁,春光里池草更觉鲜艳。诗中“园花笑”“池草艳”来烘托出园花、池草本来也是美好之物,也不缺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生命力。满园花草在李白眼中,都不如木槿,“笑芳年”的园花与“艳春色”的池草衬托出槿花的美好艳丽。比喻手法的运用。“犹不如槿花,婵娟玉阶侧”意思是:还不如篱边的木槿花,在玉阶旁姿态如婵娟。诗人李白运用比喻手法,把槿花喻意为“蝉娟”般美好的容颜,如婵娟般亭亭而立的槿花将笑芳年的园花与艳春色的池草统统的比下去了,从而使得诗句文采特异、铺陈辞藻,可见奔放不羁的李白对木槿花情有独钟,怜香惜玉也是因花而异。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芬荣何夭促,零落在瞬息。岂若琼树枝,终岁长翕赩”意思是:花香草茂生命太短促,花草凋落只在霎那间。哪里像美丽的玉树枝,一年到头都光彩灿烂。满园花草生命短暂,而槿花“终岁”“翕赩”,二者形成对比,表明了槿花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屈的品格。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秋日山寺怀友人刘沧萧寺①楼台对夕阴,淡烟疏磬散空林。风生寒渚白蘋②动,霜落秋山黄叶深。云尽独看晴塞雁,月明遥听远村砧。相思不见又经岁,坐向松窗弹玉琴。(注)①萧寺,今陕西省凤县境内的消灾寺,原名萧台寺。②白蘋,即白萍,水中浮草。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题目概括了全诗的主要内容,“怀”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B.诗人独坐楼台,夕阳西下,缕缕轻烟与时有时无的磬声在林间渐渐消散。C.颔联极富画面感和感染力,动静结合,色彩凄寒,非常符合秋日的特征。D.尾联情感含蓄,作者与友人一别经年,以知音典故表达二人深厚的情谊。10.请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颔联和颈联。【答案】9.D10.①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②颔联借风寒草动、霜落叶黄,表达了独立萧索之秋的诗人的孤独与惆怅之情。③颈联借塞雁归来、砧声阵阵,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分析】9.D.“情感含蓄错误”,尾联中“相思”直接表达情感,属于直抒胸臆,并不含蓄。故选D。10.题干要求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颔联和颈联。首先找出这两联中的景,明确景的特点,然后分析情感,最后明确景和情之间的关系。颔联“风生寒渚白蘋动,霜落秋山黄叶深”主要写“风”“白蘋”“霜”“叶”等景,“风”的特点是“寒”,“白蘋”是舞动,“霜”是落,“叶”是黄,由此可知,这是描写深秋萧索的景象,是哀景,表达自己面对寒秋的孤单寂寞之情。所以景和情是一致的,属于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颈联“云尽独看晴塞雁,月明遥听远村砧”,主要写“云”“雁”“月”“砧声”,云的尽头塞雁归来,明月之下远处传来声声砧声,这是深秋之景,属于哀景,所以也是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诗人借助这样的景象来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答题的时候,先分析景,然后分析情,最后明确二者的关系;或者先明确二者关系,再分析景和情。【模拟提升】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韩翃①长簟②迎风早,空城澹月华。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节候看应晚,心期③卧亦赊④向来吟秀句⑤,不觉已鸣鸦。[注]①韩翃: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擅长写送行赠别或者唱和吟咏的诗歌。本诗是为酬答程延所赠《秋夜即事》所作。②簟:竹席。③心期:心所向往。④赊:落空。⑤秀句:诗的美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酬赠诗,首联写景清远疏淡,“长簟迎风”“空城月华”紧扣诗题中的“秋夜”,写出了空城寂寂,月色凄迷的夜景。B.颈联转人叙事,上句的“应”是揣测之辞,与下句的“卧”字相关照,道出了诗人身处闲散,故对节候不能作出定论。C.尾联写诗人以扶病之身,吟诗不倦,不知不觉就深夜了,这既赞美了友人诗句之美妙,也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的真挚情谊。D.全诗前半写景,景中寓情;后半叙事,事中现意;写景与叙事,笔墨虽二,情意实一;诗歌情景事相交融,构成一个完美整体。2.诗歌颔联“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和杜甫的诗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中都写张到了“砧声”,请分析两首诗中“砧声”所表达情感的异同。【答案】1.C2.同:都借“砧声”表达了愁情;异:韩诗:“砧声”,表示时序的更替,引起诗人心事未了的惆怅。捣衣声声,反衬了秋夜的沉寂,渲染了诗人闲居孤寂的愁怀。杜诗:借“暮砧”傍晚的捣衣声,烘托了诗人渴望回家的急切心情,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情。【分析】1.C.“不觉已鸣鸦”是不知不觉天晓鸦鸣。不是深夜。故“不知不觉就深夜了”错误。故选C。2.韩诗“星河秋一雁”,是说一只孤雁划过秋夜的天空向银河飞去。“星河”是寂寥的,“一雁”是孤独的,“秋”夜是清冷的,三种事物连缀成文,构成幽深的意境,使人感触到诗人心境为孤凄。“砧杵夜千家”,是说时当秋季,人们开始准备寒衣了,故而千家万户都传来了捣衣声。捣衣声声,反衬出秋夜的沉寂。诗人巧借秋声秋色以渲染愁怀,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杜诗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白帝城在东,夔州府在西,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砧杵声是妇女制裁棉衣时,槌捣衣服的声音。砧即捣衣之石。此二句,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情。因此,两首诗中的“砧声”都表达了愁情。只是,韩诗是因为闲居孤寂,杜诗是因为客子思乡。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3-4题。秋日赴阙①题潼关驿楼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②。树色随关③迥,河声入海④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注]①阙,指长安。此诗作于诗人奔赴长安应试途中。②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③关,一作“山”。④海,一作“塞”。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题目中的“秋日”点明了时间,“赴阙”写出了事件,“题潼关驿楼”交代了题诗的地点。B.颔联两句写景,景色雄浑苍茫,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C.颈联写诗人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场景描写绘声绘色,使读者有耳闻目睹之真实感。D.尾联传达出诗人即将抵达长安的兴奋,以及科考后要放松心情,过一段闲适逍遥生活的梦想。4.这首诗勾勒出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答案】3.D4.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行旅图;远近结合(由近及远)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沙沙响声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情景,再描绘四周的远景,写华山的“残云”,中条山的“疏雨,随山远伸的“树色”,在远处奔腾激荡的“河声”,化静为动,赋予华山、中条山等以动感,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同时反衬环境的空旷、悠远、宁静。【分析】3.D.“传达出诗人即将抵达长安的兴奋,以及科考后要放松心情”错误,尾联写诗人赴京应考即将到达目的地,却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含蓄地表达了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没有表现多么兴奋的心情,还未科考,因此表达“科考后要放松心情”也是错误的。故选D。4.​首联,诗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为远景,枫叶变红,傍晚时分随风飘落,此景之中,作者交代了独自饮酒的情景。颔联,接着描写四周的远景,“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两句描绘了雄浑苍茫的景色,这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尾联,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诗人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把场景描写得绘声绘色,使读者有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中间两联写景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同时反衬环境的空旷、悠远、宁静。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野老①

杜甫野老②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③?王师未报收东郡④,城阙秋生画角哀。注:①此诗作于杜甫刚在成都西郊草堂定居下来时。②野老:杜甫自称。③琴台:成都名胜,相传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地方,这里代指成都。④东郡:指洛阳。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从草堂前的江边返回,柴门虽方位不正,却正好迎江而开,清江一曲的美景尽收眼底。B.颔联写野望之景,出语纯真自然,渔民们欢快地下网捕鱼,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C.颈联“长路”承“贾客船”而来,承接自然;“片云”用以自喻,这一句借云抒情,深婉含蓄。D.尾联想到洛阳至今尚未光复,听到萧瑟秋风中传来的画角声,心生哀愁,以此作结,余味无穷。6.有人评价,诗的前四句所写之景,恰如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诗的后四句仍未脱离写景,但这时又进入了“有我之境”。请对这首诗的“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做具体赏析。【答案】5.A6.①“自我”融入客观景物。前四句诗人心境淡泊闲静,完全陶醉于优美的江边晚景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②客观景物浸染了诗人哀伤的感情色彩。后四句景物,云彩、城阙、秋色、角声,都浸染着杜甫深沉的忧国忧民之心。③两种境界相互映衬,艺术感染力强。诗人先以一幅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图,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久望之后竟又生出一种哀痛,这种出于无奈的超脱,反而加深了痛苦心情的表达。【解析】5.A.“回”不是返回,而是“迂回曲折”的意思,该诗句意思是“诗人顺着草堂边曲折的江岸观赏风光”,如果是返回,怎么能看到颔联江上的景象﹖回,转也(《说文》),如“山回路转不见君”“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岸回云独随,山转泉更响”。故选A。6.首先理解“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是指意境交融、物我一体的优美境界。有我之境,是指移情于物,意溢于境的壮美境界。诗的上半部分,是诗人野望之景,出语纯真自然,犹如勾画了一幅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图,整个画面充满了村野之趣,传达了此时此刻诗人的闲适心情。诗的前四句所写之景,诗人心境淡泊闲静,完全陶醉于优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