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毕业班语文常考点归纳与变式演练(课标全国版)专题23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2022年高三毕业班语文常考点归纳与变式演练(课标全国版)(原卷版+解析)_第1页
高三毕业班语文常考点归纳与变式演练(课标全国版)专题23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2022年高三毕业班语文常考点归纳与变式演练(课标全国版)(原卷版+解析)_第2页
高三毕业班语文常考点归纳与变式演练(课标全国版)专题23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2022年高三毕业班语文常考点归纳与变式演练(课标全国版)(原卷版+解析)_第3页
高三毕业班语文常考点归纳与变式演练(课标全国版)专题23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2022年高三毕业班语文常考点归纳与变式演练(课标全国版)(原卷版+解析)_第4页
高三毕业班语文常考点归纳与变式演练(课标全国版)专题23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2022年高三毕业班语文常考点归纳与变式演练(课标全国版)(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23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专题导航目录TOC\o"1-3"\h\u常考点01修辞 1常考点02表现手法 3常考点03抒情方式 6常考点04写景手法 8拓展常考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10常考点归纳常考点01修辞【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发潭州①杜甫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②语留人。贾傅③才未有,褚公书绝伦。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注)①潭州:今湖南长沙一带,诗人写这首诗歌时准备北归洛阳,终因时局动乱,漂泊于潭州一带。②樯燕:船桅上的燕子。③贾傅、褚公:贾傅即汉代贾谊,因曾任长沙王太傅,故称。褚公指唐代书法家褚遂良。贾谊和褚遂良都曾被贬湘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紧扣题目,点明题意。写出诗人虽然沦落天涯,前途渺茫,但因湘水一带春色盎然,心情为之大喜,喝酒助兴。B.颈联是用典抒情,身处湖湘大地,诗人自然想到西汉时的贾谊和初唐时的褚遂良,联想到历史上才人志士的沉沦命运与自己是何等地相似,“借人行己”,手法高妙。C.尾联进一步借古人以抒怀,写贾谊、褚遂良在不同的时代都名高一时却被贬,与自己流落湖湘、漂泊无依的境遇相似,沉郁悲愤之情在这里达到高潮。D.这首诗歌借古抒怀,感叹自己飘零无依的身世,抒发了忧国伤世的沉郁悲愤之情。2.诗歌颔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的分析。【技巧点拨】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运用比喻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如: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句子表示两个相对、相近或相关的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对偶可以使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崔颢《黄鹤楼》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法。运用排比可以使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运用反复可以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运用借代可以使诗歌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设问: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运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运用双关可以使表达含蓄,语义丰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顶真: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运用顶真可以使环环紧扣,引人入胜。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壮物叙事,条理清晰。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通感:也叫移觉,就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运用排比可以使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的《玉楼春春景》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答题模式:1.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2.结合诗歌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3.答出效果。【变式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气韵高古,格调高远。B.诗的首联连用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显示出了李白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C.颔联承接“凤去台空”之意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寄寓作者世事无常、繁华难再的历史感慨。D.颈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三山若隐若现,白鹭洲中分秦淮河的壮丽景象,气势磅礴。2.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常考点02表现手法【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出昭君故乡的自然环境,“群山万壑赴荆门”从正面描写昭君形象,这雄伟的山川,正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B.颔联由首联的“村”而到“人”,营造出了昭君墓那种悲凉萧瑟的氛围,写尽了昭君一生的遭遇,给人一种沉重之感。C.颈联写皇帝昏庸致使昭君遗恨千古。昭君不忘故土,魂魄月夜归来,“空”字写出了对故国的思念,突出遗恨之深。D.诗人借咏昭君村古迹怀念王昭君,表达了对王昭君的深切同情,同时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流露出忧伤的情怀。2.本诗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技巧点拨】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岀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1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答题模式:(1)首先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4)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变式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七夕罗隐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上句实写牛郎织女在银河边看到角宿和荷花,下句想象人间,有一户人家欢笑地在院子里铺置红布的筵席,摆上瓜果,来穿针乞巧。B.颔联写这家的女子把箧中的珠子倒空,要男子写出歌咏七夕的锦绣诗篇,放到那个箧里。谢女檀郎,泛指女子和男子。C.颈联上句指天上,香帐制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下句指人间,那户人家的妇女引线穿针来乞巧,穿好针来拜美好的织女星。D.尾联写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计时的铜壶滴漏报天将亮了,牛郎织女又要分别,所以惆怅茫然,这样相会的佳期又要等一年。2.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常考点03抒情手法【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注释)①“迷津欲有问”:化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先描绘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B.“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用词平淡质朴。细细咀嚼,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C.“遥隔”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D.“迷津欲有问”暗寓隐居与从政的冲突,可大致推知作者当时与主政者存在巨大心理隔阂。2.本诗颈联、尾联是如何抒情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任选一联赏析。【技巧点拨】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因事缘情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又如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的万顷波涛。可贵的友情,可泣的共同遭际,诗中一句不说,只是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深沉变化,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借景抒情当作者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做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乐景写乐情:如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描绘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哀景述哀情: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再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妙合无垠”。乐景衬哀情:《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如杜甫的《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碧绿的江,青葱的山,火红的花,洁白的鸟,这春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谓不美,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再如唐代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意盎然的美景反衬出少妇内心的哀怨、凄凉。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托物言志作者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咏史抒怀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又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衣冠往来的乌衣巷,而今已经荒凉冷落,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变式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望蓟门祖咏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①。少小虽非投笔吏②,论功还欲请长缨③。(注)①蓟城:唐朝的边疆重镇。②投笔吏:指汉人班超,曾投笔从戎,终以功封侯。③请长缨:指汉代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写诗人登临燕台,却着一“惊”字,下句点明诗人是因为国家处于战乱之中而惊惧忧思。B.诗人看见积雪闪着寒光,曙色中旌旗飘扬,这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气势的庄严、军容的严整。C.颈联前句写前方烽火连天,表现出征战的激烈;后句写蓟城背山靠海,可见此地防守非常牢固。D.全诗紧扣诗题中的“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与之类似的还有《观沧海》的“观”字。2.《批点唐诗正声》评价此诗:“全诗充满壮健之气。”请从写景和抒情两个方面分析本诗的“壮健之气”常考点04写景手法【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诉衷情晏殊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注):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已有六年。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词乃流连景物之作,写的是秋景。起句选取木芙蓉、黄菊两种花在秋风中争香斗艳来体现重阳到来前的季节特征。B.上片以流畅的笔墨描绘出重阳节前秋日登高所见景致,情思恬淡自然,语言明净清新,不饰雕琢,亦不失肤浅。C.下片起首三句,画卷舒展于天地之间,意境旷达又略带感慨情绪,景象描写由上片的动态描写转为静物刻画。D.结尾三句,写久久地登高望远,看到鸿雁飞来,引起头脑中的无限思念,这里的思念,主要是指对朝廷的思念,有别于诗人常写的对于离别的心爱之人的思念。2.本词在写景方面很有特点,结合全词进行赏析。【技巧点拨】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点: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参照前面的表现手法。4.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变式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余杭四月(元)白珽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联,“生意”即生机,总写四月里的杭州天空晴朗,万物复苏,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B.“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联写春涨水满,船行水上,轻快如飞;微风轻拂,薄薄的衫袖翩翩起舞,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影子。C.“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联写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养蚕,门户闭得紧紧的,动静结合,重在以动衬静。D.全诗写诗人在余杭道中所见,不管是一路的自然风光还是农户白天闭门养蚕,从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2.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拓展常考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①。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②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注:①钲(zhēng):古代一种铜制乐器,又名丁宁,形似钟,打击发声。②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1.下面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雨停,因而说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这样写,使东风带上了人的感情色彩,新颖别致,饶有诗意。B.颔联描写春天早晨山村晴景。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太阳等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絮帽”与“铜钲”分别比喻“晴云”与“初日”。C.本诗第三、四两句写近景,第五、六两句写远景。意境优美,诗意盎然,散发着浓郁的山野气息,仿佛一组极为美丽的山水画卷,十分真切动人。D.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给春耕的人们准备食物。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颈联。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1)(唐)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2)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注:(1)颜:指颜某。障楼:杭州城外一观潮处。(2)渤澥(xiè):指渤海。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二)(1)(北宋)苏轼万人鼓噪(2)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3)。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注:(1)作者时任杭州通判,中秋观钱塘江海潮,作这组七绝诗,共五首。(2)万人鼓噪:春秋时期吴越战争,越军在深夜里进攻吴军,万人在战鼓声中呼喊前进,吴军震惊,一败涂地。(3)老阿童:西晋名将王浚的小名,曾率长江上游水军,浮江东下,楼船千里,一举攻下吴国首都建业。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的起笔用先声夺人手法,从远处潮声写起,如巨雷轰鸣,声震百里,震人心魄,奠定基调。B.第一首诗的结尾两句,描写钱塘江的巨浪好似一道突起的雪岭,不仅挡住观潮者的视线,还让人害怕。C.第二首诗的前两句,诗人用两个典故作比,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描写钱塘江潮水来势汹汹的威势。D.第二首诗的三四句,运用设问,一问一答,用写越山好似浮在浪花中间,来写潮头之高,诗境如画。4.请结合诗句,比较两首诗在描写钱塘江潮水的手法上有何不同。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村行①王禹偁(北宋)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注]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②原:原野。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B.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C.诗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为写景作结。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6.诗歌的颔联和颈联从了哪些写景角度描写山野景色?请简要分析。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梁园①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注)①梁园:园圃名,汉梁孝王建,为游赏与延宾之所。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后。7.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首吊古诗作,主旨是抒发诗人对世事盛衰无常的慨叹。B.首句借暮卧鸦乱飞的描写,衬托今日梁园的颓败。C.第二句中“三两家”是虚写,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梁园的萧条。D.尾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恢复梁园昔日繁盛的愿望。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在抒情方面的表达技巧。专题23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专题导航目录TOC\o"1-3"\h\u常考点01修辞 1常考点02表现手法 5常考点03抒情方式 8常考点04写景手法 13拓展常考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16常考点归纳常考点01修辞【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发潭州①杜甫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②语留人。贾傅③才未有,褚公书绝伦。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注)①潭州:今湖南长沙一带,诗人写这首诗歌时准备北归洛阳,终因时局动乱,漂泊于潭州一带。②樯燕:船桅上的燕子。③贾傅、褚公:贾傅即汉代贾谊,因曾任长沙王太傅,故称。褚公指唐代书法家褚遂良。贾谊和褚遂良都曾被贬湘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紧扣题目,点明题意。写出诗人虽然沦落天涯,前途渺茫,但因湘水一带春色盎然,心情为之大喜,喝酒助兴。B.颈联是用典抒情,身处湖湘大地,诗人自然想到西汉时的贾谊和初唐时的褚遂良,联想到历史上才人志士的沉沦命运与自己是何等地相似,“借人行己”,手法高妙。C.尾联进一步借古人以抒怀,写贾谊、褚遂良在不同的时代都名高一时却被贬,与自己流落湖湘、漂泊无依的境遇相似,沉郁悲愤之情在这里达到高潮。D.这首诗歌借古抒怀,感叹自己飘零无依的身世,抒发了忧国伤世的沉郁悲愤之情。2.诗歌颔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的分析。【答案】1.A2.岸上风吹落花,樯桅春燕作语,这原本是极普通的自然现象,但诗人用拟人化手法,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来“送客”“留人”,有力地渲染了一种十分悲凉冷落的气氛。【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赏析能力。A.“心情为之大喜,喝酒助兴”错。首联紧扣题面,点明题意,但又含蕴着奔波无定、生计日窘的悲辛。杜甫本来是“性豪业嗜酒”的,何况是天涯沦落,前途渺茫,所以夜来痛饮沉醉而眠,其中饱含着借酒浇愁的无限辛酸。天明之后,湘江两岸一派春色,诗人却要孤舟远行,黯然伤情的心绪自然流露出来。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颔联“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紧承首联,描写启程时的情景。诗人扬帆启航,环顾四周,只有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在为他送行;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乎在亲切地挽留他,一种浓重的寂寥凄楚之情溢于言表。岸上风吹落花,樯桅春燕作语,这原本是极普通的自然现象,但诗人“以我观物”,而使“物色带情”,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来“送客”“留人”,这就有力地渲染了一种十分悲凉冷落的气氛,这种气氛生动地表现了世情的淡薄,人不如岸花樯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这一联情景妙合无垠,有着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技巧点拨】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运用比喻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如: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句子表示两个相对、相近或相关的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对偶可以使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崔颢《黄鹤楼》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法。运用排比可以使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运用反复可以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运用借代可以使诗歌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设问: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运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运用双关可以使表达含蓄,语义丰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顶真: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运用顶真可以使环环紧扣,引人入胜。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壮物叙事,条理清晰。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通感:也叫移觉,就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运用排比可以使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的《玉楼春春景》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答题模式:1.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2.结合诗歌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3.答出效果。【变式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气韵高古,格调高远。B.诗的首联连用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显示出了李白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C.颔联承接“凤去台空”之意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寄寓作者世事无常、繁华难再的历史感慨。D.颈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三山若隐若现,白鹭洲中分秦淮河的壮丽景象,气势磅礴。2.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答案】1.D2.(1)修辞手法:比喻(或双关、象征)。浮云,既指诗人西北望长安所见实景,又比喻皇帝身边拔弄是非、蒙蔽皇帝的奸邪小人。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浮云蔽白日比喻奸邪小人蒙蔽皇帝。(2)思想感情: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得不到重用,忧国忧君忧民。【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颈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错误,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意思是三山在云雾中隐现看不清楚,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颈联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修辞技巧和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浮云”运用比喻的修辞,比作皇帝身边拔弄是非、蒙蔽皇帝的奸邪小人。“日”,一语双关,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日”即指太阳,也指皇帝。在诗词里常以浮云指小人,以白日比喻君主。浮云蔽白日是指奸邪之小人,围绕于君王四周,向君王进谗言陷害贤臣,使忠臣没有机会向皇帝进谏言。李白写这首诗是由怀古而引发怀君之思,加以感伤自己因遭小人谗言所害而被贬谪,登上凤凰台,望不见长安,一时触景伤情而写下这首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作为登临吊古之作,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常考点02表现手法【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出昭君故乡的自然环境,“群山万壑赴荆门”从正面描写昭君形象,这雄伟的山川,正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B.颔联由首联的“村”而到“人”,营造出了昭君墓那种悲凉萧瑟的氛围,写尽了昭君一生的遭遇,给人一种沉重之感。C.颈联写皇帝昏庸致使昭君遗恨千古。昭君不忘故土,魂魄月夜归来,“空”字写出了对故国的思念,突出遗恨之深。D.诗人借咏昭君村古迹怀念王昭君,表达了对王昭君的深切同情,同时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流露出忧伤的情怀。2.本诗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答案】1.A2.对比(反衬)。颔联: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的荒漠,通过对比,反衬了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群山万壑赴荆门’从正面描写昭君形象”有误。这里是通过山壑来表现人物,是侧面烘托。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现手法的能力。“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意思是: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本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一去”,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独留”,留在了不该留的荒漠;通过对比,反衬了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技巧点拨】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岀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1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答题模式:(1)首先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4)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变式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七夕罗隐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上句实写牛郎织女在银河边看到角宿和荷花,下句想象人间,有一户人家欢笑地在院子里铺置红布的筵席,摆上瓜果,来穿针乞巧。B.颔联写这家的女子把箧中的珠子倒空,要男子写出歌咏七夕的锦绣诗篇,放到那个箧里。谢女檀郎,泛指女子和男子。C.颈联上句指天上,香帐制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下句指人间,那户人家的妇女引线穿针来乞巧,穿好针来拜美好的织女星。D.尾联写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计时的铜壶滴漏报天将亮了,牛郎织女又要分别,所以惆怅茫然,这样相会的佳期又要等一年。2.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答案】1.A2.这首诗的特点是用对比写法。①首联第一句写天上的景物,第二句写人间的情状,有景物,又有欢笑,构成天上与人间的对照。颔联专写人间,不提七夕,在“锦绣篇”里暗指咏七夕。颈联又是对照写法,“香帐簇成”指天上,“金针穿罢”指人间。②首联写人间“欢笑”,与尾联写天上惆怅相对。一乐一悲,构成对比。再如写谢女空出箧子来装檀郎的锦绣篇,写人间男女在七夕的欢乐,又与牛郎织女的临别惆怅构成对比。在这样的对比里,表达出了天上不如人间。③从写天上或人间的词句来看,首句、五句、七句、八句写天上,二句、三句、四句、六句写人间,即四句写天上,四句写人间。这样的对比,使人感到作者还是看重人间,突出了人间的欢乐胜过天上。【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A.“上句实写”“下句想象”错误,“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第一句写天上的景物,第二句写人间的情状,应该是上句想象,下句实写。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首联:“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首句是想象牛郎织女在银河边看到角宿和荷花。这是指天上说的。下句指人间,有一家人家欢笑地在院子里铺置红布的筵席,摆上瓜果,来穿针乞巧。本联构成天上与人间的对照。颈联:“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上一句指天上,香帐制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排窈窕”,在诗中既指安排得很好,也指安排好织女。这联下一句指人间,那家人家的妇女引线穿针来乞巧。穿好针来拜美好的织女星。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古代计时的铜壶滴漏报天将亮了,牛郎织女又要分别了,所以惆怅茫然,这样相会的佳期又要等一年。本联再次构成天上与人间的对照。第一联“一家欢笑设红筵”写人间“欢笑”,第四联“惆怅佳期又一年”写天上惆怅相对。一乐一悲,构成映衬。再像写谢女的空出箧子来装檀郎的锦绣篇,写人间男女在七夕的欢乐,又与牛郎织女的临别惆怅构成映衬。在这样的映衬里,就是衬出天上不如人间了。这首诗题为“七夕”,应以写牛郎织女相会为主,但每联都相应写人间的男女,显然有处处对照的意思。一要找出前三联句子内部的对比,二要找出诗歌中“乐”与“悲”的对比,三要分清何处写天上,何处写人间,到底要突出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常考点03抒情手法【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注释)①“迷津欲有问”:化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先描绘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B.“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用词平淡质朴。细细咀嚼,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C.“遥隔”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D.“迷津欲有问”暗寓隐居与从政的冲突,可大致推知作者当时与主政者存在巨大心理隔阂。2.本诗颈联、尾联是如何抒情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任选一联赏析。【答案】1.D2.(1)①颈联运用了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悬想法(又叫对写法)的手法抒发了思乡之情。②“乡泪客中尽”,实写自己的思乡之情,直抒胸臆,情感浓烈;③“归帆天际看”运用对写法,想象(虚写)家人遥望天际的归舟,盼望自己的回家。一实一虚,尽显思乡之情。(手法分析两种即可)(2)①尾联用典和烘托,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②“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③“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作者的迷茫心理。(“平海夕漫漫”答以景结情、情景交融亦可。)(手法分析两种即可)【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作者当时与主政者存在巨大心理隔阂”理解偏颇,孟浩然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境况颇与孔子相似,瞻念前途渺茫,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因此应该是“作者对于隐居与从政的选择是迷茫的”。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第三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思乡。“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一个“尽”字直抒胸臆,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这是实写自己因思乡而流泪。“归帆天际看”,此句不仅自己思乡,而且想象家人也在盼望着自己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运用的是对写法,然而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虚实结合,尽显思乡之情。运用典故和借助景色以景结情来抒情。“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和从政的冲突。如今孟浩然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境况颇与孔子相似,瞻念前途渺茫,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风烟迷失了去渡口的道路,茫茫的江水在夕阳下荡漾。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技巧点拨】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因事缘情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又如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的万顷波涛。可贵的友情,可泣的共同遭际,诗中一句不说,只是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深沉变化,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借景抒情当作者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做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乐景写乐情:如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描绘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哀景述哀情: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再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妙合无垠”。乐景衬哀情:《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如杜甫的《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碧绿的江,青葱的山,火红的花,洁白的鸟,这春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谓不美,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再如唐代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意盎然的美景反衬出少妇内心的哀怨、凄凉。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托物言志作者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咏史抒怀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又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衣冠往来的乌衣巷,而今已经荒凉冷落,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变式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望蓟门祖咏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①。少小虽非投笔吏②,论功还欲请长缨③。(注)①蓟城:唐朝的边疆重镇。②投笔吏:指汉人班超,曾投笔从戎,终以功封侯。③请长缨:指汉代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写诗人登临燕台,却着一“惊”字,下句点明诗人是因为国家处于战乱之中而惊惧忧思。B.诗人看见积雪闪着寒光,曙色中旌旗飘扬,这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气势的庄严、军容的严整。C.颈联前句写前方烽火连天,表现出征战的激烈;后句写蓟城背山靠海,可见此地防守非常牢固。D.全诗紧扣诗题中的“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与之类似的还有《观沧海》的“观”字。2.《批点唐诗正声》评价此诗:“全诗充满壮健之气。”请从写景和抒情两个方面分析本诗的“壮健之气”【答案】1.A2.①写景的角度。首联中“笳鼓喧喧”写出了军营的威风,颔联中写到闪着寒光的万里积雪、四方曙色中高高飘扬的旌旗,颔联中写到连天的烽火、气势宏伟的蓟城,所选意象雄奇阔大,景象雄壮奇丽。②抒情的角度。前三联通过写雄壮奇丽的景象,抒发了内心的“惊”,即震惊、震撼,壮怀激荡;尾联借用典故,抒发了想要像终军一样主动请缨、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惊惧忧思”错误。首联中的“惊”并非“惊惧”,而是震惊、震撼。诗人为边塞豪壮的景象而“惊”:汉营中笳鼓喧喧,震天动地;边塞万里的积雪、飘扬的旌旗等景色雄奇伟丽;虽然烽火连天,但是蓟门稳如磐石,异常雄壮。这一切,让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震撼,让他心潮翻涌。另外,“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的说法也不妥。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颔联中写到连天的烽火、气势宏伟的蓟城,所选意象雄奇阔大,景象雄壮奇丽。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常考点04写景手法【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诉衷情晏殊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注):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已有六年。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词乃流连景物之作,写的是秋景。起句选取木芙蓉、黄菊两种花在秋风中争香斗艳来体现重阳到来前的季节特征。B.上片以流畅的笔墨描绘出重阳节前秋日登高所见景致,情思恬淡自然,语言明净清新,不饰雕琢,亦不失肤浅。C.下片起首三句,画卷舒展于天地之间,意境旷达又略带感慨情绪,景象描写由上片的动态描写转为静物刻画。D.结尾三句,写久久地登高望远,看到鸿雁飞来,引起头脑中的无限思念,这里的思念,主要是指对朝廷的思念,有别于诗人常写的对于离别的心爱之人的思念。2.本词在写景方面很有特点,结合全词进行赏析。【答案】1.C2.①景物色彩浓淡相宜。上片选取木芙蓉、黄菊、红树等景物,色彩鲜明,体现了盎然游兴,下片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写出水天澄碧的淡雅,相映成趣,写出了诗人隐约的伤感。②观察角度富于变化。上片先写近景,再写远景,由近及远;下片从陆上写到水上,从地面写到天上。近观、远视、仰望相结合。(也可以从“视觉嗅觉相结合”角度答题)③巧妙运用修辞手法。“芙蓉金菊斗馨香”运用了拟人手法,“远村秋色如画”是比喻,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由上片的动态描写转为静物刻画”错,上片是静物描写,下片是动态景物刻画。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上片“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近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选取木芙蓉、黄菊两种色彩鲜明的花来表现“重阳”到临前的季节特征。秋景最美的,本来就是秋叶,这里拈出树上红叶来写,充分显出时令特征。红树中间还带着一些“疏黄”之色,树叶之红是浓密的,而黄则是稀疏的,浓淡相间,色调更丰,画境更美。下片“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三句写出中原地区秋雨少,秋水无波,清光澄净之景致。景物色彩浓淡相宜。“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两句,从近景写到远景,从周围写到望中的乡村,从花写到树。下片“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三句从陆上写到水上,从地面写到天上。近观、远视、仰望相结合。“芙蓉金菊斗馨香”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芙蓉和金菊争芳斗艳的情景;“远村秋色如画”是比喻,把秋色比喻成画一般美丽,景物描写生动形象。【技巧点拨】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点: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参照前面的表现手法。4.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变式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余杭四月(元)白珽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联,“生意”即生机,总写四月里的杭州天空晴朗,万物复苏,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B.“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联写春涨水满,船行水上,轻快如飞;微风轻拂,薄薄的衫袖翩翩起舞,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影子。C.“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联写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养蚕,门户闭得紧紧的,动静结合,重在以动衬静。D.全诗写诗人在余杭道中所见,不管是一路的自然风光还是农户白天闭门养蚕,从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2.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C2.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互映衬,烘托出一种四月乡间清新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地将乡间独特的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了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技巧分析鉴赏能力。C.“重在以动衬静”错,从整首诗歌来看,写的是所见的“生意”即生机,所以最后一联应该是重在以静衬动,彰显“生意繁”。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写景技巧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指出写景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技巧的,最后指出运用搞手法技巧的表达效果。本题,颔联“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意思是:绿树上挂着红樱桃,红艳欲滴,青豆配着琥珀色的美酒,爽口宜人。村头田外,满眼的绿草铺成垫子一般,白鹅就在上面嬉戏。简直就是画。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鲜明对比,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地将乡间独特的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是运用列锦手法,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图,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拓展常考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①。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②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注:①钲(zhēng):古代一种铜制乐器,又名丁宁,形似钟,打击发声。②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1.下面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雨停,因而说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这样写,使东风带上了人的感情色彩,新颖别致,饶有诗意。B.颔联描写春天早晨山村晴景。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太阳等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絮帽”与“铜钲”分别比喻“晴云”与“初日”。C.本诗第三、四两句写近景,第五、六两句写远景。意境优美,诗意盎然,散发着浓郁的山野气息,仿佛一组极为美丽的山水画卷,十分真切动人。D.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给春耕的人们准备食物。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颈联。【答案】1.C2.本诗颈联用拟人手法。“野桃含笑”生动地描绘出野外的桃树鲜花绽开,“溪柳自摇”写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翩起舞。作者通过这两句写活了“野桃”、“溪柳”,表达了自己对生机勃勃的山村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雨后放晴的欣喜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C.“本诗第三、四两句写近景,第五、六两句写远景”错误。本诗的三四句为远景,五六句为近景。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颈联“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的意思是: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野桃、柳条当作人来写,赋予了它们人的活力。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了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十分快活自在。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1)(唐)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2)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注:(1)颜:指颜某。障楼:杭州城外一观潮处。(2)渤澥(xiè):指渤海。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二)(1)(北宋)苏轼万人鼓噪(2)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3)。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注:(1)作者时任杭州通判,中秋观钱塘江海潮,作这组七绝诗,共五首。(2)万人鼓噪:春秋时期吴越战争,越军在深夜里进攻吴军,万人在战鼓声中呼喊前进,吴军震惊,一败涂地。(3)老阿童:西晋名将王浚的小名,曾率长江上游水军,浮江东下,楼船千里,一举攻下吴国首都建业。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的起笔用先声夺人手法,从远处潮声写起,如巨雷轰鸣,声震百里,震人心魄,奠定基调。B.第一首诗的结尾两句,描写钱塘江的巨浪好似一道突起的雪岭,不仅挡住观潮者的视线,还让人害怕。C.第二首诗的前两句,诗人用两个典故作比,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描写钱塘江潮水来势汹汹的威势。D.第二首诗的三四句,运用设问,一问一答,用写越山好似浮在浪花中间,来写潮头之高,诗境如画。4.请结合诗句,比较两首诗在描写钱塘江潮水的手法上有何不同。【答案】3.B4.①孟诗主要运用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运用衬托手法来描写潮水。孟诗通过人们听到潮声后“辍弹”“连骑出”等行为表现出人们观潮的踊跃,引起读者对钱塘潮的好奇心。用“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营造出潮水涌来时海天湛蓝开阔的背景,以静衬动。最后两句诗“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写观潮人的心态和神态,来衬托钱塘江潮水排空而来的雄伟壮观。②苏诗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潮水,诗人用“万人鼓噪”“浮江老阿童”两个典故来比喻钱塘江潮水的汹涌,又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