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7讲小说的主旨和标题(练)(原卷版+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7讲小说的主旨和标题(练)(原卷版+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7讲小说的主旨和标题(练)(原卷版+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7讲小说的主旨和标题(练)(原卷版+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7讲小说的主旨和标题(练)(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7讲小说的主旨和题目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暖墓穴袁省梅母亲的坟墓已经刨开了,等着明天与父亲合葬。老大一身白孝,蹲在坟前,瞅瞅老二,扁扁嘴,心说等老二来了,一起下去。老二在地头蹲一会儿站一会儿,孝子棍梆梆地戳着地边一块砖头,看老大一眼,倏地扭过头,装作没看见,却不往坟前去。老二和老大已经快十年不说话了。那年,老二的孩子初中毕业停了学,老二找老大帮忙给娃找个活儿干。老大的小舅子媳妇的舅舅在县里是个局长,老大的孩子大学刚毕业,就给找了份工作,安安稳稳地坐办公室拿工资。老二眼红,让老大给他小舅子媳妇的舅舅说说,给他孩子也找份工作。老大没把事情办成。老二孩子工作找不下,打架斗殴,进了派出所。老二抱怨老大不出力,说要是旁人也就算了,可我是你亲弟弟,娃是你亲侄子,你不帮,存心害娃进监狱。老大说我腿都跑细了嘴都说破了,人家说娃只是个初中文化不行啊。老二说没有好活儿还没有赖的吗?你就是存心不帮还说一肚子人情话,你有半点人味吗?老二怨着怨着就怨出了一股恶气,呼哧呼哧跑到老大家,把老大家的锅碗砸得稀烂,电视机也被掀到了地上,摔得稀烂。老大媳妇火了,跑到老二家也砸了一通。从此,过年过节,老大老二也不走动。巷里碰了照面,也跟陌路人般,横眉对冷脸,谁也不理谁。父亲死了,灵堂设在老大家,停灵七日,供人祭奠。老二对媳妇说,养老送终是正事,咱不去老大家,在地头巷口等着,给爸送终。总管来了,提着一壶酒,看见地头的老二就高声大嗓门地斥责,眼瞅着天黑了,还不紧赶着下去暖墓穴,等啥哩。羊凹岭的习俗,亲人下葬前一天,儿女得下到墓穴查看亲人的“房子”——另一世界的“家”,不平的地方平整好,不阔的地方再挖大,还要在放置棺材的地方躺一躺,唤作“暖墓穴”。老大扯过酒壶,跟在总管身后,扑嚓扑嚓去了坟地。老大下墓穴里了,老二还是不下去,他要等老大上来再下。他不想跟老大碰面。总管又叫骂,下,等啥哩?就你弟兄俩,把你爸妈的墓穴弄好。老二不情不愿地嘟着嘴,把酒壶别在腰上,手撑着洞壁,蹬着壁上的脚窝子,下去了。墓穴里,母亲的棺材旁有一块空地,是放父亲的棺材的。老大捏着手电筒,一手拍着黑土,一下一下,拍得很仔细。潮湿的土腥味夹着浓浓的腐烂味呛得老二直抽鼻子,忍忍,没打出喷嚏,一股悲凉却寒流样从鼻子里窜入,流遍全身,冰冷冰冷。老二不敢看母亲的棺材,薄薄的棺材板子已有缝隙。母亲就在那缝隙里。老二想着,泪水哗地涌了满脸,擦了一把,又涌了满脸。埋葬母亲时,他还小,十岁,不敢下去暖墓穴。老大抓着他的手,说,不怕,有哥哩,跟着哥。看老大一点儿一点儿地摩挲着洞穴的土,老二突然觉得心里潮潮的,好像看见妈在炕上纺线纳鞋底。妈手上总有做不完的活。大哥割草放羊担水,回来从草里给他掏摸出一个蛋柿子一个甜瓜。家里没有大牲口,犁地耙地,大哥就扛着疙瘩绳死命拉。冬季农闲,大哥就跟爸去山上煤窑拉煤卖。大哥没上过学。爸供不起两个学生。大哥总是说,二,你好好学,我和爸供你。真快啊。突然,老大说,妈都去了三十多年了。三十四年。老二心里说。他心里别扭着,还是不想搭理老大。争来争去也不过四尺宽的地儿。老大说着,就躺在地上。老二突然觉得老大也老了,声音苍老得像父亲。转眼,都走了。老大说。老二看见老大脸上亮亮地闪,叹息像从土里挤出来的,深沉,悲凉。老大起来了,指着地,说,你也躺躺吧,二。老二心头一颤,多少年了,没听过哥唤他“二”了。他别别扭扭地躺下来,眼前一片晦暗,洞口的光打在土壁上,很遥远,又似乎近在眼前,一抓就可以抓到的样子。那过往的日子呀。生死就这四米深啊。老大扶着母亲的棺材,唏嘘。老二爬起来,抬眼看老大,晦明中,老二看见老大黄瘦干枯的脸。几年的光景,都老了。老大又说,就剩咱俩了。老二咬着牙还是不说话,却咬不住泪,四十多岁的人像个小娃娃,泪流得稀里哗啦。总管在洞口喊,好了就上来,奠上酒。灵前还有事等你兄弟哩。老大踩着土窝子上去时,老二在下面托着他一只脚,往上送。老大上去了,蹲在洞口,看老二上来了,伸出手,拽老二,说,回去,二,灵前上香。老二没说话,点点头,跟着老大去老大家了。(有改动)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2.小说为什么以《暖墓穴》为题?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文本一琥珀色的篝火乌热尔图猎人尼库和儿子秋卡,还有妻子塔列走在山路上。尼库高个头,黑黑的脸,拉得挺长,显得很难看。儿子头发蓬乱,牵着驯鹿,跟在父亲身后。母亲骑在一头粗壮的驯鹿上,弓着腰,垂着头,用深绿色的头巾包住额头。黄昏,林子里倾斜的光线变成了玫瑰色。鸟儿发出悦耳动听的音调,可谁也没有兴趣理睬它们。“爸爸!太阳快下去了,还没到呀?”尼库紧绷着脸,没说什么。他把目光投向妻子。妻子脸色苍白,眼神暗淡无光。他皱起眉头,心好像被什么揪着。太阳悄悄地溜走了,他们来到小河边的露营地。尼库砍来细软的树枝,铺在潮湿的地面上。秋卡把母亲扶下驯鹿,扯过一张犴皮铺在地上,让母亲躺在那里。篝火着了起来。吊锅里炖的肉粥咕咕地翻着气泡。从尼库背后传来塔列的咳嗽声和低沉的呻吟。“我……真挺不住了……咳……我胸口里有什么东西坏了。”“你累了,别瞎说。明天翻过前面的山脊,下午就能赶到公路。晚上就住上医院了。”“医院也……”她的声音很低。“上次你真不该从医院跑回来。”“在山上……我死了也不觉得难受……我真不想下山……真要死的话,我也得埋在山上。”妻子无力地说。“你别说了,好不好?”“我知道你心烦。为我,还为那些脚印!”“你也看见了?那几只鸟儿,真是笨透了。离小路只有几步远,硬是没看见。”“尼库,你想去。可你怕我……”塔列打起精神瞧着丈夫,“你去吧!他们可是三个人呀!你去吧。我知道你在等我这句话。”尼库转过身来,凝视着妻子失去血色的脸。这张脸罩了一层橘黄色的火光。“秋卡,你明天送妈妈下山看病。”“那你去哪儿?”“去找那三个人。你没看见脚印?他们那是迷路了。”林子里走夜路比白天费力,尼库穿过黑幽幽的密林。大雨泼下来了,大粒的雨珠噼噼啪啪落在树叶上、岩石上,汇成气势无比的音响。他被淋得浑身精湿,冷气针刺般穿透胸脯。这样冷飕飕的秋雨是能冻死人的。他的脑袋里闪出迷路人的影子:绝望的,饥饿的,僵硬的。雨势渐渐弱下,他终于发现寻找的目标,是三个陌生的城里人。一个孩子似的年轻人,一个戴眼镜的老人和一个中年人,他们已经冻僵了。他在林子里找来枯木,劈成细长的木拌,掏出火柴,嚓的一声,微小的火花在那堆木头上跳了一下,冒起一缕青烟。火花变成火团,发出呼呼的燃烧声。一堆篝火着了起来,火光是琥珀色的,很好看。他把冻僵的人拖到火堆边,奔来奔去搭起帐篷,鄂温克式简易帐篷里的火很旺,热气逼人。他用最后一点力气,把三人湿透的外衣脱掉,挂在火堆上面的枝杈上。拿出带来的烤饼、烤肉,摊在火堆边。他想,这些很快就会暖和过来的人,会吃掉这些东西。他再也撑不住了,难以忍受的饥饿、极度的疲劳,使他头晕、想吐、心慌。他还想干点什么,可失去头脑支配的肉体,瘫软在火堆边。他想起妻子和儿子,真想象不出他们是怎样度过这场暴雨的。“你们怎么样?塔——列!”他用手臂支撑沉重的身体:“我要回去。这就回去!”他太累了,脑袋越来越沉,身子一歪,昏睡过去。不知睡了多久,朦胧中他感到全身各部位针刺般疼。他醒了,天已大亮,眼前晃动着三个陌生人的面孔。“醒了,他醒了!”年轻人嚷了起来。“您救了我们的命!”戴眼镜的老汉嘴唇在抖,眼眶湿了。他坐起来,瞅瞅他们,没说什么。他觉得不论哪一个鄂温克人都会像他这样干的。“谢谢您!”他站起身,肩膀晃了晃,他觉得腰、腿一夜之间变得十分僵硬。“您饿了吧?”老汉问,“真对不起!饼和熟肉让我们吃光了。”“光了好——我去打猎。”他扛起枪,朝林子走去。这次很顺利,他把猎物扛了回来。三个人瞪大了眼睛焦急地等待着他。“你们——那个桦树林穿过去——找到小河——顺流水走——半天——半天就到了——就能回到家。”说罢,他操起猎枪,转过身去。“大叔——”年轻人在他背后喊他。“大叔——”戴眼镜的老汉也这样称呼他。“您——别走!我们还会迷路的。”他的心猛地被什么东西紧紧拉住了,转过身,呆呆地站在那里。他终于放弃走的念头,缓缓放下猎枪。他们生火做饭,时间过得真快。尼库抿着嘴角,不说也不笑,可心里痛快。不知什么东西使他暂时忘记了忧愁,把他的心同陌生人连在一起。有什么响声?他一头冲进桦树林,呆立在那里。被树枝划伤脸蛋、撕破外衣的秋卡,可怜巴巴地站在他面前。“你来干什么?”他吼起来,“你妈妈怎么样?”“爸爸,桥断了,大水冲的。公路上一个汽车也没有……”“别说了,你妈妈怎么样?”秋卡用手捂住眼睛,泪珠顺着指缝流出来。“妈说,等你回去,见你一面……才……”“走!我们快点走!”尼库回头望了望,他知道那些迷路人很快就会找到出去的路。灰蒙蒙的密林像黑绿色的海,淹没了父子的身影。“大叔——”从他们背后传来喊声。是那三个人的呼唤。森林沉默了……(选自《民族文学》1983年10月,有删改)文本二“矛盾冲突”一词在现实中指面对同一事件,人与人之间出现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同时又对对方的看法持反对意见。高尔基曾表示:“在有着鲜明人物的那些地方,必定存在着矛盾冲突。”在文学作品中,“矛盾冲突”则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特殊艺术形式。“矛盾冲突”是形成人物个性的基础,能够塑造具有冲击力的人物性格,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选自李宗刚《文本的张力与历史的合力》)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尼库一家没有兴趣理睬鸟儿悦耳动听的音调,主要因为他们着急下山带塔列去医院看病,心情郁闷沉重。B.妻子塔列重病在身,依然眷恋故土;同时又善解人意,理解丈夫。“你去吧”,打消了丈夫的顾虑与纠结。C.三个迷路的人是来自城市的外来者,写他们的遇险及获救,充分表现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冲突与交融。D.本文既赞美了猎人尼库,又赞美了以尼库为代表的传统鄂温克人,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他们的浓浓深情。4.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釆用明暗线交织的结构,明线写尼库冒着大雨救助迷路人,暗线写秋卡送妈妈下山看病,情节紧凑,充满张力。B.小说运用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塑造了热情善良、舍己为人的鄂温克猎人形象,展现了这个民族的精神气质。C.小说语言富有表现力。人物对话生动凝练,充分展现了人物个性;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细腻形象,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D.小说结尾对尼库的呼唤表达了这三个人对尼库深深的敬意和不舍,而“森林沉默了……”则暗示了尼库妻子已经遭遇不幸。5.小说标题有什么意蕴?6.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试举两例,分析尼库救人中体现的矛盾冲突及作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文本一岁寒三友(节选)汪曾祺前文内容简介:办草帽厂的王瘦吾、开炮仗店的陶虎臣、画画的靳彝甫三人是老友,人品极好而性情各异。他们一度都交了好运——草帽厂生意红火,炮仗店揽了大活,靳彝甫靠斗蟋蟀赢了一笔钱。靳彝甫很高兴,在如意楼定了几个菜,约王瘦吾、陶虎臣来喝酒。没喝几杯,靳彝甫的孩子拿了一张名片,说是家里来了客。靳彝甫接过名片一看:“季匋民!”季匋民是本县名闻全国的大画家,同时又是大财主、大收藏家,家里有好田好地、宋元名迹。他在上海一个艺术专科大学当教授,平常难得回家。寒暄之后,季匋民说明来意:听说彝甫有几块好田黄,特地来看看。靳彝甫捧了出来,他托在手里,一块一块,仔仔细细看了。“好,——好,——好。匋民平生所见田黄多矣,像这样润的,少。”他估了估价,说按时下行情,值二百洋。他很直率地问靳彝甫肯不肯割爱。靳彝甫也很直率地回答:“不到山穷水尽,不能舍此性命。”“好!这像个弄笔墨的人说的话!匋民绝不夺人所爱。不过,如果你有一天想出手,得先尽我。”“那可以。”“一言为定。”“一言为定。”季匋民又看了靳彝甫的画,建议靳彝甫选出百十件画,到上海去开一个画展。他还嘱咐靳彝甫,卖了画,有了一点钱,要做两件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靳彝甫的画展不算轰动,但是卖出去几十张画。报上发了消息,一家画刊还选了他两幅画。王瘦吾和陶虎臣在家乡看到报,很替他高兴:“彝甫出了名了!”卖了画,靳彝甫真的按照季匋民的建议,“行万里路”去了。一去三年,很少来信。①这三年啊!王瘦吾的草帽厂生意很好。牌子闯出去了,买卖就好做。全城并无第二家,那四台嗒嗒作响的机子,把想买草帽的客人老远地就吸过来了。不想遇见一个王伯韬。这王伯韬买卖豆麦杂粮,做这一行的,有两大特点:其一,是资本雄厚,大都兼营别的生意,什么买卖赚钱,他们就开什么买卖,眼尖手快。其二,都是流氓——都在帮,抢行霸市。王伯韬和王瘦吾是同宗,见面总是“瘦吾兄”长,“瘦吾兄”短。王瘦吾不爱搭理他,尽可能地躲着他。谁知偏偏躲不开,而且天天要见面。王伯韬也开了一家草帽厂,就在王瘦吾的草帽厂的对门!他新开的草帽厂有八台机子,八个师傅,门面、柜台,一切都比王瘦吾的大一倍。王伯韬真是不顾血本,把批发、零售价都压得极低。王瘦吾算算,这样的定价,简直无利可图。他不服这口气,也随着把价钱落下来。王瘦吾撑了一年,实在撑不住了。四台机子,连同库存的现货,全部倒给了王伯韬。王瘦吾气得生了一场重病,一病一年多。卖机子的钱全变成了药渣子,倒在门外的街上了。人瘦得像一张纸,一阵风吹过,就能倒下。陶虎臣呢?头一年,因为四乡闹土匪,县政府和当地驻军联名出了一张布告:“冬防期间,严禁燃放鞭炮。”炮仗店平时生意有限,全指着年下。这一冬防,可把陶虎臣防苦了。且熬着,等明年吧。明年!蒋介石搞“新生活”,根本取缔了鞭炮。炮仗店关了门,陶家的锅也揭不开了。起先是喝粥,——喝稀粥,后来连稀粥也喝不成了。陶虎臣全家,已经饿了一天半。有那么一个缺德的人来做媒了。二十块钱,陶虎臣把女儿嫁给了一个驻军的连长。这连长倒什么也不挑,只要是一个黄花闺女。陶虎臣跳着脚大叫:“这不是嫁!这是卖!我陶虎臣卖女儿!你们喊去!我不害臊!陶虎臣!你是个什么东西!陶虎臣!你就这样没有能耐呀!”两个半月过去了。陶家一直就花这二十块钱。二十块钱剩得不多了,女儿回来了。妈脱下女儿的衣服一看,什么都明白了:这连长天天打她。岁暮天寒,彤云酿雪,陶虎臣无路可走,他到野外去上吊。他没有死成,被人救下了。靳彝甫回来了。他一到家,听说陶虎臣的事,连脸都没洗,拔脚就往陶家去。陶虎臣躺在一领破芦席上,拥着一条破棉絮。靳彝甫掏出五块钱来,说:“虎臣,我才回来,带的钱不多,你等我一天!”跟脚,他又奔王瘦吾家。瘦吾也是家徒四壁了。他正在对着空屋发呆。靳彝甫也掏出五块钱,说:“瘦吾,你等我一天!”第三天,靳彝甫约王瘦吾、陶虎臣到如意楼喝酒。他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两封洋钱,在两位老友面前,各放了一封。一封是一百。“先用着。”“这钱——?”靳彝甫笑了笑。那两个都明白了:彝甫把三块田黄给季匋民送去了。靳彝甫端起酒杯说:“咱们今天醉一次。”那两个同意。“好,醉一次!”这天是腊月三十。如意楼空荡荡的,就只有这三个人。②外面,正下着大雪。(有删改)文本二中国画讲究“留白”,“计白当黑”。小说也要“留白”,不能写得太满。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如果一篇小说把什么都说了,读者就会反感:你都说了,要我干什么?一篇小说要留有余地,留出大量的空白,让读者可以自由地思索、判断、首肯。要使小说语言有更多的暗示性,唯一的办法是尽量少写,能不写的就不写。不写的,让读者去写。古人说,“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写少了,实际上是写多了,这是上算的事。当然,这样稿费就会少了。一个作家难道是为稿费活着的吗?结构的精义是“随便”。我是不赞成把小说的结构规定出若干公式的:平行结构、交叉结构、攒珠式结构、橘瓣式结构……我认为有多少篇小说就有多少种结构方法。苏东坡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文章写到这样,真是到了“随便”的境界。往往有这种情况,小说通篇写得不错,可是结尾平常,于是前功尽弃。汤显祖评《董西厢》,说董很善于每一出的结尾。汤显祖认为《董西厢》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煞尾”,“如骏马收缰,寸步不移”;一种是“度尾”,“如画舫笙歌,从远处来,过近处,又向远处去”。汤显祖不愧是大才子,他的评论很形象,很有诗意。我觉得结尾虽有多种,但不外是“煞尾”和“度尾”。(摘编自汪曾祺《思想·语言·结构》)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靳彝甫与季匋民同为那个时代的画家,却一贫一富,地位悬殊,一个扶危济困,一个乘人之危,对比十分鲜明。B.对于自己收藏的田黄,靳彝甫表示“不到山穷水尽,不能舍此性命”,以“性命”比田黄,足见其珍爱程度。C.文中两次写到靳彝甫约王瘦吾、陶虎臣到如意楼喝酒,人物的前后境况和心情大为不同,遥相呼应又相互映衬。D.小说刻画人物形神兼备,如写王瘦吾“人瘦得像一张纸,一阵风吹过,就能倒下”,比喻加夸张,堪称典范。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画讲究“留白”,汪曾祺认为写小说也要“留白”,可留下部分篇章不写,让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B.苏东坡主张写文章要“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本一的行文脉络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文章观。C.有人将小说结构类型归纳为平行、交叉等诸多名目,汪曾祺则认为小说随便写就行,根本无须讲求结构。D.根据汤显祖评价《董西厢》结尾方式的标准,可知“煞尾”不如“度尾”,而文本一的结尾应属“度尾”。3.(探究标题意蕴题)结合文意,对文本一的标题作简要赏析。(4分)4.作者在文本二中借用古人的话,认为小说要“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请据此点评文本一中两处画线的语句。(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我的儿子是凶手[美]伯纳德·马拉默德他醒来,感到他父亲就在走廊里,在那儿听着。他听他睡觉和做梦,听他起床,摸起裤子。他不想穿上鞋子。他也不想去厨房吃东西。他面对着镜子,但双眼紧闭着。坐在卫生间里一坐就是一个小时。一页一页地翻着他读不懂的书。那种孤独让他痛苦。父亲站在门外,儿子能听得见他在听。我的儿子就像一个陌生人,他什么也不告诉我。我打开门,看见父亲在走廊里。你站在这又黑又有味的走廊里,盯着我的一举一动到底要干什么?我想你什么也看不见,你为什么总是偷偷地监视我?我父亲回到他的卧室里,过了一会儿,又回到走廊里来倾听。我亲爱的儿子哈里,把你的门打开。我的儿子成了囚犯。自从他去年夏天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很孤独,神经兮兮的,总一个人想事儿。如果你同他说话,他就是回答你,也多半是和你吼。他看报纸,抽烟,待在自己屋里不出来。只是有时他上街去散散步。我妻子劝他去找找工作,他去了一两次,可是一旦有人给他一份工作,他又不肯干。找个工作暂时先干着,我妻子对他说。他开始吼起来。什么都是暂时的,既然是暂时的,我干吗还去凑热闹?我的感情是暂时的,这个该死的世界也是暂时的,我最讨厌的工作也是暂时的。我要不暂时的,有吗?你上哪儿去找?从十二月以来我已满二十二岁了,夜里我看电视里的新闻节目。我每天都在看这场该死的战争[注],一个小屏幕上的大激战。炸弹如雨点般倾泻,烈焰腾空而起。有时我俯过身去用手掌去触摸战争。我等候我的手被炸毁。哈里,别为这场战争而忧虑。哈里,你的父亲很爱你。你小的时候,每当我下班回来,你总是跑向我。我把你抱起来,把你举起来,举到天花板。你爱摸天花板,用你那双小手。我再也不想听这些话了。就是这些,我最不想听。我不想听我小时候的事儿。哈里,我们怎么就像陌路人一样?我所说的都是我所记忆的最美好的时光。他一言不发。我给你煎一个鸡蛋吧。鸡蛋是我最讨厌的东西。那么,你要什么呢?他穿上大衣。他从衣帽架上把帽子取下来,出门上街去了。他的父亲跟在后面,这件事让他心里十分生气。父亲跟着哈里来到科尼岛路,眼看他登上一辆去科尼岛的无轨电车。父亲只好等下一辆车。那是二月份天气,岛上湿湿的,也很荒凉。在激浪街上有几辆汽车停靠在那里,街上没有什么人。天像要下雪的样子。他踏上木板铺成的海滨人行道,在一阵阵夹着雪花的海风中各处寻找儿子。海滩上雾气蒙蒙,没有一丝阳光,不见一个游人。卖热狗的小摊、射击游艺场、淋浴房都关了门。暗灰色的海水,就和被熔化的铅水一样,好像已凝止不动了。海风夹杂着水汽,打在他衣服上,他一路走着,一边打着寒战。灰色的海面上一层层浪花泛着白沫,像戴着白色的帽子向海滩涌来,静静地拍打着海岸。他这样一直走到出海闸门,一路上寻觅儿子。在走到布莱顿海滩时,他看到一个人站在岸边,不断涌来的海水已没了他的鞋子,这个人就是哈里,他穿着鞋子站在海水里。父亲向儿子跑去。哈里,回家吧。哈里没有动。他站在水里,他的眼睛凝视着涌起的铅灰色的海水。哈里,我害怕。快告诉我到底怎么啦?我的儿子,可怜可怜我吧。他一声不吭。一阵风吹掉了他父亲的帽子,吹到了海滩的一边。看样子要把它吹到海里去。这时又一阵风把它吹回海滩人行道一边。它在沙滩上像轮子一样滚动着。他拾起了帽子。这时他哭了起来,他上气不接下气地抽泣着,用冷冰冰的手指擦着眼睛,又向水边的儿子走去。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他就是这个类型的人。他总是一个人独处。我的儿子是自己形成的这样一种性格。哈里,我能对你说些什么呢?我所能告诉你的就是,谁说生活是容易的?从什么时候?它对我从前不易,对你现在也不易。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这样,还让我说什么呢?但是如果一个人不想活下去,那么就是他死了又能怎么样呢?于事无补,还是于事无补,最好还是活下去。回家吧,哈里,他说:这儿太冷。你两脚泡在水里会感冒的。哈里毫无表情地站在水里,过了一会儿,他的父亲离开了。当他离开时,风又把他的帽子吹掉了,沿着海滩滚动着。他看着它被风吹走。我的父亲在走廊里听着。他在大街上跟踪着我。我们在水边相遇。他追逐他的帽子。我的儿子站在那儿,双脚浸在海水里。一九六八(吕俊侯、向群译,有删改)注指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父亲在走廊里听着、在大街上跟踪着,父亲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千方百计想要去接近和了解那日益陌生的儿子。B.儿子每晚关注有关战争的新闻,“有时我俯过身去用手掌去触摸战争”,这些细节都反映出他渴望上战场的愿望。C.风吹掉父亲的帽子,他捡起来之后,“这时他哭了起来……又向水边的儿子走去”,这种哭泣其实是一种无奈,说明当时父亲的痛苦与伤心。D.小说中对科尼岛的描摹较为细致,作者对岛上环境及大海的多次描写,非常契合小说整体气氛以及人物内心感受。6.文中画线部分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母希望儿子找个暂时的工作,儿子却不愿意,反映了两代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凸显了主题。B.儿子是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不愿像父辈那样随遇而安,父母的不理解加剧了矛盾,推动了情节发展。C.连用多个“暂时的”,表现了社会动荡不安给人们带来的暂时感,暗示了人物性格悲剧的根源。D.这一段落承上启下,上承儿子的乖戾行为,下启儿子继续走向死亡之路,从人物外在言行转向内心世界。7.马拉默德被誉为美国20世纪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家之一,请结合全文赏析本篇小说的结构技巧。(4分)8.(探究主题内涵题)有评论者认为作者擅长“以十分精湛的笔触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物情感”,请据此简要分析本篇小说的意蕴。(6分)一、(2022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江上【注】冯至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日月昭昭乎浸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聚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有删改)[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7.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8.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9.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二、(山东省枣庄市2022年下学期高三模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泥土的声音张炜陆明今晚稍微有些愤怒——这是他对乡亲们第一次感到愤怒。怎么可以两面都举手,这简直是胡闹了!台子近前的角落里,有人在动。陆明仔细端详一会儿,才看出有人盘腿坐在黑影里吸烟。是父亲!老砘一双混浊的眼睛瞪着儿子,嘴里含混而沙哑地说了声:“回家呀!”原来他在这儿等。陆明心里热乎乎的,可看到那只握烟锅的手,又立刻升起一丝气恼。他有些失望地看了父亲一眼。父亲站起来,咕哝一句:“回吧。”月亮很圆,很亮,已经升起很高了。陆明把身上披的衣服穿起来。老砘领着儿子往回走,不说一句话。穿过场院时,他看到高高的麦草垛前围着一群人,还有些小火头儿一明一灭。那些火头儿是他们叼的烟卷。其中一个孩子正说着顺口溜,旁边的听了直笑,学着他喊一遍:“……又分地,又分田,一下倒退十几年!”“牛站栏,人拉犁,豆大汗珠往下滴!……”老砘在月光下猫着腰辨认这些孩子,抢上一步,扯掉他们嘴里的烟卷,喝道:“场上抽烟,烧了草垛,抓你去公安局!再胡念顺口溜儿,我拍你耳瓜子!”他举起那个大巴掌。月光下看去,这个巴掌又大又硬,手指弯弯的,像个铁叉子。孩子中有的“哇”一下哭出来,接着都跑散了……陆明呆在那儿,身子微微发颤。他盯着父亲,声音有些艰涩:“这些顺口溜儿,孩子们编不出来……”“还不是二拙,这个熊东西!”老砘狠狠地骂了一句,接着告诉:“你当他说什么?那天王树芳到上边开了个会,晚上回来硬是分地,群众不干,他就硬拧。拖拉机卖到南山里去了;牲口也卖!过去种地是机耕、牲口耕,今天都是用镢头刨,用膀子拽绳子犁!群众说:这不是要退回单干了?王树芳不但不给乡亲们讲清楚,还说:‘退回又怎么?找上级!’……唉,也不怪二拙骂他!”陆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老砘往前走:“二拙嘴贱,毛病到死也去不掉!他这张嘴……”“不能轻看这张嘴,他搅乱了人心……”陆明深望着月光下黄蒙蒙的一片房屋。老砘不往前走了,两腿像被钉在地皮上。他看着儿子,愤怒地“哼”了一声,吼道:“是二拙搅乱了人心?是你们,是你们这号乱分乱卖!哼!”陆明生来第一次这样粗暴地对待父亲,也几乎是吼叫般地说:“那你为什么还要举手赞成?!”“我为什么?我为什么?……哎呀!哎呀!……”老砘“啪”一下扔了烟锅,气得两片嘴唇颤动着说不出话来。他停了一会,拾起烟锅,上前一把攥住陆明的手腕子,发狠地说:“你这个一乡里的头目,你跟我走!今夜好月亮,你跟我走!……”夜深下来,每一个窗口的灯火都熄灭了。静静的街巷里,偶而传来一声小孩子的啼哭。月光下的房屋、小巷都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纱。他们在巷里走着,谁也不说一句话。走着走着,突然老砘站住了,说:“你看看罢!”陆明抬起头,不解地望一眼父亲。老砘用烟杆儿向前划一下说:“你看这幢房子盖得怎样?”陆明这才注意到:在一排排低矮的小草房中,矗起着一座高大的新房。嗬,这房子盖得真够体面,绰绰五大间,两侧还配有宽敞的耳房;房子后面是一个青砖到顶的平台!再看那做工:石缝凿得精细……“谁的新屋?”“谁盖得起——王树芳的!”老砘握紧了儿子的手腕子,问:“你看清细了吗?”“看清细了。”“再往前走!”老砘扯了一下儿子,又往前走去……前面不远,有一个油得黑亮亮的大板门,板门里面的正屋,是洋式结构的平顶屋,墙皮上的水涮石英石在月光下闪闪生辉。老砘说:“这是上边另一个头儿,他在咱村里落户。”……他们最后又转到了那个场院上。老砘从草垛上抽一把麦草坐了,大口地喘息着:“你问我为什么举手赞成分,就为这!就为这!”陆明没有说话。“你看看吧,这么多年了,群众还住小草窝窝屋!有人倒是盖起了高房大屋——他们偷了吗?没有!他们抢了吗?没有!他们见了人说话还笑嘻嘻的——那么东西是哪里来的?还不是从大堆里捣鼓出来的!俗话说‘旮旯里做事不怕人,就是瞒不过夜游神!’——大伙儿心里是明镜呀,知道那反正是他们的汗珠子变的!”老砘说得太急促,喘得更厉害了。陆明没有说话,低头瞅着自己的一双脚。“也不光头儿!有些人就是懒了,滑了性子,不肯用真力气了。一个锅里舀糊糊,胳膊长的撑死!本分庄稼人凭力气过日子,还不如分开干!让村头儿也土里创食!我就为这个举手!……”秋风起了。草垛被吹得唰唰直响。两颗心被什么东西压着,说不出话。停了不知多长时间,陆明才小心翼翼地问:“爸,那你为什么又举手反对呀?”“我不信‘分地’就该着这么个分法。你们这号搞法,哼,我害怕!”老人说着站起来:“你看看村里那些好地吧!都分给村里头头脑脑的亲戚朋友了。村作坊也分了,等于白送一半,到头来他们再把好处分一些给村头儿!这一来可好了,村头儿更有了钱柜子!一般庄稼人没有办法,只好死抠那点土。你看看我这个腰,再也直不起来了;这双手,没有一根指头握得拢,这生生是累的!集体没有了大机器,眼下农户又买不起,下种、耕地……什么都得我这双手去做呀,当锄头,又当犁子。我活不了多少年了。过去地里引芦青河水的渠道全被各户扒掉了,有的机井一时用不上也填了,人到了什么时候也要吃粮食,天什么时候都有大旱!这些有人去管吗?……”陆明站起来,把父亲一双石块般沉重的大手端到眼前。他轻轻地抚摸着这僵硬的、向一边弯扭着的手指,抚摸着那一个个粗大的骨节,一汪泪水在眼眶里旋转起来……(节选自《泥土的声音》,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明愤怒是因为他认为乡亲们对分田政策不重视,乡亲们应有自己的主见与立场。B.老砘在回家的路上对儿子发火,是因为他和乡亲们一样,不希望实行分田责任制。C.顺口溜既点明了当时乡亲们在新政策下的真实生活现状,又使文章富有乡土气息。D.陆明情绪和神态发生的变化,表现了他对艾子口村土地承包改革的了解不断深入。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写王树芳强制分地,面对乡亲疑惑不讲清楚的细节,为后文写老砘指明乡亲反对的原因做了铺垫。B.在塑造父亲老砘这个人物形象时,文章主要采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使人物性格鲜明。C.“我为什么?我为什么?……哎呀!哎呀!……”此处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写出了老砘对儿子的气愤。D.小说描写了“村头”的高房大屋,运用衬托手法,表现了村民生活的艰辛,让小说意蕴丰富,主旨突出。8.文中多处写到月光,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有评论家将张炜称作“大地的守夜人”,认为其作品包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强烈的道德关怀。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第07讲小说的主旨和题目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暖墓穴袁省梅母亲的坟墓已经刨开了,等着明天与父亲合葬。老大一身白孝,蹲在坟前,瞅瞅老二,扁扁嘴,心说等老二来了,一起下去。老二在地头蹲一会儿站一会儿,孝子棍梆梆地戳着地边一块砖头,看老大一眼,倏地扭过头,装作没看见,却不往坟前去。老二和老大已经快十年不说话了。那年,老二的孩子初中毕业停了学,老二找老大帮忙给娃找个活儿干。老大的小舅子媳妇的舅舅在县里是个局长,老大的孩子大学刚毕业,就给找了份工作,安安稳稳地坐办公室拿工资。老二眼红,让老大给他小舅子媳妇的舅舅说说,给他孩子也找份工作。老大没把事情办成。老二孩子工作找不下,打架斗殴,进了派出所。老二抱怨老大不出力,说要是旁人也就算了,可我是你亲弟弟,娃是你亲侄子,你不帮,存心害娃进监狱。老大说我腿都跑细了嘴都说破了,人家说娃只是个初中文化不行啊。老二说没有好活儿还没有赖的吗?你就是存心不帮还说一肚子人情话,你有半点人味吗?老二怨着怨着就怨出了一股恶气,呼哧呼哧跑到老大家,把老大家的锅碗砸得稀烂,电视机也被掀到了地上,摔得稀烂。老大媳妇火了,跑到老二家也砸了一通。从此,过年过节,老大老二也不走动。巷里碰了照面,也跟陌路人般,横眉对冷脸,谁也不理谁。父亲死了,灵堂设在老大家,停灵七日,供人祭奠。老二对媳妇说,养老送终是正事,咱不去老大家,在地头巷口等着,给爸送终。总管来了,提着一壶酒,看见地头的老二就高声大嗓门地斥责,眼瞅着天黑了,还不紧赶着下去暖墓穴,等啥哩。羊凹岭的习俗,亲人下葬前一天,儿女得下到墓穴查看亲人的“房子”——另一世界的“家”,不平的地方平整好,不阔的地方再挖大,还要在放置棺材的地方躺一躺,唤作“暖墓穴”。老大扯过酒壶,跟在总管身后,扑嚓扑嚓去了坟地。老大下墓穴里了,老二还是不下去,他要等老大上来再下。他不想跟老大碰面。总管又叫骂,下,等啥哩?就你弟兄俩,把你爸妈的墓穴弄好。老二不情不愿地嘟着嘴,把酒壶别在腰上,手撑着洞壁,蹬着壁上的脚窝子,下去了。墓穴里,母亲的棺材旁有一块空地,是放父亲的棺材的。老大捏着手电筒,一手拍着黑土,一下一下,拍得很仔细。潮湿的土腥味夹着浓浓的腐烂味呛得老二直抽鼻子,忍忍,没打出喷嚏,一股悲凉却寒流样从鼻子里窜入,流遍全身,冰冷冰冷。老二不敢看母亲的棺材,薄薄的棺材板子已有缝隙。母亲就在那缝隙里。老二想着,泪水哗地涌了满脸,擦了一把,又涌了满脸。埋葬母亲时,他还小,十岁,不敢下去暖墓穴。老大抓着他的手,说,不怕,有哥哩,跟着哥。看老大一点儿一点儿地摩挲着洞穴的土,老二突然觉得心里潮潮的,好像看见妈在炕上纺线纳鞋底。妈手上总有做不完的活。大哥割草放羊担水,回来从草里给他掏摸出一个蛋柿子一个甜瓜。家里没有大牲口,犁地耙地,大哥就扛着疙瘩绳死命拉。冬季农闲,大哥就跟爸去山上煤窑拉煤卖。大哥没上过学。爸供不起两个学生。大哥总是说,二,你好好学,我和爸供你。真快啊。突然,老大说,妈都去了三十多年了。三十四年。老二心里说。他心里别扭着,还是不想搭理老大。争来争去也不过四尺宽的地儿。老大说着,就躺在地上。老二突然觉得老大也老了,声音苍老得像父亲。转眼,都走了。老大说。老二看见老大脸上亮亮地闪,叹息像从土里挤出来的,深沉,悲凉。老大起来了,指着地,说,你也躺躺吧,二。老二心头一颤,多少年了,没听过哥唤他“二”了。他别别扭扭地躺下来,眼前一片晦暗,洞口的光打在土壁上,很遥远,又似乎近在眼前,一抓就可以抓到的样子。那过往的日子呀。生死就这四米深啊。老大扶着母亲的棺材,唏嘘。老二爬起来,抬眼看老大,晦明中,老二看见老大黄瘦干枯的脸。几年的光景,都老了。老大又说,就剩咱俩了。老二咬着牙还是不说话,却咬不住泪,四十多岁的人像个小娃娃,泪流得稀里哗啦。总管在洞口喊,好了就上来,奠上酒。灵前还有事等你兄弟哩。老大踩着土窝子上去时,老二在下面托着他一只脚,往上送。老大上去了,蹲在洞口,看老二上来了,伸出手,拽老二,说,回去,二,灵前上香。老二没说话,点点头,跟着老大去老大家了。(有改动)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参考答案】小说通过对兄弟二人为父亲“暖墓穴”情景的描写,再现了兄弟二人之间是非恩怨的情由,诠释了骨肉之间亲情和血脉无法隔断的道理。【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小说的主题。要抓住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体会小说的情感,进而把握作者通过故事表达的主题。2.小说为什么以《暖墓穴》为题?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①“暖墓穴”是羊凹岭的习俗,这个题目更能凸显地域色彩,增加故事的可信度;②“暖墓穴”使得兄弟俩必须一同处在墓穴中,为兄弟情感的转变创造了机会;③“暖墓穴”中的“暖”字情感四溢,增强小说的感染力;④使小说主题得到升华,“暖墓穴”时兄弟俩情感的转变、前嫌的冰释,揭示了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世间最珍贵的这一主题。(答出三点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文本一琥珀色的篝火乌热尔图猎人尼库和儿子秋卡,还有妻子塔列走在山路上。尼库高个头,黑黑的脸,拉得挺长,显得很难看。儿子头发蓬乱,牵着驯鹿,跟在父亲身后。母亲骑在一头粗壮的驯鹿上,弓着腰,垂着头,用深绿色的头巾包住额头。黄昏,林子里倾斜的光线变成了玫瑰色。鸟儿发出悦耳动听的音调,可谁也没有兴趣理睬它们。“爸爸!太阳快下去了,还没到呀?”尼库紧绷着脸,没说什么。他把目光投向妻子。妻子脸色苍白,眼神暗淡无光。他皱起眉头,心好像被什么揪着。太阳悄悄地溜走了,他们来到小河边的露营地。尼库砍来细软的树枝,铺在潮湿的地面上。秋卡把母亲扶下驯鹿,扯过一张犴皮铺在地上,让母亲躺在那里。篝火着了起来。吊锅里炖的肉粥咕咕地翻着气泡。从尼库背后传来塔列的咳嗽声和低沉的呻吟。“我……真挺不住了……咳……我胸口里有什么东西坏了。”“你累了,别瞎说。明天翻过前面的山脊,下午就能赶到公路。晚上就住上医院了。”“医院也……”她的声音很低。“上次你真不该从医院跑回来。”“在山上……我死了也不觉得难受……我真不想下山……真要死的话,我也得埋在山上。”妻子无力地说。“你别说了,好不好?”“我知道你心烦。为我,还为那些脚印!”“你也看见了?那几只鸟儿,真是笨透了。离小路只有几步远,硬是没看见。”“尼库,你想去。可你怕我……”塔列打起精神瞧着丈夫,“你去吧!他们可是三个人呀!你去吧。我知道你在等我这句话。”尼库转过身来,凝视着妻子失去血色的脸。这张脸罩了一层橘黄色的火光。“秋卡,你明天送妈妈下山看病。”“那你去哪儿?”“去找那三个人。你没看见脚印?他们那是迷路了。”林子里走夜路比白天费力,尼库穿过黑幽幽的密林。大雨泼下来了,大粒的雨珠噼噼啪啪落在树叶上、岩石上,汇成气势无比的音响。他被淋得浑身精湿,冷气针刺般穿透胸脯。这样冷飕飕的秋雨是能冻死人的。他的脑袋里闪出迷路人的影子:绝望的,饥饿的,僵硬的。雨势渐渐弱下,他终于发现寻找的目标,是三个陌生的城里人。一个孩子似的年轻人,一个戴眼镜的老人和一个中年人,他们已经冻僵了。他在林子里找来枯木,劈成细长的木拌,掏出火柴,嚓的一声,微小的火花在那堆木头上跳了一下,冒起一缕青烟。火花变成火团,发出呼呼的燃烧声。一堆篝火着了起来,火光是琥珀色的,很好看。他把冻僵的人拖到火堆边,奔来奔去搭起帐篷,鄂温克式简易帐篷里的火很旺,热气逼人。他用最后一点力气,把三人湿透的外衣脱掉,挂在火堆上面的枝杈上。拿出带来的烤饼、烤肉,摊在火堆边。他想,这些很快就会暖和过来的人,会吃掉这些东西。他再也撑不住了,难以忍受的饥饿、极度的疲劳,使他头晕、想吐、心慌。他还想干点什么,可失去头脑支配的肉体,瘫软在火堆边。他想起妻子和儿子,真想象不出他们是怎样度过这场暴雨的。“你们怎么样?塔——列!”他用手臂支撑沉重的身体:“我要回去。这就回去!”他太累了,脑袋越来越沉,身子一歪,昏睡过去。不知睡了多久,朦胧中他感到全身各部位针刺般疼。他醒了,天已大亮,眼前晃动着三个陌生人的面孔。“醒了,他醒了!”年轻人嚷了起来。“您救了我们的命!”戴眼镜的老汉嘴唇在抖,眼眶湿了。他坐起来,瞅瞅他们,没说什么。他觉得不论哪一个鄂温克人都会像他这样干的。“谢谢您!”他站起身,肩膀晃了晃,他觉得腰、腿一夜之间变得十分僵硬。“您饿了吧?”老汉问,“真对不起!饼和熟肉让我们吃光了。”“光了好——我去打猎。”他扛起枪,朝林子走去。这次很顺利,他把猎物扛了回来。三个人瞪大了眼睛焦急地等待着他。“你们——那个桦树林穿过去——找到小河——顺流水走——半天——半天就到了——就能回到家。”说罢,他操起猎枪,转过身去。“大叔——”年轻人在他背后喊他。“大叔——”戴眼镜的老汉也这样称呼他。“您——别走!我们还会迷路的。”他的心猛地被什么东西紧紧拉住了,转过身,呆呆地站在那里。他终于放弃走的念头,缓缓放下猎枪。他们生火做饭,时间过得真快。尼库抿着嘴角,不说也不笑,可心里痛快。不知什么东西使他暂时忘记了忧愁,把他的心同陌生人连在一起。有什么响声?他一头冲进桦树林,呆立在那里。被树枝划伤脸蛋、撕破外衣的秋卡,可怜巴巴地站在他面前。“你来干什么?”他吼起来,“你妈妈怎么样?”“爸爸,桥断了,大水冲的。公路上一个汽车也没有……”“别说了,你妈妈怎么样?”秋卡用手捂住眼睛,泪珠顺着指缝流出来。“妈说,等你回去,见你一面……才……”“走!我们快点走!”尼库回头望了望,他知道那些迷路人很快就会找到出去的路。灰蒙蒙的密林像黑绿色的海,淹没了父子的身影。“大叔——”从他们背后传来喊声。是那三个人的呼唤。森林沉默了……(选自《民族文学》1983年10月,有删改)文本二“矛盾冲突”一词在现实中指面对同一事件,人与人之间出现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同时又对对方的看法持反对意见。高尔基曾表示:“在有着鲜明人物的那些地方,必定存在着矛盾冲突。”在文学作品中,“矛盾冲突”则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特殊艺术形式。“矛盾冲突”是形成人物个性的基础,能够塑造具有冲击力的人物性格,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选自李宗刚《文本的张力与历史的合力》)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尼库一家没有兴趣理睬鸟儿悦耳动听的音调,主要因为他们着急下山带塔列去医院看病,心情郁闷沉重。B.妻子塔列重病在身,依然眷恋故土;同时又善解人意,理解丈夫。“你去吧”,打消了丈夫的顾虑与纠结。C.三个迷路的人是来自城市的外来者,写他们的遇险及获救,充分表现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冲突与交融。D.本文既赞美了猎人尼库,又赞美了以尼库为代表的传统鄂温克人,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他们的浓浓深情。【答案】.C【解析】“充分表现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冲突与交融”错误,应是表现了人性的善良。4.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釆用明暗线交织的结构,明线写尼库冒着大雨救助迷路人,暗线写秋卡送妈妈下山看病,情节紧凑,充满张力。B.小说运用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塑造了热情善良、舍己为人的鄂温克猎人形象,展现了这个民族的精神气质。C.小说语言富有表现力。人物对话生动凝练,充分展现了人物个性;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细腻形象,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D.小说结尾对尼库的呼唤表达了这三个人对尼库深深的敬意和不舍,而“森林沉默了……”则暗示了尼库妻子已经遭遇不幸。【答案】D【解析】“暗示了尼库妻子已经遭遇不幸”错误,从文章内容来看,应该“暗含了对尼库的赞美之情,言有尽意无穷”。5.小说标题有什么意蕴?【参考答案】①“琥珀色的篝火”是猎人尼库在帮助迷路人时点燃的火堆,象征着温暖与生机。②“琥珀色的篝火”象征着以尼库为代表的鄂温克族人如火的热情和无私的品格。【解析】关于标题的含义,应该注意表层义和深层义。尼库找到三个冻僵的城里人后,他找来木柴,点起了篝火,“火花变成火团,发出呼呼的燃烧声。一堆篝火着了起来,火光是琥珀色的,很好看”,由此可知,点燃的火堆象征着温暖与生机。面对冻僵的三个城里人,此时尼库的妻子病情很严重,尼库却抛下妻子不顾,体现鄂温克族人如火的热情和无私的品质。6.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试举两例,分析尼库救人中体现的矛盾冲突及作用。【参考答案】①人物自身的矛盾:一面是亟待救治的妻子,一面是随时可能出现危险的迷路人,选择救助对象的矛盾凸显了尼库纯朴善良、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②人物与外在环境的矛盾:搜寻迷路人刻不容缓,但在暴雨夜横穿密林却无比艰难,这一矛盾突显了尼库的勇敢坚持,同时引出后文在风雨中点篝火搭帐篷救人等情节。【解析】材料二中有:“‘矛盾冲突’则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特殊艺术形式”,结合文本分析,尼库在救人中体现的矛盾冲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他自身的矛盾,二是人与外在环境的矛盾。结合小说情节分析即可。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文本一岁寒三友(节选)汪曾祺前文内容简介:办草帽厂的王瘦吾、开炮仗店的陶虎臣、画画的靳彝甫三人是老友,人品极好而性情各异。他们一度都交了好运——草帽厂生意红火,炮仗店揽了大活,靳彝甫靠斗蟋蟀赢了一笔钱。靳彝甫很高兴,在如意楼定了几个菜,约王瘦吾、陶虎臣来喝酒。没喝几杯,靳彝甫的孩子拿了一张名片,说是家里来了客。靳彝甫接过名片一看:“季匋民!”季匋民是本县名闻全国的大画家,同时又是大财主、大收藏家,家里有好田好地、宋元名迹。他在上海一个艺术专科大学当教授,平常难得回家。寒暄之后,季匋民说明来意:听说彝甫有几块好田黄,特地来看看。靳彝甫捧了出来,他托在手里,一块一块,仔仔细细看了。“好,——好,——好。匋民平生所见田黄多矣,像这样润的,少。”他估了估价,说按时下行情,值二百洋。他很直率地问靳彝甫肯不肯割爱。靳彝甫也很直率地回答:“不到山穷水尽,不能舍此性命。”“好!这像个弄笔墨的人说的话!匋民绝不夺人所爱。不过,如果你有一天想出手,得先尽我。”“那可以。”“一言为定。”“一言为定。”季匋民又看了靳彝甫的画,建议靳彝甫选出百十件画,到上海去开一个画展。他还嘱咐靳彝甫,卖了画,有了一点钱,要做两件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靳彝甫的画展不算轰动,但是卖出去几十张画。报上发了消息,一家画刊还选了他两幅画。王瘦吾和陶虎臣在家乡看到报,很替他高兴:“彝甫出了名了!”卖了画,靳彝甫真的按照季匋民的建议,“行万里路”去了。一去三年,很少来信。①这三年啊!王瘦吾的草帽厂生意很好。牌子闯出去了,买卖就好做。全城并无第二家,那四台嗒嗒作响的机子,把想买草帽的客人老远地就吸过来了。不想遇见一个王伯韬。这王伯韬买卖豆麦杂粮,做这一行的,有两大特点:其一,是资本雄厚,大都兼营别的生意,什么买卖赚钱,他们就开什么买卖,眼尖手快。其二,都是流氓——都在帮,抢行霸市。王伯韬和王瘦吾是同宗,见面总是“瘦吾兄”长,“瘦吾兄”短。王瘦吾不爱搭理他,尽可能地躲着他。谁知偏偏躲不开,而且天天要见面。王伯韬也开了一家草帽厂,就在王瘦吾的草帽厂的对门!他新开的草帽厂有八台机子,八个师傅,门面、柜台,一切都比王瘦吾的大一倍。王伯韬真是不顾血本,把批发、零售价都压得极低。王瘦吾算算,这样的定价,简直无利可图。他不服这口气,也随着把价钱落下来。王瘦吾撑了一年,实在撑不住了。四台机子,连同库存的现货,全部倒给了王伯韬。王瘦吾气得生了一场重病,一病一年多。卖机子的钱全变成了药渣子,倒在门外的街上了。人瘦得像一张纸,一阵风吹过,就能倒下。陶虎臣呢?头一年,因为四乡闹土匪,县政府和当地驻军联名出了一张布告:“冬防期间,严禁燃放鞭炮。”炮仗店平时生意有限,全指着年下。这一冬防,可把陶虎臣防苦了。且熬着,等明年吧。明年!蒋介石搞“新生活”,根本取缔了鞭炮。炮仗店关了门,陶家的锅也揭不开了。起先是喝粥,——喝稀粥,后来连稀粥也喝不成了。陶虎臣全家,已经饿了一天半。有那么一个缺德的人来做媒了。二十块钱,陶虎臣把女儿嫁给了一个驻军的连长。这连长倒什么也不挑,只要是一个黄花闺女。陶虎臣跳着脚大叫:“这不是嫁!这是卖!我陶虎臣卖女儿!你们喊去!我不害臊!陶虎臣!你是个什么东西!陶虎臣!你就这样没有能耐呀!”两个半月过去了。陶家一直就花这二十块钱。二十块钱剩得不多了,女儿回来了。妈脱下女儿的衣服一看,什么都明白了:这连长天天打她。岁暮天寒,彤云酿雪,陶虎臣无路可走,他到野外去上吊。他没有死成,被人救下了。靳彝甫回来了。他一到家,听说陶虎臣的事,连脸都没洗,拔脚就往陶家去。陶虎臣躺在一领破芦席上,拥着一条破棉絮。靳彝甫掏出五块钱来,说:“虎臣,我才回来,带的钱不多,你等我一天!”跟脚,他又奔王瘦吾家。瘦吾也是家徒四壁了。他正在对着空屋发呆。靳彝甫也掏出五块钱,说:“瘦吾,你等我一天!”第三天,靳彝甫约王瘦吾、陶虎臣到如意楼喝酒。他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两封洋钱,在两位老友面前,各放了一封。一封是一百。“先用着。”“这钱——?”靳彝甫笑了笑。那两个都明白了:彝甫把三块田黄给季匋民送去了。靳彝甫端起酒杯说:“咱们今天醉一次。”那两个同意。“好,醉一次!”这天是腊月三十。如意楼空荡荡的,就只有这三个人。②外面,正下着大雪。(有删改)文本二中国画讲究“留白”,“计白当黑”。小说也要“留白”,不能写得太满。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如果一篇小说把什么都说了,读者就会反感:你都说了,要我干什么?一篇小说要留有余地,留出大量的空白,让读者可以自由地思索、判断、首肯。要使小说语言有更多的暗示性,唯一的办法是尽量少写,能不写的就不写。不写的,让读者去写。古人说,“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写少了,实际上是写多了,这是上算的事。当然,这样稿费就会少了。一个作家难道是为稿费活着的吗?结构的精义是“随便”。我是不赞成把小说的结构规定出若干公式的:平行结构、交叉结构、攒珠式结构、橘瓣式结构……我认为有多少篇小说就有多少种结构方法。苏东坡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文章写到这样,真是到了“随便”的境界。往往有这种情况,小说通篇写得不错,可是结尾平常,于是前功尽弃。汤显祖评《董西厢》,说董很善于每一出的结尾。汤显祖认为《董西厢》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煞尾”,“如骏马收缰,寸步不移”;一种是“度尾”,“如画舫笙歌,从远处来,过近处,又向远处去”。汤显祖不愧是大才子,他的评论很形象,很有诗意。我觉得结尾虽有多种,但不外是“煞尾”和“度尾”。(摘编自汪曾祺《思想·语言·结构》)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靳彝甫与季匋民同为那个时代的画家,却一贫一富,地位悬殊,一个扶危济困,一个乘人之危,对比十分鲜明。B.对于自己收藏的田黄,靳彝甫表示“不到山穷水尽,不能舍此性命”,以“性命”比田黄,足见其珍爱程度。C.文中两次写到靳彝甫约王瘦吾、陶虎臣到如意楼喝酒,人物的前后境况和心情大为不同,遥相呼应又相互映衬。D.小说刻画人物形神兼备,如写王瘦吾“人瘦得像一张纸,一阵风吹过,就能倒下”,比喻加夸张,堪称典范。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画讲究“留白”,汪曾祺认为写小说也要“留白”,可留下部分篇章不写,让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B.苏东坡主张写文章要“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本一的行文脉络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文章观。C.有人将小说结构类型归纳为平行、交叉等诸多名目,汪曾祺则认为小说随便写就行,根本无须讲求结构。D.根据汤显祖评价《董西厢》结尾方式的标准,可知“煞尾”不如“度尾”,而文本一的结尾应属“度尾”。3.(探究标题意蕴题)结合文意,对文本一的标题作简要赏析。(4分)4.作者在文本二中借用古人的话,认为小说要“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请据此点评文本一中两处画线的语句。(6分)【答案及解析】1.【答案】A【解析】根据小说前后情节来看,季匋民不是“乘人之危”,小说的对比意味也不突出。2.【答案】B【解析】A项,“留下部分篇章不写,让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错误,曲解了“留白”的内涵。C项,说汪曾祺“认为小说随便写就行,根本无须讲求结构”,不符合作者意思。D项,根据文意,汤显祖没有比较两种结尾方式的优劣。3.【答案】①“岁寒三友”在传统文化里指凌寒常青的松、竹、梅三种植物,作者借用作小说标题,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②“岁寒三友”喻指生活在艰难时世里的三位主人公,寄寓着作者对于珍视友情、患难与共高尚情操的赞扬和推崇。【解析】考查的是小说题目的作用,这三个物象是比喻。比喻三位主人公,他们在患难中体现出的优秀品质,是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主题,就是对他们高尚品质的赞扬和推崇。4.【答案】①“这三年啊!”是一个仅有四字的感叹句,却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有对王、陶两家的遭遇变故、穷困沦落的同情,更有对世事无常、人情冷暖的感叹,十分耐人寻味。②“外面,正下着大雪”收束全篇,寥寥几字的景物描写,烘托出天寒地冻的天气,象征着严酷逼人的社会,还反衬出酒楼内三位老友情谊的温暖可贵,收到了意境悠远、引人遐思的艺术效果。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我的儿子是凶手[美]伯纳德·马拉默德他醒来,感到他父亲就在走廊里,在那儿听着。他听他睡觉和做梦,听他起床,摸起裤子。他不想穿上鞋子。他也不想去厨房吃东西。他面对着镜子,但双眼紧闭着。坐在卫生间里一坐就是一个小时。一页一页地翻着他读不懂的书。那种孤独让他痛苦。父亲站在门外,儿子能听得见他在听。我的儿子就像一个陌生人,他什么也不告诉我。我打开门,看见父亲在走廊里。你站在这又黑又有味的走廊里,盯着我的一举一动到底要干什么?我想你什么也看不见,你为什么总是偷偷地监视我?我父亲回到他的卧室里,过了一会儿,又回到走廊里来倾听。我亲爱的儿子哈里,把你的门打开。我的儿子成了囚犯。自从他去年夏天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很孤独,神经兮兮的,总一个人想事儿。如果你同他说话,他就是回答你,也多半是和你吼。他看报纸,抽烟,待在自己屋里不出来。只是有时他上街去散散步。我妻子劝他去找找工作,他去了一两次,可是一旦有人给他一份工作,他又不肯干。找个工作暂时先干着,我妻子对他说。他开始吼起来。什么都是暂时的,既然是暂时的,我干吗还去凑热闹?我的感情是暂时的,这个该死的世界也是暂时的,我最讨厌的工作也是暂时的。我要不暂时的,有吗?你上哪儿去找?从十二月以来我已满二十二岁了,夜里我看电视里的新闻节目。我每天都在看这场该死的战争[注],一个小屏幕上的大激战。炸弹如雨点般倾泻,烈焰腾空而起。有时我俯过身去用手掌去触摸战争。我等候我的手被炸毁。哈里,别为这场战争而忧虑。哈里,你的父亲很爱你。你小的时候,每当我下班回来,你总是跑向我。我把你抱起来,把你举起来,举到天花板。你爱摸天花板,用你那双小手。我再也不想听这些话了。就是这些,我最不想听。我不想听我小时候的事儿。哈里,我们怎么就像陌路人一样?我所说的都是我所记忆的最美好的时光。他一言不发。我给你煎一个鸡蛋吧。鸡蛋是我最讨厌的东西。那么,你要什么呢?他穿上大衣。他从衣帽架上把帽子取下来,出门上街去了。他的父亲跟在后面,这件事让他心里十分生气。父亲跟着哈里来到科尼岛路,眼看他登上一辆去科尼岛的无轨电车。父亲只好等下一辆车。那是二月份天气,岛上湿湿的,也很荒凉。在激浪街上有几辆汽车停靠在那里,街上没有什么人。天像要下雪的样子。他踏上木板铺成的海滨人行道,在一阵阵夹着雪花的海风中各处寻找儿子。海滩上雾气蒙蒙,没有一丝阳光,不见一个游人。卖热狗的小摊、射击游艺场、淋浴房都关了门。暗灰色的海水,就和被熔化的铅水一样,好像已凝止不动了。海风夹杂着水汽,打在他衣服上,他一路走着,一边打着寒战。灰色的海面上一层层浪花泛着白沫,像戴着白色的帽子向海滩涌来,静静地拍打着海岸。他这样一直走到出海闸门,一路上寻觅儿子。在走到布莱顿海滩时,他看到一个人站在岸边,不断涌来的海水已没了他的鞋子,这个人就是哈里,他穿着鞋子站在海水里。父亲向儿子跑去。哈里,回家吧。哈里没有动。他站在水里,他的眼睛凝视着涌起的铅灰色的海水。哈里,我害怕。快告诉我到底怎么啦?我的儿子,可怜可怜我吧。他一声不吭。一阵风吹掉了他父亲的帽子,吹到了海滩的一边。看样子要把它吹到海里去。这时又一阵风把它吹回海滩人行道一边。它在沙滩上像轮子一样滚动着。他拾起了帽子。这时他哭了起来,他上气不接下气地抽泣着,用冷冰冰的手指擦着眼睛,又向水边的儿子走去。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他就是这个类型的人。他总是一个人独处。我的儿子是自己形成的这样一种性格。哈里,我能对你说些什么呢?我所能告诉你的就是,谁说生活是容易的?从什么时候?它对我从前不易,对你现在也不易。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这样,还让我说什么呢?但是如果一个人不想活下去,那么就是他死了又能怎么样呢?于事无补,还是于事无补,最好还是活下去。回家吧,哈里,他说:这儿太冷。你两脚泡在水里会感冒的。哈里毫无表情地站在水里,过了一会儿,他的父亲离开了。当他离开时,风又把他的帽子吹掉了,沿着海滩滚动着。他看着它被风吹走。我的父亲在走廊里听着。他在大街上跟踪着我。我们在水边相遇。他追逐他的帽子。我的儿子站在那儿,双脚浸在海水里。一九六八(吕俊侯、向群译,有删改)注指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父亲在走廊里听着、在大街上跟踪着,父亲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千方百计想要去接近和了解那日益陌生的儿子。B.儿子每晚关注有关战争的新闻,“有时我俯过身去用手掌去触摸战争”,这些细节都反映出他渴望上战场的愿望。C.风吹掉父亲的帽子,他捡起来之后,“这时他哭了起来……又向水边的儿子走去”,这种哭泣其实是一种无奈,说明当时父亲的痛苦与伤心。D.小说中对科尼岛的描摹较为细致,作者对岛上环境及大海的多次描写,非常契合小说整体气氛以及人物内心感受。6.文中画线部分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母希望儿子找个暂时的工作,儿子却不愿意,反映了两代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凸显了主题。B.儿子是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不愿像父辈那样随遇而安,父母的不理解加剧了矛盾,推动了情节发展。C.连用多个“暂时的”,表现了社会动荡不安给人们带来的暂时感,暗示了人物性格悲剧的根源。D.这一段落承上启下,上承儿子的乖戾行为,下启儿子继续走向死亡之路,从人物外在言行转向内心世界。7.马拉默德被誉为美国20世纪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家之一,请结合全文赏析本篇小说的结构技巧。(4分)8.(探究主题内涵题)有评论者认为作者擅长“以十分精湛的笔触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物情感”,请据此简要分析本篇小说的意蕴。(6分)【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B项,“反映出他渴望上战场的愿望”理解错误。手掌触摸的是屏幕上的战争,等候自己的手被炸毁,表达的是儿子厌恶战争、诅咒战争,对战争的愤怒之情。6.【答案】A【解析】A项,儿子不愿意找暂时的工作,“我要不暂时的,有吗?”反映的不只是“两代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更多的是儿子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凸显了主题”的说法也不对,本文的主题是战争造成了人们心灵上的创伤,社会让人们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希望,驱使人们走向绝路。7.【答案】①标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和思考。从父亲角度而言,儿子是扼杀他自己的凶手;从全文而言,扼杀儿子的凶手应该是他所处的社会,它给儿子带来了失意与痛苦,让他感到绝望。②行文中过去和现在、想象和现实交错。小说通过父亲和儿子有声和无声的对白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形成时空跳跃,深刻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③结尾构思精巧。结尾描述儿子站在海边,带着绝望的心境正在痛苦地抉择,小说在此戛然而止,令人伤感而唏嘘。(答对任意两点即可)8.【答案】①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精神上普遍的孤独、迷惘和痛苦,以及战争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心灵创伤;②表达了父亲对儿子传统的深深的爱,但无法理解儿子的内心世界,由此感到困惑与无助;③揭示了父子之间两代人在思想观念上的巨大差异,由此形成认识上的鸿沟,感情上的对立;④隐约传递出反战的情绪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答对任意三点即可)一、(2022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江上【注】冯至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日月昭昭乎浸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