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一板块信息类阅读第九讲信息类阅读探究题(原卷版+解析)_第1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一板块信息类阅读第九讲信息类阅读探究题(原卷版+解析)_第2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一板块信息类阅读第九讲信息类阅读探究题(原卷版+解析)_第3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一板块信息类阅读第九讲信息类阅读探究题(原卷版+解析)_第4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一板块信息类阅读第九讲信息类阅读探究题(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非连续性文本专题第九讲信息类阅读探究题【知识精讲】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就是要求考生基于对文本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或对文本主要信息与观点的把握,通过自我感悟和体验,立足文本并将其作为支撑,对文本中的问题或者与此相关联的社会现象进行探究,亮明自己的观点态度,阐明个人的辩证思维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一、知识储备1.审清题干指向意识审清题干要求探究什么,是辨析观点正误,还是分析启示、感悟,还是对社会现象做出评价等探究方向。另外还要明确“结合文本”“针对某社会现象”“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等不同的要求。要求不同,答题侧重点也有所区别。如“结合文本”主要侧重于从文本材料中寻找依据,而“针对某社会现象”则侧重于对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则要求在联系文本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生活感受。2.明确表达观点意识提出个人的见解、表明自己的观点应该明确无误,不能似是而非。比如对于辨析类探究题,首先要明确“同意”还是“不同意”,“矛盾”还是“不矛盾”等,然后结合题干合理地阐述理由,做到有理有据,自圆其说。3.注重引用论据意识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或对其他论述语料观点作出评判,绝对不可主观臆测。明确观点、看法之后,应先在文本中寻找得出此观点的依据,然后由文本论据引申到生活实际或其他论述语料观点。二、常见题型1.比较类。此类题目要求把握文本中的多则材料的观点态度,并进行多角度的异同比较。命题形式有:“请依据文本谈谈材料X和材料X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材料X和材料X都提到“……”,但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两则材料都引用了……的例子,在内容和目的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等。2.辨析类。此类题目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给出观点,要求考生辨析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命题形式有:“有人认为……也有人认为……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看法进行探究”“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举例说明”“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某个观点的认识”等。3.启示类。此类题目对文本观点进行关联迁移,考查考生对现实生活问题的实际解决能力。命题形式有:“本文某观点对你有哪些启示?谈谈你的看法”“某人认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某种现象的看法”等。三、解题要领1.关联阅读,把握观点第一步,在梳理层次、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把握多则材料或全文的观点态度,也可透过材料标题快速抓住文本论题,进而准确概括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第二步,关联阅读,综合思考,把握材料间观点之间的关系或角度。第三步,依据文本在文中阐释的观点或对某一重要概念的论述,就某一现象所表露出的观点进行推断;或者分析比较其他论述语料与作者观点的异同。2.亮明看法,理由充分第一步,亮明看法。对于文本观点或其他论述语料观点的是非正误表明自己的看法,回答“对”还是“错”、“同”还是“异”。第二步,阐明理由。结合文本材料或其他论述语料进行具体分析论证,避免离开材料去作漫无边际的分析,或者用自己的一些与题干中观点缺乏关联性的生活感受强行介入,或者使用没有依据的材料。【对点精练】一、【广东揭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在中国文化中,“隐”“逸”二字常常连用,其含义也非常接近。“隐”的本义是幽闭、藏匿,这是一种韬光养晦的人生智慧。“隐”大致可以分为“身隐”和“心隐”两种。“身隐”限于形骸,在表象,重名义;“心隐”旨在精神,在内核,重本质。身隐者未必能够做到心隐,心隐才是更高的境界,这是对现实、对个体生命的一种超越。与“隐”略有不同,“逸”的本义是逃亡,稍加引申,可以作避世来解。从遁世的意义上来讲,“隐”和“逸”可以相通,所以常常把“隐”和“逸”连在一起用。但是,“隐”和“逸”在内涵上又有区别。“隐”有精深、微妙之意,如《周易正义》中说:“探赜索隐,钩深至远。”有时又指幽静、幽深之境,“且其山川形势,则盘纡隐深”(嵇康《琴赋》);或指表情达意的含蓄委婉。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文外之重旨”(刘勰《文心雕龙·隐秀》)。“逸”常常指闲乐、安适,如《国语·吴语》中说:“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而处以念恶。”元稹《和乐天〈赠樊著作〉》诗中也说:“遂我一身逸,不如万物安。”逸乐没有分寸,便成为放纵,所以《尚书·大禹漠》劝诫人们“罔游于逸,罔淫于乐”。在文学作品中,则表现为“体格闲放”(皎然《诗式》卷一)。根据这样的一个准则,我们首先可以认定:王维尚“隐”,是“心隐”;孟浩然好“逸”,是“形逸”。具体来说,王维生性内敛,淡泊宁静,雍容平和,在举手投足之间有一种温文尔雅的气质,同时,他受佛家的浸染很深,耐得住寂寞,能够看透浮云一般的世事,所以他“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相比之下,孟浩然性情外扬,仪态潇洒,任诞放达,在他的性格里还时时能看到一种侠义豪放之风。如果将孟浩然与“竹林七贤”中的人作一个比较,可以看出,孟浩然最接近嵇康。任情率性,疏放慵懒,不受礼法的束缚,是他们的共同性。其次,我们要注意的是隐迹幽栖与逸兴放浪之别,王维是隐迹幽栖型的,孟浩然是逸兴放浪型的。王维的“隐”是“内心”型的,可归纳为“三部曲”,就是:思归慕隐、掩扉闭关、静坐而安。我们具体来看一下,一般人的行为选择都有一定的倾向性,固定的情绪常常引起习惯性的动作或者联想,反映在诗里就是不同的诗人都有自己喜好的字、词。王维有着鲜明的回归意识,在他的诗文中,总共138次用到“归”字。如飞鸟还巢,牛羊归圈,是“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送友人归去,是“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送别》);奉劝友人,是“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送孟六归襄阳》)。读王维的诗,还会感觉到他有很强烈的自闭倾向,把自己闭锁起来。《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王维奉佛,晚年长斋,穿着住行也很朴素。退朝之后,王维多是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后不再娶,三十年间,他孤居一室,屏绝尘累。王维把僧徒生活和隐士的生活结合起来了,开创了居士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反映在诗里面,就是“闭”“关”两个字的多次出现。比如他说自己“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常自闲”(《答张五弟》)、“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归嵩山作》)。此外,在王维的诗里,他35次用到“坐”字,比如“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轻阴阁小雨,深院画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都是坐观物化的范例。孟浩然与王维的差异,还源于人性中与生俱来、普遍存在的一种倾向,那就是贵远贱近。王维身在官场,内心向往的却是山林别业中的静居独处和清净自由。孟浩然久居田园,所以向往外边的世界,虽然他也心恋魏阙,却总是没有机会,只好向遥山远水去寻求情志的放纵。而且孟浩然是无官一身轻,比王维有更多的游山玩水的时间。这恐怕是他们或偏于“隐”或偏于“逸”的一个重要原因。(摘编自尚永亮《诗映大唐春一唐诗与唐人生活》)材料二:孟浩然曾在求仕不得的情况下“山水寻吴越”“扁舟泛湖海”(《自洛之越》),所以他的山水诗多是在行旅中写成的。孟浩然喜欢以流走的笔调描写动态的山水景象,他悠然地欣赏景物,视点在自然地转移,读其诗如欣赏渐次展开的山水画卷。如他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士,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诗中的“闻猿愁”“江急夜流”“风鸣”“月照”等都是动态意象,在时间上表现出持续性和节奏性,在空间上表现出因位置移动而造成的变迁性。追忆往昔时,江水越向前流,距维扬就越远,诗人对彼时彼地的维扬旧游就更加心驰神往,这样就达到了一种景物与情感的逆向互动的效果。而王维由于受到禅宗的影响,很少运用动态的视角来观察自然,多追求一种寂静与空灵之美。他多以艺术家的态度和心灵悠然地静观默察周围的景物。我们以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和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作一下比较就可看出他们的这种不同之处。孟诗:“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诗中叙述的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中持续发生的动作,诗中描写的景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着变化,从山光西落、池月东上的薄暮一直延续到“中宵”夜半。后四句则直接描写因景物而兴发的心理活动,用“欲”“恨”“感”“怀”等词来抒情言志。可以说,孟浩然的诗所追求的是类似音乐的律化情调。再看王维的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全诗具有特指的时间即落日时分,并且空间位置也比较固定,通过“柴门外”“渡头”“墟里”“五柳前”等表方位的短语,勾勒出景物的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它们彼此依存,从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读这样的诗,应该在一个时间片段里从空间上去理解,把握诗人用最高超的艺术手段所凝定下来的富有包孕性的瞬间印象,并且这种瞬间印象是可以用画面来定格的。总之,孟浩然的诗多叙述景物的动态姿势,强调在时间的延续中展现诗人的情感的律动;而王维的诗多捕捉对象的静态形貌,强调意象在空间中并置共存,表达诗人瞬间的感悟印象。(摘编自徐保成《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比较论》)1.钱锺书在《谈艺录》中说:“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可见个性气质与创作风格有很大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二、【广东汕尾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己。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我曾在有关论著中指出,在中国文化中,当制度没有了礼的精神,就成为机械死板的框框;当社会没有了礼的统治,就变成没有灵魂的机器。今天的人,在西方思想影响下,或者普遍认为只有民主、法治等制度才是决定一个社会是文明、进步还是野蛮、落后的主要标准,但若衡诸中国文化,因为文化的逻辑不同,制度至上、规则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是行不通的。礼治思想代表了中国文化需要从伦理道德角度来建设理想社会秩序的重要特点。尽管近代以来人们大量批评儒学的所谓“泛道德主义”,可是如果我们从中国文化的习性出发,即可发现这一批评之片面。不管现代人是否承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重建秩序,而不能过多地指望法治等制度建设。所谓伦理道德,并不就是今人通常所理解的道德说教,而主要包括社会风气的改造,行为规矩的塑造,社会道德的提升等内容。我们要明白,中国人历来都是相信非正式的制度胜过正式的制度,习俗、传统的力量大于制度、法律的力量,心理上认可的权威大于官方政策的权威。如果法治代表的是用统一的、一刀切的制度来管理这个社会的话,礼治代表的则是通过习俗、传统和规范的力量来管理。中国人认为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凡是不符合人情的制度、法律和规则,随时会被人们根据具体情况变通。所以,礼才是维护社会和人间秩序最重要的纽带,礼比法更能发挥约束中国人行为的作用。“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这当然不是说中国人自古以来不重视法律,或中国文化不需要法律。我只是说在中国文化中礼大于法,没有说以礼代法。可以这样说,礼是中华文明成为文明的关键所在。(摘编自方朝晖《礼治与法治:中西方制度的基础研究》)2.孔子有言:“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三、【武汉江岸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元月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当下,网络文学创作与批评可以说呈现比翼齐飞的景观。有学者指出,网络文学已经形成了三股批评力量,即学院派批评、传媒批评和在线批评。笔者认为,来自产业经济领域的“产经评论”可以视为第四股批评力量。这一评论维度的产生,是基于网络文学在泛文娱产业领域的重大贡献和优质网文IP的跨界赋能与联动改编。网络文学不仅在垂直领域自成一家,而且已成为泛文娱领域创作的重要生产资料。作为当代重要的文艺景观之一,网络文学以虚拟性、互动性和跨界衍生能力,一直游离于文学内外。中国古典文论、西方文论等经典理论话语显然很难对网络文学进行令人满意的解读和评价。有没有可能在文学之外,找到一些新的方法对网络文学作出评估?实际上,无论是哪一个维度的评论,都离不开网络文学用户这一身份和作品价值这一维度。本文从“有趣、有戏、有料、有道”四个价值维度谈谈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试图建构一个相对粗略,但也许更简单、更有效的评价体系。“有趣”指的是网络文学的阅读价值。这是网文基本的创作要求和基础价值。在价值观正确的前提下,怎样才能算“有趣”?不外乎是在人物设置、情节编制、语言生动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愉悦和满足。用户点击、流量及互动评论是对一部网文作品是否“有趣”的最直接评价。“有趣”的网文以爽感满足了一定受众的休闲欲望,这是网络文学繁荣的基础。“有戏”指的是网络文学的IP价值。IP价值指的是网文除在线阅读、有声作品和线下出版外,在影视动漫、游戏改编、周边开发等关联和衍生产业链上的价值潜力。这一价值是建立在网文的类型故事和故事的类型融合创新基础上的,依托大数据并最终依赖行业判断也就是产经价值评估。一般来说,网文在“有趣”的基础上,在积累了大量粉丝的前提下,如果在主题表达、人物塑造、故事结构、类型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即在跨文本生产上改编具备潜在的改编和演绎空间,即具备了通常意义上的IP价值。好的IP是多声部叙事的宝藏。“有料”指的是网络文学的认识价值,是比“有戏”更高层级的价值。网络文学以超大规模和庞杂的内容,在历史讲述、现实反映、时代记录、社会关切、未来想象的诸多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料”不仅仅是指网络文学可以作为泛文娱产业的改编资料和再生产材料,更在于优秀网络文学可以有利于凝聚人心、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并通过“出海”承载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跨文化传播使命。“有道”指的是网文的艺术价值或审美价值,这是网文的最高价值,也就是经典价值。18世纪英国批评家萨缪尔·约翰逊说过:“莎士比亚的剧作,按照严格的意义和文学批评的范畴来说,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创作;它表现普通人性的真实状态,既有善,也有恶,亦喜亦悲,而且错综复杂,变化无穷。”与莎士比亚剧作艺术高度比肩的,如《红楼梦》《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等世界文学名著,具有超越“时代、种族、环境”的能量。好的网络文学作品是类型文的标尺套不住的,作家写作的意义和价值也超越了类型文的范畴,这样的作品未必是商业成绩最好的,却是最有经典性指向的。尽管学者对网络文学元年到底是哪一年存在争议,但网络文学的创作都将是“年轻态”并且长期处于发展之中,而网络文学的理论研究和鉴赏批评也必然需要不断引进新方法、新观念。唯有如此,网络文学才能在经典化的大道上跨界发展,成为文化强国建设和文化输出的重要原动力。(摘编自李安《看待网络文学的四个维度》,《光明日报》2021年10月21日)材料二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在互联网领域,中国虽然是后来者,但发展迅猛,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上网,对于很多人而言已成为生活刚需。如今的网络空间是人们参与社会进程、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平台,也是亿万民众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不断推进网络文明建设,既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也是回应人民呼声、守护人民心灵的必然要求。网络文艺是网络文明的标识性内容。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离不开文艺的贡献。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的二十多年,是网络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的二十多年,也是网络文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向繁荣的二十多年。从传统文艺移步“云端”到新型文艺因网而兴,从蔚为大观的网络文学到异军突起的短视频,从日常生活的文艺供给到非常时刻的以艺战“疫”,文艺与互联网互为加持、互相赋能、携手共进,迸发出强劲的活力,透露出无限的潜能。在今天的中国,网络空间不仅是艺术赏鉴和消费的重要场所,而且是文艺创造的重要园地。用户生产内容的互联网法则,唤醒了蕴藏于社会各领域的文艺力量,让千千万万的文艺爱好者获得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中国网络文艺还处于发展的“青年时期”,出现的问题大多属于“成长的烦恼”,因此,推动网络文学繁荣兴盛,要强化评论主动介入和有效引导,建立健全网络文艺创作和评论的良性互动机制尤为重要,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网络文艺领域的指导地位,从而全面总结网络文艺实践结出的理论硕果,科学分析网络新技术催生的文艺新样态,准确概括艺术新突破带来的审美新风尚,在新技术、新艺术和新美学的交融互动中推动网络文艺精品竞相涌现,让迈向网络强国的征途呈现姹紫嫣红开遍的动人景象。(摘编自文新达《为网络文明建设贡献文艺力量》,《中国艺术报》2021年9月28日)3.如果举办一场以“贡献批评智慧,引导网络创作”为主题的研讨会,你受邀发言,请你结合材料,拟出发言要点。(6分)四、【辽宁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准地衡量。毛泽东在1939年“三八妇女节”大会上指出:妇女解放与社会解放是密切联系着的。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曾经存在“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荒谬思想以及要求女性裹小脚等直接戕害女性的做法;更有甚者,将女性物化和奴化,用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四大绳索束缚和迫害女性。这样的社会,注定是个病态的社会,而要进行医治,必须用猛药才行。1911年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政府,废除了君主专制;1915年“新文化运动”爆发,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鲁迅发表了“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以及“娜拉走后怎样”等脍炙人口的演讲,在北平高校师生中造成强烈的轰动效应。这些演说与“新文化运动”以及“五四运动”那种青春四溢、朝气蓬勃的时代风气同呼吸、共命运,成为“德先生”“赛先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我之节烈观》批评传统男权社会单向度贞操观对性思想的禁锢,提出“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的重要口号,呼吁男女青年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提倡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及“觉醒的父母”,对于子女应当“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而在1923年底发表的《娜拉走后怎样》中,他认为,女子要真正独立,必须实现社会的经济制度改革,女性能够获得经济独立和自由。可以说,这一演讲标志着鲁迅对女性问题的思考从追求个人解放转向社会变革,从“改造国民性”转向改造旧中国的经济、社会制度。《祝福》《伤逝》《离婚》等名篇也正是作于这一时期。这些小说虽数量寥寥,但所反映出的问题与当时人们的生存现状直接相关并且有极大的普遍性,也最易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而引起强烈的共鸣,遂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选择。1922年,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就通过了《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深受“五四运动”思想熏陶的毛泽东及党中央同志,明确提出应当废除私有制,实现妇女解放,同时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女性与男性的平等权利、婚姻自由以及经济权、继承权等各项权利。新中国成立后,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从社会制度上规定了女性应有的经济、政治、法律、婚姻、教育、就业等多个方面的权益,将鲁迅先生所追求的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恋爱自由、经济独立等一系列“幸福”指标,用社会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实现了真正的女性解放。摘编自《鲁迅的女性题材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4.“娜拉”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经典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她在经历了一场家庭变故后,终于看清了丈夫的真实面目和自己在家中的“玩偶”地位,毅然走出家门。鲁迅先生在1923年12月26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上发表演讲《娜拉走后怎样》,并揭示出娜拉的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请结合材料分析鲁迅推测娜拉结局的原因。五、【山东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做好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就是要为精品立传、为时代放歌、为风气指向,发挥好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文艺评论就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既要当好“表扬家”,又要敢做“批评家”。做引导文艺创作的“领航员”。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催生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健康的文艺评论要向经典致敬、为精品点赞、给创作导航。一曲《我和我的祖国》,代代传唱经久不衰,旋律响起让多少人瞬间泪目;一部《大江大河》聚焦时代变迁和社会变化,以小人物展现大时代,勾起了多少人的青春回忆;一场《中国诗词大会》点燃了观众心中的诗意和激情,唤醒了多少人对中华文化根脉的深沉情感和深深眷恋……这一曲曲、部部、一幕幕优秀作品凝结着深厚的爱国情怀、浓烈的时代情感、炽热的民族情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艺评论就是要把好手中的“方向盘”,深挖思想内涵和文化根源、阐释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指引创作导向和欣赏取向,为上乘佳作、精品力作“鼓”与“呼”。做倡导文艺新风的“播音员”。社会主义文艺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评论也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优秀的文艺评论能够把文艺作品中展现的崇高理想、时代风貌、良好风尚,更加深入植根于人们的心中;能够启迪人的思想、温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触及灵魂、引起共鸣。评述《觉醒年代》,就要挖掘出党的先驱开天辟地的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评述《红海行动》就要展现出祖国的温暖和人民的自信;评述《山海情》,就要讲明白沧桑巨变背后的奋斗故事。一篇文艺评论也是一部文艺作品,小时代、小世界、小格局不能替代大时代、大世界、大格局,弘扬真善美、批驳假恶丑,这是文艺作品的担当,更是文艺评论的担当。文艺评论要坚持高举旗帜、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歌颂光明前景、书写壮美篇章、弘扬文明新风,鼓舞人们奋勇前进,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做抵制文艺歪风的“监督员”。文艺评论要敢于“剜烂苹果”。随着逐利资本深度潜入文艺市场这片蓝海,一片繁荣的背后难免鱼龙混杂: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以经济思维误导文艺创作,以利益思维限定审美标准;为了流量不在乎质量,为了走红不惜触及底线;变异的“饭圈”文化操控评论风向和舆论走向、拉低道德和良知底线……凡此种种,无疑会严重侵蚀文艺肌体,扭曲价值导向、破坏社会风气。文艺评论要始终高悬“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保持对“失序”和“爆款”的警醒与克制,不被“酷评”“歪评”左右,更不能为附庸作品而“失真”、为追求流量而“失向”、为吸引眼球而“失态”、为迎合资本而“失控”。只有尊重文艺规律、坚守审美理想、保持文化内涵的文艺评论才能够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才能够为文艺市场引来活水、注入活力,让文艺作品焕发光彩,促进文艺事业健康发展。(摘编自《文艺评论要有价值坚守》)5.在文艺评论中要做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非连续性文本专题第九讲信息类阅读探究题【知识精讲】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就是要求考生基于对文本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或对文本主要信息与观点的把握,通过自我感悟和体验,立足文本并将其作为支撑,对文本中的问题或者与此相关联的社会现象进行探究,亮明自己的观点态度,阐明个人的辩证思维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一、知识储备1.审清题干指向意识审清题干要求探究什么,是辨析观点正误,还是分析启示、感悟,还是对社会现象做出评价等探究方向。另外还要明确“结合文本”“针对某社会现象”“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等不同的要求。要求不同,答题侧重点也有所区别。如“结合文本”主要侧重于从文本材料中寻找依据,而“针对某社会现象”则侧重于对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则要求在联系文本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生活感受。2.明确表达观点意识提出个人的见解、表明自己的观点应该明确无误,不能似是而非。比如对于辨析类探究题,首先要明确“同意”还是“不同意”,“矛盾”还是“不矛盾”等,然后结合题干合理地阐述理由,做到有理有据,自圆其说。3.注重引用论据意识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或对其他论述语料观点作出评判,绝对不可主观臆测。明确观点、看法之后,应先在文本中寻找得出此观点的依据,然后由文本论据引申到生活实际或其他论述语料观点。二、常见题型1.比较类。此类题目要求把握文本中的多则材料的观点态度,并进行多角度的异同比较。命题形式有:“请依据文本谈谈材料X和材料X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材料X和材料X都提到“……”,但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两则材料都引用了……的例子,在内容和目的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等。2.辨析类。此类题目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给出观点,要求考生辨析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命题形式有:“有人认为……也有人认为……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看法进行探究”“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举例说明”“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某个观点的认识”等。3.启示类。此类题目对文本观点进行关联迁移,考查考生对现实生活问题的实际解决能力。命题形式有:“本文某观点对你有哪些启示?谈谈你的看法”“某人认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某种现象的看法”等。三、解题要领1.关联阅读,把握观点第一步,在梳理层次、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把握多则材料或全文的观点态度,也可透过材料标题快速抓住文本论题,进而准确概括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第二步,关联阅读,综合思考,把握材料间观点之间的关系或角度。第三步,依据文本在文中阐释的观点或对某一重要概念的论述,就某一现象所表露出的观点进行推断;或者分析比较其他论述语料与作者观点的异同。2.亮明看法,理由充分第一步,亮明看法。对于文本观点或其他论述语料观点的是非正误表明自己的看法,回答“对”还是“错”、“同”还是“异”。第二步,阐明理由。结合文本材料或其他论述语料进行具体分析论证,避免离开材料去作漫无边际的分析,或者用自己的一些与题干中观点缺乏关联性的生活感受强行介入,或者使用没有依据的材料。【对点精练】一、【广东揭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在中国文化中,“隐”“逸”二字常常连用,其含义也非常接近。“隐”的本义是幽闭、藏匿,这是一种韬光养晦的人生智慧。“隐”大致可以分为“身隐”和“心隐”两种。“身隐”限于形骸,在表象,重名义;“心隐”旨在精神,在内核,重本质。身隐者未必能够做到心隐,心隐才是更高的境界,这是对现实、对个体生命的一种超越。与“隐”略有不同,“逸”的本义是逃亡,稍加引申,可以作避世来解。从遁世的意义上来讲,“隐”和“逸”可以相通,所以常常把“隐”和“逸”连在一起用。但是,“隐”和“逸”在内涵上又有区别。“隐”有精深、微妙之意,如《周易正义》中说:“探赜索隐,钩深至远。”有时又指幽静、幽深之境,“且其山川形势,则盘纡隐深”(嵇康《琴赋》);或指表情达意的含蓄委婉。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文外之重旨”(刘勰《文心雕龙·隐秀》)。“逸”常常指闲乐、安适,如《国语·吴语》中说:“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而处以念恶。”元稹《和乐天〈赠樊著作〉》诗中也说:“遂我一身逸,不如万物安。”逸乐没有分寸,便成为放纵,所以《尚书·大禹漠》劝诫人们“罔游于逸,罔淫于乐”。在文学作品中,则表现为“体格闲放”(皎然《诗式》卷一)。根据这样的一个准则,我们首先可以认定:王维尚“隐”,是“心隐”;孟浩然好“逸”,是“形逸”。具体来说,王维生性内敛,淡泊宁静,雍容平和,在举手投足之间有一种温文尔雅的气质,同时,他受佛家的浸染很深,耐得住寂寞,能够看透浮云一般的世事,所以他“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相比之下,孟浩然性情外扬,仪态潇洒,任诞放达,在他的性格里还时时能看到一种侠义豪放之风。如果将孟浩然与“竹林七贤”中的人作一个比较,可以看出,孟浩然最接近嵇康。任情率性,疏放慵懒,不受礼法的束缚,是他们的共同性。其次,我们要注意的是隐迹幽栖与逸兴放浪之别,王维是隐迹幽栖型的,孟浩然是逸兴放浪型的。王维的“隐”是“内心”型的,可归纳为“三部曲”,就是:思归慕隐、掩扉闭关、静坐而安。我们具体来看一下,一般人的行为选择都有一定的倾向性,固定的情绪常常引起习惯性的动作或者联想,反映在诗里就是不同的诗人都有自己喜好的字、词。王维有着鲜明的回归意识,在他的诗文中,总共138次用到“归”字。如飞鸟还巢,牛羊归圈,是“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送友人归去,是“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送别》);奉劝友人,是“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送孟六归襄阳》)。读王维的诗,还会感觉到他有很强烈的自闭倾向,把自己闭锁起来。《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王维奉佛,晚年长斋,穿着住行也很朴素。退朝之后,王维多是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后不再娶,三十年间,他孤居一室,屏绝尘累。王维把僧徒生活和隐士的生活结合起来了,开创了居士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反映在诗里面,就是“闭”“关”两个字的多次出现。比如他说自己“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常自闲”(《答张五弟》)、“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归嵩山作》)。此外,在王维的诗里,他35次用到“坐”字,比如“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轻阴阁小雨,深院画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都是坐观物化的范例。孟浩然与王维的差异,还源于人性中与生俱来、普遍存在的一种倾向,那就是贵远贱近。王维身在官场,内心向往的却是山林别业中的静居独处和清净自由。孟浩然久居田园,所以向往外边的世界,虽然他也心恋魏阙,却总是没有机会,只好向遥山远水去寻求情志的放纵。而且孟浩然是无官一身轻,比王维有更多的游山玩水的时间。这恐怕是他们或偏于“隐”或偏于“逸”的一个重要原因。(摘编自尚永亮《诗映大唐春一唐诗与唐人生活》)材料二:孟浩然曾在求仕不得的情况下“山水寻吴越”“扁舟泛湖海”(《自洛之越》),所以他的山水诗多是在行旅中写成的。孟浩然喜欢以流走的笔调描写动态的山水景象,他悠然地欣赏景物,视点在自然地转移,读其诗如欣赏渐次展开的山水画卷。如他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士,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诗中的“闻猿愁”“江急夜流”“风鸣”“月照”等都是动态意象,在时间上表现出持续性和节奏性,在空间上表现出因位置移动而造成的变迁性。追忆往昔时,江水越向前流,距维扬就越远,诗人对彼时彼地的维扬旧游就更加心驰神往,这样就达到了一种景物与情感的逆向互动的效果。而王维由于受到禅宗的影响,很少运用动态的视角来观察自然,多追求一种寂静与空灵之美。他多以艺术家的态度和心灵悠然地静观默察周围的景物。我们以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和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作一下比较就可看出他们的这种不同之处。孟诗:“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诗中叙述的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中持续发生的动作,诗中描写的景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着变化,从山光西落、池月东上的薄暮一直延续到“中宵”夜半。后四句则直接描写因景物而兴发的心理活动,用“欲”“恨”“感”“怀”等词来抒情言志。可以说,孟浩然的诗所追求的是类似音乐的律化情调。再看王维的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全诗具有特指的时间即落日时分,并且空间位置也比较固定,通过“柴门外”“渡头”“墟里”“五柳前”等表方位的短语,勾勒出景物的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它们彼此依存,从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读这样的诗,应该在一个时间片段里从空间上去理解,把握诗人用最高超的艺术手段所凝定下来的富有包孕性的瞬间印象,并且这种瞬间印象是可以用画面来定格的。总之,孟浩然的诗多叙述景物的动态姿势,强调在时间的延续中展现诗人的情感的律动;而王维的诗多捕捉对象的静态形貌,强调意象在空间中并置共存,表达诗人瞬间的感悟印象。(摘编自徐保成《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比较论》)1.钱锺书在《谈艺录》中说:“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可见个性气质与创作风格有很大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1.诗人的个性气质决定着创作风格。王维生性内敛、温文尔雅,又深受禅宗影响,他的诗中往往就有相应的表现。例如,其诗文中多用到“归”“闭”“关”“坐”等字,反映了他回归意识、坐观物化的个性。孟浩然性情外扬,任诞放达,加上求仕不得、久居田园,形成了其向往山水的品性追求。例如,其诗歌创作喜欢以流走的笔调描写动态的山水景象,意境多为闲远型。二、【广东汕尾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己。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我曾在有关论著中指出,在中国文化中,当制度没有了礼的精神,就成为机械死板的框框;当社会没有了礼的统治,就变成没有灵魂的机器。今天的人,在西方思想影响下,或者普遍认为只有民主、法治等制度才是决定一个社会是文明、进步还是野蛮、落后的主要标准,但若衡诸中国文化,因为文化的逻辑不同,制度至上、规则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是行不通的。礼治思想代表了中国文化需要从伦理道德角度来建设理想社会秩序的重要特点。尽管近代以来人们大量批评儒学的所谓“泛道德主义”,可是如果我们从中国文化的习性出发,即可发现这一批评之片面。不管现代人是否承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重建秩序,而不能过多地指望法治等制度建设。所谓伦理道德,并不就是今人通常所理解的道德说教,而主要包括社会风气的改造,行为规矩的塑造,社会道德的提升等内容。我们要明白,中国人历来都是相信非正式的制度胜过正式的制度,习俗、传统的力量大于制度、法律的力量,心理上认可的权威大于官方政策的权威。如果法治代表的是用统一的、一刀切的制度来管理这个社会的话,礼治代表的则是通过习俗、传统和规范的力量来管理。中国人认为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凡是不符合人情的制度、法律和规则,随时会被人们根据具体情况变通。所以,礼才是维护社会和人间秩序最重要的纽带,礼比法更能发挥约束中国人行为的作用。“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这当然不是说中国人自古以来不重视法律,或中国文化不需要法律。我只是说在中国文化中礼大于法,没有说以礼代法。可以这样说,礼是中华文明成为文明的关键所在。(摘编自方朝晖《礼治与法治:中西方制度的基础研究》)2.孔子有言:“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①非正式的制度胜过正式的制度,习俗传统的力量大于法律制度的力量,心理上认可的权威大于官方政策的权威。②孔子重视礼的作用,认为以礼服人的治国之道要优于以法制人。③用伦理道德来教化百姓,可以培养人们的知耻向善之心且能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以制度和刑罚制人,虽然可以制止犯罪,但只会使人们产生畏惧而无羞耻之心。三、【武汉江岸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元月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当下,网络文学创作与批评可以说呈现比翼齐飞的景观。有学者指出,网络文学已经形成了三股批评力量,即学院派批评、传媒批评和在线批评。笔者认为,来自产业经济领域的“产经评论”可以视为第四股批评力量。这一评论维度的产生,是基于网络文学在泛文娱产业领域的重大贡献和优质网文IP的跨界赋能与联动改编。网络文学不仅在垂直领域自成一家,而且已成为泛文娱领域创作的重要生产资料。作为当代重要的文艺景观之一,网络文学以虚拟性、互动性和跨界衍生能力,一直游离于文学内外。中国古典文论、西方文论等经典理论话语显然很难对网络文学进行令人满意的解读和评价。有没有可能在文学之外,找到一些新的方法对网络文学作出评估?实际上,无论是哪一个维度的评论,都离不开网络文学用户这一身份和作品价值这一维度。本文从“有趣、有戏、有料、有道”四个价值维度谈谈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试图建构一个相对粗略,但也许更简单、更有效的评价体系。“有趣”指的是网络文学的阅读价值。这是网文基本的创作要求和基础价值。在价值观正确的前提下,怎样才能算“有趣”?不外乎是在人物设置、情节编制、语言生动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愉悦和满足。用户点击、流量及互动评论是对一部网文作品是否“有趣”的最直接评价。“有趣”的网文以爽感满足了一定受众的休闲欲望,这是网络文学繁荣的基础。“有戏”指的是网络文学的IP价值。IP价值指的是网文除在线阅读、有声作品和线下出版外,在影视动漫、游戏改编、周边开发等关联和衍生产业链上的价值潜力。这一价值是建立在网文的类型故事和故事的类型融合创新基础上的,依托大数据并最终依赖行业判断也就是产经价值评估。一般来说,网文在“有趣”的基础上,在积累了大量粉丝的前提下,如果在主题表达、人物塑造、故事结构、类型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即在跨文本生产上改编具备潜在的改编和演绎空间,即具备了通常意义上的IP价值。好的IP是多声部叙事的宝藏。“有料”指的是网络文学的认识价值,是比“有戏”更高层级的价值。网络文学以超大规模和庞杂的内容,在历史讲述、现实反映、时代记录、社会关切、未来想象的诸多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料”不仅仅是指网络文学可以作为泛文娱产业的改编资料和再生产材料,更在于优秀网络文学可以有利于凝聚人心、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并通过“出海”承载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跨文化传播使命。“有道”指的是网文的艺术价值或审美价值,这是网文的最高价值,也就是经典价值。18世纪英国批评家萨缪尔·约翰逊说过:“莎士比亚的剧作,按照严格的意义和文学批评的范畴来说,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创作;它表现普通人性的真实状态,既有善,也有恶,亦喜亦悲,而且错综复杂,变化无穷。”与莎士比亚剧作艺术高度比肩的,如《红楼梦》《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等世界文学名著,具有超越“时代、种族、环境”的能量。好的网络文学作品是类型文的标尺套不住的,作家写作的意义和价值也超越了类型文的范畴,这样的作品未必是商业成绩最好的,却是最有经典性指向的。尽管学者对网络文学元年到底是哪一年存在争议,但网络文学的创作都将是“年轻态”并且长期处于发展之中,而网络文学的理论研究和鉴赏批评也必然需要不断引进新方法、新观念。唯有如此,网络文学才能在经典化的大道上跨界发展,成为文化强国建设和文化输出的重要原动力。(摘编自李安《看待网络文学的四个维度》,《光明日报》2021年10月21日)材料二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在互联网领域,中国虽然是后来者,但发展迅猛,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上网,对于很多人而言已成为生活刚需。如今的网络空间是人们参与社会进程、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平台,也是亿万民众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不断推进网络文明建设,既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也是回应人民呼声、守护人民心灵的必然要求。网络文艺是网络文明的标识性内容。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离不开文艺的贡献。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的二十多年,是网络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的二十多年,也是网络文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向繁荣的二十多年。从传统文艺移步“云端”到新型文艺因网而兴,从蔚为大观的网络文学到异军突起的短视频,从日常生活的文艺供给到非常时刻的以艺战“疫”,文艺与互联网互为加持、互相赋能、携手共进,迸发出强劲的活力,透露出无限的潜能。在今天的中国,网络空间不仅是艺术赏鉴和消费的重要场所,而且是文艺创造的重要园地。用户生产内容的互联网法则,唤醒了蕴藏于社会各领域的文艺力量,让千千万万的文艺爱好者获得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中国网络文艺还处于发展的“青年时期”,出现的问题大多属于“成长的烦恼”,因此,推动网络文学繁荣兴盛,要强化评论主动介入和有效引导,建立健全网络文艺创作和评论的良性互动机制尤为重要,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网络文艺领域的指导地位,从而全面总结网络文艺实践结出的理论硕果,科学分析网络新技术催生的文艺新样态,准确概括艺术新突破带来的审美新风尚,在新技术、新艺术和新美学的交融互动中推动网络文艺精品竞相涌现,让迈向网络强国的征途呈现姹紫嫣红开遍的动人景象。(摘编自文新达《为网络文明建设贡献文艺力量》,《中国艺术报》2021年9月28日)3.如果举办一场以“贡献批评智慧,引导网络创作”为主题的研讨会,你受邀发言,请你结合材料,拟出发言要点。(6分)3.①倡议“有趣、有戏、有料、有道”的价值维度;②引进网络文学批评的新方法、新观念;③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每点2分)四、【辽宁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准地衡量。毛泽东在1939年“三八妇女节”大会上指出:妇女解放与社会解放是密切联系着的。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曾经存在“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荒谬思想以及要求女性裹小脚等直接戕害女性的做法;更有甚者,将女性物化和奴化,用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四大绳索束缚和迫害女性。这样的社会,注定是个病态的社会,而要进行医治,必须用猛药才行。1911年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政府,废除了君主专制;1915年“新文化运动”爆发,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鲁迅发表了“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以及“娜拉走后怎样”等脍炙人口的演讲,在北平高校师生中造成强烈的轰动效应。这些演说与“新文化运动”以及“五四运动”那种青春四溢、朝气蓬勃的时代风气同呼吸、共命运,成为“德先生”“赛先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我之节烈观》批评传统男权社会单向度贞操观对性思想的禁锢,提出“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的重要口号,呼吁男女青年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提倡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及“觉醒的父母”,对于子女应当“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而在1923年底发表的《娜拉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