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1讲教材文言文复习《劝学》《师说》目录01模拟基础练02重难创新练03真题实战练一、复习《劝学》,完成下面基础训练。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不可以已已:停止B.虽有槁暴暴:晒C.假舆马者假:如果D.而绝江河绝:横渡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①木直中绳(合乎)②用心一也(因为)B.①故木受绳则直(用墨线量过)②虽有槁暴(晒干)C.①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②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D.①而绝江河(横渡)②而神明自得(英明,圣明)3.下列句子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5.下列各项归类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①列缺霹雳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⑤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A.①③⑥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⑥6.下列对《劝学》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要想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意义十分重大。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表明君子不仅天赋高于常人,而且后天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是比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是本义。“积善”要达到“成德”的境界,才能改变人的气质,使人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D.《劝学》一文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作者在对偶句中又适当运用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参考答案】1.C【解析】假:借助2D【解析】神明,非凡的智慧3.C【解析】A.宾语前置句,B状语后置句,D.“孰与”固定结构4D【解析】5.A【解析】①“列”通“裂”,裂开。句意:电光闪闪,雷声轰鸣。③“生”,通“性”,本性。句意:君子的本性并没有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⑤“知”,通“智”,见识。句意:那么他就会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⑥“有”通“又”,更,再。句意: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6B【解析】B.“君子不仅天赋高于常人”错。文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句意:君子的本性同--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说明了君子的本性和一般人--样,强调借助外物。二、复习《师说》,完成下面基础训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B.不耻相师师:老师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知道,懂得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B.孰能无惑则耻师焉,惑矣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策之不以其道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4.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意思相同的一项()A.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D.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B.圣人无常师C.古之学者必有师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7.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惑而不从师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小学而大遗D.位卑则足羞8.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D.何陋之有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dòu):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的地方为“读”。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C.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及官吏的统称。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参考答案】1.解析:B师:学习。2.解析:CC项,均解释为“学习”。A项,超出/出自;B项,疑惑/糊涂;D项,道理/方法。3.解析:DA项,“有”同“又”;B项,“生”同“性”,天性;C项,“受”同“授”,传授。4.解析:DD项中的“所以”和题干句子中的“所以”都译为“用来……的、凭它(他)来……的”。A、B、C三项中的“所以”均表原因。5.解析:CC项,使动用法。A、B、D三项与题干句子都是意动用法。6.解析:BA项,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C项,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D项,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7.A【详解】A.惑,形容词用作动词,有疑惑;B.圣,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C.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D.卑,形容词用作名词,(地位)低的人。8.D【详解】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不知句读,不解惑。A.判断句;B.定语后置句:利之爪牙,强之筋骨;C.判断句;D.宾语前置句:有何陋。与例句相同。9.B【详解】B.“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错误,“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情境默写一】1.荀子在《劝学》中开头用比喻说理,分别以“”和“”说明“青”和“冰”的形态和性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2.荀子在《劝学》中开头用“,”两句,以“木”和“金”为喻来说明不断学习才能取得进步的道理。3.荀子在《劝学》中开头连用几个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论出“,”,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4.《荀子·劝学》中谈到学习的重要性,以“,”两句说明“学”与“思”的关系,强调既要重视学习,更要重视思考。5.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学习的作用,先是通过系列比喻说明凭借外界条件帮助的重要性,并推论出“,”,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6.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上积累的重要性,其中有关“土”的比喻句是“,”。7.《劝学》中荀子先是用两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接着强调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才会“,”。8.荀子在《劝学》中用系列比喻论述学习重在积累,以“,”两句阐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9.荀子在《劝学》中以“,”两句,论证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难的事也可以做到。10.荀子在《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贵在专心致志,其中“,”两句说明蚯蚓自身的不足之处。11.荀子在《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与之相反的是螃蟹用心浮躁,以致造成“,”的后果。【参考答案】1.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7.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8.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9.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1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情境默写二】1.[课标全国2019]《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2.[课标全国I2018]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3.[全国大纲2014]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4.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同时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既可以是“”,也可以是“弟子不必不如师”。5.IT行业人才辈出,出现了学生业绩赶超师傅的事例,许多师傅用韩愈的《师说》中两句话发感慨,这两句是“,”。6.人不能盲目自大,当别人夸奖你的专长时,你可以用《师说》中的“,”两句来表达你的谦逊。7.在韩愈眼中,其实不同教师的职责也有所不同,如他在《师说》中首先将教师的职责界定为“”,却又认为“童子之师”的职责只是“”。8.韩愈在《师说》中两次提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一群体,第一次是将他们“”的行为与士大夫“耻学于师”的行为进行对比;第二次则借其来强调士大夫不从师就会产生“”的结果。9.《师说》中,韩愈在总结了从师无须分贵贱论长幼后,提出了“,”的择师准则。10《师说》中,韩愈用“,”两句批评士大夫们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现象。11.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师说》中韩愈的评价来说,可谓“,”。【参考答案】1.小学而大遺,吾未见其明也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3.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4.道之所存师不必贤于弟子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7.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8.不耻相师今其智乃反不能及9.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0.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1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一)劝学《荀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看在荀子《劝学》)(二)《精骑集》序秦观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
踮起脚后跟B.而神明自得
非凡的智慧C.喜从滑稽饮酒者游
交往D.辄复不省
反省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句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广见于先秦典籍,西周、春秋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君子曰,学不可以己”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与今天的“步”不同。C.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殊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与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意义不同。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寄寓于大量的浅显贴切的比喻,以此来阐述道理,像选文第一段,使用大量事物设喻,反复强调了“善假于物也”的观点。B.荀子在选文第二段中除了设喻,还使用了对比论证,比如“骐骥”“驽马”的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C.秦观在《<精骑集>序》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D.秦观在《<精骑集>序》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6.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答案】1.D2.B3.D4.D5.(1)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2)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6.可以论证。荀子《劝学》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秦观叙述了年少时凭记性好贪图玩乐,以及读书时学时辍所导致的后果,属于不专心读书,不能积累学问,可以从反面论证“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省:知觉,引申为记得。句意: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比数年来”,时间状语,单独断开,排除CD;“惩艾”是一个词,意思是“惩治”,不能断开,排除AD;“殆”,表推测,相当于“几乎”’,正好搭配后面的约数“十一二”,其前断开,排除AC。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与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意义不同”错,应该相同,都指解释经书的著作。句意: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有文采的句子”错误。原文说“可为文用者”,意思是“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假”,借;“水”,名作动,游泳;“绝”,横渡。(2)“无如之何”,没有任何办法;“庶几”,也许;“以”,用、凭借。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根据秦观《劝学》对自己少年读书的说法,“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可见,“秦观读书的故事”的特点是时断时续,属于不专心读书,不能积累学问,不能持之以恒;而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是“学习不可以停止”,所以“秦观读书的故事”就可以作为反面论据对论点进行反面论证。可见,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以论证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参考译文:(一)劝学劝学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也可以走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二)《精骑集》序劝学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唉!荒怠我的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搴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若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愈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为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廷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文本二: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7.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B.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C.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D.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8.下列对文本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弹劾时用的一种文体,侧重于议论。B.卒,古代对“死”的讳称。《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C.“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语义不同。D.韩愈,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包括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9.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才华出众但仕途坎坷。朝廷派他去安抚镇州的王廷凑,元稹替他鸣不平感到可惜,认为韩愈的才华无法得到施展。B.韩愈重视师道,愤世嫉俗。韩愈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深刻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C.韩愈幼年丧父,勤奋好学。他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D.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韩愈很反感唐宪宗供奉佛骨,于是上表反对,因言辞激烈触怒皇帝,差点被皇帝处死,在众人的求情下,被贬为潮州刺史。10.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1.韩愈是如何对王廷凑的士卒进行招抚的?请根据文本一简要概括。【答案】7.B8.A9.A10.(1)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希望皇上稍微宽贷他,以招引群臣进谏。(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看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11.①晓之以理。天子视王廷凑有将帅材,所以赐予节杖,指出王廷凑不应该与贼人一道造反。②动之以情。前节度使田弘正即使为人苛刻,但是叛军已经残害了他一家,算是报仇雪恨了,再也没有继续作乱的理由。③明之利害。前节度使田弘等归顺朝廷受到重用,以前叛乱的将领却不得善终,且祸及子孙,以此警告王廷凑叛军叛乱没有好结果。④示之以威。韩愈暗示王廷凑神策军兵多将广,与神策军对抗没有好结果,促使王廷凑答应放过神策军首领牛元翼。【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愈说我信奉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愈言我奉佛太过”,“太过”补充说明“奉佛”的程度,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C。“至……以后”为固定搭配,“自……以来”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而且“天子”是下一句的主语,主语前面要断开,排除D。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理解实词含义的能力。A.“弹劾”错误,表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弹劾”不用表。B.正确。C.正确。表原因,……的原因。/表凭借,用来……的。句意:变乱发生,就是这些士卒闹的。/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D.正确。故选A。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认为韩愈的才华无法得到施展”错误,由原文“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可知,元稹是替韩愈感到担心,没有认为韩愈的才华无法得到施展。故选A。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至忠”,极大的忠诚;“安”,怎么;“宽假”,宽容;“谏争”,忠言直谏。(2)“之”,这些;“齿”,并列,排列,意思是看不起;“乃”,竟然;“及”,比得上。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首先是晓之以理。由原文“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可知,韩愈大声喝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由此可知,天子视王廷凑有将帅材,所以赐予节杖,指出王廷凑不应该与贼人一道造反。接着动之以情。由原文“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可知,众人认为“田弘正很刻薄,所以,这里的兵士不能安身立命”,而韩愈说“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又残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由此可知,前节度使田弘正即使为人苛刻,但是叛军已经残害了他一家,算是报仇雪恨了,再也没有继续作乱的理由。然后明之利害。由原文“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可知,韩愈说“我以为你们不记得先太师了,如果还记得,那很好。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列有孩子或者孙子在吗?还有在做官的吗?”“田公率领魏、博六州来归顺朝廷,做到中书令的职务,父子都做了节度使。刘悟、李祐统领的也都是大镇。这些也都是你们都知道的”,由此可知,前节度使田弘等归顺朝廷受到重用,以前叛乱的将领却不得善终,且祸及子孙,以此警告王廷凑叛军叛乱没有好结果。最后示之以威。由原文“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愈曰:‘若尔,则无事矣。’”可知,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你长时间围困他们,为什么呢”“如果是这样,那就没什么事了”,由此可知,韩愈是暗示王廷凑神策军兵多将广,与神策军对抗没有好结果,促使王廷凑答应放过神策军首领牛元翼。参考译文:文本一:韩愈,宇退之,是邓州南阳人。韩愈三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他跟随大哥韩会贬官到岭外居住。韩会去世之后,嫂子郑氏抚养他。韩愈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韩愈考中了进士。正赶上董晋做宣武节度使,上表让韩愈做了观察推官。董晋去世之后,韩愈跟随灵枢离开京城,不到四天,汴梁的军队作乱,韩愈于是就离开了。韩愈重新担任博士。韩愈才华横溢,却多次被贬,官职也下降了,于是就写了《进学解》来表明心迹。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请佛骨进入皇宫禁苑,三天后,才送到佛寺中供养。韩愈很厌恶这种行为,就上书朝廷(建议废止)。韩愈的奏章送上去,皇上看了大怒,拿着奏章给宰相看,要将韩愈处死。裴度、崔群进谏说:“韩愈上书触犯皇上,治他的罪确实应该。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希望皇上稍微宽贷他,以招引群臣进谏。”皇上说:“韩愈说我奉侍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韩愈,只是朝廷一个臣子,胆敢狂妄若是,坚决不可以赦免!”于是被贬为潮州刺史。镇州动乱,士兵杀了田弘正,立王廷凑做节度使,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元稹说:“韩愈可惜了。”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韩愈到了,王廷凑部署军队迎接他,让兵士穿上铠甲站立堂上。大家坐下后,王廷凑说:“变乱发生,就是这些士卒闹的。”韩愈大声喝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话还没说完,一个士兵上前激愤地说:“先太师为国家抗击朱滔,血衣还在,我们的军队哪里对不起朝廷了,却说我们是叛贼?”韩愈说:“我以为你们不记得先太师了,如果还记得,那很好。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列有孩子或者孙子在吗?还有在做官的吗?”众人说:“没有。”韩愈说:“田公率领魏、博六州来归顺朝廷,做到中书令的职务,父子都做了节度使。刘悟、李祐统领的也都是大镇。这些也都是你们都知道的。”众人说:“田弘正很刻薄,所以这里的兵士不能安身立命。”韩愈说:“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又残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众兵士都说:“好吧。”王廷凑担心军心摇动,赶忙叫他们都出去。于是对韩愈说:“您想让我干什么呢?”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你长时间围困他们,为什么呢?”王廷凑说:“我马上就放他出城。”韩愈说:“如果是这样,那就没什么事了。”正逢牛元翼突围出来,王廷凑也就不再追赶。韩愈回朝报告皇上,皇上很高兴。(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文本二: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作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作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看不起,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节选自韩愈《师说》)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节选自刘开《问说》)材料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12.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三代而下A有学B而无C问D朋友E之交F至于G劝善H规过I足矣1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有道而正”的“道”是学问、道德之意,与“师道之不复”的“道”意思相同。B.“是己而非人”的“是”是“认为……正确”之意,与“是日观道中石刻”的“是”意思不同。C.“孔文子不耻下问”的“耻”是意动用法,与“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D.“句读”,俗称“断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学必好问,这样才能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一些细节问题。B.孟子和子思对于问与学的先后关系认识不同,孟子认为问先于学,而子思认为学先于问。C.古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择人事而问,只求有益于身,然而三代以后,这种风气几乎不见了。D.韩愈慨叹古人从师学习的风气不流传已太久,并对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风气深感悲哀。1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6.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天下几无可问之人”的原因。【答案】12.ADF13.A14.B15.(1)不学习就不能发现疑难问题,不询问就不能增加知识。(2)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比不上这些人,这难道很奇怪吗!16.①嫉妒比自己才德高的人。②轻视不如自己的人。③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三代而下”,是后面句的时间状语,其后A处要断开;“有学而无问”,是并列短语,阐述了当时的学习风尚,其后D处要断开;“朋友之交”,是偏正短语作主语,其后F处要断开,表示强调;“至于劝善规过足矣”,是对当时“朋友之交”的阐述,要与前文断开。故选ADF。13.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及重点词语的含义的能力。A.错误。学问、道德之意/风尚。句意:到有学问、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B.正确。是,认为……正确/这。句意:认为自己正确别人错误。/这一天,我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C.正确。都是意动用法。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不以互相学习为耻。D.正确。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孟子认为问先于学,而子思认为学先于问”错误。原文为: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所以是孟子认为学先于问,而子思认为问先于学。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无以”,没有办法,不能;“致”,发现;“广”,形容词动用,增加。“乃”,竟然;“及”,比得上;其,“难道”,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1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由“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概括出:①嫉妒比自己才德高的人。由“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概括出:②轻视不如自己的人。由“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概括出:③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参考译文:材料一: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没有办法提出疑问,不问就没有办法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这是人们通常都会犯的毛病。在学习上,如果自己还没理解透彻,却硬要装作知道;在理解道理上,如果还没想明白,却胡乱猜测。这样的话,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什么真正想要去深入了解的事情了。对于比自己优秀的人,可能会因为忌妒而不愿意向他们请教;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可能会因为轻视而不屑于去询问;对于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可能会因为过于熟悉而不愿意开口问。这样一来,可能就很难找到真正值得去请教的人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节选自刘开《问说》)材料二: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孩子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这难道很奇怪吗!(节选自韩愈《师说》)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又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节选自朱熹《读书之要》)材料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缕。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材料三: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节选自韩愈《师说》)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B.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C.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面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D.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1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则似是而非者”与材料三“如是而已”两句中“是”字含义不同。B.“跬步”,古代人们称人行走时,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C.古文,文中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讲求声韵和谐、辞藻华丽的骈文相对。D.“不拘于时”与“不违农时”(《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时”字含义相同。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提出了读书应熟读精思的观点,熟读让语句如出自自己的嘴巴,精思让文意好像出自自己心里所想,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B.材料一认为,读书要仔细思考,对于有疑惑的内容,一定先要学会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否则没等到和其他学说比较,就已经自动屈服,无法读懂了。C.材料二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学习应该具有的态度和方法,荀子认为,学习要注重积累,要坚持不懈,还要专心致志。D.材料三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以此表明本文的写作缘由,其更深的用意是倡导古人从师之道,抨击当时社会师道不兴的现象。20.把文中西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1.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别简要分析它们运用的论证方法。【答案】17.C18.D19.B20.(1)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21.材料一甲文运用了比喻论证,如甲文中用“如攻坚木”“如解乱绳”来说明读书的方法。②材料二运用了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如“积土”“积水”等,说明学习要注重积累。“骐骥”和“鸳马”对比,说明学习要坚持不懈:又如“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需要专一。③材料三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举孔子从师学习的例子和引用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名言,说明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徐行却立”“处静观动”都是并列结构,各自断开,排除BD;“乱绳”是“解”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正确,对;这,此。句意: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如此罢了。B.正确。C.正确。D.错误。时俗;时节,时令。句意:不受时俗的限制。/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一定先要学会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错误。应该是“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而不是先“以众说互相诘难”。故选B。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纷错”,纷乱错杂;“虚心”,静下心;“遽”,匆忙急促地。(2)“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利爪牙,强筋骨”;“黄泉”,地下水;“一”,专一。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运用了比喻论证,如“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意思是,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用“如攻坚木”“如解乱绳”来说明读书的方法。材料二运用了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如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材料三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引用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名言,说明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参考译文:材料一: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材料二:堆土成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积累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非凡的智慧就会得到,圣人的心怀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还没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拿刀刻东西,如果中途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实为“八”)条腿,还有两只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材料三: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才德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领会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①。如是者数矣。屈子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仓皇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有删改)材料二:元和中,出为柳州刺史。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有删改)注释:①挈挈而东:挈挈,急切地;东,此处指洛阳。韩愈曾去洛阳做河南令。22.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数州之A犬皆仓皇B吠噬C狂走者D累日E至无雪F乃已G然后始信前所闻者。2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指试想、料想,与《鸿门宴》“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的“度”含义不同。B.因,指按照、依照,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含义相同。C.比,指等到,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中的“比”含义相同。D.就,指完成、得到,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中的“就”含义不同。2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世人的指责,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而柳宗元虽痛恨流俗,却心存顾虑。B.韩愈不顾世俗偏见,教诲后进,结果横遭非议,被认为是狂人,以致多次被外放。C.柳宗元替柳州债务人设法赎回被抵押的子女,他的经验被观察使推广到其他地区。D.韩愈认为,柳宗元的理想不在将相而在于文学辞章,所以不在乎个人仕途的穷达。2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邑犬群吠,吠所怪也。(2)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26.柳宗元到柳州后做了哪些造福百姓的事情?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答案】22.CEG23.B24.D25.(1)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2)(子厚)情愿拿柳州换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获罪,死也无憾。26.①为柳州制订了教谕和禁令。②为借债人想办法赎回子女。③教授和指点准备考进士的人写文章。【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数州之犬”作主语,“吠噬”作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所以C处断句;“累日”修饰“狂走者”,而不是“至无雪”,所以“累日”后断句,即E处断句;“已”作谓语,省略主语“数州之犬”,“至无雪”修饰“已”,中间不能断开,所以G处断句。故选CEG。2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度”,试想、料想;/估计。句意: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估计我回到军营后,你再进去。B.“含义相同”错。“因”,按照、依照;/依靠。句意:按照当地的风俗。/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反过来损害他。C.“比”,都为“等到”的意思。句意:等到一年后。/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D.“就”,完成、得到;/靠近、接近。句意:认为功名事业可以轻易地完成。/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会锋利。故选B。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柳宗元的理想不在将相而在于文学辞章”错。韩愈认为这种政治上不得志恰恰成就了柳宗元的“文学辞章”,其文学成就必将传之后世。并没有柳宗元的理想不在将相而在于文学辞章之意。故选D。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邑犬群吠,吠所怪也”,判断句;“所怪”,所字结构,奇怪的东西。(2)“易”,交换;“虽”,即使;“恨”,遗憾。2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原文“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可知,柳宗元为柳州制订了教谕和禁令。②由原文“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可知,柳宗元为借债人想办法赎回子女。③由原文“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可知,柳宗元教授和指点准备考进士的人写文章。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冷眼相对,指手画脚,加给他种种非议。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洛阳)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责备吗?不仅我会被责备,人们也会因此责备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慌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有删改)材料二:元和年间,子厚被遣出做柳州刺史。到任之后,他慨叹道:“这里难道不值得做出政绩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为柳州制定了教谕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信赖他。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了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消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别的州县,等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衡山、湘江以南考进士的人,都以子厚为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指点而撰写文词的人,从他们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很好的章法技巧。他被召回京师又再次被遣出做刺史时,中山人刘梦得禹锡也在被遣之列,应当去播州。子厚流着泪说:“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况且梦得有母亲在堂,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他)没有言词来告诉他的母亲,而且绝没有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向朝廷请求,并准备呈递奏章,情愿拿柳州换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获罪,死也无憾。正遇上有人把梦得的情况告知了皇上,梦得因此改任连州刺史。呜呼!士人到了穷境时,才看得出他的节操和义气。子厚从前年轻时,勇于帮助别人,自己不看重和爱惜自己,认为功名事业可以轻易地完成,所以受到牵连而被贬斥。所以最后死在荒僻的边远之地,才干不能为世间所用,抱负不能在当时施展。如果子厚当时在御史台、尚书省做官时,能谨慎约束自己,将一定会再次被任用,不至穷困潦倒。然而若是子厚被贬斥的时间不久,穷困的处境未达到极点,虽然能够在官场中出人头地,但他的文学辞章一定不能这样地下功夫,以至于像今天这样一定流传后世,这是毫无疑问的。即使让子厚实现他的愿望,一度官至将相,拿那个换这个,何者为得,何者为失,一定能有辨别它的人。(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有删改)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中山公子牟者,魏国之贤公子也。好与贤人游,不恤国事,而悦赵人公孙龙①。乐正子舆之徒笑之。公子牟曰:“子何笑牟之悦公孙龙也?”子舆曰:“公孙龙之为人也,行无师,学无友,佞给②而不中,漫衍而无家,好怪而妄言,欲惑人之心,屈人之口,与韩檀等肄③之。”公子牟变容曰:“何子状公孙龙之过欤?请闻其实。”子舆曰:“吾笑龙之诒孔穿,言:‘善射者能令后镞中前括,发发相及,矢矢相属;前矢造准而无绝落,后矢之括犹衔弦④,视之若一焉。’孔穿骇之。龙曰:‘此未其妙者。逢蒙之弟子曰鸿超,怒其妻而怖之,引乌号之弓,綦卫之箭⑤,射其目。矢来注眸子而眶不睫,矢坠地而尘不扬。’是岂智者之言与?”公子牟曰:“智者之言固非愚者之所晓,后镞中前括,钧后于前⑥;矢注眸子而眶不睫,尽矢之势也,子何疑焉?”乐正子舆曰:“子,龙之徒,焉得不饰其阙?吾又言其尤者。龙诳魏王曰:‘有意不心,有指不至,有物不尽,有影不移。发引千钧。白马非马。孤犊未尝有母。’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公子牟曰:“子不谕至言而以为尤也,尤其在子矣。夫无意则心同。无指则皆至,尽物者常有。影不移者,说在改也。发引千钧,势至等也。白马非马,形名离也。孤犊未尝有母,非孤犊也。”乐正子舆曰子以公孙龙之鸣皆条⑦也设令发于余窍子亦将承之。公子牟默然良久,告退,曰:“请待余日,更谒子论。”(选自《列子·仲尼》,有删改)[注]①公孙龙:与后文的韩檀都是战国时名家。②佞给:能言善辩。③肄:研习。④犹街弦:箭的尾端正好搭在弓弦上。乌号之弓,綦卫之箭:乌号,黄帝弓;綦,地名,出美箭;卫,羽。⑥钧后于前:后箭与前箭的用力、方向等完全一样。钧,通“均”,同。⑦条:法则。⑧余窍:肛门。2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乐正子舆A曰B子以公孙龙C之鸣D皆条也E设令发F于余窍G子H亦将承之。2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佞给而不中”与“木直中绳”(《荀子·劝学》)两句中“中”的意思相同。B.“矢矢相属”与“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两句中“相属”的意思相同。C.“引乌号之弓”与“虞常果引张胜”(《苏武传》)两句中“引”的意思不同。D.“其负类反伦”与“秦贪,负其强”(《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负”的意思不同。2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舆认为,公孙龙是一个无师无友、喜欢狡辩、迷惑人心的人。B.公子牟认为,子舆对公孙龙的描述很过分,并请子舆说出他的依据来。C.子舆认为,公孙龙故意夸大擅长射箭的人的技能,以此来欺骗孔穿。D.公子牟开始非常推崇公孙龙,但在子舆的批判下对公孙龙产生了怀疑。3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好与贤人游,不恤国事,而悦赵人公孙龙。(2)子,龙之徒,焉得不饰其阙?【答案】27.BEG28.B29.D30.(1)喜欢与有才德的人交游,不过问国家事务,却欣赏赵国人公孙龙。(2)你和公孙龙是同一类人,怎能不掩饰他的缺点呢?【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乐正子舆说:“你认为公孙龙哗众取宠的言论都合乎法则。假设他放个屁,你也会承受。”“曰”是“说”的意思,在后面B处断开。“也”在句末表判断,在后面的E处断开。“子”是“亦将承之”的主语,在前面的G处断开。故选BEG。28.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都指合乎、符合。句意:能言善辩且不合正道。/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B.错误。相接连/相互劝酒。句意:矢矢相接。/举起杯盏相互敬酒。C.正确。开弓/牵攀,招供。句意:便拉开乌号弓。/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D.正确。违背/依仗。句意:这种违背事物类别和违反人间常理的言论。/秦国非常贪婪,仗着自己的强大故选B。2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对公孙龙产生了怀疑”错误,从原文最后一段看,“请待余日,更谒子论”,公子牟还想继续为此辩论,可见他并没有“怀疑”。故选D。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恤”,忧虑,关心;“悦”,喜欢,欣赏。(2)“子,龙之徒”,判断句;“徒”,同一类人;“阙”,缺点。参考译文:中山公子牟,是魏国贤明的公子。喜欢与有才德的人交游,不过问国家事务,却欣赏赵国人公孙龙。乐正子舆这班人都讥笑他。公子牟说:“你们为什么要讥笑我欣赏公孙龙呢?”子舆说:“公孙龙的为人,实践没有老师指导,学习没有朋友相助,能言善辩且不合正道,知识杂乱而不成一家之言,喜欢稀奇古怪的东西而胡说八道,企图迷惑别人的心,折服别人的口,与韩檀研习的那一套一样。”公子牟变了脸色,说:“你为什么把公孙龙描述得这么过分呢?请允许我听听他的实际情况。”子舆说:“我笑公孙龙欺哄孔穿,他说:‘很会射箭的人能使后一根箭的箭头射中前一根箭的箭尾,箭箭相连,矢矢相接,前面一箭对准目标尚未射到,后面一箭的箭尾正好搭在弓弦上,看上去好像连成了一根长箭。’孔穿非常惊骇。公孙龙说:‘这还不是最妙的。逢蒙的弟子叫鸿超,对他的妻子大发脾气,要吓唬她。便拉开乌号弓,搭上綦卫箭,射她的眼睛。箭头碰到眼珠子她却没有眨一下眼睛,箭掉到地上尘土却不飞扬。’这难道是聪明人所说的话吗?”公子牟说:“聪明人说的话,本来就不是愚蠢的人所能明白的。后一根箭的箭头射中前一根箭的箭尾,是因为后一根箭的用力与方向和前一根箭完全相同;箭碰到眼珠子而没有眨一下眼睛,是因为箭势已经完全耗尽(射不进眼眶),你又怀疑什么呢?”乐正子舆说:“你和公孙龙是同一类人,怎能不掩饰他的缺点呢?我再说说他更荒谬的言论。公孙龙欺哄魏王说:‘有意念产生,但心的本体却没有活动,有了具体概念,便不能包括所有的事物。有具体事物,便不能把所有的事物都包括进去。影子是不会移动的。头发可以牵引三千斤重的物体。白马不是马,孤牛犊不曾有过母亲。’这种违背事物类别和违反人间常理的言论,说也说不完。”公子牟说:“你不理解至理名言却认为是错误的,错误恐怕在你了。没有意念,心的作用与本体才能同一。没有具体概念,才能包括所有的事物。能包括所有事物的,只能是永恒的‘存在’。说影子不会移动,说的是人移动后,原来的影子消失而又产生了新的影子,新影子并不是旧影子的移动;白马不是马,是把马的形态与马的概念分离开来而言的;孤牛犊不曾有过母亲,是因为母亲健在时它还不能称作孤牛犊。”乐正子舆说:“你认为公孙龙哗众取宠的言论都合乎法则。假设他放个屁,你也会承受。”公子牟沉默了好久,便告辞说:“等到日后有工夫,再来和你辩论。”(选自《列子·仲尼》,有删改)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问楛【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土地租赁协议2023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知识梳理填空
- (2024)1-4酸钠盐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
- 2023年天津市益中学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 2023年家政服务项目融资计划书
- 零食行业蓝皮书
- 电力电缆模拟习题+参考答案
- 养老院老人生活设施维修人员管理制度
- 养老院老人访客管理制度
- 2024年旅游产品销售与推广合同3篇
- 财政投资评审咨询服务预算和结算评审项目投标方案(技术标)
- 理工英语3-01-国开机考参考资料
-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初中期末动员班会-2023-2024学年初中主题班会课件
- 2024届湖北高三元月调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视频会议系统保障方案
- 西方园林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内蒙古农业大学
- 学年上学期期末职业高中高二年级数学练习试卷2
- 湖北省麻城市白鸭山矿区Ⅴ号矿段Ⅴ-1、Ⅶ号矿段Ⅶ-1、Ⅶ-5矿体饰面用花岗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
- 转基因的科学-基因工程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湖南师范大学
- 小学英语时态练习大全附答案
- 工程部设计部岗位职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