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单元综合练习附答案_第1页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单元综合练习附答案_第2页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单元综合练习附答案_第3页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单元综合练习附答案_第4页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单元综合练习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单元

一、填空题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15字。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就坚

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

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

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

心照汗青。"①,就看是怎样的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

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2),文天祥被拘求在北

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

绝,最终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

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③。

二、解答题

2.下面是某校为举办“孔子诞辰纪念日”大型活动而构思的框架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答:一

三、写作题

3.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古之先贤深知自己肩负着社会、国家的责任,因此孔孟圣人不辞劳苦,奔波于世,推行自己

的思想,烛之武不畏艰险临危受命,智退强秦;今之学者亦不忘“匹夫之贵",他们孜孜以求、执着

探索、攻克难关,以己之力引众人前行......责任不分大小,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以不同身份、

不同角色承担着责任。

请你结合现实,谈谈对"责任”的认识。

要求:(1)自拟文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2)观点明确,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认识。

四、复合题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

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

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

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

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

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

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

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理

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

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

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

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

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

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

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

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

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

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

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

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1)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一

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⑵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一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一

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2年和2013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中形成的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年老年

人口数量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是劳动年龄人□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老年

抚养比从2012的20.66%上升到2013年的21.58%。截止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

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根据联合国的规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

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时,通常认为

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

全世界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只有中国。预计2033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数将增加到4

亿,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银发潮”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政

治、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

分析与预测》,未来几十年里,“银发潮”将席卷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将会迅速提高。

2005年,相对每100名适龄工作的成年人,仅有16名中国老年人。这一老年抚养比到2025

年将会翻番到32%,到2050年会再翻一番,达到61%,到2050年时,将会有4.38亿中国人

年龄达到或超过60岁,其中1.08亿人超过80岁,2050年劳动者的负担将增长3倍。

由于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老年人面临诸多问

题和困难。2012年全国约有2300万老年人属于贫困和低收入者。城镇老年人口的居住环境问题

十分突出,七成以上的城镇老年人口居住的老旧楼房无电梯,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出行困难。

2012年农村留守老年人已达5000万人。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的照料护理问题,已经引起社

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材料二:

当前,“银发潮”扑面而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冲击无法回避。如何解决我国2亿多老年人的养

老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对社区的各类养老服务需求越

来越迫切。

然而,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比较传统单一,覆盖面不广。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专家

认为,为老年人服务是非常细致的工作,不只是简单的送餐、沐浴、理发、洗衣被、居室打扫一

类,还包括康复护理、读报陪聊、紧急援助呼叫等。但目前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还只是星星点点,

服务能力薄弱。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少、任务重,人力、财力都不够,日常工作都忙不过来,别说

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了。至于农村居家养老更是空白。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村老年

人生活照料基本都是依靠自己,或邻里互相照应。乡村还没有建立针对居家养老的服务组织,农

村老年协会也比较少。此外,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服务也很欠缺。许多老年人深居简出,很少与

社会交往,也缺乏生活兴趣;对儿女情感依赖性强,儿女不在身边,容易产生心理失落。伴随着

身体与心理上的衰老感,特别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推行“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在社区建立日间"托老中心"。老人白天可以到托

老中心吃饭、娱乐,晚上回家享受天伦之乐。这一模式投入少,资源利用率高,覆盖面大,适合

中国国情,是中国式的养老服务之路。我国从2007年开始大力推进居家养老,其中上海市的探

索值得关注。上海市整合社区资源,依托助老服务社、医疗机构、家政公司等社区服务网点,通

过上门或日托照料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急、助浴、助行、助医等“六助"服务。重点

聚焦困难群体老人,对他们实行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开展老年人身体状况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为

老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材料三: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

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

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2013年之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一直处于增长状态,老年人抚养比没有超过21%。

B.目前中国老龄人口数居世界首位,老龄化水平也是世界上最高的。

C.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少、任务重,人力、财力都不够,目前还不能把居家养老服务纳入社

区日常工作。

D.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服务还需要加强,解决好老年人突出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2)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解决社区人口老龄化问题举措的一项是一

A.培养基层社区老年服务工作人员

B.在农村推广邻里互相照应的养老方式

C.调查社区老年人身心需求,细化服务工作

D.建立托老中心,推广"新型居家养老模式”

(3)根据材料三,请你谈谈孟子关于民养问题的主张对解决当前养老问题有哪些启发。

6.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馅饼记俗

①在北方,馅饼是一种家常小吃。那年我从南方初到北方,是馅饼留给我关于北方最初的印

象。腊月凝冰,凛冽的风无孔不入,夜间街边行走,不免惶乱。恰好路旁一家小馆,灯火依稀,

掀开沉重的棉布帘,扑面而来的是冒着油烟的一股热气。但见平底锅里满是热腾腾的冒着油星的

馅饼。牛肉大葱,韭菜鸡蛋,皮薄多汁,厚如门钉。外面是天寒地冻,屋里却是春风暖意。刚出

锅的馅饼几乎飞溅着油星被端上小桌,就着吃的,可能是一碗炒肝或是一小碗二锅头,呼噜呼噜

地几口下去,满身冒汗,寒意顿消,一身暖洋洋。这经历,是我在南方所不曾有的一一平易,寻常,

有点儿粗放,却展示着一种随意和散淡,充盈着人情味。

②我在京城定居数十年,一个地道的南方人慢慢地适应了北方的饮食习惯。北京人津津乐道

的那些名小吃,灌肠、炒肝、卤煮、大烧饼以及茄丁打卤面,乃至砂锅居的招牌菜砂锅白肉,等

等,总带着一股大大咧咧的"做派"。至于许多人引为"经典"的艾窝窝、驴打滚等,也无不带着胡同

深处的民间土气。在北方市井,吃食是和劳作后的恢复体能相关的,几乎与所谓的优雅无关。我

这里说到的馅饼,是京城引车卖浆者流的日常,是一道充满世俗情调的民间风景。

③开头我说了馅饼给我热腾腾的民间暖意,是寒冷的北方留给我的美好记忆。记得也是好久

以前,一位来自天津的朋友来看我,我俩一时高兴,决心从北大骑车去十三陵,午后出发,来到

昌平城,天黑下来,找不到路,又累又饿,也是路边的一家馅饼店"救”了我们。类似的记忆还有卤

煮。那年在天桥看演出,也是夜晚,从西郊乘有轨电车赶到剧场,还早,肚子饿了,昏黄的电石

灯下,厚达一尺有余的墩板,摊主从冒着热气的汤锅里捞出大肠和肺头,咔嚓儿刀下去,加汤汁,

垫底的是几块浸润的火烧。寒风中囱冏吞下,那飘忽的火苗,那冒着热气的汤碗,竟有一种难言

的温暧。

④时过境迁,京城一天天地变高变大,变得越来越时尚了。它甚至让初到的美国人惊呼:这

不就是纽约吗?北京周边不断"摊大饼",连我这样的老北京也找不到北了。别说是我馋的想吃一盘

北京地道的焦溜肉片无处可寻,就连当年夜间路边摊子上冒着油星的馅饼,也是茫然不见!

⑤前些年牛汉先生住进了小汤山的太阳城公寓,朋友们去拜望他。老爷子请大家到老年食堂

用餐,点的是城里难得一见的馅饼。馅饼端上桌时,大家都齐声叫好。在如今的北京,这道普通

的小吃已是罕见之物,众人不免有如对故人之感。再则,这里的馅饼的确做得好。五花肉馅,肥

瘦适当;大葱粗如萝卜,来自山东寿光;大馅薄皮,外焦里润,足有近寸厚度。牛汉先生的饭局,

只是简单的几样菜,主食就是一盘刚出锅的馅饼,外加一道北京传统的酸辣汤,均是价廉物美之

物。

⑥这里的馅饼引诱了我们,我们有点沉迷。我带领几位博士生开始频繁地光顾。更多的时候

不是为看老诗人,而是专访这里的馅饼。久而久之,到太阳城吃馅饼成了一种不定期的师生聚会

缘由,我们谑称之为"太阳城馅饼会"。

⑦面对着京城里的滔滔红尘,遍地风雅,人们的餐桌从胡同深处纷纷转移到摩天高楼,转移

的结果是北京原先的风味顿然消失在时尚之中。那些豪华的食肆,标榜的是什么"满汉全席","红

楼宴","三国宴"。商家们竞相出招,一会儿是香辣蟹,一会儿是红炳羊肉,变着花样招引食客。

中关村一带白领们的味蕾,被这些追逐时髦的商家弄坏了,他们逐渐远离了来自乡土的本色吃食。

面对如此世风,我们突发奇想,决定把事情做大一一举行定期的“馅饼大赛",以正"颓风"!

⑧当然,大赛的参与者都是我们这个小小的圈子中人,他们大都与北大或中关村有关,属于

学界中人,教授或者博士等等,亦即大体属于“中关村白领”阶层的人。大赛是一件盛事,女士们此

日都是盛装出席,一人一件长款旗袍,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男士为了参赛,也都敬畏规矩,嗜

酒者不敢再沾点滴。

⑨一年一场的赛事,接连举行了七八届,声名远播,闻风报名者不乏北大前校长之类的学界

俊彦。燕园、中关村一带,大学及研究院所林立,也是所谓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高端去

所,好奇者未免疑惑,如此大雅之地,怎容得俗人俗事这般型野!答案是,为了“正风俗,知得失”,

为了让味觉回到民间,这岂非大雅之举?

⑩写作此文,胸间不时浮现《论语•侍坐章》的情景,忆及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不觉

神往。夫子的赞辞鼓舞了我。学人志趣心事,有事关天下兴亡的,也有这样浪漫潇泗的,他的赞

辞建立于人生的彻悟中,是深不可究的。写成此文,沉吟甚久,篇名拟为"馅饼记雅",询之"杂家"

高远东。远东不假思索,决然曰:还是“俗”好,更切本意。文遂成。

(取材于谢冕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亚颐的一项是一

A.就着馅饼吃的食物通常是炒肝、二锅头、酸辣汤等,表明了馅饼平民化的"身份"。

B.初到北方时和旅途劳累中的两次“吃馅饼〃的经历都给作者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

C.京城越来越时尚,商家在菜品上花样频出,一些人逐渐远离了来自乡土的本色吃食。

D."馅饼大赛"声名远播,报名者络绎不绝,已实现“让味觉回到民间”的目标。

(2)文章第⑩段作者忆及孔子对曾皙之志的赞叹,认为“夫子的赞辞鼓舞了我"。

i请将《论语•侍坐》章中的曾皙之志补充完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

人,__,____,咏而归。

ii作者说"夫子的赞辞鼓舞了我",请具体说说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3)作者一开始为什么把本文拟名为“馅饼记雅"?后来又为什么听从建议改为“馅饼记俗"?请结合

全文,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管子曰:"仓廉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

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端至悉

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修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

之大贼也。残贱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

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既闻矣。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

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

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

南亩,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縻縻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乙文】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

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

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

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

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一

A.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

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B.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

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C.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

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D.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

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其畜积足管恃:依靠

B.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怀:使……降顺

C.故沧国常富治:治理

D.有人之涂有:保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一

A.甲文第二段论及灾害的必然性后,就如何应对旱灾和战争接连发问,最后阐明兵旱之灾

必将带来深重灾难。

B.甲文第三段直接点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的观点,同时指出重视农业生产是加强

积贮的重要措施。

C.乙文第一段通过对“民富易治"和"民贫难治"两种情况的阐释与比较,论证了“治国之道,

必先富民”的观点。

D.甲乙两文都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富国强

民的主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ii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5)请简要概括甲文第三段和乙文第二段中"粟多"的意义。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晚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晚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

末襄阳高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一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觇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国、秦国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一,一

(2)《鸿门宴》中樊哙用"一,—"来说明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如果由他来治理夹在大国中间、有军队

来攻打、又有饥荒的千乘之国,等到三年,便会"—,一

10.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要读性价比高的原典,比如读一部皇皇巨著《老子》,就胜读坊间万卷陋著。上无老子,

则万古如长夜,或者说"天柱折,地维绝"也不为过。

《老子》对思想界乃至全人类影响之大,无人比肩。古今中外几人能望其项背?《老子》思

想的质量、密度之高,字字珠矶的诗化语言之精美,为历代经典罕见,其洋洋八十一章、浩浩五

千言,构建的思想殿堂,远胜玉阙琼宫;后学高山仰止、望洋兴叹,顶礼膜拜,无可(),只

要其中一章,也足令作者载入史册。

《老子》思想浩渺深邃,,其名言隽语(),耳熟能详者,如"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信

言不美,美言不信。”往往寥寥数语,几乎把万物、思维之"义理”揭示、涵盖殆尽,达到形而上辩

证思维之极致,令人思之无穷,取之不竭,受用不尽,让人不禁叹服其辩证法的()。这种极

具想象力、洞透力的辩证思维,我们未必学得来,但得窥其门墙亦为幸事。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一

A.逾越举不胜举无与伦比B.跨越俯拾皆是无与伦比

C.逾越举不胜举精妙绝伦D.跨越俯拾皆是精妙绝伦

(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一

A.光耀百代,普照人类,己成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文化基因

B.普照人类,光耀百代,己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血脉

C.已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血脉,光耀百代,普照人类

D.已成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文化基因,普照人类,光耀百代

(3)下列对选文中涉及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列传,史书的一种体裁,是我国纪传体史书中列叙历史人物事迹的传记,常与本纪、世

家等体裁并列。

B.《老子》又称《道德经》,成书于我国春秋末期,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后来被庄周继

承发展。

C.阙,本指古代宫殿大门两边的楼台,引申为帝王的住所,如"城阙辅三秦"的"城阙"即是此

忌O

D.门墙,《论语》中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后指

师长之门。

答案

一、填空题

1.【答案】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文天祥就是我们应学习的"大丈夫"

【解析】第①②处从后面看,前面应该是一个态度,承接"人生自古谁无死",后一处承接“留取丹

心照汗青”。最后一句是总结,分析到位即可。

二、解答题

2.【答案】"孔子诞辰纪念日”大型活动由全校师生共同参加。教师开设孔子思想作品讲座,开发校本

课程;学生参加尊师礼、成人礼活动,开展儒家诗文朗诵竞赛:师生共同参观遗迹,参与书画作

品展。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从框架图上来看,图中元素可分

为三层,第一层是活动主题,即",孔子诞辰纪念日,大型活动";第二层是活动对象,即"教师"和"学

生":第三层是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只针对老师的“孔子思想作品讲座校本课程",只针对学生

的"尊师礼、成人礼”"儒家诗文朗诵竞赛''以及需要师生共同参与的"参观遗迹""书画作品展

三、写作题

3.【答案】[例文J

肩负责任勇往直前

浩瀚夜空,因背负着收纳繁星皓月的责任,才越显深邃神秘;莽莽大地,因背负着收容嫩草绿

树的责任才呈现勃勃生机;潺潺溪流,因背负着收留游鱼细石的责任,而更显其清澈可人;绚丽花

朵,因背负着招待忙蜂舞蝶的责任,才有秋日香甜顾果。人也一样,因背负着责任,才勇往直前。

背负责任,使人获得成功。唐太宗李世民因肩负拯救天下百姓的责任而推翻暴政,获得了百姓

的拥戴;邓世昌因肩负保卫祖国的重任而驾驶着战舰与敌人同归于尽,光荣地被载入了史册;黄旭

华因肩负国富民安这一伟大责任而忘我工作,终身战斗在科研一线,使我国单薄的海防强大起来。

从古到今这些事例都诠释了一个道理,只有肩负责任,才能获得成功。

背负责任,使人彰显伟大。王顺友,一位朴实坚强的邮递员,他在艰苦的条件下过滩涉水,翻

山越岭,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演绎了一段世界邮政的传奇。为什

么他要这样做?这是因为收信者与寄信者的期待化为了厚重的责任,时刻激励着他,才造就了投递

准确率100%的奇迹。一位凡人,历经艰难,背负责任,而彰显伟大。

背负责任,使人造福世界。袁隆平,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老师的时候,已经

具有颠覆权威的胆识;当他名誉天下的时候,却只专注于田间,淡泊名利。为什么他要这样做?这

是因为在他的心中依旧背负着让人远离饥饿的责任。一介农夫,播撒智慧,肩负责任,而造福世界。

背负责任,使人超越生命。桂希恩,一位温和而坚定的仁者。他把温暖传递,他让爱心凝聚,

直到更多的人向弱者张开双臂,直到角落里的人们看到春天。为什么他要这样做?这是因为仁者的

责任让他知难而上。他不惧怕死亡,因为他对世界有博大的爱。一位仁者,汇聚爱心,肩负责任,

而超越生命。

歌德曾说过"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这种爱使那些真正热爱自己事业的人

们获得成功与荣誉,并受到人们的尊敬。责任,是不可丢弃的使命,让我们肩负责任,勇往直前,

并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解析】从材料的理解来看,所给话题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列举了古代肩负社会、国家责任

的孔孟圣人和烛之武;第二部分列举了当今不忘"匹夫之责”的学者;第三部分是省略号之后的总结:

责任不分大小,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以不同身份、不同角色承担着各种责任。接下来引出了题

目:请你结合现实,谈谈对"责任"的认识。

题目引领学生正视自己,思考人生,关注生活,引导学生考量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考虑对

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据此,学生可以想到中华民族具有勇于担当的优良传统,许多仁人志士常

"以天下为己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杨继盛"铁肩担道义"、顾炎武"天下

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当今社会,

担当是道德建设的基本元素。敢于担当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创造人

生的精彩,做出应有的贡献,赢得人们的尊敬。所以可从"担当责任"的角度入手,担当责任需要自

信,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实力……勇于担当责任的人,有舍我其谁的气魄,有"铁肩担道义"

的胸襟,不考虑个人的得失,不计较自己的荣辱,不畏惧流言蜚语,不害怕艰难困苦……勇于为自

己、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担当的人,才是大丈夫、真英雄,才是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根据“结合现实"这一要求,也可从中学生角度谈责任,每个人都应对自己负责任,认认真真,

踏踏实实,勤奋努力,拼搏进取,勇往直前,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就是对自己负责。

文体上注意按要求写成议论文。

参考立意:①责任,国富民强的保障。②责任,美好的基石。③莫忘匹夫之责。

四、复合题

4.【答案】

(1)C

(2)A

(3)C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

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错误;从第三段",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

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中可见,"社会伦理制度"在家庭伦理规范之上。

B项,",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表述有误,"古代社会特有的"不准确。根据最后一段

"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突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

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

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

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可见,现代社会中,"孝"仍有其家

庭伦理意义。

C项,正确,原文第四段有“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项,"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错误,根据最后一段“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

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

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可见,是"某些形式",而不是所有"传统,孝’的形式"。故选Co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

的方法。

A项,"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错误,"《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是说明孝道是天地常规通则,目的是为了论证“,孝,无疑是

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而"《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

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是论证"孝"成为社会伦理制度的哲理根据。

故选Ao

⑶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

逐个选项到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

C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只说"以,亲亲,为基点,

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

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而并没有提到"自觉自愿”。

故选Co

5.【答案】

(1)B

(2)B

⑶(1)孟子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就能保证百姓的生活供给,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老龄化问题是

必然趋势要遵循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规律办事,合理规划中国养老产业发展。(2)孟子提出了种桑树、

养家畜、不误农耕、兴办学校能解决"五十者""七十者""数口之家""颁白者"衣食无忧、年老受到尊

重的问题,这给我们的启示是针对中国社会老龄化特点,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养老措施。(3)孟

子认为"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政府妥善处理好社会养老问题,

就能够获得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解析】

(1)B"老龄化水平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到老龄化水平。

(2)B”在农村推广邻里互相照应的养老方式"不属于解决社区人口老龄化问题举措,由原文"别说开

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了。至于农村居家养老更是空白",可知文中所说的农村养老情况不属于作者

所说的社区养老的一部分,而且农村老年人邻里互相照顾也不属于社区服务措施。

⑶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

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不违农时......材木不可胜用也",可

知孟子强调要顺应自然规律,这给我们的启示是遵循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规律办事;"五亩之宅......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可知孟子提出了种桑树、养家畜、不误农耕、兴办学校能解决衣食问题和

老年人受到尊重的问题,这给我们的启示是针对中国社会老龄化特点,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养老

措施;"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政府妥善处

理好社会养老问题,就能够获得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6.【答案】

(1)D

(2)i浴乎沂;风乎舞等

ii夫子赞赏曾皙之"志",因为其体现了“浪漫潇洒”的学人志趣心事("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

用之常,'),或是描绘了太平治世的和谐图景,或是描绘了"上已祓除""零祭"等外在规矩与人

的内心追求和谐统一的状态,作者感觉到与自己主张举行“馅饼大赛",追求"让味觉回到民

间"有类似之处也是从日常俗物中寻找雅趣,而孔子是圣人,他的赞辞建立于人生的彻悟中,

与圣人追求相同是对作者的莫大鼓舞。

⑶①"馅饼"虽是寻常的世俗食物,但作者和他的学生、朋友在大学及研究院所林立的燕园、中

关村这样的"雅地"举行"馅饼大赛",参与者大多是文雅的学界中之人,他们"盛装出席"、敬畏规矩,

颇有雅兴,大赛寄托着“正风俗,知得失”的大雅追求。②"俗"与馅饼本身家常、世俗、民间的特点

相符:"俗”更切本意,作者"正风俗"的目的是"让味觉回到民间"。

【解析】

(1)"已实现‘让味觉回到民间’的目标"无中生有,结合原文"接连举行了七八届,声名远播",只是

说馅饼大赛影响力大。

(2)i注意"舞雪"的写法。

ii首先要理解孔子的赞辞的意思,孔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的意思是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

想,一个风清俗美、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展现了隐土的生活景象,也表达了孔子以礼乐

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态。说"夫子的赞辞鼓舞了我",是因为作

者感到自己主张举行"馅饼大赛",追求"让味觉回到民间",与生活息息相关,这是从日常俗

物中寻找雅趣,虽然与圣人的出发点不同,但作者这种建立在人生的彻悟中的感触与圣人

追求相同,这使作者感到莫大的鼓舞。

⑶首先回答"雅"的内涵,其次回答“俗"的妙处。从"馅饼记雅"角度理解,"馅饼"虽是寻常的世俗

食物,但一方面参与人员雅,参与者大多是文雅的学界中人;二是地方雅,是在大学及研究院所林

立的燕园、中关村这样的"雅地"举行;三是兴致雅他们盛装出席、敬畏规矩、颇有雅兴;四是主旨

雅,大赛寄托着“正风俗,知得失”的大雅追求。从"馅饼记俗"的角度理解,一个是与"馅饼"的特点

有关,馅饼本身就是家常的、世俗的民间的食物;从写作意图上,"俗"更切本意,作者正风俗''的

目的是“让味觉回到民间"。

7.【答案】

(1)B

(2)C

(3)D

⑷i从事生产的人很少,可是浪费粮食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

ii不生产粮食的国家会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食用不尽

的国家才可以称王。

(5)甲文:战胜外敌,招来远人,国富民安;

乙文:促进物产流通,吸引百姓归附,国家富足,成就王业。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

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

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天下大屈”句子结构完整,"有勇力者"指有

勇气和力量的人,应该作后一句的主语,所以“有勇力者"前面应该断开,可排除AC。比较BD两

项,主要区别在“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这句的断句中,首先找到这句中的名

词或名词性词组,有"有勇力者""罢夫羸老""骨";在找出句子中的动词和动词性词组,有"聚徒""衡

击""易""咬",然后根据主谓宾句子的结构组织句子,"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和"夫羸老易子而咬其

骨”这样断句句子结构完整,所以可排除D项。原句标点是: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

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这句话的意思

是: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

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

起来造反了。故选Bo

⑵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C项,"故治国常富"根据句子结构特点,“治

国”应该是作名词,翻译为“治理好的国家",所以此处的"治”应该是形容词,可翻译为“安定的、太

平的",而不是"治理"的意思。故选C。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项,"甲乙两文都在批判社会现

实的基础上"中"都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分析错误,乙文没有批判社会现实,乙文开头第一段

从"民富则安乡重家""民贫则危乡轻家”这两方面论述"治国之道,先安于民”的中心论点。故选Do

(4)i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句中得分点,生之者:从事生产的人,"生"作动词,

从事生产;靡之者:浪费粮食的人,"靡"浪费;何得:怎能;蹶:竭尽、耗尽。

ii句中得分点,粟:代指粮食:亡:灭亡;粟生而死者:指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霸"

名词作动词,称霸: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⑸方法一: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首先要筛选答题区间,

然后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最后组织答案。本题要求概括甲文第三段和乙文第二段中“粟多”的意义,

回答本题要根据原文的具体内容来概括。如甲文第三段中的“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可提

炼出战胜外敌;“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可提炼出招来远人;”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

安天下”可提炼出国富民安。乙文第二段中的"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可提炼出促进物产流通;

"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可提炼出吸引百姓归附;"入粟多则国富"可提炼出国家

富足"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可提炼出成就王业。

方法二:

参考译文:

甲文:

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

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

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

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