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第一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害虫甲有天敌乙和丙,同时丙是乙的天敌。乙的成虫可攻击甲,且能将卵产入甲体内,乙的卵在甲体内发育成幼虫后,该类甲个体会疯狂地摇摆,从而易被丙发现而被捕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B.丙捕食疯狂摇摆的甲,这对甲种群的生存是有利的C.甲个体疯狂摇摆传递的信息种类属于行为信息D.碳以CO2的形式进入甲体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入乙和丙体内2.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地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B.物质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D.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平衡被打破,不会导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3.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下列有关实验方法及实验分析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增长速率不可能相同B.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不会呈“J”型曲线增长C.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进行统计时,常采用抽样检测法D.若血细胞计数板方格内的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则可适当稀释4.用一个被32P、35S、3H充分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此大肠杆菌破裂后释放出n个子代噬菌体。下列有关子代噬菌体叙述正确的是()A.可在外壳中找到35S、3H B.子代噬菌体的DNA中都能找到3H和32PC.有2个子代噬菌体的DNA中能找到3H和32P D.有n—2个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含3H和31P5.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A.组织液 B.血浆、组织液 C.淋巴、组织液 D.血浆6.下列不属于拉马克进化观点的是()A.鼹鼠因长期生活在地下,眼睛的作用退化B.南美大食蚁兽长期舔食蚂蚁,舌头又细又长C.长颈鹿长期取食高处树叶,脖子变得很长D.猎豹与瞪羚等动物相互选择,奔跑速度特别快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亚洲飞蝗属于群居性昆虫,其发育分为卵若虫(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亚洲飞蝗繁殖能力强、数量多,是主要的农业害虫之一。探索防治亚洲飞蝗的措施,有利于农作物增产。回答下列问题:(1)在生态系统中亚洲飞蝗属于消费者,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是__________。为评估亚洲飞蝗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往往需要调查其种群密度,调查亚洲飞蝗成虫密度时般采用标记重捕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2)亚洲飞蝗的雌虫能利用前翅发声,吸引雄虫前来交尾繁殖后代,该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3)请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防治亚洲飞蝗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8.(1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表现出极高的传染性和快速的人群间传播能力。截至2020年11月12日,各国研制中的新冠疫苗超过200种,其中48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除了传统的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外,目前在研制中的还有基因工程重组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DNA疫苗、mRNA疫苗)等新的疫苗类型。我国在新冠疫苗研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2020年2月21日,西湖大学周强研究团队报道了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的受体结合结构域与细胞表面受体ACE2蛋白的结构,揭开了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神秘面纱。研究显示,S蛋白是病毒识别宿主细胞受体的一种关键蛋白,与ACE2蛋白表现出较强的结合能力,目前各国多种疫苗的研究都是针对S蛋白进行的。传统疫苗是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军事科学院陈薇院士团队采用的路线是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腺病毒是一种DNA病毒,毒性很弱,感染后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症状。通过基因工程改造,使腺病毒携带能表达新冠病毒S蛋白的DNA片段,人接种疫苗后,改造过的腺病毒侵染细胞后不会在细胞内复制,但可以表达出S蛋白,诱导人体产生免疫反应。mRNA疫苗是一种新型核酸疫苗,目前全世界还没有正式上市流通的案例。除了考虑稳定性,mRNA疫苗递送入细胞也是技术难点,这将直接影响疫苗的效应,目前常采用的方法是利用脂质体纳米颗粒包裹mRNA(如图)。一支疫苗从研发到上市通常需要经过8到20年的漫长历程。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各国都采用了不同形式的应急途径,安全高效的疫苗将是人类战胜疫情的关键性武器。(1)在新冠肺炎的治疗过程中,曾经尝试过血清疗法,即为患者输入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血清,血清中含有________,有利于患者康复。(2)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的巧妙之处在于改造后的腺病毒进入细胞后________。S蛋白被________等抗原呈递细胞识别后,传递给________细胞,通过特异性免疫,在体内产生________,并可长时间保留。当再次遇到相同抗原会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若在接种该种疫苗前机体曾感染过腺病毒,则会使该种疫苗的有效性________。(3)包裹mRNA疫苗的脂质体颗粒与________的基本结构类似。你认为研制新冠mRNA疫苗还需要考虑的问题有________。A.mRNA在细胞质中易被降解B.mRNA在细胞中可能难以正确翻译C.mRNA可能会插入到人体的染色体D.该疫苗是否适于快速大批量生产(4)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和mRNA疫苗产生抗原的场所都是在________(填“内环境”或“细胞内”。与传统的减毒疫苗相比,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和mRNA疫苗等新型疫苗的安全性有所提高,是因为________。(5)目前科学家还致力于开发多联疫苗,即注射一剂疫苗便可获得对多种病原体的免疫,对此你认为更有开发潜力的是本文所述疫苗中的哪种(或哪些),并陈述理由________。9.(10分)通过检测空腹时血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尿素氮、血清葡萄糖等物质的含量可以了解肝、肾功能和血糖是否正常。回答下列问题:(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检测肝脏功能是否正常的指标。肝炎患者的肝细胞受损导致葡萄糖转化为___________的过程受阻,引起血糖浓度偏高,从而不断刺激____________细胞分泌激素,长期以往可能造成肝性糖尿病。(2)肌酐和尿素氮是检测肾脏功能是否正常的指标。肾脏的严重损伤会进一步引起水盐平衡调节的失衡,即使位于____________处的感受器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也难以通过调节过程使其恢复正常。(3)血清葡萄糖是检测糖尿病的指标。血清葡萄糖浓度高或低时,机体均可通过___________调节使其恢复正常。(4)内环境的稳态对于维持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10.(10分)新冠肺炎是由一种传染性极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起时,症状之一是肺部呈现毛玻璃样浑浊,严重者出现“白肺”。专家建议,民众外出时要佩戴口罩,注意手部卫生,尽量不要揉眼睛、扣鼻子、摸嘴巴,注意适量运动,保持平稳情绪,不要恐慌。回答下列问题:(1)揉眼睛、抠鼻子等行为都有可能感染2019-nCoV,原因是上述行为可能使2019-nCoV更容易突破人体免疫系统的第________道防线进入体液。(2)2019-nCoV突破机体的前两道防线后,第三道防线的“部队”会通过特殊的方式保证针时该种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其中体液免疫主要依靠两个信号来实现,这两个信号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细胞免疫则依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实现。(3)“白肺”出现的原因是病毒通过呼吸道侵入肺部细胞,___________对这些被感染的细胞进行攻击,使其裂解死亡,造成肺部纤维化。专家建议给这些重症患者注射糖皮质激素以降低其免疫力,以缓解免疫系统对肺部细胞的破坏。(4)目前接种2019-nCoV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最有效的方法,疫苗在免疫反应中相当于__________,其作用是进入体内诱导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11.(15分)萝卜(2n=18)与甘蓝(2n=18)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了不育的甲植株。用秋水仙素处理甲植株的顶芽使其转变成可育的乙植株,乙植株自交后代的体细胞中含有36条染色体。请回答下列问题:(1)人工授粉一般需要去雄和套袋.其中套袋的目的是_________。通过杂交获得的甲植株体细胞内含有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甲植株不育的原因是_________。(2)用秋水仙素处理甲植株的顶芽.秋水仙素作用的时期是__________。获得的乙植株的体细胞最多含有____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用甲植株培育获得乙植株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3)萝卜与甘蓝的染色体数目相同,但属于不同的物种.原因是二者存在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害虫甲有天敌乙和丙,同时丙是乙的天敌,因此丙和乙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乙的成虫攻击甲并将卵产入甲体内,卵发育为幼虫后导致甲疯狂摇摆而被丙发现并捕食。【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A正确;B、丙捕食疯狂摇摆的甲,使体内有乙幼虫的甲个体死亡,客观上促进了甲种群的发展,有利于甲的生存,B正确;C、体内有乙幼虫的甲摇摆身体为丙提供了一定的信息,这种信息是通过行为传递的,属于行为信息,C正确;D、甲、乙、丙都是消费者,碳都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入它们体内,D错误。故选D。2、D【解析】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2、物质循环的特点:循环往复、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详解】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A正确;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S、P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B正确;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C正确;D、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平衡被打破,可能会导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等,D错误。故选D。3、A【解析】1、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2、注意事项: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可定为10mL)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于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依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详解】A、一段时间内,培养液中酵母菌呈S型增长,该过程中,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为0,因此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增长速率可能相同,A错误;B、由于食物有限,空间有限,因此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不会呈“J”型曲线增长,B正确;C、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进行统计时,常采用抽样检测法,C正确;D、方格内酵母菌过多是由于培养液酵母菌浓度过大不便于计数,这时可将培养液适当稀释后再计数,D正确。故选A。4、C【解析】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即噬菌体的DNA可进入大肠杆菌,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时以自身DNA为模板,以大肠杆菌内的原料和场所合成DNA和蛋白质。【详解】32P可标记噬菌体的DNA,35S可表示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3H可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DNA进入大肠杆菌,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所以32P、3H可进入大肠杆菌,在大肠杆菌内,以噬菌体的DNA为模板进行DNA复制,由于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大肠杆菌的原料无放射性,所以形成的n个噬菌体共n个DNA中只有两个DNA含有3H和32P,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利用大肠杆菌内的氨基酸合成的,没有放射性,综上分析,释放出的n个子代噬菌体,只有2个子代噬菌体的DNA中能找到3H和32P,蛋白质外壳上没有放射性,即C正确,ABD错误。故选C。5、B【解析】毛细血管壁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B正确,A、C、D错误。【点睛】血浆、组织液、淋巴的不同点成分项目血浆组织液淋巴存在部位血管组织细胞间隙淋巴管成分来源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②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③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①血浆透出毛细血管壁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①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②由消化道吸收而来4.6、D【解析】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基础)、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变异(内因)和适者生存(结果)。【详解】A、鼹鼠因长期生活在地下,眼睛萎缩、退化,强调环境的变化是物种产生变化的原因,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某些器官由于不用而退化,并且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A错误;B、南美大食蚁兽的舌头经常伸进洞穴里舔食蚂蚁,其舌头变得又细又长,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B错误;C、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长颈鹿脖子会越来越长是用进废退的观点,是拉马克的进化观点,C错误;D、生活在草原上的瞪羚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体现了不同物种之间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不是拉马克的进化观点,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学说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①.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②.亚洲飞蝗的成虫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2)信息传递(3)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2、调查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以及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小问1详解】亚洲飞蝗属于消费者,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由于亚洲飞蝗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小问2详解】亚洲飞蝗的雌虫能利用前翅发声(物理信息),吸引雄虫前来交尾繁殖后代,该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功能,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小问3详解】防治亚洲飞蝗,使得植物的能量不会流入亚洲飞蝗,是为了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点睛】本题以亚洲蝗虫为素材,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和功能以及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要去考生识记并辨识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并能结合题意准确作答。8、①.抗体②.不会复制(增殖),但可使细胞表达S蛋白③.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④.辅助性T⑤.记忆细胞⑥.降低⑦.细胞膜⑧.ABD⑨.细胞内⑩.疫苗中不含完整的病原体(疫苗在细胞中表达产物成分单纯)⑪.mRNA疫苗(核酸疫苗、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可将表达多种病原体抗原的核酸片段连接起来制备疫苗【解析】1、免疫治疗中常见的方法是注射血清,免疫预防中常用的方法是注射疫苗。2、传统疫苗是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安全性较差、只能针对单一病原体。而核酸疫苗(mRNA疫苗、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相较传统疫苗更安全,且可制备多联疫苗。3、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大多数抗原首先被抗原呈递细胞识别、摄取并处理,后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后将信号呈递给B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产生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另一方面,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被靶细胞表面的信号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后者使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详解】(1)新冠病毒侵入机体会激发特异性免疫产生针对该种病毒的抗体,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因此从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抗新冠病毒的抗体,输入该种血清可以治疗新冠肺炎。(2)腺病毒是一种DNA病毒,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后可携带能表达新冠病毒S蛋白的DNA片段,侵染细胞后不会在细胞内复制,但可以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表达出S蛋白,诱导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S蛋白作为抗原首先被抗原呈递细胞识别,常见的抗原呈递细胞有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后者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特异性结合,B细胞可增殖分化产生记忆B细胞,另一方面,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T细胞,两种记忆细胞可长时间保留;因为该种疫苗是以改造过的腺病毒作为运载体导入目的基因(新冠病毒S蛋白的DNA),所以机体若在注射疫苗之前就感染过腺病毒的话,就会产生针对腺病毒的记忆细胞,从而使得接种的疫苗容易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而降低有效性。(3)包裹mRNA疫苗的脂质体颗粒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其基本结构与细胞膜类似;ABD、研制新冠mRNA疫苗还需要考虑mRNA在细胞质中是否会被降解,在细胞中是否正确翻译,还需考虑该疫苗是否适于快速大批量生产,ABD正确;C、由于该疫苗是RNA,不可能会插入到人体的染色体中,C错误。故选ABD。(4)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和mRNA疫苗都不是真正的抗原,而是经表达产生蛋白质为抗原,遗传信息的表达(转录、翻译)场所都是在细胞内;与传统的减毒疫苗相比,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和mRNA疫苗等新型疫苗的安全性有所提高,是因为这两种疫苗都是在细胞中表达出产物作为抗原的,其成分比较单纯,而这两种疫苗中本身并不含该病原体。(5)注射多联疫苗,是注射一剂疫苗便可使机体产生针对多种病原体的疫苗。传统疫苗是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只能针对特定的某一病原体,无法生产多联疫苗,核酸疫苗(mRNA疫苗、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可将表达多种病原体抗原的核酸片段连接起来表达多种抗原,使机体产生针对多种病原体的免疫能力。【点睛】熟练掌握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并理解疫苗的实质及作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9、(1).肝糖原和非糖物质(2).胰岛B(3).下丘脑(4).神经—体液(5).神经—体液—免疫【解析】1、血糖含量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当血糖含量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2、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详解】(1)肝细胞受损导致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和非糖物质的过程受阻,血糖水平升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甘油三酯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2)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饮水不足或吃的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后,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其对水的重吸收;同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引起主动饮水。(3)血糖浓度变化可直接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或升高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血糖浓度变化还可以间接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分泌相关激素,从而调节血糖浓度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过程,因此当血清葡萄糖浓度高或低时,机体均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其恢复正常。(4)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可保证内环境稳态的维持。【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要求考生掌握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识记人体水平衡调节和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0、(1)一(2)①.病原体与B细胞的直接接触②.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或“辅助性T细胞传递”)③.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宿主细胞(靶细胞)表面分子的特异性变化(3)细胞毒性T细胞(4)①.抗原②.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解析】1、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2、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3、特异性免疫(1)体液免疫过程为:a、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c、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2)细胞免疫过程为:a、感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制作小技巧及演讲注意事项课件
- 2024年度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合同
- 财务人员述职报告范文
- 运输合同协议书范本
- 土地租赁协议书范例
- 苗木供应合同2024年华南地区
- 咨询服务合同集合
- 实习协议书电子版
- 《当归红花丹参》课件
- 《高科技英语讲》课件
- 2024届上海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背诵默写篇目(精校版)
- 中国在线监测设备行业市场供需态势及未来趋势研判报告
- 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职业技术学校《摄影摄像技术》课程标准(技能目标过于简单)
- 北京教育出版社心理健康六年级教案
-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L21G404)
- 2024-2034年中国化机浆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学校浴室承包合同协议书
- 2024年共青团团课考试题库及答案
-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交流
- 2024届高考英语作文复习专项:读后续写“自我成长”类范文12篇 讲义素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