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_第1页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_第2页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_第3页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_第4页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学习内容分析一、知识目标: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2.掌握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3.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4.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5.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二、德育目标1.“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使国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2.通过对“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否定,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学习,培养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3.通过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高尚情操。三、能力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思考“文化大革命”给中国革命和建设造成的严重破坏和损失,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和关于真理问题讨论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再现再认历史的能力。2.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意义,结合改革开放的成就引导学生思考,使我们理解“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这一深刻的主题。培养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当代一些重大问题,提高学生阐释历史的能力。3.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讨论:“‘文革’结束后中国应向何处去?”,提高他们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初步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进程的能力。四、与本课有关的知识链接: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的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邓小平的谈话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背景内容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党决定开展土地革命,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第二次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第三次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对中国近代现代历史有了初步的学习,具备了一定基础知识,但是他们在对历史学习的分析概括的综合能力上与高中历史的教学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鉴于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利用太多的时间由学生去搜集或者查询资料,因此,这节课在突破教学重难点上教师最好能查找并引用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通过整理运用到课程当中,从而达到加强学生的学习分析能力。学生在必修1已经学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必修2的切入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经济方面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已经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要让学生体会到全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必须通过一些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去理解。教学策略设计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经济体制改革。教学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多方面收集材料(图书馆、网络、咨询身边的亲朋好友等等)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社会的情况,初步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探讨、师生交谈等形式。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教师讲述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的成就,要求学生讲述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到的30年来我国的巨大变化,及自己的感受。播放背景音乐《春天的故事》,创设历史情境,营造轻松的欢乐气氛,将学生的思维激活带领学生融入历史,走进历史。新授:一、工作重心的转移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历史背景①20世纪50-70年代以来的经验教训;②“文革”的结束;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可以利用课件展示视频“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他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让学生先从直观上感受这次会议;(2)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2.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1)思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2)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改革开放决策:提高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思想方式;肯定权力下放原则、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原因可以演示影视、图片、文字等资料,再现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为什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要首先从农村开始。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面临哪些不利因素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怎样才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呢?中国农业集体化以后,人民公社体制严重压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温饱问题都没解决。(2)历程:①安徽(小岗村)、四川(广汉)秘密尝试:包产到户;②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文件,对做法肯定;③中共中央推动: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改革生产关系,没有改变所有制性质)。(3)意义这场改革,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结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投影近几年农村出现的“抛荒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及解决之策。请思考:(2007年海南历史)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时间时间年均增长率(%)1953~1957年4.51958~1962年4.31963~1965年11.11966~1970年3.91971~1975年4.01976~1980年5.11981~1985年8.1(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并分析原因,比较其经济大背景的不同之处。(12分)答案要点:(1)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最高,原因是国家调整了农业政策,政变了大跃进给农业带来的困难局面。(4分)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原因是国家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4分)(2)1963-1965年是计划经济体制.(2分)1981-1981年是经济体制改革。(2分)2.城市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起步:农村改革的推动。(2)标志: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3)要求:①基本任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②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③地位:改革重点(4)国企改革①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②内容: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厂长(经理)负责制。③作用:增强国企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3.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和意义实质: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些环节,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意义: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城乡居民得到实惠,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通过展示动态的对外开放示意图,使学生理解对外开放的进程,最后总结出对外开放的特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课上以设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分组分析这一目内容,可设问如下:第一组:A、为什么要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B、何为经济特区?C、为什么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为经济特区?D、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发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第二组:A、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14个城市的位置以及1985年后开辟的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B、我国沿海开放地带发展经济具有哪些有利条件?第三组:A、浦东开发的目的?B、浦东开发的条件?C、浦东开发前后的变化?第四组:A、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如何形成的?B、有什么特点?、请思考:(2007上海历史)最近,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右侧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问题:(10分)(1)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1分)(2)为什么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志?(6分)(3)你如何评价图片所体现的主题?(3分)反思小结本节内容学生初中了解的比较多,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发挥自主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充分利用多媒体设施,放映相关的小影片(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还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尤其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本节内容在试卷上出现的概率较高,所以强调学生要能够把所学到的基础知识运用于解题。总体看来较为成功。工作重心转移板书设计: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1978年底工作重心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