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

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最深厚

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立足点在于为推进文化自信自

强提供有力支撑,为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提供有效路径,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不能

缺位,如何做好青年与文化“两创”的结合工作至关重要。

青年工作绝不是一般的工作,而是事关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中华

文明永续发展的重大工作。就文化“两创”来说,哪怕成果再多,如果青年人不“感冒”、

不“买账”,心里念的还是“西方的月亮圆”,那么文化“两创”就谈不上成功。

文化“两创”须从兴趣抓起,得让青年人觉得好玩、有趣。去年,谁也没想到甘肃博

物馆以铜奔马为原型设计的一只“绿马”火遍了大江南北,让广大年轻人直呼“蠢萌”“魔

性”,昔日的“马踏飞燕”彻底踏进了青年人的心坎。同时,三星堆博物馆的考古盲盒、河

南博物院的玉佩棒棒糖也频频“出圈”。成功的秘诀在哪儿?恐怕离不开博物馆在呈现形式

上的用心。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如果只是在专业文史哲圈子中“孤芳自赏”,生命力、

传播力就打了折扣。文创产品虽小,但背后花的心思恐怕不小。如果一件文创产品能拉近青

年人与历史文物的距离,能让他们满怀兴趣地走进博物馆一探究竟,传统文化就不愁没流量。

再说传播渠道,文化“两创”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自然是大势所趋,但同样是线上,为什么有

的是草根创作的“爆款”,有的就算请来“大咖”操刀也少有人问津?可能就是缺了一点

“青春表达”。比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电视上播出时其实反响不大,但视频上

传至B站后却引发观看热潮。原因就在于有看电视习惯的青年人越来越少。但B站不一样,

有多少青年人每天“长”在里面,通过一条条弹幕沉浸式体验交互传播的快乐,这应该归功

于传统文化与数字化碰出了火花。

文化“两创”重在情感认同。如何让青年人从内心深处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单纯

说教肯定行不通,核心点或许应该放在如何讲好故事上。故事的形式可以是戏剧、影视、动

漫或是游戏,但关键还得看内容。

央视的《典籍里的中国》,从第一季走到第二季,从上古之书《尚书》始,以中华典

籍为线索,用“一部典籍、一个人、一段跨越时空的故事”,搭起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

接点,引领青年人打开典籍,感受先贤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让不少观众直言“找到精神

食粮”“看哭了”。一部好的文化作品,自然能担得起“精神食粮”的赞誉,因为它照亮的

是青年人的精神世界,让青年流下的是感动的泪水。事实证明,能否让青年人触碰到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否引发大家的精神共鸣,是检验精品创作生产的重要标准之一。成功

的背后自然离不开技术的创新、视觉的冲击,但更重要的是对中华文化底蕴的挖掘、是对地

域文化的深耕、是对内容生产的匠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进行深刻、丰富的

解读,让当代青年意识到传统的、古典的很美,中国故事很美。

文化“两创”根在内心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精神力量”,这是文化“两创”的目标,也是归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

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

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如何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青年

一代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实现自信自强,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努力的方向。假如青年一代的

精神力量不来自我们脚下的文化沃土,阵地就相当于丢了,中华文脉又靠什么延续?在这一

点上,一定要站在意识形态的高度有清醒认识,青年群体我们抓不住,就会被西方抓住。西

方不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吗?显然不是。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青年人中颇有人气的漫威系列,

其中美国队长的盾牌就是美国国旗的元素。更不用说西方的电影、娱乐节目,基本也都在潜

移默化地推广其思维方式、价值理念乃至政治制度。如果我们不重视,消融的就是文化自信。

在今年7月底举办的第3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山东的《儒典》展示专区、辽宁的《中

华传统文化传承史纲》新书发布专区等吸引了大批青年读者驻足观看,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兴

趣,还有青年一代对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的自信。

正如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我们只有深耕细作、久久为功,才会迎来花开漫

山。

(摘编自邢宁《文化“两创”怎样“创”进青年人的心》)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最深厚

的文化软实力,这是文章写作的大前提。

B.以铜奔马为原型设计的“绿马”、三星堆文创的考古盲盒、河南博物院玉佩造型的棒棒

试卷第2页,共10页

糖,都是青年人喜欢的文化创新形式。

C.相对于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底蕴、深耕地域文化、用匠心生产内容,技术的创新和

视觉的冲击并非必要形式。

D.做好文化“两创”工作应抓住青年群体,让青年植根于脚下的文化沃土,从中汲取精神

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坚守阵地,以延续中华文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青年人对传统文化不“感冒”,心里念的是“西方的月亮圆”,可见文化“两创”工作

以青年为重点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同一款作品,在电视上播出观众反响平平,在B站播出却引发观看热潮,可见要想

抓住青年观众,必须得通过热门网站。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诸多有益于生产生活的观念思想,可以成为青年一代实

现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源泉。

D.如果不在意识形态领域引导青年坚守思想文化战线,将带来文化自信消融的不良后

果,这是文化“两创”必须要警惕的。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画线处观点的一项是()

A.河南卫视在出品《唐宫夜宴》《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2023七夕奇妙游》一系

列作品后,成为青年人流量的“收割机”。

B.《如果国宝会说话》画风清奇,讲解生动有趣,是一部正宗但是不一本正经的纪录片,

引来大量青年观众在B站为其点赞打气。

C.“尼山世界青年论坛”已举办了九届,传播了深厚的中华文化.为国内外青年搭建起交

流互鉴、合作发展的桥梁,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D.在第3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山海经:中国神兽图鉴》元宇宙体验区,大批青年

读者兴味盎然地戴着VR眼镜遨游于上古时期的山海世界。

4.文章是怎样阐述“文化”两创“根在内心自信”这一分论点的?请简要分析。

5.学校要开展一场“爱上文言文”的学习活动,如果你是学生会负责人,请结合材料内容谈

谈怎样才能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使其认同并爱上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雨檐滴及远山木叶

魏邦荣

秋天雨夜,再读宋人欧阳修的《秋声赋》,读出不同于以往的人生况味。

欧阳修作此赋时五十三岁,已步入知天命之年。他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秋

风摧折的悲凉,由草木推及被愁思困扰的人们,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并借“秋

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人,而应反思自省。人要有悲天悯人之情怀,还须精

进道德之修为,这或许是这篇赋胜出同类题材作品的缘由吧。

①赋作中书童有几句应答,颇有意味: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星空在天,秋声在树,这不正是住在我们每一个人心里的故园吗?

关于故乡,一千个人的心里可能有一千种模样,但有一种记忆或许是相通的,那就是

陪伴自己一路走来的平凡草木。

汪曾祺先生在《我的家乡》一文里写道:“我小时常凭栏看西面运河的船帆露着半截,

在密密的杨柳梢头后面缓缓移动,觉得非常美。”在《香港的高楼与北京的大树》一文里感

叹:“没有乔木,是不成其为故国的北京有大树,北京才成为北京。"

我们不能轻看了那些或隐于巷陌、或偏居山野的古树,它们看似沉默无言,其实是一

部部活着的历史,是一个个能与人类对话的生命地标。

我到一个地方出差或旅行,大多是要逛逛那里的古镇老街,看看古树,转转书店,尝

尝小吃,听听方言,因为其间有从悠长岁月里走来的人间烟火,有当地人心中柔软的民间故

事。

记得年少时读古龙的武侠小说,被一个叫“花满楼”的人物所吸引。其人自幼双目失

明,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他常常临风而立,感受远山木叶传来的清香,聆听春天花朵

绽放的声音,练就了“流云飞袖”“闻声辨位”的武功。我心里存着一分好奇:这个宽和善

良的武功高手,为何一直要敞开着自己小楼的大门?

人到中年,走的地方多了,经历的事情多了,逐渐明白了花满楼的用意。其实,许多

人有关故园的梦境里,都住着一片片远山木叶,也曾住着一个漂泊江湖的少年游侠。那扇永

远敞开的大门,等待着一个随时回家的人。

前几天,一位在朋友圈很少发文晒图的友人回了趟山里老家,晒出秋雨里的细碎檐滴、

高出院墙的繁茂老树,叹说一个离家许久的人,在一个平常的秋天回到了久违的故乡。

微信留言里有人调侃:“秋雨檐滴是个啥东东?”这“东东”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人

能懂,是生活在屋檐之下的人们,与大自然朴素直接的古老对话。在城市里,一些留有古旧

民居的老街,也能看到这般天地人对话的细微场景。我多年前在隐逸于黄山下的宏村、坐落

于重庆嘉陵江畔的磁器口,遇见过此类市井旧巷里的檐滴。

试卷第4页,共10页

②我已是许久未听见这样的檐滴了。每年偶尔回趟老家,大都错过一场透彻的秋雨。

可以遇见的,是屋后山前一片一片的枣林,枝叶在秋风里喧响,枣子在秋光中上色,等霜降

来临,木叶渐次黄落。有时打开手机音乐,听一听古琴《半山听雨》,风声、雨声、树声都

有了,但未必声声入耳。最能静下心的地方,还是在山里,在住着一些树的故园。

雨碎檐滴,风入松林,对于一个心中有故园的人,这些可能是最能牵动他们乡愁的风

物了。

故乡香山,干旱少雨,栽活一棵树十分困难。当地人有句玩笑话:“怂鸟金贵得不行

行,拉个屎也挑树枝枝。”意思是说,树干旱得不长叶子,只长刺。有一段时间,我借用“松

风阁”命名自己的书房,希望家乡在摆脱贫困的同时,树木也能随之多起来,在这片土地上

劳作的人们,不仅听得风吹麦浪,还能听到风入松林。

世间叫“松风阁”的地方很多。刘伯温笔下的松风阁,风格独具,令人向往:“金鸡

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漱;稍大,则如奏雅乐;

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山风与古松,合奏出天籁之音,让人心

旷神怡,恬淡寂寥,逍遥自在。当然,如此有境界的聆听者,一定是懂得树木性情的知音,

是那些将山林草木视作精神故园的人。

我一直记得贺兰山里一位叫李同国的护林员。他出生于山东泰山脚下,十六岁时来到

宁夏贺兰山,用大半生守护一方山林。一年春节前夕,我跟随他进贺兰山巡山。对山里树木

的种类、沟岔的布局、山风的起停,他心里一清二楚。李同国说:“站在一处山岭上,望见

林海,听见松涛,那种痛快无以言表。"我问他:“退休后还回泰山老家吗?"他笑说:③“我

把树种在这里了,子女也长成了护林员,贺兰山就是我的家了!”

与一些匆忙离开故土的人相比,我是幸运的,在老家屋前的菜园里,有自己种下的一

棵沙枣树。三十多年过去,当年的菜园已变为平地,陪伴其侧的一棵桃树,被修路工伤了筋

骨,半个树身倒伏在地。这棵沙枣树,是我与父亲从另一棵树旁移植而成,如今树冠高过了

院墙。父子一起植树劳动的场景,已成为我温暖的记忆。家乡推进退耕还林,草木正在绿染

山川,这里栽活一棵树不再比养活个娃娃难。

曾经有人问我,“你如何看待自己走过来的人生?",我借用左拉的一句话作答:④

所谓丰盛生命,便是养个孩子,栽棵树,写本书。

6.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感叹“北京有大树,北京才成为北京”的汪曾祺、古龙小说中的花满楼、写“松风阁”

的刘伯温,都是作者心中懂树木意蕴的人。

B.本文描述的秋雨、树木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秋雨、树木一样,既牵动着作者

的情思,又启迪着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

C.文章虚实相生,时空交叠,既有对过去的缅怀,也有对现实的观照,作者用深沉的

感情将诸多思绪串联了起来。

D.文章用第一人称行文,引领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去观察和思考关于人生的独特况味,

给读者带来真诚自然的艺术感受。

7.对文章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的书童从自然秋声中领悟到了人生的别样意味,这让作者从文学作品中找

到了知己。

B.句子②在结构上有重要作用,既承接了上文“檐滴”的话题,又用“许久未听见”引出了

下文自己归家的经历和感受。

C.句子③借朴实的护林员的话,表明即便远离故土但种下树木就有了新的家园,强调

了树木带给人的心灵皈依感。

D.句子④中作者将栽树和养育后代、撰写书籍并置,表现树木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强

调它能让生命更加丰盈。

8.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有关欧阳修《秋声赋》的内容?请简要分析。

9.《秋雨檐滴及远山木叶》这一题目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事圣君者,有听从,无谏争:事中君者,有谏争,无谄谀;事暴君者,有补削,无桥

㈤拂。迫胁于乱时,冬居于暴国,而无所避之,则崇其美,扬其善,违其恶,隐其败,言

其所长,不称其所短.以为成俗。《诗》日:“国有大命,不可以告人,妨其躬身。”此之

谓也。恭敬而逊,听从而敏,不敢有以私决择也,不敢有以私取与也,以顺上为志,是事圣

君之义也。忠信而不谀,谏争而不谄,端志而无倾侧之心,卷案目是,非案目非,是事中君

之义也。调而不流,柔而不屈,宽容而不乱,晓然以至道而无不调和也,而能化易,时关纳

之,是事暴君之义也。若驭朴马,若养赤子,若食馁人。故因其惧也,而改其过;因其忧也,

而变其故;因其喜也,而入其道;因其怒也,而除其怨:曲得所谓焉。《书》目:“从命而

试卷第6页,共10页

不拂,微谏而不倦,为上则明,为下则逊。”此之谓也。

(节选自《荀子•臣道》)

材料二:

孟子告齐宣王日:“君之役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

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日:“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

口:“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

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仝也为里速则丕行宣则丕听

青年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樽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

仇。寇仇,何服之有?”

(节选自《孟子•君臣之道》)

【注】桥:通“矫”,纠正。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今也A为臣B谏则不C行D言E则不听F晋泽不下G于民。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指处境艰难,与《赤壁赋》中“羡长江之无穷”中的“穷”词义不同。

B.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与《劝学》中“糅以为轮”的“糅”用法相同。

C.是,形容词,正确,与《琵琶行并序》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是”词性不同。

D.视,指对待、看待,与《登泰山记》中“回视日观以西峰”中的“视”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将君主分为“圣君”“中君”“暴君”三类,根据不同类型的君主分别陈述了相应

类型的为臣之道。

B.想要改变暴君就要注意方式方法,学会利用不同情境对其进行不同的规劝,这样就

能直接把自己的意愿实现。

C.臣子离开的时候,君主把他捆绑起来,使他去的地方困顿不堪,立刻收回他的封地,

这样就会使君臣相仇。

D.相较于材料一荀子的文章,材料二孟子的文章语言平易近人,简洁生动,更易于读

者理解。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信而不谀,谏争而不谄,端志而无倾侧之心。

(2)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

14.两则材料都在谈论“君臣之间的相处之道”,但是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

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何爱山喜雨韵

刘敲

梵宫①默祷托炉烟,火伞②愁张六月天。

雨倏随车符蚁埴③,水分沃野兔龟田。

已知帘影多琴暇,更与花封④结饭缘。

坐听四方同润泽,庶几大有特书年。

【注】①梵宫:原指梵天的宫殿,此处指佛寺。②火伞:指太阳。③蚁埋:蚂蚁洞口

的小土堆。④花封:旧时给媒婆的酬金,此处代指与稻花相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因事寄情,题目点出写诗缘由,“次”“韵”提示本诗为酬和诗,作者按何爱山诗

作所用韵来写诗。

B.诗歌首联写人们因盛夏六月烈日炎炎,酷暑难当,只能去寺庙祈求神灵降雨,为写

雨至设置悬念。

C.颔联写期盼已久的雨忽然下起来,流淌在大片的沃土上,润泽了田地使其免于龟裂。

D.诗歌记述了祈雨、雨至、赏雨的全过程,并多角度描写雨至,既有正面描写,也有

侧面描写。

16.诗歌最后两联中的细节描写传神,展现了一个心系旱情的诗人形象,请任选其中一联加

以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试卷第8页,共10页

(1)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能体现李白倔强傲岸、蔑视权贵的形象的句子是:

(3)在文人墨客的世界里,“酒”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也因此有很多关于“酒”的优秀

诗文,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

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_A_?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

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人变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_B_,

也就是越积越多。人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

一般。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

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以

后者为主。在文字发明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之后,则使用书籍。①把脑海里记

忆的东西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②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③后一代的

人必须读书,才能发扬和继承前人的智慧。④人类能够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

领造就的。⑤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⑥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

过棒来,跑第二棒,⑦以致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⑧这样智慧的传承也

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

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有删改)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处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格,即人之名格,就是做人A(此处填写四字叠词),行有所遵,言有所本,恪守

一定尺度分寸,金钱名利诱之而不变,严刑生杀逼之而不屈;总是平平静静,按一既定的规

矩做事,昂首阔步,按既定的方向走路。人格是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甚至可以发挥出超

物质的力量。人格是信念,信念如山在野,令人高山仰止;如坝挡水,惯看波澜不惊。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格魅力将大大超越其人其事本身的意义。那些人类历史上的英雄

们,他们的主要业绩仅仅因为做成了某一件事吗?不。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具体业

绩反倒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他们所昭示的人格的力量、人格的光芒却因时日的检验而愈显强

大并永远照耀在我们身上。当我们数典耀祖时,要感谢这一串串巨星为我们画出的精神轨迹。

这时我们才真正地感觉到精神变物质是这样的具体。一部中国历史,不,整个一部世界历史,

就是这样在人类前进、创新和牺牲精神的鼓舞下书写而成的,而体现着这种精神的,就是那

些跨越时空在人格方面光芒四射的星座。当我们书写政治史、军事史、科学史,或从事文学

创作,记录故事、塑造人物时,我们不该忘掉这一条隐隐存在而又(此处填写成语)

的主线。

20.请按要求在文中空格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21.文中两处加点的“不”字有怎样的意蕴?请加以分析。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加以赏析。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文教材必修上有很多描写四季风物的诗文,如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秋景,姚鼐笔下的

雪中登泰山,郁达夫笔下的萧瑟秋景……每个季节都有它的独特之处,都会给我们带来回忆

和思考。

你的青春里是否有一刻因跟某个季节相连而留下了独特的记忆和思考?请重新审视

彼时的风物,回味那时的情味或获得的哲思,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0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1.c2.B3.C4.①这部分的整体思路是:提出文化自信的目标和方向一分

析文化自信的意义——通过当代青年具有文化自信的现实再次证明分论点。

②运用了道理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逻辑严密、条理清楚地阐述了分论点。

5.①用心在呈现形式上寻求突破和新意。比如可设计一些和文言文相关的文创产品,吸引

同学们的兴趣,拉进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②利用线上科技优势,创造更贴近同学们的“青春表达”,激发感情认同。比如可设计戏居h

影视、动漫化的文言文视频进行宣传。

③讲好文言文故事,深入挖掘文言文的文化精髓。比如,在“爱上文言文”活动上,设置讲座

环节,感受先贤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让同学们真正意识到文言文之美。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技术的创新和视觉的冲击并非必要形式”曲解文意,原味表述为“成功的背后自然离不开

技术的创新、视觉的冲击,但更重要的是……”,可见技术的创新和视觉的冲击也很必要。

故选Co

2.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文中重要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B.“可见要想抓住青年观众,必须得通过热门网站”推理绝对。由原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

文物》,在电视上播出时其实反响不大,但视频上传至B站后却引发观看热潮。原因就在于

有看电视习惯的青年人越来越少。但B站不一样,有多少青年人每天,长,在里面,通过一条

条弹幕沉浸式体验交互传播的快乐,这应该归功于传统文化与数字化碰出了火花”可知,文

中只是举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个例子,它在电视上播出时其实反响不大,但视频

上传至B站后却引发观看热潮,但是通过热门网站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产品。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中画线句子表达的观点是“能让青年人触碰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发大家的精神

共鸣的作品才是创作生产的精品

C项,不是创作生产的作品,也没有体现出吸引青年等观点一致的内容。A、B、D三项都

通过作品引起了青年人的共鸣。

故选Co

4.本题考查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分析论证手法的能力。

答案第1页,共11页

文章六、七两段是在阐述“文化”两创“根在内心自信”这一分论点的。

第六段首先说到‘文化'两创”根在内心自信”,接着提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增强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是文化“两创”的目标,也是归宿,所以首先提出文化自信

的目标和方向。

由原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

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

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可知,这是在分析文化自信的意义。

由原文“如何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青年一代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实现自信自强,是

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努力的方向”可知,接下来是通过当代青年具有文化自信的现实再次证明

分论点。

所以,从论证思路上来看,这部分的整体思路是:提出文化自信的目标和方向一分析文化

自信的意义——通过当代青年具有文化自信的现实再次证明分论点。

由原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可知,这里引用了

当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文化“两创”的目标和方向的内容,属于道理论证。

由原文“假如青年一代的精神力量不来自我们脚下的文化沃土,阵地就相当于丢了,中华文

脉又靠什么延续?”可知,这里运用了假设论证的手法,从而说到当代青年具有文化自信的

现实意义。

由原文“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青年人中颇有人气的漫威系列,其中美国队长的盾牌就是美

国国旗的元素”属于举例论证。

所以从论证方法上来看,运用了道理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逻辑严密、条理清

楚地阐述了分论点。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成功的秘诀在哪儿?恐怕离不开博物馆在呈现形式上的用心。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

文化如果只是在专业文史哲圈子中‘孤芳自赏’,生命力、传播力就打了折扣。文创产品虽小,

但背后花的心思恐怕不小。如果一件文创产品能拉近青年人与历史文物的距离,能让他们满

怀兴趣地走进博物馆一探究竟,传统文化就不愁没流量”可知,要用心在呈现形式上寻求突

破和新意。比如可设计一些和文言文相关的文创产品,吸引同学们的兴趣,拉进与传统文化

的距离。

由原文“再说传播渠道,文化‘两创’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自然是大势所趋,但同样是线上,为

什么有的是草根创作的‘爆款',有的就算请来'大咖’操刀也少有人问津?可能就是缺了一点

答案第2页,共11页

‘青春表达’”“如何让青年人从内心深处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单纯说教肯定行不通,核心

点或许应该放在如何讲好故事上。故事的形式可以是戏剧、影视、动漫或是游戏,但关键还

得看内容”可知,可以利用线上科技优势,创造更贴近同学们的“青春表达”,激发感情认同。

比如可设计戏剧、影视、动漫化的文言文视频进行宣传。

由原文“能否让青年人触碰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否引发大家的精神共鸣,是检验

精品创作生产的重要标准之一。成功的背后自然离不开技术的创新、视觉的冲击,但更重要

的是对中华文化底蕴的挖掘、是对地域文化的深耕、是对内容生产的匠心,将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在现代语境下进行深刻、丰富的解读,让当代青年意识到传统的、古典的很美,中国故

事很美”可知,讲好文言文故事,要深入挖掘文言文的文化精髓。比如,在“爱上文言文”活

动上,设置讲座环节,感受先贤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让同学们真正意识到文言文之美。

6.B7.A8.①借以强调自己从欧阳修的人生经历和《秋声赋》的内容中悟出的人

生况味:面对秋天不应悲恨怨尤。

②由《秋声赋》自然引到书童秋声在树的话语,进而用各种富有文化气息的树木勾连出对故

园的深层思考。

③借助文学典故为文章增添了典雅悠远的格调,丰富了文章的意蕴。9.①营造出意境

之美。以三个物象并列排布作为题目,组合出了清幽深远的意境,有含蓄蕴藉的诗意之美。

②串连全文,使文章形散神凝。文章先写秋雨,再写檐滴,最后写树木,按三个物象的顺序

组织结构,线索清晰,结构紧凑。

③寄托着深沉情思。三个物象是作者心目中故园风物的代表,作者将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寄托

其中,感情表达含蓄深沉,情味悠长。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启迪着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错误。两篇文本并未表达“积极进取”之意。《故都的秋》中

作者用秋雨和树木来烘托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书童从自然秋声中领悟到了人生的别样意味”错误。“颇有意味”是作者的体会;“这让作

者从文学作品中找到了知己"理解错误,作者只是借书童的话引出对于自然风物与故园的话

题。

故选A„

答案第3页,共11页

8.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

开头写到欧阳修写作《秋声赋》的时候已经五十三岁了,并且写到《秋声赋》中作者以“秋

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秋风摧折的悲凉,由草木推及被愁思困扰的人们,并借“秋声”来告

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人。写出了《秋声赋》的内容以及悟出的人生况味。

由原文“赋作中书童有几句应答,颇有意味: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星

空在天,秋声在树,这不正是住在我们每一个人心里的故园吗?”可知,由《秋声赋》自然

引到书童秋声在树的话语,进而用各种富有文化气息的树木勾连出对故园的深层思考。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散文,写到一个人对故园的记忆和思念往往是最能牵动他们乡愁的风物。

本文呢写到欧阳修的《秋声赋》,是借助文学典故为文章增添了典雅悠远的格调,丰富了文

章的意蕴。

9.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作用的把握能力。

本文的题目是“秋雨檐滴及远山木叶”,题目选用了“秋雨”“檐滴”“远山木叶”这三个意象的组

合,“秋雨”“檐滴”“远山木叶”这三个物象描绘了清幽深远的意境,有含蓄蕴藉的诗意之美。

本文开篇就写到秋雨秋夜,作者再读欧阳修的《秋声赋》读出了不同于以往的人生况味,由

欧阳修的《秋声赋》引出了关于故乡的记忆,有一种记忆是相通的,那就是陪伴自己一

路走来的平凡草木。然后借一位朋友在朋友圈中发文写到的细碎檐低写到雨碎檐滴,风入松

林,对于一个心中有故园的人,这些可能是最能牵动他们乡愁的风物了。最后写到的是树。

所以题目贯穿了全文,是按照秋雨、檐滴、树木这三个物象的顺序来组织结构,线索清晰,

结构紧凑。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表达的是是对故乡的深情眷恋。而在表达这种情感的时候借助了

最能代表故乡的风物,而秋雨、檐滴、远山木叶就是故园风物的代表,感情表达含蓄深沉,

情味悠长。

10.BDF11.B12.B13.(1)忠诚守信而不阿谀,劝谏苦净而不谄媚,端正

思想而没有偏斜不正的念头。

(2)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那君主就派人带领他出国境,并派人先到臣下要去的地

方作一番安排布置。14.①材料一站在臣下的立场,侧重论述做臣下应该遵守的原则,

即根据不同的君王类型采取不同的相处方式。②材料二站在君主的立场,侧重论述君主如何

对待臣下才能令臣下臣服。指出君对臣真心相待,臣对君才能尽心竭志。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答案第4页,共11页

句意:现在做臣子,劝谏不被接受,建议不被听取,因此恩惠到不了百姓。

本句的话题是围绕“为臣”展开的,所以应在“臣”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

“谏则不行”“言则不听”的结构一致,所以应分别在“行”“听”后面断开,即在D、F后面断开,

其他地方不能断。

所以,应在BDF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处境艰难;/穷尽”;句意:穷困地居于暴乱国家之中。/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B.“用法相同”错误。“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句意:赞扬

君主的善行。/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

C.正确。“形容词,正确;/判断动词”;句意:对的就说对。/同样都是天涯沦落的可怜人。

D.正确。“对待、看待;/观望”;句意: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回首观望日观峰以

西的山峰。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这样就能直接把自己的意愿实现”表述错误。由材料一中“曲得所谓焉”这一句可以得知,

臣子利用不同的情况进行劝谏可以“委婉”地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是“直接实现”。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谀”,阿谀;“谏争”,劝谏苦铮;“端”,端正。

(2)“故”,原因;“导”,带领;“疆”,国境。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节选自《荀子•臣道》,所以材料一主要是站在臣下的立场上来阐述问题。

由原文“事圣君者,有听从,无谏争:事中君者,有谏争,无谄谀;事暴君者,有补削,无

桥拂。迫胁于乱时,穷居于暴国,而无所避之,则崇其美,扬其善,违其恶,隐其败,言其

所长,不称其所短.以为成俗”可知,这里说到臣下应根据不同的君王类型采取不同的相处

方式。

所以,材料一站在臣下的立场,侧重论述做臣下应该遵守的原则,即根据不同的君王类型采

取不同的相处方式。

材料二是通过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来阐述问题。

由原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

答案第5页,共11页

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可知,这是站在君主的立场说到君主应该如何对待臣子。

齐宣王问孟子“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可见孟子接下来阐述君主如何对待臣下

才能令臣下臣服。

所以,材料二站在君主的立场,侧重论述君主如何对待臣下才能令臣下臣服。指出君对臣真

心相待,臣对君才能尽心竭志。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侍奉圣贤君主的人,有听从而没有谏谆;侍奉中等君主的人,有谏浮而没有谄媚阿谀;

侍奉暴君的人,有补救和去除过失,而没有强行矫正匡正。被逼迫威胁于乱世时代,穷困地

居于暴乱国家之中,不能逃避时,就会推崇君主的美德,赞扬君主的善良,避开不说君主的

罪恶,隐瞒君主的失败,只说君主的长处,不说他的短处,以成就人民的好风俗。《诗经》

说:“国家有重大命令,不可以告诉别人,恐怕会妨碍人民自身实践。”就是这个意思。恭

敬而又谦逊,听从而又敏捷地执行命令,不敢再根据私利去决断和选择,不敢再根据私利去

取舍,把顺从君主作为自己的志向,这是侍奉圣明君主的合宜原则。忠诚守信而不阿谀,劝

谏苦谙而不谄媚,强硬地坚决挫败君主,思想端正而没有偏斜不正的念头,对的就说对,错

的就说错,这是侍奉一般君主的合宜原则。调和却不随波逐流,温柔却不低头屈从,宽容却

不和君主一起胡乱妄为,用最正确的原则去启发君主而没有不协调和顺的,那就能感化改变

君主暴虐的本性,时时把正确的原则灌输到他心中去,这是侍奉暴君的合宜原则。侍奉暴君

就像驾驭未训练过的马,就像抚养初生的婴儿,就像喂饥饿的人吃东西一样,所以要趁他畏

惧的时候使他改正错误,趁他忧虑的时候使他改变过去的行为,趁他高兴的时候使他走入正

道,趁他发怒的时候使他除去仇人,这样就能处处达到目的。《尚书》说:“服从命令而不

违背,暗暗规劝而不懈怠;做君主要明智,做臣子要谦逊。”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材料二: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

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

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仇人。”

齐宣王说:“按礼制,臣要为自己过去的君主服丧,应该怎样做才能让臣子为之服丧

呢?”

孟子说:“君主对臣子的劝告能够接受,建议能够听取,因而恩惠能够下达到百姓;

臣子因故要离去,君主能派人引导其出国境,并派人事先前往其要去的地方进行妥善安排;

答案第6页,共11页

其离去三年后不回来,才收回他的土地房产,这样做叫做三有礼。做到这些,臣子就会为他

服丧。现在做臣子,劝谏不被接受,建议不被听取,因此恩惠到不了百姓;臣子因故要离开

国家,君主就派人拘捕他的亲族,并故意到他要去的地方为难他,离开的当天就没收了他的

土地房产,这就叫做强盗仇敌。对于强盗仇敌,为什么还要服丧呢?”

15.B16.示例一:①“知帘影”“多琴暇”,写诗人一直关注雨至,眼看雨己经下到檐下

成帘,心情愉悦,才有了弹琴的雅兴和空暇。两个细节写出了一个忧心旱情的诗人形象。②“与

花封结饭缘”,写诗人与稻花相约,希望人们饭食无忧,写出了诗人关注民生的形象。

示例二:①“坐听四方同润泽”,“坐”是诗人雨至之后的心安,“听”是诗人对四面八方雨势的

关注,写出了诗人心系四方民情的形象。②“特书”,诗人想象一场好雨可能会带来一个丰收

年,而丰收之盛值得特别记述,写出了诗人与民同乐的形象。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为写雨至设置悬念”错误,应是先写旱情,为写雨至蓄势。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形象的能力。

“已知帘影多琴暇”,看到雨已经下到檐下成帘,心情愉悦,就有了弹琴的雅兴和空暇。“知

帘影”、“多琴暇”,关注雨直至看到雨已成帘,于是才有心情弹琴,两个细节写出了一个忧

心旱情的诗人形象。

“更与花封结饭缘”,雨至则稻就会有丰收,于是诗人与稻花相约,希望人们饭食无忧,写出

了诗人关注百姓生活的形象。

“坐听四方同润泽”,这是诗人赏雨的细节描写。“坐”是诗人因雨至而内心终于安顿,才能细

“听”这四面八方的雨势润泽万物,写出了诗人心系四方民情的形象。

“庶几大有特书年”,好雨已至,应该会有一个可以大书特书的丰收年吧。“特书”,诗人想象

一场好雨可能会带来一个丰收年,到时丰收的场景和百姓庆丰收的各种情形自可“特书”,写

出了诗人与民同乐的形象。

17.(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

管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答案第7页,共11页

易错字:性“至”“摧”“鬓”。

18.A.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B.越滚越大19.③修改为: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

④修改为: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或:是由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造就的)。

⑦修改为:以至第三棒、第四棒。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面是张元济先生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横线处是个问号,说明是与这

句话有关的一个问题,后文还有“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故可以填“为什么读书是

一件,好事,呢?

第二空,根据前面“这种智慧如滚雪球”,后面“也就是越积越多”推断雪球滚动越来越大,可

以填“越滚越大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有语病的是③④⑦:

③语序不当。应该是先“继承”再“发扬”。修改为: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

④句式杂糅,结构混乱。“靠的就是……本领”和“是由……本领造就的”两种结构的杂糅。修

改为: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或:是由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造就的)。

⑦词语搭配不当。“以致”使得因此,结果,表示前一分句导致的结果。“以至”表示时间、数

量、程度、范围等的延伸。此处语境是延伸,故修改为:以至第三棒、第四棒。

20.A.方方正正(规规矩矩)

B.熠熠闪光(光彩夺目、光辉灿烂)21.①第一处“不”是对前面问题的应答,表达了

对人类历史上的英雄们的主要业绩仅是因为做成一件事的否定,语气坚定,表意鲜明,引出

下文对英雄人格力量的肯定和赞美。

②第二处“不”,表示思维的转换,否定前面不全面的表述,引出后面更大范围的表述,前后

形成递进关系,更能凸显对人类精神的肯定和赞美。22.画线句运用了比喻修辞。将信

念比喻为原野上矗立的高山,写出了信念的崇高博大;又将信念比喻为挡水的大坝,写出了

信念的坚定稳固,将抽象的信念描写得具体形象,更富有感染力。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A.结合后文的阐释“行有所遵,言有所本,恪守一定尺度分寸”可知,此处是说做人要正直、

答案第8页,共11页

守规矩,可填“方方正正”(规规矩矩)。方方正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无邪。规规矩矩:

指人的品行方正,谨守礼法。

B.此处赞美人格伟大的人,照应前文的“在人格方面光芒四射”,可填“熠熠闪光”(光彩夺

目、光辉灿烂)。熠熠闪光:形容光芒四射,明亮灿烂。光彩夺目:形容光泽颜色耀眼好看。

光辉灿烂:色彩光亮耀眼。多比喻前程的远大或事业的伟大。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第一处,“他们的主要业绩仅仅因为做成了某一件事吗?不”,此处“不”是对前面问题的应答,

是对人类历史上的英雄们的主要业绩仅是因为做成一件事的否定,一字千钧,语气坚定,态

度斩钉截铁,表意鲜明一人类历史上的英雄们的业绩还有很多,引出下文对英雄人格力量

的肯定和赞美。

第二处,“一部中国历史,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