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考模拟地理试卷(04)(上海专用)(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考模拟地理试卷(04)(上海专用)(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考模拟地理试卷(04)(上海专用)(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考模拟地理试卷(04)(上海专用)(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考模拟地理试卷(04)(上海专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202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考模拟卷(04)(上海专用)一、中美洲大国——墨西哥。(20分)材料一图1为北美略图,图2为墨西哥略图。图1图21.A、B、C、D四海域中海水密度最高的是,D处曾经是世界著名渔场,最主要成因是。(2分)【〖答案〗与评分标准】D(1分)寒流、暖流在此交汇,饵料丰富,吸引鱼群集聚(1分)〖解析〗考点:海水性质,洋流。纬度越高,海水温度越低,海水密度越低。图1显示D海域纬度最高,故密度最低。图1显示D海域位于寒流、暖流交汇处,海水搅动导致海底营养盐类到达海洋表层,利用浮游生物繁殖,饵料丰富,吸引鱼群集聚,形成渔场。2.C地的地貌类型是(单选:A.海岸地貌B.风成地貌)。假如E处有1千吨小麦运往C处,适宜采用(单选:A.公路运输B.内河运输)。(2分)【〖答案〗与评分标准】A(1分)B(1分)〖解析〗考点:地貌,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图1显示C地位于密西西比河入海口海岸,受海水作用强,分布有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分布在气候干旱区,C处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多,不会发育风成地貌。E位于密西西比河上游,C位于入海口,1千吨小麦,运量大,适合采用运价低的内河运输运往C处。公路运输运量小,长途运输运价高,长距离运输1千吨小麦,运输成本高。3.有学者认为6500万年前,尤卡坦半岛被陨石撞击,导致恐龙灭绝。该事件发生在代(地质年代)。(1分)【〖答案〗与评分标准】中生代(1分)〖解析〗考点:地球的演化史。恐龙属于爬行动物,盛行于中生代。材料二1982年墨西哥火山喷发后,某观测站统计分析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下图1墨西哥火山喷发景观,图2为该站点某时段内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与1970年相比净值变化示意图。图1图24.一般认为火山喷发出的大量炽热岩浆可能来源于(单选2分)A.地壳 B.上地幔的软流层 C.下地幔 D.外核【〖答案〗与评分标准】B〖解析〗考点:地球圈层构造。据科学家研究推测,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故B正确。5.本次火山喷发后太阳辐射净值突然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单选2分)A.大气逆辐射增强 B.大气散射作用减弱C.大气反射作用增强 D.大气吸收作用减弱【〖答案〗与评分标准】C(2分)〖解析〗考点:大气热力过程。火山喷发后,大量火山灰进入地球大气层,增加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即大气反射作用、散射作用、吸收作用均增强,C正确,BD错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与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和大气削弱作用有关,与到达地面后转换而来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无关,A错误。6.大型火山喷发往往会伴随地震发生。地震发生时,在附近海面船只上的船员(单选2分)A.只感受到上下颠簸 B.先感受到上下颠簸,后感受到左右摇晃C.只感受到左右摇晃 D.先感受到左右摇晃,后感受到上下颠簸【〖答案〗与评分标准】A(2分)〖解析〗考点:地震。地震发生时以地震波的形成释放能量。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地震发生时,横波给人的感觉是水平晃动,纵波给人的感觉是上下颠簸,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液体(海水)传播,因此船只上的人员只能感觉上下颠簸,A正确,BCD错误。材料三墨西哥是拉美地区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国内资金缺乏,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汽车产业是墨西哥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主要集中布局在墨西哥中北部。从城乡结构来看,2021年墨西哥城镇化率为81%,人均GDP为9926美元,而美国人均GDP为7.02万美元。7.墨西哥城选建在高原上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选填:水源/气候),墨西哥城市化水平(选填:高/低),和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易出现(选填:烂皮树/烂心树)现象。(3分)【〖答案〗与评分标准】气候(1分)高(1分)烂皮树(1分)〖解析〗考点:城市区位,城市化。墨西哥城纬度低,低海拔地区气温高,而高海拔地区较为凉爽,适合居住,因此墨西哥城选建在高原上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气候。从城乡结构来看,2021年墨西哥城镇化率为81%,说明城市化水平高,但该国经济发展落后,城市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就业机会、住房,城市外围出现棚户区和贫民窟集聚的“烂皮树”现象。“烂心树”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因城区环境、交通、住房等问题严重,出现郊区化、逆城市化现象,而中心城区出现房屋破落、设施陈旧、治安恶化的“烂心树”现象。8.以下关于墨西哥高速公路建设不利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单选2分)A.国内资金不足 B.技术水平不高 C.地质条件复杂 D.地势平坦【〖答案〗与评分标准】D(2分)〖解析〗考点:交通区位。墨西哥是拉美地区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国内资金缺乏,技术落后;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墨西哥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地质条件复杂,高速公路修建难度较大,根据题意,D错。9.简述墨西哥汽车产业集聚的意义。(4分)【〖答案〗与评分标准】汽车产业集聚布局,有利于共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集中治污,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加强企业间的技术协作和信息交流,提供技术水平。(任答二点,每点2分,共4分)〖解析〗考点:工业区位。集聚是工业区位因素之一,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二.非洲萨赫勒地区的“绿色长城”(20分)非洲萨赫勒地区利用荒漠化治理的中国经验建设起“绿色长城”,形成了治沙与治穷相结合、生态和经济相融合的农耕系统。该地年降水量约600mm,年蒸发量约2200mm。人们在贫瘠的土壤上,在仅保留天然杂草种子的状况下休耕,休耕防护带每年移动约5米,创造性地建设了“移动休耕防护带”。与来自其它国家的荒漠化治理方式相比,其更容易被当地人采纳。下图示意萨赫勒地区位置和M地不同时间农耕系统剖面。1.萨赫勒地区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和(单选:A.热带稀树草原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交界处,降水量远(单选:A.大于B.小于)蒸发量,当地天然杂草(单选:A.根浅、叶茂B.根系发达、植株矮小),防治荒漠化效果较差。(3分)【〖答案〗与评分标准】ABB〖解析〗考点:气候,植被。图示萨赫勒地区位于非洲北部10°N-20°N之间,北侧为热带沙漠,故该地为热带稀树草原气候。材料显示“该地年降水量约600mm,年蒸发量约2200mm”,即降水量远小于蒸发量,气候干旱。天然杂草具有耐旱的特征,根系发达、植株矮小2.休耕防护带向方向移动,判断依据是。(6分)【〖答案〗与评分标准】东北(2分)当地盛行风向为东北风(2分),移动休耕防护带逐渐向上风向移动(2分),故向东北方向移动。〖解析〗考点:提取图文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以知道,休耕防护带每年移动5米;从图中可以看出,休耕防护带的移动方向与盛行风的风向一致,图中的萨赫勒地区盛行风的风向为东北风,移动休耕防护带逐渐向上风向移动,故向东北方向移动。3.与休耕前相比,休耕带农作物单产(单选:A.增加B.减少),下列关于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有。(不定项选择3分)(5分)A.休耕防护带可以减小干季的风力,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B.休耕防护带在雨季可以保水保土,增加土壤含水量C.休耕防护带可以减少自然植被的多样性,以减少土壤肥力消耗D.休耕可以减少农作物对土壤肥力消耗【〖答案〗与评分标准】A(2分)ABD(全部正确,3分;ABD中,只选一个得1分,选2个得2分。任一组合中,出现C,本题不得分)〖解析〗考点:植被对土壤的影响。材料中“非洲萨赫勒地区……,形成了治沙与治穷相结合、生态和经济相融合的农耕系统”,说明粮食等农作物单产明显增加。因为休耕防护带,植被起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土壤厚度、肥力、水分、有机质都得到改善,休耕,直接减少农作物对土壤养分的消耗,故ABD都正确。材料中“在仅保留天然杂草种子的状况下休耕”,说明休耕防护带还可以保护区域自然种子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减少自然灾害的产生,故C不正确。4.说明该农耕系统更容易被当地人采纳的社会经济原因。(6分)【〖答案〗与评分标准】该农耕系统在仅保留天然杂草种子的状况下休耕,无需额外资金的投入,无需额外的劳动负担,但农作物产量却得到提高,当地人的经济收入也增加了,故更容易被当地人采纳。(任答三点,每点2分,共6分)〖解析〗考点:治理荒漠化区位及其意义。移动休耕防护带的方式简单易行,不需要复杂的技术和设备,无需增加额外资金,减少投入;该方式仅保留天然杂草种子的状况下休耕,不需要增加劳动量,节省人力资源;通过第二问可以知道,该方式可以提高作物产量,从而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参与治沙与治穷,当地人能够获得经济收益,提高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安定和国家安全。三、城市空间结构不同地域的乡村和城镇,因自然环境、经济活动、地域文化等差异而各具特色,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城乡空间成为共同的追求。下图1示意绘制的我国某历史悠久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甲、乙、丙、丁四地位于城市不同功能区,图2是该城镇选用的图案护栏。图1图21.甲、乙、丙、丁四地中属于居住区的是,最适合布局大数据中心的是。(2分)【〖答案〗与评分标准】乙丁〖解析〗考点:城市空间结构。由图可知,甲、乙、丙、丁四地中,乙占地面积最大,属于居住区。丁位于大学城,科技力量雄厚,最适合布局大数据中心。2.甲、乙、丙、丁四地中地租最高的是,该地所处的功能区是。(2分)【〖答案〗与评分标准】甲商业(商务)区〖解析〗考点:城市空间结构。由图可知,甲、乙、丙、丁四地中,甲位于市中心,地租最高,该地所处的功能区是商业区。3.甲地所处的功能区形成的有利区位条件有、、。(每个空格只填一个数字序号,3分)①位于城市中心,人流量大②多条公路经过,交通便捷③商业历史悠久④交通拥堵,污染严重【〖答案〗与评分标准】①②③(序号填写的顺序可以更换)〖解析〗考点:城市空间结构。甲地所处的功能区是商业区,形成的有利区位条件有位于市中心,处于多条交通线的交汇处,通达度高;众多商家集聚,商业互补,彼此带动,减少消费者的交通费用和购物时间,提高商业效益。靠近住宅区,人口密度较高,购买力强。交通拥堵不是有利条件。3.与普通护栏相比,图案护栏被该城镇选用的优势是(单选2分)A.彰显文化 B.原料丰富 C.经久耐用 D.适用地广【〖答案〗与评分标准】A〖解析〗考点:城市文化。根据材料不同地域的乡村和城镇,因自然环境、经济活动、地域文化等差异而各具特色,图案护栏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彰显地方传统文化,A正确。4.若该城市位于我国东北,图2所示季节不可能是(单选:A.夏季B.冬季1分),下列关于图1中的行道树所起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单选2分)A.美化环境 B.缓解城市热岛 C.防风固沙 D.分隔道路,确保交通安全【〖答案〗与评分标准】BC〖解析〗考点:植被,城市空间结构。我国东北受温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春季开花发芽、夏季葱绿、秋季金黄落叶、冬季枝干光秃,图2中的树木葱绿,故不可能是冬季,B正确。城市植被属于生态保育区,穿插于各个功能区之间,为城市增添绿色,是美化城市环境途径之一,A正确。树冠可以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温度,进而降低气温;树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保温作用下降,进而降低气温,缓解城市热岛,B正确。5.甲、乙、丙、丁四地中,最适合布局钢铁厂的是,其理由为(至少答两点)。(6分)【〖答案〗与评分标准】丙(2分)位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河流下游、取水便利、接近煤矿、铁矿、靠近铁路等,交通便利。〖解析〗考点:城市空间结构,工业区位。钢铁厂区位选择要考虑交通以及污染。由图可知,甲、乙、丙、丁四地中,丙地靠近铁路,便于原材料以及成品的运输。钢铁厂有大气污染,丙地位于城市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污染物对城市污染较小;钢铁厂还有水污染,丙地位于城市河流的下游地区,对城市的水源污染较小。6.该城市空间不会向(填方向)拓展,主要影响因素是(单选:A.气候B.地形)。(4分)【〖答案〗与评分标准】西(或西北)(2分)B〖解析〗考点:城市空间结构。图示该市西北有较密集的等高线,地表起伏大,不适合城市建设,即受地形限制,该市不会向西部扩展。四.鄱阳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20分)材料一

图1鄱阳湖简图图2南昌市多年气候统计图1.鄱阳湖位于我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它周边的典型植被主要以(单选:A.常绿B.落叶)阔叶林为主,因气候,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贫瘠。(2分)【〖答案〗与评分标准】A(1分)温暖湿润(1分)〖解析〗考点:植被,土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对应的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图3显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气候温暖湿润,水循环活跃,土壤表层的有机质随水流失作用强;气候温暖湿润,微生物对有机质分解速度快,有机质保存时间短;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生长旺盛,土壤中有机质被转移到植物体内。因此,土壤有机质积累少,肥力低。材料二土地的利用方式变化会引起“碳源”和“碳汇”的变化。下表为2000-2010年鄱阳湖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量(单位:104t)。2.鄱阳湖区“碳汇”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单选2分)A.耕地 B.林地C.草地 D.建设用地【〖答案〗与评分标准】B(2分)〖解析〗考点:全球变暖。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碳源是指产生二氧化碳之源。碳源与碳汇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即碳源是指自然界中向大气释放碳的母体,碳汇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减少碳源一般通过减排二氧化碳来实现,增加碳汇则主要采用固碳技术。表格数据显示,鄱阳湖区林地的碳排放量值为负值最大,即林地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最多,因此“碳汇”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B正确。3.2000-2010年,鄱阳湖地区碳排放量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单选2分)A.导致全球变暖 B.增加土壤肥力C.提升生态安全 D.改善人居环境【〖答案〗与评分标准】A(2分)〖解析〗考点:全球变暖。读表可知,2000-2010年,鄱阳湖地区碳排放总量增加很多,碳源与碳汇的比值也增加较多,因此促使全球变暖,A正确;二氧化碳与土壤肥力无关,B错误;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全球变暖,进而威胁生态安全,C错误;二氧化碳增加与改善人居环境关系不大,D错误。4.为实现鄱阳湖区低碳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合理土地利用方式是(单选2分)A.增加林地和耕地面积 B.提高低耗能、高效益产业比重C.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 D.促进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答案〗与评分标准】D(2分)〖解析〗考点:全球变暖。表格数据显示,耕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增加耕地面积不利于湖区低碳可持续发展,A错误;提高低耗能、高效益产业比重和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分别属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措施,不属于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措施,B、C错误;湖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建设用地,因此促进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有利于低碳可持续发展,D正确。材料三水稻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鄱阳湖平原极其适宜水稻生长,这里主要种植双季稻,但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发展,许多农户改种一季稻。5.从人口结构变化的角度,分析部分农户选择单季稻的人文原因。(4分)【〖答案〗与评分标准】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迁移(2分),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人口减少(2分)。〖解析〗考点:人口,城镇化。材料三显示水稻种植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即需要大量劳动人口。随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城镇化发展,意味着农村大量劳动力外迁,导致老龄化问题突出,农村劳动力不足,改为一季稻,以缓解对劳动人口的需求。材料四近年来,鄱阳湖区生活污水排放量较大,而周边地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脱磷能力较差,使得入湖总磷量增加,水体受到污染。6.针对材料中出现的污染问题,提出鄱阳湖的环境治理措施。(4分)【〖答案〗与评分标准】加强宣传和管理,提高民众环保意识,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技术投入,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加强对鄱阳湖流域上、下游整体水环境管理、治理和保护;利用枯水期,对流域内河湖底泥进行清淤,提高湖泊自净能力。(任答二点,每点2分)〖解析〗考点:环境污染、环境可持续发展。材料四中出现的污染问题,主要是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和周边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脱磷能力较差导致的,故提出针对性的“减排、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措施。加强全流域的综合治理,避免上游水污染给下游地区、湖泊带来水污染;采取工程措施,对富含有机质的河湖底泥及时清除,利于提高湖泊自净能力。材料五受季风影响,鄱阳湖流域几乎每年都要遭受旱涝灾害,地理信息技术大大提高防灾减灾工作效率。7.简述遥感技术在旱涝灾监测方面具有的优势。(4分)【〖答案〗与评分标准】探测范围广,获取灾情信息快,不受地面条件限制。(任答二点,每点2分)〖解析〗考点: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可感知即时的地面信息,可以在短时间获取大面积的地理信息,因此在自然灾害监测方面具有的优势主要表现为获取灾情速度快、获取范围广,且不受地形、交通等的限制。五、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材料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简称“长三角一体化”)于2021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构成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涵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常住人口约2.2亿人,集中了全国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所等。材料二交通运输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沪宁沿江高铁是长三角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建正线西起南京南站,终至太仓站,于2023年8月通车运营。图1长三角局部区域图图2沪宁沿江高铁路线图1.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外来务工人员较多,但上海市近些年因产业转型升级,外来务工人口有所下降。导致人口迁移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单选2分)A.自然资源 B.生态环境 C.社会文化 D.经济【〖答案〗与评分标准】D(2分)〖解析〗考点:人口迁移。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吸引外来人口迁入务工经商。近些年上海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减少,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增加,适合低素质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减少,外来务工人口有所下降,D符合题意;自然因素、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口迁移有影响,但不符合题意。2.下图中能反应该长三角地区传统民居特色的是(单选2分)ABCD【〖答案〗与评分标准】B(2分)〖解析〗考点:城乡景观与文化。城乡景观与文化中物质文化,反映当地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状况。长三角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河湖众多,属于水乡泽国,传统民居多白墙黑檐的楼房,故B图符合题意。A为内蒙古草原蒙古包,拆卸方便,适合牧民游牧生活。C为合掌屋,合掌屋是日本岐阜县白川乡合掌村的传统民居,其地处暴雪地带,屋顶陡立、厚铺蒲苇,冬季利于积雪滑落防御风寒,夏季又能遮烈日防雨水,屋内冬暖夏凉。D为四合院,华北地区的传统民居,四周院墙围合、中间天井庭院,形成“外闭内敞”的平面格局,内宅中“北屋为尊、两厢次之”等居住空间的分配,反映了传统儒学礼制的要求;院墙围合,冬季可以阻挡寒冷的西北风,确保居住舒适。3.2024年人口数据统计显示,长三角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近70%,说明该区域城市化将进入(单选:A.起步B.快速发展C.稳定发展)阶段。推动该地区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最主要因素是(单选)(4分)A.当地优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B.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C.大量外籍工人的涌入D.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长【〖答案〗与评分标准】C(2分)B(2分)〖解析〗考点:城镇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即城镇化率上升。一般将城镇化过程划分为起步发展(初期)、快速发展(中期)和稳定发展(后期)三个阶段。起步发展阶段的城镇化率约为10%~30%,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约为30%~70%,稳定发展阶段的城镇化率约为70%~90%。2024年人口数据统计显示长三角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近70%,说明长三角城镇化即将进入稳定发展阶段,C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化进程中自然条件没有较大变化,且人口迁入城市的主要是经济因素,而不是自然因素,故A错。一般情况下,区域产业结构直接影响劳动力就业结构,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原有的第一产业农村劳动力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即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多,吸引大量人口从内地、从农村向长三角城市迁移,促使城市快速发展,故B正确、D错。我国劳动人口总量庞大,不需要接纳外籍工人,故C错。4.近年来,上海等长三角城市大力推进“绿色公共交通”的建设和推广新能源汽车,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单选2分)①能源紧缺问题 ②交通拥挤问题 ③环境污染问题 ④失业问题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与评分标准】B(2分)〖解析〗考点:城镇化。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会出现许多城市问题。如汽车尾气排放过多引起环境污染,车辆数量多,造成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频发。“绿色交通”倡导积极发展公共交通,既节能环保,又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促进了城市发展,所以这主要解决的是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交通问题、环境问题,②③正确。交通总量没有减少,故不能解决能源问题,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不能解决失业问题,①④错误。故选B。5.沪宁沿江高铁建设的有利自然条件是(单选2分

)A.河流众多 B.地形平坦 C.全年气候温和 D.城市密集【〖答案〗与评分标准】B(2分)〖解析〗考点:交通建设区位。长三角河流众多,修建高铁时需增建桥梁,增加施工难度,提高成本,A错;长三角地区三角洲地形平坦,修建难度较小,B正确;长三角地区位于亚热带,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季节变化明显,C不符合实际气候环境,故错;城市密集,对快速交通需求量大,但这是人文条件,D错。6.沪宁沿江高铁建成通车后将(单选2分

)①缩短城市间的时间距离 ②促进沿线矿产资源开发③加快特色农产品的外运 ④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与评分标准】D(2分)〖解析〗考点: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高铁运行速度快,沪宁沿江高铁建成通车后,线路短,会缩短沿线城市间的时间距离,①正确;高铁非重载铁路,运费较高,以客运为主,不适合矿产、农产品等货物运输,②③错误;沪宁沿江高铁建成通车后,沿线地区的经济联系增强,利于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④正确。故选D。7.分析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区位条件。(6分)【〖答案〗与评分标准】位于长江入海口、大陆海岸线中点,地理位置优越,对外开发程度高;公路、铁路、航空、海运等交通便利;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水平高;人口多,劳动力丰富、且素质高;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经济基础好;城市化水平高,受上海等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强;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任答二点,每点2分,共4分)但长三角地区各类能源和矿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较严重。(任答一点,2分)〖解析〗考点:区域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区域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从有利区位和不利区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图1显示长三角优越的海陆位置、特殊位置。材料一提供了国家正常、人口(劳动力)、科技信息。材料二和第6题提供了交通信息。第3题提供了经济发展状况的信息。不利区位条件,结合第4题和身为上海人的生活实际、已学知识即可得出结论。202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考模拟卷(04)(上海专用)一、中美洲大国——墨西哥。(20分)材料一图1为北美略图,图2为墨西哥略图。图1图21.A、B、C、D四海域中海水密度最高的是,D处曾经是世界著名渔场,最主要成因是。(2分)【〖答案〗与评分标准】D(1分)寒流、暖流在此交汇,饵料丰富,吸引鱼群集聚(1分)〖解析〗考点:海水性质,洋流。纬度越高,海水温度越低,海水密度越低。图1显示D海域纬度最高,故密度最低。图1显示D海域位于寒流、暖流交汇处,海水搅动导致海底营养盐类到达海洋表层,利用浮游生物繁殖,饵料丰富,吸引鱼群集聚,形成渔场。2.C地的地貌类型是(单选:A.海岸地貌B.风成地貌)。假如E处有1千吨小麦运往C处,适宜采用(单选:A.公路运输B.内河运输)。(2分)【〖答案〗与评分标准】A(1分)B(1分)〖解析〗考点:地貌,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图1显示C地位于密西西比河入海口海岸,受海水作用强,分布有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分布在气候干旱区,C处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多,不会发育风成地貌。E位于密西西比河上游,C位于入海口,1千吨小麦,运量大,适合采用运价低的内河运输运往C处。公路运输运量小,长途运输运价高,长距离运输1千吨小麦,运输成本高。3.有学者认为6500万年前,尤卡坦半岛被陨石撞击,导致恐龙灭绝。该事件发生在代(地质年代)。(1分)【〖答案〗与评分标准】中生代(1分)〖解析〗考点:地球的演化史。恐龙属于爬行动物,盛行于中生代。材料二1982年墨西哥火山喷发后,某观测站统计分析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下图1墨西哥火山喷发景观,图2为该站点某时段内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与1970年相比净值变化示意图。图1图24.一般认为火山喷发出的大量炽热岩浆可能来源于(单选2分)A.地壳 B.上地幔的软流层 C.下地幔 D.外核【〖答案〗与评分标准】B〖解析〗考点:地球圈层构造。据科学家研究推测,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故B正确。5.本次火山喷发后太阳辐射净值突然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单选2分)A.大气逆辐射增强 B.大气散射作用减弱C.大气反射作用增强 D.大气吸收作用减弱【〖答案〗与评分标准】C(2分)〖解析〗考点:大气热力过程。火山喷发后,大量火山灰进入地球大气层,增加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即大气反射作用、散射作用、吸收作用均增强,C正确,BD错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与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和大气削弱作用有关,与到达地面后转换而来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无关,A错误。6.大型火山喷发往往会伴随地震发生。地震发生时,在附近海面船只上的船员(单选2分)A.只感受到上下颠簸 B.先感受到上下颠簸,后感受到左右摇晃C.只感受到左右摇晃 D.先感受到左右摇晃,后感受到上下颠簸【〖答案〗与评分标准】A(2分)〖解析〗考点:地震。地震发生时以地震波的形成释放能量。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地震发生时,横波给人的感觉是水平晃动,纵波给人的感觉是上下颠簸,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液体(海水)传播,因此船只上的人员只能感觉上下颠簸,A正确,BCD错误。材料三墨西哥是拉美地区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国内资金缺乏,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汽车产业是墨西哥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主要集中布局在墨西哥中北部。从城乡结构来看,2021年墨西哥城镇化率为81%,人均GDP为9926美元,而美国人均GDP为7.02万美元。7.墨西哥城选建在高原上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选填:水源/气候),墨西哥城市化水平(选填:高/低),和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易出现(选填:烂皮树/烂心树)现象。(3分)【〖答案〗与评分标准】气候(1分)高(1分)烂皮树(1分)〖解析〗考点:城市区位,城市化。墨西哥城纬度低,低海拔地区气温高,而高海拔地区较为凉爽,适合居住,因此墨西哥城选建在高原上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气候。从城乡结构来看,2021年墨西哥城镇化率为81%,说明城市化水平高,但该国经济发展落后,城市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就业机会、住房,城市外围出现棚户区和贫民窟集聚的“烂皮树”现象。“烂心树”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因城区环境、交通、住房等问题严重,出现郊区化、逆城市化现象,而中心城区出现房屋破落、设施陈旧、治安恶化的“烂心树”现象。8.以下关于墨西哥高速公路建设不利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单选2分)A.国内资金不足 B.技术水平不高 C.地质条件复杂 D.地势平坦【〖答案〗与评分标准】D(2分)〖解析〗考点:交通区位。墨西哥是拉美地区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国内资金缺乏,技术落后;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墨西哥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地质条件复杂,高速公路修建难度较大,根据题意,D错。9.简述墨西哥汽车产业集聚的意义。(4分)【〖答案〗与评分标准】汽车产业集聚布局,有利于共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集中治污,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加强企业间的技术协作和信息交流,提供技术水平。(任答二点,每点2分,共4分)〖解析〗考点:工业区位。集聚是工业区位因素之一,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二.非洲萨赫勒地区的“绿色长城”(20分)非洲萨赫勒地区利用荒漠化治理的中国经验建设起“绿色长城”,形成了治沙与治穷相结合、生态和经济相融合的农耕系统。该地年降水量约600mm,年蒸发量约2200mm。人们在贫瘠的土壤上,在仅保留天然杂草种子的状况下休耕,休耕防护带每年移动约5米,创造性地建设了“移动休耕防护带”。与来自其它国家的荒漠化治理方式相比,其更容易被当地人采纳。下图示意萨赫勒地区位置和M地不同时间农耕系统剖面。1.萨赫勒地区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和(单选:A.热带稀树草原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交界处,降水量远(单选:A.大于B.小于)蒸发量,当地天然杂草(单选:A.根浅、叶茂B.根系发达、植株矮小),防治荒漠化效果较差。(3分)【〖答案〗与评分标准】ABB〖解析〗考点:气候,植被。图示萨赫勒地区位于非洲北部10°N-20°N之间,北侧为热带沙漠,故该地为热带稀树草原气候。材料显示“该地年降水量约600mm,年蒸发量约2200mm”,即降水量远小于蒸发量,气候干旱。天然杂草具有耐旱的特征,根系发达、植株矮小2.休耕防护带向方向移动,判断依据是。(6分)【〖答案〗与评分标准】东北(2分)当地盛行风向为东北风(2分),移动休耕防护带逐渐向上风向移动(2分),故向东北方向移动。〖解析〗考点:提取图文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以知道,休耕防护带每年移动5米;从图中可以看出,休耕防护带的移动方向与盛行风的风向一致,图中的萨赫勒地区盛行风的风向为东北风,移动休耕防护带逐渐向上风向移动,故向东北方向移动。3.与休耕前相比,休耕带农作物单产(单选:A.增加B.减少),下列关于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有。(不定项选择3分)(5分)A.休耕防护带可以减小干季的风力,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B.休耕防护带在雨季可以保水保土,增加土壤含水量C.休耕防护带可以减少自然植被的多样性,以减少土壤肥力消耗D.休耕可以减少农作物对土壤肥力消耗【〖答案〗与评分标准】A(2分)ABD(全部正确,3分;ABD中,只选一个得1分,选2个得2分。任一组合中,出现C,本题不得分)〖解析〗考点:植被对土壤的影响。材料中“非洲萨赫勒地区……,形成了治沙与治穷相结合、生态和经济相融合的农耕系统”,说明粮食等农作物单产明显增加。因为休耕防护带,植被起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土壤厚度、肥力、水分、有机质都得到改善,休耕,直接减少农作物对土壤养分的消耗,故ABD都正确。材料中“在仅保留天然杂草种子的状况下休耕”,说明休耕防护带还可以保护区域自然种子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减少自然灾害的产生,故C不正确。4.说明该农耕系统更容易被当地人采纳的社会经济原因。(6分)【〖答案〗与评分标准】该农耕系统在仅保留天然杂草种子的状况下休耕,无需额外资金的投入,无需额外的劳动负担,但农作物产量却得到提高,当地人的经济收入也增加了,故更容易被当地人采纳。(任答三点,每点2分,共6分)〖解析〗考点:治理荒漠化区位及其意义。移动休耕防护带的方式简单易行,不需要复杂的技术和设备,无需增加额外资金,减少投入;该方式仅保留天然杂草种子的状况下休耕,不需要增加劳动量,节省人力资源;通过第二问可以知道,该方式可以提高作物产量,从而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参与治沙与治穷,当地人能够获得经济收益,提高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安定和国家安全。三、城市空间结构不同地域的乡村和城镇,因自然环境、经济活动、地域文化等差异而各具特色,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城乡空间成为共同的追求。下图1示意绘制的我国某历史悠久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甲、乙、丙、丁四地位于城市不同功能区,图2是该城镇选用的图案护栏。图1图21.甲、乙、丙、丁四地中属于居住区的是,最适合布局大数据中心的是。(2分)【〖答案〗与评分标准】乙丁〖解析〗考点:城市空间结构。由图可知,甲、乙、丙、丁四地中,乙占地面积最大,属于居住区。丁位于大学城,科技力量雄厚,最适合布局大数据中心。2.甲、乙、丙、丁四地中地租最高的是,该地所处的功能区是。(2分)【〖答案〗与评分标准】甲商业(商务)区〖解析〗考点:城市空间结构。由图可知,甲、乙、丙、丁四地中,甲位于市中心,地租最高,该地所处的功能区是商业区。3.甲地所处的功能区形成的有利区位条件有、、。(每个空格只填一个数字序号,3分)①位于城市中心,人流量大②多条公路经过,交通便捷③商业历史悠久④交通拥堵,污染严重【〖答案〗与评分标准】①②③(序号填写的顺序可以更换)〖解析〗考点:城市空间结构。甲地所处的功能区是商业区,形成的有利区位条件有位于市中心,处于多条交通线的交汇处,通达度高;众多商家集聚,商业互补,彼此带动,减少消费者的交通费用和购物时间,提高商业效益。靠近住宅区,人口密度较高,购买力强。交通拥堵不是有利条件。3.与普通护栏相比,图案护栏被该城镇选用的优势是(单选2分)A.彰显文化 B.原料丰富 C.经久耐用 D.适用地广【〖答案〗与评分标准】A〖解析〗考点:城市文化。根据材料不同地域的乡村和城镇,因自然环境、经济活动、地域文化等差异而各具特色,图案护栏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彰显地方传统文化,A正确。4.若该城市位于我国东北,图2所示季节不可能是(单选:A.夏季B.冬季1分),下列关于图1中的行道树所起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单选2分)A.美化环境 B.缓解城市热岛 C.防风固沙 D.分隔道路,确保交通安全【〖答案〗与评分标准】BC〖解析〗考点:植被,城市空间结构。我国东北受温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春季开花发芽、夏季葱绿、秋季金黄落叶、冬季枝干光秃,图2中的树木葱绿,故不可能是冬季,B正确。城市植被属于生态保育区,穿插于各个功能区之间,为城市增添绿色,是美化城市环境途径之一,A正确。树冠可以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温度,进而降低气温;树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保温作用下降,进而降低气温,缓解城市热岛,B正确。5.甲、乙、丙、丁四地中,最适合布局钢铁厂的是,其理由为(至少答两点)。(6分)【〖答案〗与评分标准】丙(2分)位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河流下游、取水便利、接近煤矿、铁矿、靠近铁路等,交通便利。〖解析〗考点:城市空间结构,工业区位。钢铁厂区位选择要考虑交通以及污染。由图可知,甲、乙、丙、丁四地中,丙地靠近铁路,便于原材料以及成品的运输。钢铁厂有大气污染,丙地位于城市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污染物对城市污染较小;钢铁厂还有水污染,丙地位于城市河流的下游地区,对城市的水源污染较小。6.该城市空间不会向(填方向)拓展,主要影响因素是(单选:A.气候B.地形)。(4分)【〖答案〗与评分标准】西(或西北)(2分)B〖解析〗考点:城市空间结构。图示该市西北有较密集的等高线,地表起伏大,不适合城市建设,即受地形限制,该市不会向西部扩展。四.鄱阳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20分)材料一

图1鄱阳湖简图图2南昌市多年气候统计图1.鄱阳湖位于我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它周边的典型植被主要以(单选:A.常绿B.落叶)阔叶林为主,因气候,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贫瘠。(2分)【〖答案〗与评分标准】A(1分)温暖湿润(1分)〖解析〗考点:植被,土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对应的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图3显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气候温暖湿润,水循环活跃,土壤表层的有机质随水流失作用强;气候温暖湿润,微生物对有机质分解速度快,有机质保存时间短;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生长旺盛,土壤中有机质被转移到植物体内。因此,土壤有机质积累少,肥力低。材料二土地的利用方式变化会引起“碳源”和“碳汇”的变化。下表为2000-2010年鄱阳湖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量(单位:104t)。2.鄱阳湖区“碳汇”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单选2分)A.耕地 B.林地C.草地 D.建设用地【〖答案〗与评分标准】B(2分)〖解析〗考点:全球变暖。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碳源是指产生二氧化碳之源。碳源与碳汇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即碳源是指自然界中向大气释放碳的母体,碳汇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减少碳源一般通过减排二氧化碳来实现,增加碳汇则主要采用固碳技术。表格数据显示,鄱阳湖区林地的碳排放量值为负值最大,即林地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最多,因此“碳汇”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B正确。3.2000-2010年,鄱阳湖地区碳排放量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单选2分)A.导致全球变暖 B.增加土壤肥力C.提升生态安全 D.改善人居环境【〖答案〗与评分标准】A(2分)〖解析〗考点:全球变暖。读表可知,2000-2010年,鄱阳湖地区碳排放总量增加很多,碳源与碳汇的比值也增加较多,因此促使全球变暖,A正确;二氧化碳与土壤肥力无关,B错误;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全球变暖,进而威胁生态安全,C错误;二氧化碳增加与改善人居环境关系不大,D错误。4.为实现鄱阳湖区低碳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合理土地利用方式是(单选2分)A.增加林地和耕地面积 B.提高低耗能、高效益产业比重C.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 D.促进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答案〗与评分标准】D(2分)〖解析〗考点:全球变暖。表格数据显示,耕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增加耕地面积不利于湖区低碳可持续发展,A错误;提高低耗能、高效益产业比重和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分别属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措施,不属于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措施,B、C错误;湖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建设用地,因此促进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有利于低碳可持续发展,D正确。材料三水稻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鄱阳湖平原极其适宜水稻生长,这里主要种植双季稻,但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发展,许多农户改种一季稻。5.从人口结构变化的角度,分析部分农户选择单季稻的人文原因。(4分)【〖答案〗与评分标准】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迁移(2分),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人口减少(2分)。〖解析〗考点:人口,城镇化。材料三显示水稻种植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即需要大量劳动人口。随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城镇化发展,意味着农村大量劳动力外迁,导致老龄化问题突出,农村劳动力不足,改为一季稻,以缓解对劳动人口的需求。材料四近年来,鄱阳湖区生活污水排放量较大,而周边地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脱磷能力较差,使得入湖总磷量增加,水体受到污染。6.针对材料中出现的污染问题,提出鄱阳湖的环境治理措施。(4分)【〖答案〗与评分标准】加强宣传和管理,提高民众环保意识,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技术投入,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加强对鄱阳湖流域上、下游整体水环境管理、治理和保护;利用枯水期,对流域内河湖底泥进行清淤,提高湖泊自净能力。(任答二点,每点2分)〖解析〗考点:环境污染、环境可持续发展。材料四中出现的污染问题,主要是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和周边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脱磷能力较差导致的,故提出针对性的“减排、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措施。加强全流域的综合治理,避免上游水污染给下游地区、湖泊带来水污染;采取工程措施,对富含有机质的河湖底泥及时清除,利于提高湖泊自净能力。材料五受季风影响,鄱阳湖流域几乎每年都要遭受旱涝灾害,地理信息技术大大提高防灾减灾工作效率。7.简述遥感技术在旱涝灾监测方面具有的优势。(4分)【〖答案〗与评分标准】探测范围广,获取灾情信息快,不受地面条件限制。(任答二点,每点2分)〖解析〗考点: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可感知即时的地面信息,可以在短时间获取大面积的地理信息,因此在自然灾害监测方面具有的优势主要表现为获取灾情速度快、获取范围广,且不受地形、交通等的限制。五、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材料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简称“长三角一体化”)于2021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构成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涵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常住人口约2.2亿人,集中了全国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所等。材料二交通运输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沪宁沿江高铁是长三角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建正线西起南京南站,终至太仓站,于2023年8月通车运营。图1长三角局部区域图图2沪宁沿江高铁路线图1.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外来务工人员较多,但上海市近些年因产业转型升级,外来务工人口有所下降。导致人口迁移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单选2分)A.自然资源 B.生态环境 C.社会文化 D.经济【〖答案〗与评分标准】D(2分)〖解析〗考点:人口迁移。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吸引外来人口迁入务工经商。近些年上海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减少,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增加,适合低素质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减少,外来务工人口有所下降,D符合题意;自然因素、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口迁移有影响,但不符合题意。2.下图中能反应该长三角地区传统民居特色的是(单选2分)ABCD【〖答案〗与评分标准】B(2分)〖解析〗考点:城乡景观与文化。城乡景观与文化中物质文化,反映当地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状况。长三角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