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 1 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1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1 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1 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3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1 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4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1 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古诗三首

【教材解说】

《古诗三首》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由《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三首七言绝句组成,内容都与古代儿童的生活有关。细读这三首古诗,发现以下特质:

1.题材相同。三首古诗都描写了古代农村儿童的生活场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写了农家的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却在茂盛的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稚子弄冰》通过“脱"穿”“敲"等一系列动作,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幼童在严寒天气弄冰玩耍、自得其乐的画面。《村晚》展现了牧童骑牛晚归的情形: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课文的插图分别描绘了第一、三首古诗的主要场景,有助于学生走进情境、理解诗意。三首古诗都表现了农村儿童天真无邪、顽皮活泼、悠闲自在的情趣。

2.环境各异。细细品味,三首古诗中儿童所处的环境是各不相同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写于夏忙时节,农人白天到田里除草,晚上回来搓麻线,农家男女各自挑起家庭重担,村庄上下、一派繁忙。《稚子弄冰》写了寒冬之时、冰天雪地的村庄。《村晚》的环境颇有意境: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高涨,两个“满”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景象;“衔"浸”二字形象地展现了落山的太阳好像被远山衔在嘴里,这一切都倒影在水中的景象。

3.情感相融。三位诗人都是在晚年以老者的视角描写孩童的生活,塑造了天真可爱、调皮活泼、悠然自得的儿童形象,流露出对乡村儿童的喜爱、赞美之意。同时,三首诗歌也使得诗人对快乐童年生活的喜爱和怀念之情更深入人心。因此,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抓住儿童形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因此,本课的学习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运用结合注释、插图,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诗句表达的意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再适时地加以引导,进而让学生能更好地感悟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等4个字。

2.借助注释、插图,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在比较中发现三首古诗的异同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深入体会三位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喜爱和怀念之情。联读拓展,感受更多诗人笔下的童真童趣。

4.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多种方式理解诗歌大意,在比较中发现三首古诗的异同点,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深入体会三位诗人的情感。

2.难点: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耘”等3个字。

2.借助注释、插图,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在比较中发现《四时田园杂兴》《村晚》的异同点,感受相似的儿童情趣、以及繁忙与宁静的环境之别。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深入体会两位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情境引路整体初探

1.创单元情境,设主题任务。

(1)引读主题:冰心曾说,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故事——快乐也好,辛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

(2)呈现目录:这个单元,我们要搭乘童年的绿皮火车去往四个站点,先去瞧瞧古人的童年生活,再去看看名家笔下的童年,在了解大人的童年岁月后,写写我们自己的童年故事。在这趟旅程中,我们要随身携带“童年旅行手帐”,记录发现和感受,最后,在班级“童年旅程沙龙活动”上分享一路的收获。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先开往第一个站点,走近古代儿童多姿多彩的生活,读课题。

(1)理解诗题:相机点拨三个诗题中难懂的词。

①《四时田园杂兴》中“四时"表四季;“杂兴”指各种兴致。(顺势介绍诗人范成大)

②《稚子弄冰》中的“弄"为“玩”的意思。

(2)自由读诗:诗中都是如何称呼儿童的,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①交流梳理:童孙学种瓜,稚子弄冰,牧童横牛背、吹短笛。(相机板书)

②字词教学:“稚"是翘舌音,“稚子”为“幼小的孩子"之意。

板块二:联合教学整体感知

1.整合教学,布置任务:童孙和牧童中都有个“童”字,我们先走进第一、三首诗。

学习建议一:1.自由朗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和《村晚》,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尝试给古诗断句,读出节奏,读好韵律。

2.重点突出,落实“二读"。

(1)读得准确。

①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②重点关注:昼(翘舌音,指导书写)、供(多音字,表示从事什么职业时,念第四声,因此诗句中念gòng;表示给予的时候,念第一声)、陂(区别“坡”)、漪(图片理解)。

③完成《作业本》第2题。

④集体朗读。

(2)读出节奏:回顾七言《绝句》的停顿方式(二二三节奏),展示学生的断句,提醒《村晚》1-3句可在“水"浸”“横"字后面再断句。

3.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学习建议二:同桌合作,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两首诗歌的大致意思。

(1)指名讲解,相机点拨:《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儿女”指男女,和现在“儿女"有区别;《村晚》中借图片想象画面理解第二句。

(2)自由练说,学生展示。

板块三:联结对比深入探究

1.小组合作,布置任务。出示:

学习建议三:小组合作,比较《四时田园杂兴》和《村晚》两首古诗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2.相同之处。

(1)儿童的活动都十分有趣。

①关注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想象画面:这几个小朋友在桑树的树荫底下忙着学种瓜时,他们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抓“未解”“学"等词想象童孙学种瓜时生疏、笨拙的动作)

▲体会形象:你看到了怎样的农家童孙?(天真可爱、勤劳懂事、好学等,相机板书)

▲指导朗读:放慢读,将“学种瓜”语调微微上扬,表现出孩童的天真。

②关注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想象画面:放牛娃归来的途中,是怎样吹着短笛?(联系“横牛背"图片,并让学生模仿吹口哨,感受牧童的“悠闲自在”和“随心洒脱")

▲体会形象:牧童的哪些特点吸引着你?(天真、悠然自得、随心洒脱等,相机板书)

▲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将“横”“信口"略微拖长,表现出牧童的悠闲自在。

(2)诗歌的写法相似:开头两句交代环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的活动。

3.不同之处:两首诗歌的环境营造了不同的氛围。

(1)关注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①描述景象:读着这样的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板书:繁忙)

②联结生活: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夏季时节村庄繁忙的景象,农家人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什么农活?(相机指导书写“耘”)

③引读诗句:在这样的环境里,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④指导朗读:语速稍快,读出农耕劳作的繁忙景象。

(2)关注诗句: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①引导想象:聚焦两个“满"字,请学生聊一聊想象到的画面。

②表达感觉:请学生说说画面带给自己的感觉。(宁静、恬然、水草丰美又充满生机等,板书:宁静)

③指导朗读:语速放缓,读出宁静悠远的感觉。

④创境引读:多美的夜晚风光,难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4.多形式朗读。

板块四:联读拓展体会情感

1.联读资料。出示:

学习建议四:联读两位诗人的创作背景,思考:两首诗歌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共同之处?

资料一:南宋淳熙十年(1183),近60岁的范成大辞官回到了家乡,在石湖之畔开始了心慕已久的退隐生活。隐居期间,他创作了60首《四时田园杂兴》。资料二:《村晚》是雷震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写的。

2.讨论探究:两首诗都创作于诗人晚年隐居之时,借天真可爱的孩童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喜爱和怀念之情。(板书:晚年、喜爱、怀念)

3.生字教学:指导书写“桑”,提醒三个“又"的最后一笔都是点。

4.课堂小结:一首诗仿佛就是一幅多彩的画,在范成大和雷震描绘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了古代儿童烂漫的童年,对古代的孩子来说,田野山外,什么都可以玩,一棵瓜苗、一根短笛、甚至是一块冰!下节课,我们就去看看古代儿童怎么玩冰!

【作业布置】

1.课内作业:完成《作业本》第1、2题。

2.课外作业: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村晚》。

【板书设计】

1古诗三首

童孙学种瓜天真可爱、勤劳懂事繁忙喜爱

稚子弄冰_________晚年

牧童横牛背、吹短笛悠闲自在、随心洒脱宁静怀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钲”“磬"玻璃”等词的意思,会写“晓"字。

2.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抓“脱、穿、敲、碎”等词体会稚子的童真童趣,并读出稚子心情的起伏变化。联读拓展,感受更多诗人笔下的童真童趣。

3.在比较中发现三首古诗的异同点。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读好古诗

1.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判断对错:完成《作业本》第3题第(2)(3)小题。

(2)默写古诗:完成《作业本》第5题第(1)小题,引导学生注意竖写古诗的格式。

2.过渡:上节课,我们看到一棵瓜苗、一根短笛在古代孩童的手中都玩出了自由快乐、玩出了天真烂漫,这节课,我们去看看他们是如何玩冰的!出示:

学习建议一:1.自由朗读古诗《稚子弄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运用上节课所学的方法给古诗断句,读出节奏,读好韵律。

3.指导朗读。

(1)重点正音:钲、磬(后鼻音),玻璃(lí)。借助注释,将图片与三者对应连线。

(2)学生交流断句,出示示范,有节奏地朗读。

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板块二:整体感知读出童趣

1.布置任务。出示:

学习建议二: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理解《稚子弄冰》的大致意思,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

2.读懂诗意。

(1)突破难点:重点抓“脱"晓”之意理解第一句话的含义——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取出。相机指导书写“晓"。

(2)学生尝试说出诗歌的大致意思。

3.读出童趣。

学习建议三:朗读《稚子弄冰》,说说从哪儿体会到稚子的童真童趣?圈画相关词语,同桌交流。

(1)重点关注三个动作词;脱、穿、敲。

①联系生活说“脱”:夏天时,你是怎么把自制的冰棒从模具里取出来的?联系生活,想象这个小朋友们是怎么把冰取出来的?(预设:用小刀剜、反扣盆子使劲敲打一番……)

②想象画面解“穿":这个孩子是怎么把彩丝穿过冰块的?(预设:把彩丝穿在针里,针刺进冰里,彩丝就穿过去了;用工具把冰块戳个大窟窿……)

③角色扮演明“敲”。

▲角色扮演:请学生模拟“敲冰锣"的画面,边敲边说。

▲引发思考:你觉得他是重重地敲,还是轻轻地敲?(引导学生从“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看出敲得很用力,声音很大)

▲猜测心理:当“冰锣”破碎的时候,你觉得小朋友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2)体会心情,指导朗读。

①画心情图:从“脱"穿”到“敲”,再到“碎”,小朋友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画一条曲线表示他心情的变化。(板书:脱→穿→敲→碎)

预设:把冰成功取出,内心是十分激动、雀跃的;随着彩丝穿过冰块,敲响“银钲”,越来越兴奋,越敲越响;当“银钲”敲碎的时候,内心很沮丧,甚至有点后悔。

②根据心情图,指导读好古诗。

(3)创说故事:请学生把自己当成“稚子”,说说玩冰的过程。完成《作业本》判断题。

(4)体悟形象: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稚子?(相机板书:聪明伶俐、稚气未脱……)

板块三:多次联读读出异同

1.阅读拓展:稚子玩冰玩得不亦乐乎,其实古代孩子玩冰很有一招哦。出示:

【吃冰凌】北方的孩子发明了一种“吃冰凌”的玩法。在河心的冰面上,敲开一个小洞,透过小洞就能看到冰下流动的河水。先将竹竿的杈枝放进小洞沾上河水,再将竹枝拿出来在雪地上滚一下,竹枝就冻成了冰凌。反复几次,细细的竹枝就变成粗粗的冰凌枝了。用手举着,边吃边玩,就像三伏天吃冰棍一样。

2.联读组诗:“冰"如此有趣好玩,其实,一根草、一把伞在古代儿童的手中都可以玩出花样来。联读古诗,学生交流从诗中感受到的童真童趣。

春日田园杂兴(其五)[宋]范成大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1)《春日田园杂兴》描绘了小儿们酣战百草的情景,体现了孩子的天真。拓展“斗草”。

“斗草"一般是比赛草的韧性。方法是找来韧性比较强的草柄,两人各取一根,使之十字交叉,各拿草柄两端,用力拉向怀中,以拉断对方为胜。江南春早,立春草长,儿童互相用草角力,坚韧者胜,折断者败。

(2)《舟过安仁》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渔童的行为:以伞当帆使船前进。

3.比较阅读,发现奥秘:这两首诗更激起我们探究古代儿童生活的兴趣,现在,我们回过来看看,你能比较出课文三首古诗的异同点吗?

学习建议四:小组合作,比较课文的三首古诗,说说它们的相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