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中语文:《鸿门宴》
【课文分析】
一、层次、结构、内容
本文记述了楚汉争霸过程中的一次重要会面,叙事详备而扣人心弦,不仅备述这次宴会的前因,更精细描写宴会上各色人物的表现,使其跃然纸上,很好地体现了《史记》“无韵之《离骚》"的特点。作为史传文学中的精彩篇章,其情节发展跌宕起伏,波谲云诡,读来扣人心弦;其人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故事发生于公元前206年(即陈涉起义后的第四年),地点在现在陕西临潼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名“鸿门"。陈涉起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仍号楚怀王。项梁叔侄、刘邦同为怀王的主力军。公元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并在新安坑杀了秦朝降军12万。之后继续进军,行至函谷关发现有人守卫,又听说刘邦已经先进入咸阳,大怒,派英布等攻破函谷关。项羽于是也进入了函谷关,兵至戏西(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北戏水西岸)。文章按情节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鸿门宴的缘起。
这部分交代刘项双方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1段主要写曹无伤告密和范增劝战:因刘邦先入咸阳且派兵守关,项羽已经大怒,曹无伤报告刘邦“欲王关中”的意图,进一步激怒了项羽。而范增又为项羽分析了刘邦的状况:一是一反常态,可见志不在小;二是望之有天子之气。各方面因素叠加,项羽对击溃刘邦的渴望溢于言表。一方面,项羽自己苦战秦军主力,自以为功劳最著,却让刘邦钻了空子,先入咸阳,感情上难以接受;另一方面,项羽素有称霸天下的志向,而刘邦正是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击溃刘邦,就等于扫除了一个重要障碍。这样一来,大战似乎在所难免,一触即发。第2段主要写项伯报信和刘邦方面的应对:项伯因私交向张良通风报信,这就使得事件有了转机;张良不忍独去,故告知刘邦,为刘邦谋划,并拉拢项伯;刘邦对项伯礼敬有加,“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还拿出一大套说辞为自己之前的行为辩解,项伯则嘱咐刘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并回报项羽,替刘邦说话,这就直接引出了“鸿门宴"事件。此时项伯的立场已悄然转至刘邦一方,这就为下文鸿门宴中他保护刘邦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这部分是全文重心。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和勇气的较量。宴会上的情节大起大落,扣人心弦。有项伯垫话在前,加之刘邦极力卑辞谢罪,项羽怒气全消,甚至还说出了告密人,可见已无意为难刘邦,且设宴招待刘邦一行,危机似乎已然化解。但范增执意杀死刘邦,“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下决心除掉刘邦,于是气氛陡然紧张,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怕失去时机,于是命项庄以舞剑为由,伺机刺杀刘邦,宴席顿时充满杀机,紧张气氛达到顶点。在这种极其严峻的形势下,樊哙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羽,并当面斥责。项羽面对樊哙的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其为“壮士”,赐酒,赐生彘肩,被樊哙斥责一番后还赐座,气氛渐趋缓和,这一系列的事件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刘邦集团能上下一心,共同应对危机
的阵营情况。矛盾错综交织,叙事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第三部分(第5—7段),写宴后余事。
刘邦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脱身逃走,张良则以玉璧、玉斗入谢。项羽收下礼物,范增则愤恨不已,这与两人在鸿门宴开始时的态度恰好相应。刘邦回营后则立即诛杀了曹无伤。故事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首尾呼应,结构相当严整。本文情节围绕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脱两个疑问逐层展开,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刘邦、项羽、张良、樊哙、范增等人的形象栩栩如生,生动传神,令人过目难忘。而关于“项羽是否应该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这一话题也一直众说纷纭,迄无定论。作为《史记》
中最为精彩的片段之一,它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
二、艺术特色
作为一篇典型的史传文,本文有如下鲜明的特点。1.故事完整,情节曲折。
以项羽由主动变被动和刘邦由被动变主动为线索,以宴前、宴中、宴后为序,记叙了一场错综复杂的斗争。以曹无伤告密引发矛盾为开端展开叙写;以宴上项羽、范增三失杀机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高潮,展示项、刘斗争过程;以刘邦逃席、范增碎斗为结局,结束“鸿门宴”;以刘邦诛杀曹无伤为尾声,紧密呼应开头。故事完整,情节紧凑,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2.并列展开,两峰并峙,双水分流,形象鲜明。主帅:项羽与刘邦谋士:范增与张良
部将:项庄与樊哙
内奸:项伯与曹无伤
3.“以文运事",生动传神
金圣叹称司马迁是“以文运事”,即以文学手法叙述历史事件。全文摹写人物形象,如在眼前,如见其人;叙述事件曲折生动,戏剧性发展。这种写人记事的手法对后世的叙事文学影响深远。
三、教学优势
本文作为史传文的代表作,文章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一方面它是文言文经典名篇,涉及大量文言词汇,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物传记,人物形象鲜明,人物塑造方法经典,故事叙述曲折,同时,还通过人物的各色表现预示政权的发展方向。因此,本文的学习,既要强化文言基础知识的把握,又要注意形象分析,还要关注学生在多篇同类文学习中辩证思维的培养。本课的教学优势,一是通过厘清文章思路,掌握叙事文学情节的发展结构,领会史传文通过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反映历史事件的特点;二是有利于训练人物形象分析,领会对人物的言行描写以及人物间的相互映衬、对比、烘托等塑造人物的方法;三是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通过思辨性阅读,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理性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大历史观。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小说了,对情节发展结构、人物形象分析也掌握了一定方法,以他们的思维水平,对理清思路、概括文意、分析形象、品味语言等常规阅读要求可以通过自读解决。
学生对文言文比较排斥,但本文故事性强,而且“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等成语已深入人心,学生虽有文言阅读障碍,但通过故事带阅读、悬念带推理的方式基本能读通文章,教师可以在导入时适当引导,提振学生阅读信心。
文章太长,文言词语较多,学生读通文本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对此,课前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预习。
学情补充:
【教学准备】一、任务专题
梳理文脉——把握行文思路分析内容——深度理解课文分析写法——探究写作特色查找问题——训练思辨阅读二、学习目标
1.总结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整理文言知识卡片,识记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词汇及文化常识。
2.体会《鸿门宴》紧张复杂的历史情节、戏剧性的氛围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3.拓展阅读《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项羽本纪》等文章,辩证分析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征。
4.学会以正确的历史观评价历史、评价历史人物。
三、学习策略
《鸿门宴》是《史记》中的名篇,选入教材设为自读课文,可用学案的方式处理涉及的文化常识和文言字词,用一课时解决对内容的理解。然后用一课时拓展阅读,辩证分析刘邦、项羽形象,质疑文中不合情理的叙述,以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锻炼思维的批判性。对于文言词语和句式也要深化理解和把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育欣赏与评价、意识与态度、选择与继承等素养
四、学习方法
练习法、探究法、讲授法、对话法、结构法,还有
五、学习重点难点重点: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
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难点:
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六、学习准备备多媒体课件
七、学习建议:2课时【学习内容与活动】
一、情景导入导入语一:
大家听说过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的原话是什么出自哪里大家知道吗对,就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公元前206年,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这也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次攸关宏图伟业以及性命的宴会,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鸿门宴》。
导入语二:
“诗是感情的艺术",“是诗人情感的真诚流露”,今天,我们先看两个军事家的诗,通过诗走向作者,进而认识一段历史,分析作者的性情和智慧。且先看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钜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
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身先士卒,楚军个个勇猛杀敌,九战九捷,大败秦军,解了钜鹿之围。在项羽军与秦军激战时,各路诸侯援军却缩在军营的壁垒上观看,不敢参战。战斗结束后,项羽召集援军将领,他们入辕门,皆“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成了诸侯军的统帅。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于是项王悲愤吟出此诗。大家从诗里感觉到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再看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刘邦平定天下后,回到故
乡沛县,邀请旧日好友一起饮酒庆祝,喝到醉醺醺的时候,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这首《大风歌》。依据史书记载,刘邦唱此歌时,“泣下数行",情绪十分激动。同学们,一代英雄项羽和刘邦曾经发生了哪些故事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鸿门宴》。
导入语三:
大家看过古装剧吗是不是特别喜欢看历史穿越剧2012年,清宫历史穿越剧“并吞八荒”“席卷天下"雍正很忙”。2013年,罪恶的导演竟然在一部剧中让项羽爱上了吕后……面对铺天盖地的流行影视作品对我们的冲击,面对种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现况,我们班几位有正义感的同学将带来一个小短剧,为大家还原真实的历史。
(演员登场,内容为刘邦、项羽会面——项庄舞剑)
教学策略:导入语一是成语导入,进入较快,利于勾连成语与文言语境的关系。导入语二是诗歌对比导入,富有韵味,给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导入语三由学生熟悉且喜爱的影视作品谈起,继而进入具体故事情境,学生兴趣很快被调动,为后面的读书活动做好铺设;而且由对影视的批判导入,容易培养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设计意图:设计三个导入语,给授课老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导入角度。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文言阅读、理解的能力,培育批判与发现、欣赏与评价的语文素养。
二、文本精讲
任务一:梳理文脉——把握行文思路
活动1.学生介绍对司马迁与《史记》的认识,教师做补充。明确
司马迁(约前145—),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陕西韩城)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生于龙门,10岁开始诵读古文,后随父亲至长安学习经史,师从著名学者孔安国学习《尚书》,从董仲舒学习《春秋》。20岁外出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30岁左右初任郎中,汉武帝元封八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并开始编纂史书。天汉三年(前97),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前91年完成《史记》,前后历时14年。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太史公》,是西汉司马迁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写作目的是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形成一家的学说)而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3000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帝王传记)、三十世家(记诸侯)、七十列传(记录人臣事迹)、八书(记录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等)、十表(历史上重大事件年表)。《史记》记事比较严谨真实,史料比较可靠,善于记事写人,被后世奉为史传文学的典范,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教学策略: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补充知识,着重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主要内容及对后世的影响。避免课堂杂碎,使学习更有效。
活动2.阅读全文,读准字音,解决文中字词,整理文言知识卡片,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文言知识见单元设计)
另补充关于古代的“座次”和“礼节"知识如下:
(1)古代“座次”问题。
①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②车骑: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③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④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
⑤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2)古代的礼节。
①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
②跪:仍像坐姿态,但臀离脚跟,伸直腰板。
③跽:长跪,把身体挺得很直。
④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
⑤稽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较“顿首"长。
⑥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
⑦再拜:拜了又拜为“再拜”。
学习策略:以“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结合注释阅读文章,整理文言知识卡片,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学生在借助注解和工具书阅读,整理知识卡片时,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动手能力也得到增强。
活动3.快速阅读课文,厘清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项、刘矛盾是怎么产生的怎么发展高潮是什么最后怎么样
(1)课文第1段写项羽大军压境,刘邦处境危急,具体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故事的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
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曹无伤告密”,将矛盾挑开,是故事的开端;第二件事是“范增进言",使矛盾进一步激化,情节迅速发展。
(2)课文第2段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对故事的发展起什么作用明确
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项伯夜访”,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转机;第二件事是“张良献策",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形势由“战”向“和"转化,刘邦化险为夷。
(3)鸿门宴上有哪些惊险而又精彩的情节简要概括。明确
①刘邦谢罪。迫于形势,轻车简从,亲至鸿门谢罪,项羽信之。
②范增举玦。“项王默然不应”,范增受挫,失掉了第一次杀刘邦的机会。
③项庄舞剑。项伯又起而“翼蔽",失去了杀刘邦的第二次机会。
④樊哙闯帐。樊哙“义责”项羽,项羽自觉理亏“未有以应",让樊哙坐下,使刘邦得以脱身,失去杀刘邦的第三次机会。
学科能力:本课采取小组分工、讨论汇报的课堂组织方式,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批判赏析的能力。
(4)在文章第5段中,刘邦脱逃之前做了哪些事原因是什么明确
①留下张良代为辞谢。
②放弃车骑,脱身独骑,只带4个亲信随从。
③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
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
(5)刘邦逃走后,项羽内部对失败有何反映明确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表明他对自己的失败还没有认识。范增“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表明了他看出了项羽集团失败在即,也表达了他无可奈何的激愤情绪。
(6)刘邦回去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明确
刘邦诛杀内奸。“立诛杀”表明刘邦的果断,也说明内部变得更为团结。【多媒体展示】
行文梳理:本篇主要内容和思路
宴前(幕后活动)→宴中(明争暗斗)→宴后(脱身除患)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讨论中完成对文章思路的整体把握,尤其本篇文章内容较长,文言文又增加了理解难度。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阅读文章,厘清故事情节,分析文章行文思路,提高信息提取和分析概括能力。
任务二:分析内容——深度理解课文
活动1.研读课文,关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和刘项阵营相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对比描写,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教学策略:设置主问题,引导学生做批注阅读,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分析人物性格。
明确
(1)张良和范增。
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来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樊哙与刘邦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诘,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骄横浮躁。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张良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洞察敏锐、老谋深算,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其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此其志不在小"有天子气”,洞察敏锐。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地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他急于事功,因此忽略掉了一些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匆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针办,并且擅自布置项庄舞剑,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一方面由于他的年龄地位,一方面由于他对时事观察和对项羽的忠心。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
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主问题切入文本,可以边读边做批注,避免零碎问题不断打扰思路,培育整合与语理、批判与发现的学科素养。
(2)项羽和刘邦。
项羽自矜功伐,急不可耐,遇事浮躁,自负轻敌,朝令夕改,头脑简单,胸无城府。他听了曹无伤告密,即刻大发雷霆:“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旦日”,即是明天一大早。这说明项羽急不可耐,遇事浮躁。这与将帅每逢大事有静气的要求相去甚远。“击破",说得轻松,表明项羽自负轻敌。当日深夜,项伯为刘邦说情,项羽竟然许诺。真可谓日令夜改,毫无主见。及至次日,刘邦前来谢罪,刚说到“今有小人之言……”,项羽随即接住话题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言”,说,“之"代词,指情报。项羽指名道姓公开点明情报
是曹无伤说的。可见项羽头脑简单,胸无城府。以后,还有谁敢再送情报后来,樊哙闯入帐内,项羽不但不恼,反而又赐酒又赐猪腿又赐座,又问“能复饮乎”,项羽的话说得太多了,竟让樊哙借题发挥,引来责问,讨个没趣。当然,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固然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
刘邦知人善用,能言善辩,狡诈伪饰,见机能断,他在二次危急关头,说了三次“奈何"着实惊慌。可是,他处惊不乱,懂得向部属问计。见了项伯,“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懂
得抓住机遇,抓住关键人物。“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不自意:不曾料想到)体现出其能言善辩,狡诈伪饰。脱逃的机会终于来了,刘邦借口上厕所,逃离项营之前交代张良,强调二点:一是“公为我献之”;二是“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然后,刘邦等人急忙就近抄小路逃之夭夭,并且回营后立诛曹无伤,当机立断。
学科能力:通过对刘邦和项羽及两个阵营里相同角色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思辨阅读和全面客观看问题的思维习惯。
(3)樊哙和项庄。
樊哙:有勇有谋、能言善辩、粗中有细、忠诚。项庄: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
(4)项伯和曹无伤。
项伯:知恩必报、讲义气,重情谊但不讲原则,泄露军机,为救友不顾亲情,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
曹无伤:投机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活动2.拓展阅读,立足史料,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批判,辩证分析刘邦和项羽的形象。
阅读《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乐生著作《伤心楚汉》、邢怒海论文《试论刘邦、项羽的战略政治理念之冲突》、陈耿镍论文《从人物性格浅谈楚汉战争刘胜项败的原因》,学习从不同的视角,以理性的思维,更加深刻地认识这段历史,更深入地理解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写一篇题为“我心目中的项羽(刘邦)"的文章。
【多媒体展示】
学习方法:人物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侧面描写(通过他人的评价、环境的烘托等侧面表现人物)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通过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得到一个初步印象,再通过延伸阅读,修正已形成的人物印象,达到思辨阅读、辩证认识人物的效果。再加上即时写作,强化思辨性思维的形成。
任务三:分析写法——探究写作特色
活动1:本文是史传文名篇,叙事曲折生动,描写人物生动传神,试做分析。明确
(1)故事完整,情节曲折。
以项羽由主动变被动和刘邦由被动变主动为线索,以宴前、宴中、宴后为序,记叙了一场错综复杂的斗争。以曹无伤告密引发矛盾为开端展开叙写;以宴上项羽、范增三失杀机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高潮,展示项、刘争斗过程;以刘邦逃席、范增碎斗为结局,结束“鸿门宴”;以刘邦诛杀曹无伤为尾声,紧密呼应开头。故事完整,情节紧凑,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2)“以文运事",生动传神。
金圣叹称司马迁是“以文运事”,即以文学手法叙述历史事件。全文摹写人物形象,如在
眼前,如见其人;叙述事件曲折生动,戏剧性发展。这种写人记事的手法对后世的叙事文学影响深远。
(3)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描写。
如写刘邦,一开始遇到紧急情况,一再向张良求计,“为之奈何"吓得手忙脚乱,失去主张但又善于用人。后来,通过连夜策划,到鸿门见到项羽时便已胸有成竹,一见面谈话,委婉流利、娓娓动听。再如写项羽,一听说刘邦要称王,无名之火立即升起,“大怒”而下令发兵,但听了项伯、刘邦的话,火气越来越小,终至消失了。
(4)语言精练传神,富有个性。
如项羽接到曹无伤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此语只能出自拥四十万大军、“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之口。而“为之奈何"且为之奈何”,则生动地刻画出刘邦如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的窘态。樊哙怒斥项羽的一席话,和刘邦鸿门谢罪时所说何其相似,风格却不同,既显示出刘邦阵营的团结一心,又表现出说话者不同的个性。
教学策略:本环节设置一个主问题,在主问题引导下,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