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社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精品课例
预习:
1.熟读课文,划分层次,了解文章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
导入:
师:《社戏》是鲁迅先生写的一部小说,这是一部读来犹如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风俗画卷的小说。让我们走进小说感受其中的温馨和趣味。
(PPT显示)
《社戏》
鲁迅
一、整体感知
师:从标题中你能获取怎样的信息?
生1:文章是有关社交和戏剧的。
师:哦,你是这样理解“社戏"的呀?同学们,什么是“社戏”
生齐读: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师:什么是“社”?
生齐读: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
师: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关注编者给我们提供的资料。来,我们重新开始。
生1:文章是关于社戏的,可能介绍了社戏,或者写跟社戏有关的事件。
师板书:
事件
生2:还可能写和社戏有关的人,跟社戏有关的情。
生3:从社戏中也许还有文化精神一类的东西。
师:有人,有情,有思考
师板书:
人、情、思
(PPT显示)
师:依据标题,能大致猜测出小说书写的方向。这篇小说写的是“我"幼时看乡村社戏的故事。文章篇幅有点长,研读之前,我们先梳理出文章记述的事件。
(PPT显示)
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发现概括起来有难度,适时指点:大家有注意到事件发生的标志词吗?
生2:时间词。
师:举一个例子。
生2:第五段中的“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
师:对,同学们记住了吗?还有别的标志吗?
生3:地点变化的词,像第一段里的平桥村。
师:是的,这就像电影,导演会通过时间或空间场景的变化来暗示事件的转变。同学们记住了吗?好,继续合作,圈画出文中的时间或地点的词,找出小说中的事件。
学生讨论,师继续巡视指点。
师见大部分组已经概括出来,开始检查:老师之前已经在文中找到了月夜行船这一事件,这是在哪些段落?
生4:第十段到第十三段。
师:说说依据。
生4:因为第十段提到“月下的平桥”,一直到十三段,他们都在航船上航行。
师:那么第十四段呢?
生4:这里已经换成了赵庄,不再是平桥村了。
师:好的,看来我们同学掌握了事件的标志。请你说说文中所记述的事件。
生4:第一件事是第一段里的扫墓归省;第二件事是第二段到第四段的钓虾玩乐;第三件事是第五到六段的没船看戏,第五件事是十四到二十一段的一起看戏,二十二段到二十七段是偷豆吃豆,二十八段到二十九段是安全回家,三十段到三十九段再次吃豆。
师:有不同的概括意见吗?
生5:我觉得第一件事不是扫墓归省,因为文中说母亲归省是在家里扫完墓后才能归省。
师:你读书读得很细啊。以前女子嫁人就归属夫家,只有在特定的时间里才允许回娘家。你是怎么概括这件事的?
生5:母亲归省。
师:更加到位了。老师是这样概括的。
(PPT显示)
学生做笔记。
师:从梳理事件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作者笔墨并没有只落在社戏上,这是为什么呢?
生6:因为他是要表达对童年时光的怀念,社戏只是童年记忆中的一部分。
生7:因为文中记录的事件都是跟社戏有关,作者怀念这些和社戏有关的人和事。
师:鲁迅先生的这种怀念之情集中表现在文中最后一段,来,一起朗读,我们从情感最凝聚的地方切入研读文章。
生齐读: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师:作者的留连怀念之情在哪些语言中透露出来?
生8:“实在”“再没有"也不再”,这些词都体现作者再也回不到当年那段美好的时光了。
生9:还有“真的”,表现出很肯定,很绝对,说明作者太爱当年的社戏了。
一、细读文本
师:那夜的豆,那夜的戏,究竟有什么魅力呢?让我们回到文字之中去品味。
(PPT显示)
快速阅读课文第24——27自然段。
思考:“豆”好不好?
生10:我觉得豆好,因为第二十七段说他们“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他们连船都懒得管只顾着吃豆子了,说明好吃啊。
师:有注意到“撮”这个动词吗?
生11:就是捏着细碎的东西。
师:作者为什么用“撮"?
生11:因为豆子很小。
师:试试做这个动作。
生尝试做,但不是很准确。师示范,装作撮起豆子,放在嘴边吹吹。
生11:因为豆子刚烧好,还很烫,写出他们迫不及待吃豆子。
师:读到文字深处去,我们就能够感知到人物的生动。我们继续。
生12:我也觉得豆子好吃,因为“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人在饥饿的情况下吃的豆子一定会更好吃。
师:联系生活经验去阅读文本,会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生13:豆子是偷来的,所以味道更好。
师:这是什么逻辑?
生14:他们不算偷,如果真的是偷应该心里会很忐忑,怎么会吃得香?
生13:文中桂生提议说“偷一点来煮吃”,双喜也说是偷。
生14:但是他们只是摘了一大捧,小孩子的手能有多大,一大捧能有多少?最主要的是他们摘的是阿发家的,摘自己家的怎么算偷?
生13:但他们还摘了六一公公家的,六一公公不是他们家吧?
生14:文章第二段说“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这说明他们都是亲戚。
生13:亲戚家就可以不经过允许随便摘吗?
师:这一反问在理。
生15:首先他们摘的是自己家或本家的,其次他们摘得不多,最重要的是,他们摘豆子不是为了卖,而是为了招待客人。第二段中说“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我”就是他们的客人。所以不是偷。
师:你的论述很有条理。用上关联词,可以让表述的逻辑更清晰,同学们学到了吗?你的发言让老师想起鲁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少年闰土》,在文中,闰土也说到了偷的问题。
生15:好像是说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西瓜吃,不算偷。
师:所以桂生双喜嘴里说的“偷"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盗窃行为,相反,从“偷”中能突显孩子们的形象。同学们挑选一位进行分析。
生圈点勾画一分钟左右。
生16:我选阿发,当双喜问他要偷谁家的豆时,他“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从阿发说的话和他的动作中看出阿发是个爽快性子的人,他没有考虑自己家还是别人家,而是一心想要为伙伴们挑出最大的豆,说明他无私大气。
师:的确是个内心淳朴善良的孩子。
生17:我选双喜,他没有直接说偷谁家的豆子,而是先问阿发,看出他很尊重人。在小伙伴摘豆时,他又想到“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可见他顾全大局做事周全。
生18:我也选双喜,他停船时,是他先跳下船,而且是他打包票让母亲同意“我"去看社戏,从中体现双喜身先士卒有担当。
师:这两个评价都很高。有选择桂生的吗
生19:桂生在大家疲乏时提出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看出他机智聪明。
师:所以那夜的豆好,不仅因为豆子本身滋味好,更是因为——
生19:更是因为有一群热情善良淳朴机智的小伙伴的陪伴。
生20:豆好,不仅因为豆子本身滋味好,更是因为人情美。
师:这“好"中,不仅有豆子的好滋味,更包含着所有跟那夜豆子有关的美好人、事、物、情。
(PPT显示)
第二课时
师:上一节课我们研读了“那夜似的好豆”中“好"的深厚滋味,今天要研读“好戏”。
(PPT显示)
快速阅读课文第17——21自然段。
思考:“戏"好不好?
生1:戏好,因为文章中说我们到赵庄看戏时是“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挤"看出他们很兴奋,对戏很期待,侧面烘托戏好看。
生2:我觉得这正好说明戏不好看,因为他们开始很期待这场戏,“挤”在船头,可是“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文章还说“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也就是说,这戏对我没有吸引力。
生3:我觉得这戏是好看,因为“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中“一望乌黑”说明船多,有那么多人看戏,不就是说明戏好吗?
生4:可是在后面写到“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他们是来吃东西而不是看戏。在戏台下只有“疏疏朗朗的站着的不过是几十个本村和邻村的闲汉”。这说明这戏不好看。
生5:而且我们也不喜欢看,“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只在小丑被鞭打时才“振作精神”看。后来更是看得“破口喃喃的骂"。
生6:连双喜都“熬”不住了,双喜是个顾全大局做事很周全的人,连他都觉得看这戏要“熬”,可见它太难看了。
师:那夜的戏本身是不好看的,那么“我”为什么依旧说“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生7:因为有一群纯真热情善良的小伙伴在一起。
师: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生7:文章中说“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看出小伙伴们已经看过这场戏。但是为了“我”,他们选择陪同一起撑船到赵庄看戏,小伙伴们都体谅关心着我,看出他们的热情好客和善良。
师:这是一种义气。
生8:大家都很照顾“我”,我看困了,托桂生买豆浆,桂生二话不说就去买,买不到还说舀水给我。桂生的年纪跟我差不多,就因为我是客人,就毫无怨言帮我跑腿,这是一种义气。
师:那群至真至诚的孩子的陪伴让那夜的戏变得极其美好。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没有了。
师:围绕着戏的除了人与情之外,作者还在哪些地方用了大量的笔墨?
生9:环境描写。
师:找找这些语句,说说你读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9:“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这里有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有流水有植物,特别是“碧绿”的颜色体现平桥村的春天充满生机。
师:这生机既属于春天,又属于平桥村,以及那群可爱的孩子。
生10:“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用了比喻修辞,写出连山像兽脊,从“淡黑”一词看出天色并不晚,应该还有蓝蓝的天空,加上朦胧的月色,感觉很安静很祥和又很美丽。
生11:我找的也是这两句,这句话从嗅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乡村夜晚景色的迷人。特别是“扑面的吹来"让人感觉这个村子里满是绿色,侧面烘托村里人的勤劳。
生12:“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这里写到我的心要和声音“弥散"在夜色里,烘托出声音的优美,夜色的迷人。
生13:“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句话用了比喻修辞将戏台比作仙境,特别是“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更写出戏台好像不是在人间,朦朦胧胧,像一幅画。
师:这是一种联想的手法。特别是“模糊”这个词打破了人间与仙境的边界,让人更有仿佛进入了仙境之感。
生14:“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这里写到月光,戏台和横笛,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景色的优美,美得像仙境。
师:鲁迅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诗画入境”的艺术手法,善于在小说作品中描摹或悠远或凄美或深邃的独特意境。所以虽然只是寥寥数语,同学们在这幅江南水乡社戏图中读到了一种如梦如幻、温馨和谐的意境。
板书:
诗画入境
师:但景物只是景物吗?汪曾祺先生说:“写景就是写人,是写人物对于周围世界的感觉。"老师从这些景物中挑了几句,咱们以这些句子为例,读读景物背后的“我”的内心世界。
(PPT显示)
“写景就是写人,是写人物对于周围世界的感觉。"
——汪曾祺《晚翠文坛新编》
环境描写一:“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环境描写二:“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师生一起诵读写景的句子。
师:你从中读到了“我”怎样的内心呢?同学们发言时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词句。
生15:作者借助草香、月色、水气,写出眼前景色的优美,特别是“朦胧"这个词写出景物的轻盈飘逸,就像“我”的心情非常的轻松快乐。
生16:第十段说“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这里重点讲出心情的放松,所以景物都朝着这个方向写,像“朦胧”“踊跃"。尤其是船开了,连山就像兽脊一样“远远地向船尾跑去”,用了比喻,以动写静,烘托内心很雀跃很激动,急于看到戏。
师:太喜欢你的分析了,联系上下文内容结合相关语句,让赏析显得有理有据。
生17:第二处环境描写用了联想手法,将赵庄的戏台比作仙境,不但写出景物的美,更突显“我"对即将看到戏的雀跃快乐。
生18:两岸连山都已经像“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写出“我"内心的愉悦使眼里的山都幻化成了向后奔跑的野兽,明明船行很快却让人觉得太慢,更是写出“我”心里极度渴望看戏。
师:一场“好戏"的背后有太多太多元素存在了,有一群性格各异的小伙伴带来的朴实真挚的友情;有温馨甜美的故土带来仙山楼阁般的景致;还有我们这节课没提到的那些村里人,八公公借船给“我们”,并不计较“我们"偷用船上的盐和柴,六一公公不计较“我们”偷豆,还主动送“我"一大碗。平桥村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让那夜本身并不吸引“我”的“戏"成为“好戏”。
(PPT显示)
师:所以作者在开篇就给出了产生“好戏"与“好豆”的原因——
(PPT显示)
但在我是乐土
师生共读:但在我是乐土。
一、深度研读
师:文章研读到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好戏"好豆”,对那群人,对那片乐土的留恋怀念和遗憾。那么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不是仅仅只有这些呢?我们先看屏幕资料,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
(PPT显示)
1.《社戏》创作于1922年10月,同年12月发表于《小说月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2.《呐喊》中的作品,“多采自病态的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教师引领学生共读资料2。
师:《呐喊》中的作品“多采自病态的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而教材所选《社戏》充满诗情画意,它为什么偏偏出现在《呐喊》中呢?
生沉默。
师:注意材料中的这一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们把思考的问题再具体化一点:鲁迅先生为什么一边大声“呐喊”,一边描绘这样一幅宁静、优美的画卷?
(PPT显示)
鲁迅先生为什么一边大声“呐喊”,一边描绘这样一幅宁静、优美的画卷?
生讨论。
生19:因为这个社会很病态,人们很不幸,所以,他通过描绘美好的图景,使大家向往。
生20:《社戏》就像世外桃源,陶渊明身处黑暗动乱的东晋年代,他看到人们流离失所,所以就写《桃花源记》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所以鲁迅先生也是一边大声“呐喊”,希望疗救病态的灵魂,一边描绘优美的图景希望大家回到这样的世界里。
师:勾连学过的知识来思考探究眼前的问题,这就是迁移能力啊!其实教材只是节选了《社戏》的其中一部分内容给同学们学习。钱理群教授指出只有读全文才能更好把握作家整篇小说的总体构思,准确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旨意"。
(PPT显示)
“只看‘部分’不读‘全文’,就很难把握作家整篇小说的总体构思,也不能从‘部分’之间(被砍去的部分与保留下来的部分)的内在联系中去准确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旨意’。”
——钱理群《读一读,的原文》
师:《社戏》主要写了主人公三次“看戏"的经历。文章开头记述的是“我”成年后在北京的两次经历。
(PPT显示)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
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
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地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_________——鲁迅《社戏》
师:民国元年的那回看戏的感觉是怎样的?
生21:很吵很乱,让人感觉不舒服,甚至有点毛骨悚然。
师:作者没有写到戏,你从哪里发现他的观感?
生21:他描写了座位,从长凳联想到的刑具,这戏还没有看已经让“我"退避三舍。
师:他用了什么手法?
生21:联想。
师:除了座位外,作者还写到了观众,他们又有什么特点?
生21:从“满是”“挤"看出观众很多。
师:然而,与童年的记忆相比,这些人面目模糊情感淡漠,甚至态度冷淡。“我”为这次观戏下了什么结论?
生齐声:不适于生存了。
师:再来读读第二回看戏的情况。
(PPT显示)
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
……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醒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
注:叫天指名角谭叫天。
师:第二回看戏的感觉比第一回还糟。鲁迅先生通过哪些语句告诉我们?
生22: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师:这里用了什么修辞?
生22:排比,写出“我"一点都不喜欢看戏,很烦躁很煎熬。
师:这属于什么描写?
生23:心理描写,看出他度日如年,很受煎熬。
师:“我”为这次观戏下了什么结论?
生齐声:不适于生存了。
师:在鲁迅眼里,中国的戏院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他对戏院的观察和感受实际上就是对中国社会与中国国民性的发现和认识。比较这两次看戏的语段和课文,体会鲁迅寄寓其中的情感与思考。
(PPT显示)
在鲁迅眼里,中国的戏院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他对戏院的观察和感受实际上就是对中国社会与中国国民性的发现和认识。比较这两次看戏的语段和课文,体会鲁迅寄寓其中的情感与思考,并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他讽刺的是怎样的社会现实,他渴求的又是怎样的理想家园。
学生整理笔记,准备发言。
生25:鲁迅讽刺的是腐败病态没有人性的社会,因为在第一次看戏中,他将凳子像“私刑拷打的刑具”,而且两次看戏都提到自己“不适于生存”,这些话都隐喻戏院其实是中国社会的缩影,因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社会已经毫无希望了。而他听戏时,耳朵“冬冬喤喤的响”,看出他内心的痛苦,但在课文中记录的儿时看社戏的情景,这样的生活随着那一夜在“我”心中挥之不去,所以作者渴求的是充满欢乐、没有丑恶人性的世界,这才是他心中的理想家园。
生26:这两次看戏反应的是中国当时真实的社会环境,而课文中的环境却是理想的,虚幻的。两者形成了对比,看出他实际上讽刺的是这个没有真情感、病态的、封建的却真实的社会环境,而从作者对“好豆"好戏”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他渴求的是由有着童真童趣的童心、生机勃勃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真诚的人性组合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诚信承诺书
- 加密货币项目运维合同
- 五金材料生产商购销合同
- 保洁服务委托合同的签订意义
- 社区巴士接送合同
- 礼仪服务合同付款
- 戏剧演出安全保障服务协议
- 预制管桩购销合同
- 装裱合同和协议
- 灯具销售合同范例
- 2024-2030年中国风电运维行业发展现状规划分析报告
-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珍爱我们的生命》测试卷(含答案)
- 2024年秋季学期新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4.3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
- 礼修于心 仪养于行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文明礼仪在心中养成教育主题班会
- 实用针灸学-经络养生与康复-暨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入团志愿书(2016版本)(可编辑打印标准A4) (1)
- 航海模型教学设计和计划
- 第三方安全检查报告模板
- 公司内部市场化实施方案
- 浙江省公路山岭隧道机械化装备应用指导手册
- 医师定期考核简易程序练习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