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文知识梳理_第1页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文知识梳理_第2页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文知识梳理_第3页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文知识梳理_第4页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文知识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文知识梳理2024-2025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知识梳理

第三单元

第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

1.课题解读

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2.课文重点解读

(1)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理解:这是故事开头的第一句话,这句话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大年夜。对一般人而言,大年夜意味着快乐幸福、团圆美满。故事接下来却是一个小女孩的悲惨故事。快乐的节日氛围更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2)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理解:这句话讲小女孩想从许多火柴里抽出一根来,擦燃了暖暖手。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自己却点掉一根火柴,她爸爸会打她的。她敢吗?难忍的寒冷逼得她顾不得挨打,终于抽出了一根。

(3)“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说。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

理解:这段话不光起到了过渡的作用,还暗示了小女孩的死,也预示了在下一次小女孩擦燃火柴时,看到的将是奶奶,作者这样写是颇有用心的。

(4)“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理解:如果说,整篇文章中我们通过幻象能了解小女孩的内心渴望,那么这几句小女孩的内心独白加深了我们的感受。见到亲爱的奶奶,她急迫地叫起来,她知道奶奶也会在火柴熄灭时很快不见,所以恳求奶奶把她带走,她向奶奶表达自己此时痛苦的心情。小女孩的话中四次出现了感叹号,表达了小女孩的渴盼。

(5)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理解:这是小女孩的幻想,说明小女孩在那个现实世界中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要想“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只有推翻那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

(6)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理解:句子里的两个“曾经"和两个“幸福”。曾经,指的是在火柴擦燃中产生的幻象。前一个“幸福”,联系前文可知其含义: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7)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

理解:小生命何罪之有小女孩就这样在旧年夜冻死了,连最无私最宽容的上苍也接纳不了她,新年的朝阳之光竟未能给她带来哪怕是一线生的希望。“万象更新"之日,小女孩竟无以跟新年的朝阳打一个照面,巨大的反差缘自何处悲剧啊悲剧,莫大的悲剧。安徒生是在用美丽动人的童话状告社会,状告制度,用心是多么良苦啊!

3.主题概括

本课是世界著名童话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大火炉,因为她寒冷,渴望温暖;第二次擦燃火柴,她看到了香喷喷的烤鹅,因为她饥饿,渴望食物;第三次擦燃火柴,她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因为她很痛苦,渴望快乐;第四次擦燃火柴,她看到了慈爱的奶奶,因为她受尽苦难,渴望被人疼爱;第五次擦燃整把火柴,她跟奶奶一起飞走了,因为她非常向往美好的生活。

4.学有所得

一个美丽、乖巧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多么让人心酸啊!和小女孩相比,我们多么幸福,因此,我们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好好学习,快乐地成长。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为什么小女孩死了嘴上还带着微笑?

因为小女孩在临死的时候出现了那么多美好的幻象,她是在美好的幻想中死去的,特别是见到了最疼爱她的奶奶,所以她死了嘴上还带着微笑。

(2)体会文中三处破折号的用法。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这里的破折号是表示“注释说明"的,说明一年的最后一天是“大年夜”。

“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这里的破折号是表示“补充说明”的,补充说明“拖鞋为什么那么大"。

“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这里的破折号是表示“意思的变化和承接"的。前面的“灯光”“香味"大年夜”和后面的“她可忘不了"是两个意思,用了破折号,就连接起来了。

(3)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卖火柴的小女孩擦了五次火柴,出现了四次幻象。作者把现实同幻觉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在鲜明的对比中使我们认识了旧制度的不公平、腐败与丑恶。

课文的结尾意味深长。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幻象中的最幸福的时刻冻死了。她成为人们议论的对象。这个回叙性的结尾,及结尾中的“美丽”、“新年的幸福"等词语更突出地衬托出了结局的悲惨。

7.课外拓展

(1)简介作者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年生活贫困不堪,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因此,他童话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一些不幸的受欺侮的穷苦人。在创作生涯中,每逢圣诞节,他总有一本新的童话集出版,作为献给孩子们的礼物。他的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他的童话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为世界各地的儿童和成人所喜爱。著名的作品有《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在这些童话里,他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和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达官贵人的虚荣、残酷和腐败作了无情的揭露,对幸福生活充满了向往和热爱。

(2)写作背景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846年。当时有个朋友要求他为一幅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画写一篇童话,这幅画让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亲的苦难童年。当安徒生的母亲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她就被赶出家门到街上求乞,但她不愿求乞,又不敢回家,于是她就躲在城里的一座桥下坐着。没有鞋穿,她只好用双手抱着双脚取暖,安徒生就是怀着对母亲深切的同情及对世道的不平,创作出了这篇童话故事。

(2)火柴知识

1816年,法国人德鲁森制成了黄磷摩擦火柴,火柴头上涂有硫黄,再裹上黄磷、铅丹或二氧化锰及树胶的混合物。黄磷是剧毒物质,人误服0.1~0.2克就会死亡。用黄磷制成的火柴,受热到40℃时就会起火燃烧,在粗糙的物体上一擦就着,容易引起火灾,很不安全。

1845年,奥地利化学家施勒特尔发现无毒且不能自燃的红磷,从而出现了安全火柴。安全火柴是把引火物成分分别涂在火柴头和特殊摩擦表面两个部位上制成的。1855年,瑞典人伦斯特勒姆获此项专利。他用可燃物三硫化锑、氧化剂氯酸钾、二氧化锰及树胶调成糨糊状涂在浸过石蜡的小木棒上制成火柴头,把红磷、细沙做成稠浆涂在火柴盒的侧面做成沙皮。这样,火柴头只有在火柴盒侧面的沙皮上摩擦,才会点着。这种火柴既没有毒,又不容易引起火灾,因此称为“安全火柴”。

可是,由于黄磷火柴不易变质并能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一直流行到19世纪末。安全火柴在20世纪初才完全取代被各国定为违禁产品的黄磷火柴。安徒生生于1805年,死于1875年。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使用黄磷火柴时期,所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在墙上就能擦燃火柴。

从不安全火柴到安全火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科技进步的历程。现在已出现了防水火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功能特异的火柴一定还将陆续问世。

(4)描写人民苦难生活的诗歌

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理解:春天种下一粒种子,秋天可以收获许多粮食。天下没有一块闲置的农田,可依然有农民饿死。

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

1.课题解读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变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一段生命历程。在这个历程中,种子不断产生愿望,而奇妙的是这些愿望竟然都实现了,最后种子在经历完生命的体验之后,又回到了生命的原点,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

2.课文重点解读

(1)“这真难受。"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理解:这是主人公的第一个愿望—站起来。虽然被泥土紧紧包裹,很难受,但是种子不抱怨,不乞求别人的怜悯,而是心怀梦想,积极改变现状。

(2)“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会儿,那一定会很好。"手推车一边这么想着,一边费力地跑来跑去。

理解:这是主人公的第三个愿望一坐下来。虽然骨头吱吱嘎嘎地响,但是主人公并没有抱怨,而是心怀美好的愿望。

(3)椅子想。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理解:这是主人公的第四个愿望—躺下来。虽然老了,坐着很吃力,但主人公还是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4)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

理解:一粒种子的愿望,经过一段段历程,最后回到原点,这是经历了生命体验后的一种回归。

3.主题概括

这篇童话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被砍伐后做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故事。这篇课文其实是以一粒种子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奉献教育,让孩子们明白要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4.学有所得

人们总是不满意自己目前的状态,想换一种生活方式。其实,无论是哪种生存状态,总有不满意的地方,所以我们要用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主人公的一生让你想到了什么?

我想到了人的一生,人的一生和主人公的一生非常相似。我们也要像主人公一样,心怀梦想,坦然、乐观地对待生活。

(2)作者是如何表现主人公的美好品质的?

①语言亲切,贴近生活。例如,“大口大口、走来走去"等词,读来让人感觉画面熟悉,如身临其境。

②情节反复,结构清晰。文中四次出现“那一定会很好”,突显了“心怀美好,享受生命中每一段历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③独白式心理描写。文中大量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了主人公坚强向上的美好品质。

(3)你喜欢主人公吗?它面对每段不同的生活旅程,它感到抱怨了吗?它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你为什么喜欢它?

理解:它没有抱怨。对待生活依然积极乐观。它依然心怀美好,享受生活中的每一段历程。

7.课外拓展

(1)诗中树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有关坦然乐观的句子。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宋·杨万里

世界上没有幸福,但有自由和宁静。——普希金

乌云后面依然是灿烂的晴天。——朗弗罗

真正的快乐是对生活的乐观,对工作的愉快,对事业的兴奋。——爱因斯坦

如果人是乐观的,一切都有抵抗,一切都能抵抗,一切都会增强抵抗力。——瞿秋白

(3)关于奉献的名言

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爱因斯坦

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鲁迅

在政治中我们需要能有所奉献的人,而不是想有所收获的人。——(美国)巴鲁克

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去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鲁迅

一生奉献于两个神明,即荣誉与英勇。——蒙森

一个只顾自己的人不足以成大器。——罗斯金

(4)推荐阅读

给,永远比拿愉快

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很爱自己的儿子。

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前来探望他。

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个儿还没有撅头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了爸爸,跟着妈妈回去了。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小蜜蜂。

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不久,儿子收到了高尔基从远方寄来的信。信里说:“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要是你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第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

1.课题解读

课文利用童话的手法讲述了两只小蟋蟀在玩耍时有一只不小心被牛吞进肚子里。另一只利用积累的科学知识帮助它从牛肚子里逃出来的故事。

2.课文重点解读

(1)青头大吃一惊,它一下子蹦到牛身上,可是那头牛用尾巴轻轻一扫,青头就给摔到地上了。青头不顾身上的疼痛,一骨碌爬起来大声喊:“躲过它的牙齿,牛在这时候不会仔细嚼的,它会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

理解:这段话准确地运用一系列的动词来描绘青头的动作,如“蹦、摔、爬、喊”等;通过对青头的动作、语言描写,体现了青头对朋友的关心,为了朋友不顾自身安危的美好品质,也突显了它的临危不乱和知识的丰富。

(2)青头又跳到牛身上,隔着肚皮和红头说话:“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我听说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

理解:“不要怕,你会出来的"是青头对红头的鼓励,给红头生存的希望,再具体说出每个胃的作用。青头的话表明它的心情是镇定的。

(3)红头看见自己的朋友,高兴得流下了眼泪:“谢谢你……”

理解:红头终于从牛肚子里逃出来了,它的心情自然十分激动,但它并没有忘记第一时间向青头表示感谢,因为如果没有青头的鼓励和帮助,它是不可能脱险的。

(4)青头笑眯眯地说:“不要哭,就算你在牛肚子里作了一次旅行吧!"

理解:“笑眯眯”写出了红头被救后,青头愉快的心情。青头用风趣的语言来形容红头这次惊险的历程,其目的是安抚劫后余生的红头,结尾点题由此可见,它是一个多么贴心的朋友啊!

3.主题概括

这是一篇有趣的科普小品文。文章通过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不幸被吞进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旅行"了一次,最后侥幸逃脱的危险经历,告诉学生一个科学小知识:牛有四个胃,吃食时具有反刍现象。

4.学有所得

青头的勇敢值得我们学习,还有它对朋友的真挚的爱也告诉我们要珍惜友情、团结互助。我们还要学习青头用所学知识战胜困难的智慧。生活中,遇到朋友有困难,我们要鼓励朋友、帮助朋友。知识就是力量,正确地使用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战胜困难,所以我们一定好好学习,多看各种各样的书,做一个博学的人。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你能说说牛进食后消化的过程吗?

牛吃下的食物先到第一个胃里,经过简单处理后被送到第二个胃里,然后又回到嘴里进行咀嚼,咀嚼后再依次进入第三和第四个胃里,最后在第四个胃里进行消化和吸收养分。

(2)从哪里可以看出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①它们一起开心地玩捉迷藏;②当红头呼救的时候,青头急忙问它在哪里;③当得知红头被大黄牛吞下后,青头一下子蹦到大黄牛身上去救它;④青头不顾身上的疼痛一骨碌爬起来,鼓励并指导红头应该怎样做;⑤在红头无力自救的情况下,青头不顾自身安危,勇敢地爬到牛鼻子上,用自己的身体在牛鼻孔里蹭来蹭去。

(4)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时,好朋友青头又是怎样的心情?它是怎么做的?

着急,勇敢:青头大吃一惊,一下子蹦到牛身上,可是那头牛用尾巴轻轻一扫,青头就给摔在地上了。青头不顾身上的疼痛,一骨碌爬起来大声喊……

安慰:“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我听说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

鼓励:“当然有用。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它要把刚才吞进去的草重新送回嘴里,然后细嚼慢咽……你是勇敢的蟋蟀,你一定能出来的。”

机智、勇敢:这时,青头爬到牛鼻子上,用它的身体在牛鼻孔里蹭来蹭去。

乐观:青头笑眯眯地说:“不要哭,就当你在牛肚子里作了一次旅行吧!"

(5)从哪里可以看出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理解:青头不顾危险蹦到牛背上……

青头安慰红头……

青头指挥红头,而红头相信青头。

红头脱险,青头高兴地安慰它。

7.课外拓展

(1)关于朋友的名言

理解:朋友,可以把快乐加倍,把悲伤减半。——西塞罗

真正的朋友,是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躯体里。——亚里士多德

看你的朋友,就可以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塞万提斯

(2)反刍(chú)现象

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经过了“牛嘴、第一个胃、第二个胃”,又回到牛嘴里,最后被喷了出来。这一过程,被称为“反刍”。

(3)含有动物的诗(词)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与友情有关的诗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第11课:《一块奶酪》

1.课题解读

这篇课文写了蚂蚁队长带领大家搬运粮食,下令谁都不许偷嘴,在搬运奶酪的过程中,蚂蚁队长自觉抵制住诱惑,带领大家完成工作的故事。

2.课文重点解读

(1)就在这时,蚂蚁队长发现了一块大奶酪。那块奶实在太大了,他左抬抬不起,右搬搬不动,只好叫来七八蚂蚁当助手。

理解:蚂蚁队长自己抬不动,需要七八只小蚂蚁帮忙,这块奶酪可真大啊!“只好"一词用得非常准确,既说明了蚂蚁队长的无可奈何,也强调了奶酪的大。

(2)盯着那一点儿掉在地上的奶酪渣,蚂蚁队长想: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怎么办呢?他的心七上八下,只好下令:“休息一会儿!”

理解:心理活动描写。写出面对这点奶酪渣蚁王左右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办?写出面对这点奶酪渣,蚂蚁队长左右为难、矛盾的心理。

(3)大家又干起活来了,劲头比刚才更足,奶酪一会儿就被搬进洞里去了。

理解:动作描写,蚂蚁队长严于律己的举动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也鼓舞了其他蚂蚁。

(4)这时,奶酪旁边只有蚂蚁队长,它要是偷嘴,谁也看不见。它低下头,嗅嗅那点儿奶酪渣,味道真香!可是,它犹豫了一会儿,终于一跺脚:“注意啦,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后—转!齐步走!"

理解:这几句话细致地刻画了蚂蚁队长从想吃奶酪到下定决心、拒绝诱惑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蚂蚁队长严于律己的精神。“一跺脚”指用力踏地的动作,表示着急、生气、悔恨、下定决心等情绪,这里表现了蚂蚁队长经过内心的挣扎和斗争,最终下定决心。“犹豫、终于"写出了蚂蚁队长激烈的思想斗争。

3.主题概括

这篇课文讲述了蚂蚁队长召集小蚂蚁们搬运奶酪时,不小心拽掉了奶酪的一角,最终蚂蚁队长战胜了自己想偷嘴的心理,命令最小的蚂蚁吃掉了奶酪渣。赞扬了蚂蚁队长以身作则、严守纪律和爱护幼小的美好品质。

4.学有所得

蚂蚁队长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高尚品质打动了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要遵守纪律,拒绝诱惑。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蚂蚁们为什么争先恐后的搬运粮食?

蚂蚁们听到蚂蚁队长说要和大家一起遵守规则,不搞特权,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2)蚂蚁队长为什么两次下了同样的命令?他想干什么?

蚂蚁队长第一次下命令是想让蚂蚁们离开,自己吃了这点儿奶酪渣,因为他实在抵制不了美食的诱惑。可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决定把这点儿奶酪渣留给年龄最小的蚂蚁吃。从这里可以看出蚂蚁队长具有抵制诱惑的勇气,能够以身作则,也反映了蚂蚁队长关爱弱小的品质。

(3)联系全文,谈谈蚂蚊队长面对奶酷渣时的心理活动。

当奶酪渣掉在地上时,蚂蚁队长想: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违犯不许偷嘴的禁令。蚂蚁队长心中一时无法抉择,于是心烦地让蚂蚁们消失在草丛中。独自面对奶酪渣的蚂蚁队长此时偷偷吃掉便不会被发现,但是最后蚂蚁队长决定:让年龄最小的蚂蚁吃掉它。

(4)你喜欢这位蚂蚁队长吗?说说理由。

我喜欢蚂蚁队长,因为它严格遵守纪律,不违反禁令,严于律己,还懂得爱护幼小,是一位好队长。

我不喜欢蚂蚁队长,因为它太威严了,不亲切。

7.课外拓展

(1)作者简介

辛勤(1939~),笔名良驽、木兰。云南昆明人。1960年毕业于昆明师专文史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0年毕业于昆明师专文史系。历任县中学教员、县委宣传部干事、云南人民出版社编辑、晨光出版社编辑室主任、《蜜蜂报》主编,副编审。云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著有短篇儿童小说集《装在葫芦里的故事》,中长篇儿童小说《绿孔雀与金角龙》《替身演员》《小哥俩猎虎》《鬼谷》《魔匣》等,散文集《智慧女孩》,儿歌集《心灯》等。

(2)蚂蚁

蚂蚁为典型的社会性群体。具有社会性的3大要素:同种个体间能相互合作照顾幼体;具明确的劳动分工;在蚁群内至少二个世代重叠,且子代能在一段时间内照顾上一代。

蚂蚁绝对是建筑专家,蚁穴内有许多分室,这些分室各有用处。蚁窝牢固、安全、舒服,道路四通八达。蚂蚁窝外面还有一圈土,还有一些储备食物的地方,里面通风、凉快、冬暖夏凉,食物不易坏掉。

蚂蚁也是动物世界赫赫有名的建筑师。它们利用颚部在地面上挖洞,通过一粒一粒搬运沙土,建造它们的蚁穴。蚁穴的“房间”将一直保持建造之初的形态,除非土壤严重干化。最靠近地表的区域蚁室最多,深度越深,蚁室越少,面积也越小。但它们如何“施工"仍旧是一个谜。

(3)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并非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光。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去开展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以及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此外,它也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人事关系。

(4)有关以身作则的名言

以身作则胜于口头训诲。

世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别要求别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评自己,先改自己的。——傅雷

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导者本身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才能收到成效。——马卡连柯

(5)关于蚂蚁的歇后语

蚂蚁看天——不知高低

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蚂蚁背螳螂——肩负重任

蚂蚁搬家——不是风,就是雨

蚂蚁爬扫帚——条条是路

(6)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

人心齐,泰山移。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孤雁难飞,孤掌难鸣。

人多山倒,力众海移。

团结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砖连砖成墙,瓦连瓦成房。

鱼不能离水,雁不能离群。

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

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人难唱独板腔。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根竹竿容易弯,三缕丝线扯断难。

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双筷子易折断,十双筷子坚如铁。

一颗星星布不满天,一块石头垒不成山。

(7)推荐阅读

一本无人翻阅的书,因为一只小蚂蚁的到来,而让整本书里的文字全都变成了会走路的字。走进王一梅的童话《书本里的蚂蚁》,你会发现一只另类的蚂蚁,一个崭新的世界。

语文园地

1.交流平台。

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童话的特点及阅读童话的好处。

理解:童话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我们把自身融入故事情节中,去感悟去体会,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

阅读童话故事,我们能学到好与坏、真与假、善与恶、同情与反感等,丰富自己的情感,培养感知生活的能力。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懂得了人应该有同情心,关爱生活中的弱小者,同时,我们要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