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_第1页
10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_第2页
10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_第3页
10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_第4页
10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有删减)【乙】长江入川,谓岷江。岷江之来,合蜀众水,出三峡为荆江。河道凸凹倾折回直捍①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旅②。顺流之舟顷刻数十里,不及顾视,一失毫厘与崖石遇,则糜渍漂没不见踪迹。故凡蜀之可以充内府、供京师而移用乎诸州者,皆陆出,而其羡余③不急之物,乃下于江,若弃之然,其为险且不测如此。(2)出峡始温为平流。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节选自宋·欧阳修《峡州至喜亭记》,有删减)【注】①捍:同“悍”,强悍。②旋:同“漩”,漩涡。③羡余:地方以赋税盈余的名义向朝廷进贡的财物。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略无阙处

略:__________(2)绝巘多生怪柏

绝:__________(3)不及顾视

顾:__________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不见曦月

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B.自非亭午夜分

上自劳军(《周亚夫军细柳》)C.出三峡为荆江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若弃之然

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3.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道凸凹/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旅。B.河道/凸凹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旅。C.河道凸凹/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旅。D.河道/凸凹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旅。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出峡始温为平流。5.【甲】【乙】两文都对三峡的水进行了描写,请概括它们的写法有何相似之处,都突出了三峡水怎样的特点。【答案】1.

完全

2.A

3.C

4.(1)这中间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快马,驾御着疾风,也不觉得有这么快。(2)岷江出了峡口才转为平和的水流。

5.两文都使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申]文中的“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正面描写,“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侧面描写;[乙]文中的“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旅”是正面描写,“顺流之舟顷刻数百里,不及顾视”是侧面描写。两文都突出了江水的湍急。【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1)句意为: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略:完全。(2)句意为: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绝:极。(3)句意为:船上的人根本就来不及观赏(岸边美景)。顾:看。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相同,都是“看见”的意思;B.不同,如果/亲自;C.不同,出了、流出/指在国外;D.不同,像、好像/如,比得上。故选A。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河床高低不平,曲折蜿蜒,强悍的水流激荡湍急,就像在发怒争斗,水流聚集为急流,一经触及就成为漩涡。“河道凸凹”与“倾折回直”是对河道的描写。“束之为湍”“触之为旋”表并列关系。故断句为:河道凸凹/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旋。故选C。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其间,这中间;虽,即使;奔,飞奔的马;不以疾,也不认为快;(2)出,流出;始,才;温,平和。5.考查比较阅读。甲:第二段写江水,其中“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对水的正面描写,突出了夏天江水盛大的特点。“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夸张突出了江水湍急的特点。乙:“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旅”是正面描写,突出了水道狭窄曲折,水流湍急的特点。“顺流之舟顷刻数百里,不及顾视”是侧面描写,通过写船速写水速,突出了水流湍急的特点。所以两文在描写水时,都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点睛】参考译文:【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乙】长江进入四川,称为岷江。岷江是集合了局地大小各条水流形成的,出了三峡就叫做荆江。河床高低不平,曲折蜿蜒,强悍的水流激荡湍急,就像在发怒争斗,水流聚集为急流,一经触及就成为漩涡。顺流而下的船只,极短的时间就驶出几十里,船上的人根本就来不及观赏岸边美景。行舟之时如果偏差一点就会与水道的礁石崖岸相撞,船马上就会被撞得粉碎然后被水流吞没,没了踪影。所以只要是从局地运货充实国库和提供朝廷用于各地州府的产品,一般都是由陆路运输。其余那些用税赋盈余名义进贡的不重要的东西,才走水路运输,就像打算扔掉一样。岷江就是这样凶险莫测。岷江出了峡口才变为平和的水流。所以都些行舟之人到了这里,一定会喝酒感谢老天爷,互相祝贺平安通过峡江,就像再世为人一样。(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6.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语境推断法

盖竹柏影也

盖:_______________(2)成语印证法:念无与为乐者

念念不忘

念:_______________(3)组词推断法

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_______________(4)直接迁移法:温故而知新

故国神游

故:_______________7.翻译下列句子。(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2)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8.【甲】中“______________”和【乙】中“______________”最能揭示文章主旨,可称为“文眼”。(横线处各填一字)9.【甲】【乙】两文画线处情因景生,景为情设。请从“景”和“情”的角度,简要分析两处都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答案】6.

大概是

考虑,想到

交错纵横

旧,原来

7.(1)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2)惊人的波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

8.

9.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甲】文描绘月下庭景,情境清静,寄寓了作者闲适的心境。【乙】文描绘赤壁雄奇壮丽,景象阔大,寄寓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追思以及自己功业无成的无尽感慨。【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盖竹柏影也:大概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结合语境推断法,盖:大概是。(2)念念不忘:常常思念,经常提起。念无与为乐者: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结合成语印证法,念:想到,考虑到。(3)水中藻荇交横: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结合组词推断法,交横:交错纵横。(4)温故而知新: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故国神游: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根据直接迁移法,故:旧,原来。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1)寝:睡,卧。相与:共同。步:散步。(2)惊涛:惊人的巨浪。雪:比喻浪花。8.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甲文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故甲文的文眼是“闲”;乙文上阙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过去“如梦”,现在也是‘如梦’,还是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浇奠,表示对它的敬意,也就算了。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故乙文文眼是“梦”。9.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作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通过环境描写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本句通过描写赤壁江水腾涌的雄奇壮阔景色,结合“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抒发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追思以及自己功业无成的无尽感慨;故两句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点睛】参考译文【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乙】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刚刚嫁给了他做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薜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10.解释【甲】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五色交辉

(2)晓雾将歇(3)实是欲界之仙都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仆去月谢病/答谢中中书 B.梅溪之西/任意东西C.孤峰限日/有时觅日 D.仁智所乐/仁在其中矣12.请用三条“/”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13.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14.【甲】【乙】两篇选文在写景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答案】10.(1)交相、交互、相交、互相(2)消散(3)确实、实在、的确(4)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11.C

12.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13.(1)巍蛾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2)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14.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解析】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交:交相、交互、相交、互相。(2)句意为: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3)句意为: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实:确实、实在、的确。(4)句意为: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11.A.辞去/姓氏;B.西面/代词,这件事;C.太阳;D.仁人/仁德;故选C。1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因此断句为: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1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1)入,耸入;清流,明净的溪流。(2)颓,落下;鳞,鱼;竞,争相。14.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方法及文言文的对比阅读。根据【甲】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可知,作者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峰之高,水之清;根据【甲】文“猿鸟乱鸣”可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了猿鸟之声;联系【乙】文“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可知,作者从视觉角度描绘了森壁、孤峰、幽岫、深溪等景物;联系【乙】文“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可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了蝉声、鹤鸣、猿啼交织的声音;甲、乙两文在描写景物时通过多种感官相结合的手法从多个角度描绘景物。【甲】文“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一句展现了作者在游览了自然山水之后,沉醉于自然的美景的心情,【乙】文“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写作者因感受山水之美想远离世俗的纷扰,想寻找静谧之所。因此,两篇文章中的景物描写都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对自然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点睛】参考译文:【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乙】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很多峭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委而去之

(2)七里之郭

(3)兵革非不坚利也

(4)亲戚畔之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乙】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②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注释]①[比]为。②[制]通“掣”。1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A.天下莫强焉/强人所难 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目不暇接C.长子死焉/且焉置土石 D.仁者无敌/恐其前后受敌18.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19.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1)孟子在两篇文章都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乙】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答案】15.(1)委:放弃(2)郭:外城(3)兵革:武器装备(4)“畔”同“叛”,背叛

16.(1)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17.B

18.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19.(1)施政于民,方能赢得民心,战则能胜。(2)【乙】文划线句子的作用:运用举例论证,反面论述了不施仁政将导致众叛亲离,无人愿为国而战的道理。【解析】1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放弃;(2)句意为:有方圆七里的外城。郭:外城;(3)句意为: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兵革:武器装备;(4)句意为: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1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2)重点词语:寡:少。之至:到达极点。之:去,往,到。至:极点。畔:同“叛”,背叛。顺:归顺,服从。1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强:强大/勉强;B.暇:都是空闲,闲暇;C.焉:兼词,“于之”/哪里;D.敌:敌人/攻击;故选B。1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意思是:青壮年在闲暇时能讲求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为人忠心、诚实守信的德行,并用来在家里侍奉父兄,在朝廷服事上级。“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主谓结构,应在“信”后停顿;“入以事其父兄”动宾结构,应在“兄”后停顿;因此断句为: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19.(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甲】“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和【乙】“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可知,两篇文章都论述了施政于民,就能赢得民心,战则能胜的道理。(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根据【乙】画线句“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的“彼”是指秦楚,可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结合“王如施仁政于民,……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可知,从反面论述了“仁者无敌”的观点。【点睛】参考译文【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乙】梁惠王〔对孟子〕说:“魏国的强大,天下没有比得上的,老先生是知道的。但到了我这时候,先是东边败给齐国,长子都死在那儿;西边割让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被楚国所羞辱,〔被夺去八个城池。〕我为此深感屈辱,希望为死难者报仇雪恨,要怎样办才好呢?”孟子答道:“即使百里见方的小国也可以行仁政使天下归服,〔何况像魏国呢?〕您如果向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他们能够深翻土,勤除草;青壮年在闲暇时能讲求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为人忠心、诚实守信的德行,并用来在家里侍奉父兄,在朝廷服事上级,这样,就是举着木棒也足以抗击披坚执锐的秦楚大军了。“那秦国楚国〔却相反〕,侵夺了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耕种来养活父母,父母因此受冻挨饿,兄弟妻儿东逃西散。那秦王楚王让他们的百姓陷在痛苦的深渊里,您去讨伐他们,那还有谁来与您为敌呢?所以说:‘仁人无敌于天下。’请您不要疑虑了吧!”(五)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乙】孟子谓宋勾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③子游:人知之,亦嚣嚣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⑤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土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⑥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⑦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⑧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节选自《孟子·尽心上》)【注释】①宋勾践:人名。②游:游说各国君主。③语:告诉。④嚣嚣:自得其乐、无欲无求的样子。⑤斯:副词,相当于“则”。⑥得已:得之于已,即自得其乐。⑦泽:恩泽,恩惠。⑧见(xiàn):显露、表现。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_______________(2)父命之

命:________________(3)往之女家

女:________________(4)戒之曰

戒:________________(5)则可以嚣嚣矣

则:________________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2.【甲】【乙】两文中都写到了“得志”和“不得志”,【乙】文中与它们意义相同的字词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23.《孟子》中多次提到了“道”,请结合[甲】【乙】两文段,说说孟子所主张的“道”的内涵是什么。【答案】20.

真正,确实

教导,训诲

同“汝”,你

告诫

于是,就

21.(1)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2)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意思对即可)

22.

达(顺序不做要求。)

23.①施行仁政;②不盲目顺从,追求正义;③尊德乐义,求善求美。(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解析】2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诚,真正,确实。(2)句意:父亲给予训导。命,教导,训诲。(3)句意:到了你丈夫家。女,同“汝”、你。(4)句意:告诫她说。戒,告诫。(5)句意: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则,于是,就。21.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1)是,这;焉,怎么,哪里;乎,句末语气词,呢。(2)淫:惑乱,迷惑,使动用法。移:改变,动摇,使动用法。屈:屈服,使动用法。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意思是: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乙文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意思是: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这两句的意思一样,都表达了儒者入世与出世的政治选择和人生态度。其中“得志”对应“达”,“不得志”对应“穷”。2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能力。首先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分析作答。提炼两文的要点,可以看出孟子理想中的“道”有着丰富的内涵:由甲文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可知孟子主张:摒弃武力,施行仁政;由甲文“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知孟子主张:不盲目顺从,追求正义;由乙文“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土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可知孟子主张:尊德乐义,求善求美;由乙文“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可知孟子主张:无论是得志还是失意都要重德爱义。【点睛】参考译文:【甲】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乙】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无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无所求。”(勾践)问道:“怎样就能做到悠然自得无所求呢?”(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赵襄子①攻翟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注释】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②翟(dí):春秋时期的国家。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2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管夷吾举于士

士:__________

(2)而后作

作:__________(3)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__________

(4)使使者来谒之

使:__________2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26.【甲】文开头列举的六位名人事例起到怎样的作用?27.结合【甲】文中“生于忧患”的观点,说说在【乙】文赵襄子身上是如何体现的。【答案】24.

狱官

有所作为

同“弼”,辅佐

派遣

25.(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2)忧虑是昌盛的基础,喜悦是灭亡的起点。

26.①他们六人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用来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的观点。②引出下文的论点,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7.【乙】文中赵襄子取得“一朝而两城下”的胜利之后仍然忧虑,并反省自己的德行,后来赵氏得以昌盛,这体现了【甲】文中“生于忧患”的观点。【解析】24.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士:狱官;(2)句意为:然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作:有所作为;(3)句意为: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4)句意为:派使者回来拜谒赵襄子。使:派遣。25.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曾,通“增”。(2)句重点词语:夫,发语词,不译;忧,忧虑;亡,灭亡。2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系甲文中“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的内容可知,文章一开头并没有正面提出任何观点,而是一口气列举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属于举例论证。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以历史人物的事例开篇,不仅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而且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2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甲文中“生于忧患”的观点,联系乙文中“赵襄子攻翟,胜老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的主要内容,抓住乙文中的“忧”“昌”,可知赵襄子一天攻打下来两座城池,非但面无喜色,反而愁眉不展,是担忧赵国没有积累什么德行,很快也会灭亡。这就是“生于忧患”的体现。【点睛】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乙赵襄子派人攻打翟国,攻下了老人、中人两座城池。派使者回来拜谒赵襄子,赵襄子正在吃捏成团的饭,听了以后,脸色忧郁。身边的人说:“一天就攻下两座城池,这是人们感到高兴的事,现在您却忧愁,这是为什么呢?”赵襄子说:“长江、黄河发大水,不过三天就退了;狂风、暴雨、当顶的太阳,都只是一会儿的事情。如今我们赵氏的德行,没有积聚多少,一下子攻下两座城池,灭亡大概就要落到我的头上了!”孔子听到这件事,说:“赵氏大概要昌盛了吧!”忧虑是昌盛的基础,喜悦是灭亡的起点。(七)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乙】鲁公治①园欲凿②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③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注释】①治:修建。②凿:挖掘。③颠踬:被东西绊倒。28.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B.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C.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D.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29.下列选项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

塞:阻塞。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箕畚(装土石)。C.甚可虑也

虑:担忧。D.公善之,欲行

善:善良。3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面山而居

而山不加增B.家人有止之者曰

甚矣,汝之不惠C.公从之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D.设栏护之

跳往助之3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由表及里塑造人物形象,又带有神话色彩,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C.乙文告诉我们,要想做成一件事就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知难而退,才能避免损失。D.鲁公行事缺乏主见,最终一事无成;愚公行事目标清晰,迎难而上,所以最终获得帮助移山成功。3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②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答案】28.B

29.D

30.D

31.C

32.①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②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又放下来了。【解析】2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鲁公想要修建一个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水池。(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可以放土”。“鲁公治园”与“(鲁工)欲凿池”是两个独立的分句,中间应断开,“曰”是说的意思,后面“无地置土”是说话的内容,故两者之间应断开。故断句为: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故选B。2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辨析。D.句意:鲁公认为他的看法很好,想要施行。善:认为……正确。故选D。3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却;B.代词,他/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代词,他的建议/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代词,代指他/代词,代指他;故选D。3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鲁公畏首畏尾,修园失败。乙文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决心,有毅力,不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否则将一事无成。故选C。3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①穷匮,穷尽;加增,增长;苦,愁。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寝,停止。【点睛】参考译文:【甲】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乙】鲁公想要修建一个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水池。(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可以放土。”鲁公于是停止修建园子。后来,有人说:“土可以堆起来做成山。”鲁公认为他的看法很好,想要施行。(他的)妻子说:“(你)不怕(你的)小孩子跌倒吗?”鲁公又停止建园了。又有人说:“如果你修建一条小路通行,设置围栏来保护住,那么又有什么好担忧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又想要施行。家中有一个阻止他的人说:“园子建成了一定要添置妇女家仆,供他们休息的房间不够,这需要好好考虑啊。”鲁公犹豫不能决定,建园的事情又一次停止了。(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乙】孝景三年,吴楚反①。亚夫为太尉,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②,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③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④,不肯往。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有删改)注:①吴楚反:吴楚七国发动叛乱。②剽轻:骁勇轻捷。③深壁:此处为加高营垒的意思。④便宜:有利。3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改容式车

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梁日使使请太尉

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太尉计谋为是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 B.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C.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 D.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3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2)吴兵既饿,乃引而去。36.甲乙两文各侧重表现周亚夫哪方面的军事才能,请简要概括。【答案】33.

表情

派遣

对;正确

34.C

35.(1)将军规定,军营中不能够纵马奔驰。(2)吴兵已经饿了,于是就撤退离去。

36.示例:甲文侧重表现周亚夫治军严谨、令出如山;乙文侧重表现其战术精湛、用兵如神。【解析】3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容:表情;(2)句意: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使:派遣。(3)句意:才认识到太尉的计谋是正确的。是:对,正确。3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我希望先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们去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愿以梁委之”是想法,“绝其粮道”是举措,“乃可制”是达到的目的;故断为: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故选C。3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约:规定;驱驰:策马疾驰;(2)既:已经;乃:于是、就;去:离开。3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人物形象分析。根据甲文“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可见,细柳军营戒备森严,严阵以待,只听从将军的命令,防止敌人侵扰,表现了周亚夫将军军纪严明;根据甲文“‘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天子在军队中也不能拥有特权,不能“驱驰”,表现了周亚夫将军治军有方,令行禁止。乙文“吴楚反。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可知,周亚夫向皇帝提出放弃梁国让楚兵进攻,断绝楚国粮道的建议,并且按照此计划实施,取得胜利,可见乙文侧重表现周亚夫战术精湛、用兵如神。【点睛】【甲】参考译文: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灞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士都下马迎送皇帝。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乙】参考译文:景帝三年,吴、楚等七国叛乱。周亚夫由中尉升任太尉。于是周亚夫亲自请示皇帝说:“楚兵勇猛轻捷,很难与他们交战取胜。我希望先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们去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太尉周亚夫把各路军队会合到荥阳之后,吴国叛军正在进攻梁国,梁国形势危急,请求援救。而太尉却领兵向东北跑到昌邑,深沟高垒守不出。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认为坚守有利,不肯去救。而是派遣轻骑兵由弓高侯等人率领去断绝吴、楚叛军后方的粮道。吴国军队缺乏粮食,士兵饥饿,屡次挑战,可是汉军始终也不出来。后来吴军朝汉军军营东南角奔来,太尉让人们注意防备西北。接着吴国精兵果然奔到了西北,但不能攻入。吴兵已经饿了,于是就撤退离去。太尉派精兵去追击,大败吴军。汉兵于是乘胜追击,完全俘虏了叛军,于是将领们才认识到太尉的计谋是正确的。(十)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各小题。【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37.分别写出【甲】【乙】两文的题目,【甲】文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乙】文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__。38.在【乙】文的横线上,补写出原句。39.解释加点的词语(1)夕日欲颓()(2)从流飘荡()(3)欲界之仙都()(4)疏条交映()40.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是/欲界之仙都 B.蝉/则千转不穷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