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献学
前言
?一、课程基本情况(性质、内容、目的、意义)
?二、考核方式
?三、学习方法
?四、参考书目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内容:
《中国古代文献学》
?研究对象:历代文字材料(古籍)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内容:
?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形态及基本构成
?
外在形态:甲骨、金石、竹帛、纸张等;
?
基本构成:经、史、子、集、丛;
?
古文献的产生、积聚、保存、散佚等。
?
古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
?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标点、注译、检索利用
一、课程基本情况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选修课
?总
学
时:32(1-16周)
?学
分
:2
一、课程基本情况
3、课程目的:
?了解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一般要求)
?提高古代文献的阅读能力
?掌握整理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
?利用古代文献进行考据、研究
?
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今天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师生以火一般的热情,在这里欢迎郁慕明先生一行……(2005.7.12,人大校长发言词)
纪宝成
一、课程基本情况
4、课程意义
?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张之洞《论读书》)
二、考核方式
考查课
?1、平时成绩35%:课堂点名10%、课堂参与度(提问)5%、小测验20%?2、期中成绩25%?3、期末成绩40%
三、学习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yù)》)
?勤动手、广阅读、细考究
四、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
?1、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8?3、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三、参考书目
???????1、《古籍版本学》,黄永年,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2、《校雠广义》(版本编、校勘编、目录编、典藏编),程千帆、徐有富,齐鲁书社,19983、《校雠通义通解》,章学诚著,王重民通解,傅杰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4、《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著,严佐之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5、《目录学发微
·古书通例》,余嘉锡,中华书局,20096、《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俞樾,中华书局,20057、《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著,反洗增补正,徐鹏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不窃窃私语—尊重他人
?不抄袭—尊重自己
中国古代文献学
绪论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二章
古典文献的目录
?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版本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
?第五章
古典文献的辨伪
?第六章
古典文献的辑佚
?第七章
古典文献的标点
?第八章
古典文献的注译
?第九章
古典文献的检索
?第十章
出土文献的整理
?本节内容
绪论
?一、文献释义
?二、古代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三、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概况
?重点:“文献”的由来,“文献”
含义的演变。
?难点: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一、文献释义
(一)“文献”含义之演变
1、“文献”一词,现存最早见于《论语·八佾(yì)》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一、文献释义
(一)“文献”含义之演变
?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献,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宋朱熹《论语集注》:“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
?一、文献释义
(一)“文献”含义之演变
?文,指典籍,即书面材料。
?献,指贤才,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即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一、文献释义
(一)“文献”含义之演变
2、“文献”由“典籍和贤才”向“典籍、文字材料”侧重。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是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其《自序》: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一、文献释义
(一)“文献”含义之演变
3、“文献”专指“典籍和文字资料”
?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末二句:
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东土校全经。
?
此处“文献”指典籍,专指那批被徐福带到日本,在中国早已佚失的经籍。
?明永乐年间编纂了一部大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改名《永乐大典》。
一、文献释义
(一)“文献”含义之演变
4、目前常用的文献概念
?我国现行国家标准“GB3792.1—83《文献著录总则》”
:“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凡使用文字、图画、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的知识,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及各种视听资料,如胶片、录音带、录相带、幻灯片、影片、唱片、磁带、光盘等都可称之为“文献”。
???关键词一:知识。提供知识是文献的本质属性。
关键词二:一切。文献的物质载体丰富多样。
关键词三:记录。文献记录知识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文献释义
(二)文献学
?即研究文献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在我国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另指现代文献学。
(三)中国古典文献学
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所开创、又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我们所讲授的主要为古典文献学。
?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范围
?目录、版本、校勘、(典藏)
?辨伪、辑佚、标点、注释、翻译、检索、出土文献
三、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
古典文献学的历史几乎与文字的历史同样久远。
?甲骨文为现今所见之最早出土文献。
?《尚书》、《易经》、《诗经》为最早之传世文献。
?正考夫为见诸史籍的最早一位文献学家。
《国语·鲁语》:“昔正考夫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大师,以《那》为首。”
?
三、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
?先秦诸子对文献的整理、引用
?孔子:《诗》、《书》、《礼》、《乐》、《易》、《春秋。
?韩非子:《解老》、《注老》
?目录、校勘、注释、辨伪、训诂各方面的贡献
?刘向、歆父子:《别录》、《七略》
?郑玄:遍注群经,《毛诗笺》、《三礼注》
?王充:《论衡》:“就世俗之书,订其真伪,辨其虚实。”
?许慎:《说文解字注》
三、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概况
2、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主要成就
?经书、史书、子书的注释繁荣
?何晏《论语集解》、王弼《老子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孔颖达《五经正义》、颜师古《汉书注》、李善、五臣的《文选》注本
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校勘与训诂:陆德明《经典释文》
?五代的雕版印刷
?三、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概况
3、宋辽金元古典文献学主要成就
?大型图书的编纂(类书、诗文集、史书)
?李昉、徐铉《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
?王钦若、杨亿《册府元龟》
?司马光《资治通鉴》
集部的注释
?金石考据: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
?公私目录学
??王尧臣《崇文总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
?郑樵、朱熹、王应麟、马端临等人对古典文献学的开拓
三、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概况
4、明清古典文献学成就:集大成
????最大类书的编纂:《永乐大典》
佛经编纂:
《大藏经》
刻书业的发达
?毛晋汲古阁藏书、刻书
清朝官修大型丛书《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提要》,目录学最高峰
三、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概况
4、明清古典文献学成就:集大成
?清人考据学(朴学)对古籍的校勘、注释、考辨之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王先谦《庄子集释》
?古典文献学理论方面的贡献
?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王国维
“二重证据法”
本节小结
导入新课:
一、课程介绍(性质、内容、目的、意义)
?二、考核方式
?三、学习方法
?四、参考书目
?绪论:
一、文献释义
?二、古代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三、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概况
?
下节展望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上节回顾
导入新课:
一、课程介绍(性质、内容、目的、意义)
?二、考核方式
?三、学习方法
?四、参考书目
?绪论:
一、文献释义(重点)
?二、古代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三、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概况
?
本节内容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一、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二、古典文献的类型
?重点、难点:
古典文献的类型及其区别。
总集、别集、丛书、工具书(类书、字书、方志)等
本节内容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一、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一)甲骨
1、何谓甲骨
?龟甲和兽骨:龟甲的腹部、牛的肩胛骨和胫骨
2、甲骨的用途
龟甲,其内槽有凿穴及灼烧痕迹
2、甲骨的用途----占卜
1231.钻孔。
2.孔的一侧凿槽。
3.在钻凿处灼烧,甲骨就会爆裂,出现兆纹——“卜”形
裂纹。
“卜”字就是裂纹之状。
4.根据兆纹判断吉凶,把卜辞刻在兆纹附近。(包括时间、事件、占卜人、占卜结果。事后,还要记上灵验与否,叫验词。
)
43、甲骨的发现与研究
1898年以前,中药“龙骨”。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上竟然刻有古文字,遂四处搜求,得1500片。此后,人们就把1899年作为甲骨文发现的年份。
?1903,刘鹗出版《铁云藏龟》,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次年,孙诒让据此写成《契文举例》二卷,这是我国学者从事甲骨文研究的开始。
?王国维、罗振玉、郭沫若
?1959,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
?4、周代甲骨
1977年,陕西岐山县凤邹周原遗址出土1000多件甲骨
?甲骨并非殷商专有
?(二)金
1、何谓金
?指青铜器,铜和锡的合金(一般铜占80%-85%,锡占15-20%)
。
?在商代至秦汉的青铜器上面,常常铸刻上文字,这就是常说的“金文”。
?三代时,钟、鼎为最重之器,金文所刻的器具以钟鼎居多,故又称金文为“钟鼎文”。
?钟鼎之家、问鼎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左传》:鲁宣公三年,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今洛阳市),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
2、青铜器的种类与用途
1)礼器
(?统称尊彝,或彝器,又称吉金
?主要用于宗庙祭祀及随葬,其次为诸侯旅行祭告之用,再次为媵器(陪嫁之物)
莲鹤方壶
四羊方尊
散氏盘
秦公簋
2、青铜器的种类与用途
(2)乐器
?除用于祭祀、宴飨、随葬外,还用于征战
2、青铜器的种类与用途
(3)兵器
鸣金收兵
?
?刀、剑、戈、矛、钺、戟、甲胄
?
2
、青铜器的种类与用途
(4)符玺
?符,亦称兵符,发兵用,分为两半,如虎符、鹰符
?玺,印章,天子的印章称为玺,民间的印章称为印
?阳陵虎符
“甲兵之符,
右在皇帝,
左在阳陵。”
2、青铜器的种类与用途
(5)日用器
铜镜、铜灯
?“大乐未央,长相思,慎勿相忘。”
?“相思愿勿绝,愁思悲,顾见怨,君不说
。”
(三)石
1、石刻源起
石头作为文献载体在历史上可能同青铜器一样早。
《墨子·明鬼》:“铸之盘盂,镂之金石。”
??由于在铜器上刻铸文字较在石器上刻铸要难,所以自秦代以后,石刻渐渐取代了金刻。
2、石刻种类
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1)碣,特立之石,为高的圆柱。有碣圆碑方之说。
?(2)摩崖。刻于崖壁,为天然之石。
?(3)碑。西汉时,碑刻文字出现,但极少。东汉大规模出现,现在所说的汉碑,一般都是指东汉碑。
(1)碣石
琅琊台刻石
(2)摩崖
(3)碑
蔡邕熹平石经
3、石刻用途
记载国家大事
歌功颂德
校正经书
树碑立传(墓碑)
保留名人书法、手迹
秦始皇石刻
臣去疾臣请矣
臣斯昧死
3、石刻用途
烈士纪念碑
?塔里木沙漠公路碑
?导航碑
?
(四)竹木
1、指竹简和木牍
将竹劈成长而窄的竹片,叫竹简;
木之劈成长而窄的木片者,叫木简,做成较宽的木版者,叫木牍。
简牍的使用,集中在汉晋,东晋后,纸张取代简牍
居延汉简
《郭老店子楚》简
2、简的编联成册
每一枝竹片之城的简叫做简
把若干简编在一起成为册(册)
“汗青”
“韦编三绝”: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韦:熟牛皮
三:概数,表示多次
绝:断。
甘肃武威汉简
云梦睡虎地秦简
竹
书
3、牍
用来书写的木片、木版
?百字以内通常不用简策,而用牍。《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一尺见方的称为“方”。如果再大些,称为“业”。
?(肄业,原指读大版子书,毕业指大版子书读完了)
?木牍主要用来上奏,《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传》:“至公车上书,用三千奏牍。”
?写信也用版牍,一般一尺长,故称“尺牍”。
?(五)缣帛
即丝织品,类似的织物还有“素”(白娟)。
?帛质轻薄柔软,可以卷舒,便于携带,随文字长短截取,易于流行。
?《墨子?明鬼》:“故书之竹帛,以遗后世子孙。”
?缣帛用于书写材料,在汉代相当流行。
?帛书除用于书写文字外,还用于绘图。
?湖北出帛书
荆门郭店楚简《老子》:
“绝知弃辩,民得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为弃作,民复孝慈。”
今本、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
“绝圣弃知,民得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汉帛书《老子》
(六)纸张
1、纸的原义
?是指漂洗蚕茧时附着于筐上的絮渣。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裴駰集解引韦昭曰:“以水击絮为漂。”
?将水中漂浮的细丝用竹捞起晾干,就是类似缣帛的纸。“纸”字从“糸”就是明证。
2、纸张的出现
(1)1933年,罗布泊汉烽燧亭遗址发现西汉宣帝时(BC49)麻纸,早于蔡伦154年。
(2)1957年,陕西灞桥发现西汉武帝时期的麻纸。
(3)1973年,甘肃居延发现西汉宣帝、昭帝时的黄纸、白纸各一片。
(4)1978年,陕西扶风发现西汉宣帝至平帝时的白纸。
(5)1979年,甘肃敦煌发现西汉宣帝时的纸,其中一张浅黄,20×32CM,为迄今出土西汉最大的一张纸。
3、纸张的应用
?
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于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发明了纸,时称“蔡侯纸”。
?纸张全面取代简牍与缣帛是从东晋开始的。
洛阳纸贵:
《晋书·文苑·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南北朝以后的书籍基本上都是以纸张为文献载体。
(七)电子
电子文献的出现是与计算机的出现密不可分的。
?电子文献的两大特点:
1、无形。
2、存储量大。
?余论:世界各国古代文献的载体形式
???1、莎草纸
又叫“纸草纸”、“埃及纸”。是古埃及人以尼罗河流域生长的一种纸草(英文papyrus,属莎草科,又称“埃及芦草”,现代意义的纸英文称paper,就是从papyrus来的)为原料制成。
草纸发明很早,考古发现,公元前3500年埃及木乃伊的陪葬品中已有莎草纸卷本,这要比目前已知我国甲骨文的出现早2000余年。后来流传到地中海沿岸诸国。莎草纸的长期广泛流传对世界文明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直至10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到埃及后,莎草纸才真正被废弃。
莎草纸
莎草纸祭文亡者之书
?
2、羊皮纸
?羊皮纸英文parchment,源于意大利文pergamen。据说最初盛行于小亚细亚佩尔加蒙国。公元前2世纪,埃及禁止莎草纸运往佩尔加蒙。佩尔加蒙于是将兽皮制成光滑平展的兽皮纸,其中主要是羊皮纸。这种羊皮纸在公元4世纪以前成为欧洲最通行的书写材料。经过1000多年的历史沧桑,国外尚有不少羊皮书被保存下来,包括《圣经》、《诗篇》及法律文书等。直到中世纪末中国的纸张传到欧洲,才逐步取代了羊皮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羊皮纸
羊皮纸书
3、贝叶
?贝叶是古代印度及其周边的尼泊尔、巴基斯坦、缅甸、泰国等国使用的一种书写材料。《大唐西域记》中描述的长而宽的多罗树的叶子,又叫“贝多罗”,是梵文pattra或patra的音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贝叶。用贝叶书写的佛经,叫贝叶经。在贝叶上书写,一般是用尖锐的笔刺写出清晰、深刻的线条,然后在线条上涂色。这种经目前仍有遗存,但时代都比较晚。
?贝叶经的装订方式是将长条形散叶按顺序一叶一叶重叠整齐,上下穿眼,再用木板两块夹住,夹板亦相应穿两孔,再用一根绳子穿起来,捆好,即成一夹,因用梵文写成,故名梵夹。
?直到中国造纸术传入,印度及南亚诸国才渐渐废弃了贝叶这种书写材料。
?贝叶
贝叶经
贝多罗树
贝
叶
书
4、树皮
?古拉丁人用树皮里层薄膜liber书写,因此,拉丁语liber就是书。西班牙语libero,英语library即图书馆就是从liber派生出来的。
?
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与时代性
?从古到今的传抄方式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不同阶段:刻写——书写——印刷——拷贝
?中国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时代:甲骨文时代——金石时代——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电子时代
?演变趋势特征:
从坚硬、厚重走向柔软、轻薄;
从缓慢、笨重走向迅速、轻便;
从固定、有形走向多变、无形。
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类型
?一、主要的分类标准
?二、几种典型的古典文献
?(一)总集
?(二)别集
?(三)丛书
?(四)工具书
1、按照古典文献的内容及其学术性质
以《汉书·艺文志》为代表的六分法
(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
?以《隋书·经籍志》为代表的四分法
(经、史、子、集)
?
一、主要的分类标准
2、按照文献产生的方式
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一次文献是指作者直接记录自己的思想成果而产生的原始文献。如个人论著、作品等。
?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整理加式后而产生的文献,如目录、索引、文摘等。
?三次文献是利用二次文献,对一次文献进行分析、综合、研究而产生的文献。如综述、述评、研究动态、辞典、年鉴等。
?3、按照文献的性质和作用
?记录、钞纂、编述与著作四大类。
理论著作、史书编著、典制政书、地理方志、图书表谱、档案文书、总集别集、丛书、类书等九类。
4、按照文献的编纂体裁
?
二、几种典型的古典文献
(一)总集
?汇集两人以及两人以上作品的合集。常为诗文集。
?总集之始
?《诗经》?
?《楚辞》?
?《建安七子集》(亡佚)
?《文章流别集》(亡佚)
?《文选》(现存最早)
?总集进入目录之始:《隋书·经籍志》
?晋挚虞《文章流别集》
《隋书经籍志》断为中国总集之首:“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摭(zh?)孔翠,芟(shān)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
??摭:摘取
孔翠:孔雀河翠鸟。喻精华。
?总集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四库全书·总集类叙》:
“一则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一则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是故文章之衡鉴,著作之渊薮矣。”
总集的类型
(一)
?1、通代总集
?通代、有选择、多体裁总集
(选)
?《文选》、《古文辞类纂》(清·姚鼐)
?通代、无选择、某类体裁总集(全)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
?通代、有选择、某类体裁总集
?《玉台新咏》(南朝梁·徐陵)
总集类型
(二)
?2、断代总集
?断代、有选择、多体裁总集
?《唐文粹》(宋·姚铉)、《宋文鉴》(宋·吕祖谦)
?断代、无选择、某类体裁总集
?《全唐文》(清·董诰)
?《全唐诗》(清·彭定求)
?《全唐诗补编》(陈尚君)
?断代、有选择、某类体裁总集
?《宋诗钞》(清·吴之振等)
扬州诗局本《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缩印
总集类型
(三)
?3、按作者地域群体或宗派关系编集的总集
?杨亿《西昆酬唱集》、《花间集》(五代后蜀赵崇祚)
本国
《图
花藏间宋集刻》递杨修保公彝文题纸款印
(二)别集
?指搜集一个作家全部或部分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1、别集之始
?南朝梁阮孝绪最早在《七录》中立“别集”之目,此后,历代书目几乎都立别集类。
?2、别集体例
分类、分体、编年
?分类:按作品内容分类编排。
宋《门类增广十注杜工部诗》25卷(存6卷),纪行、述怀、居室、题人、邻里
?分体:按作品题材或文体编排。
清王琦《李太白文集》36卷,古赋、古诗、乐府、古近体诗、铭碑祭文。
?编年:按作品写作年代顺序编排。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
?3、别集文献价值
?别集比较系统地收载了某一个作者的著作,所以这就为研究该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他的创作提供了较重要的材料,为研究所涉及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4、今常用别集叙录
?万曼《唐集叙录》
?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
(三)丛书
?1、单行本与丛书(“丛刊”、“汇刻”、“丛刻”、“合刻”)
?丛书: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冠以同一总名、以统一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
?2、丛书之祖
?以“丛书”命名的图书,最早的是唐陆龟蒙的《笠泽丛书》,但该书不是汇刻群书的丛书,只是作者的诗赋杂文集。
?汇编丛书,一般认为以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俞鼎孙、俞经辑抄的《儒学警语》为最早。即《石林燕语辨》、《演繁露》、《懒真子录》、《考古编》、《扪虱新语》和《萤雪丛说》,反映了宋代一些制度掌故及人物琐事。
?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丛书。
?3、丛书分类
?综合性丛书:《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续修四库全书》
?专门性丛书:《二十四史》、《新编诸子集成》、《历代诗话》
?4、中国古典文献几种著名的丛书
1、《四库全书》
2、《十三经注疏》
?《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3、《二十四史》
4、《诸子集成》
5、《丛书集成初编》
6、《中国文化丛书》
《四库全书》
?《文渊阁四库全书》(150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986年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现有上海人民出版社和迪志文化公司1999年研制的光盘版。
?《四库全书总目》200卷。台湾商务印书馆编有《目录索引》一册,“目录”部分列有每一册所收书目;“索引”部分用以查询每一种书所在的册数和页码。
图版:丛书集成初编、续编、新编
一些新印古典文学丛书
?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
?5、丛书的功用与查检
?丛书的重要性
?张之洞《书目答问》:“丛书最便学者,为其一部之中可该群籍,搜残存佚,为功尤巨,欲多读古书,非买丛书不可。”
?《中国丛书综录》
?各丛书所收书目
?某书为哪些丛书所收录
?全国各大图书馆的收藏情况
(四)工具书
?所谓工具书,是指收集一种或多种资料,按照一定的编排体例和检索方法编写的、主要供人查阅的知识型文献。
常用工具书
一
?(一)索引(即通检、引得index)
?字典、词典
?字书:《说文解字》
?训诂书:《尔雅》
?韵书:《广韵》、《佩文韵府》
?今人常用:《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
常用工具书
二
?(二)类书
?1、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书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引。?古代的百科全书。
?2、类书的功用
?它保存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是我们查寻古代典籍中名物制度、词语典故的极为有用的工具书。
?是整理古籍(校勘、辑佚古书等)的必备参考书。
?
3、类书前祖《皇览》
?南宋王应麟《玉海》第五十四卷:“类事之书,始于《皇览》。”三国时期,魏文帝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家,十分重视文化事业,除个人从事著述外,还特意组织当时名家学者编辑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编成大型类书《皇览》。
?赵宋时代已亡佚。
?4、唐代四大类书:《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事类集》
?5、宋三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
?6、明代:《永乐大典》
?7、清代:《古今图书集成》、《渊鉴类函》、《佩文韵府》、《骈字类编》、《子史精华》、《格致镜原》等。
重要类书(一)
?《艺文类聚》(100卷)
?唐欧阳询等奉(高祖)敕撰集,成于唐武德七年(624)。有汪绍楹校点本,后附索引。
?收录1400多种古籍中的名物及诗文资料,分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等46部,部下又有子目727个。每部每类先列事典、再引诗文,创“文、事”合编之例。
?本书所收唐以前的古书大多亡佚,保存了一大批珍贵文献资料。
“隋以前遗文秘籍,迄今十九不存,得此一书,尚略资考证。”(
《四库总目提要》
)清人辑佚书籍大都要先查寻是书
重要类书(二)
?《初学记》30卷,唐徐坚等奉唐玄宗命撰集。
?《白孔六帖》,又名《唐宋白孔六帖》,唐白居易初辑30卷,名《白氏六帖事类集》;宋孔传续辑30卷,称《后六帖》,后人将两书合辑,分为100卷。
重要类书(三)
?《太平广记》500卷,宋李昉等编纂。
?采录(摘抄或全抄)汉晋至北宋初年小说、野史、笔记中的奇闻故事,按内容分为92门,附150余类。
?共引书230种,半数今已佚失。保存的古小说资料极为珍贵,是研究古典小说、社会风俗、文化思想的必检图书。
?《太平御览》1000卷,宋李昉等编撰。初名《太平总类》。
?全书分55门,子目4558个。收录古文献1690余种
。
?《册府元龟》1000卷,宋王钦若、杨亿等编撰。
?“册府”是收藏典籍的秘府,“元龟”,即以神龟卜占未来。
?宋代最大的一部类书。分31部,部下又有1104类
。
重要类书(四)
?《永乐大典》,明解缙等奉敕编。
?共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约三亿七千多万字。初名《文献集成》。
?引用文献达七、八千种,往往照原书整部、整篇、整段地编入。抄写正、副本各一套。今存730卷,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1960年)。
重要类书(五)
?《古今图书集成》10000卷,目录40卷,附考证24卷,陈梦雷编纂、蒋廷锡校定。
?现存类书中规模最大。全书分为6个汇编,32典,6109部,一亿六千多万字。
?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年影印出版,精装共80册
。常用工具书
三
?(三)政书
?是辑录文献中的典章制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以便查考的工具书。
?简言之,政书就是专门记载历代或一代典章制度的专书。涉及的内容范围很广,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天文,地理,文学,艺术都包罗在内。
?政书按其收录典章制度的时代范围,可分为两大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古今”的,即所谓“九通”“十通”。
?一类是断代性质的,即所谓“会要”和“会典”。
?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三通”
?清《清通典》《清通志》《清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通考》--“九通”
?清末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十通”
常用工具书
四
(四)历法、纪年
?所谓历法,是根据地球、月亮、太阳三者的互动关系来确定时间的方法。中国古代采用以朔望月的阴历。不同的历法中,表示时间的方法不一样,因此,需要换算。
?中国古代以干支纪日、纪年,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组合为六十对,六十对一个轮回。即俗称“六十花甲子”。用干支纪年在殷商时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
?中国古代除了干支纪年以外,自汉武帝以后还采用帝王年号纪年。
?万国鼎《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华书局,1978)
?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年表》(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
常用工具书
五
(五)地理、方志
就古典文献所涉及的地理范围而言,主要是历史地理
?查找古代地名,有两种途径:
?一是查阅历代史志中的《地理志》及其考证、订补著作(如《二十五史》中的补地理志),以及类书中有关历史地理的条目。
?二是查阅《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工具书。
?方志,又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地自然和人文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地方文献。它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查找地方文献的工具书性质,是“地方史与地理的结合”
?本章小结
?1、古典文献的载体有哪些?其用途和区别。
?2、古典文献有哪些类型?
上节内容回顾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一、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电子等
总集、别集、丛书、工具书(类书、字典、方志)等
二、古典文献的类型
??重点、难点:
古典文献的类型及其区别
本节内容
第二章
古典文献的目录
读书入门之径
“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一。)
?“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同上,卷七。)
?“然目录之学为读书引导之资,凡承学之士,皆不可不涉其藩篱…”,“治学之士,无不先窥目录以为津逮,较其他学术,尤为重要。”(余嘉锡《目录学发微》)
??西汉刘歆《七略》(《汉书·艺文志》)
?辑略(相当于总序)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农家、小说家)
?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荀赋之属、杂赋、歌诗)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谋、兵阴阳、兵技巧)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南朝宋王俭《七志》的分类:
一曰《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
?
二曰《诸子志》,诸子赋。
?
三曰《文翰志》,纪诗赋。
?
四曰《军书志》,纪兵书。
?
五曰《阴阳志》,纪阴阳图纬。
?
六曰《术艺志》,纪方技。
?
七曰《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
?
道、佛附见,合九条。
??《隋书?经籍志》
?《史记》一百三十卷(目录一卷,汉中书令司马迁撰。)?《史记》八十卷(宋南中郎外兵参军裴骃注。)?《史记音义》十二卷(宋中散大夫徐野民撰。)?《史记音》三卷(梁轻车录事参军邹诞生撰。)
?????????????????《汉书》一百一十五卷(汉护军班固撰,太山太守应劭集解。)《汉书集解音义》二十四卷(应劭撰。
《汉书音训》一卷(服虔撰。)
《汉书音义》七卷(韦昭撰。)《汉书音》二卷(梁寻阳太守刘显撰。)《汉书音》二卷(夏侯咏撰。)《汉书音义》十二卷(国子博士萧该撰。)《汉书音》十二卷(废太子勇命包恺等撰。)《汉书集注》十三卷(晋灼撰。)《汉书注》一卷(齐金紫光禄大夫陆澄撰。)《汉书续训》三卷(梁平北谘议参军韦棱撰。)《汉书训纂》三十卷(陈吏部尚书姚察撰。)《汉书集解》一卷(姚察撰。)《汉书驳议》二卷(晋安北将军刘宝撰。)《定汉书疑》二卷(姚察撰。)《汉书叙传》五卷(项岱撰。)《汉疏》四卷(梁有汉书孟康音九卷,刘孝标注《汉书》一百四十卷,陆澄注《汉书》一百二卷,梁元帝注《汉书》一百一十五卷,并亡。)
本节内容
?一、目录与目录学
第二章
古典文献的目录
?二、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
?三、古代目录的分类及其沿革
?四、古代目录书的类别
?五、目录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
?1、目
一、目录释义
?“目”字的本义是眼睛。
?引申为逐一称述的条目、细目、项目、名目。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询问仁,孔子说:“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就是仁。一旦能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天下就归依仁了。成就仁在乎自身,难道要仰仗他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内容。”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
?2、录
?录,原指刻木时发出的声音,后为“刻木”之义,引申为记录、抄写、整理、详细说明、次第等义。
?许慎《说文解字·录部》:“录,刻木录录也。”
?3、目录
?在目录学中,目指一书的篇名或群书的书名。
?录是对目的说明介绍,即叙录,后世称为解题、提要等,是对书的内容、作者事迹,存佚、流传以及校勘经过、出版等情况的概要说明。
?目录就是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
?4、目录之始:刘向《别录》
?刘向是我国目录学的创始人
?对那些尚未结集的文献,则辑为定本,如《楚辞》、《战国策》、《说苑》、《新序》、《列女传》。
?
“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术数,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
《汉书·艺文志》)
?“条其篇目”即确定各书的篇名、篇次。
?“撮其指意”即撰写各书叙录。
?刘向在每一书后都撰有一篇书录,把这些书录单独辑成一部书,叫《别录》。
?刘歆又在《别录》基础上,写成《七略》。
?例如《晏子书录》:
?内篇谏上第一凡二十五章
内篇谏下第二凡二十五章
内篇问上第三凡三十章
内篇问下第四凡三十章
内篇杂上第五凡三十章
内篇杂下第六凡三十章
外篇重而异者第七凡二十七章
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凡十八章
?
右《晏子》凡内外八篇总二百十五章。
?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中书《晏子》十一篇,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史书五篇,臣向书一篇,参书十三篇,凡中外书三十篇,为八百三十八章。除复重二十二篇六百三十八章,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外书无有三十六章,中书无有七十一章,中外皆有以相定。中书以夭为芳,又为备,先为牛,章为长,如此类者多,谨颇略椾,皆已定,以杀青书,可缮写。晏子名婴,谥平仲,莱人。莱者,今东莱地也。晏子博闻强记,通于古今,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尽忠极谏道齐,国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附亲。不用则退耕于野,用则必不诎义,不可胁以邪。白刃虽交胸,终不受崔杼之劫。谏齐君,悬而至,顺而刻。及使诸侯,莫能诎其辞。其博通如此,盖次管仲。内能亲亲,外能厚贤,居相国之位,受万钟之禄,故亲戚待其禄而衣食五百余家,处士待而举火者亦甚众。晏子衣苴布之衣,麋鹿之裘,驾敝车疲马,尽以禄给亲戚朋友。齐人以此重之。晏子盖短。(按,此下疑有阙文。)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又有复重,文辞颇异,不敢遗失,复列以为一篇。又有颇不合经术,似非晏子言,疑后世辩士所为者,故亦不敢失,复以为一篇。凡八篇。其六篇可常置旁御观。谨弟录。臣向昧死上。
?《晏子书录》的内容
?目次,共八篇二百一十五章,按次序逐次载明;
?校雠整理情况,包括参校人和校雠经过、结果;
?作者生平,交代晏子姓名、籍贯、生平事迹、性格品质等;
?内容评价:“皆忠谏其君,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
?作者还对一些重复的篇章及怀疑为后世辩士所作而混入晏子著录当中的篇章,作了相对客观、合理的处理。后三部分内均为“序”的组成部分。
?5、目录的分类
?A、一书目录
?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书的篇名和该书各篇叙录(或只有篇名没有叙录)
?对一本书进行编目和内容介绍。古人多撰成全书然后编定目录,故目录通例在全书之末。
?古书的目录都放在全书末尾,如《史记》的《太史公自序》、《汉书》的《叙传》、《论衡》的《自纪》、《说文解字叙》都在书末。
?唐·刘知几《史通·题目篇》谓范晔《后汉书》始有目录,《因习篇》又谓范晔“移题目于传首”。据他断言从范晔开始,以后的目录就全编在全书之前。
一书之目:仅篇目
?《尔雅》目次:
?一、释诂
;二、释言;
三、释训;
四、释亲;
五、释宫;
六、释器
;
七、释乐;
八、释天;
九、释地;
十、释丘;
十一、释山;十二、释水;
十三、释草;
十四、释木;
十五、释虫
;
十六、释鱼
;
十七、释鸟;
十八、释兽;
十九、释畜
?功用:考察原书是否完整及提供辑佚和辨伪的线索。
一书之目:篇目+叙录
??《史记?太史公自序》
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唐尧逊位,虞舜不台;厥美帝功,万世载之。作五帝本纪第一。
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夏桀淫骄,乃放鸣条。作夏本纪第二。
维契作商,爰及成汤;太甲居桐,德盛阿衡;武丁得说,乃称高宗;帝辛湛湎,诸侯不享。作殷本纪第三。
……
????秦失其道,豪杰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下非之。作《项羽本纪》第七。
?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
?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作《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B、群书目录
?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名和叙录(也有只有书名没有叙录的)。
?产生于西汉时期。
?刘向校定群书,作《别录》,后刘歆作《七略》,均是群书目录的范例。
群书目录:仅书名
??《文渊阁书目》
?册府元龟一部,二百五十册;
?册府元龟一部,一百五十册;
?太平御览一部,一百三十册;
?大平御览一部,一百册;
?文献通考一部,一百二十册;
?文献通考一部,一百二十二册;
?文献通考一部,四十一册;
?文献通考一部,一百四册;
?文献通考一部,一百二十册;
功能:了解各历史时期文献基本状况。便于掌握某一领域图书的总体情况。
群书目录:书名+叙录
《华阳国志·十二卷》晋常璩(qú)撰,华阳,梁州地也,纪汉以来巴蜀人物。微仲跋云:汉至晋初四百载间,士女可书四百人,亦可谓盛矣。复自晋至周显徳,仅七百岁而史所纪者无几人。忠魂义骨与尘埃同没,何可胜数,岂不重可叹哉。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华阳国志》晋常璩撰,世所行本十卷,中阙二子卷,今以影写宋本补足,并附以张佳允所补一卷,其书述巴蜀之事。始于开辟,终于永和三年。文词典雅,具有史裁。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群书目录的历史称谓
“录”:刘向《别录》、阮孝绪《七录》;
“略”:刘歆《七略》、宋郑樵《通志·艺文略》;
“志”:班固《汉书·艺文志》、南齐·王俭《七志》;
“簿”:魏·郑默《中经簿》、晋·荀勖《中经新簿》;
“书目”: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宋·尤袤(mào)《遂初堂书目》;
“书录”:唐·毋煚(jiǒng)《古今书录》、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考”:如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朱彝尊《经义考》;
“记”:如清·钱曾《读书敏求记》、周中孚《郑堂读书记》;
“目”:如《四库全书总目》。
?二、目录学
?目录学是指研究目录的产生、发展及功用的一门学问,属于文献学的一个分支。
?姚名达:“目录学者,将群书部次甲乙,条别异同,推阐大义,疏通伦类,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欲人即类以求书,因书究学之专门学术也”。
三、古代目录的主要体制
?一部体制完备的古代目录,其内容主要包括书名、叙录、类序三项。
?(一)
书名
?书名项著录书的名称、篇卷数、作者、附录等内容,反映图书的外貌特征。
?书名项为目录结构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没有书名不能成其为目录。
?《隋书·经籍志》
?《周官礼》十二卷马融注。
?《周官礼》十二卷郑玄注。
?《周官礼》十二卷王肃注。
?《周官礼》十二卷伊说注。
?《周官礼》十二卷干宝注。梁又有《周官宁朔新书》八卷,晋燕王师王懋约撰,亡。
?《集注周官礼》二十卷崔灵恩注。
?《隋书?经籍志》
?《史记》一百三十卷(目录一卷,汉中书令司马迁撰。)?《史记》八十卷(宋南中郎外兵参军裴骃注。)?《史记音义》十二卷(宋中散大夫徐野民撰。)?《史记音》三卷(梁轻车录事参军邹诞生撰。)
?????????????????《汉书》一百一十五卷(汉护军班固撰,太山太守应劭集解。)《汉书集解音义》二十四卷(应劭撰。
《汉书音训》一卷(服虔撰。)
《汉书音义》七卷(韦昭撰。)《汉书音》二卷(梁寻阳太守刘显撰。)《汉书音》二卷(夏侯咏撰。)《汉书音义》十二卷(国子博士萧该撰。)《汉书音》十二卷(废太子勇命包恺等撰。)《汉书集注》十三卷(晋灼撰。)《汉书注》一卷(齐金紫光禄大夫陆澄撰。)《汉书续训》三卷(梁平北谘议参军韦棱撰。)《汉书训纂》三十卷(陈吏部尚书姚察撰。)《汉书集解》一卷(姚察撰。)《汉书驳议》二卷(晋安北将军刘宝撰。)《定汉书疑》二卷(姚察撰。)《汉书叙传》五卷(项岱撰。)《汉疏》四卷(梁有汉书孟康音九卷,刘孝标注《汉书》一百四十卷,陆澄注《汉书》一百二卷,梁元帝注《汉书》一百一十五卷,并亡。)?1、古书多无书名
?古人著书,或叙事抒情,或论辩说理,都是动情于中,而形于言,往往是先写作而后命题,并不是先命题而后写作。
?古代文献,特别是先秦以前的书籍,一般都不题书名。有些书名,多属后人追题。
?章学诚《文史通义·繁称》:“古人著书,往往不标篇名,后人校雠,即以篇首字句名篇;不标书名,后世校雠,即以其人名书。”
?顾炎武《日知录》:“古人之诗,有诗而后有题;今人之诗,有题而后有诗。有诗而后有题者,其诗本乎情;有题而后有诗者,其诗徇乎物。”
?2、关于古书的命名
?(1)以著作开头二字为书名者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五:
“《诗》、《书》及周秦诸子,大抵以二字名篇,此古代书名之通例,字书亦然。”他这里所指的字书,即《仓颉》、《爰历》、《博学》、《凡将》、《急就》诸篇。如《急就篇》的首句,便是“急就奇觚与从异”可以印证。
?(2)以作者姓氏或称号、作者活动地为书名者
??????????作者本名的,如《骆宾王文集》、《孟浩然集》;
字号别名的,如《李义山集》,唐李商隐,字义山;
斋舍名的,如《玉茗堂全集》,明汤显祖,有玉茗堂;
官衔的,如《阮步兵集》,三国魏阮籍曾为步兵校尉;
封号的,如《诚意伯集》,明刘荃曾封诚意伯;
谥号的,如《范文正公全集》,北宋范仲淹谥号文正;
籍贯的,如《宛陵集》,宋梅尧臣为宛陵人,宛陵即安徽宣城;
居住地的,如《甫里集》,唐陆龟蒙曾在松江甫里居住过;
别墅的,如《樊川文集》,唐杜牧在樊川有别墅;
编纂年代的,《白氏长庆集》,唐白居易此书在唐穆宗长庆年间编纂。
?(3)以概括内容命名者
如春秋时鲁国史书称《春秋》,就是一年四季的春秋来概括一年。
?《尔雅》书名
“尔雅所以训释五经,辨章异同,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博贤而不惑者也,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取而取正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
??(4)以寓意命名者
韩非的《五蠹》《孤愤》《说难》等篇。
?屈原《离骚》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馅之避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5)以朝代命名
二十四史大都以朝代加“书”、“志”、“史”等命名,说明了纪传体史书有特定命名方式。
?总集如《全唐诗》、《全宋诗》、《全明诗》,其实也属于这种方式。
??3、古书作者
汉代以前,古代文献,一般不题撰人,如《诗经》。
?先秦诸子,题为某子,实为其后人、弟子、宾客所撰定。
?汉魏文人著作,也不自题姓名,如《古诗十九首》。
?魏晋时期,文献自署撰人,即标明作者姓名。
?
4、署名方式
?(1)标出作者姓名、字号、时代、籍贯、官职、封爵、谥号。
东汉蔡邕的《蔡中郎集》,题为“汉左中郎将蔡邕伯喈撰”。“汉”为时代,“左中郎将”即官职,“蔡邕”是姓名,“伯喈”乃蔡邕的字。
?三国魏时曹植的《曹子建集》,题为“魏陈思王曹植撰”。“魏”为时代,“陈”是封地,“陈王”乃封爵名,“思”即谥号。
?
?(2)标出作者和注释者的姓名、时代、学衔、官职及其著作方式。
《史记》,卷端题署“汉太史令司马迁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骃集解,唐国事博士弘文殿学士司马贞索隐,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表明作者是司马迁,注释者是裴骃、司马贞、张守节;“汉、宋、唐”为他们分别所处的时代;“太史令”、“中郎外兵曹参军”、“国学博士、弘文殿学士”等,分别是他们的官职、学衔;“撰”、“集解”、“索隐”、“正义”是他们参与的著作方式。
??(3)标出著作的主修、纂修、协理者及其官职。
清代重修岳飞的《岳忠武王文集》,卷端题署“护理河南巡抚等处承宣布政司布政使兼理河南何谓署,河南布政使河南等处提刑按察使杨景素鉴定,彰德府知府黄邦宁纂修,汤阴知县李林校阅”。
?此书作者是岳飞,编纂者是黄邦宁,其它都属挂名。“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知府”、“知县”都是他们的官职。
??(4)古代小说、话本、杂剧等,不用真名而另起别名。
?如《英烈传》就未署作者名;《石点头》署名“天然痴叟”,《金瓶梅词话》署名“兰陵笑笑生”等,有些别名已难以查考出作者的真实姓名以及他们的生平情况。
?(二)
叙录(解题、提要)
?叙录(解题、提要)列于书名之后
?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周易正义》十四卷
?
右唐国于祭酒孔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马嘉运、赵乾叶、王谈、于志宁等同撰,苏德融、赵弘智覆审。序称:江南义疏有十馀家,辞尚虚诞,皆所不取。唯王弼之学,独冠古今,以弼为本,采诸说附益之。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三)类序
?类序包括各大类之序(总序)和小类之序。
?类序是古代目录书中介绍某一类图书的学术流变、特点、得失的说明性文字,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
?它与叙录一起,体现了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
小序
《汉书·艺文志》关于诸子之
小说家著作之小序
?
“右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ní),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chú
ráo)狂夫之议也。”
《汉书艺文志》关于诸子著作之大序·170
《汉书·艺文志》关于诸子著作之大序
?
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出蹴鞠一家,二十五篇。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瘉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余嘉锡先生在《目录学发微》卷五:
?
“诸家目录,能述作者之意者,虽不可云绝无,至于每类皆为之序,于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者,实不多见。计现存书目,有小序者,《汉志》、《隋志》、《祟文总目》、《四库提要》四家而已。”
?书名、叙录、类序三项,为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但不同体例的古代目录,有时三项俱全,有时仅具一两项。大致而言,有下列三种体制:?一是部类之后有类序,书名之下有解题,三项俱全者。如《郡斋读书志》、《四库提要》等。
?二是有类序而无题解的,如《汉书·艺文志》,《隋志》同。
?三是类序、解题均无,仅有书名一项。如《新唐书》、《宋史》、《明史》等艺文志。
四、古典目录的分类
?中国目录的分类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方式
?
六分法
?
七分或九分法
?
四部分类法
?
其他分类法
(一)“六分法”
?按六类编排图书目录。
?始于西汉刘向《别录》、刘歆《七略》。
?东汉班固作《汉书·艺文志》继承了六分的体例。
?《七略》(《汉书·艺文志》)——六分法
?辑略(相当于总序)
?1、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2、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农家、小说家)
?3、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赋之属、荀赋之属、杂赋、歌诗)
?4、兵书略(兵权谋、兵形谋、兵阴阳、兵技巧)
?5、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6、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1、《七略》特点
?1.将“六艺略”列于首位
?2.“诸子略”分诸子学派为九家,儒家为首
?3.“诗赋略”为有韵之文
?4.“兵书略”中,兵权谋主讲战略,兼三小类
?5.“数术略”杂有大量迷信内容
?6.“方技略”中,医经类收医药原理方面书籍
?2、《七略》类目划分基本思想
?章学诚:
?
《七略》以兵书、方技、数术为三部,列于诸子之外者,诸子立言以明道,兵书、方技、数术皆守法以传艺,虚理实事,义不同科故也。至四部而皆列子类矣。诸子为“明道”之“虚理”,兵书、方技、数术皆为“传艺”之“实事”。
?3、《七略》类目划分存在问题
?《诸子略》以思想系统分;《六艺略》以古书对象分;《诗赋略》以体裁分;《兵书略》以作用分;《数术略》以职业分;《方技略》则以体裁作用分。
?所用标准,很不一致。另外,个别分类之间,也有重叠或割裂现象。
(二)
四分法
?西晋荀勖(xù)《中经新簿》出现了甲、乙、丙、丁四部的分类法
?实际就是后世的经、子、史、集四类。
?荀勖《中经新簿》的四分法
?1、甲部:六艺、小学
(《七略》六艺略)
?2、乙部: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
(《七略》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3、丙部: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4、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
(《七略》之诗赋略)
?1、《新簿》对于《七略》的承袭与创新
?甲部,相当于《七略》中六艺略,即后世经部。尊儒家经典为首从汉至清一直未有改变。
?乙部,合《七略》诸子略、兵书略、术数(含方技)略为一部,即后世的子部。
?丙部,首次将史书单列,从《七略》之“六艺略”春秋类析出单列一部,即后世史部。
?丁部,相当于《七略》诗赋略,即后世集部。
?2、《新簿》在分类和解题上的不足
?《皇览》为我国最早类书,而非史书。
?汲冢书是晋代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一说魏安厘王)墓发现的一批竹简,为经史等方面典籍。
?将《皇览》列入史类性质的丙部,汲冢书列入文学类性质的丁部,大概是由于当时史学和文学类书籍尚少,为达到四部书籍大体平衡所为。
?《新簿》没能继承刘向撰写叙录的传统,对图书的内容和特点,少有论辩。
?《新簿》甲、乙、丙、丁内容相当于后来的经、子、史、集。
?次序直到东晋李充编《晋元帝四部书目》时才基本确立,后一直被沿用。
(三)七分法
?南朝宋王俭《七志》、梁阮孝绪《七录》的七分法
?在四部分类法逐步占据统治地位但尚不完善的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些效法《七略》的分类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王俭《七志》和阮孝绪《七录》。
?南朝宋王俭《七志》的分类:
?1、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七略》六艺略)
?2、诸子志,纪诸子。
(《七略》诸子略)
?3、文翰志,纪诗赋。
(《七略》诗赋略)
?4、军书志,纪兵书。
(《七略》兵书略)
?5、阴阳志,纪阴阳图纬。
(《七略》术数略)
?6、术艺志,纪方技。
(《七略》方技略)
?7、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
?
其道、佛附见,合九条。
?1、《七志》对《七略》分类体系的修改:
(1)类名改动。改六艺为经典,改诗赋为文翰,改兵数为军书,改数术为阴阳,改方技为术艺;
?(2)别立图谱一志;
?(3)附道经、佛经于后。
??2、阮孝绪《七录》的分类
???????1、经典录:易部、尚书部、诗部、礼部、乐部、春秋部、论语部、孝经部、小学部。
2、记传录:国史部、注历部、旧事部、职官部、仪典部、法制部、伪史部、杂传部、鬼神部、土地部、谱状部、簿录部。
3、子兵录:儒部、道部、阴阳部、法部、名部、墨部、纵横部、杂部、农部、小说部、兵部。
4、文集录:楚辞部、别集部、总集部、杂文部。
5、伎录术:天文部、纬谶部、历算部、五行部、卜筮部、杂占部、刑法部、医经部、医方部、杂艺部。
以上内篇五录。
6、佛法录:戒律部、禅定部、智慧部、疑似部、论记部。
7、仙道录:经戒部、服饵部、房中部、符图部。
以上外篇二录。
四、四部名称的正式确立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时,开始直接标用经、史、子、集四部之名,此后大体沿用。
?从此四部分类法成为中国图书分类的主流。
?经(10):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纬书、小学
?史(13):正史、古史、杂史、霸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片石石材出口与进口代理服务合同2篇
- 2024年生态农业病虫害防治与农产品溯源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标准包工包料建筑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年度高清影视作品无偿借用授权协议3篇
- 2024年版区块链供应链管理平台技术授权合同
- 北京市西城区2021届高三二模生物试题
- 2024年新能源储能技术研发合同范本3篇
- 校园欺课程设计
- 2024年第73讲借款合同企业间借贷合同3篇
- 篮球家庭训练课程设计
- 护理部副主任绩效考核评分细则表
- 手卫生规范课件
- “统计与概率”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编排分析
- 臭氧发生器确认方案W
- 内燃机车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1733
- xx中心小学综合实践基地计划模板(完整版)
- 谈心谈话记录表 (空白表)
- LY/T 1863-2009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评价指标
- T-JSTJXH 15-2022 装配式劲性柱-钢梁框架结构设计规程
- 2023年上海市市高考物理一模试卷含解析
- 市政工程人行道维修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