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集萃】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速览_第1页
【考点集萃】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速览_第2页
【考点集萃】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速览_第3页
【考点集萃】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速览_第4页
【考点集萃】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速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集萃】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速览

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知识速览·第五单元

(全新教材全面汇总)

《井冈翠竹》

一、教材知识清单

(一)文学常识

作者袁鹰,当代作家。他的作品多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深厚的情感内涵,擅长以细腻笔触描绘生活、抒发情感。《井冈翠竹》通过对井冈山竹子的生动描写,展现了井冈山人民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

(二)易错读音

劲竹(jìngzhú)、血泊(xuèpō)、茅坪(máopíng)、沉甸甸(chéndiàndiàn)

(三)易错字形

焚烧、砍伐、坚韧、茅坪、挺拔、漫山遍野

(四)词语理解

1.茅坪:地名,位于井冈山地区,是重要的革命纪念地。在文中是与井冈翠竹紧密相关的地点。

2.坚韧:坚固而有韧性。文中用来形容井冈翠竹在恶劣环境下依然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象征着井冈山人民的坚强意志。

3.漫山遍野: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很多。文中形容井冈翠竹数量众多,遍布山野。

4.焚烧:烧毁,烧掉。文中指敌人妄图烧毁井冈山的竹子,但竹子依然顽强生长,象征着革命力量不可摧毁。

(五)文章主题

本文通过对井冈翠竹的描写,借物喻人,生动地展现了井冈山竹子在革命岁月中与井冈山人民紧密相连的关系,歌颂了井冈山人民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以及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继续发挥作用、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的高尚品质。

二、教材内容详解

句子详解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开篇点题,直接引出本文的描写对象——井冈翠竹,强调其令人难忘,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对竹子的具体描写和情感抒发做铺垫。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从远、近两个角度对井冈翠竹进行描写。远处写其茂密、广阔,展现出竹子的整体气势;近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竹子比作岗哨、奇兵,形象地写出竹子的挺拔和生机勃勃,既描绘了竹子的外形,又赋予其革命的象征意义,暗示竹子在革命时期的重要作用。

“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运用排比、拟人手法,突出井冈翠竹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以竹子遭受迫害却不断重生,象征着井冈山人民面对敌人的残酷镇压,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意志,永不屈服。

“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运用反复和拟人的手法,表达出对井冈翠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重要作用的急切期待,体现了竹子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也展现出作者对建设事业的热情和对竹子奉献精神的赞美。

三、核心问题质疑

1.文章以“井冈翠竹"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含义:“井冈翠竹”既指生长在井冈山地区的竹子这一自然事物,又象征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民。竹子的坚韧、挺拔、顽强生长的特点,与井冈山军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时期坚韧不拔、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相契合。它是井冈山革命精神的象征,代表着那段艰苦卓绝却充满希望和力量的革命历史,以及军民们在不同时期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贡献。

作用: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紧密。围绕“井冈翠竹"展开对竹子的描写、对革命故事的叙述以及对建设时期竹子贡献的阐述,使文章层次分明。同时,以具体的“井冈翠竹”为依托,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井冈山军民和革命精神的赞美之情,引发读者对那段历史和伟大精神的思考与敬意。

2.文中多次描写井冈翠竹的生长环境有什么作用?

渲染氛围:描绘井冈山的山林环境,如“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等语句,展现出井冈翠竹生长环境的广阔、茂密,营造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氛围,为后文竹子的顽强生长和象征意义的展现做铺垫。

衬托品质:恶劣的自然环境,如敌人的焚烧、砍伐等破坏行为,衬托出井冈翠竹坚韧不拔的品质。在艰难环境中,竹子依然顽强生长,象征着井冈山军民在革命斗争中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

象征革命背景:井冈山是革命圣地,竹子生长的环境暗示了当时革命斗争的艰苦和复杂,竹子的顽强生命力象征着革命力量在艰难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突出了革命精神的伟大和不可战胜。

《紫藤萝瀑布》

一、教材知识清单

(一)文学常识

作者宗璞,原名冯钟璞,当代女作家。她的作品风格细腻温婉,富有哲理。《紫藤萝瀑布》是其经典散文,通过对紫藤萝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二)易错读音

迸溅(bèngjiàn)、挑逗(tiǎodòu)、忍俊不禁(rěnjùnbùjīn)、仙露琼浆(xiānlùqióngjiāng)

(三)易错字形

瀑布、沉淀、绽放、花苞、稀落、遗憾、伫立、伶仃

(四)词语理解

1.迸溅:向四外溅。文中形容紫藤萝花的花瓣在盛开时,如水花般向四周飞溅,展现出花朵的活力。

2.挑逗:逗引,招惹。这里赋予紫藤萝花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花朵活泼可爱的样子,仿佛在主动与人互动。

3.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形象地描绘出紫藤萝花的姿态或情境让人看了忍不住发笑,表现出花带给人的愉悦感受。

4.仙露琼浆:古代传说中神仙所喝的美酒。文中用来比喻紫藤萝花的美好、珍贵,仿佛是能给人带来美好享受的神奇饮品。

5.伶仃:孤独,没有依靠;瘦弱。在文中形容紫藤萝花稀疏、孤单的样子,如“伶仃地挂在树梢",与盛开的紫藤萝形成对比,更衬托出花瀑的繁茂。

(五)文章主题

文章通过对紫藤萝瀑布的生动描绘,从看花、忆花、悟花三个方面展开,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与赞美。借紫藤萝花由衰到盛的变化,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个体的生命虽然会遭遇不幸,但生命的整体是永恒的、不断向前发展的,从而激励人们珍惜生命、乐观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二、教材内容详解

句子详解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开篇简洁有力,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为什么“我"会停住脚步?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同时也暗示了紫藤萝瀑布对“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为下文对紫藤萝的描写做铺垫。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紫藤萝花比作大条幅,把花瓣上的银光比作迸溅的水花,“挑逗”一词赋予花朵人的动作和神态,生动形象地写出紫藤萝花的色泽鲜艳、生机勃勃,展现出花朵的活泼可爱和旺盛的生命力。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挨着”“接着"推着挤着”等词语,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紫藤萝花人的行为和情感,写出花朵的密集和繁茂,表现出它们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状态,营造出一种热闹欢快的氛围。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反复使用“我在开花”,并运用拟人的手法,强烈地表现出紫藤萝花盛开时的喜悦和自豪之情,突出了花朵蓬勃的生命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是文章的主旨句,由花的遭遇联想到人的遭遇,点明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即个体生命会经历挫折和不幸,但生命的整体是永恒延续、不断发展的,鼓励人们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三、核心问题质疑

文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情感变化:作者最初因焦虑和悲痛而心情沉重,看到紫藤萝瀑布后,被其繁茂的景象所吸引,心情变得宁静、喜悦;回忆起紫藤萝曾经的遭遇,又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感到振奋和鼓舞,最后从花的生命感悟中获得力量,对生活充满信心。

作用:情感变化是文章的一条内在线索,使文章情节富有波澜,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种变化与紫藤萝花由衰到盛的过程相呼应,通过情感的起伏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即生命虽然会经历苦难,但依然充满希望和力量,同时也展现了作者思想的转变和成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文章是如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主题的?

托物言志手法:作者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寄托在紫藤萝花上。先描绘紫藤萝瀑布盛开时的繁茂景象,展现其蓬勃的生命力,这是“托物";再由眼前盛开的紫藤萝花回忆起过去遭遇不幸的紫藤萝,进而联想到人和花都会遇到各种不幸,最后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是“言志"。

表达主题:通过对紫藤萝花的描写和对其命运的思考,作者借花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以花的兴衰象征人生的起伏,用花的顽强生命力和不断生长来比喻生命的永恒和不可阻挡,从而传达出珍惜生命、乐观面对挫折、积极向上的人生哲理。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教材知识清单

(一)文学常识

作者普希金,俄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他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俄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词语理解

1.忧郁:忧伤、愁闷。形容人在面对生活困境时内心的压抑和痛苦情绪。

2.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这里是诗人告诫人们在遭遇生活挫折时,要保持冷静、沉着,不要被消极情绪左右。

3.怀恋:怀念。诗中表达了在经历困难后,当人们回首往事时,会对曾经的经历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即使是痛苦的经历也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值得怀念。

(三)文章主题

这首诗以劝告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它告诉人们,当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要保持镇静和乐观的心态,坚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同时,也强调了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生活,在困境中坚守信念,迎接美好的未来。

二、教材内容详解

句子详解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开篇直接点明主题,以假设的情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为前提,给出应对的方法。“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是对处于困境中的人的直接安慰,让他们不要被消极情绪所控制;“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则进一步强调要保持冷静,只有冷静才能更好地应对困难;“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给予人们希望,鼓励人们积极面对困境,坚信未来会变得美好。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几句诗深化了主题,“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这是支撑人们度过困难的精神力量;“现在却常是忧郁”客观地描述了人们在面对生活挫折时的现实感受;“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强调困难只是暂时的,具有时间上的短暂性,让人们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所吓倒;“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则表明,当人们经历困难并战胜它们后,那些曾经的苦难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在回忆中变得美好而值得怀念,进一步体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核心问题质疑

1.诗中“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欺骗”?

“生活欺骗了你"的含义:“生活欺骗了你”并非生活真的故意用虚假的东西来欺骗人,而是指在生活中人们会遇到各种挫折、困难和不如意的事情,比如事业上的失败、人际关系的困扰、理想的破灭等,这些经历让人们感觉生活没有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仿佛受到了欺骗。

理解方式:这种“欺骗"是生活的常态,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阶段。它是生活对人们的考验,虽然会给人带来痛苦和悲伤,但也是成长的契机。我们应该以正确的心态看待它,不要被暂时的困难所打败,要明白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个过程,而不是全部。通过积极面对这些“欺骗”,我们可以学会坚强、积累经验,更好地理解生活的真谛,从而更加珍惜未来的美好生活。

2.这首诗为什么能在人们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情感的普遍性: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如面对困难时的悲伤、忧郁,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经历的。人们在阅读这首诗时,很容易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积极的人生态度:诗中传递出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人们面对生活困境时给予了极大的精神鼓舞。它让人们相信,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只是暂时的,只要保持乐观、坚定信念,美好的未来一定会到来。这种积极的力量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勇气和希望,使人们在困境中振作起来,勇敢地面对生活,所以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

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诗歌语言简洁明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没有复杂的修辞手法和高深的词汇,却能让读者轻易地理解其中的含义,并从中获得启示。这种通俗易懂又富有哲理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能够跨越年龄、地域和文化的界限,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和喜爱,进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未选择的路》

一、教材知识清单

(一)文学常识

作者弗罗斯特,美国诗人。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常常以自然、乡村生活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人生的哲理。《未选择的路》以象征手法,表达了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二)词语理解

1.伫立:长时间地站着。诗中“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形象地描绘出“我”在面临两条道路选择时的犹豫和思考,突出了选择的重要性和艰难性。

2.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描绘出其中一条路的荒凉、少有人迹,为下文选择的艰难和对未知的探索埋下伏笔。

3.幽寂:幽静、寂寞。用来形容道路的环境,衬托出“我”在选择道路时内心的孤独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感受。

4.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围。在诗中表示“我"选择了一条路并开始踏上旅程,意味着对一种生活方式或人生道路的选择和探索。

5.延绵:延续不断。“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延绵"一词描绘出道路向远方延伸的状态,暗示着不同选择会带来不同的人生轨迹,且这种轨迹是持续不断发展的。

(三)文章主题

这首诗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象征人生道路的选择。通过描述“我”在两条道路前的犹豫、选择以及对未选择道路的想象,表达了人生选择的艰难和重要性。同时也传达出,人生的选择往往不可逆转,一旦做出选择,就必须坚定地走下去,无论结果如何,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它引发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考,鼓励人们在面对人生岔路时,要慎重思考,勇敢做出自己的选择,并勇于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

二、教材内容详解

句子详解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开篇点明场景,树林中出现两条道路,“可惜”一词,直接体现出“我"面临选择时的无奈,两条路只能选其一,这是人生中常见的困境,引发读者对选择的思考。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久久伫立"生动地刻画了“我”的犹豫,面对两条路难以抉择。“极目望去"体现“我”对每条路都进行了观察与思考,试图探寻路的尽头,也就是想象选择这条路后的未知旅程,展现出“我"对选择的谨慎态度。

“但我却选择了另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选择了另一条路"表明“我”做出了决定,而这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路,“更诱人,更美丽”,说明“我"选择的并非是众人常走的那条路,而是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道路,暗示了“我”不随波逐流、勇于探索的精神。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再次强调所选之路的少有人问津,进一步突出选择的独特性和冒险性。也暗示了这种选择可能面临更多困难,但也可能带来与众不同的收获,为后文对选择的思考埋下伏笔。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描绘了两条道路在清晨时未被破坏的原始状态,“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体现出“我”对未选择道路的留恋。然而,“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又表明人生选择具有不可逆转性,一旦做出选择,很难再回头重新选择,让读者深刻感受到选择的重要性和人生的无奈。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轻声叹息"传达出“我”对过去选择的复杂情感,可能有遗憾,也有感慨。回顾往昔,“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突出了选择的独特性,而“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则强调了这个选择对人生的重大影响,深化了主题,引发读者对自己人生选择的反思。

三、核心问题质疑

1.诗中的“路"有什么深刻的象征意义?

象征人生选择:“路”象征着人生旅途中面临的各种选择。树林里的两条路,一条可能代表着大众选择的、常规安稳的生活道路;另一条荒草萋萋、少有人迹的路,则象征着充满未知、挑战与风险,但可能带来独特体验和收获的选择。在人生的每个阶段,人们都会像诗中的“我"一样,站在不同的“路口”,面临诸多选择,这些选择将决定个人的发展方向和人生轨迹。

象征人生的不可预知性:无论选择哪条路,都无法提前知晓尽头等待着什么,正如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选择一条路后,就会错过另一条路的风景和可能性,这体现了人生选择的唯一性和不可逆性,人们只能在不断探索中前行,面对未知的未来。

2.诗人为什么要对未选择的路发出“轻声叹息"?

包含遗憾之情:“轻声叹息”中蕴含着对未选择道路的遗憾。人生的选择具有唯一性,选择了一条路,就意味着放弃了另一条路可能带来的经历和机遇。即使做出选择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难免会对那些错过的可能性产生好奇和惋惜。

感慨人生选择的重要性:这声叹息也是对人生选择重大影响的感慨。当初选择的道路决定了如今的生活状态,“我"深知这个选择对自己一生的意义。在回顾往事时,意识到人生因这个选择而发生了巨大改变,从而对当初的选择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叹息中包含着对人生的无奈与对选择的敬畏。

古代诗歌五首

一、《登幽州台歌》

(一)文学常识

1.体裁: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2.题材:登高诗、咏史怀古诗,诗人借登楼眺望、咏叹史实,抒发感慨兴衰、怀才不遇之情。

3.作者: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主张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的风雅传统。

(二)字词读音

怆(chuàng)、涕(tì)

(三)重点字词释义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在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

2.前:过去。

3.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4.后:后来。

5.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6.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7.怆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四)诗句翻译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五)诗歌主旨

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见所感,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之情,体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的事理悲情。

(六)艺术手法

1.用典:“前不见古人”引用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才的典故,表达壮志难酬等惆怅情绪。

2.衬托:前三句勾勒雄浑空旷画面,以天地和古今人事为背景衬托,第四句将个人置于广阔宇宙中,突出孤独感。

3.对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比,表明时间流逝,抒发惆怅孤寂;“悠悠"天地与“独”对比,突出天地广阔和人的渺小,强化悲凉孤寂。

(七)名句赏析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运用对比,将宇宙天地的阔大和人的孤单渺小对比,衬托人的渺小,抒发悲凉孤寂之情,融理入情,表达出生命短促、时不我待的悲情。“悠悠”描绘时空广大,让人产生苍茫孤独感;“独"体现诗人孤独,凸显理想破灭后的郁闷心情。

二、《望岳》

(一)文学常识

1.体裁:五言古诗,是汉、魏形成的新诗体,每句固定五字,不限格律、长短、平仄、用韵。

2.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其诗反映社会矛盾、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他本人被尊为“诗圣”。

(二)字词读音

岱(dài)、眦(zì)、凌(líng)

(三)重点字词释义

1.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2.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造化:大自然。

3.钟:聚集。

4.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5.割:分。夸张地写出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

6.决眦:眦指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

凌:登上。

7.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

为小,认为

小”。

(四)诗句翻译

泰山到底怎么样?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望着那升腾的层层云气,心胸摇荡;睁大眼睛远望归鸟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

(五)诗歌主旨

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六)艺术手法

1.烘托:“齐鲁青未了"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2.拟人:“造化钟神秀”中“钟"字把大自然拟人化,赋予其情感,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

3.夸张:“阴阳割昏晓”的“割"字夸张地表现出泰山的高大雄伟,将山南山北的阳光隔断。

(七)名句赏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诗人不怕艰险、勇攀高峰、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显示其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政治抱负,体现蓬勃向上的朝气。此句蕴含哲理,激励人们勇于挑战、追求卓越。

三、《登飞来峰》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其散文雄健峭拔,其诗遒劲清新,有《临川集》一百卷传世。

2.体裁:七言绝句,每句诗七个字,全诗共四句,属于近体诗范畴,格律要求严格,讲究平仄、押韵。

(二)字词读音

寻(xún)、畏(wèi)、缘(yuán)

(三)重点字词释义

1.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

2.闻说:听说。

3.畏:害怕,畏惧。

4.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暗喻奸佞小人或眼前的困难、障碍。

5.自缘:因为。

(四)诗句翻译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五)诗歌主旨

诗人借景抒情,从自然情景中提炼出深刻哲理,含蓄地表现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也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困难吓倒的人生哲理。

(六)艺术手法

1.夸张:“千寻塔”运用夸张手法,突出塔的高耸。

2.象征:“浮云"象征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障碍以及奸佞小人等。

3.议论: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接阐述哲理。

(七)名句赏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富有哲理,“浮云”既是眼前实景,又具象征意义,“不畏"体现诗人坚定决心和无畏精神,“最高层”点明能不被“浮云"遮挡的原因,传达出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惧困难、把握全局的道理,激励人们勇于突破困境、追求更高境界。

四、《游山西村》

(一)文学常识

1.体裁:七言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至盛唐杜甫手中成熟。格律严密,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作者: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诗歌多抒写抗金杀敌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是南宋四大家诗人之一。

3.写作背景: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陆游因支持张浚北伐遭主和派排挤打击,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创作此诗。

(二)字词读音

豚(tún)、叩(kòu)

(三)重点字词释义

1.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2.足鸡豚: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指足够、丰盛,豚指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3.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4.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5.箫鼓:吹箫打鼓。

6.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7.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8.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9.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10.叩门:敲门。

(四)诗句翻译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五)诗歌主旨

以明快、抒情笔调,赞美农村优美风光和淳朴民俗,流露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