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期中模拟卷(全解全析)_第1页
七上期中模拟卷(全解全析)_第2页
七上期中模拟卷(全解全析)_第3页
七上期中模拟卷(全解全析)_第4页
七上期中模拟卷(全解全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七年级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七上第112课。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人类,其生活在(

)A.距今约70万年到20万年以前 B.距今约3万年C.距今约6000年左右 D.距今约170万年【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人类,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云南省元谋县地区,D项正确;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到20万年以前,排除A项;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前,排除B项;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左右,排除C项。故选D项。2.北京人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要想科学了解他们的特征和生活状况,获得他们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A.神话传说 B.史料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答案】D【详解】考古学家主要根据考古挖掘的古人类化石研究人类起源,关于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我们也是通过周口店遗址的化石材料进行研究的,D项正确;神话传说不等同于真实历史,传说中被考古资料证明的部分才真实可信,因此不能作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排除A项;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最早从商朝开始,因此北京人不在史料记载中,排除B项;学者推断不等同于真实历史,不能作为第一手资料,排除C项。故选D项。3.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于201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它代表了中国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下列遗址同属于“稻作文明”的是(

)A.山顶洞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陶寺都城遗址 D.三星堆遗址【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B项正确;山顶洞人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A项;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属于北方,应该种植粟,排除C项;三星堆遗址没有证据证明有稻作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4.半坡居民烧制的彩陶绘有人面、鱼、三角形等多种图案,他们还用骨、陶等制成装饰品。这表明半坡居民(

)A.使用磨制石器 B.具有审美意识C.能够种植水稻 D.过着游牧生活【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半坡居民烧制的彩陶绘有人面、鱼、三角形等多种图案,他们还用骨、陶等制成装饰品”可得出半坡居民具有审美意识,B项正确;磨制石器与陶艺无关,排除A项;水稻与陶艺无关,排除B项;北方少数民族过着游牧生活,排除D项。故选B项。5.《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童蒙读物。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是打通古今交流通道的最好载体,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史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寻根问祖”应追溯到(

)A.半坡居民 B.炎帝黄帝 C.尧舜禹 D.三皇五帝【答案】B【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的黄河流域,生活着炎帝和黄帝部落,他们为了争夺中原已开发地区,以炎帝为首的部落和以黄帝为首的部落在阪泉大战,炎帝战败,归附黄帝,两个部落不断繁衍,形成了日后华夏族的主体,炎帝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B项正确;半坡人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代表,排除A项;尧舜禹是古代中国历史中,自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三位部落联盟首领,排除C项;三皇五帝与题干“寻根问祖”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6.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于治平了洪水。这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A.炎帝 B.鲧 C.李冰 D.大禹【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远古时期,洪水肆虐,禹带领人们治理洪水,历时十三年,终于消除了水患。大禹治水过程中曾三过家门而不入,D项正确;炎帝与治水的传说不符,排除A项;鲧是大禹的父亲,鲧和大禹一起治水,但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的是大禹,排除B项;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7.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该王朝建立于(

)A.约公元前20世纪 B.约公元21世纪C.约公元前21世纪 D.约公元20世纪【答案】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按照公元纪年法,约公元前2070年属于约公元前21世纪,C项正确;ABD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项。8.夏商周是我国最早的三个朝代,虽亡国之君不同,但其灭亡却体现出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夏商周的灭亡,主要是因为(

)A.没有处理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B.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C.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朝政腐败 D.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自比太阳,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豪华宫室,强迫人们服劳役,统治非常残暴,导致了夏朝的灭亡;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制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建“酒池肉林”腐化堕落,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幽王统治时期,横征暴敛,他宠信褒姒,利用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灭亡,C项正确;没有处理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推行世袭制,皇帝从秦始皇开始称呼的,排除B项;夏、商没有推行分封制,排除D项。故选C项。9.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征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在青铜器的制造上。关于青铜器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主要是泥范铸造法B.商代后期,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C.利簋是已发现的最早的商朝的青铜器之一D.青铜器的数量和大小能反映出权利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利簋是已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之一,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A、B、D项均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10.结合如表(甲骨文字形举例)判断,“从”字采用的造字方法是(

)A.象形 B.会意 C.形声 D.假借【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从”字和所学可知,会意造字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从”字是两个“人”紧跟一起,表示跟从,B项正确;象形是用描摹客观实体的外形来表达词义的一种造字方法,形声是由表意符号和表音符号两部分组合成字的造字法,假借是指本无其字,借同音字来代替它的造字法,排除ACD项。故选B项。1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衍生了很多成语典故,其中“尊王攘夷”“问鼎中原”“卧薪尝胆”可以反映出春秋时期(

)A.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C.七雄并立,变法图强 D.南北对峙,政权分立【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尊王攘夷”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打的旗号;“问鼎中原”是楚庄王在洛邑问鼎的典故,有背周礼;“卧薪尝胆”发生在吴越争霸中,B项正确;百家争鸣,思想活跃、七雄并立,变法图强发生在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AC项;南北对峙,政权分立与春秋时期的历史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2.“春秋之初,楚国是中原诸侯国里的南方蛮夷……到楚庄王时期,楚国文化正潜移默化地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楚人已经完全接受了中原文化,与中原人无异。”可见,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A.严重破坏人民的生产生活 B.使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C.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D.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春秋之初,楚国是中原诸侯国里的南方蛮夷……到楚庄王时期,楚国文化正潜移默化地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楚人已经完全接受了中原文化,与中原人无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严重破坏人民的生产生活,与题干内容不符,题干内容体现的是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排除A项;诸侯国数量,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体现的是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排除B项;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不符合史实,因为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排除C项。故选D项。13.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

)A.商鞅变法符合旧贵族者的利益 B.一切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C.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会推行下去 D.统治者的支持是成功的关键【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商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得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变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会推行下去,C项正确;商鞅变法触及了旧贵族者的利益,排除A项;一切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与题干内容“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没有联系,排除B项;统治者的支持是成功的关键,与题干内容“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4.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之一。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诸侯林立,战乱频繁,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B.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C.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D.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虽然诸侯林立,战乱频繁,但由于先进的封建生产关系之间建立,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促进社会进步,排除BCD项。故选A项。15.如下表格反映两位思想家都(

)老子“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孟子主张君主“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A.认同德主刑辅 B.主张顺应民意 C.具有辩证意识 D.代表平民利益【答案】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意思是人民不害怕威压,那么更大的祸乱就要发生了,“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意思是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两者都体现了主张重视民生,顺应民意,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德主刑辅的信息,排除A项;孟子的话无法体现辩证意识,排除C项;孟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老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16.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最能体现报告精神的是(

)A.有教无类 B.温故知新 C.因材施教 D.仁者爱人【答案】A【详解】题干主要讲述了当代的教育公平问题。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意思是不管是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基于这一思想,孔子广收门徒,据说受过其教育的学生有三千人,最能体现教育公平,A项正确;温故知新反映的是学习方法,排除B项;因材施教反映的是教学方法,排除C项;仁者爱人反映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17.杜牧的《阿房宫赋》开篇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下列属于“四海一”的背景的有(

)①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 ②经过变法,秦国实力远超六国③秦王积极招揽人才,策划统一大计 ④秦国北进南下,开拓和经营边疆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答案】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四海一”是指秦灭六国、实现统一,背景有: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统一是人心所向,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①②③符合题意;秦国北进南下开拓和经营边疆开拓和经营边疆是秦朝建立后的统一策略,④错误。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8.《帝国的终结》一书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焚书坑儒 B.攻灭六国实现统一 C.北击匈奴 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政治上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所以“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项正确;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属于思想上的措施,排除A项;攻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立秦朝,排除B项;北击匈奴属于军事上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19.秦朝时死刑种类繁多,共有十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这说明秦朝(

)A.赋税沉重 B.刑罚严酷 C.徭役繁重 D.兵役繁重【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秦朝时死刑种类繁多……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可知,材料反映了秦朝刑罚残酷,轻罪重罚,B项正确;赋税沉重、徭役繁重、兵役繁重也都是秦朝暴政的表现,但与材料内容关联不大,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20.公元前204年,刘邦命韩信攻占赵、齐诸地,项羽因而两面受敌,逐渐陷于被动。后来项羽败退垓下(今安徽灵壁南),不久在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这段材料描写的是(

)A.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B.巨鹿之战C.刘邦率军进入关中,子婴投降 D.楚汉之争【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楚汉之争中,公元前204年,发生垓下之战,项羽灭亡,D项正确;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先是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失败后,项羽、刘邦力量壮大,随后发生巨鹿之战,消灭了秦军主力,随后刘邦率军进入关中,子婴投降,秦朝灭亡,排除ABC项。故选D项。21.铜镜的演变有着十分丰富的考古和历史研究价值,在考古学界被誉为研究历史文化的“化石”。请按下列铜镜所处的历史朝代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①汉代星云纹镜②战国羽状纹地四山镜③商代叶脉纹镜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铜镜所处的历史朝代先后顺序排序”和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建立时间是约公元前1600年,战国开始时间是公元前475年,西汉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02年。按照历史朝代先后顺序排序排列文物,正确顺序是③②①,D项正确;ABC项排序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22.据史料记载:到(汉)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出现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商鞅变法的实行 B.郡县制度的全面推行C.分封制全面实行 D.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文景时期出现题干中这种景象的原因是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D项正确;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次变法,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秦朝建立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西汉没有全面实行分封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排除C项。故选D项。23.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对汉武帝设立的太学的描述:由“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态端正者”充当,太学中出了这些正式弟子外,还有不受名额限制的旁听生,要求较之正式弟子低,由郡县官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充当。综上可知太学的入学资格主要是(

)A.要出身于官宦世家 B.只看年龄、相貌和身材C.对德行的要求 D.对经济条件有严格限制【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太学中分为正式弟子和不受名额限制的旁听生,旁听生的要求比正式弟子低,“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说明太学的入学资格主要是强调德行,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太学生的出身要求,排除A项;“十八以上、仪态端正者”是对正式弟子的要求,旁听生无此要求,只看年龄、相貌和身材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题干也没有涉及太学生的经济条件的限制,排除D项。故选C项。24.如图,汉代瓦当种类丰富,纹饰精美,反映了当时的艺术审美,社会状况和思想意识形态。下图的文字瓦当(

)A.反映了西汉文字瓦当纹饰精美 B.证实了小篆文字出现于两汉C.体现了汉朝大一统的思想理念 D.展示了西汉社会的盛世风貌【答案】C【详解】“汉并天下”歌颂的是刘邦统一天下,建立大一统的汉朝;“单于天降”指的是对当时汉军击退匈奴贵族侵扰,维护西汉的统一与安宁;“长乐未央”是指希望汉帝国永续,传之”千秋万岁”;“四夷尽服”歌颂的是周边的少数民族都归附大汉王朝。因此,上述瓦当中的文字均体现了汉朝大一统的思想理念,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瓦当上的文字,而不是纹饰,排除A项;小篆出现在秦朝,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了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排除B项;题干中的瓦当不全是在西汉盛世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C项。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25.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七年级(1)班同学分为三个小组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探究问题并得出结论。(17分)【技术变革篇】材料一(1)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与前代相比得到较大发展。结合材料一图片,请说出促进战国时期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政治变革篇】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内容。(6分)【思想繁荣篇】材料三

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3)材料三中的这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1分)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2分)(4)依据以上材料概括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2分)【答案】(1)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修建。(6分)(2)奖励军功;鼓励耕织;废除贵族世袭特权。(6分)(3)局面:百家争鸣。(1分)看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意思相近即可)。(2分)(4)社会大变革时代(封建社会逐步确立)。(2分)26.“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禹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司马迁《史记××列传》材料三:某著名水利工程的相关说明部位主要作用鱼嘴将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外江主要用于排洪,内江主要用于引水灌溉飞沙堰当内江水量超过宝瓶口上限时,多余水量从飞沙堰自行溢出,排入岷江,起到泄洪减灾作用;排出内江水中挟带的沙石,确保内江通畅宝瓶口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内江水流入宝瓶口后,不断分闸调节,形成灌溉成都平原的自流灌溉渠系(1)禹采用什么治水方法消除了水患?(1分)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什么?(1分)(2)材料二中“卫鞅”是谁?(1分)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他为实现“富国强兵”而采取的改革措施。(要求至少写出两条)。(4分)(3)材料二中的改革有什么意义?(4分)(4)材料三中的著名水利工程是什么?(1分)建成之后使哪里成为了“天府之国”?(1分)【答案】(1)疏导。(1分)夏朝。(1分)(2)商鞅。(1分)措施:确立县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任两点,4分)(3)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分)(4)都江堰。(1分)成都平原。(1分)27.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决定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