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3讲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3讲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3讲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3讲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轮复习

整体把握:中国近代史1.时间:

2.社会性质:3.两大矛盾及任务:4.两个阶段:5.三个追求:6.三条主线:(1)侵略史:(2)抗争史:(3)探索史:①一大主题:②四大阶级:③三个层次:7.四个政府:1840—1949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反侵略)阶级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反封建)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晚清政府、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独立、民主、富强(反侵略、反封建、近代化)正义的反侵略斗争近代化。核心是政治民主化、法治化;经济工业化、市场化。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器物——制度——文化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等。5.主题:近代化:(1)政治上:一是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灾难深渊;二是中国奋起抗争求索,帝制受到致命冲击(法制治化、民主化);(2)经济上:一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二是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民族资本艰难成长(工业化、市场化);(3)思想文化上:西学东渐,谋求民族独立自强成为近代思想主流(科学化或理性化);(4)社会生活上:西风东飘,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工业文明的城市化发展成为中国趋势(城市化、多样化、西化)。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1840年——1919年——194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半殖民地:指在政治上丧失了部分独立自主权;经济上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文化上表现为“西学东渐”。

——历史的沉沦

半封建: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历史的进步社会性质:历史时期:主要矛盾:革命任务:时代主题:历史线索:政权更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爆发——新中国成立)晚清政府(1840-1912)→南京临时政府(1912.1-1912.3)→北洋政府(1912-1928)→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殖民者中华民族;

封建主义人民大众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反侵略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实现中国近代化侵略史;抗争史;探索史;近代化史。侵略史——1840-1949年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近代化史——发展资本主义,以谋求国家富强抗争史、探索史——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政治民主化

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思想理性化科学化生活城市化文明化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基本历史线索四大阶级的探索①屈辱史(列强侵华史)②抗争、探索史(各个阶级、阶层掀起的反抗列强侵略、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包括向西方学习、思想解放)③发展史:中国由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和社会生活近代化①地主阶级:以林、魏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洋务派的开启中国近代工业第一步的洋务运动;②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以及在反侵略中的反抗;③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革命派的辛亥革命以及激进派的新文化运动;④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分期政权变更阶段主要大事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

晚清时期(1840-191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19世纪40-60年代初)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太平天国运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中法、中日战争、瓜分中国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新政、辛亥革命民国时期(1912-1949)北洋政府(1912-1928)北洋政府统治前期(1912-1919)袁世凯统治、军阀混战、民族工业发展、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中共成立和国民大革命(1921-1927)五四运动、中共诞生、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国民政府(1927-1949)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土地革命、长征、局部抗战全面抗日战争(1937-1945)国共合作全面抗战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争取和平民主、人民解放战争名称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目标革命前途革命范畴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三民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资本主义世界资革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社会主义世界无革的一部分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58年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签订《天津条约》外来侵略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救亡图存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1840年后林则徐魏源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19世纪90年代19世纪末实业救国思潮兴起1895年公车上书1898年戊戌变法1901年清末新政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冲击→反应时空坐标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光绪(1875-1908)宣统(1909-1912)时期政治经济文化19C40-60S侵略:两次鸦片战争探索:太平天国运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眼看世界19C60-90S侵略:边疆危机探索: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19C末20C初侵略: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对抗: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维新思想革命思想社会生活的变化城市、交通、习俗等第五单元晚清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七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纲要第八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晚清至民国前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

晚清时期(1840—1912年)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中国通史•近代史晚清时期总体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抗争和探索救国之路的时期,逐渐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具体表现政治①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逐步加深;②中国各社会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发动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③清政府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宗藩体制走向近代外交;中央逐渐式微,地方势力逐步崛起;经济①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洋务企业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获得初步发展;思想文化①“天朝上国”的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成为救亡图存的主流;②向西方的学习从“器物”深入到“制度”;社会生活西方生活方式传入并与中国社会生活碰撞交融,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礼仪受到冲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阶段特征:晚清时期(1840-1912年)第13讲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目录考点一

两次鸦片战争

知识点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选必二)

知识点2两次鸦片战争

考向1两次鸦片战争考点二

列强侵略的加剧

知识点1边疆危机

知识点2甲午中日战争

考向1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知识点3瓜分中国的狂潮

考向2瓜分中国的狂潮

知识点4八国联军侵华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考向3八国联军侵华与民族危机的加深考情分析——释课标析考情明方向考点要求考题统计备考建议两次鸦片战争(3年13考)2024选择题:山东卷、浙江卷1月、甘肃卷非选择题:山东卷本讲为高考命题热点,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复习时关注一些命题关键词:夷夏观念、千年变局、司法主权、经济结构变动、自然经济解体、社会转型、半殖民地化、宗藩体制、边疆危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租借地与势力范围、外交近代化、瓜分狂潮、民族危机。2023选择题:天津卷、辽宁卷、北京卷、湖北卷2022选择题:福建卷、天津卷、湖北卷、全国甲卷列强侵略的加剧(3年10考)2024选择题:辽宁卷、广东卷2023选择题:福建卷、河北卷、湖南卷、重庆卷非选择题:北京卷2022选择题:重庆卷、北京卷复习目标:1、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及意义。2、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考情分析——释课标析考情明方向课程标准考情统计复习重点①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②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2024年甘肃卷·6

列强侵华使中国卷入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山东卷·17鸦片战争2023年全国乙卷·

28中国卷入世界世界市场的影响湖北卷·6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北京卷·6

鸦片战争的本质;甲午中日战争福建卷·6

通商口岸的发展优势2022年全国甲卷·

28列强侵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重庆卷·6

日本对华侵略1.近代前期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不平等条约以及这两者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近代前期列强对华经济、文化侵略的表现和影响3.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中国的表现和影响

一、两次鸦片战争二、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三、八国联军侵华与民族危机的加深目录从文明碰撞的视角看两次鸦片战争整合教材夯实必备知识板块一学什么壹两次鸦片战争从文明碰撞的视角看两次鸦片战争必备知识——主干梳理主题突破一、背景:文明的对比

这场战争实际始于1839年完成于1842

年,而这第一发子弹却是在46年前的1793年射出的。

——[美]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等著《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

昨据尔使臣以尔国贸易之事禀请大臣等转奏,皆系更张定制,不便准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伴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清高宗实录》1、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2、准许英商像以前俄商一样,在北京设立商馆;3、将舟山附近一处海岛让给英国商人居住和收存货物;4、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任英国人自由来往,不加禁止;5、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享受免税或减税;6、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不额外加征。

---马戛尔尼的外交照会直接原因1.经济:工业革命的进行,

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达·芬奇马丁·路德孟德斯鸠2.思想: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科学革命

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19世纪中期的世界1689年《权利法案》1776年《独立宣言》1789年《人权宣言》3.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中期的英国——需要更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最大的殖民帝国鸦片战争前中英正当贸易情况表年度英国输华中国输英中对英贸易总值总值出(+)超入(-)超1765-1769119

2915219

0619(+)99

77041795-1799537

3015579

9722(+)34

69571830-1833733

5023995

0286(+)261

5263

这种贸易状况,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的需要是尖锐对立的。于是,英国商人便开始利用鸦片这种特殊商品,作为打开中国大门的重要手段。

——李侃《中国近代史》19世纪前期的中英贸易中国英国政治贸易体制经济军事外交政策思想文化东西方一次不可避免的对抗总体状况封建君主专制加强君主立宪制日益确立封建自然经济为主导工业革命逐步完成装备落后营务废弛船坚炮利闭关锁国侵略扩张理性主义文化专制仍停留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冲突自由贸易朝贡贸易中西方本质上的差异在于:西方已进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阶段,

中国仍处于落后的封建农耕文明时代。1.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直接原因《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通商口岸的居民对外来者采取敌视态度,当如何处置?中国商人与外商订约,却又违约而逃赴内地,又如何处置?……1842年合约始终没有提及鸦片。是否今后其贸易可公开?抑或中国禁烟的法律依旧有效?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2.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英国人本以为“倾全国工厂的生产,也不够供应中国一省的衣料”,而现实却是“和中国开放贸易十年后”,“其消费能力竟不及荷兰的一半”,“甚至落在巴西和土耳其之后。”

——1852年3月《密切尔报告书》(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使鸦片贸易合法化(2)直接原因:列强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3)借口:亚罗号、马神甫事件2.依据左图,请归纳两次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的共同点,分析其意图。路线相同点:意图:迫使清政府屈服。1.阅读教材P97-99,梳理两次鸦片战争的发展历程1840-1842年1856-1858-1860年都自沿海北犯(海权优势);都由广东(外贸中心)到江浙地区(经济中心)再到京津地区(政治中心)二、过程:文明的对抗战争条约主要内容鸦片战争《南京条约》(英1842)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关税由双方协定《五口通商章程》(英1843)“领事裁判权”(英国人不受中国司法审判)《虎门条约》(英1843)“片面最惠国待遇”《望厦条约》(美1844)在通商、外交等方面,享有与英国同等的权利《黄埔条约》(法1844)通商口岸永久居住,自由贸易,设领事,停兵船3.两次鸦片战争的结果鸦片战争第二次《天津条约》(英法美俄1858)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11)、内河航运权、鸦片贸易合法化《瑷珲条约》(俄1858)《北京条约》(英法俄1860)中国战败是两种文明对抗之下实力不对称的结局:

落后的农耕文明难以对抗先进的工业文明;

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条

约内

容影

响《南京条约》(1842年)《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虎门条约》(1843年)《望厦条约》(1844年)《黄埔条约》(1844年)割地(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协定关税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加重人民经济负担打开中国东南门户破坏中国关税主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巡查贸易、12年后“修约”居住传教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破坏中国贸易主权破坏中国领海主权列强在华租界前身问:《南京条约》中哪一条最能体现列强侵略的本质?协定关税、五口通商体现列强商品倾销的本质需求条约年份国家影

响《天津条约》1858英法

美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1858英法美《北京条约》1860英法《瑷珲条约》1858俄《北京条约》1860俄割地(割九龙半岛给英)、赔款、通商口岸及内河航行权等权;鸦片贸易以“洋药”的形式实现合法化侵占中国北方100余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赔款、通商口岸及内河航行权等权;【知识链接】《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天津条约》内容危害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操纵清朝统治核心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进一步打开市场,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东南沿海→整个沿海;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允许外国传教士深入内地自由传教等丧失了内河航运权,殖民渗透、经济侵略,造成民间矛盾赔款英国、法国白银分别是400万和200万继续加重中国人民负担鸦片贸易合法化《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严重破坏中国人的身心健康《北京条约》内容危害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增开天津为商埠

威胁首都北京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增加赔款至800万两白银

加重国家财政、百姓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允许外国传教士在华租地和建设教堂

殖民渗透、经济侵略,造成民间矛盾允许受雇出洋做工人

掠夺人口【概念解释】2.领事裁判权:亦称“治外法权”,是指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所在国法庭无权审理,而由他派驻当地的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严重侵犯了所在国的司法主权。3.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以条约为根据,一般是相互的。4.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他们并不把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中国则无对等权利),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危害最深1、协定关税:一种在自愿对等的基础上相互给予对方以某种优惠待遇的关税税率;另一种是片面协定关税,即一国在另一国胁迫下签订协议,片面给予优惠待遇的关税税率,这构成一国对另一国的特权5.租界:帝国(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通商都市内“租借”给他们“居留和经商”的地区。在该地区,该资本主义国家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因此,租界也被称为“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了半殖民地国家的司法主权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概念辨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继续原因性质扩大过程侵略国家侵略范围危害、影响开放口岸和割地主权破坏社会性质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英国英法两国美俄帮凶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开五口、割让香港岛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注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理解为一半殖民地、一半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封建的。两者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半殖民地(历史的沉沦)半封建(历史的进步)政治上丧失了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司法主权,但清政府依然对全国实行独立地、有效地管理民族资产阶级尝试进行政治改良,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未曾更改经济上列强用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手段逐步控制中国经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但自然经济仍旧占据主导地位文化上西方思想和宗教的传播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但封建思想仍是统治思想两次鸦片战争

(1)政治: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四、影响(2)经济: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便利了西方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有利于近代化进程。(3)思想:冲击传统天朝上国观念,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4)阶级:阶级结构更为复杂,买办和早期工人出现。(5)社会: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社会生活近代化。(6)对外: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中国国门被迫开放,中国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历史解释:

买办是指中国近代史上,外语能力强,受雇于外商并协助其在中国进行贸易活动的中间人和经理人。一方面,充当列强经济侵略的帮凶,加速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程;另一方面,推动民族工业的产生,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工人兴起:鸦片战争后不久,在五口通商地区的外国资本主义企业中,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产业工人。人数虽然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代表,反映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知识拓展: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1)朝贡体系:朝贡体系的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朝贡一册封”是朝贡体系的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中国居主导地位。(2)不平等条约体系:不平等条约体系是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其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社会性质社会经济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阶级关系社会思想对外关系社会生活四、影响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由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逐步成为最主要的矛盾由原先单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变为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一批爱国的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芽闭关自守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西方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一)——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①革命史观: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现代化史观: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③整体史观: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④社会史观: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⑤文明史观: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文明传入中国。(二)“多元史观”认识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的反思……

鸦片战争的真正意义,就是用火与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之潮流。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觉醒、探索、学习、抗争......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安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①落后就要挨打成为国人的警钟。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精神永留史册。③要重视科技创新,发展生产力。④要有忧患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称呼立场合理缺陷夷匪犯境

清朝通商战争

英国鸦片战争当今中国中英战争

美国囿于传统视角看待,未揭示出战争实质。掩盖了“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性质以偶发性的导火线来描述,未能完整揭示英国本质目的。缺乏价值判断,看不出是非正义。表达了侵略的特性表达了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本质目的战争因鸦片而起以战争双方来命名,一目了然一、不同文明对于战争的原因与性质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记忆素养提升——认知深化能力提升历史解释:有关鸦片战争命名认识:(立场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不同)时代、立场会影响历史解释,所以研究历史时尽可能占有更多史料,运用科学史观,才能得出更加丰富、全面的解释。二、两次鸦片战争推动中国传统观念转变总述:面对严峻的内外形势,先进的中国人渐渐抛弃传统的主观主义和理想主义而转向现实主义。夷夏观本末观义利观人才观世界观开始向近代民族主义转变,能够正视西方在军事、工业等方面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并提出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口号。开始抛弃工商末业的思想,鼓励发展工商业,希望以此解决民生问题,维护国家利益。虽然仍然提倡“义”,但对于“利”并不盲目排斥,提倡义利并重、以义统利,鼓励个人合法的求利行为。为适应对外交涉、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及发展民生的需要,提倡重视实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抛弃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逐步建立各国平等共处于世界的观念。(2)“不平等条约体系”:其法律依据:1842年《南京条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本质特征: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取特权,使中国逐步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三、中国外交从“朝贡体系”向“不平等条约体系”转变(1)“朝贡体系”:立足点是“华夷观”,“朝贡一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促进中国的近代化。①不平等条约是迫使与世界经济的接轨;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③使中国政府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晚清外交转型仅仅是迈进了近代化的门槛,外交转型的表现也只是一些机构、一些观念、一些手段或方式的变化,并不是真正独立国家的外交。传统外交观念依然存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项目内容观念国际化机构专门化领馆制度化外交手段近代化礼仪平等化外交官职业化天朝上国(华夷)观念逐步减弱;主权国家、民族国家意识不断增强。总理衙门(起步)-外务部-民国外交部;(外交机构从无到有,从临时性兼管机构到正式的专门机构)外国公使进京;中国派遣驻外大使;各国大使馆的建立遵循国际外交惯例,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增强,运用国际法解决外交问题,利用外交手段维护国家权益。称呼、公文、见面礼节等的转变,日益平等化、近代化专业能力增强,了解欧美情形,熟悉国际法与国际惯例。人员由兼职到专职;由传统士大夫到逐渐由新型知识分子担任。积极:近代外交的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有利于中外联系的加强;顺应了世界潮流,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消极:另一方面近代外交的发展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具有半殖民地色彩。如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外务部凌驾于六部之上,使中国的内政外交被列强控制;【答案】A【考点】鸦片战争、甲午战争高考链接——真题研析价值引领(2023.北京卷.6).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对于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是()①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②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③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④意在说明英国发动战争是偶然事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024·山东·5)下表为1846—1905年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分布情况统计。这体现了(

)A.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

B.英国势力范围的扩展C.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

D.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城市人次年份上海汉口天津北京1846—1860143001861—187512019001876—189019310201891—1905353206714A.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

B.英国势力范围的扩展C.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 D.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6—1905年(中国)。据本题表格材料可知,从1846年到1905年,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英国建筑师的数量在不断地上涨,且分布呈现伴随着列强侵略中国的进程,不断深入中国内地和腹地特点,体现了不平等条约的陆续签订,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半殖民地化色彩日益浓厚,A项正确;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分布不能代表英国势力范围的扩展,且英国的势力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排除B项;鸦片战争之后列强侵略方式主要是商品输出,直到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侵略方式转变为资本输出,排除C项;仅凭四地英国建筑师的分布,不能简单得出中西文化交流深入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A02考向两次鸦片战争(2024·浙江卷1月)有学者认为:“道光(皇帝)算是个幸运者,白莲教的事是他父亲嘉庆皇帝了结的;洪秀全的大动干戈则留给了他的儿子咸丰皇帝去担当。但是,他躲开了这些,却躲不开另一种灾难,那就是相继困扰的边衅与外患。”下列“边衅与外患”中,发生于道光时期的是(

)A.噶尔丹叛乱 B.鸦片战争C.大、小和卓叛乱 D.中法战争B真题回归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发生于道光年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噶尔丹叛乱发生于康熙年间大、小和卓叛乱发生于乾隆年间中法战争发生于光绪年间02晚自习作业(2024·山东卷)“鸦片战争”的时空之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为1936年《儿童杂志》刊载的《谈谈鸦片战争》的会话摘编。(大聪——哥哥,省立中学学生)(小敏——弟弟,育才小学学生)小敏:哥哥,我要问“鸦片战争”是怎样一回事?大聪:清朝的时候,鸦片运来得越来越多,现银流出也就跟着多了,好几个皇帝都下过禁烟的命令。小敏:那么,怎么会同英国人打起来的呢?大聪:皇帝叫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但英国商人不服从禁烟命令,不怪自己不好,反去求印度总督来救援。小敏:林则徐就吃了败仗?大聪:不!打了胜仗,可后来英兵攻打浙江,破定海,封镇宁波,进逼天津,清朝皇帝不中用,怪林则徐闹出乱子来,把他革职,叫琦善去和英人议和。琦善这个人不会办事,英兵就再打进吴淞,进逼南京。清朝皇帝就和他们订立了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小敏:……材料二

研究中国近代史有两个基本点:一是以“近代性”(科学与民主)区分近代史与晚清史;二是把中国近代史当作世界史,这两个点是我们看历史的“眼睛”,它是立体的、全方位的“眼睛”。——摘编自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通史》(1)大聪的讲述,会让小敏对“鸦片战争”形成怎样的认识?(2)你认为应如何书写“鸦片战争”?说明理由。视角1两次鸦片战争

(2024·重庆高考·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有学者认为,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英国政府要求清政府忠实履行《江宁条约》的规定,其中重要一点是让英国官员和商人可以自由进入广州城。让洋人进城,现在看来,完全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当时在五口通商的其他四口尽管也有过大小不一的纠纷,但都一一化解,没有酿成巨祸。惟独在广州,却惊动朝野上下,闹得天翻地覆,开各地反入城斗争的先河,历时十多年无法解决,直至兵戎相见。二是《望厦条约》规定:“所有贸易及海关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黄埔条约》亦规定:“若有应行更易章程条款之处……核计满十二年之数,方可与中国再行筹议。”修改有关通商条款,本属平常外交事务,清政府也一再拖延,加深了双方的矛盾。——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海鹏集》根据材料,归纳这位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山东卷【答案】(1)①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英国商人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清政府决心禁烟遭到英国商人拒绝而引发英军侵略;②侵略者是来自印度殖民地的军队,印度总督支援英商而发动的战争。③这场战争中只有林则徐抵抗获胜,其余地方清军反击都失败。琦善是英军再次进攻的罪魁祸首。(2)鸦片战争的书写要坚持唯物史观,科学、客观的分析。首先,战争的导火索是林则徐虎门销烟。根本原因是英国殖民者打开中国市场的需要。其次,英国政府宣布对华发动战争,英国远征军率军侵略。清政府组织了抵抗,涌现许多抗英的杰出将领。林则徐被革职暴露道光皇帝的懦弱,但琦善的议和不应背负战败的罪名,而是要晚清封建政府中国仍然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等;欧洲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当时中国落后世界大势。视角1两次鸦片战争

【参考示例一】步骤1:归纳观点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不能忠实履行不平等条约。(2分)根本原因是广州反入城斗争或不履行条约拒绝修约。(2分)原因是广州反入城斗争或不履行条约拒绝修约。(1分)原因清政府消极外交、天朝观念等态度。(1分)张海鹏认为……(0分)步骤2:评:该观点是错误的。(1分)或该观点片面/不完全正确。(1分)有点道理、正确。(0分)步骤3:析:(0—6分)层面1(2分):广州民众抗入城斗争是因为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的暴行和在通商口岸的诸多纠纷,并非盲目排外,表现出反侵略的正义性和爱国情怀……。层面2(2分):修约是英国对华侵略的一种策略和手段。《南京条约》等条约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清政府不接受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有一定的合理性与正义性。层面3:英国政府在华获得全面的政治、经济利益是其总目标,为达成此目标他们将不惜捏造任何借口是为新一轮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步骤4:总结(3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政府为进一步攫取在华利益,就会制造超越条约特权的侵略战争(2分);该学者观点是孤立的看待问题的表象,忽视了西方侵华的本质,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1分)。【参考示例二】观点归纳:学者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不能忠实履行不平等条约(类似话语)。(2分)评:此观点是错误的(片面的等),这2个原因都是表面的,如认为是根本原因,则有违历史事实。(1分)析:广州民众反入城斗争是有其发生条件的,鸦片战争期间,英国的暴行和战后多起英国人恃强作恶的中外纠纷,是造成广州民众仇外情绪的一个基本原因(2分)。要求修约,则是西方列强企图从中国攫取更多权益的策略和手段。《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虽从中国取得了许多特权。他们还要求获得在中国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全境通商、北京设立使馆等特权(2分)。谋求在华全面经济与政治利益,这是西方列强的根本目标,这个目标达不到,新的一场侵略战争迟早爆发,问题在于发动战争的时机和借口而已。(2分)总结:事实证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西方列强要求越过条约特权在中国谋求更大利益。(2分)然而,这位学者却抛开这一点,孤立片面强调清政府应严格执行现有条约,避免与列强正面冲突,似乎只要清政府遵守条约,就能避免战争。(1分)视角1两次鸦片战争

贰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回民起义南京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1894年

日本出兵朝鲜1883-1885年法国入侵中国1884年

法军进攻台湾必备知识——主干梳理主题突破一、边疆危机1871年,沙俄占领伊犁1865年,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

背景

危机表现清政府应对措施

结果西北西南东南

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列强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扩张,中国成为列强侵略的重点对象。1883年法国控制越南,入侵中国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新疆建省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1885年取得镇南关大捷西北边疆度过危机1885年《越南条款》,清政府承认法国占领越南。1885年,台湾建省宗藩关系逐渐解体1865,英国支持浩罕国首领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年,沙俄占领伊犁边疆危机的加深②洋务运动一定程度提高了清政府抵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能力。1894年9月,清军在平壤大败。

1894年7月,日本在牙山口外丰岛偷袭清朝运兵船。1894年8月,丰岛海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95年2月,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二、甲午中日战争(1)日本侵华蓄谋已久,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增强,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扩大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2)导火线:朝鲜发生农民起义。1894.9黄海海战辽东战役1.背景:2.战争进程时间:1894—1895年

中日甲午战争,历时八个多月,……中国北洋海军、淮军、湘军是这次反侵略战争的主力,出现了一批英勇的将领和顽强的队伍。但是,清军在各大战役中,不论是以寡敌众,兵力相当,还是以众敌寡;不论是防守还是进攻;不论是海战还是陆战;不论是淮军还是湘军,最终均以失败告终。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内容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3.结果——《马关条约》领土主权遭到破坏,列强抓起瓜分狂潮.中国失去东亚大国的地位,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势力深入内地时间:1895年4月地点:日本马关中方代表:李鸿章日方代表:伊腾博文4.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如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与四野”意义: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材料

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的破产,是对“中体西用”宗旨最残酷的批评。经此剧变,没有被硝烟和波涛吞没的官佐长了一智:许多钻研经籍、流连诗文的知识分子,也在救亡图存的呼唤下前进了。

——陈旭麓《论“中体西用”》中国:①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致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给中国人民敲起了警钟,促进国人民族意识觉醒,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运动。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步伐。③经济上出现了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的热潮。④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国际社会:加剧了列强在远东的争夺,打破了英国和俄国在东亚势力的平衡局面。日本:获得巨额赔款,促进工商业得到迅猛的发展;刺激了它对外扩张的贪欲,加速了其军国主义的进程。5.影响四、瓜分中国的狂潮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中国面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临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在俄、德、法三国联合干涉下,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2.划分势力范围政治上: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经济上:资本输出,争相成为中国债主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一、如何理解“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素养提升——认知深化能力提升列强侵华特征民族危机民族觉醒经济近代化阶级关系变动向西方学习内容世界格局的改变侵略方式的变化:经济上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抢占租借地。民族危机方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热潮。如: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推动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加剧地主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打破了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中国国际地位下降,日本地位上升,资本主义列强在远东争夺更加激烈。叁八国联军侵华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在八国联军的炮口下,北京是一个真正的悲惨世界:“居人盈衢塞巷,父呼其子,妻号其夫,阖城痛哭,惨不忍睹。逃者半,死者半,并守城之兵,死者山积。”

——刘福姚《庚子记闻》一、八国联军侵华必备知识——主干梳理主题突破1.时间:1900年2.过程:①时间:1900年12月(庚子年):庚子事变和庚子赔款

②谈判国家:英法德意日奥美俄

③条约:1901年9月7日,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

①加剧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②出现“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主权完整(京津地区被控制,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④内容、危害①赔款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白银,以关税和盐税抵押。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③拆除天津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④惩办首祸诸臣。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3.结果:《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压碎了本己十分脆弱的民族心理防线,促进了新的民族觉醒。二、东南互保此时的南方如何?①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南方许多地区免于义和团和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互保,互不侵犯。

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东南互保”,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和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②中央权威式微,地方势力扩张。③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的根基。如何评价?

庚子拳乱,实近代史上一大奇迹,由于东南互保,始使风雨飘摇的中国,幸免瓜分之祸,腐烂仅限于大河以北,东南半壁未睹烽烟。——戴玄之:《盛宣怀与东南互保》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素养提升——认知深化能力提升①政治方面:《辛丑条约》的签订,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还严重损害了国家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华北战乱之际,东南各省督抚自行宣布中立,从此清朝中央政府权威下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②经济方面:《辛丑条约》规定,以海关税及盐税作抵押偿还赔款,但这两项税收为清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收入,这意味着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③文化方面: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对北京城大肆抢掠,造成中国大量珍贵文物的失窃、破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地区的争夺,它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的本质。1.对中国的影响2.对远东局势的影响二、“东南互保”的影响3.维持了列强在南方的既得利益(消极影响)首先,英国在长江流域的优越地位完整保存了下来,维护了英国殖民统治的需要;其次,对其他帝国主义列强来说,其在华经济权益也得到了充分保障。1.保持了东南地区的安定“东南互保”格局的形成有利于南方民族资本的积累和民族工业的发展。经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华北各省“尸横遍野”十室九空”,人民贫困之极。相比之下,“东南互保”的实行,使得东南地区有一个相对安稳的经济发展环境,东南各省社会经济非但未受到破坏,而且还有所发展。2.动摇了传统的权力结构体制从政治上来说,“东南互保”事件宣告了中央集权的式微和地方实力派的崛起。从刘坤一在光绪帝废立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到李鸿章指认宣战谕旨为“矫诏”,其原因就在于东南地区在政治、军事方面握有实权,能够独立于清朝中央统治集团之外。【答案】A【考点】《辛丑条约》的影响高考链接——真题研析价值引领(2023.湖南卷.7)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辛丑条约》签订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C.清末新政的推行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名称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侵华时间1840—18421856—18601894—189519001931—1945国际背景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明治维新后,日本实施对外扩张政策镇压中国人民的斗争,维护其在华利益。摆脱经济危机,转嫁社会矛盾导火线或标志虎门销烟修约要求被拒绝,制造“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救护驻华使馆,助中国剿匪1931:九一八事变1937:七七事变侵华方式

以商品输出为主

以资本输出为主结果中国战败,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战败,和列强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战败,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战败,和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中国战胜,日本无条件投降主要影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大加深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西方列强侵华史实概览小结二、近代以来列强侵华呈现的阶段特征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侵华国家侵略范围侵略方式主要是英、法,其次是美、俄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武力侵略,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加紧商品输出,掠夺原料。英、法日、美、俄、德意等向中国内地扩展经济上,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军事上,列强趋向联合,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义和团运动之后列强侵华方式由政治瓜分变为“以华治华”,极力扶植清政府。三、多元史观解读列强侵华战争5.从社会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发生重大变化,但也产生了相应的社会问题。1.从革命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以及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从近(现)代化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及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3.从全球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4.从文明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破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迷梦,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民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过渡。命题探究提升关键能力考什么板块二视角鸦片战争的影响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的一壁。结果是“秋风戒寒和议成,庙谟柔远思休兵,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初胜利。——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近代的界碑——鸦片战争主题一材料二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摘编自[德]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解读材料介绍了鸦片战争给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带来的影响。(1)“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初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界碑”的含义: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初胜利”的含义: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或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胜利)。思考(2)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请结合史实评述这种观点。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答案评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一场侵略战争;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但鸦片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一是它使中国由闭关锁国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二是它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的变革,如推动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解体,这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局面逐步形成。1.历史解释——多视角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1)经济视角:鸦片贸易使英国鸦片贩子获利巨大,改变了英国在中英贸易中的逆差地位,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2)政治视角:英国为维护鸦片贸易,不惜诉诸战争。清政府希望避战,但在“天朝”尊严受损的情况下,也不惜一战。(3)外交视角:英国政府多次派外交使团来华,均未达到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外交礼仪上的冲突为英国发动战争制造了借口。深化拓展(4)文化视角:中国的“夷夏观”延续了古代的民族优越感,与英国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念对立。在不同观念的基础上,清政府自视“天朝上国”,英国资产阶级则把英国看作世界的中心。(5)根本原因:英国在工业革命后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急需打开中国市场。(6)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2.历史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3)中国人民从此担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视角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材料一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又和约既经批准后,两国官民人等均应恪遵;至合众国中各国(州)均不得遣员到来,另有异议。——中美《望厦条约》继续和扩大——第二次鸦片战争主题二材料二外国人始终想将贸易从五个口岸扩展到全中国,在北京设立常驻使节以绕开顽固的广州当局,以及由于战后商品价格普遍下降而产生的降低关税要求。这些问题汇合到一起,在外国人中间引发了一种要求修约的强烈冲动……1856年,三国(英、法、美)公使再次提出修约要求。朝廷告知可允许做一些合理的小变动,但重大条款不予考虑,以免万年和约《南京条约》失去其意义。——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解读材料主要介绍了不平等条约签订后的约定,以及列强要求修约,而清政府予以拒绝的状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与清政府拒绝“修约”要求的原因。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的原因:工业革命扩展,英国等列强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对华商品倾销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对华贸易逆差继续扩大;与中国地方官府打交道不顺畅;战后商品价格下降造成经济损失;中美《望厦条约》中有关于双方协商修约的规定。清政府拒绝“修约”要求的原因:中美《望厦条约》规定,条约一经签订,双方应予遵守,不得轻易改动;清政府视《南京条约》为“万年和约”。思考历史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1)继续①根本原因: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②战争性质: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深化拓展(2)扩大①从战争的进程看:侵略力量扩大,第一次是英国,第二次是英、法联合出兵,美、俄参与;侵略时间增长,第一次历时两年多,第二次延续四年之久;侵略区域扩大,第一次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清政府的都城;签约国和条约增多,第一次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签约国和条约数增多。②从战争的影响看:开放的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更多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市场被彻底打开,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返回视角1从《申报》报道看甲午中日战争国人心理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中国近代报刊《申报》作为当时有一定影响力的报纸,对这场战争进行了报道。材料一

“中国为朝鲜必当与日本力争,断不可稍有退让。”“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摘编自李新军《甲午战争前夕的〈申报〉舆论》大梦初醒——甲午中日战争主题一材料二《申报》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报道战役报道黄海战役当日击沉倭船四艘,受伤糜烂者三艘;倭船败北后,由我船带回旅顺口赶紧修理辽东战役《连胜倭奴电音》:

“云自本月十五至二十三日,九连城、摩天岭、旅顺口诸处水路各军与倭奴交战,连获大胜,击毙倭奴无数”——摘编自曾庆雪《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申报〉的失实报道研究》解读《申报》是中国近代有一定影响力的报纸,其态度反映国人的心理,也是历史与时代的回音。(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前夕《申报》对战争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态度的历史与现实原因。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态度:主张对日采取强硬态度,甚至战争。历史原因:传统天朝上国观念,轻视日本。现实原因:洋务运动取得一定成效,国力有所增强;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认识不足。思考(2)对《申报》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态度与报道,应该如何评价?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反映了国人希望国家走向强盛的爱国热情;但是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民众;给后世的历史研究带来一定的干扰。思考视角2从文献史料看甲午中日战争影响材料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甲午)战争的结果使日本一跃而为新兴的军事强国,挤进了帝国主义的行列,构成对朝鲜和中国安全的威胁,进而纵横捭阖,与西方强国争权夺利。——摘编自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解读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国际局势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国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和东亚政治格局的重要影响。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近代中国: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损失巨大,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积极向西方学习。对东亚政治格局:日本成为亚洲军事强国,跻身帝国主义行列;朝鲜和中国的安全受到威胁;中国国力被大大削弱,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思考1.历史解释——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深化拓展角度表现列强侵华特征以资本输出为主,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社会主要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