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2595-2016 便携式烟雾机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技术规程_第1页
DB34T∕ 2595-2016 便携式烟雾机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技术规程_第2页
DB34T∕ 2595-2016 便携式烟雾机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技术规程_第3页
DB34T∕ 2595-2016 便携式烟雾机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技术规程_第4页
DB34T∕ 2595-2016 便携式烟雾机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便携式烟雾机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技术规程HYPERLINK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I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宣州区林检局、潜山县森防站、宣城市林检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倩、蒋丽雅、张宏、王林、张国庆、陈三德、胡德松、汪全兵、宋之能、黄长春。1便携式烟雾机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技术规程1范围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0454便携式脉冲烟雾机使用安全规程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3术语和定义利用烟雾机产生的高速热气流,将专用剂型的农药瞬间分散雾化,在林间弥漫扩散,进而飘移至热雾剂hotfoggingconcentrate米级的雾或烟的制剂。能在林间滞留时间60秒以上,出烟口至消散前烟雾平移的距离。2DB34/T2595—20164.1适用条件4.1.1适用对象:食叶害虫、病菌寄生于植物体表类病害等。4.1.2林分状况:宜选择郁闭度0.7以上、面积0.3公顷以上的林分,平均树高15米以内效果较佳。4.1.3气象条件:风速小于1.5米/秒;在逆温层形成期间喷烟作业,一般在17时至次日9时之间。4.1.4防治时期:虫害宜在幼虫低龄期或活动盛期,病害宜在发生初期进行。4.2作业准备——油雾剂选用0号柴油作为溶剂,农药选用能溶于柴油的剂型,药剂闪点≥80℃;4.3.1人员配备:单机作业,适用于山区、丘陵或小面积片林,每台烟雾机至少配备操作手1人,助手1人;多机编组联合作业,适用于平原、五陵地区,每台烟雾机配操作手、助手各1人,每组配农药运输、维修、调度各1人。夜晚或林地郁闭度较大时应设信号员。机应处上风口,后机与前机保持15~30米幅宽,且稍后同速、同方向行进,一般行进速度为15~30米/分钟。防治面积较大时,分6~14公顷地块作业为宜。4.3.3山区行进方向:在山沟、洼地、平缓地带,行进方向与风向垂直;斜坡上作业时,从山上坡向4.3.4林分高度与施药时间:傍晚适宜于矮林(树高在10米以下)或山区由高处相低处作业;早晨适宜于高林(树高10米以上)或山区由低处向高处作业。4.3.5现场调度:技术人员应根据现场情况,特别是风向,随时调整行进方向、速度,烟雾机油门、药量开关等,控制烟雾有效喷幅15~30米。35.1调查方法据不同防治对象、不同的林分类型,设立标准地,采取抽样技术根据实际需要从附录B中选用调查指标,统计虫口密度或发病率,结果记入附录C和附录D。5.2效果评价根据防治前后调查数据计算虫口减退率、新增发病率,结果记入附录E。虫口减退率、新增发病率计算公式见附录A。虫口减退率达到90%以上或新增发病率达到10%以下,即达到防治效果,否则要及时补防。6安全操作及防护措施6.1防治作业防治作业执行GB/T20454和NY/T1276的规定,以保障作业者、器械及作业区人、畜、天敌等的安全。6.2安全操作a)操作者仔细阅读说明书上的操作注意事项。b)配药、药械维修、烟雾机启动时应在林外无草空旷地进行。c)加汽油和药剂时,须待机器冷却后,用漏斗缓缓加入,并严禁烟火。d)工作中发现故障,特别是出现漏油时,应立即停机,待冷却后认真检查,排除故障后再用。e)若发动机自动熄火,须先关闭药剂开关,防止药剂外流引起火灾。g)汽油与药剂应放在安全处,并配备消防器具。h)启动时喷烟口不能近距离对着人或易燃物。i)作业结束后严格按说明书要求对器械进行保养、清洁入库。6.3防护措施a)操作时选用不易燃面料长衣裤,鞋袜、帽子、口罩、手套等穿戴整齐,避免沾汽油或药剂,以防接近火苗引起燃烧或药物中毒。c)每人每天作业时间不超过4小时,若操作人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立即离开施药现场,严重者应及时送医救治。请勿传播或d)作业结束后,应及时更换工作服,立即漱口并用肥皂清洗手和脸等裸露部位。4(资料性附录)A.1.1单位面积烟雾剂总量.............................h——为烟雾覆盖宽度。A.1.2药剂配比........................d——为每公顷烟雾剂总量,毫升/公顷;新增发病率(%)=防治后发病率-防治前发病率5(资料性附录)调查指标统计单位的解释及计算方法1)条/株:单株树上的幼虫数量2)头/10cm²:树干、枝梢表面10平方厘米固定若虫的数量3)条/50cm标准枝:50厘米枝条上的幼虫数量4)条/百叶:单株树每100个叶片上的幼虫数量5)头/m²:竹林1平方米样地上的跳数量6)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样地面积)×1006(资料性附录)防治前林间抽样调查记录表表C.1防治前林间抽样调查记录表株号平均东南西北123平均标准差HYPERLINK7小班号:标准地号:风向:风速:气温: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