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巴黎奥运会中的绿色化学-巴黎奥运会热点链接化学考点_第1页
2024年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巴黎奥运会中的绿色化学-巴黎奥运会热点链接化学考点_第2页
2024年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巴黎奥运会中的绿色化学-巴黎奥运会热点链接化学考点_第3页
2024年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巴黎奥运会中的绿色化学-巴黎奥运会热点链接化学考点_第4页
2024年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巴黎奥运会中的绿色化学-巴黎奥运会热点链接化学考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巴黎奥运会中的绿色化学一一2024年巴黎奥运会热点链接化学考点

【新闻内容】巴黎奥运会部分场馆的屋顶覆盖了太阳能电池板,例如水上运动中心的屋顶太

阳能电池板,为场馆提供部分电力支持,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了碳排放,太

阳能是一种清洁能源,在利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污染物,符合绿色化学中对清洁能源的利用要

求。在奥运会期间,用于赛事服务的车辆中部分采用新能源汽车,如电动汽车等,减少了尾

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交通领域的碳排放,符合绿色化学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理念,即

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和对环境的影响。

【链接考点】巴黎奥运会的设计理念强调利用环保材料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体现了绿色

化学思想。例如在运动场馆的建设中,使用环保材料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化学角度

看,绿色化学要求在化学产品的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尽量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的使用

和产生,遵循“原子经济性”原则,即尽可能使化学反应的原子利用率达到100%,使所有的

原料都转化为产品,没有废弃物的产生。

【试题练习】

1.我国提出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

Co?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措施对推进“碳中和”无效

的是()

A.将煤炭转化为乙醇等液态清洁能源B.“空气捕捉”法实现从空气中捕获co?

C.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D.利用co2人工合成淀粉

2.实现CO?减排的措施有多种,其中一种是将CO2催化加氢转化为燃料(如图所示)。下列

分析错误的是()

A.图示中,”代表CH,

B.该反应的还原产物为H?O

C.该反应中碳元素被还原,氢元素被氧化

催化剂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4H?CH4+2H2。

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

球治理”。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天然气、水能属于一次能源,水煤气、电能属于二次能源

B.煤经过气化和液化两步物理方法,可变成清洁能源

C.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以石油、天然气为辅

D.CO2催化加氢制甲醇,可以资源化转化二氧化碳,有助于碳中和

4.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排气系统安装三元催化器,可以提高汽油燃烧效率

B.推广使用淀粉基环保农用薄膜,可以减少白色污染

C.将煤气化或液化后再使用,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D.推广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减少水体污染

5.2024年5月15日是“全国低碳日”,今年的主题是“绿色低碳,美丽中国”。下列做法

违背“低碳环保”理念的是()

A.全面推广垃圾分类回收

B.从海水获得潮汐能、波浪能等能量

C.通过煤的干储、气化和液化获得清洁燃料

D.广泛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作为燃料

6.碳中和是指CO2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我国提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于改善

环境实现绿色发展至关重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煤的液化、气化主要是为了减少CO2的排放

B.减少碳排放有利于缓解全球变暖,减少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

C.大力支持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D.全力推动绿色矿山绿色工厂建设,种植“碳中和林”

7.下列措施中能有效促进“碳中和”的是()

A.co?合成淀粉B.火力发电C.燃煤脱硫D,可燃冰开采

8.2022年北京冬奥会践行“绿色办奥”理念,成为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奥运会。下列措施

中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A.用氢气代替丙烷作为火炬燃料B.场馆赛时常规电力需求由可再生能源供应

C.大规模开采可燃冰作为新能源D.赛区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替代燃油汽车

9.我国提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改善环境。碳中和是指CO2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

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A.转化废弃油脂生成“生物柴油”做燃料

B.大规模开采可燃冰作为新能源

C.推广使用煤的气化和液化技术

D.推广光伏发电

10.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下列做法合理

的是()

A.通过燃煤脱硫技术减少煤燃烧造成的污染,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

B.污水处理厂可以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以减少水污染

C.利用微生物可以将CO2合成油脂,从而实现由无机小分子向有机高分子的转变

D.在制备有机物时,应尽量采用取代反应等理想的“原子经济性”反应

11.我国将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措施对实现“碳中和”不具有直接贡献的是

()

A.推广使用煤液化技术B.将co?转化为淀粉[(cHO)]

C.发展co2捕集和储存技术D,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被的光合作用

12.化学与科技、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中和”就是利用中和反应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B.醋酸除水垢,纯碱去油污都发生了化学变化

C.汽车尾气处理是把氮的氧化物催化氧化为氮气

D.利用CO2合成了脂肪酸,实现了无机小分子向有机高分子的转变

13.我国宣布力争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碳中和”是指CO?的排放总量和减少

总量相当。下列做法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A.大力发展火力发电B.积极开展植树造林

C.露天焚烧稻田秸秆D.增加工厂烟囱高度

14.化学与科技、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科学家实现co,到淀粉的全合成,有助于减少大气污染

B.两种全新的芳香性环型碳「和「,二者互为同位素

Jo

C.光伏电池是以硅为基底的硅太阳能电池,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再转化为电能

D.用于汽车轴承的耐高温碳化硅陶瓷,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15.碳中和是指碳的排放与吸收达到平衡,基本实现碳的零排放:碳“捕集”是助力碳中和的

重要途径。为此,兴趣小组同学围绕着CO?的吸收进行了实验探究。

活动一:寻找吸收CC)2的试剂

【设计与实验】

(1)甲、乙、丙三组分别利用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了如下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方案现象结论

甲向一个集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适量的水,软塑料瓶变

co2能被水吸收

组立即旋紧瓶盖,振荡瘪

乙向盛有饱和的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通入适量CC)2能被澄清石灰水

组的CO2吸收

丙组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通入适量的CC)2不能被氢氧化钠

无明显现象

组co2溶液吸收

【解释与分析】

(2)甲组实验中软塑料瓶变瘪,是因为瓶内气压

(3)小礼同学对丙组的实验结论提出质疑,为了证明CO2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他向丙组

所得溶液中滴加足量的,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从而证明CC)2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得出结论】水、饱和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均能吸收CC)2。

活动二:比较吸收CC)2的效果

【提出问题】水、饱和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浓溶液,哪个吸收CC)2的效果更好?

【讨论交流】

(4)饱和石灰水、水吸收CO?的效果差不多,从物质的溶解性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同学们一致认为,只需要比较氢氧化钠浓溶液、水吸收CC)2的效果。

【设计方案】

(5)请你利用下列提供的实验用品,帮助他们设计实验并写出实验方案:。

(实验用品:氢氧化钠浓溶液、水、装满CO2的软塑料瓶若干个,其它仪器自选)

【实验与结论】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氢氧化钠浓溶液吸收CO?的效果比水的好。

【迁移应用】SO2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也会造成环境问题。同学们查阅资料。并利用下图所示

装置和用品进行实验,来比较氢氧化钠浓溶液、水吸收SC>2的效果。

资料卡片

I.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40体积SO2

n.SO2与CC)2的化学性质相似,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2NaOH+SO2-Na2SC)3+HO

(6)请你分析,该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并阐述理由_________(已知实验装置气密性良

好且操作均正确)。

【表达与交流】通过以上探究,同学们认识到科学探究需要严谨的思维。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将煤炭转化为乙醇等液态清洁能源,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推进〃碳中和〃无

效,故A符合题意;

B.〃空气捕捉〃法实现从空气中捕获co?,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推进〃碳中和〃有效,

故B不符合题意;

C.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推进〃碳中和〃有效,

故C不符合题意;

D.利用co2人工合成淀粉,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推进〃碳中和〃有效,故D不符合题

思;

故选Ao

2.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SD”、“卷”和热”分别代表H?、CO2.CH,(甲

催化剂

烷)和H?。分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4H2^^^=CH4+2H2。,反应中CO2中碳

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凡中氢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因此CH,既是氧化产物,又是

还原产物,H2。是氧化产物,因此B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A.一次能源是指以天然形式存在,没有经过加工和转换的能源资源,则天然气、水能

属于一次能源,二次能源是指以人类活动的特定需求为目的,经由加工转换装置所生产的能

源产品,则水煤气、电能属于二次能源,故A正确;B.煤的气化和液化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

成,都是化学变化,故B错误;C.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以石油、天然气为辅,

以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为补充,故C正确;D.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制甲醇可以资源化转

化二氧化碳,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故D正确;故选B。

4.答案:B

解析:A.三元催化器可将汽车尾气排出的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通过氧化和还原

作用转变为无害的二氧化碳、水和氮气,不能提高汽油燃烧效率,A错误;B.淀粉基环保农

用薄膜易降解,推广使用淀粉基环保农用薄膜,可以减少白色污染,B正确;C.煤经过气

化、液化可以提高煤的利用率,并不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C错误;D.含磷洗涤剂能污染水

体,使水富营养化造成赤潮和水华现象,所以要使用无磷洗剂,D错误;故选B。

5.答案:D

解析:A.全面推广垃圾分类回收,可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故A正确;

B.从海水获得潮汐能、波浪能等能量,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故B

正确;

C.通过煤的干储、气化和液化获得清洁燃料,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故C正确;

D.广泛开采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作为燃料,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故D错误;

故选Do

6.答案:A

解析:A.煤的液化、气化主要是为了提高煤的利用率,A错误;B.减少碳排放有利于缓解全

球变暖,减少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B正确;C.大力支持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行

业健康有序发展,有利于实现碳中和,C正确;D.全力推动绿色矿山绿色工厂建设,种植碳

中和林,有利于实现碳中和,D正确;答案选A。

7.答案:A

解析:A.将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能有效促进“碳中和”,故A符合;

B.火力发电要消耗更多的燃煤,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故B不符合;

C.燃煤脱硫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C不符合;

D.可燃冰的成分为甲烷水合物,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碳,故D不符合;

故选Ao

8.答案:C

解析:A.丙烷是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氢气的燃烧产物为水,不含二氧化碳,用氢气代替丙烷

作为火炬燃料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A不符合题意;

B.场馆赛时常规电力需求由可再生能源供应,可减少煤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

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B不符合题意;

C.可燃冰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大规模开采可燃冰作为新能源,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利

于实现“碳中和”,故C符合题意;

D.氢燃料电池的产物为水,赛区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替代燃油汽车,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

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C。

9.答案:D

解析:A.“生物柴油”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转化废弃油脂生成“生物柴油”做燃料,不能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故A错误;

B.可燃冰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大规模开采可燃冰作为新能源,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量,故B错误;

C.煤的气化和液化产物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故C错误;

D.推广光伏发电,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故D正确;

故选Do

10.答案:B

解析:A,通过燃煤脱硫技术减少煤燃烧造成的污染,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不能实现“碳

中和”,故A不合理;

B.污水处理厂可以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以减少水污染,故B合理;

C.油脂不是有机高分子,故C不合理;

D.取代反应不是“原子经济性”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为“原子经济性”反应,故D不

合理;

故选Bo

n.答案:A

12.答案:B

解析:A.“碳中和”是指通过减少或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

再继续上升,达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的,和中和反应无关,A错误;

B.醋酸除水垢是酸与盐或碱的反应,纯碱去油污涉及盐的水解及油脂的水解,均属于化学变

化,B正确;

C.氮的氧化物转化为氮气的过程中N元素化合价降低,氮的氧化物发生还原反应,C错误;

D.常见的脂肪酸有:硬脂酸(G7H35coOH)、油酸(C"H33coOH),二者相对分子质量虽大,

但没有达到高分子化合物的范畴,不属于有机高分子,D错误;

故选Bo

13.答案:B

解析:A.火力发电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不利于实现“碳中和”,故A

不选;B.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实现“碳中和”具

有直接贡献,故B选;C.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不利于实现“碳中和”,

故C不选;D.增加工厂烟囱高度,不能减少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不利于实现“碳中和”,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