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救助操作手册_第1页
自然灾害救助操作手册_第2页
自然灾害救助操作手册_第3页
自然灾害救助操作手册_第4页
自然灾害救助操作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灾害救助操作手册TOC\o"1-2"\h\u17434第一章:总论 282321.1自然灾害救助概述 25941.2自然灾害救助原则 316002第二章:组织指挥与协调 3206952.1自然灾害救助指挥体系 3144312.2部门协调与沟通 432342.3应急预案制定与演练 431736第三章:信息收集与报告 49083.1信息收集渠道与内容 4241223.1.1网络搜索 5254393.1.2工信部备案查询 561673.1.3企业信息查询平台 5251903.1.4Fofa网络空间搜索引擎 5274603.1.5Whois查询 5301333.1.6其他渠道 545943.1.7收集内容 5190693.2信息报告流程与要求 5310443.2.1报告格式 589973.2.2报告流程 511743.2.3报告要求 632252第四章:灾害评估与救助需求分析 6183794.1灾害评估方法与步骤 6232424.2救助需求分析与确定 722845第五章:救援队伍与物资准备 7239385.1救援队伍建设与管理 782015.2救援物资储备与调配 816353第六章:紧急救援与处置 8270766.1紧急救援行动 8206806.1.1紧急救援流程 9109806.1.2紧急救援任务 9306006.1.3注意事项 9100796.2灾害现场处置与秩序维护 988356.2.1灾害现场处置 9279806.2.2秩序维护 10966第七章:临时住所与生活救助 1065407.1临时住所建设与分配 10213887.1.1临时住所建设 10242647.1.2临时住所分配 10204287.2生活救助物资发放与保障 11187577.2.1生活救助物资种类 11105587.2.2生活救助物资发放 11200537.2.3生活救助物资保障 1120858第八章: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 11277708.1医疗救护队伍与设施 11315198.1.1医疗救护队伍 1124178.1.2医疗救护设施 12256378.2卫生防疫措施与实施 12260468.2.1卫生防疫措施 129638.2.2卫生防疫实施 1331091第九章:教育与心理援助 13165369.1教育援助与心理干预 13277139.2心理援助队伍与培训 1314574第十章:灾害重建与恢复 141103710.1灾害重建规划与实施 141391210.1.1重建规划的原则与目标 142867010.1.2重建规划的主要内容 142840910.1.3重建实施的组织与管理 142981210.2产业恢复与就业援助 14260510.2.1产业恢复的策略与措施 14363710.2.2就业援助的政策与措施 1419319第十一章:社会动员与参与 151147111.1社会动员机制与渠道 15764511.2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工作 1610780第十二章:法律法规与政策 161922412.1自然灾害救助法律法规 161105512.1.1国家层面法律法规 161772312.1.2地方性法律法规 173221012.2政策措施与实施要求 172426912.2.1政策措施 173246212.2.2实施要求 17第一章:总论1.1自然灾害救助概述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损害的突发事件。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台风、干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救助是指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国家和地方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为了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迅速采取的一系列救援行动。自然灾害救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救援队伍:组织专业救援队伍,如消防、武警、医疗救护等,迅速抵达灾区进行救援。(2)救援物资:向灾区提供必要的物资,如食物、衣物、药品、帐篷等,以满足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3)救援资金:向灾区提供资金支持,用于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等。(4)救援信息:及时收集、发布灾区救援信息,提高救援工作的透明度和效率。(5)救援宣传:普及灾害防范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1.2自然灾害救助原则自然灾害救助原则是指在自然灾害救助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下是几个主要原则:(1)生命至上原则:在灾害救援过程中,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全力救援被困群众。(2)快速反应原则:灾害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力量,保证救援工作及时、高效。(3)科学救援原则:根据灾害类型和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救援措施,提高救援效果。(4)协同配合原则: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加强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合力。(5)公平公正原则:在救援物资分配、资金支持等方面,保证公平公正,让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6)长效机制原则:在灾害救助过程中,注重总结经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提高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第二章:组织指挥与协调2.1自然灾害救助指挥体系自然灾害救助指挥体系是保障我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高效、有序进行的重要组织结构。该体系以国家减灾委员会为最高指挥机构,下设各级减灾委员会和应急管理部门,形成了覆盖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指挥网络。在自然灾害救助指挥体系中,国家减灾委员会负责制定国家自然灾害救助政策、规划和计划,组织协调全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各级减灾委员会和应急管理部门在国家和地方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自然灾害救助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工作。2.2部门协调与沟通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责,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各级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打破部门壁垒,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在自然灾害救助过程中,各部门应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协调与沟通:(1)明确各部门职责,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2)加强信息沟通,及时掌握灾情动态,为决策提供准确依据。(3)共享资源,充分利用各部门优势,提高救助效率。(4)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矛盾。2.3应急预案制定与演练应急预案是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行动指南,对于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各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高度重视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工作。应急预案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合理,保证预案符合实际情况,具备可操作性。(2)全面系统,涵盖自然灾害救助的各个环节。(3)动态调整,根据灾情变化及时调整预案内容。(4)广泛参与,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预案演练是检验预案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各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实战能力。演练内容应包括:(1)组织指挥与协调。(2)信息报送与处理。(3)应急物资与设备调度。(4)人员转移与安置。(5)灾后重建与恢复。第三章:信息收集与报告3.1信息收集渠道与内容信息收集是渗透测试中的关键环节,以下为常用的信息收集渠道与内容:3.1.1网络搜索通过搜索引擎收集目标公司的相关信息,如公司名称、官方网站、子公司、产品服务等。常用的搜索引擎有百度、谷歌等。3.1.2工信部备案查询查询目标公司的备案信息,获取公司域名、IP地址等。网址:s:////Integrated/recordQuery3.1.3企业信息查询平台利用天眼查、企查查等企业信息查询平台,查询目标公司的基本信息、股东信息、对外投资等。网址:s://qcc./、s://tianyancha./3.1.4Fofa网络空间搜索引擎通过Fofa查询目标公司的域名、IP地址、子域名等信息。网址:s:///3.1.5Whois查询查询目标域名注册者的姓名、邮箱、电话等信息。网址:://icp.chinaz./、s://dnsdb.io/3.1.6其他渠道包括GoogleHacking、子域名收集、旁站查询、C段查询等。3.1.7收集内容以下为信息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域名信息:目标公司及其子公司的域名、子域名、IP地址等。网站信息:目标网站的系统类型、版本、开放端口、WAF等。网站指纹:包括CMS、CDN、证书等信息。Whois信息:域名注册者的姓名、邮箱、电话等。敏感文件:网站目录结构、爆后台、网站banner、测试文件、备份等敏感文件。3.2信息报告流程与要求3.2.1报告格式信息报告应采用统一的格式,包括报告标题、报告时间、报告正文等部分。3.2.2报告流程(1)信息收集完成后,整理收集到的信息,形成初步报告。(2)对初步报告进行审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3)根据审查结果,修改完善报告,形成正式报告。(4)将正式报告提交给项目组或客户,以便后续工作。3.2.3报告要求(1)报告内容应客观、真实、准确,不得含有虚假信息。(2)报告结构应清晰,条理分明,便于阅读。(3)报告中涉及敏感信息时,应进行脱敏处理。(4)报告应注明信息收集时间,以便后续工作参考。第四章:灾害评估与救助需求分析4.1灾害评估方法与步骤灾害评估是对自然灾害发生后的损失、影响及需求进行系统分析的过程。灾害评估的方法与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步:数据收集与整理在灾害发生后,首先需要收集与灾害相关的各类数据,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型、强度等基本信息,以及受灾范围、受灾人口、经济损失等详细数据。这些数据可以通过部门、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渠道获取,并进行整理、归类和校验。第二步:灾害损失评估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对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损失评估包括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公共基础设施损坏、生态环境破坏等方面。评估方法可以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例如采用模糊数型、TFIDF(词频逆文件频率)等指标赋值方法,以及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等权重计算方法。第三步:灾害影响评估在灾害损失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灾害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灾害影响评估可以采用指数法、关联函数法、物元分析法等方法,对灾害影响的程度、范围和持续时间进行量化分析。第四步:灾害需求评估根据灾害损失和影响评估的结果,分析受灾地区及其灾民的需求。需求评估可以从生命需求、生活需求、心理需求等方面进行,结合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需求指标体系,并采用相应的评估方法确定各地级市的需求紧迫度。4.2救助需求分析与确定在灾害评估的基础上,对受灾地区及其灾民的救助需求进行分析与确定。救助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步:确定救助对象根据灾害影响范围和受灾人口,确定需要救助的对象。这些对象可能包括受灾群众、遇难者家属、伤病员、受灾地区企事业单位等。第二步:分析救助需求类型根据受灾对象的需求特点,分析救助需求的类型。常见的救助需求包括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心理援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援助等。第三步:确定救助需求优先级在分析救助需求类型的基础上,根据需求的紧迫程度和重要性,确定救助需求的优先级。优先级高的需求应优先满足,以保证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生命安全。第四步:制定救助方案根据确定的救助需求和优先级,制定相应的救助方案。救助方案应包括救助措施、救助标准、救助时间、救助资金来源等内容,以保证救助工作的有效实施。第五章:救援队伍与物资准备5.1救援队伍建设与管理救援队伍是应急救援工作的核心力量,其建设与管理。救援队伍应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和严谨性,队伍成员需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保证具备较强的救援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在队伍建设方面,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队伍定位:根据地区特点和灾害类型,合理确定救援队伍的专业方向,如地震救援、火灾救援、矿山救援等。(2)优化队伍结构:队伍成员应涵盖各类专业人员,如消防员、医护人员、地质专家等,保证救援任务的全面性。(3)强化培训与演练:定期组织培训,提高队伍成员的专业素质和应急处理能力。同时开展实战化演练,增强队伍的协同作战能力。(4)完善激励机制:设立奖励制度,鼓励队员积极参与救援任务,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5)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队伍管理制度,保证队伍的正常运行和应急响应能力。5.2救援物资储备与调配救援物资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保障,其储备与调配对于救援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救援物资储备方面,应注重以下几点:(1)合理确定物资种类:根据地区特点和灾害类型,合理确定救援物资的种类,保证救援过程中所需物资的全面性。(2)建立物资储备库:在重要地区设立物资储备库,保证救援物资的及时供应。(3)定期检查更新:对救援物资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更新损坏或过期的物资,保证物资的完好性。(4)加强物资管理:建立健全物资管理制度,保证物资的合理使用和调配。在救援物资调配方面,应遵循以下原则:(1)优先保障重点区域:在救援任务中,优先保障重灾区和关键部位所需的救援物资。(2)合理分配资源:根据救援任务需求和物资储备情况,合理分配救援物资,保证物资的充分利用。(3)加强协同调度:与相关部门协同配合,保证救援物资的及时调度和运输。(4)严格物资使用:加强对救援物资使用的监管,保证物资的合理使用,防止浪费。通过以上措施,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第六章:紧急救援与处置6.1紧急救援行动在灾害发生时,紧急救援行动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减少财产损失的关键环节。本章主要介绍紧急救援行动的流程、任务及注意事项。6.1.1紧急救援流程(1)接到救援指令:当灾害发生时,各级救援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接收上级指令,明确救援任务。(2)救援队伍集结:根据救援任务,迅速组织相关救援队伍,包括消防、医疗、公安、交通等部门,保证人员、装备、物资齐全。(3)救援队伍出发:救援队伍按照指定路线和目的地出发,途中保持通信畅通,随时了解灾害现场情况。(4)救援现场作业:救援队伍抵达现场后,迅速展开救援作业,主要包括搜寻被困人员、救治伤员、转移危险物品等。6.1.2紧急救援任务(1)救援人员搜寻:救援队伍应在现场开展拉网式搜寻,保证不遗漏任何被困人员。(2)救治伤员:现场医疗救护队伍应迅速对伤员进行救治,必要时进行紧急手术。(3)转移危险物品:对现场的危险物品进行妥善处置,保证不发生二次灾害。(4)救援物资分发:根据现场需求,合理分配救援物资,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6.1.3注意事项(1)保证安全:在救援过程中,要保证救援人员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2)保持通信畅通:救援现场要保持与上级指挥部门的通信畅通,及时报告救援进展。6.2灾害现场处置与秩序维护灾害现场处置与秩序维护是保证救援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以下从现场处置、秩序维护两个方面进行阐述。6.2.1灾害现场处置(1)现场评估:救援队伍抵达现场后,首先要对现场进行评估,了解灾害范围、受损情况、被困人员数量等。(2)救援分区:根据现场评估结果,将救援现场划分为若干区域,明确各区域救援任务。(3)救援力量分配:根据各区域任务,合理分配救援力量,保证救援工作有序进行。(4)救援设施搭建:现场救援设施应包括医疗救护站、物资发放点、临时住所等,以满足救援需求。6.2.2秩序维护(1)交通管制:灾害现场周边实行交通管制,保证救援车辆和人员顺利到达现场。(2)人员疏散:对受灾群众进行有序疏散,保证其安全撤离灾害现场。(3)现场警戒:设置警戒线,限制无关人员进入现场,保证救援工作顺利进行。(4)通信保障:保证现场通信设施正常运行,保障救援指挥与调度。(5)社会秩序维护:加强社会治安巡逻,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第七章:临时住所与生活救助7.1临时住所建设与分配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临时住所的建设与分配成为受灾群众安置的重要环节。我国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高度重视临时住所的建设与分配工作,以保证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7.1.1临时住所建设临时住所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性:保证临时住所的安全,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2)实用性:根据受灾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结构。(3)经济性: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建设成本。(4)环保性:尽量使用环保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7.1.2临时住所分配临时住所的分配应遵循以下原则:(1)公平性:保证每个受灾家庭都能得到合适的临时住所。(2)优先性:优先保障受灾严重、生活困难的群众。(3)灵活性:根据受灾地区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分配方案。7.2生活救助物资发放与保障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生活救助物资的发放与保障是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生活的重要支撑。以下是生活救助物资发放与保障的主要内容:7.2.1生活救助物资种类生活救助物资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食品:包括粮食、食用油、调料等。(2)衣物:包括内衣、外套、鞋子等。(3)生活用品:包括床上用品、餐具、卫生用品等。(4)建筑材料:包括临时住所建设所需的砖、瓦、水泥等。7.2.2生活救助物资发放生活救助物资发放应遵循以下原则:(1)及时性:保证受灾群众在第一时间得到救助。(2)全面性:覆盖所有受灾地区和受灾群众。(3)针对性:根据受灾群众的需求,合理分配救助物资。(4)透明性:公开救助物资发放过程,接受社会监督。7.2.3生活救助物资保障为保证生活救助物资的稳定供应,以下措施应得到实施:(1)加强物资储备:建立完善的物资储备体系,保证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调拨。(2)优化供应链:提高生活救助物资的生产、运输、分配效率。(3)动员社会力量: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生活救助物资的捐赠和发放。(4)强化政策支持:加大对受灾地区生活救助物资保障的政策扶持力度。第八章: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8.1医疗救护队伍与设施8.1.1医疗救护队伍医疗救护队伍是公共卫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任务。本章节主要介绍医疗救护队伍的构成、培训和管理。(1)构成:医疗救护队伍由专业医护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志愿者等组成,具备较强的应急处理能力和专业素质。(2)培训:医疗救护队伍定期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救护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保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治工作。(3)管理:建立健全医疗救护队伍的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加强人员考核,保证队伍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8.1.2医疗救护设施医疗救护设施是医疗救护工作的基础,主要包括救护车辆、医疗器械、药品等。(1)救护车辆:配备功能良好的救护车辆,保证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抵达现场进行救治。(2)医疗器械:根据救护任务的需要,配备相应的医疗器械,如急救箱、呼吸机、心电图仪等。(3)药品:储备必要的药品,包括急救药品、常用药品等,以满足救治工作的需求。8.2卫生防疫措施与实施8.2.1卫生防疫措施卫生防疫措施是预防传染病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染病监测: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网络,及时发觉和报告疫情,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预防接种:开展预防接种工作,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降低传染病发病率。(3)疫情处置:对发生的传染病疫情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置,防止疫情扩散。(4)卫生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减少传染病的发生。(5)环境卫生管理: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改善生活环境,预防疾病的发生。8.2.2卫生防疫实施卫生防疫实施需要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医疗机构、学校、企业等共同参与,以下为卫生防疫实施的主要措施:(1)政策法规:制定和完善卫生防疫相关法规,明确各部门职责,为卫生防疫工作提供法律依据。(2)人员培训:加强卫生防疫人员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3)资源配置:合理配置卫生防疫资源,保证工作需要。(4)社会动员: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卫生防疫工作,形成联防联控的良好格局。(5)监督管理:加强对卫生防疫工作的监督管理,保证措施落实到位。第九章:教育与心理援助9.1教育援助与心理干预教育援助是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通过对个体、家庭和社区的干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教育援助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康复等多方面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干预起着的作用。心理干预是指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对个体、家庭和社区的心理问题进行评估、诊断和处置的过程。心理干预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识别和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增强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援助与心理干预的有效结合,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和效果。9.2心理援助队伍与培训心理援助队伍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包括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他们具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能够为个体、家庭和社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为了提高心理援助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加强培训和队伍建设。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心理康复技术等。通过培训,心理援助队伍成员能够掌握以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心理健康基本概念和理论;(2)心理问题的识别、评估和诊断;(3)心理干预技术的应用;(4)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实施;(5)心理康复技术的运用;(6)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提升。心理援助队伍成员还需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发展需求。通过培训,心理援助队伍将更好地为个体、家庭和社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促进社会心理健康的和谐发展。第十章:灾害重建与恢复10.1灾害重建规划与实施10.1.1重建规划的原则与目标灾害重建规划应遵循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注重生态、强化安全的原则。重建目标旨在恢复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住房、公共服务设施等,提高受灾群众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0.1.2重建规划的主要内容重建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确定重建区域,评估灾后资源与环境条件,制定重建总体布局,明确重建项目及投资估算,制定重建政策及保障措施。10.1.3重建实施的组织与管理重建实施应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实施过程中要注重项目管理,保证项目质量、进度和资金安全。同时要加强对重建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觉和解决问题。10.2产业恢复与就业援助10.2.1产业恢复的策略与措施产业恢复应结合灾区实际情况,采取以下策略与措施:(1)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挥优势产业对灾区经济的引领作用。(2)加强政策扶持,鼓励企业恢复生产和扩大就业。(3)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4)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提高产业集聚效应。10.2.2就业援助的政策与措施(1)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受灾群众就业能力。(2)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受灾群众就业。(3)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搭建就业信息平台。(4)创新就业模式,拓宽就业渠道。(5)加强对受灾群众的就业援助,保证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通过以上措施,推动灾区产业恢复与就业援助工作,助力灾区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章:社会动员与参与11.1社会动员机制与渠道社会动员是指组织和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某项社会活动或公益事业的过程。社会动员机制与渠道的建立和运用,对于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动员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引导: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例如,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推广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2)激励机制:通过设立奖励、补贴等激励措施,激发社会成员参与社会事业的积极性。如对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给予荣誉、资金等方面的奖励。(3)宣传教育:通过媒体、网络、社区等多种渠道,普及社会事业知识,提高社会成员对社会事业的认知度和参与意愿。(4)社会组织培育: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高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使其成为社会动员的重要载体。(5)社区动员: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社会事业,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社会动员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互联网渠道:利用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传播社会事业相关信息,吸引更多社会成员关注和参与。(2)传统媒体渠道: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报道社会事业动态,提高社会关注度。(3)社区渠道:通过社区活动、社区宣传栏等形式,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社会事业。(4)学校渠道:在学校开展社会事业教育,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5)企业渠道:鼓励企业参与社会事业,发挥企业在社会动员中的作用。11.2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工作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工作,是指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社会救助事业,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1)救助:是社会救助的主体,负责制定救助政策、分配救助资源、监督救助工作。救助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等。(2)企业救助:企业通过捐款、捐物、提供就业岗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