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蓟州等部分区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天津市蓟州等部分区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天津市蓟州等部分区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天津市蓟州等部分区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天津市蓟州等部分区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市蓟州等部分区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浮萍是一种水生植物,其根部的微生物可分解水中的有机物,净化水体.浮萍的根分泌的有关物质可使藻类的叶绿素分解,从而抑制藻类的大量繁殖,避免水华现象的发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浮萍能避免水华的发生,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浮萍能净化有机污水,所以浮萍既是生产者又属于分解者C.浮萍和水中所有动、植物构成生物群落D.浮萍抑制藻类的大量繁殖使水体中生物丰富度下降2.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是重要的水鸟越冬区,某研究团队以4种占优势的水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不同觅食生境出现的概率、主要的食物种类等,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物种观察数量觅食生境出现率/%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生境1生境2生境3小坚果茎类草屑螺类贝壳沙砾甲壳类其他绿翅鸭21206703352.816.7012.013.005.5绿头鸭1513981178.30.807.15.61.17.1鹤鹬1678640360050.025.025.000青脚鹬15172928430033.333.3033.30.1注:生境1为低潮盐沼——光滩带,宽度为2000m左右;生境2为海三棱藨草带﹐宽度为400m左右;生境3为海堤内鱼塘——芦苇区,芦苇在植物群落中占优势。A.绿翅鸭和鹤鹬选择的觅食生境一样,说明它们的生态位一样B.4种水鸟中,青脚鹬的觅食生境范围最宽,绿头鸭的觅食生境范围最窄C.从觅食的角度看、4种水鸟相互之间都存在竞争关系D.每种鸟类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协同进化的结果3.关于实验操作、实验变量、实验数据处理等的叙述,正确的是()A.统计某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B.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对插条生根的影响,插条生根数是因变量C.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种群密度时,样方内的统计,样方外及边上的不统计D.用血细胞计数板估算酵母菌数量时,先向计数室滴培养液,然后盖盖玻片4.下列有关遗传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源染色体对数越多,非同源染色体组合的种类也越多B.显性性状是指生物体能表现出的性状,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的性状C.分离定律不能用于分析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D.自由组合定律一定能用于分析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5.下列关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受精作用的实质是卵细胞核和精子细胞核相互融合B.受精卵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C.未受精时卵细胞好像睡着了,细胞呼吸和物质合成进行得比较缓慢D.一个卵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可形成两种类型的卵细胞6.袁隆平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的研究团队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杂交,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培育杂交水稻利用了水稻基因的多样性B.杂交水稻的培育过程中发生了可遗传变异C.通过杂交育种手段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D.该育种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优良变异类型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为探究眼皮这一性状的遗传,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了l00个家庭各成员的眼皮性状,获得如下结果。(用字母A和a分别表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组别亲代性状组合家庭数量子代双眼皮单眼皮一双眼皮×双眼皮303710二双眼皮×单眼皮352620三单眼皮×单眼皮35045(1)在遗传学上,人的双眼皮与单眼皮称为一对_________性状。(2)根据组别_________,可判断出_________是显性性状。(3)组别二的子代中,单眼皮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4)组别三中有一对夫妇通过整容手术使眼皮性状表现为双眼皮,若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该孩子眼皮性状表现为_________。8.(10分)人体的体温调定点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流感病毒感染会使体温调定点上升,引起机体发热。发热过程一般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发热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请回答问题:(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激素乙随________运输到全身,但仅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这与甲状腺细胞细胞膜上具有特定的______有关。(2)人感染病毒后,致热性细胞因子刺激下丘脑中的____中枢,一方面通过_____调节的方式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量的增加,增强细胞代谢,增加产热;另一方面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的________作用于效应器,从而调节机体产热或散热。在高温持续期,机体的产热量________(填写“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量。(3)体温上升期,患者还伴有肌肉酸痛和头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________。高温持续期,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并伴随尿量减少,推测此过程中,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含量________。请写出一条物理降温的方法________。9.(10分)回答下列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有关问题: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提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若促进Na+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若促进Cl-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抑制,为探究乙酰胆碱作用于某种神经元后,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还是抑制,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1)将电表接于B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此时电表指针的偏转如下图所示,这是因为突触后膜处于______状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存在电位差,使电表指针向左偏转。(2)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观察电表指针偏转方向,若电表指针______(向左或向右)偏转,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若电表指针______,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不能刺激A神经元,原因是____________。(3)下图为某反射弧结构示意图,A、E、M、N为反射弧上位点,D为神经与肌肉接头部位,是一种与B、C类似的突触。据图作答。若对A施加一强刺激,则膜内电位变化是______;若刺激图1中M点,则A点______(能或不能)发生这种变化,这是由于图中______(字母)处只能单向传递兴奋导致。若某药品,它可以阻止神经递质与受体作用后的分解,因此,使用后,突触后神经元的变化是______。10.(10分)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为提高油茶果实的产油率,科研人员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研究。(1)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________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________作用的化学物质,相比植物激素,具有____________等优点。(2)科研人员选用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别配制每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最适浓度。选取不同地点单株能结有5kg以上果实的果茶植株,在其叶面进行喷施,1周后摘取鲜果并测定果实产油率,结果如图所示①选择单株能结5kg以上果实的植株作为实验对象的目的是便于___________。②由上图分析可知,___________。(3)油茶果实采摘后存在后熟过程(即在收摘后,果实由采收成熟向食用成熟过渡),油茶果实的含油率有所变化。研究者对采摘的油茶鲜果直接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1周后测定果实产油率并计算增幅率,结果如下表。组别处理产油率(%)比对照增幅率(%)1NAA(萘乙酸)5.042.402GA(赤霉素)5.9520.903B-94.85-1.504NAA+GA6.0122.105NAA+B-95.185.206清水4.920.00①计算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油茶果实后熟的比对照增幅率,比对照增幅率(%)=()/对照组产油率×100%②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单独使用时,喷施_________促进果实后熟产油量效果最好;同时喷施时,采用____________效果最好,这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促进油茶果实后熟产油率方面表现为_____________作用。(4)结合(2)和(3)的研究,请为茶农提出一种最优的增产增收方案。________________11.(15分)下图表示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向光性实验,请写出1-8各个胚芽鞘的生长情况(锡箔套不透光,云母片不透水)。(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A【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详解】A、浮萍能避免水华的发生,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正确;B、浮萍能净化有机污水,是其根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浮萍是生产者,其根部的微生物是分解者,B错误;C、浮萍和水中所有动、植物不是这个环境的所有生物,所以不能构成生物群落,C错误;D、浮萍抑制藻类的大量繁殖,为更多的物种提供了生存空间,使水体中生物丰富度上升,D错误。故选A。2、A【解析】由图表可得,绿头鸭主要生存在低潮盐沼一光滩带,以小坚果为主要食物,与绿翅鸭、鹤鹬、青脚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每一个物种都有其稳定的生态位,这是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详解】A、觅食生境一样的两种鸟生态位不一定相同,因为生态位包括多项内容,物种种类,物种在种群中的位置,占用资源以及种间关系都会导致生态位不同,A错误;B、青脚鹬在三种觅食生境中均有出现;鹤鹬和绿翅鸭主要出现在生境1和生境3;绿头鸭主要出现在生境1,故4种水鸟中,青脚鹬的觅食生境范围最宽,绿头鸭的觅食生境范围最窄,B正确;C、从觅食角度分析此表,4种水鸟彼此之间的觅食生境和食物种类都有交叉,所以彼此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关系,既有食物上的竞争也有空间资源的竞争,C正确;D、由于长期自然进化,该湿地中每种鸟类分别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故选A。3、B【解析】1、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即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多用于植物、某些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种群。2、酵母菌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详解】A、统计种群密度时,不能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而是把所得的数据相加后求平均值,A错误;B、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对插条生根的影响,自变量是生长调节剂的浓度,因变量是插条生根数,B正确;C、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求统计样方相邻两条边上及夹角的个体,C错误;D、用血细胞计数板估算酵母菌数量时,先盖盖玻片,然后向计数室滴培养液,D错误。故选B。4、A【解析】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隐性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完全显性的情况下,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均表现显性性状,隐性纯合子表现隐性性状。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为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为杂合子。【详解】A、同源染色体对数越多,非同源染色体组合种类也越多,A正确;B、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隐性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完全显性的情况下,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均表现显性性状,隐性纯合子表现隐性性状,B错误;C、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分离定律能用于分析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C错误;D、自由组合定律能用于分析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的遗传,D错误。故选A。5、D【解析】受精作用:1、概念: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作用。2、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紧接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详解】A、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融合,成为一个细胞核,A正确;B、受精卵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而细胞质DNA几乎都来自卵细胞,B正确;C、卵细胞未受精时,细胞呼吸和物质合成进行得比较缓慢,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细胞呼吸和物质合成进行得比较快,C正确;D、一个卵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只能形成1个卵细胞,故可形成1种类型的卵细胞,D错误。故选D。6、D【解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国动物、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如我国科学家袁隆平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杂交,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是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详解】A、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如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普通水稻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故培育杂交水稻利用了水稻基因的多样性,A正确;B、杂交水稻的培育过程中实现了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的基因重组,即发生了可遗传变异,B正确;C、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该过程可集合亲本的优良性状,通过杂交育种手段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C正确;D、杂交育种的年限通常较长,无法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优良变异类型,D错误。故选D。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相对(2)①.一②.双眼皮(3)aa(4)单眼皮【解析】1、分析表格:实验一中:双眼皮×双眼皮→后代发生性状分离,说明双眼皮相对于单眼皮为显性性状。2、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小问1详解】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人的双眼皮与单眼皮称为一对相对性状。【小问2详解】组别一亲本均为双眼皮,但后代出现单眼皮,即发生性状分离,由此可判断出双眼皮是显性性状。【小问3详解】由分析可知,单眼皮是隐性性状,基因型为aa。【小问4详解】组别三中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其中有一对夫妇通过整容手术使眼皮性状表现为双眼皮,但其基因型不变,还是aa,因此若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其眼皮性状将表现为单眼皮。【点睛】本题结合表格数据,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8、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体液(血浆、血液)③.(促甲状腺激素)受体④.体温调节⑤.体液⑥.神经递质⑦.等于⑧.大脑皮层⑨.增加⑩.温水擦拭、适当减少衣物【解析】据图分析,图示为体温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表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图中增加产热的方式有骨骼肌收缩和甲状腺激素调节使代谢增强,减少散热的方式是皮肤血管收缩。【详解】(1)据图分析,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促甲状腺激素随体液(血浆、血液)运输到全身,但仅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这与甲状腺细胞细胞膜上具有特定的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有关。(2)人体感染病毒后,致热性细胞因子刺激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一方面,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提高机体的细胞代谢水平,增加产热,这是体液调节。另一方面,下丘脑还通过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效应器,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立毛肌收缩,减少散热,这是神经调节。在高温持续期,体温不变,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3)大脑皮层为感觉中枢,体温上升期,患者还伴有肌肉酸痛和头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高温持续期,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增多,尿量减少。物理降温的方法有温水擦拭、适当减少衣物。【点睛】本题考查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点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9、(1)①.静息②.外正内负#内负外正(2)①.向右②.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③.刺激A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正常的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3)①.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②.不③.BC④.持续兴奋(或抑制)【解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小问1详解】电流表的指针方向即电流方向,由正极指向负极,所以图中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静息电位特点是外正内负,存在电位差,使电表指针向左偏转。【小问2详解】若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则乙酰胆碱促进Na+内流,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即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所以电表指针向右偏转。若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则乙酰胆碱促进Cl-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抑制,即加强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特点是外正内负,即乙酰胆碱加强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所以电表指针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若刺激A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正常的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不能刺激A神经元。【小问3详解】分析图可知,A点位于传入神经上,M点位于传出神经上,未刺激A点时,表现为静息电位即外正内负,刺激A后,表现为动作电位即外负内正,故膜内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M点位于传出神经,由于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若刺激图1中M点,故A处不会发生电位变化,这是由于图中B、C处是单向的。如果某种药物可以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神经递质能够与突触后膜的受体一直结合,则突触后神经元的变化是持续兴奋(或抑制)。【点睛】考查神经调节的兴奋的产生和传导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难度适中。10、①.人工②.调节③.原料广泛、效果稳定、容易合成④.提取、测量果实的含油量⑤.B-9、GA能够显著促进油茶鲜果含油量的提高,而多效唑对油茶鲜果含油量提高有抑制作用⑥.实验组产油率-对照组产油率⑦.赤霉素⑧.赤霉素和NAA⑨.协同⑩.鲜果期,叶片喷施B-9、GA;采摘后的后熟阶段,喷施赤霉素或同时喷施赤霉素和NAA或在鲜果期和后熟期,只喷施赤霉素【解析】据题干和图表内容分析可知,自变量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因变量为鲜果产油率。第二问中B-9产油率最高,第三问油茶果实采摘后存在后熟过程中,使用B-9,产油率最低。【详解】(1)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或从微生物中提取的天然的),具有和天然植物激素相似生长发育调节作用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原料广泛、效果稳定、容易合成的特点。(2)本实验因变量为鲜果产油率,测定果实产油率是1周后摘取鲜果后提取测量,如果单株结实太轻,提取的的量较少,不容易比较,所以要选取单株能结5kg以上果实的植株作为实验对象;从图上可以看出GA和B-9处理都比清水组产油率高,NAA组和清水组产油率相差不大,多效唑组比清水组产油率低,由此可知B-9、GA能够显著促进油茶鲜果含油量的提高,而多效唑对油茶鲜果含油量提高有抑制作用。(3)比对照增幅率就是比对照组增加的部分与对照组的比值,比对照组增加的部分也就是实验组产油率-对照组产油率;从表格上看单独使用时,GA处理组产油率最高,增幅最大,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