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古代诗歌阅读(考题猜想)-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_第1页
专题04:古代诗歌阅读(考题猜想)-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_第2页
专题04:古代诗歌阅读(考题猜想)-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_第3页
专题04:古代诗歌阅读(考题猜想)-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_第4页
专题04:古代诗歌阅读(考题猜想)-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4古代诗歌阅读(2023上·甘肃天水·高一校考期末)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1.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芣莒》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B.《芣莒》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C.《芣莒》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的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D.《芣莒》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2.《芣莒》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B.《芣莒》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景色。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4.以上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A2.通过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3.C4.《芣苢》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和手法的能力。A.“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错误,“比兴”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诗歌开头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开篇就是说采芣苢,并没有用他物起兴。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的,诗歌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莒,采到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莒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和手法的能力。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错误,“子规声里雨如烟”是视觉、听觉描写,属于动景。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芣苢》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诗中写出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描写妇女们一边高兴地歌唱赞叹,一边动手采摘芣苢的过程,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乡村四月》运用白描手法,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两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2023上·云南曲靖·高一校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浦①途中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穷秋”点出此行季节是晚秋;“萧萧”二字既形容落叶纷纷,也兼写山路上秋雨之萧瑟。B.第二句不用动词,却引人想象那两岸蒲草在风雨中摇曳的动态,给读者留下很大的艺术联想空间。C.第三句运用拟人手法,把南飞的大雁看成是带来家乡音讯的使者,显现出诗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D.结尾急切的询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把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直接强烈地表现出来。6.本诗前两句,与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相同点?在意境、情感两方面又有哪些不同点?请赏析。【答案】5.D6.相同点:①都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法。借秋景营造一种寒冷凄清氛围,融入了诗人内心之悲情。②运用拟声词入诗,不仅诉诸视觉,也诉诸听觉。不同点:①意境上:杜牧诗中描写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蒲苇,营造出寒冷凄迷的氛围,意境更加萧索凄寒;杜甫诗中描写落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而来,描绘出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境界壮阔磅礴,意境更加深远。②情感上:杜牧诗勾画出一幅风雨凄迷的行役图,表达了作者被贬官时的痛苦,抒发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寂烦闷之情;杜甫诗在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以及对生命有限、宇宙永恒的感怀。【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D.“直接强烈”错误,“来时还下杜陵无?”你们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一带了吗?这一急切的询问,把诗人的宦游漂泊之感、故园之思,一并曲折传达以出,所以应该是“曲折委婉”。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相同点:手法上:都运用拟声词入诗,不仅诉诸视觉,也诉诸听觉。“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中运用“萧萧”、“淅淅”的象声词入诗,使萧索凄寒之景不仅诉诸视觉,也诉诸听觉,使诗人之愁苦况味更显浓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运用“萧萧”、“滚滚”的象声词入诗,这两句描写了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一句听视,一句视觉,有疏宕之气。都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法。杜牧诗中“萧萧”“雨”、“淅淅”“风”,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表达了诗人落寞暗淡情怀。杜甫诗中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这两句描写了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不同点:意境上:杜牧诗歌“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萧萧”“雨”、“淅淅”“风”,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意境上更加萧索凄寒。杜甫诗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不尽”写出了长江激流不息,“滚滚”渲染了长江磅礴的气势。境界上更加壮阔磅礴。情感上:“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萧萧”“雨”、“淅淅”“风”,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秋风凄雨,落木寒蒲,迷蒙萧索,虽不着一情语,而诗人落寞暗淡的情怀,被贬官时的痛苦,旅途中的孤寂烦闷之情,都已隐然蕴于其内。杜甫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这两句描写了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以及对生命有限、宇宙永恒的感怀。(2023上·浙江嘉兴·高一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7.下列对杜甫《登高》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用凝练的语言从形、声、色等方面描绘眼前的景物,动静、虚实结合,呈现了夔州一带浓郁的秋景图。B.颈联诗人从时空两面着笔,高度概括了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把羁旅之愁、孤病之苦等多种沉痛情感融进了诗句。C.杜甫是忧国忧民的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写出了诗人潦倒的生活之苦和无法释怀的家国之忧。D.本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跌宕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突破了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雕琢的痕迹。8.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答案】7.A8.写景手法角度:(1)巧用叠字。“萧萧”这一拟声叠词修饰“下”,更使读者如亲历其境,听到了风卷无边落叶的声音;“滚滚”渲染出长江波涛汹涌、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气势,读来音调铿锵,气势奔放。(2)视角多变。诗人在登高之处,仰望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激流而来。仰视与俯视结合的景象描写,颇有疏宕之气。创设意境角度:(3)意境壮阔、雄浑,诗人借助“落木”与“长江”两个意象,通过“萧萧下”与“滚滚来”的形象化描写,创造出极为壮阔悲壮、雄浑的意境。(4)化用诗句。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但诗人继之以“滚滚长江”,使其境界旷远,意象宏阔。内容结构角度:(5)颔联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联既是首联写景的延续,又为“颈联”抒写悲秋做了充分的铺垫。【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虚实结合”错,首联描绘景物,远近高低,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势的峡江秋景图,都是诗人登高所见之景。没有虚写。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巧用叠字。“萧萧”为拟声叠词,使读者如亲历其境,听到了风卷无边落叶的声音;“滚滚”渲染出长江波涛汹涌、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气势。叠词的使用增强语言的音韵美。“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视角多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寄寓了诗人灵魂深处的苍凉与悲苦。意境壮阔、雄浑。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化用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与下句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组合成境界旷远,意象宏阔的画面。颔联为千古名句,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写景的同时,为“颈联”抒写悲秋做了充分的铺垫,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2023上·陕西宝鸡·高一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赤壁怀古戴复古①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哲曹瞒②,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长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曹瞒:曹操小名阿瞒。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这首词起势较为平淡,和苏词起篇气势雄浑有所不同。B.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对赤壁大战场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C.“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D.“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只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10.此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故事,该故事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答案】9.B10.①同:都是用来作反衬。②异:苏轼词是用周郎年少有为来衬托词人的老大无功;③戴复古词是用周郎破曹时的军事力量之强、功业之伟’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事衰颓。【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都对赤壁大战场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说法错误。对赤壁大战场面的描绘,本词用了“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这样的句子,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用“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这些句子浓墨重采,极力渲染气氛,艺术地再现这一惊心动魂的大战。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仅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并没有浓墨重彩的描绘。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相同点:两首诗引用周郎故事,即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同时都运用了衬托手法,来表达诗人情感。本词词人用周郎之典,是用周郎破曹时的军事力量之强、功业之伟,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苏轼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不同点:《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中用“小乔初嫁”衬托周瑜的年轻儒雅,用“樯橹灰飞烟灭”衬托周瑜的意气风发年轻有为;用周瑜衬托对比出自己的“早生华发”“壮志难酬”;《满江红•赤壁怀古》中用“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写出了周郎当时军事力量之强,衬托诗人当时国家国力之衰弱,抒发对国势衰颓的无奈忧伤之感。(2023上·山西长治·高一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各题。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形象地表现出织女制作云锦的手艺高超,“银汉”“暗度”点明了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B.春风吹拂的夜晚,露水晶莹剔透,一对有情人在鹊桥相会,这美好的一刻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C.如流水般两情相会的情意,还有那如梦境般倏然而逝的佳期,婉转的语意中蕴含着牛郎织女的惜别之情。D.全词将写景、抒情与议论融为一体,歌咏忠贞不渝的爱情,并传达出词人对爱情的独特见解。12.这首词将哀与乐的情感交融为一体,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1.B12.哀:牛郎织女相距遥远,分隔两地之愁;相见遥遥无期的相思之苦;鹊桥短暂相聚,转瞬间又要分别的离别之痛。乐:分别两地但情意绵长;相会短暂而欣喜甜蜜;不能相守却有相见的希望。【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春风吹拂”错,“金风”指“秋风”。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哀:“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表现了牛郎织女相距遥远,分隔两地之愁和相见遥遥无期的相思之苦;“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缱绻的柔情像流水般绵绵不断,重逢的约会如梦影般缥缈虚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鹊桥短暂相聚转瞬间又要分别的离别之痛。乐:“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艺术地评价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胜过千万年人间夫妻的终日厮守。表明分别两地但情意绵长,相会短暂却有独特的欣喜与甜蜜;“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表明不能相守却有相见的希望。(2023上·江西吉安·高一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①春深锁二乔。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注】①铜雀,即铜雀台。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13.下面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壁》开头两句,描写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B.《赤壁》后两句从正面落笔,选择了周郎以及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含蓄蕴藉。C.《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即地写景,为风流人物、英雄豪杰——周瑜的出场作了铺垫。D.两诗作者,对同一个历史人物和事件产生了共同的兴趣,挖掘出历史给人的启迪作用。14.请从抒发情感的角度概括这两首诗词的异同之处,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答案】13.B14.同:都是借典抒情。这两首诗词虽出自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但都寄托了他们怀古的幽情,抒发了自己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独到见解。异:两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历史事件的感悟自然不同。①杜诗认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是侥幸取胜,借此一吐其怀才不遇、抑郁不平之气。②苏词神游故国,仰慕英雄,感叹人生如梦,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愤懑之情。【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赤壁》后两句从正面落笔”错。“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从反面来写,假如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同:都是借典抒情。苏轼词中极写周瑜的年轻英俊,而功业盖世,塑造出其风度翩翩又年少即建功立业的儒将形象;杜牧诗中是借周瑜火烧赤壁之战是因借东风之天时方得成功,倘若当初没有这阵东风,或许吴国便会战败。这两首诗词虽出自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但都寄托了他们怀古的幽情,抒发了自己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独到见解。异:两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历史事件的感悟自然不同。杜牧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从反面来写,假如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周瑜能建立功业,也有赖于“东风”,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是侥幸取胜,而自己却没有这样的机缘巧合,所以抒发的是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慨叹之情。苏轼在三国众多英雄当中唯独选取了周瑜这个人物来重点赞扬是有深意的。周瑜年轻有为,二十多岁就拜为东吴都督,还娶了美人小乔,可谓事业爱情都如意。年纪轻轻就指挥了赤壁大战,早早就建立了功业,词人写周瑜一则表现对英雄的仰慕之情,二则对比一下自己,事业无成,壮志难酬,妻子早亡。所以苏轼神游故国,仰慕英雄,写周瑜更多是反衬自己年华已逝而功业未成的感伤。(2023上·天津河西·高一校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5.下列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用发人深思的反问,点明抽象的“愁”,接着以具象的流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写出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极为贴切形象。B.把“愁”比作“一江春水向东流”,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C.以水喻愁,含蓄地将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与滔滔水势联系在一起,既富哀怨亦蕴大气,让人不由自主地陷入了这奔涌而出的忧郁之中。D.运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无穷无尽的愁情写得如此深重、强烈,触手可及,极具想象力和感染力。16.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何时了”,一个“了”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的痛苦之情,希望“春花秋月”早一点结束。B.“又东风”,一个“又”字,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加重了词人的愁绪,引出了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C.“雕栏玉砌应犹在”运用了借代的手法,“雕栏玉砌”代词人被囚禁在汴京的“小楼”。D.“只是朱颜改”,“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句意蕴十分深刻,这既是人生郁闷、苦于无解的呼问,也是人生痛苦、不堪忍受的悲吟。B.“应犹在”含有丰富的感情,它表达的是既含疑虑又有企盼,既疑其是否“犹在”又盼其应该“犹在”的复杂感情。C.词人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并提,以“改”和“在”对比,以“只是”和“应犹”呼应,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之情。D.词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人事沧桑之无常;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则指向宇宙永恒不变。【答案】15.A16.C17.D【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A.“反问”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问有答,是设问。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代词人被囚禁在汴京的‘小楼’”错,“雕栏玉砌”代南唐宫殿。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D.说法反了,应该是“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指向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则专说人事沧桑之无常。故选D。(2023上·天津河西·高一校考期末)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何时了”一句中,对“春花秋月”之美好景象,作者却一反常情,期盼它早日“了”却,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B.“小楼昨夜又东风”,一个“又”字,不仅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而且暗示此情此景多次出现,深切表达出词人的欣慰之情。C.李煜在“应犹在”与“朱颜改”的矛盾旋涡中越陷越深,在物是人非的落差对比中难以自我救赎,亦在此过程中演绎着人生的“突围”之美。D.“月明中”的“故国”只属于江南的那些较少忧虑的日子,最多也只是浮现在李煜“不堪回首”的记忆中,而且是他不忍心“触碰”的回忆中。19.这首词七、八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化抽象为具体,下列四首诗词中与这种写法不同的一项是(

)A.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B.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C.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答案】18.B19.D【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深切表达出词人的欣慰之情”错误,应该是深切表达出词人的亡国之痛。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修辞手法的能力。A.烟草连天,喻愁之大;柳絮蒙蒙,喻愁之乱;梅子黄时雨,喻愁之绵绵不断。三个比喻,连用三个比喻来表现“闲愁”之多且乱,缠绵不断,十分生动,化抽象为具体。B.本体“离恨”,喻体“春草”,化抽象为具体。C.本体“白发”,喻体“秋霜”,化抽象为具体。D.没有运用比喻,愁心与明月之间无相似点,只是移情入景,使用了拟人修辞,把明月当成可以寄托愁心的人来写。故选D。(2023上·湖南益阳·高一校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20.这首诗从体裁来说是诗。21.下列对《短歌行》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两句慨叹人生短暂,但联系全诗看,并未流露出消极情绪。B.作着当时虽然在畅饮豪歌,却并没能排解心中求才立业的忧思。C.“乌鹊”是作者自喻,“何枝可依”表露了作者徘徊歧路、无处可投的苦闷心情。D.周公以至诚之心招纳贤才,作者认为要建立统一大业,就要像周公那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2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答案】20.古体诗21.C22.借用周公有时吃一顿饭都要中断数次唯恐接待贤才迟慢而失掉人才的典故,点明了全诗的主旨,突出地表现了诗人求贤若渴虚心待贤成就伟业的心情。【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体裁特征的能力。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说古风、古诗。本诗属于五言古诗。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乌鹊’是作者自喻,‘何枝可依’表露了作者徘徊歧路、无处可投的苦闷心情”错误。“乌鹊”比喻尚在歧路徘徊的贤士;“何枝可依”表现了那些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意思是: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2023上·北京海淀·高一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和陶归园田居(其一)①苏轼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周公与管蔡②,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③。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注释】①这首诗是苏轼晚年被贬惠州所写。②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乱,周公率兵东征,平定叛乱。③华颠:白头,指年老。23.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和苏轼的《和陶归园田居(其一)》,抒写了同样的心情:。24.张孝先说,“(陶渊明)其诗天然不可及。余读东坡所和诗,仍是东坡本色。盖各有其佳处耳”。请结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或苏轼的《和陶归园田居(其一)》,对陶诗或苏诗的特色加以赏析。【答案】23.轻松愉悦(乐我所然、适物自闲)24.示例一:陶渊明的诗言浅意丰,自然质朴。《归园田居》(其一)用寻常的田园意象、白描的手法描绘恬静美好的田园风光,用“爱”“恋”“思”等词直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在平实简约的语言中流露出“返自然”的欣喜、激动之情。示例二:苏轼的诗平淡而富有深味。《和陶归园田居(其一)》勾勒了一幅旷远的自然山水图景,以“孔丘”“颜渊”“周公”“管蔡”等典故表现乡邻品德高尚,用“不二价”“不争田”“馈”“救”等词描述了淳朴的民风;苏轼陶醉于美景、乡情,反映了他超然旷达的心胸、安贫守节的志趣。【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从诗人描写的安宁闲适的乡村生活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等处可知,诗人在辞职归田后心情非常轻松愉悦。从“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等处可知,诗人的心情是轻松愉悦的。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陶渊明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自然质朴,同时又含义隽永耐人寻味。《归园田居》(其一)用地几亩,屋几间,树几株,花几种,远处村落何如,鸡在何处鸣、狗在何处吠,琐琐屑屑,平平淡淡,语言极为通俗,而意境极为高雅。诗中用寻常的田园意象、白描的手法描绘恬静美好的田园风光,借景抒怀,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同时,用“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比喻,写出诗人对仁途官场的厌倦;用“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等,直接抒发对自己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在平实简约的语言中真实流露出自己“返自然”后的欣喜、激动之情,诗因此而显得更为自然生动、富有情趣。苏轼的诗《和陶归园田居(其一)》语言通俗平淡而富有深味。“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四句写景,写惠州被群山环绕,风光无限,勾勒了一幅旷远的自然山水图景。“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四句,写出了当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风纯朴。“周公与管蔡,恨不茅三间”二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其中以“孔丘”“颜渊”“周公”“管蔡”等典故表现乡邻品德高尚,用“不二价”“不争田”“馈”“救”等词描述了淳朴的民风。“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仍能感到满足。“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则直接抒发了诗人乐天安命、闲适超脱的情怀。可见,苏轼是生活虽然穷困拮据,但他陶醉于美景、乡情,反映了他超然旷达的心胸、安贫守节的志趣。(2023上·浙江杭州·高一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①李清照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②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注:①此词当作于作者南渡之后。②仲宣怀远: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曾写《登楼赋》,以抒怀乡的情思。2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日”,是说阳光有些惨淡。首句用“萧萧”形容“寒日”,为全词点染了一个色调凄清的背景。B.“上琐窗”,指太阳光照射到窗上,慢慢地移动,说明主人公一直久久地注视着,生活过得悠闲自得。C.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词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D.“仲宣怀远”一句,词人以王粲自况,用一个“更”字表明其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比王粲还要强烈。26.这首词和《声声慢》都借菊花来表达情感,两者有何不同?请结合其内容简要分析。【答案】25.B26.①《鹧鸪天》中“东篱菊”出自陶渊明《饮酒》诗,表面上表达了莫负东篱菊的达观。但把酒对菊确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排遣,实际隐含着悲愁难遣的家国之思。看似轻松,实则含怨。②《声声慢》中以残菊自喻。写满地黄花堆积、残败憔悴、无人怜爱、就是写自己的悲惨遭遇、人老珠黄、孤单无依。【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B.“说明主人公一直久久地注视着,生活过得悠闲自得”错,主人公一直久久地注视着太阳,是因为百无聊赖,心绪茫然,并非悠闲自得。故选B。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和情感的能力。《鹧鸪天》中“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时当深秋,篱外丛菊盛开,金色的花瓣光彩夺目,使她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自我宽解起来:归家既是空想,不如对着尊中美酒,随意痛饮,莫辜负了这篱菊笑傲的秋光。本来是以酒浇愁,却又故作达观之想,而表面上的达观,实际隐含着无限乡愁。《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指菊花,“憔悴损”指枯萎、凋零殆尽。这里诗人以残菊自喻,表现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2023上·四川雅安·高一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太白岭王安石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注】①巃嵷(lóng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2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28.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它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在写景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答案】27.B28.《归园田居》(其一)写景的典型手法是白描、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等,本诗颈联同样如此。①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简洁的语言写出阳春三月,鸟语婉转,溪水潺潺,鱼儿慵懒的幽静怡人环境。②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③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B.“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误,诗歌体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没有表现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故选B。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归园田居》(其一)运用白描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一句,用简笔勾勒出屋舍概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为听觉、动景描写,“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为视觉、静景描写,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描写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田园风光。本诗颈联同样如此。本诗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意思为: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地说着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而行动变得迟缓。①白描。本联抓住描写对象鸟、鱼、溪的特征,用简洁的语言写出阳春三月,鸟语婉转动听,溪水清澈,鱼儿在水中停歇的幽静怡人环境,运用了白描的手法。②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动静结合,使得画面既美好又富有生机,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③视听结合。“鸟语”是耳闻之声,“鱼行”是眼见之景,是感官上的视听结合,展现处一派动人美景,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2023上·江苏扬州·高一统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题。短歌行①曹丕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神灵倏忽,弃我遐迁②。靡瞻靡恃,泣涕连连。呦呦游鹿,衔草鸣麑③。翩翩飞鸟,挟子巢枝。我独孤茕,怀此百离④。忧心孔疚,莫我能知。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长吟永叹,怀我圣考。曰仁者寿,胡不是保。【注】①短歌行:为乐府诗旧题。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死。二月,葬高陵。此诗当作于曹操葬后不久。②遐迁:远离。此指去世。③麑(ní):指小鹿。④百离:种种痛苦。离,同“罹”,忧苦。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四句从人亡物在写起,看到父亲生前用过的帷幕、几筵,不禁触物伤情,起笔十分自然。B.“神灵倏忽,弃我遐迁”中“倏忽”一词非常生动地写出诗人丧亲之后,恍然若失的心态。C.“人亦有言”四句紧承上面的“忧”字展开,写到自己白发早生,表达了对自己早衰的忧伤。D.整首诗质朴本色,诗人把思亲之情描写得细腻、生动、真挚,体现出“工于言情”的特点。30.曹丕的《短歌行》和曹操的《短歌行》都化用了《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两者表达的情感相同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29.C30.不同,曹丕的诗中“呦呦游鹿,衔草鸣麑”写母鹿叫声不停,衔苹草呼唤小鹿,以动物亲子之间的和谐、相亲来反衬自己的丧亲之哀,孤独之苦。曹操的诗作中,以“呦呦鹿鸣”几句,畅想贤才来归,自己设宴款待,宾主尽欢的热闹情景,抒发对贤才的强烈渴望。【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对这诗个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对自己早衰的忧伤”表述有误。“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还是从自己亡亲之痛着笔的。故选C。30.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首先明确两首诗的诗句表达的感情不同。曹丕的诗中“呦呦游鹿,衔草鸣麑”,意为走着的母鹿叫声不停,衔得苹草把小鹿呼唤。鸣鹿衔草呼唤小鹿,形象具体生动,写出鹿麂有所“瞻恃”的欢乐,以鹿麂之乐——亲子之间的和谐、相亲,来反衬自己的丧亲之哀,孤独之苦。曹操的诗作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意为“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诗中以以“呦呦鹿鸣”几句,畅想贤才来归,自己设宴款待,宾主尽欢的热闹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抒发对贤才的强烈渴望。(2023上·江西九江·高一校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秋浦①途中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渐渐溪风一岸蒲。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穷秋”点出此行季节是晚秋:“萧萧”二字既形容落叶纷纷,也兼写山路上秋雨之萧瑟。B.第二句不用动词,却引人想象那两岸蒲草在风雨中摇曳的动态,给读者留下很大的艺术联想空间。C.第三句运用拟人手法,把南飞的大雁看成是带来家乡音讯的使者,显现出诗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D.结尾急切的询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把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直接强烈地表现出来。32.本诗前两句,与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相同之处,请赏析。【答案】31.D32.①都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法。借秋景营造一种寒冷凄清氛围,融入了诗人内心之悲情。②运用拟声词入诗,不仅诉诸视觉,也诉诸听觉。③都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直接强烈”错误,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大雁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路途中的孤独寂寞。“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把作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