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
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
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
效。
4.测试范围:九年级上册第广3单元。
5.难度系数:0.75o
6.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30分)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诗是迷醉心怀的智慧,诗是翻腾内心之叹息,诗是文学大观园里一道最妖rGo的风景。读《沁
园春•雪》,我们可以感受毛主席激荡的豪情;读《周总理,你在哪里》,我们可以体会作者那深沉
的敬意;读《我爱这土地》,我们可以谛听诗人恳切的絮语;读《乡愁》,我们可以触摸作者渴望两
岸统一的初心;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们可以与作者分享那“四月天”的娉婷;读《我看》,
我们可以畅想那摇曳着的自由。与诗为伴,每一天都深受震憾;与诗为伴,每一天都会明媚鲜yGn。
亲近诗歌,定能遇见不一样的自我!
(1)(4分)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妖伯0()摇曳()娉婷()鲜yGn()
(2)(2分)语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3)(2分)“迷醉”在文中的意思是:。
(4)(2分)这段话运用了和修辞。
(5)(2分)请将划线句改为反问句。
2.树人中学九年级(1)班开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2分)小组为本次活动拟写了一副对联,可是不小心打乱了顺序,请你根据下面的词语把这
副对联重新组合起来。
通古今书山晓天下遨游漫步网海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
(2)(4分)下面是小语同学关于“中学生是否应该接触网络”的发言稿的部分内容,请你帮他修改。
我认为,对于中学生来说,适当接触网络是有必要的。【甲】因为现在是网络时代,我们作为
时代的主人,必须了解网络、掌握基本的网络技能。同时,网络阅读对中学生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乙】这不仅可以满足我们对知识的需求,还可以拓展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但是,网上的
内容良莠不齐,我们一定要注意辨别,更要注意控制好上网的时长,不能染上网瘾。
①(2分)【甲】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
②(2分)【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
(3)(4分)下边是某短视频平台宣传,青少年模式”的两幅图,请你简要分析该模式从哪些方面对青
少年看视频进行了限制。
图一图二
3.(8分)古诗文默写。
中国是诗文的国度,也是酒酿的故乡,《行路难》中,面对精心陈列的饯行酒,李白却“①
,②",其内心愁苦,可见一斑;《水调歌头》中,苏轼在中秋夜举杯遥
祝,希望普天之下家家团圆,“③,④",其乐观博爱,明月可鉴;《岳
阳楼记》中,文人骚客“登斯楼也,则有⑤,⑥,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者矣”,其愉悦心境,隔空可感;《湖心亭看雪》中,张岱与亭中客人共饮三大白,难怪舟子感慨
“⑦,⑧",其故国之思,令人叹惋。
第二部分(60分)
4.(3分)树人中学举办了一次读书交流会,九年级的同学们分享了《艾青诗选》的读书心得,下列表
述有误的一项是()
A.艾青擅长绘画,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如他的短诗《刈草的孩子》
就是如此。
B.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艾青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C.阅读艾青的诗歌作品时,我们可以关注其诗歌的表现形式,品味其语言,把握其意象,体味其
情感。
D.《鱼化石》中写鱼化石裹身岩层,重见天日,却没有了活力、叹息,听不见浪花的声音,看不见
蓝天碧水。诗人由此引发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生命在宁静中保全自己,如老龟一样静而多寿。
5.(4分)模仿示例,请任选一种策略对艾青的诗《阳光在远处》进行赏析,并写下你的发现。
我的心,这只野鸟,在你的双眼中找到了天空。
它们是清晓的摇篮,它们是星辰的王国。
我的诗歌在它们的深处消失。
只让我在这天空高飞,翱翔在静寂的无限空间里。
只让我冲破它的云层,在它的阳光中展超吧。
——泰戈尔《园丁集》冰心译
【示例】
①策略A:关注修辞
发现:把“我的心''比作一只“野鸟”,呈现出原先那狂放不羁爱自由的生命本色,而恰恰在“你的双眼
中“,让“我”找到了可翱翔的天空,“鸟儿”对应“天空”,多么贴切的比喻,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②策略B:分析意象
发现:诗句中的“天空”,“静寂的无限空间”是一组意象,都象征着能尽情展现自我的人生舞台,任
我自由翱翔。
参考策略:A.把握基调B.揣摩语言C.关注修辞D.注意重音E.分析意象F.想象画面
阳光在远处
艾青
阳光在沙漠的远处
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
暗的风
暗的沙土
暗的旅客的心啊
——阳光嘻笑地
射在沙漠深处
一九三二年二月三日苏伊士河上
策略:(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现:(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
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3分)下列对两首诗词语句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通过动作和感受,具体描绘出因相思而深夜难眠的情景。
B.与“天涯共此时”旨意相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代替世人发出的美好祝愿。
C.“情人怨遥夜”和“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看似是对自然景象的埋怨,实则是抒写诗人的思
念之苦。
D.“还寝梦佳期”和“千里共婵娟”都写出了诗人对亲人远离的最终释怀,有豪迈奔放的风格。
7.(3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请简析“转”“低”“无眠”
的表达效果。
8.(3分)《水调歌头》和《望月怀远》都抒发了什么感情?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表现了
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龚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目:“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
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目:“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吃如聋如哑。大船
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
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
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奴②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面。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
之中,香气拍人。
清梦甚惬。
(节选自张岱《西湖七月半①》)
【注】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
西湖。②版(yi):通“移”,移动船使船停靠岸边。
9.(3分)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是日更定矣:②拥囊衣炉火:③席其上:
10.(3分)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三处)
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口艺如聋如哑
11.(4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
12.(3分)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比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都在描写西湖,从体裁上来看两篇小品文,都属于游记,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在写
景上都运用了白描手法,粗线条地写景。
B.《湖心亭看雪》重在描写一处湖心亭;同时,两文的季节也大不相同,《西湖七月半》是讲夏天,
《湖心亭看雪》是讲冬天,故浏览人一多一少,对比鲜明。
C.两篇文章都在写浏览西湖的经过,两文都只写夜游西湖,但《西湖七月半》重点描写西湖七月半
晚上热闹的情景,而《湖心亭看雪》重点描写西湖看雪景的经历和见闻。
D.《西湖七月半》着重表现形形色色的人物享受西湖美好生活的乐趣,而《湖心亭看雪》则用独往
表现作者孤高的情趣。
13.(3分)甲、乙两文都写游西湖,虽有不同,但作者的心境有相同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一下。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各题。
学习了余光中的《乡愁》后,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推荐同主题的作品进行拓展阅读,你所在小组
的小语同学推荐了这篇《长长的弄巷》,请你跟他一起完成探究。
长长的弄巷
陈培德
①2024年元旦刚过,我再度回到福建厦门。这次没住在位于新城区的大女儿家,而是住到弟弟
家——位于老市区四仙街26号的老宅。老宅是我少年时和父母同住的地方,典型的南方三进式的院
落老平房。三间平房,大姐、二姐两家各住一间,我、弟弟、妹妹和父母亲合住一间。厅堂的对面
是另一家子。我上大学离开了这里。而父母亲去世后,弟弟一家一直住在老宅。
②四仙街26号有我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这里有我少年时的童趣。一条长长的弄巷,放学后我
们邻里的孩子们常在弄巷里滚铁圈。家门口有个大大的平台,我们常在这里打陀螺、弹玻璃珠、玩
老鹰抓小鸡。这里也有艰难生活的印痕。厦门解放之初,父亲弃职回厦门。老实巴交的父亲没有向
军管会要一份工作,而是用一根扁担开始自谋营生的生涯,卖菜、卖豆腐脑、卖草药,维持一家五
口的生活。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我曾萌生辍学出去做工的念头,但父亲坚持就是自己再苦也要让
孩子读书。
③那时,我和弟弟放学后常跑去帮父亲把沉重的担子挑回家。三年困难时期,年过花甲的父亲
仍然用一根扁担挑起一个家,因为一天不出门全家就断炊。父亲为孩子们能有出息甘愿千斤重担一
人挑的精神,激励我更加发奋读书。我小学保送初中,初中保送高中,并在1962年考上北京大学哲
学系。为了凑够我进京求学的费用,父亲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二姐还拿出她的退职金给我做
盘缠。
④四仙街26号,是我在艰难中磨砺长大的地方,也是我走向希望的出发地。我始终深深地眷念
着它。回厦门第二天一早,我就迫不及待地出门,寻找少年的足迹。四仙街位于厦门著名的特色步
行街中山路的岔路口。几十年过去,面貌依旧,始终保持着历史的风格。路面宽一般在两米以内,
石板路段是老的,水泥路面是后来新铺的,不能通汽车。巷弄如织,四通八达,颇像迷宫。没有死
胡同,每当走到巷底以为走到尽头,结果一拐弯都有窄路逢生,又有出口拐向另一条弄巷。一大片
卷群有十几个路名,有的叫巷,有的叫街。
⑤原来的弄巷里都是一层的老宅。其中穿插着几处新中国成立前两层庭院式住宅,现在门口挂
着不可移动文物标识。弄巷住户密集,当地政府开明,从实际出发,没搞大拆迁、大建设。这既省
掉一大笔拆建费,又保持老城区原有的特色。但无论是私宅还是公租房,只要经过批准,都可以自
费改造翻修加高。主巷两侧开着各种小饮食店,路边散落着肉铺和菜摊,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应有尽
有,方便居民就近购物。
⑥几十年来,弄巷里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民俗。路边的“四仙石''修缮得更新更有香火气。每到传
统节日,不少人会自发地给它张灯结彩,炉里的香密密麻麻,香火很旺盛。居民们世代都居住在同
一条弄巷里,彼此知根知底,常熟如自家兄弟,和睦相处,民风淳朴,门户敞开,相安无事。这是
和住在高楼里感觉大不同的民风。正因为有了对老城区的保护,让十八岁离开、八十岁再回来的我,
还能找回往日的印记。
⑦四仙街弄巷只是厦门老市区弄巷的一角,也是缩影。每一条大街的背后大都有一片这样的巷
区。本地的城市化建设思路既创新,又务实,既扩城,又留旧。除了如织弄巷留下历史的印记,大
街也仍保留着独特的排楼风格。除了海滨大道,市内没有高楼林立,只有少数加高或重建的楼宇。
一般每条街都是清一色的三层四层排楼,外墙体统一重新装修,但依然保持旧时的风格,二层以上
是骑楼,人行道就在二楼的屋檐下,行人走在人行道上,可以遮风挡雨。
⑧厦门作为全国知名的宜居城市,一大亮点在于改革开放后既扩建了繁华的新城区,又在保留
历史风格底色的前提下改造提升了老城区,既让外地游客流连忘返,又给出外的本地人留下浓浓的
乡愁。这座经济发达、旅游兴旺的城市,是一座有故事的特色城市。
(《人民日报》2024年02月07日第20版)
14.(4分)要推荐一篇文章,首先应该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采用了插叙的手法,请你梳理文章
内容,完善时间轴,并结合内容说说插叙的好处。
时间少年时厦门解放之初三年困难时期现在(2024年)
经历嬉戏玩耍(1)(2)寻找“足迹”
(3)插叙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4分)诗歌《乡愁》中诗人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达“乡愁”,本文中作者又将感
情寄托在什么事物上?为什么选取这一事物?
16.(4分)小组的小文同学认为文中画线句子读来特别震撼,但却说不出来为什么。请你从用词的角
度帮他解答。
年过花甲的父亲仍然用一根扁担挑起一个家,因为一天不出门全家就断炊。父亲为孩子们能有出
息甘愿千斤重担一人挑的精神,激励我更加发奋读书。
17.(4分)通过以上探究,同学们都认为本文可以作为《乡愁》的拓展阅读材料。但在小组合作探究
中,同学们认为这篇文章的主旨还可以做多样化解读,请你归纳本文多层次的主旨。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小题。
文本一
学问和智慧
①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
原料的熔炉,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
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
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
②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
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
智慧二字。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问的笨伯”,在中国便可称为“两脚书橱”或“冬烘先生反
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对于人情事理,都
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
③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
很多材料,但往往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这
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
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譬如孟德尔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
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再说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在达尔文以前,
何曾没有富于学问的生物学家,看见过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的种族?何以
不能发现物竞天择、最适者存的天演公例?等达尔文发现以后,赫胥黎慨然叹目:“这个道理,傻
子都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当代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牛顿后第一人,他
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
见罢了!”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他的智慧过人之处。
④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
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莹,斧凿般的犀锐,可以启发
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有时可以引申成一篇论文,或成一本专书。这就是英文中所谓“灿烂的
书”。无智慧的书,往往材料堆积得和蚁丘一样,议论虽多,见解毫无。纵然可以从他得报导,却不
可以从他得启示,在著者是“博而寡约”,在读者是“劳而无功”。这就是英文中所谓“晦涩的书”,
然而这类的书多极了,读者要不浪费时间,就不能不精为选择,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
⑤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
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
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它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
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
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
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⑥若把学问譬做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骨,决不能
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壮丽的罗
马圣彼得或巴黎圣母教堂。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
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美术史,
尤其建筑史,都可以证明,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
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作者:罗家伦,有删改)
文本二
①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个步骤以后,那本书才是我的书,那种学问才是我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
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②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的基本条
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做
学问。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
切学问才会进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
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
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
家笛卡尔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
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
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
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
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节选自《怀疑于学问》,作者:顾颉刚)
18.(2分)文本一中,针对“学问与智慧”,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19.(3分)文本一中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0.(4分)在论证中,两篇文章都运用了一些特殊的词语或句子来推进论证或转换话题。请从文本一
的第③段和文本二中找出这类词语具体分析。
21.(3分)结合两个文段,列举出三条能获得新知的途径。
第三部分(60分)
22.(60分)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
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
请根据上述材料,选择一个方面,联系你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自拟题
目,自选文体。
参考答案
1.(1)烧yeping妍(2)震憾震撼(3)沉迷、陶醉
(4)排比比喻(5)亲近诗歌,怎会不遇见不一样的自我呢?
【解析】(1)“妖遥0”写作“妖妍,意思是:妩媚艳丽动人;
“摇曳”读作yG。y3意思是:轻轻地摆荡,形容东西在风中轻轻摆动的样子,也指优游自得的样子;
“娉婷”读作pingting,意思是:形容女子容貌、体态轻巧美好的样子;
“鲜”n”写作“鲜妍”,意思是:形容光彩美艳的样子,指色彩鲜艳美丽。
(2)震憾——震撼(震撼,读音是zhOnhAn,意思是指土地剧烈摇动)。
(3)迷醉:1.酒醉迷糊;2.迷恋,陶醉;3.指麻醉;使陶醉;
根据语段中“诗是迷醉心怀的智慧,诗是翻腾内心之叹息,诗是文学大观园里一道最妖烧的风景”的内
容可知,这里“迷醉”应该解释为迷恋,陶醉。
(4)阅读语段内容可知,语段中连用了三个“诗是……”的句式,接着又连用了六个“读……我们可
以……”的句式,因此可以看出该语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由“诗是迷醉心怀的智慧,诗是翻腾内
心之叹息,诗是文学大观园里一道最妖烧的风景”可知,这里将诗比作智慧,风景,可以看出运用了比
喻的修辞手法。
(5)肯定句改反问句,需要先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
等);然后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接着句尾加上“呢、吗”等
疑问助词;最后把句子整理通顺即可,因此该句变为反问句应该是:亲近诗歌,怎会不遇见不一样的
自我呢?
2.(1)网海遨游知天下书山走马通古今(2)①把“顿号”改为“逗号”
②把“拓展”改为“提高”
(3)图一:限制青少年观看短视频的时间
图二:规范短视频的内容,让孩子爱上绿色视频。
【解析】(1)本题考查对联。对联讲究“仄起平收”,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三、四声),下联的
最后一个字为平声(一、二声);其次,上下联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且结构相称、内容相关。
“网海”对“书山”,二者皆为名词;“遨游”对“走马”,均为动词;“知天下”对“通古今”,均为动宾短语。
根据“仄起平收”可确定上联:网海遨游知天下;下联:书山走马通古今。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和病句修改。
①“必须了解网络”与后文的‘掌握基本的网络技能”并非并列关系,前后构成完整一句话,因此将顿号改
为逗号。
②【乙】处画线句搭配不当,把“拓展”改为“提高”。
(3)本题考查图文的转化。根据图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回答此题时应注意内容准确,字数符合要求。
图一中给出了手机图案及“观看超过40分钟需家长输入密码”的文字,可知这种模式的功能是限制青少
年观看短视频的时间的;
示例:,,青少年模式,,观看短视频不能超过40分钟。
图二中给出了手机图案及“过滤掉不宜青少年观看的内容”的文字,可知这种模式的功能是规范短视频
的内容,让孩子爱上绿色视频;
示例:自动过滤不良视频,打造绿色上网环境。
3.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心旷神怡宠辱
偕忘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
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箸、拔、婵娟、旷、辱、偕、痴”等字词
容易写错。
4.D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识记。
D.《鱼化石》中,诗人对生命的思考是: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而不是“生命在宁静中保全自己,
如老龟一样静而多寿
故选D。
5.示例一:策略:揣摩语言发现:身处异乡的诗人,陷入了暗淡孤寂的心境,但一个“射”字,透露出
阳光的穿透力,象征着光明的到来,反映出诗人的乐观精神和对未来的期待。
示例二:策略:分析意象
发现诗人行船在海上,“暗云”“暗的风”等意象,象征着作者本抱着美好的信念去体验生活却感到现实
与理想有着巨大反差的艰辛、晦暗。“阳光嘻笑着",这里阳光的意象表达作者最终更加坚定地朝着理
想中的光明世界露出笑脸,他的内心仍有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诗歌赏析,从提示的角度“参考策略:A.把握基调B.揣摩语言C.关注修辞
D.注意重音E.分析意象F.想象画面”参考示例赏析。答案不唯一。不偏离诗歌主题,言之有理即
可。
示例:策略:感情基调。
发现:《阳光在远处》表达的情感是诗人心中的愁苦和向往。阳光是渴望,远处是梦想,现实的偏差
让作者有种黯淡的心情但敢于追求内心的阳光。《阳光在远处》写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让读者
感受到奔波劳累的辛苦和举目无亲的凄凉,表达了作者远离故乡、远离亲人,远离祖国的内心的孤独
与寂寞。
策略:分析意象。
阳光、暗云、暗的风、暗的沙土、暗的旅客的心,另一组为暗云等“暗物质”系列。
发现:两组意象,象征着作者本抱着美好的信念去体验生活却感到现实与理想有着巨大反差的艰辛、
晦暗。“阳光嘻笑地“,这里阳光的意象表达作者最终更加坚定地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世界露出笑脸,他
的内心仍有希望。通过两组意象的对比,极好地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愁苦和对光明的向往。
6.D7.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转”和“低”准确生动
地描绘了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达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8.相同点: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
不同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
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
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解析】6.本题考查诗词语句理解分析。
D.“还寝梦佳期”是说回去睡觉,希望在梦中能有相会的佳期,这体现的是一种无奈和期望,并非最终
的释怀,也没有豪迈奔放的风格;
故选D。
7.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字词。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意思是: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
眠的我。这几句中,“转”和“低”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转”写出了月光从朱阁转向
别处,“低”表现了月光渐渐低落,透过绮户照进来,暗示了夜已深。而“无眠”则直接点明了人的状态,
即因思念亲人而无法入睡。通过这三个词,一方面写出了月光的动态变化,另一方面烘托出了人的愁
绪和思念,使得情景交融,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8.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情感。
《望月怀远》的大意是: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
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
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这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一首诗,
诗人通过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对远方之人殷切思念的情思。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
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词作上片把酒问天,长
夜未眠,望月思考宇宙人生,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又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下片自我释
怀,发出美好的祝愿,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情与景融,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
充满哲理。
综合以上可知,相同点:两篇作品都通过明月来寄托相思和对亲人的牵挂,抒发了思念亲人、渴望团
聚的情感。
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除了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渴望团聚之情外,还从“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中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对宇宙和人生的哲
理探索,以及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表现出的一种豁达和对世事无常的坦
然接受,从而又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精神。
9.这。裹着。坐。10.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吃/如聋如哑。11.①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
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②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12.C13.不入世俗,对熙熙攘攘的社会和变
化无常的士人的冷淡甚至厌恶,他追求的是一种冷寂的孤高。
【解析】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
①句意:这天初更时分。是,这。
②句意: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拥,裹着。
③句意:大家坐在上面。席,坐。
10.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句意为: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犹如梦魇和吃语,周围的人们既听不到别人的说
话声,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人声鼓吹”点明写作对象,“如沸如撼”“如魇如吃”“如聋如
哑“,运用相同的结构,写出其特点。故停顿为: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吃/如聋如哑。
1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俱,都。绝,消失。
(2)纵舟,划船。于,在。之,的。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倒装,于十里荷花之中酣睡。
1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C.“《西湖七月半》重点描写西湖七月半晚上热闹的情景”有误,结合第二段内容可知,《西湖七月半》
重点描写西湖七月半晚上,自己与友人在众人离开之后畅饮、赏景、酣睡的情景。故选C。
1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甲文中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鑫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可知,甲文游西湖是在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的夜晚独往。根据乙文中的“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
顷刻散尽矣。吾辈始取近岸”“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可知,乙文是在众人散尽后的夜晚游西湖。两篇文
章都表现了作者不流于世俗,清高孤傲的性格特点。作者追求的不是人世的繁华热闹,而是一种遗世
独立的孤高。
【点睛】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
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
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
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
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杭州人游西湖,上午十点左右出门,下午六点左右回来,如怨仇似地躲避月亮。这天晚上爱虚
名,一群群人争相出城,多赏把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轿夫高举火把,在岸上列队等候。一上船,
就催促船家迅速把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因此二鼓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
荡,又犹如梦魇和吃语,周围的人们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大
船小舟一起靠岸,什么也看不见,只看到船篙与船篙相撞,船与船相碰,肩膀与肩膀相摩擦,脸和脸
相对而已。一会儿兴致尽了,官府宴席已散,由衙役吆喝开道而去。轿夫招呼船上的人,以关城门来
恐吓游人,使他们早归,灯笼。和火把像一行行星星,一一簇拥着回去。岸上的人也一批批急赴城门,
人群慢慢稀少,不久就全部散去了。
这时,我们才把船靠近湖岸。断桥边的石磴也万凉下来,大家坐在上面,招呼客人开怀畅饮。此时月
亮像刚刚磨过的铜镜,光洁明亮,山峦重新整理了容妆,湖水重新整洗面目。原来慢慢喝酒、曼声歌
唱的人出来了,隐藏树荫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这批人去和他们打招呼,拉来同席而坐。……我们这
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花香飘绕于身边,清梦非常舒适。
14.(1)“我”想辍学出去做工。(2)“我”小学、初中、高中被保送,之后考上大学。(3)本文插叙了
少年时作者一家在老宅生活的艰难及作者的求学经历,补充说明四仙街26号是作者走向希望的出发地,
丰富充实了文章内容,使得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使父亲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突出了父亲的自强不息
和对子女的深厚期望,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
15.本文中作者将感情寄托在“长长的弄巷”上。选取这一事物是因为这里是作者少年时与父母
同住的地方,有着浓厚的乡愁和童年回忆。通过对老宅弄巷的描述,作者表达了对家乡的深
深眷恋和对过去时光的怀念。16.从用词的角度来看,画线句子中的"年过花甲的父亲仍然用一
根扁担挑起一个家,因为一天不出门全家就断炊”表达了父亲年纪虽大,但仍承担着家庭的重担,一家
人依赖父亲的努力生活。这里的“仍然”一词强调了父亲多年来的辛苦和坚持,让读者感受到父亲不屈
不挠的精神。而‘一根”一词则突出了扁担的单一和简陋,与‘千斤重担”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父亲为了
让孩子们有出息而不怕负担沉重的精神。17.①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作者通过对四仙街26号老宅
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浓厚感情。②对父亲的敬仰和怀念:作者叙述了父亲在艰难岁月中的坚持和
努力,表达了对父亲的敬佩和怀念之情。③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作者描绘了弄巷里的生活场景,
表达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④对城市化进程中老城区保护的赞扬:作者肯定了当地政府在老城区
保护方面的做法,表达了对这种城市化建设思路的赞同。⑤对厦门城市特色的赞美:作者将四仙街弄
巷作为厦门老市区弄巷的一角,赞扬了厦门在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建设,表达了对厦门城市特色的欣
在贝O
【解析】14.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和概括以及插叙的作用的分析。
①结合第②段“厦门解放之初,父亲弃职回厦门。老实巴交的父亲没有向军管会要一份工作,而是用
一根扁担开始自谋营生的生涯,卖菜、卖豆腐脑、卖草药,维持一家五口的生活。日子的艰难可想而
知,我曾萌生辍学出去做工的念头,但父亲坚持就是自己再苦也要让孩子读书”可知,“我”想辍学出去
做工。
②结合第③段“三年困难时期,我小学保送初中,初中保送高中,并在1962年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
为了凑够我进京求学的费用,父亲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二姐还拿出她的退职金给我做盘缠”句可
知,“我”小学、初中、高中被保送,之后考上大学。
③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
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由第②至④段内容可知,本文插叙了少年时作者一家在老
宅生活的艰难及作者的求学经历,补充说明四仙街26号是作者走向希望的出发地,丰富充实了文章内
容,使得文章结构更加完整。同时,由第②段“老实巴交的父亲没有向军管会要一份工作,而是用一根
扁担开始自谋营生的生涯,卖菜、卖豆腐脑、卖草药,维持一家五口的生活。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
我曾萌生辍学出去做工的念头,但父亲坚持就是自己再苦也要让孩子读书”和第③段“为了凑够我进京
求学的费用,父亲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可知,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巧妙地穿插了自己少年时期与
家人在古老居所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以及自己的求学历程。这样的叙述方式不仅为读者揭示了四仙街
26号作为作者人生希望之旅的起点这一重要背景,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使得整个故事的框
架更加饱满和完整。通过对这些生活片段的描述,文章进一步塑造了父亲的形象,使其变得更加立体
和生动。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父亲的坚韧不拔和对子女寄予的厚望,这些品质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也激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感激。同时,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浓厚情感,
这种眷念之情贯穿始终,使得整篇文章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15.本题考查文章的意象的分析。
由题目“长长的弄巷”以及第②段'四仙街26号有我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第④段“四仙街26号,是我
在艰难中磨砺长大的地方,也是我走向希望的出发地”,第⑥段“几十年来,弄巷里一直保持着传统的
民俗”以及第⑦段“四仙街弄巷只是厦门老市区弄巷的一角,也是缩影”可知,本文中作者将感情寄托在
“长长的弄巷”上。作者选取‘长长的弄巷”这一事物来寄托自己的乡愁,是因为弄巷承载了作者关于少年
时光和故乡的回忆。在弄巷里,作者和邻里的孩子们滚铁圈、打陀螺、弹玻璃珠、玩老鹰抓小鸡,这
些童趣的记忆与弄巷紧密相连。此外,弄巷还见证了作者一家的艰难生活,父亲在这里卖菜、卖豆腐
脑、卖草药,用扁担挑起一家五口的生活。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弄巷承载了他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
之情。几十年来,弄巷保持着传统的民俗,居民们世代居住在同一条弄巷里,和睦相处,民风淳朴。
这些弄巷的记忆让作者深深眷念,因此他将感情寄托在“长长的弄巷”上,以此表达对故乡的浓浓乡愁。
16.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年过花甲的父亲仍然用一根扁担挑起一个家“,这里的‘挑起一个家”形象地表达了父亲承担家庭责任的
重担。“因为一天不出门全家就断炊”,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生活的艰难,强调了父亲为了家庭付出的努
力和牺牲。这段话中的用词特别之处在于使用了“仍然”和“一根”。“仍然”一词表明父亲年过花甲还在用
一根扁担挑起一个家,强调了他多年来的辛苦和坚持。这个词语让读者感受到父亲不屈不挠的精神,
以及他在艰难岁月中对家庭的执着坚守。“一根”一词则强调了扁担的单一和简陋,与‘千斤重担”形成鲜
明对比。这个对比突出了父亲承担家庭责任的沉重,以及他为了让孩子们有出息而不怕负担沉重的精
神。这样的对比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父亲的伟大和对子女的深厚期望。通过这两个词语的运用,
作者成功地传达了对父亲的敬佩之情,以及对他在艰难时期依然坚持让孩子读书的感激之情。这些情
感通过词语的选择和搭配,在读者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使得句子读来特别震撼。
17.本题考查文章主旨归纳。
由第①段“老宅是我少年时和父母同住的地方,典型的南方三进式的院落老平房”,第②段“四仙街26
号有我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第⑧段“既让外地游客流连忘返,又给出外的本地人留下浓浓的乡愁”可
知,文章开篇即提到作者对四仙街26号老宅的浓浓乡愁,通过对少年时的生活细节的回忆,展现了作
者对故乡的深厚眷恋之情;
由第②段‘老实巴交的父亲没有向军管会要一份工作,而是用一根扁担开始自谋营生的生涯,卖菜、卖
豆腐脑、卖草药,维持一家五口的生活。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我曾萌生辍学出去做工的念头,但父
亲坚持就是自己再苦也要让孩子读书”和第③段“年过花甲的父亲仍然用一根扁担挑起一个家,因为一
天不出门全家就断炊。父亲为孩子们能有出息甘愿千斤重担一人挑的精神,激励我更加发奋读书”“为
了凑够我进京求学的费用,父亲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可知,文章中对父亲的描述突出了他在困难
时期对家庭的无私奉献和坚强意志。父亲的形象是坚韧、勤劳和无私的,他的努力为家庭提供了生活
的基础,并确保孩子们能够接受教育。作者通过回忆父亲的艰辛生活和牺牲精神,表达了对他的敬仰
和怀念之情;
由第①段“老宅是我少年时和父母同住的地方,典型的南方三进式的院落老平房”,第④段“巷弄如织,
四通八达,颇像迷宫。没有死胡同,每当走到巷底以为走到尽头,结果一拐弯都有窄路逢生,又有出
口拐向另一条弄巷。一大片巷群有十几个路名,有的叫巷,有的叫街”,第⑥段“几十年来,弄巷里一
直保持着传统的民俗”可知,通过对弄巷里生活场景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过去生活方式的留恋。这种
生活方式简单而温馨,邻里之间关系密切,社区氛围和谐,表达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
由第⑦段“本地的城市化建设思路既创新,又务实,既扩城,又留旧。除了如织弄巷留下历史的印记,
大街也仍保留着独特的排楼风格。除了海滨大道,市内没有高楼林立,只有少数加高或重建的楼宇。
一般每条街都是清一色的三层四层排楼,外墙体统一重新装修,但依然保持旧时的风格,二层以上是
骑楼,人行道就在二楼的屋檐下,行人走在人行道上,可以遮风挡雨”可知,作者对当地政府在保护老
城区方面的努力表示赞赏。这体现了一种对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视,同时也认识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保护传统的重要性。这种做法不仅保留了城市的历史面貌,也为居民提供了熟悉的生活环境,同时吸
引了游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由第⑦段'四仙街弄巷只是厦门老市区弄巷的一角,也是缩影。每一条大街的背后大都有一片这样的巷
区”,第⑧段“厦门作为全国知名的宜居城市,一大亮点在于改革开放后既扩建了繁华的新城区,又在
保留历史风格底色的前提下改造提升了老城区,既让外地游客流连忘返,又给出外的本地人留下浓浓
的乡愁。这座经济发达、旅游兴旺的城市,是一座有故事的特色城市”可知,通过将四仙街弄巷作为厦
门老市区的一个缩影,作者赞扬了厦门在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进程中所保持的独特性。厦门不仅经济
发展迅速,而且成功地保留了其历史和文化特色,这使得这座城市既有现代化的魅力,又不失传统的
韵味。作者对此表示欣赏,认为这种平衡是厦门成为宜居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
18.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
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19.比喻论证,将无学问的智慧比作肥皂泡,生动形象地写出没有学
问的智慧肤浅、瞬起瞬灭、一触即破的特点,从反面强调了智慧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的观点。
20.示例:文本一第③段“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一句将论述由“没有智慧的学问是死的学问”转入“有智
慧的人做学问能发现新知”,使论证更进一层。文本二第②段首句用关联词“不仅……也”过渡,总结上
文“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的观点,引出下文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的论述,使论证逐层推进。21.示例:大量阅读有智慧的书籍善于思考,有怀疑精神,
不盲从;积极探索,有活用旧知、举一反三的能力。
【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深圳租货车合同范例
- 参演合同范例
- 名厨设备采购合同范例
- 医疗卫生招聘测试题(含答案)
- 放射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模考试题与参考答案
- 商品弹弓购买合同范例
- 13 我爱家乡的山和水 第一课时 (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 2025年丹东道路货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考试
- 工人工地合同范例
- 婚纱礼服租售合同范例
- YB-T+4190-2018工程用机编钢丝网及组合体
- 简述光纤温度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
- 执行信息屏蔽申请书
- 小区消防移交物业协议书
- 第四节任务4 船舶纵倾讲解
-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探究进展文献综述3800字】
- 食品营养与安全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信阳农林学院
- 2024年舟山继续教育公需课考试题库
- 全国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使用监测管理标准WST 841-2024
- MOOC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18年(标准版)第6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